-
1 # 365文化
-
2 # 不下樓主人
沒記錯的話下兩句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吧,所以要表現“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境,太陽,長河要有,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拍攝的角度,最好是俯視的角度。
此句短短十字就將壯闊的意境融為一體,拍攝時要著重表現這種雄偉的意境。
-
3 # 話石緣
要找到那麼一處於此詩相對應的拍攝場景,用廣角鏡頭,遠拍仰拍,透過推、拉、搖、移等鏡頭,注意光線角度,拍出大氣磅礴之氣勢,還要透出詩中的文化氣息。
-
4 # 松嫩隱士
這句詩詩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黃河的東岸,共三層樓,前面對著中條山,下臨黃河。詩人途徑鸛雀樓,登高望遠被眼前大自然壯麗所震撼,寫下此詩。
【譯文】
當時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夕陽西下,景色壯觀,望著山下滾滾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永不停息地流向大海。
要想觀看到更遠的景色,那就再登上一層樓。
【賞析】
詩的第一句是寫景的,作者寫登上鸛雀樓所看見的景色,是寫實景。以磅礴之勢寫落日美景。第二句是寫黃河的壯美,萬里河山的的遼闊。作者看到了太陽將要落下去的餘暉,看到了連綿起伏的群山,接著耳邊聽到了滾滾黃河之水的咆哮,構成了一幅壯美的畫卷!
看似平鋪直敘,但作者詩意深遠,以及其樸素淺顯的語言,高度概括了所看到的萬里河山。詩人接著兩句觸景生情,寫出了作者無止境的探求願望,也寫出了作者對未來的憧憬。把詩篇推向更高的境界。
全篇用詞樸素,卻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積極探索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同時也表達詩人豁達的胸襟,全詩只四句,把在鸛雀樓所看到的祖國大好河山以及作者的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
要想拍攝的話,先拍鸛雀樓,然後登上鸛雀樓,拍落日餘暉,再拍滾滾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
-
5 # 使用者好人後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境如何拍攝?
要回答拍攝問題,首先是須深入體會這句詩的意境,照片如國畫,作畫前須心到意到,對意境不瞭解,談何能拍好?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名“登鸛雀樓”。全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鸛雀樓位於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黃河岸邊。王之渙時代的鸛雀樓,早己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改革開放後又在原址,照原貌重建。
詩的首句寫遠景,一輪夕陽紅曰向著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西沉。芲山茫茫,只顯出輪廓,橘紅色的日光冠於山頂。作者由白日到依山盡,顯見作者在樓上有較長時間的停留。接著描寫近景黃河,當黃河出河津“龍門”以後,突然開闊,在樓上俯瞰黃河,淘淘東去,奔騰咆哮,流向大海。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幅彩色畫卷,作者內心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倦戀,這就是真正的意境。
因是說拍攝風景畫,對以下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不再多作詩意的分析了。
攝影是一門專業技術,好多人攝一輩子影,也不一定有一幅能入選國家級的作品。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大眾不能涉足,只要有這種愛好,也不是拍不出好作品。
就拍“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而言,本人只是愛好,以拙見拋磚引玉,與大夥交流,向專家學習,不敢班門弄斧。
拍這幅畫,是山水畫,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又是接近黃昏,逆光線而拍,在這個時晨,最好不要用全自動拍攝,要用三角架,加快門線,或紅外控制,小光圈,長爆光(當然光圈與時間要配合)加大景深,但決不能讓遠山太清析,一種矇朧的感覺要有。光圈比正常放大半至一級,要拍出逆光效果。近景黃河要拍出水的流動動感,浪花捎帶摸糊即有動感,掌握以上幾點,估計能拍出自我滿意的效果。
以上拙見,實不知謭陋,望專家批評指正。
-
6 # 寺洪勝
要拍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真實景觀很難。如果不造假的話,可以說就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觀。
一、白日與依山盡搭配是詩人的敗筆之作。旭日、暮日和白日都是指的太陽這不錯。但旭日和暮日是帶色彩的太陽,白日是無彩色的太陽。旭日可以依山而出,暮日可以依山而落,但白日依山而落的景觀很難找到。太陽是白色的時候,太陽會遠離山峰。太陽在山頭上快落的時候,又不會是白色的。你看看現在專家學者對"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解釋,講來講去還是"暮日依山盡"的景觀,白日成了紅日。所以,詩人給攝影師出了一個大難題。
二,黃河入海流的的地方是渤海灣,我的家鄉就在黃河入海流的地方,這裡東西南北都很難一眼望到山。就是有山,你也無法拍出兩句詩的景觀。因為黃河東流入海,東為大海,西邊才是太陽依山盡的地方,要拍依山盡,你就拍不到入海流,拍入海流,你就拍不到太陽依山盡,這又是詩人給攝影師留下的一到難題。
所以說,要拍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真實性有難度。但可以造景或以他出的景觀取而代之。1、畫面的太陽一定要拍成白色的,如拍成旭日或暮日殘陽,那就與詩不合。2、太陽一定要依山盡,如果太陽高掛,遠離山頂,那就沒有了依山盡的詩意。3、要有彎彎曲曲的流水。九曲十彎是黃河的一大特點,如果只有水有山有太陽,沒有彎彎曲曲的水景,也就體現不出黃河入海流的詩意。難啊,難就難在一個"白"字上,如果是一個"暮"字,攝影師就好拍多了!
-
7 # 孤影旅拍
從詩中之意,可以判斷是傍晚,黃河的入口,應應還有大海作為背景。
選擇有山有云的天氣,太陽快下山之時,找到拍攝位置!用相機拍下需要的景色,記錄下照片就可以了!
-
8 # 風雲再起之未來莫測
當然得是在白天拍攝,還得把遠近所有能拍到的山都拍到,黃河也要佔一半的平面。一定要找個很好的角度才能拍出效果。
-
9 # 段章取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原文: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漸漸隱沒。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後兩句用兩個“欲窮”“更上”詞語,包含了詩人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含意深遠,耐人探索。
俗話說“不到黃河心不甘”,尤其是喜歡攝影的人,飽覽黃河九曲的壯景為一大快事。2015年利用假期同友人自駕遊,經川西、甘南到達黃河九曲第一灣,已是下午三點多,為拍攝日落,我們匆匆忙忙進入景區觀景臺,顧不上旅途的疲勞,揹著相機和三角架,馬不停蹄的登上了4000多米高的黃河九曲第一灣觀景臺,支上三角架,裝上濾鏡,其實那年自已剛學攝影2-3年,但認真勁是最好的。第二天早上五點鐘,又乘著夜色,登頂電梯未開,只能靠兩條腿,再次登上4000多米的觀景臺,等候日出,攝影人真辛苦,功夫不負有心人,努力的付出沒有白費!以下三張照片,前兩張拍的晚霞黃河,後一張拍的晨光黃河。
第一張和第二張:是第一天登上觀景臺時拍攝,黃河九曲第一灣的美麗景象盡收眼底。當天秋高氣爽,晚霞顯得格外耀眼,放眼曲曲彎彎水天一色,任晚風吹拂,憑思緒凌雲,給人迴歸大自然的感覺,讓你身心得到前所未有的解脫。拍攝的日落,正如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
第三張:第二天凌晨拍攝,此時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給大地披上了紅裝,放眼西望,九曲黃河因天空的蔚藍呈現湛藍湛藍的,秋天的枯草被晨光淋浴得金黃金黃的,遠方的群山雲霧繚繞、層巒疊嶂!黃河之水在這裡寧靜、清澈、眩目、致遠!
-
10 # 煜兮文化書房
這首王之渙的唐詩,我覺得要用攝影來表現還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時間有限制,你必須選擇一個傍晚的時分,而且要有一個氣勢磅礴的能和黃河或者和任何一條大河相鄰相近的地方,你才能拍出這種感覺來。
對方向有非常強烈的要求,就是“黃河入海流”,你拍出的落日的方向必須和黃河流向要有一定的重合吻合。出一張,有如此寬闊壯闊意境的攝影,我覺得在野外尋找一個這樣的地方是首要的難題。
-
11 # chenjiahe88888
草民對攝影是門外漢,自我感覺是以物託景,以景寄情,以情寄思。對古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只能假借。因為不可能為拍一張外景跑到黃河邊,我拍的是我家鄉水陽江山水。
-
12 # 神秘乳酪zI
這句詩詩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黃河的東岸,共三層樓,前面對著中條山,下臨黃河。詩人途徑鸛雀樓,登高望遠被眼前大自然壯麗所震撼,寫下此詩。全篇用詞樸素,卻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積極探索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同時也表達詩人豁達的胸襟,全詩只四句,把在鸛雀樓所看到的祖國大好河山以及作者的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
要想拍攝的話,先拍鸛雀樓,然後登上鸛雀樓,拍落日餘暉,再拍滾滾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
回覆列表
首先根據詩意,白日依山,那麼有山有日,要在白天。在山的盡頭,那在哪裡?選擇山頂上,最好是大山的山頂。黃河入海。有黃河有海,並且流動的。那選擇黃河與海交界處。把流動的海水拍出來。高山對流水,落日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