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極熊知道

    地震是地殼運動產生的,主要看的是否在地殼的板塊活躍度,尤其是在板塊交界處容易產生地震,和在不在海邊沒有直接關係

  • 2 # 科海一葉扁舟

    地震85%發生于于板塊邊界上,15%發生在板塊內。靠海的地方不一定處在板塊邊界,也不一定處在地震帶上,是否為地震多發區,還是要看具體的地理位置。

    以中國地震帶分佈為例,由下圖可以看出,沿海地區只有臺灣海峽西岸的東南沿海和臺灣島以及渤海灣部分地區處於地震帶中。

    地球上的主要地震帶

    地球的地殼中位於地表下70-100公里厚的岩石層並不是完整一體的。是由一塊塊大板塊構成的。全球有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大板塊又可細分為一些小板塊)。

    板塊與板塊之間會發生相對運動,這種運動常以地震的形式被我們觀測到。全球主要的地震帶就分佈在這些板塊的交界處。

    環太平洋地震帶

    全球最大的地震帶,分佈在太平洋周圍,主要為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的交界處。

    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至中國臺灣,再經菲律賓群島,至紐西蘭。

    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

    也叫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中國橫斷山脈,過緬甸,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呈零散分佈。

    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

    此地震活動帶位於各大洋中間,彼此相連。總長約65000km。不過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前兩個帶要弱得多,多為淺源地震,未發生過特大地震。

    地震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無論處於地震帶中還是相對安全的區域,由於地殼厚度太大,難以觀測,再加上人們對於其運動規律和地震的成因還未研究透徹,所以理論上各地均可能發生較大地震,只是地震帶更頻繁一些。

    雖然人類在毀滅性的大地震面前顯得十分渺小。但是我們也不必過於杞人憂天。地球目前處於板塊運動的非活躍時期,破壞性強的大地震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瞭解一些避震防震小常識就可以了。

    總結

    靠海的地方不一定處在地震帶上。各地地震的頻率和強度還要從地理位置分析,再加上歷史上記載的地震次數和強度來佐證,綜合分析是否處於地震頻發區。不過平常心對待即可,沒必要感到不安。

  • 3 # 地理有意思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靠海的地方地震頻率的確相對要高,但本質原因不是海洋自身,而是沿海地區基本都處在板塊交界地帶,比如環太平洋地震帶就是太平洋板塊與周邊陸地板塊相交下的結果。

    以西太平洋為例,歐亞大陸板塊漂移直接與太平洋板塊相交,相互對撞時,因為海洋板塊的岩石密度大,且位置更低,所以直插大陸板塊之下,造就了很多褶皺型的隆起,比如日本島、琉球島、臺灣島等都是板塊衝撞後隆起的產物,所以這一區域的板塊構造相對不穩定,地震發生機率高。

    當然,地球上不僅僅是沿海地區的板塊結構複雜,同樣在陸地上只要有板塊衝撞的區域,都屬於地震高發區,比較典型的是南亞次大陸印度板塊衝撞歐亞大陸時,隆起了青藏高原,而青藏高原向東又繼續壓迫四川盆地,形成結構斷層,所以四川區域同樣地震多發,且級數不低。

    更為準確地講,地球上不管是沿海還是內陸,判斷地震頻率是否比較多,主要是看所處的板塊地質運動是否活躍,不是所有的沿海地區地質運動都活躍。海洋板塊與陸地板塊本質上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都屬於地殼的一部分,區別是海洋板塊位置低被海水覆蓋而已,如果沒有海水覆蓋,就會發現陸地與海洋都坑坑窪窪。

  • 4 # 不以己悲zxy

    地震的原因可能是巨型的船舶引起水流產生的水壓擠壓所造成的 而後附近的地底板塊有斷裂層的地方就容易引發地震 也有可能是海嘯颱風引起海浪的擠壓所造成的 附近地底板塊有斷裂層的地方就容易產生地震 反正地震應該跟水壓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沒看過方方日記的人,卻跟著罵得熱火朝天,是啥心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