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虛竹段譽兄弟抓了遼國皇帝耶律洪基是為讓他下令退兵、並立下在他有生之年不得侵宋的誓言,洪七公潛伏皇宮純粹是為尋美味佳餚一飽口福,而郭靖只是顧念舊情而不去行刺忽必烈。

  • 2 # 89年的秋天

    首選兩部武俠小說雖有一些聯絡,但是武功系統絕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天龍的武功更玄乎一些,其次虛竹段譽是在亂軍對陣之時擒拿耶律洪基,參考神鵰,郭靖去蒙古軍營救楊過,就算不分心楊過自保也是剛剛夠,更談不上刺殺了,洪七公偷吃的御膳房雖然在深宮之中,但是離著皇上的起居之地還是有點距離的,守衛也差些

  • 3 # 簡運書生

    郭靖和託雷王子是結義兄弟,和忽必烈算起來是叔侄關係,郭靖一項忠義,讓他去行刺忽必烈,那是萬萬做不到的。

    郭靖義守襄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算成全了大義,留下了俠之大者的美譽。如果他去行刺忽必烈,首先行刺之名本就不好聽,其次,大宋可能會高興,但蒙古臣民絕對會厭棄郭靖,郭靖母子曾經逃難蒙古,鐵木真一家子對他算是有恩,郭靖又怎能恩將仇報。

    所以,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想不到,只是不能做。

  • 4 # 拔劍舞中庭

    虛竹、段譽抓遼帝,洪七公皇宮潛伏這兩件事情說明了在武林高手的眼中,世間這些皇權貴族只能是刀俎上的肉,他們可以做到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武力已經超越了皇權的控制,這就是所謂的“俠以武犯禁”。

    郭靖在神鵰時期,他的武功修為要強於當年的洪七公,可以說他如果行刺忽必烈,成功的可能性很大,那麼他為什麼沒去做呢?

    原因如下:

    1、金庸先生不會這麼寫

    小說畢竟是小說,既然要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那就應該尊重歷史,而不能臆造,以郭靖的修為行刺成功是必然。有句話叫“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一次不成,可以兩次,總有成功的一次,這樣就改變了歷史。所以金庸先生不會這樣寫。

    2、郭靖的形象不允許

    郭靖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英雄,他在江湖的口碑很高,從小接受的是孔孟之學,重情重義,“行刺”非光明正大之舉,屬於卑劣行徑,他不會行此有損名聲的事情,而且他從小是在草原長大,如果這麼做,反倒落個“忘恩負義”之名。

    3、改變不了結果

    當時南宋積弱已久,大勢已去,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而蒙古勢頭正盛,即使行刺忽必烈成功,以南宋的狀態也抵禦不了蒙古鐵騎的踐踏,襄陽早晚會失守。郭靖鎮守襄陽,只是一種正義之舉,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

    所以以上不會這麼寫、不允許這麼做、做了也改變不了結果形成的結果就是郭靖不會去行刺忽必烈。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大家一起切磋交流。

    浩歌振林巒。

    丈夫意如此,

    不學腐儒酸。

  • 5 # 十三哥喂

    郭靖雖然沒有行刺過忽必烈,但是卻曾經想要刺殺成吉思汗,並且潛入了成吉思汗的大營。記得《射鵰英雄傳》裡是有這一段的。

    但是後來和成吉思汗見了面,行刺就改為坐而論道了,最後大家都很給對方面子(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也情同父子),一個退兵,一個放棄行刺。

    也正因為如此,郭靖和黃蓉才有了在桃花島上,神仙眷侶似的近二十年的生活。

    但是後來成吉思汗去世、郭靖的安達拖雷也死了,下一代的關係沒那麼親密了,郭靖雖然武藝高強,但是在萬陣軍中也那麼容易來去自如了。

  • 6 # 亦文人文
    01金庸小說中的斬首行動

    金庸小說中的斬首行動,比較著名的有如下幾件:

    一是《天龍八部》中蕭峰對皇太叔的脅迫和對楚王的“斬首”(實際是射殺);

    二是題主所說的《天龍八部》中虛竹段譽對遼帝的抓捕行動;

    三是《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眾人設計誘捕乾隆;

    四是《書劍恩仇錄》中天山雙鷹行刺乾隆;

    五是《射鵰英雄傳》中黃河四鬼行刺鐵木真;

    六是《射鵰英雄傳》中郭靖黃蓉行刺拖雷;

    七是《神鵰俠侶》中金輪法王、楊過等人行刺郭靖;

    八是《神鵰俠侶》中楊過斬首蒙哥汗(飛石打死);

    九是《碧血劍》中袁承志行刺皇太極。

    以上所說是直接面向對方首腦或關鍵人物的斬首行動,至於洪七公潛伏皇宮、紅花會挾持福康安等,蕭峰脅迫遼帝等,或主觀意識不強,或類似於綁匪談條件,不在此列,至於方有德以嬰兒為質,換皇帝姓名的行徑,更與此無關,在此不做分析。

    02斬首行動歸類

    在上列的斬首行動中,成功達到目的的,為一二三八,計四次;其他五次,均以失敗告終。而在一、二和八中,其目的嚴格意義說並非“斬首”,或者說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斬首,抓捕只是手段,終極要義在於談判,由此可見這種斬首行動的成功率。

    失敗的斬首行動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即是對方也有功力相若、甚至更強的人物阻撓計劃執行,在神鵰中,雖然金輪法王等人的戰鬥力高於楊過,但架不住此人智計百出,要知道這類行動,須的計劃周密,萬無一失,稍微有個攪局者出現,風險便會大增。即如上列八,所有斬首行動中最純粹也是最成功的那次,如果金輪不是在首輪營救郭襄的戰鬥中拼掉了自己,而是活到楊過刺殺蒙哥汗,那麼即便楊過自始便可領悟“黯然銷魂”之意,這次行動也百分之九十九不成功。

    03斬首行動的效果

    在成功的斬首行動中,最終的結果是加速了實施方希望結果的出現,或延緩了實施方牴觸結果的出現,並不改變事態的根本走勢。

    上列一二兩次事件,停兵罷鬥,不只是蕭峰所在一方的希望,同時也是其對立面絕大多數人的希望;說句現代一點的話,和平的趨勢不可阻擋。三中紅花會眾人挾持乾隆的行徑,不過是一場鬧劇,後世武昌起義中的起義軍之於黎元洪,其情何其相似?

    至於楊過斬殺蒙哥汗之後,蒙古軍固然大亂,但忽必烈的突然出現,把損失降到最小,此時要說全勝蒙古,仍然不能。之所以沒有再攻襄陽,是因為一來忽必烈經過內部爭鬥,元氣大傷,二是襄陽的確屬於堅城,輕易難下。故此,楊過一石,只是延了襄陽城十三年的壽命,並未有效地改變戰局。

    其實,關於郭靖刺殺忽必烈這類的斬首行動,金庸早已透過蕭峰有過明確解答:

    殺了敵方元帥,有副元帥,殺了大將軍,還有偏將軍,人人死戰到底,我單槍匹馬,那就全然的無能為力。

    04結語

    如果郭靖效博浪一擊,也去刺殺忽必烈(神鵰結束的十三年後攻下襄陽,忽必烈並未御駕親征,所以只能是在神鵰書寫的年代),一個金輪便和他戰力相差無幾,千軍萬馬不用說是必須的了,刺殺成功的機率和全身而退(無論是否成功)的機率極小,一旦失手,襄陽危殆;同時,即便能夠全身而退,忽必烈當時並非大汗,只是王子,他的死對蒙古軍隊的影響,並無災難性的後果,所以,郭靖不去行刺,無論從戰略還是戰術上講,都是正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羊水的質量直接影響胎寶寶的生長髮育,哪些食物孕媽不能吃太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