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瓷罐

    這是因為人們骨子裡以漢為正統,以忠義為理念,鄧艾是滅蜀漢的角色,當然為人所不睦,姜維接替諸葛遺志,為蜀漢也可以說是鞠躬盡瘁,後人也就更欣賞他的歷史角色。

  • 2 # 江岸好呵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鄧艾偷渡陰平之前後時期,正值司馬昭掌權,魏落入晉之手,已是遲早的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奪權的事情,均是為人所不齒。反觀姜維卻繼續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始終堅持初心不改,令人欽佩。

    與人物從小培養、教育有關。鄧艾、姜維雖然兩人都文武雙修,但是鄧艾從小就有缺陷,說話結巴、形象氣質均不佳,但屬於學習勤奮、用功型人才;但姜維從小孝順母親、氣質高雅,天賦異稟而少年英雄、成名早,當時在陝西天水一帶就聞名遐邇。

    與個性、經歷、忠誠度有關。自姜維降蜀以來,諸葛亮把其作為國家接班人重點培養,對其信任有加;姜維也是不負重託,忠心耿耿,為蜀國的發展、嘔心瀝血,披荊斬棘。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努力的態度,卻令人景仰。而鄧艾是靠自己的努力,打拚出來的事業,以軍事才華和戰績突出、奮鬥出來的仕途,加上性格內斂含蓄,常常遭人嫉賢,恐怕曹氏、司馬氏家族對其也疑慮重重。

    同時,與《三國演義》作者的觀點傾向也不無關係。

  • 3 # 古梁鏞

    原因一:歷史題材小說《三國演義》對於廣大讀者的影響有關。

    原因二:其他演義小說對於姜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關。

    原因三:大部分人缺乏全面正確的歷史知識。

    下面詳細分析。

    歷史題材小說《三國演義》對於廣大讀者的影響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由明代小說家羅貫中所創,羅貫中以史書《三國志》為創作基礎,同時吸收了民間戲曲、評書、野史、地方誌等等內容,最後以小說的形式,將三國故事為大家精彩的呈現出來,獲得了讀者的追捧。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影響力可見一斑,《三國演義》以其身臨其境的文字描述,將三國人物、事件繪聲繪色的講述給讀者,引領讀者穿越於三國曆史,但是很明顯,小說和正史有很多差異,最為重要的一個差異,就是小說加入了作者濃重的個人喜好,而正史則不同。

    三國演義人物之姜維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會發現,魏、蜀、吳三國,大部分篇幅講了曹魏和蜀國的事情,吳國篇幅比較少,同時以曹魏和西蜀而言,根據作者的視覺,很明顯偏愛西蜀多一些,正是因為受此影響,《三國演義》中對於姜維的描述遠多於鄧艾,無論是姜維的軍師才能還是對於蜀漢的赤膽忠心形象,都遠比鄧艾要豐滿。

    因此大家多喜歡姜維,而對鄧艾不怎麼關注,和《三國演義》有很大的關係。

    隋唐演義之羅松

    其他演義小說對於姜維人物形象的塑造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的發展,大體上以“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為主體,也就是說,明、清時代的小說發展非常鼎盛,時至今日依然如此,小說依然作為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在明、清小說中,隋唐小說可謂獨樹一幟,大家耳熟能詳的“隋唐十八條好漢”“隋唐第一好漢李元霸”“冷麵寒槍俏羅成”“隋唐四猛四絕”等等,在小說、評書、戲曲、相聲等藝術表達手法的演義下,這些人物早已深入人心,而在隋唐小說中,“四猛四絕”尤其為人津津樂道,其中槍絕羅松被很多讀者追捧,因為羅松曾經一槍分開了正在做殊死纏鬥的李元霸和羅士信,而羅松高明的槍法則源自於姜維,即便是羅藝、羅成的槍法,追本溯源,也是源自於姜維。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對於姜維的認知有提高了一個層次,忍不住感嘆,原來姜維這麼厲害啊?古代人不同於現代人,他們接受正史的機會非常非常少,而小說戲曲等等文藝形式表演,是他們接觸最多的,因此透過這些文藝表演,姜維的人物形象又比鄧艾高出了很多。

    鄧艾

    大部分人缺乏全面正確的歷史知識

    為什麼講到三國人物,很多人很來勁,因為他們熟讀《三國演義》,對於自己喜歡的人物更是有深刻的閱讀,但是如果提及《三國志》,相信很多朋友比較迷茫,這本書雖然聽說過,或許也看過,但是太枯燥乏味,遠不如《三國演義》好看嘛,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三國志》才是三國曆史的正統歷史書籍,而《三國演義》只不過是坊間小說罷了。

    恭城武廟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孕育了無數優秀的人才,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演繹了屬於自己的精彩浪花,古往今來,素有“文武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因此對於古代武將,人們尚且可以根據其功績做一個大致的排名,縱觀歷史,對於歷代武將排名最為家喻戶曉的,當屬“武廟十哲七十二將”。

    三國演義情節之鄧艾偷渡陽平關

    武廟始建於唐代,唐代距離三國時期只有五百多年的時間,因此唐代對於三國時代的史料,無論是可信度亦或是數量都遠多於近代,而武廟十哲七十二將,更是唐皇親自下詔書,召集一批學識淵博的文臣武將共同擬訂,因此公正性值得肯定。

    透過這份排名我們可以發現,姜維並沒有進入武廟七十二名將的行列,因此可以說,姜維的軍事才華和軍功不足以和鄧艾相提並論。

    其實,受《三國演義》英雄,我也非常喜歡和敬重姜維,即便是在劉禪已經投降的情況下,依然想著為蜀國翻盤,可以說,姜維完美的繼承了師傅諸葛亮守護西蜀的意志,鄧艾偷渡陽平關成功,一方面是西蜀對於陽平關防務的懈怠,撤走了諸葛亮時期部署在哪裡的一支軍隊,二是鄧艾入陽平關後,一路遇到的將領基本上沒有抵抗就投降了,這也是姜維無可奈何的事情。

  • 4 # 志遠586

    由於名著《三國演義》把蜀漢作為正統正面來渲染描寫的,後人把蜀漢的代表人物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及後期的姜維視為神一樣的英雄人物,故對終結蜀漢的鄧艾作為敵對人物,從心理上加以排斥。再從鄧艾和姜維兩人的才略人品來比較,鄧艾有軍事才能,終結蜀漢為三國歸晉立下第一功,但其採取的手段並非正大光明地和姜維對陣,而是靠冒險偷襲僥倖成功,後人對其作為不太認可。而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文武雙全,忠勇兼備,為後期蜀漢的中流砥柱人物。觀其一生,對蜀漢忠心不二,統軍有方,行軍佈陣總有謀變方略,志在為蜀漢掃平天下,一統江山。嘆蜀漢自劉備在夷陵一戰大敗之後,精英損折,國力大衰,姜維雖竭盡全力,終因以弱攻強,迴天無力,最後功敗垂成,以身徇國,令後人為其惋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的這兩句詩,寫的是諸葛亮,也可用在姜維身上。

  • 5 # 微微心語5878

    姜維和鄧艾兩人都是三國名將,看三國經常容易將光環放在諸葛亮、司馬懿等人身上,對於後世為什麼讚許作為失敗一方的姜維,我覺得首先要了解一下二人生平: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姜維年少喪父,侍奉母親,崇拜儒家大師鄭玄。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姜維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蜀相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延熙十七年(254年),拜大將軍,獨掌軍權,繼續北伐事業,大戰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互有勝負。為躲避黃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景耀七年(263年),魏國伐蜀,姜維擺脫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鍾會進軍。鄧艾陰平偷襲成都,後主劉禪投降。姜維志存光復,假意投降,勾結鍾會反叛,事敗被殺。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範,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

    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後因遭到鍾會的汙衊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泰始九年(273年),鄧艾被平反昭雪。

    根據姜維和鄧艾兩人的生平與經歷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1.姜維是個奇才,在第一次跟諸葛亮交戰,諸葛亮吃過虧。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他一生中很少 遇到這樣的對手。

    2.姜維是個孝子。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對母親是言聽計從。姜維能召到諸葛亮麾下,最 關鍵的因素是他的母親。

    3.姜維得到諸葛亮的真傳。所以諸葛亮的粉絲也會成為姜維的粉絲。

    4.姜維的忠心。第一,為避內亂屯田,以圖東山在起完成北伐重任。第二,是為了感念諸葛亮的 知遇之恩,所以堅持完成諸葛亮未競的事業。

    5.姜維的確有大才,反間計用的很高明,幾乎要成功了。蜀國失敗的主要責任不在姜維,而是被 收買的宦官黃皓。

    6.鄧艾可以說跟姜維算的上是對手,戰勝姜維後,後續沒有什麼太多光環。鄧艾的勝利其實間接 幫司馬氏建立晉朝有一定的推動力,歷史上對晉朝那種黑暗是深惡痛絕。“司馬昭之心,路上 皆知”。

    綜上所述,雖然最後鄧艾戰勝姜維,所以後人反而更欣賞姜維。

  • 6 # 清山雅舍

    前言

    鄧艾是三國後期魏國著名的武將,曾常年屯駐西涼,與姜維對峙,有“姜維剋星”的稱號。而且滅蜀之戰也是靠鄧艾才打破僵局,否則還真就可能失敗。但是為何姜維比鄧艾更受後人喜愛和欣賞呢?

    為何感覺上現代人對姜維更欣賞喜愛,而對鄧艾不太有感覺?

    1、先講個“童子內刀”的小故事吧

    話說王莽新敗,天下大亂,年幼的朱暉隨家人一道搬遷別處,躲避戰亂。不想盜匪橫行,將自己一家族的人攔截於道中。這些強盜不但想搶劫財物,還想侮辱族中婦女。這時族中的勇壯之人已經喪失殆盡,其他男丁都嚇得匍匐在地,絲毫不敢反抗。這時年幼的朱暉勇敢地挺身而出,拿出小刀子與強盜對峙道:“財物你們都可以拿走,但是諸位長輩的衣服你們不能碰,否則我就要和你們拼命!”強盜們好笑又佩服地勸他“內刀”(收到),然後放過了婦女,揚長而去。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童子內刀”的故事。

    2、由故事看後人對待姜維和鄧艾有差別的原因

    (1)條件差距,精神可嘉

    歷史上,能抵擋強盜的人不知凡幾,能殺強盜的人更是多如牛毛,那為何只有朱暉被世人所稱道?這是因為朱暉以幼童之身敢於持刀對抗強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救護族中婦女免於蹂躪之難,其意志品格方是難能可貴

    △鄧艾劇照

    而姜維和鄧艾給人的感覺不同,也是同樣的道理。二人同是英姿卓絕之輩,皆為當世良將,幾乎不分伯仲。但不同的是,姜維處於弱勢的蜀漢一方,且在受內部掣肘的情況下還奮力北伐,定要完成諸葛亮復興漢室的遺志。雖然在魏國嚴密的防禦下沒能建立什麼功勞,但是他的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盡力為之的精神,令世人同情感動。反觀鄧艾每每能讓姜維鎩羽而歸,雖也有個人能力的展現,但是說白了還是佔了蜀魏國力和國情差距較大的便宜。如果換位相處,鄧艾也突破不了姜維的防守。至於後來魏滅蜀之戰,鄧艾大出風頭,也不讓人看好。一方面蜀漢當時極弱,魏國那麼強的國力打得還那麼吃力實在沒什麼可炫耀的,而鄧艾雖勝,但是他居功自傲,不知收斂,讓人有種恃強凌弱之感,於是乎大家就更加覺得姜維不容易,而對傲慢的鄧艾感到看不起。

    (2)《三國演義》的加成

    其實現代人對於三國曆史的瞭解,大多依靠於《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以蜀國為正統的,因而作為諸葛亮的徒弟,蜀漢後期的支柱型人物,姜維被塑造成一個胸懷大志、堅毅不拔的光輝人物。而鄧艾則變成了摧毀蜀漢,居功自傲的小人。因此,在大眾眼中,姜維被光環加成,而鄧艾卻變得不太受人待見。

    結語

    其實據正史記載,鄧艾對魏國還是貢獻頗多的,主要體現在屯田和軍事上。比起功績,姜維確實不如鄧艾許多。唐宋時期都追封鄧艾為古代名將,設廟享受人們的祭奠。而姜維卻沒有這個待遇,從中也不難看出一些二者在功績方面的差距。但不管是喜歡鄧艾也好,喜歡姜維也罷,我覺得都是沒問題的,二人都是值得大家紀念尊重的古之名將。

  • 7 # 1128457171

    姜維被諸葛亮收降後,得到重用,雖然九次北伐,少有勝利,蜀國兵少將寡,經濟力量薄弱,但是姜維忠心為蜀國,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蜀國滅亡,姜維還為蜀國挽回政權而繼續努力,雖然最後失敗,姜維也盡力了,所以在人門心中姜維形象是美好的。

  • 8 #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主要原因是:第一、姜維與鄧艾兩人各自在朝堂的身份地位、影響力都相差較大;第二、歷朝統治者對於忠臣志士的推崇,以及人們對於忠臣義士的尊敬;

    除了歷朝政治意識形態對蜀漢政權“正統”地位的渲染推崇(特別是以南宋等偏安政權為代表的政治渲染),間接拔高了蜀漢文臣武將的身份,使得姜維的身份地位形象顯得更加突出重要。其次,就是鄧艾和姜維各自在朝堂的地位根本不是一個級別,鄧艾雖官至兗州刺史、徵西將軍、太尉,進爵關內侯、方城亭侯、鄧侯;但注意太尉的官職是鄧艾伐蜀偷渡陰平滅蜀時獲得的官職,雖然太尉為三公之一,但是此時魏國太尉並不掌實權不能節制天下兵馬,曹魏的大將軍才是軍權的實際掌權人姜維是蜀漢的大將軍,兩國在徵西將軍之上高階將官還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等;雖然曹魏和蜀漢官制雖略有區別,但曹魏的大將軍,自司馬氏主政魏國後,先後由司馬師、司馬昭擔任;魏滅蜀漢時,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才是最高統帥鄧艾、鍾會、諸葛緒三路伐蜀也是歸大將軍司馬昭統一排程

    漢末三國形勢圖

    關於爵位這方面,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是延續大漢國祚、嚴格遵循漢制的,蜀漢沒有異姓王,異姓的爵位最高到侯爵,而姜維的爵位就是侯爵中最高的爵制縣侯(平襄侯),諸葛亮、張飛、馬超等人都只是鄉侯;鄧艾雖然軍事才能顯著,因功進封鄧侯(縣侯),但是畢竟曹魏的異姓王爵、公爵、侯爵相對蜀漢而言人數多太多,自然在各自政權內部的地位、影響力也就不可相提並論。作為繼承諸葛亮遺願北伐中原的姜維,不僅軍事才能突出而且更是以身殉國堪稱忠臣志士的代表,自然會格外受人尊重。

    蜀漢昭烈皇帝劉備

  • 9 # 嘉嘉1240

    一、首先據三國志,姜維和鄧艾共交鋒5次,主要戰績如下:

    1.十二年,假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2. 十九年春,……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求自貶削。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3.二十年……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維數下挑戰,望、艾不應。景耀元年,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復拜大將軍。

    4.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

    5.……比至陰平,聞魏將諸葛緒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餘,維為鄧艾所摧,還住陰平

    這五次交鋒,鄧艾三次戰勝姜維(其中一次大勝,小勝兩次),兩次戰平。鄧艾自己評價姜維“自一時雄兒也。然與某相值,故窮耳。”戰果上看,鄧艾似乎強過姜維,也確實值得鄧艾誇耀一番。

    二、要說姜維這個人,不得不提到諸葛亮

    姜維27歲那一年如果沒有碰到諸葛亮就沒有蜀漢最後的名將姜伯約,就如同諸葛亮27歲那年如果沒有碰到劉備,世上就不可能有諸葛武侯。

    諸葛亮其人,實在是太耀眼,千百年不世出的天才,功業蓋世(略有遺憾),人品完美,用情又專一,是中國歷史上的智慧化身、道德楷模、人臣典範。說是千古第一完人,好像也沒有太大問題。

    姜維,秉承丞相遺志,在季漢後期,人才凋零的情況下,獨當一面的將才,可以說是低配版的諸葛亮,才德兼備,心存漢室,敏於軍事,深解兵意。姜維也從來都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這個人雖然有志向,但能力不及諸葛,卻依舊堅持北伐,窮兵黷武,過早消耗蜀漢本就不強的實力。

    如陳壽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如廖化說:“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

    說的都很有道理,可是站在姜維的角度上看,或許應該被理解。

    回顧姜維的一生,早年喪父,以天水降將入蜀,這一尷尬地身份,無論是荊州派系、東州派系、還是益州派系,都很難很快融入進去,唯一能倚仗的就是諸葛亮,待諸葛去世,蔣琬和費禕是明白人,諸葛亮都完成不了的北伐大業,姜維幾斤幾兩,還是算了吧,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這一段時期,姜維帶兵從來沒有超過萬人。等到費禕被刺身亡,姜維才開始真正掌握兵權,這一年是公元253年,姜維52歲,離諸葛亮去世已20年,在蜀漢陣營已呆了25年,劉備去世已30年。

    在姜維面前的是什麼樣一個政權:

    1、劉禪,可能是一個好人,但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所以有後面的黃皓亂政,與姜維水火不容,導致姜維避禍沓中。

    2、三國後期,人才青黃不接,以蜀漢最嚴重。

    對蜀漢第一次打擊:夷陵之戰(220-222)前後對蜀漢政權來說是個毀滅性的打擊,看一下這幾年死的資料(備備、關張馬黃,法正、許靖、糜竺、馬良、程畿、張南、馮習等),而後又是趙雲、秦宓等相繼去世。

    對蜀漢第二次打擊:諸葛亮殞命五丈原前後(234年),諸葛亮一死,順便帶走了楊儀、魏延、李嚴等,隨後王平、鄧芝、句扶等幾個能打仗的也相繼去世。

    等到公元253年姜維開始掌權,留下了一幫老弱病殘,關張後人關興、張苞都英年早逝,諸葛瞻27歲沒什麼打仗的能力、能打的武將將領真的是寥寥無幾,老先鋒廖化算一個、張翼算一個、傅僉算一個,胡濟算一個、趙廣算一個、董厥算一個、羅憲算一個、張嶷還剩一年陽壽等。。。。。

    這幾個人當中,諸葛瞻、董厥、廖化、張翼後期這幾個人是反對姜維北伐的,胡濟又坑過姜維。

    就帶著這樣的隊友,在最後的最後,看圖劃重點。

    面對魏國五道伐蜀,其中三道是直撲姜維,諸葛緒一道間接針對姜維,三大主力鄧艾(3萬兵力)、諸葛緒(3萬兵力),鍾會(10萬兵力)。姜維以數萬兵力(具體不詳,一說4~5萬,可能還沒有),周旋於鄧艾、諸葛緒、鍾會三路大軍,先是在沓中被老對手鄧艾牽制,退守陰平,退路又被諸葛緒所阻,硬是走了一個風騷的阿姆斯特朗迴旋,晃過諸葛緒,搶在攻破漢中門戶-陽平關的鐘會主力之前回到劍閣,比諸葛緒竟還快了一天,諸葛緒最後也被鍾會押回治罪。誰能想到鄧艾出奇制勝,偷渡陰平,身先士卒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綿竹一役,諸葛瞻以逸待勞戰死,最後劉禪懦弱無斷而投降。這個時候,鍾會還是沒能攻破姜維退守的劍閣,等到劉禪投降的旨意傳來,“將士鹹怒, 拔刀斫石”八個字滿滿盡是蜀漢忠誠將士的不甘、屈辱和憤怒。

    即使蜀漢已經滅亡,在給劉禪的秘奏裡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姜維還是不忘復興大業。說幹就幹,瞭解鍾會的小心思後,能說服鍾會謀反,反間鄧艾。

    於此,魏軍三路大軍伐蜀,姜維把諸葛緒打回家,拉了鍾會、鄧艾兩位人傑共赴黃泉。如果魏國伐蜀一役,是鄧艾一生的榮耀,那麼也是姜維最後的輝煌。姜維在蜀漢最危險的時候,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譜寫了可歌可泣可嘆的最終章,儘管沒有出現奇蹟,卻讓後三國故事更加精彩紛呈,沒有姜維的三國應該會無趣寂寞很多。

    縱觀姜維降蜀的後半生,是鞠躬盡瘁,為漢盡忠的一生,是諸葛亮遺志的延續。也是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的一生,可以說是劉備性格的延續。

    這個集劉備之志向,諸葛之謀略,關張之義氣,趙雲之膽量於一身的男人,九伐中原,走的路比諸葛更加艱難,也更加孤單,但那份執著和決絕卻從不亞於任何人。這種孤膽英雄,放眼整個三國也是寥寥無幾。姜維不死,漢不亡。

    就這樣一個人,儘管有非議,但是也是值得讓人尊敬的。

    從愛屋及烏的角度來說,大眾肯定更喜歡諸葛武侯帶出來的姜維,司馬氏得國不正,作為宣王帶出來的鄧艾,雖然戰功顯赫,但形象估計也會受損。

    3、最後一點,魏晉時期,家世代表了一切,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寒門永遠是被鄙視和打壓的,舉個例子:東晉陶侃(陶淵明祖)功業輝煌,戰功赫赫,還不是因為出生孤寒,儘管位極人臣,還是被名門所鄙視,終生如是。

    所以,鄧艾作為一個種田出生的寒門士子,管你功高蓋世,管你籌畫出奇,管你赤膽忠心,在陰謀陽謀、爾虞我詐的權利名利鬥爭中還不是說綁就綁,說砍就砍,在那個時代也是一種極大的悲哀,在哪個時代也都是一種悲哀。

    陳壽也說:“鄧艾秉性強勇,立功名,可惜不懂得如何防患,以致災禍很快來臨。他能深知遠敵諸葛恪,卻看不見自己身邊的危險。”也許,人終其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 10 # 良人執戟2

    前言

    長江之水成為文人直抒胸臆的物件,《三國演義》引用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作為開篇引言,尤其恰當。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

    巧合的是,《三國演義》卷末依舊用詩結尾,不過卻蒼涼許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鍾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

    為什麼後人對鄧艾少有讚許,而對悲情英雄充滿同情呢?且聽在下分解:

    (姜維字伯約繡像)

    能夠在後蜀政權中比肩諸葛亮軍事才能的人,只有姜維了。他們倆位都是主張北伐的“鷹派”人物,屢屢興兵北伐,卻屢屢失利而回。北伐的名義當然冠冕堂皇:“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歷經一千多年,透過各種形式的表現形式,塑造了一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忠臣形象,諸葛亮雖敗猶榮!

    而姜伯約在後世的影響上,根本無法與諸葛亮相提並論。曾經是姜維幕僚的陳壽這樣評價自己的上司:“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我認為陳壽的點評正確。

    不可諱言,諸葛亮與姜維為什麼要數次北伐,不惜傾盡國力。我們曉得,劉備、諸葛亮的荊州集團席捲益州,成都的土著當然心頭不安逸:“我們益州天府之國,不需要你們來搞扶貧開發!”為了轉移視線,便於集中蜀漢人、財、物大權為荊州集團撐握,最好的方法就是北伐!

    (鄧艾(左)與姜維大戰三百回合)

    所以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當然君臣一心。但是,姜維的頭上就缺少這種光環,加上“鴿派”人物蔣琬和費禕的休養生息政策,姜維無所作為。

    延熙十六年(253)春,費禕去世,夏天姜維就點齊幾萬兵馬圍攻南安。緊接著在十七年、十九年、二十年、景耀元年、五年、六年,姜維都戰鬥在北伐第一線。

    但是,長年帶兵在外的姜維由於連年征戰,寸功未立,引起宦官黃皓的小報告,想以右將軍閻宇取代姜維。引起姜維警覺,從此不輕易回成都。由於黃皓以鬼神來對待國家大事,致使川西北的陽安關口,陰平橋頭失守,姜維退守劍閣與鍾會纏鬥,鄧艾趁勢從陰平經景谷道直取江油關,趁勢在綿竹打敗諸葛瞻,在十分混亂的情況下,姜維接到後主命令在今天的綿陽向鍾會投降。以後在夥同鍾會在成都的叛亂中,姜維及全家都在亂軍中被殺害。

    (鄧艾繡像)

    綜上所述,我認為只有“鷹派”人物喜歡姜維,如蜀漢政權的筆桿子卻正對姜維推崇備至:“姜伯約身處上將之位居於君臣之首,卻住宅簡鄙,沒有多餘的財產。居住側室沒有侍妾,後庭沒有音樂娛樂,衣服僅求夠用,車馬僅求具備,飲食節儉且又不過份節儉。不留積蓄,......這樣的評價是偏頗的,正如羅貫中在結尾詩中所說:“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辛勞。”陳壽與羅貫中的評價近似:“姜維粗具文武之才,有志於建立功業,但他輕率出兵,濫用武力,對形勢不能準確的把握,最終身死。

    這使我想起了成都武侯祠的那付對聯中:“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從古知兵非好戰。”看來針對姜維的成份多些。

    現在談鄧艾

    (鄧艾從摩天嶺上裹氈滾巖直取江油關)

    說實話,三國迷們對鄧艾的確不太熟悉,很大程度上緣於鄧艾沒有驚險、壯烈的打鬥場面描寫,更重要的是鄧艾是資格的鄉村農民出身,他的故事猶如今天的網路小說巜都市裡的小農民》一樣,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契而不捨的追求人生價值。他的地位低到相當於舊社會的“赤貧農”,在流浪中被警方在今天的河南省襄城縣強制性收容,當了曹操的“典農部民”即農奴。

    就是這樣的一個草根,憑著非凡的才華,被自己生命中的貴人司馬懿所看中,因為他正與曹爽明爭暗鬥,十分需要人才的支援。而鄧艾的主要的功績在於屯田建設上的戰略眼光。當司馬師掌權時,鄧艾已經是討冦將軍,汝南郡太守。躋身大員行列。

    當司馬昭掌權時,正元二年(255)二月夏天,姜維認為曹魏內亂,於是發兵進攻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姜維首戰告㨗,曹魏震動,只好首次把已經在中央警衛部隊任將軍的鄧艾派上前線單挑姜維。結果鄧艾大勝,姜維退出。從此,姜維幾次北伐都要踫到鄧艾,兩人互有勝負,但姜維始終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

    景元四年(263),出於政治上的考量,司馬昭決定進攻蜀漢政權,動用十八萬兵力,分成三路南下進攻。鄧艾率兵三萬正面進攻姜維,此時的鄧艾年己七十,而指揮十多萬人部隊的鐘會才年僅40歲,鄧艾與鍾會開國元勳的父親鍾繇是平輩的一代。

    鄧艾翻過摩天嶺來到現在的青川縣,江油的雁門鎮,然後掉頭向西,到達平武的南壩鎮,一直向南,終於透過艱苦的左擔道,直接殺到今天的綿陽市,站在涪縣的龜山上眺望,成都市的萬家燈火通明!鄧艾結結巴巴的大吼:“大成都,俺(他是河南人)來了!”

    當忠心的鄧艾向中央領導人表示要趁勢奪取東吳時,卻犯了朝庭大忌。更兇險的是被小人鍾會利用了這個事情,在半路上攔住為鄧艾向朝廷送八百里加急快遞的使者,擅自改動鄧艾的文書,使之充滿驕橫跋扈的語氣,密封后送呈司馬昭。中央密令:“抓捕鄧艾送京!”在押送的時候,雙方部隊火併,鍾會、姜維、鄧艾父子都喪身火併中。

    結束語

    鄧艾被稱為曹魏戰將型名將第一名,毫不為過,因為他指揮二萬人馬就消滅了蜀漢政權,這當然是他的輝煌戰績,不過出生於士大夫階層的鐘會,心理陰影面積太大,這些四十歲的新生代哪裡容得下這個父輩資格的,出身農奴的草根呢!所以陳壽點評到鄧艾時,說他:“鄧艾志氣昂揚,建立功業,但卻不能防患於未然,很快就失敗了。”這個評價很不錯,因為“功業”二字的份量太重,只有鄧艾可以擔當,而姜維僅僅是“有志於功業。”區別就在於此!

  • 11 # 江湖小曉生

    滅亡蜀漢的鄧艾,無論是從功績上,還是從能力上來看,都要超越姜維。可是後世眾人,卻更加感佩姜維,即使鄧艾入了武廟,卻依舊很少有人提起。這還要從姜維死後82年,發現的一封書信說起。

    東晉的孫盛是個非常不喜歡姜維的人,但是他卻在自己的著作《晉陽秋》中,將那封找到的書信公之於眾,從此改變了人們對姜維的看法,那麼這封信裡寫了什麼呢?

    82年後昭雪,姜維終於從小人成了英雄。

    在鄧艾偷偷進入蜀地,滅了蜀漢以後,姜維手握8萬大軍,卻已經無計可施了。畢竟成都已經被鄧艾攻佔,而劉禪也牢牢捏在鄧艾手裡。

    而且劉禪的詔書也到了,那就是讓姜維投降鍾會。劍閣道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的8萬大軍,擋住了鍾會20萬大軍多日,讓他在此地寸步難行。

    可惜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那是無法挽回了。姜維心裡非常苦,可是不得不選擇投降鍾會。因此蜀漢最有實力的一支軍隊,就這麼落在了曹魏大軍手裡,蜀漢復國基本沒了希望。

    後來姜維慫恿鍾會在蜀地自立,這讓鍾會非常興奮。可惜計劃敗露,鍾會和姜維,被忠於司馬家的那幫將領給誅殺了。

    從此以後,姜維就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小人,因為他投降了曹魏不說,還慫恿鍾會自立。諸葛亮當真是瞎了眼。

    按道理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可是82年以後,東晉的史學大家孫盛,在《晉陽秋》裡公佈了他找到的一封書信,這可把人們給感動壞了。

    姜維在投降鍾會以後,曾經寫信給劉禪,原文如下:原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出自《華陽國志》)

    即使孫盛非常討厭姜維這個人,可是他在發現這封書信以後,依舊將其公佈了出來,歷史真相不能抹殺,哪怕你很討厭這個人。

    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晉陽秋》

    同時孫盛為姜維平反,表示他當年偷偷寫信給劉禪,講解了自己為何假裝投降鍾會的事情。他想讓鍾會殺光忠於司馬家的那些將領,自己再宰了鍾會,這樣就能恢復蜀漢帝國了。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說,諸葛亮是真的沒有看錯了。從24歲投降諸葛亮開始,姜維就沒有一天不在為精忠報國而努力,一直到亡國,他都沒有放棄過。自然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鄧艾有在蜀漢自立的行為表示。

    為什麼大家不怎麼提及鄧艾呢?其實鄧艾在魏晉時期,也不怎麼被推崇,主要是因為他在滅亡蜀漢以後的一系列表現,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鄧艾想要在此地做太上皇。

    這就有點可怕了,蜀地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誰來了這裡都想做土皇帝。當年的劉焉、劉璋是這樣,後來的劉備、劉禪也如此,現在的鄧艾、鍾會保不齊也會這麼想。因此司馬昭對鄧艾,那是不得不防的。

    首先,鄧艾在蜀地很受歡迎,因為他採取了不擾民的政策,而且在接受劉禪投降後,沒有做任何傷害蜀漢臣民的事情,所以很受蜀地臣民們的擁戴,這問題可就大發了。他自己也沾沾自喜,常常跟蜀漢臣民說,你們幸虧遇到的是我啊!其次,鄧艾不經過曹奐和司馬昭的同意,擅自以天子的名義,在蜀地任命了大量官員。劉禪被他封為驃騎將軍,太子劉璇被他封為奉車都尉等等。其他大臣,也都得到了他的封賞,可見鄧艾已經在行使帝王許可權了。再者,鄧艾開始居功自傲。他將自己的心腹師纂任命為益州刺史,將其他手下將領分別派往蜀中各郡擔任太守。顯然這是有自立的行為了,如果實行下去,那麼蜀地自然就是鄧艾的天下了,畢竟蜀中各地的官員,都成了鄧艾的人。最後,鄧艾上書司馬昭,表示應該把劉禪留在蜀地,並且優待蜀漢臣民,再在蜀地厲兵秣馬,威懾東吳。恩威並施之下,東吳或許會不戰而降。策略上是不錯的,但是司馬昭心裡慌啊,他自己還沒篡位成功,鄧艾的種種表現,簡直跟他老爹司馬懿一模一樣了。

    因此不管鄧艾說的怎麼個天花亂墜,司馬昭都不會再相信鄧艾,他將鄧艾打成了反叛之人,派遣衛瓘將其押送回京,半路上衛瓘和田續就把鄧艾給宰了。

    鄧艾這個人其實很值得後人學習。

    除了後期有些居功自傲,鄧艾絕對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可以說他是後三國時期,最優秀的地理學家。

    他從小就喜歡觀察地形,大家玩耍的時候,他獨自一人在那兒研究地形和戰略,雖然只是一個屯民,可鄧艾從來沒有放棄過鑽研和學習。

    一個底層的人,沒有強大的家族力量支援,除了靠自己的學習讓自己脫穎而出,還能靠什麼呢?鄧艾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因為他最終得到了司馬懿的賞識。

    此後鄧艾帶兵,總是身先士卒地去探查地形,總能夠以地理知識上的優勢,戰勝對手。這就是鄧艾強於姜維的重要原因。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三國志》

    在平原上作戰,鄧艾未必是姜維的對手,但是偏偏他總是在山地作戰。那姜維怎麼可能是成天研究地理知識的鄧艾的對手呢?

    總結:每個正面人物身上,都有他自身的閃光點。

    鄧艾的閃光點,那就是善於學習,刻苦鑽研,從不氣餒。而姜維的閃光點,則是精忠報國,矢志不渝。

    可惜這兩位英雄人物,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都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如果按照鄧艾的計策,或許滅吳大業會提前十幾年完成。但是也保不齊鄧艾會擁兵自立。

    姜維的計劃屬於無奈之舉了,成功率幾乎為零。不過沒有嘗試過,又怎麼會知道一定失敗呢?生活本不是一道有準確答案的題目,你的任何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未來的答案。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陽秋》、《華陽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詹姆斯當年沒去熱火,會不會終身無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