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風時光機
-
2 # 戶外部落
練太極之,中,中是什麼???
太極拳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百年了,只不過以前沒有被稱做太極而已。太極這個名稱是近二百年才出現在中國武術中。
太極拳中的中我的理解應當是指的重心,因為太極拳的要求就是立身中正,不傾不斜。說白了就是打拳。不能左傾右邪,前凸後翹,必須中正,中正則安舒。安舒才能放鬆,才能進退有度。
太極拳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運動,也是一項非常適用的武術,不但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用來防身自衛。但如果真的想要用來技擊那就要在實戰中多加磨鍊才行,不在擂臺上真刀真槍的比劃終是花拳繡腿,起不到實際作用的。不經過實戰的磨鍊不會出真功夫。不光是太極什麼拳都一樣,包括現代的自由搏擊,(空手道,柔道,拳擊,跆拳道,泰拳,巴西柔術)等等,不管什麼拳,沒有血的實戰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反覆鍛鍊不斷地實戰,使身體適應了這種節奏,神經形成了對實戰中變化的本能反應才能用於實際。
太極的適應群體很廣泛,特別是針對老年人更是有益,因為太極的的節奏舒緩,動作比較溫柔,其中旨是以意運氣,以氣運力,意動身隨,不但鍛鍊了四肢同時氣也得到了養練。人老腿先老,太極拳在鍛鍊時重心大多時間都是集中在一條腿上 ,這就有意無意的鍛鍊了腿的支撐力,腿有了力量人就可以健步如飛,腿不老人就不老,因為人老的表現就是步履蹣跚。而且打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立身中正就要把身體挺直,所以看上去也不會有龍鍾老態。
-
3 # 皖法播報
我理解太極拳中的“中”指精神和體型的兩個方面。太極拳以“太極”為名,“太極”指萬物的原始“渾元之氣”,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因而太極圖呈渾為一體、陰陽合抱之象。太極拳正是以此為基礎,形體動作以圓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種圓弧動作組成,故觀其形,連綿起伏,動靜相隨,圓活自然,變化無常;在體內,則以意領氣,運於周身,如環無端,週而復始。意領氣,氣動形,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渾然一體。這樣看來,以“太極”哲學指導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構成了太極圖形。拳形為“太極”,拳意亦在“太極”,以太極之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激發人體自身的陰陽氣血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使生命保持旺盛的狀態,這就是太極拳命名的含義所在。
-
4 # 顧隴桃園廣
太極之“中”是指丹田,太極強調運氣、用氣,中氣要足,並存于丹田。丹田位於肚臍,俗稱腹部。丹田之氣,在太極動作的運動下,將氣推向全身各部位。練太極,肢體在動,體內的氣更在流。看起來慢悠悠,但每一個動作都藏著“實”。太極促進迴圈,暢通筋絡,開啟關節,還能聚集力量,具備搏擊功能。
-
5 # 山河先生看手相
練太極之“中”,即練陰陽混一、剛柔相濟之“氣性”,像人的喜怒哀樂之性一樣,此性含於內而不見,但不變,永遠陰陽混一(如水之性,外柔而內剛),應物則顯像於外(棚勁,如水之浮力,觸物而自生),無論動作如何變化,此性永遠不變,即為達到了“中定”!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這句話,是用人的“性情”來作比喻,說明“中”是什麼!
喜怒哀樂是人的內性情,人人都有,但不在外面,在不遇事的平常狀態下,人的這些性情是不顯於外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雖然不顯,並不是沒有,是人含於內的內性,這些內性都是應物(外)而發的,沒事是不會體現的。
萬事萬物亦如人,皆有性,有什麼樣的性,就會顯出什麼樣的形(喜怒哀樂皆有外顯之象),
為人者,先天性在神(出生前),後天性在氣(出生後)-----黃帝內經
-
6 # 宣墨軒
太極拳之“中”,應該就是指意守丹田,立身中正。行拳時虛靈頂勁,頜胸拔背,沉肩墜肘,不可前弓後仰。丹田以上部位向上提,以下部位向下拉。守住丹田,就是守中吧。
-
7 # 弘文堂
《說文》:“中,內也。”本義指裡面、中間、 中央。字形以丨在囗之中、內表示裡面、中間之義。在中則不偏不倚,故引申指中和。太極之“中”即中和之義,太極拳理論講求陰陽諧和、剛柔相濟,勁力粘粘連隨、不丟不頂,身形講求不偏不倚、中正安舒,皆體現了中和之道。《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見“中和”不僅為太極之本,亦為中國文化之要道。
-
8 # 樂在拳中
太極拳祖師張三豐曰:“道者,中而已矣”。由此看來,道就是中、中即是道。具體到太極拳來講,無過不及、不偏不倚就是中,就是符合道的規律。所以太極拳之陰陽、虛實、起落、開合無不以中為追求目標,有求中、練中、守中、用中等等說法,亦有立身中正、尾閭中正等外形要求。太極拳的中就是陰陽相濟,就是追求人體各種對立關係的辨證統一。
-
9 # 孔明諸葛843
中是修行者心中要遵守的道太極拳是我們國家道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活中人們修練太極拳的目的往往是為了養生,延年益壽。太極的中是什麼?我個人的理解應該是道家養生文化的一個核心的指導思想。華東師範大學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劉仲宇指出,道教養生,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積,而是有深刻的道德背景:以清心寡慾、友善他人為基本,循規煉養為常態。健康先要過道德關。
道家《太上感應篇》中說:欲求長生者,“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積功累德,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憐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尤不可傷;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正確的養生理念能使人擁有良好的心態,保持高尚的道德準則和操守。
小結:練太極之中,中是指想要正確的修練太極,達到延年益壽的養生目的,需要保持一種中的心態,平靜祥和,不悲不喜。
-
10 # 泮溪秋玉
中有中庸,中和之意,是指練太極過程中調動中脈之氣,隨意念而走,不太過又沒有不及,致中和,而百脈通暢。
中指中間,當一個人站立,動用全身氣脈去走太極時,外在的形模仿的再像,也不如掌握氣機執行的規律,一念空無,縹縹緲緲置身於自然之中,猶如雲氣在走動,猶如大自然在氣流執行。
太極一詞有兩個含義,一是已經到達了太虛的極致,也就是太和之門,萬物由並作而達到了不作,此是靜的極致狀態。
二是指執行的氣此時已經能明顯的分離出陰陽兩種氣體,隨著手腳並用,兩氣得到發揮,運氣自如,自然爐火純青,延年益壽。
達到太極的中,也就是氣能守中,不偏不倚,久久必能入太極不二之門,明白這個身體構造的原理,而對自然萬物心生敬畏,由練太極而掌握宇宙萬物執行的規律,無非一箇中字。
我們中國人最信奉的也是這個中字,不取不捨,不來不去,不悲不喜,不過不及,不驕不躁,古人的智慧離不開一箇中字,練太極也是如此。
-
11 # 太極權
武術講究「守中用中」,太極拳的動作要領是「中正安舒、八面支撐」,楊式太極拳宗師楊露禪說:「站住中定,往開裡打。」只有你守住了「中定」,也就是守住了陣地,才能根據對方的動作變化進行有機的變化。在練習太極拳時,身體的中正、手法的中正和內心的中定在太極拳的練習要領中,對「中定」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中,是中心、中點、中樞的意思。這些「中」就是力的發源點。定,是保護、維持的意思。「中點」的意思就是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一個中心點、中樞的概念,而且要守住這個中心點,守住中樞,也就要「守中」。只有「守中」,才能在練習太極拳時,使縱向的軸穩定住。這是練習太極拳時不可或缺的。太極拳「用意不用力」,也就是練習太極拳是在內不在外。「中定」不僅是在外形上的表現,關鍵是在「用意」上的體現。「不用力」是不用拙力,是「守中」。總之,楊式太極拳的練習,首先是身法的中正,其次是首發的中正,再次是內心的中正、中定,這三者的結合,才能產生一個完美的動作外形,以及非常好的動作理念。
-
12 # 百草屋主人
這個問題太大了,不好回答。我的拙見說下,共同探討。
首先,“中”字面意思,中間,人體的中間裡面,丹田位置,這是形。
其次是神,可以理解為精神意志。要相對穩定,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放棄了又懊悔,也不能積極過頭,不間歇的苦練,過猶不及。簡而言之,平和心態,循序漸進。
最後,把人,也就是自己,置於自然乃至宇宙之中,你就是核心,氣力之源頭,類似於瑜伽的冥想。這是形而神,神而無形,只剩下“中”。
自己再揣摩揣摩。
-
13 # 郜燕73525321
中即平衡,太極有陰陽之說,世間萬物離不開陰陽,上為天,下為地,人為中,有了平和之氣,道法自在其"中"
-
14 # 檸羽76876
是用人的“性情”來作比喻,說明“中”是什麼!
喜怒哀樂是人的內性情,人人都有,但不在外面,在不遇事的平常狀態下,人的這些性情是不顯於外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雖然不顯,並不是沒有,是人含於內的內性,這些內性都是應物(外)而發的,沒事是不會體現的。
萬事萬物亦如人,皆有性,有什麼樣的性,就會顯出什麼樣的形(喜怒哀樂皆有外顯之象),
為人者,先天性在神(出生前),後天性在氣(出生後)-----黃帝內經
練太極之“中”,即練陰陽混一、剛柔相濟之“氣性”,像人的喜怒哀樂之性一樣,此性含於內而不見,但不變,永遠陰陽混一(如水之性,外柔而內剛),應物則顯像於外(棚勁,如水之浮力,觸物而自生),無論動作如何變化,此性永遠不變,即為達到了“中定”!
-
15 # 理工玄真子
中是中宮吧,氣功術語,中又可指脊柱,如太極圖中分之線,兩腎為太極雙魚之眼,一左一右,脊椎居中,掌握動靜平衡,用以調動生氣,遊走氣血。
-
16 # 鶴舞蘭天逍遙客
練太極之“中”,中是什麼?答:這個中是指的中和之氣。人們都知道前任脈後督脈。前為陰,後為陽。那人們是陽多好呢?還是陰多好呢?答案是陽既不能多,陰也不能少,陰陽平衡最好,這做為人來講,中和之氣最好。既沒有陰的冷氣寒氣溼氣,也沒有陽的火氣署氣燥氣。天地有陰陽,而分出天地,黑夜與白天。而自然中分出一年四季,春秋相和,夏冬相對,分出大署與大寒。而人做為天地之間一生靈,也會與天地自然萬物相吻合。氣盛會火會燥,氣衰會陰會溼。不論是燥,是溼,是寒是熱。只要身體不平衡就會疾病上身。所以人們在做事時講中庸,講修身養性,其實就是在養心,在修煉,在養護自己的中和之氣。這就是太極修煉之中的中。而做為現在人們鍛鍊身體時打的太極拳,也是在此基礎上的一個延伸。因太極拳有動作,有套路,有身法步法,所以太極拳的拳論中有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而太極拳的這個中,指的是身法不偏不依,在不停的動作運動中,保持自己身體的重心與中心都在那太極拳的棚捋擠按,採挒肘靠方圓之中。這就是太極拳的要義,不偏不依,我守我疆。回答完畢。
-
17 # 使用者182434298658
淺談一下,中有合之意,何為太極?就是用後天之氣引動先天之氣,再由先天之氣去補充後天之氣,兩氣合一之後,就行成太極之中。守中用中不能單指外在的中,更要有內在的中。先天氣和後天氣合住才能形成中。
-
18 # 燈閱泰山
太極拳是一門極為講究“中正”的拳法,太極拳與形意拳以及八卦掌,合稱為三大內家拳。其實中國的傳統武術都是內外兼修的,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內家拳外家拳,之所以稱呼這三門武功是內家拳,是練習方法有別於其他拳法。
太極拳很講究“中正”,要理解這個詞,就要明白什麼是“中”。可以從實戰的角度看,也可以從思想的角度看。
一,在實戰方面,需要做到“中正”。
任何武術方面的運動都講究中正,也就是不能丟了重心。即便是一些拳法外表看上去不講究這個,實際而言也很講究,就如吳式太極拳,很多的動作看起來是斜的,其實是斜中寓正。
練習散打搏擊的都很講究這個,快打快收,腳下時刻動作,每一次發力都不會太過,時刻注意保持重心,如果重心丟了,力量打不上,也很容易失去平衡。
現在MMA很風靡,練習巴西柔術的很多,巴西柔術非常厲害,在無限制格鬥中憑各種鎖技就能降服對手。它的缺點在於,只適用於單對單的切磋,如果是混戰就很麻煩。在現實中的街頭打鬥中,絕不能輕易丟掉重心,如果被對方打到地上,就很難有站起來的機會。
有句俗話是武術加跤,神鬼難逃,就是說摔法在實戰中很有效,一旦被摔倒就很麻煩。我們的傳統體育專案中國跤很擅長這個。大絆子三百六,小絆子無數,是很有實戰性的。摔跤時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保持自己的重心。
二.在思想方面,需要做到“中正”。
所謂中正,就是過猶不及,其表現是“貪”,比如著急將對方打倒,著急搶先,著急下重手等,所有著急忙慌去做的,都會過猶不及。
有一門太極拳講究坐著轎子打拳,就是指要始終保持中正,力不能出尖,要始終從容。不貪求戰果,主要精力守護自身,做到這一點,就是做到了中正。
太極拳有很多身法的要求,比如虛靈頂勁,什麼沉肩墜肘等等,核心就是保持自己的重心,保持中正,全身整合起來。
思想上的中正還表現在恬淡心境。現在是和諧社會,不能打架。不招惹別人,處處與人為善。這樣的做人態度就是中正。無論是學武也好,練書法繪畫也罷,都是為了有更好的生活狀態,中正很重要。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這句話,是用人的“性情”來作比喻,說明“中”是什麼!
喜怒哀樂是人的內性情,人人都有,但不在外面,在不遇事的平常狀態下,人的這些性情是不顯於外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雖然不顯,並不是沒有,是人含於內的內性,這些內性都是應物(外)而發的,沒事是不會體現的。
萬事萬物亦如人,皆有性,有什麼樣的性,就會顯出什麼樣的形(喜怒哀樂皆有外顯之象),
為人者,先天性在神(出生前),後天性在氣(出生後)-----黃帝內經
練太極之“中”,即練陰陽混一、剛柔相濟之“氣性”,像人的喜怒哀樂之性一樣,此性含於內而不見,但不變,永遠陰陽混一(如水之性,外柔而內剛),應物則顯像於外(棚勁,如水之浮力,觸物而自生),無論動作如何變化,此性永遠不變,即為達到了“中定”!
回覆列表
太極源於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陰陽相和,五行相生,萬物相生相剋,化而為中,是絕對平衡的結構,因此練太極除了動作到位,還要注意理解它的內涵,才能更好地達到超脫寧靜,從而調節好氣息,剛柔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