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桿軍迷
-
2 # 免疫博士
無人艦艇在我國發展很快,技術也很領先。我在青島遇到一位最早從事無人船開發的80後企業家,他們幾年前就在青島建廠開展無人潛艇的研發生產了。至於在其上搭載無人機等理論好技術上應該是沒有懸念的。
-
3 # 弘鼎之迷
無人潛艇是發展趨勢,而且建造規模越來越大,智慧程度越來越高。因此,潛航時間越來越長,搭載武器越來越多,潛航深度越來越琛。一般講,在太平洋水域成為無人潛航武器平臺的主戰場!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無人潛艇分為普通無人潛艇和無人戰鬥潛艇,前者多為民用娛樂裝置、水下攝影裝置以及深海科研裝置,後者則多以小型水下機器人、偵搜輔助裝置、探傷維修裝置為主,還沒有出現大型的,可以放置無人機的型號。
科研無人潛艇已經不算什麼秘密,這種潛艇已經廣泛應用於各種海洋科研領域,比如對深海的探索,比如我國的“海龍11000”無人深潛器,它可以到達6000米的深度。
普通的無人潛水器被稱為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即
遙控潛水器,目前它們的功能已經從單純科研延伸到了海底纜線鋪設、海洋石油鑽探等工程領域。
軍事領域的無人潛水器還遠未達到“艇”級的規模,現有的軍用無人潛水器大多為各種水下探測器,比如自動化聲吶、探雷器、間諜裝置等等,如美國和俄羅斯研製的“間諜魚”等等,它們別說釋放無人機了,連自己都屬於被潛艇、軍艦釋放的無人機。
軍事領域的無人戰鬥潛艇應用也並非冷宮話題,只是受技術條件和實際應用的影響,各國皆是冷聲大雨點小,個個都喊好,卻沒誰真的動過手。即便在AI和自動化控制技術更加發達的21世紀亦是如此,現有的無人作戰艇多以水面作戰為主。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無人化的潛水艇不比有人潛艇更先進嗎?
無人作戰潛艇的優勢式顯而易見的,它們不需要龐大的人員維生裝置,不需要照顧人生存和工作,潛艇的體積可以繼續壓縮,從而為彈藥、操控性、隱蔽性讓出空間。
想想這樣的潛艇有多麼可怕?它們真正成了一條海底的鯊魚,而且絕對的安靜和隱蔽,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隱蔽的姿態前行,潛得更深,甚至可以乾脆躲到礁石或底沙之中,以“睡眠模式”待機幾年之久,繼而在必要的時刻被喚醒加入戰鬥;就算在作戰中被發現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不用死人不說,它自己沒準都能化為“自殺魚類”與敵同歸於盡。
至於我們最操心的自動化控制問題,冷戰時的人也真沒當個事兒,那麼大的海洋,還需要什麼自動化控制,找個最深的海丟下去,按照定深隨意航行就行了,只要定時依照電波訊號做調整,不走出擬定的巡航範圍即可,這就是“水下的人造衛星”。
但是想象畢竟是想象,實際上無人戰鬥潛艇的邏輯美蘇在冷戰時期就已經論證得明明白白了——這東西太不可靠,不敢用。所以至今各國軍方的態度都很微妙,不妨礙小範圍的研發與軍用實驗,但大規模的裝備卻還得時間來驗證。
這是為什麼呢?膽大包天的兩大霸主竟然都如此顧慮?原因很簡單,它要是被偷了或失靈了算誰的?誰又負的起責任?
“無人”是長處也是短處,儘管它能帶來一系列的戰術優勢,人們卻永遠無法相信一臺自動化操作的機器是“可靠的”,它們有各種各樣的可能發生問題,變成敵人的俘虜、被敵人盜竊、自動化系統出錯發動攻擊、敵我不分等問題都可能出現。畢竟一艘戰鬥潛艇不同於圍著地球轉的衛星,衛星有和平利用太空的國際法保佑,至少人們沒真的撕破臉派太空梭找衛星下手,但水下的戰鬥潛艇可就難了,它可是實打實的作戰單位,更涉及到系統機密和國防。
尤其是許多核潛艇都負擔著彈道導彈發射與核打擊職責,這樣的潛艇是萬萬不能“無人化”的,萬一哪艘艇出事兒,沒準核彈頭都賣給薩達姆了。或者潛艇一個失靈,總統們還沒擰箱子呢,“轟”,三戰爆發。
至於給無人潛艇配無人機,這種想法很好,也已經進入了實驗階段,但暫時也不符合實戰,主要問題出在無人機的操控和訊號聯絡上。
潛艇作戰相當忌憚長時間的無線電訊號連線和暴露,無論你是操控無人機,還是收放無人機,都會對潛艇的作戰安全造成嚴重的破壞,甚至直接造成潛艇被鎖定,到時候別說幾架無人機能翻出多大浪花,對方怕是可以派出航母反潛機、驅逐艦、固定翼大型反潛機來“掃除”了。
回覆列表
作為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無人作戰技術走在世界前列。美軍不僅將無人作戰技術廣泛應用在水陸空及航天武器裝備中,還注重提升無人作戰武器的操作性和關聯度,達到更好的“人機融合”和“機機配合”。近年來美軍多份報告指出,無人作戰是未來戰爭的發展方向,相關技術將一直是美軍重點研發領域。
技術發展全面美國將無人技術運用到軍事領域已有數十年。今年《國防戰略報告》表示,國防部將“在自主、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方面廣泛投入,以獲取軍事優勢”。
無人技術在美軍各軍種中均有運用,涵蓋範圍廣、無人裝備數量大、技術新,包括無人飛行器、無人航天器、無人水面和水下載具及地面載具等各領域。在各領域中,又細分出多種具有特殊功能的武器裝備,這些武器裝備還可以分為遙控或完全自主執行兩大類。
美國2014年釋出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寫道,過去12年間阿富汗和伊拉克衝突推動了美軍戰術和科技創新,四大軍種和特種作戰司令部均在越來越多的任務中開始使用無人技術。
連年增長的無人技術研發經費也顯示出美軍對這一領域的重視程度。美國2019財年國防預算中,用於無人技術研究的經費約為100億美元,佔全部預算約1.4%,同比增長28%,其中研發和採購經費各佔一半。各軍種均獲得了較前一年更多的經費,其中海軍以將近40億美元的預算高出其他軍種。
在不同領域的無人技術中,無人飛行器所獲預算最多,約70億美元,反無人技術系統、無人水面及水下載具、無人陸上載具也獲得不少預算份額。
多種成熟裝備無人飛行器是美軍使用最為廣泛的無人技術。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14年,美軍配備有一萬架左右無人機。此外,美空軍對無人機的依賴程度也逐年提高。據布魯金斯學會公佈的資料,2013年美空軍約有1300人負責操縱無人機,佔全體飛行員的8.5%,而在2008年無人機駕駛員僅佔比3.3%。
目前美軍配備的武裝無人機主要包括MQ-1“捕食者”和其升級版MQ-9“收割者”等。據媒體報道,美軍下一個大型無人機專案是MQ-25“黃貂魚”無人加油機,五角大樓已委託波音公司在2024年前建造4架這一型號的無人機。此外,美軍還在研發一款無人駕駛直升機,並有望明年將這一技術應用在“黑鷹”直升機上。
美國陸軍很早就開始使用無人地面載具執行迷惑敵軍、排雷或偵察等任務。美軍2004年在伊拉克戰場上投入150輛無人地面載具,2005年爆炸式增至約5000輛。如今,美陸軍已開始研發包括無人坦克在內的戰鬥型無人地面載具。媒體報道,陸軍希望開發一種“無人載人兩用戰鬥車”,以取代目前的裝甲車。這種新型裝甲車會配備輕型武器以及小型無人機,幫助指揮官透過遠端操控將部隊投放到對方陣地前沿。
美國海軍的無人水下載具主要承載的功能包括情報收集、排雷、反潛、海洋研究、通訊、彈藥運輸以及精準時效打擊。目前,美海軍主要在加強載具續航能力上下功夫。下一代無人水下載具或長7.6米,單次航行時間30天至60天,距離可達1600公里。
研發目標明確當前,美國正加緊無人水面載具、無人航天器等武器的研發應用。航空領域的無人裝備最具“黑科技”色彩。美國防部在與波音公司聯合研發一款X-37型無人航天器。這款航天器看上去像是一個微縮版的太空梭,共有兩架。根據公開資料,這款航天器已完成4次試飛,目前一艘航天器正在進行第五次試飛。美軍對這款航天器的資訊諱莫如深,未透露試飛內容以及研發成本等。
根據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專案局公佈的資訊,目前有14個公開專案同無人技術相關,除新型無人機和無人水下載具之外,美軍還在研製無人地下載具。這種載具可以在“人造管道系統、城市地下道和山洞系統內實現快速識別地形、導航、搜尋等功能”。
此外,美軍還著力開發不同無人裝置之間的互動功能,這其中包括無人機叢集技術和不同種類無人裝備之間的相互配合。
根據美國防部公佈的《2017-2042年無人系統融合路線圖》,2042年美軍希望實現“無縫、快速的人機融合和機機配合”,無人技術裝備能夠“對網路襲擊具備抵抗力並可實現自主性網路防禦”。此外,美國還要開發出“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