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v空間
-
2 # 畜寶營養
這本來是個哲學問題上的物理回答。
這就是事實情況呀。宇宙中的物質就是如此。現在的科學還不能回答。
這個問題在哲學上好說,在科學上還不能回答的情況呀。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
3 # 科普軍
乍一看這個問題,還真發現不知怎麼解釋合適?怎麼解釋的效果是最好的?不過既然樓主有疑問,我就試著解釋一下。
首先,要說的是一個科學原理——奧卡姆剃刀原理。請按照這個原理的思路去理解,否則科學、哲學,甚至神學會把你的思維搞得很亂,尤其是樓主的這種涉及創世的問題。
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指的是無必要,勿增實體原理,其又稱“奧康的剃刀”。 它是由14世紀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的一個解決問題的法則。因為他叫“奧卡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句話稱為“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出鞘後,剃禿了幾百年間爭論不休的經院哲學和基督神學,使科學、 哲學從宗教中徹底分離出來,引發了始於歐洲的文藝復興和 宗教改革,科學革命,最終使宗教世俗化,形成宗教哲學,完成世界性政教分離,成果表明無神論更為現實。
上面的一段文字怎麼那麼象從百度copy過來的?不錯!是copy的,但是沒有這段話,無論怎麼解釋暗物質、暗能量、反物質、奇異物(負質量物質),你都會一頭霧水。你會覺得宗教的說法或許更和你的胃口!因為你無法區別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神學!
舉個例子,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中,國王、大臣、市民的態度和最後那個小孩的態度就是鮮明的奧卡姆剃刀原理。國王、大臣、市民都看不到新衣,但他們先假設有衣服,再假設其他人能看到衣服。而最後說話的小孩,只有一個假設,那就是——國王根本沒穿衣服!根據奧卡姆剃刀原理,我們發現,為了解決問題,小孩的結論所需要的假設最少,因此他的假設最接近真相。而其他人的假設都需要更多的假設來填補自己的理論缺陷。所以,小孩的思維就是真正的科學思維。
這並非說小孩的假設就一定正確,但是它具有明顯的可證偽性。可證偽性的命題才是科學的命題。也就是命題本身可以被後來人用證據來否定,在沒有人找到否定證據之前,我們只能承認它。因為這樣做,我們走的彎路會最少。比如“世界是上帝創造的”,這本身就不是一個科學命題,因為後來人無法用證據來推翻這句話,它根本不具備可證偽性!再比如,托勒密的“地心說”,很多人都知道那是錯的,但是“地心說”卻是徹頭徹尾的科學,為什麼?因為它具有可證偽性!“地心說”和“日心說”的差別就是奧卡姆剃刀原理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維繫地心說所需要的假設一個接一個,而日心說只有一個假設——那就是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日心說”更接近真相。但是“日心說”就絕對正確嗎?現在我們知道了,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這正是因為“日心說”具有可證偽性,科學因為“可證偽性”才能發展和越來越接近真相!
好了,到這,樓主會說,你跑題了!
不錯,因為樓主的問題已經被第一個人很好的回答了,我沒必要去再重複一遍。只是試圖讓讀者們真正能理解這些科學名詞。
暗物質,一個用來解釋原始星系形成所必須做出的假設。否則沒有這個暗物質,原始星雲不可能形成星系!
暗能量,一個用來解釋宇宙為何膨脹所做出的假設。暗能量不是引力性質,它是斥力性質,而且是距離越遠斥力越大的奇怪物質。加入這個假設,我們能夠合理的解釋星系紅移現象背後的宇宙膨脹。
奇異物,這個物質更奇怪。它不是反物質,反物質的質量是正的,只是電荷是反的。奇異物的質量是負的,既負質量物質。加入這個假設,我們可以用來解釋和研究蟲洞,那是可以瞬間穿越幾百、幾千甚至幾十億光年距離的星際航行!
上述幾樣物質假設,都屬於科學假說,都具有了證偽性。並且所需假設最少,也符合奧卡姆剃刀原理。更允許後來人能夠用找到的真實證據去證真或證偽它們。無論證真與證偽,都是科學的巨大進步!
反物質,這是一個已經在實驗室被證真的物質。但是,宇宙裡有沒有反物質呢?這還是一個假設。因為,我們確實沒有在自然的宇宙裡發現反物質。
寫這麼多題外話,就是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的理解科學。否則那些前沿的科學,諸如相對論、量子力學等聽起來會跟神話差不多。那麼不能被理解的科學,還有科普的意義嗎?
-
4 # 模糊黃金紅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了,三言兩語不容易闡述清楚了:
這張孩提時吹泡泡圖模糊用來表徵宇宙全景:一個泡泡表徵類似人類居住的視界宇宙,所有泡泡漂浮在宇宙大空洞中。
空+色≡如來
這個恆等式叫如來恆等式,與泡泡圖異曲同工:
1. 一個泡泡表徵一個真空團,真空(色)由光子填充。
光子田正負電荷和正反虛子組成,帶1份+h能量。
2. 空洞(空)由純引力子填充,光子去掉一對電荷後剩下的殼就是引力子,引力子帶1份-h能量。
3. 如來就是由泡泡和空洞組成的總宇宙。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來如來本來就在那兒,不生不滅。如來恆等式解決宇宙起源的第一因難題。
下面從宇宙全景假設入手,看看真空中有什麼東西?
引力子+光子≡中微子
這是中微子產生式,中微子不帶能量,上圖表徵中微子的精細結構:正負電荷繞兩個引力子形成自耦合。
真空中任意一個點對應一箇中微子,中微子不是基本粒子,是一個複合粒子,中微子沒有反中微子。
好了有這些鋪墊,就可以回答本題了:
1. 中微子中鎖閉有一個看不見的靜光子,這個靜光子叫暗能量。
2. 中微子在空洞(宇宙冷極-273.15℃)裡就會凝結成中微子玻色-愛因斯坦冷凝態,叫中微子冰,中微子冰就是暗物質。
暗能量也可以按愛因斯坦質能關係式轉換為暗物質的質量併產生萬有引力。
3. 中微子冰經過一個聚集過程當質量超過霍金質量時就形成黑洞。這個黑洞是先天一代黑洞,愛因斯坦引力塌陷黑洞是後天次代黑洞。
4. 當黑洞吞噬外周星體時也吸收外周星體的角動量,吸收的角動量就可以使黑洞自轉加速,當自轉線速度達到光速時,就可以創生正反物質:
光子→正中子+反中子
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太極☯生兩儀過程,將能量鎖閉在質量中。
以上把暗能量、暗物質和反物質關係就解析清楚了。
下面再進一步解釋一下反物質在哪裡?
這是中國古太極文明中兩張無字天書(河圖和洛書)中的一張,叫河圖。中央5和10表徵銀河系中央黑洞(宇宙創生核),兩條性質相反的旋臂表徵太極生兩儀過程中創生的正反物質在銀核周圍空間的分佈示意。
以上知識源自中國古太極文明宇宙統一論。
-
5 # 弄潮科學
這三大事物沒有任何因果、從屬、主次等邏輯關係,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科學家目前難以找尋到它們的蹤跡。
對人類來說,宇宙是神秘未知的存在,它的可觀測直徑就有930億光年。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只佔宇宙總質量的4.7%,其它是68.3%的暗能量和27%的暗物質。而在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提出了宇宙中還存在一種與正物質相反的“反物質”。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如何理解“暗能量”、“暗物質”與“反物質”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邏輯關係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瞭解一下,為什麼這三者我們都看不到?尤其是“暗能量”和“暗物質”就連探測器也難以發現它們的蹤跡?
難以發現的暗能量、暗物質、反物質
人眼能看到物體,是由於物體能反射光線,人眼捕捉到這些光線後,於是感知到物體的存在。
人眼只能看到400~700波段的電磁波,就是說一些普通的物質人眼未必能看到。那目前最先進的探測器怎麼也發現不到它們的存在呢?那就是“暗能量”和“暗物質”完全不反射光、不吸收光、也不輻射光,它們就像披了“隱身衣”似的在宇宙裡馳騁縱橫。
而與正物質相反的“暗物質”一與正物質碰撞就會互相湮滅,科學家至今也沒有發現它的存在。
這就增加了科學家研究的難度,對它們的理解也是有限的。我們只能從現有的科技探索上去理解。
一、主宰宇宙膨脹的暗能量
這得從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引力方程說起。由引力方程得出的結果,宇宙是在不停的運動,可是愛因斯坦的看法宇宙是靜止的,於是他去掉“宇宙常數Λ”,宇宙就與他想象中的那樣靜止了。
但,1929年,天文學家哈勃觀測到星系的“紅移現象”,證明了各星系間都在相互遠離,而且遠離速度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宇宙膨脹說”也由此產生。而宇宙的加速膨脹恰好與“宇宙常數”相符合,愛因斯坦也懊悔刪錯了“宇宙常數”。
而這個讓宇宙加速膨脹的“巨大能量”被天文學稱為“暗能量”,這個“暗能量”也與“宇宙常數”劃上了等號。
從宇宙中無處不在的“暗能量”,可知那充斥宇宙的真空中其實存在著巨大的力量,而真空幾乎佔據了大半個宇宙。在“宇宙標量場模型”中,“暗能量”佔了宇宙總質量的68.3%,就是這股無法探測又神秘的能量使宇宙不斷的加速膨脹。
二、使星系聚合的“暗物質”
如果說“暗能量”是由宇宙膨脹來推測,那麼“暗物質”可以從“星系運動”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來間接觀測它的存在了。
科學家從仙女座等漩渦星系中的質量天體的分佈與運動速度,如果單從萬有引力來計算,星系外圍的天體應該比靠近星系中心的速度慢,但觀測的結果卻是幾乎相同的。
其次,科學透過星系團裡的釋放的X射線溫度的分佈,測算出星系中的質量分佈:如果沒有暗物質,星系中心的溫度會明顯高於星系邊緣;如果存在暗物質,星系中的X射線溫度會較均勻。
另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呈現出來的網狀結構,就是暗物質存在的有力證明。因為在宇宙模擬演化中,就是這些不碰撞的低速運動粒子讓宇宙物質凝聚成一個個體系。
還有,由廣義相對論,光在經過大質量物體時會發生彎曲,暗物質越多,光的彎曲就越明顯,就是類似“引力透鏡效應”(上圖是哈勃望遠鏡拍到星系中的“引力透鏡”)。
那麼現在理解“暗物質”就很簡單了:它不與光、電磁發生任何作用,是透明的;它運動速度很慢,很難與其它物質碰撞;它像膠水一樣能讓物質凝聚起來;它在宇宙中分佈很廣,星系中多於真空中;它的質量很大,根據現有觀測,約佔了宇宙的27%;它很古老,大約宇宙大爆炸不久後就存在了,以至於聚合演化了古老的星系。
與正物質相反的反物質我們的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這些都是正物質。凡事都有相反的一面,有正物質就會有“反物質”。
“反物質”是由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在1932年提出,這一年,他在實驗室發現了物理學家狄拉克論證的“正電子”。1955年,西格雷等一批物理學家獲得了“反質子”。
後來科學家們也認識到,所有微觀粒子都有反粒子。他們從實驗中發現,那些“反粒子”與它們的正粒子,除了電子相反,所有性質都相同:質量相同、運動相同、速度相同...只有電荷相反。在50年代,科學家透過核子實驗,發現正反核子在發生碰撞後,會釋放出巨大能量,然後彼此湮滅。
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物質都由粒子構成,由反粒子構成的世界,就是反物質。
不過,“反物質”不是那麼容易發現。1996年,美國費米子加速器才製造出7個“反氫原子”。為了尋找宇宙中的“反物質”,中國與義大利將在西藏4300米高海拔的地區建成世界第一座大型“地毯式”宇宙粒子探測實驗站,宇宙中的高能粒子、反物質等將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
“暗能量”、“暗物質”、“反物質”之間的邏輯關係“暗能量”充斥宇宙真空,是推動宇宙膨脹的源動力;“暗物質”充滿星系,是星系形成的凝聚力;“反物質”與正物質的電荷相反,宇宙中存在的數量微乎其微。
這三者不存在因果、從屬、表裡...的任何邏輯關係。不過有研究發現,暗能量正在慢慢吞噬暗物質,讓宇宙膨脹呈現出加速狀態。
-
6 # 現場可程式設計邏輯閘陣列
什麼反物質
反物質存在於宇宙中,我們的觀察不到它的。 因此,我們發現宇宙中先前存在反物質。 當然,這不是觀察得出的結論,而是理論上的預測。 在1920年代,狄拉克(Dirac)首先在方程式中預測了反電子的存在,然後在1930年代,安德森(Anderson)在雲室中發現了反電子的軌跡,從而驗證了狄拉克(Dirac)的預測。 到目前為止,我們知道普通物質世界存在反物質。
以電子為例。 在我們的正物質世界中,電子帶負電荷,旋轉度為1/2,質量為0.511 Mev / c ^ 2,輕子數為+1,因此電子的反物質版本為正。 電子的反物質於本身帶電量是相同的,相反的自旋是-1/2,並且它具有正電荷,並且輕子數是-1,這意味著正電子和電子具有相反的電荷,所有其他特徵都是相同的。
由於電荷的不同,磁場中正電子和電子的軌跡也不同。 這是安德森(Anderson)在1930年代發現正電子的原理。 如果電子向左偏轉,則正電子向右偏轉。 在發現正電子之後,反質子,反中子和反夸克相繼被發現。這表明標準模型中的所有粒子都有其自己的反物質。當然玻色子,例如光子、膠子它們的反粒子就是自己本身。
什麼是暗物質?暗物質是理論上提出的不可見物質,可以存在於宇宙中。它可能是宇宙中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它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已知物質。在暗物質存在的假設下,可以很好地解釋在許多天文觀測中發現的所謂的牛頓萬有引力的違反現象。現代天文學透過觀測天體的運動,牛頓萬有引力現象,引力透鏡的作用,宇宙的形成等觀測結果表明,暗物質可以大量存在於星系,星團和宇宙中。宇宙的結構和微波的背景輻射。它的質量比宇宙中所有的質量都大得多。可見天體的總質量。透過結合對宇宙中微波背景輻射各向異性的觀察和標準的宇宙學模型,可以確定宇宙中的暗物質佔所有物質總質量的85%,佔宇宙總質量和能量的26.8%。
我們看不到暗物質,為什麼我們知道暗物質存在?實際上,當我們發現暗物質的存在時,我們沒有看到暗物質,而是觀察到了一些引力異常,這些異常如果沒有暗物質就無法解釋,這也可以稱為缺乏引力和缺乏質量。例如,星系的旋轉速度是異常的,並且星系團中的星系的移動速度是異常的。這些異常現象直接表明我們宇宙中存在著許多不可見形式的物質,而它們無聲地提供了引力。
那麼為什麼我們找不到暗物質呢?原因在於這種型別的材料顆粒。它們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也不參與弱相互作用。它們只能與重力相互作用,因此我們無法透過有效手段知道這些粒子是什麼!換句話說,除了為我們的普通物質世界提供引力之外,暗物質根本不會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目前不知道什麼是暗物質的根本原因。
暗能量是啥?從名稱可以看出,我們對暗能量也知之甚少。我們只知道它是宇宙中存在的固有能量,並且會在短時間內耗盡。正負虛擬粒子成對出現,然後立即消失,將能量傳送回宇宙。我們發現暗能量的原因是,由於我們瞭解了宇宙的演化,因此以前認為宇宙的空間在引力的作用下總是會減速和膨脹。至於將來可以降低擴充套件速度的程度,則取決於初始宇宙。物質的膨脹率和密度。
回覆列表
首先感謝邀請。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如果沒有那場大爆炸,今天世界將不復存在,你我也不會出現。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的飛速發展,我們人類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走的是越來越遠,科技改變生活,我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我們人對宇宙的認知,才發現,我們所知道的也僅僅只是丁點皮毛而已。我們的宇宙中存在的三種非常神秘的能量,他們分別為暗物質,暗能量以及反物質。那麼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聯絡?
首先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你就會發現,不論是暗物質還是暗能量以及反物質,它們都是宇宙中極其珍貴和稀有的東西,雖然我們的宇宙96%的物質是看不見的,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人類也沒有發現這96%究竟是幹什麼的,我們只能透過大概的模擬分析,來確定這些物質的特性。
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發現了宇宙正在加速的膨脹,距離我們越遠,其星系產生的紅衣就越大,反之則會產生藍移。這對於物理學家來說卻是一個好訊息,我們知道宇宙發生於大爆炸,既然是138億年前的事情了,為何直到現在仍然在持續,並且宇宙中存在著那麼多的星系,這些星系產生的重力足以抵消大爆炸產生的餘威。而現實卻殘忍的告訴我們宇宙在加速的膨脹,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宇宙被一種什麼的能量加持著,它就是暗能量。
我們知道宇宙在加速的膨脹,並且隨著暗能量的佔比越來越高,它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如果宇宙在早期的時候,暗能量就佔據了上風,那麼物質肯定就無法誕生。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有一種神秘的能量將物質凝聚在了一起,並且和暗能量相互的抗衡,科學家將這種物質稱之為暗物質。千萬不要小看它,我們的銀河系90%的總質量是暗物質,你很難想象4100個恆星加上七中心的黑洞,加上無數個天體所佔據,銀河系的總質量只有10%。
透過使用超級計算機對宇宙大爆炸進行模擬,以及加上強子對撞機的資料,科學家揭示了早期宇宙的起源之謎,宇宙在暴漲之後發生了冷卻並且急速的收縮,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基本的物質。這就是物質的起源之謎,至於剩下的反物質,它更是非常的神奇。
如果說暗物質和暗能量佔據了宇宙的96%,那麼反物質佔據的只有剩餘5%物質的100億分之一,可想而知,它究竟少得到何種程度,反物質目前已經被科學家證實,反物質和物質會產生相反的特性,這使得物質和反物質相遇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科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湮滅。
無論是暗物質還是暗能量以及反物質,這些都是目前人類科學無法探索的,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神秘的東西的出現,我們的宇宙或許就不會誕生,存在即道理,每個物質都擁有著它自身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