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湘野忠哥

    任何一種模式的普及,都是利益驅動的。為何種養結合的生態迴圈農業得不到快速發展呢?我們從利益驅動方面來分析一下:

    一、種養結合的生產前期投資,明顯高出單種或單養不少。比如泥鰍和水稻共養,為了保住泥鰍,你是不是要給水田做好圍壩,但是能養的數量又有限,這種投資值嗎?

    二、人工成本;一畝田只是種植的話,從翻地到收穫120天時間,人工時間不超過10天,但是有了養殖的水產品,那你得三天兩頭去喂飼料吧,但是混養的水產品產量又有限,時間花了, 又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很多農民種地,除了農忙時節來管理一下地,平時都在外工地上班,掙的比混養那幾畝水產多多了,費那力幹啥。

    三、養殖技術;農民以前只種地,你讓他養殖,他不懂技術啊,出現任何病蟲害都可能血本無歸;

    四、人力資源;目前農村還在種地的農民,都上年紀了,有幾個還有心思去折騰;年輕人對這種模式並不感興趣,說到底還是收益問題;

    五、機械化普及;目前農業機械已經不是趨勢了,而是已經基本普及,我們家鄉都實現機械化了,拖拉機犁地、插秧機、大型收割機,可以一條龍服務,我們家鄉可不是平原,水田全是小塊梯田。都機械化了,你田裡面養著個啥,怎麼機械化,還要人去操作嗎,生產效率在哪?

    六、銷售難題;養出來了,賣給誰?能否賣個有賺的價錢?如果銷路沒有解決,農民不會輕易入行的。

    這種模式需要做成一個地域規模的方式,成為地域標籤,才能在技術、成本、人力、銷售等方面具有優勢,而地域標籤需要當地政府大力支援,或者行業帶頭人扶持。否則難以推進。

  • 2 # 蜜蜂捍將

    第一,投資巨大一般人難以承受。生態鏈迴圈如同國家的全國一盤棋的微縮版本,所涉及專案眾多,比如選址難;環境整改;土地流轉;勞動力缺少;用工成本高;林地整改;專案規劃;農產品銷售渠道;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遊等配套專案,投資大見效慢投資風險高,因而不被投資者看好。

    第三,農副產品深加工技術落後且易複製。農副產品常以生鮮為主,果熟期短運輸損耗較大。這就使得農副產品的深加工變得異常重要,但受限於目前農副產品的開發和深加工技術的影響,導致大量農副產品因急於脫手惡意競爭產品價格難以提高,價格低廉的背後必然是低利潤、無利潤。農產品種植相對單一,同質化競爭嚴重,複製門檻底也是投資者的疼點。

    明白了生態迴圈農業得不到發展的原因,找到解決辦法也就不難了。

    首先要擯棄一夜暴富賺快錢的思維模式,採用務實的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的方式發展。比如,以我所喜歡的養蜂業來說,先用養蜂盈利反向投資到山地林木換種蜜源作物,蜜源作物開花既美了風景又為蜂蜜高產提供保障,更為以後發展鄉村旅遊打下硬體基礎。蜂蜜豐收的收入再反向投資到道路,家禽養殖,有機水稻、玉米、小麥種植,這又為生態迴圈農業加上了高附加值的光環。

    第二,加強農產品深加工,避免同質化競爭。深加工後的農產品便於運輸、易於儲存,不用急於脫手經濟價值更高。

    第三,充分利用好近年來興起的自媒體,把自己的特色農產品、農業新風貌展示給城裡的人,為銷售和以後的鄉村旅遊助力。

  • 3 # 東北引拉河健康米

    適合的以農民利益最大化農業產業合作模式,百分百的政策對接,真抓實幹領頭人,創新現代農業技術的植入,有效的生態環境的治理方案(秸稈問題的有效解決),以點帶面引領。

    【以種代養,減肥、減水、節控,節能、減排、減汙、節時,“腹膜節控”五位一體,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已經廣泛推廣,請繼續關注,實現種養結合生態農業已經開始。】

  • 4 # 6059642541李明周

    問得很好,五十以上的農民就是走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不用什麼農約化肥。牛馬六畜糞便透過物化送到農田農地理,按節令耕種,到時而收。就是這麼一個生態過程。所以人需食物生態頤養年壽。因此種養結合,幹部深入社會,是立農之方。

  • 5 # 布拉澤圖

    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最終會發展起來!

    只是現階段很多模式都是處於探索階段,畢竟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農業的第一要務還是解決溫飽問題,小而美的農業模式即使產品再好,如果脫離產量這一核心要素,怎麼都難發展起來。

    我們現在探索的 工行物聯 模式,苑景正是解決低成本、高品質、高產能、高收益的迴圈種養模式。

    簡單來講就是首先建立一個輻射一定區域的以養殖廢棄物為主要原材料,結合生物酶發酵技術,生產傳統有機肥料供給周邊種植戶使用,然後簽訂回收協議進行回收、加工、銷售,種養戶農戶即是客戶又是股東,全方位收益。在這種模式下,首先解決的是養殖戶的廢棄物處理問題,第二個是化肥的低成本替代問題。第三個是種養農戶的長線收益問題。

  • 6 # 風調雨順151446913

    農民離開了農林牧副魚種養結合全面發展,農民永遠都沒有出路,單純的種地永遠也脫不了貧。只有全面發展農林牧副魚種養結合全面發展農農民才有去路。

    你不是農民不種地搞養殖有什麼用,糞便消除不了,汙染環境。

  • 7 # 築夢之路4

    實際已經實現了小迴圈,由於中國土地是按人頭分的成包地,一戶或一場分配不了那麼多土地,養殖場的糞只能賣給其他需要糞肥的農戶,

  • 8 # 泊主山莊

    本人認為種養結合才是正確的農業出路。比如我曾經承包了40畝果園,建了個豬場,規劃是以豬場的糞尿(熟化後),直接水管輸送全園,一點化肥都不用,既環保又大大降低成本。但當時建豬欄時,正好處在“一刀切”的拆棚“嚴打”風口之下,夭折了。所以說種養跟政策大環境息息相關,如果得不到政策的支援,投資農業十之八九會虧空,更不會得到健康長遠的發展!

  • 9 # 大地的子孫

    任何行業得不到發展,只有一個原因一沒有市場或市場小。

    在農村的種養結合生態農業沒有出路,得不到發展。為什麼呢?

    這點我深有體會(堂弟在老家曾嘗試過)。

    ①大多數創業者,急功近利,只想最小投入,最短時間最大收益。(正常,符合投資邏輯)。無可厚非。因為生態種養殖,特別是種植業,雖然迴圈用肥,成本低。但週期長,並且產量不高。最終折算效益低於正常用肥種植。②雖然生態種植產品質量高,但大眾市場也接受不了高價格。只有小部受眾,但農村創業者很難找到固定受眾消費群。無商品,無宣傳手段,無認證。③在農村搞養殖業,不是隨便找地方,是有規劃的,(離居住,離河流都有許多限制)。不定你的養殖區周邊就有可種植的田地。④生態迴圈農業,說到底也是門技術活,特別是養殖對種植之間的對接技術把握不了,並且有一定投資。

    當然了,最終走生態迴圈農業,是大勢所趨。大多適合於大規模企業,一般規模農戶很難做到。根本問題在於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大眾消費觀念的徹底轉變。(是高消費健康自然的產品呢?還是低消費大眾產品)。

    歸根結底,農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但必須社會經濟高度發達後才行。只有消費者高度富裕後,才能普遍實現。

  • 10 # 農業工作春復來兮

    種植業和養殖業兩大板塊同屬農業範疇,農業生產的特徵就是生產週期長、基礎設施和生長管理持續投資大,而生產風險難控。儘管我們畏懼農業風險,但農業的國民經濟基礎地位迫使們去努力探索發展的新模式,以破解困擾發展難的矛盾,於是就走上了規模生產的道路。

    最近幾年,規模種植和規模養殖已經崛起。

    規模生產改變了人們對農業的認知與思路一一發展種養迴圈的生態農業。各級各部門及相關行業搖旗吶喊,專案安排與資金投入也還行,而種養結合的生態迴圈農業好像不咋地,現作如下分析:

    1.雖都是農業,但種植業和養殖業是兩個差異化很大的板塊,從業者很少同時熟悉雙個板塊的發展執行機制,讓兩個板塊扯在一起很是勉強,何況投資能力也辦不到。

    2.規劃上體現規模的整齊劃一,規模生產與場地侷限,不能有礙對“亮點”的觀瞻。

    3.各自為陣的種植業歸屬農業局、養殖業歸屬畜牧局的舊管理體制沒有體現種養迴圈或種養迴圈流於形式。

    4.種養結合的生態迴圈發展模式有理念,想法好,運用落實難,誰去落實才是最大的難點。

    5.養殖業糞汙與消納的土地的實際情況與理論要求在指標與數量上的匹配度誰是正確的?各有各的說詞。

    綜上所述,種養結合的生態迴圈發展模式,雖然執行的不理想,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但產業發展形勢很好,方向正確。透過找差距、補短板、建立完善體制,加強服務與引導,高品質、高產量、高效益的生態迴圈農業模式將如約而到。

  • 11 # 坊主兒

    我本行是名環境設計師,目前已放下所有事情,在農村認真種地、觀察農村近兩年,有專業能力和實踐經驗,我要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什麼是生態

    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生態”(ecology),1866年,恩斯特·海克爾(德)提出了一個生物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的研究學,也就是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生態。生態的定義很簡單,但卻是這個地球上最為難解的問題,其研究範圍包括了整個地球,涉及生物學、環境科學、天文學等諸多學科的交叉,是人類探索地球奧秘的根本所在。

    隨著科技的發展,近些年將“生態”的概念又引申為對環境平衡的一種標準,常表達出健康、綠色、可迴圈、節約等概念。並且越來越得到社會各方的重視,人們已逐漸形成,環境生態的健康發展將會直接影響到人類未來的概念,生態環境問題,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第二,什麼是種養結合

    種養結合——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緊密銜接的生態農業模式,是將畜禽養殖產生的糞汙作為種植業的肥源,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並消納養殖業廢棄物,使物質和能量在動植物之間進行轉換的迴圈式農業。”——《種養結合迴圈農業示範工程建設規劃(2017-2020年》

    種養結合,其實就是以模擬自然環境迴圈,將已有的產物進行有機的利用,既能處理廢棄物的成本,又能生產再利用,成為下個生產環節的原料,是一種得到國家大力支援、並有相關政策支援的重大農業規劃,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

    種養結合,是將“三農”產業有機的結合的農業模式;但這個模式本身並非當代才有,在農耕時代,古人就提出“相繼以生成,相資以利用”的自然農耕法則,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法則被科技產物化肥、農藥、殺蟲劑等快速見效的化學物質所取代,歷經近百年的實踐,人們逐漸發現化學物質帶來的不利後果。

    目前,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農業正在調整生產模式,向綠色、有機、地標產品的方向發展,而種養結合就是這新型產業鏈的關鍵所在。

    種養結合的重點專案:

    1、開展秸稈、獸禽糞便利用;

    2,農田殘膜回收;

    3,禽類養殖標準化建設(雨汙分流、糞便再利用);

    4,就近解決農業有機肥/能源的需求;

    5,沼氣、天然氣的收集、使用。

    第三,種養結合的問題分析政策最佳化、實施困難,缺乏統籌

    從政策支援講,確實已經建立了相當多的政策和扶植手段,但當落實到具體鄉村實施時,則面臨巨大難題,基礎設施建設缺失合理的設計規劃、胡建亂造現象普遍,甚至在政策下確實扶植了許多地方大型養殖場,但時其產生的養殖廢料卻沒有按照政策進入種養結合的系統,結果,反而造成當地更大的廢棄物處理的環境壓力;

    廢棄物的再利用缺少運營管理

    養殖業與種植業,目前嚴重缺乏運營的銜接,農民對於種養結合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是沒有相關的運營機制進行銜接,例如:秸稈的收集、儲存、運輸體系沒有健全,農戶寧願使用化肥產品更為便利,而相關的運營機制無法建立,是因為其商品的價值利潤低,不適合作為企業的商業模式。

    而禽獸糞便的利用,沼氣工程入戶是需要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而且傳統農戶沼氣的使用量很難達到經濟利潤,這樣就造成無法形成企業模式運營,而禽獸類糞便的堆肥利用,在鄉村耕種過程中,其勞動量是最累、最臭的一個活,而且極易產生汙染,一般農民都不願意去操作(對此,筆者親身操作過,真的太臭太累了),因此想要禽獸類糞便如田建立良性迴圈,就必須有健全的中間運營管理體制,建設再加工、再運輸的便捷體制,否則,單方面依靠農戶的參與,很難實現。

    小型種養結合很難產生持久收益;

    種養結合,除政府鄉鎮統籌運營外,還有一種方式是,農戶或者農場經營者,利用自己的用地進行種養結合,以提高效益收入,如:林下養雞/豬、稻田養魚/蝦等傳統方式等。但是根據調研資料,全國只有約30%的農業園能達到種養結合,其他70%依舊以單一農業為主,而以種養兼營的農業園達到種植/養殖銜接,農資充分利用並獲得較高收益的則更少,其主要原因如下:

    種養結合的最終目的,是農戶收益的增加,但如今的市場經濟下,並不一定是種的好、養得好就能有好收益,如果沒有良好穩定的銷售渠道,即使有了好的收穫,也會產生收益較低的問題,而種植業和禽類/牲畜類的銷售市場是兩個方向,在一個領域內完善銷售就已經很不易,同時在兩個領域完善銷售,對忙於農活的農民們而言,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然,對於農產品的銷售,國家和地方政策會給予很多支援幫助,銷售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但是,每家農戶的人力資源卻是有限的,如果要高效的獲得收益,必然會需要更多的勞力參與,當勞力不夠時,則需要增加勞力僱傭的成本,如此迴圈下去,務實的農戶們,長久以來就很難堅持下去。

    以上是種養結合為何發展受限的原因分析,下面我談談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第四,種養結合的生態迴圈解決建議因地制宜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特徵差別較大,種養結合的農業模式需要因地制宜:

    黑吉遼三省,是中國玉米主要種植地區,秸稈產量大,適用“玉米飼料化——豬牛羊驢禽養殖——糞汙還田”的種養結合模式,但受到寒冷冬季的限制,當季的秸稈不適合還田。

    黃淮海地區(河北山東河南)氣候溫暖,土地平整,土墾殖程度高,適合“農業種植——畜禽養殖——沼氣/糞料加工——農業種植”的迴圈模式;

    南方多嶺地區(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地勢起伏大,坡耕比重大,生豬牛飼養多糞便量大,適合“畜(豬牛)糞——沼(有機糞沼渣液)——果/菜/糧”的模式;

    南方平原地區(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海南/江蘇/安徽)其水田佔耕種面積約70%以上,水域資源豐富,氣候溫暖,適宜“畜禽(豬牛雞鵝)糞——沼氣發電——種植業/養殖業”。

    商業效益

    種養結合迴圈農業的建設專案目前屬於環境公益性專案,工程技術的資金來自於國家,好處是可以快速統籌實施,但卻很難進入市場投資的領域,無法調動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其執行力度和主動性較差。

    因此,在未來國家扶持的大背景下,應該有更多的企業或農戶參與到種養結合的投資商業鏈條中,讓農戶不僅能提高生態種植,更能從中獲取收益,解決就業問題。例如:沼氣的收集,不僅是供應本村的居民使用,更可以向城市提供能源;畜禽糞不僅用於農作物,還可以建立生產加工商品線,提供園林/綠化種植營養的市場需求;秸稈不僅可作為飼料/肥料,還能加工成建築材料,用於建設使用等等,只有在有經濟效益的創收刺激下,企業和農戶才願意參與其迴圈中,積極發揮各種能動性。

    教育宣傳

    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必將在未來與各項科技結合,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存在各種問題,和無法執行的諸多因素,因此,除了政府的強力推廣政策外,還應在方面進行相關知識、技術教育宣傳,當整個農業環境對此達到高度的認知,自然會更為良性的發展下去,其中包括建立以縣為單位的農業培訓、優秀樣板企業的經驗推廣,甚至在農村中小學教育體制中增設相關的課程,筆者相信,真正的改變最終是歸結於意識的改變。

    總結

    種養結合的生態迴圈模式,其實是上千年來農耕文化的必然,也是人們對自然資源最有效的利用,但是受到工業時代的影響,農業在近代同樣受到工業商品經濟的影響,各種工業產品充斥者農業,筆者認為,這是農業向科技發展的必然經歷,當科技技術發展到一定高度,農業不僅會迴歸初衷,更能與科技結合,創造出更為高效、健康、美麗的農業景象。

  • 12 # 鄉村生計

    一,投資大,要想搞種養結合的迴圈農業需要不斷的投資,投人力,裝置。一般在農村的村民沒有持續財力投資。有財力的村民不會向農業多投,因為有別的賺錢辦法。

    二,週期性長,收益慢,農民本身錢就不多,還要生活開支,只有幹來錢快的生計。

    三,風險大,農業種植本身就是露天工廠,乾旱,大風,水災,蟲災,雪災等自然災害會導致減產或絕收。

    四,產品價格低,例如小麥,玉米,水稻國家雖實施了最保護價,但會上漲的時候國家會打壓價格。"穩糧價,保民生"這也就是說,就讓糧食在一個價格區間,想賺更多的錢,不可能。想賠賺錢,也不會。撐不飽,也餓不死,溫飽唄!

    五,技術性,經驗強。沒技術,經驗你投資就是在丟錢。養羊為例:你得羊的生活習性,會防疫,治羊病,懂驅蟲,健胃保健,消毒,接生羊羔,青儲,配料,等。種植玉米為例:土壤墒性,農家肥發酵,選種,施肥,犁耙地,播種,鋤草,澆灌,排澇,收,曬等。一個大學教授會養羊,但不一定會用農機,會種地,會有那個力量。

    六,政策,政策是好,只是文字。下級政府的執行力不強。在幹農場實際操作中,遇到問題時相互矛盾,一般是農廣中心口頭支援讓你幹,國土不讓你建施設,環境怕你汙染。農場就像不小心會犯法的孩子。

    幹個事,不容易。希望有夢想,嚮往田園生活的朋友,三思而後行。

    夢想,,,,,,其實到最後,就把它當個夢,別多想!想了,夢一場。祝你好運!

  • 13 # 句逗冒

    說到底,還是農業效益低。

    不僅僅是種養結合的生態迴圈農業,這些年興起的各種農業發展模式,多是名聲大,效益低。

    一是投入大。受市場經濟影響,農民在種植養殖方面,為了提高效益,過量地用藥用肥,不惜以破壞生態損害健康為代價。而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迴圈農業是當前和今後的發展方向,但是高成本投入阻礙了其發展。

    二是週期長。無論種植還是養殖,與工業生產和商貿流通相比,週期要長的多,而生態農業的週期則更長。

    三是風險高。農業靠天吃飯的因素佔比到今天仍然很大,而農副產品由於在貯存、加工方面的特殊要求,也增加了風險點。

    根本解決辦法:一是國家加大對農業尤其是生態迴圈農業的投入扶持力度。二是加強科技支撐,提高抗風險的能力。三是加快農業方面的專家人才進田間地頭的步伐,像袁隆平老先生那樣,別閉門造車,出空頭理論。

  • 14 # 德才兼備微風80

    一家一戶太零散,雖好但沒規模效益。優其現在工價高,打工省心。只有在集體化的條件下,才能透過合理的分工,得以實現。其實從本質上來說,現在也是種養結合的。只不過不直接。養的和種的,各唱各的曲罷了。

  • 15 # 使用者5256039730544

    種養迴圈其實是很大的課題,如果用小的生產規模是體驗,那也只是體驗店,如果真要實現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只能是產業生產社會化,這樣的理念才具有實用性,才具有生命力,才具生產潛力。我們必須走務實之路,才能把農業搞好,也才有出路。

  • 16 # 縱橫四海27859

    改造提升高汙染土壤環境的化肥農藥廠家,禁止生產銷售有公害的農藥化肥。出臺有機肥料加工和無害農藥生產的扶植政策,從源頭抓起,公害必除!

  • 17 # 老王瞎胡彈

    只有注重食品安全,追求食品品質的人或企業才會發展生態農業!因為只有生態農業能解決這個問題!急功近利的人或企業肯定不會發展生態農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UZI退役可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