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沒有覺得沒有什麼是自由的,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在大眾的言論之下,無論錯與對,道德總有理來反駁你!有沒有覺得這都錯了,怎麼忽然間窮富都不對,多生幾個也不對,少生幾個也不對,早點結婚不對,晚點結婚也不對,搞得好多人都無地自容!這是怎麼了?怎麼都要別人來說好壞?如果能對別人提出幫助那自然好,如果不能那這些刻薄的言語能幹嗎?
8
回覆列表
  • 1 # 人間事物體驗者

    這是別人在嫉妒你,別人在生活中過的不如意了,才會在意你的生活和他的不同。一般人都不會表述自己生活哪裡不好,就就嫉妒你的生活。

  • 2 # 見智見仁

    城市裡都是關起門過自己日子。好像沒人關注這些事。屬於個人隱私,在單位裡大家也很理解,倒是有人想生育而不得,大家會幫忙出主意。

    可能在世俗觀念濃厚的地方,有人喜歡背後講講閒話。再則老一輩人比較在意這些。

    別人怎麼說不重要,你在意不在意很重要。在意了,心中鬱悶。不在意,愛咋咋地。

    對相關人把觀點講清楚,聽不聽是別人的事,夫妻兩個達成一致很重要。過好自己日子就行了。

  • 3 # 陽光下的白貓公子

    你愛誰多一點?自己?還是。。。

    當你特想擺脫眼前這一切時,

    你最先想起誰?

    你最不想傷的人,內心深處最想取悅的是誰?

    你最恨的人又是誰?

    那才是造成你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根源。

    一個孩子後天的行為,性格多與其原生家庭有關。

    與父母有著直接的關係。

    一個從小由老人帶大的孩子,尤其三歲之前,未曾在自己父母身邊待過,若是以後有什麼大小問題,這個孩子第一時間會想起姥姥姥爺,或者爺爺奶奶,而不是自己的爸媽。這種感覺會跟其一生。

    若錯過了最佳教育的年齡,那父母想要補救,多是於事無補。

    若是老人溺愛下的孩子,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天下“以我為尊”。若是老人教育過得孩子,依然會有些散漫任性,但內心是友善的。

    第二類的孩子幾年後帶回到父母的身邊撫養,若還是“有毒的爸媽”,那將是這個孩子內心擰巴的開始。

    所謂“有毒”之一表現是父母以道德思想的綁架方式教育孩子,

    一 若是學習成績不理想,會遭到父母的責備,責罵,甚至上升到了人身攻擊,如不要強,不上進,或者是不孝。

    善良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首先考慮如何取悅那個嚴苛的父親或母親,只要他們開心,為了得到一句認同。

    二 若是父母心情不好,帶著情緒,把該說 不該說的都對孩子說。

    善良的孩子會充當大人的角色去安慰,或者做些事情為了讓父母心寬,不那麼難過,可得到可能是父母更多的指責。

    孩子搞不清到底怎麼做才對,上一秒孩子用最簡單的思維理解父母的意思,下一秒卻會被訓斥說,話裡的深層意思才是真實的想法。

    最終這個孩子生活,工作,婚姻都只在做兩件事:

    一是沒有主見,只有取悅;二是時刻都在做判斷,膽子也很小;

    另外,母親對女孩兒的影響多是終其一生。

    所以大膽去找那個讓自己變得痛苦的根源,敞開心扉的聊一聊。

    那是你開始真正做自己的第一步。

  • 4 # 活出個樣兒

    人各有志,做自己就好

    同一個世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想;同一件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不要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做自己才能活的輕鬆。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那個經典的爺孫和驢的故事,總之就是怎麼做都不對,怎麼做都會有人投來異樣的眼觀,表達不同的意見。

    其實這些不同的觀點並不是歧視,只是大家的不同看法和意見罷了。

    別人永遠都是別人,不可能成為自己。所以他們的看法總是基於他們自身的經歷,有的甚至是信口雌黃。他們不能站在你的角度上看待問題,也不能對你的經歷切身體會,自然就不能做到感同身受。

    做自己,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意見和看法。

    有的人總是喜歡錶達意見,即使他們從未經歷過這樣的事也要出來比劃幾句;有的人經歷過類似的事,但是故事情節不一樣,給人的感受也不盡相同,總結的經驗教訓也是各有千秋。

    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讚揚也好批評也罷。但一切的出發點都應是出於善意,都是為了更好。

    錯誤的言論,尖酸刻薄的話語,既不道德也令人不齒。我們鼓勵表達,但應充滿感恩與敬畏。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 5 # 簡單淡定平靜1

    中國社會離不開人去發展和創新,如果都不結婚不生子時間長了國家的後果嚴重影響,現在國家提倡生二胎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晚婚

  • 6 # 桃子愛讀

    所以這麼多人焦慮啊~

    我們來捋一下,學習成績、上哪個學校、要不要考研、要不要留學、留不留大城市、回不回家鄉、找什麼工作、掙多少錢、結不結婚、買房還是租房、和不和父母過、生不生孩子、要不要二胎等等,這麼看是不是發現都是焦慮的源頭,而焦慮也是從很早就滲透進我們的生活裡面了。

    有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生活在‘框架’裡,這是我們成長的方式。我認為呢這個框架曾經保護了我們的成長,現在或許在一些方面限制了我們,但也充分表明我們是活在這樣真實的一個人類大家庭裡,每個人都無法獨善其身。不過即使這樣,每個人的道路還是各不相同,這就是源於選擇。

    當你的時間線和期望值沒有按照大家預設的來發展,就會招來閒言碎語和指指點點,這其實可以理解,成長不就是要變得有抵禦這些的能力嘛?與大家不同步就要抵擋得住大家帶來的壓力,這麼說也還算公平吧,我們無力改變這個社會風氣還有輿論風向,但現在的社會已經很寬容,所以生活裡還是感恩居多。

    無論走出什麼樣的路來,都記得遵從本心,做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不要受外力影響,因為生活終究還是屬於你自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池昭新中醫領導與替代西醫是科學與經濟規律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