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棋協大師陳永吉

    首先要說的,斯諾克這項運動難度是很大的,相信很多球迷都是僅僅愛看,而自己卻不玩兒,與足球籃球完全不同。所以呢,斯諾克的精髓雖然在於防守,但是你覺得有多少人願意去看一局雙方防來防去的打半個多甚至一小時的比賽?大家肯定更喜歡看賞心悅目的對攻表演。

    毫不誇張的說斯諾克現在之所以有這麼多球迷,就是因為九十年代湧現了一批進攻型選手,要不然,現在的體育頻道轉不轉播還是一回事呢(先不說有沒有球迷基礎,就說防守型斯諾克每局的比賽時間,以及決賽30多局的場次,電視轉播也傷不起)。亨德利之所以備受尊重,就是因為其進攻性的打法,為斯諾克帶來了廣大球迷,推動了斯諾克的發展,要不是他,丁俊暉現在打不打斯諾克都是未知數。而奧沙利文,則將斯諾克這項運動推向了巔峰。現在突然冒出一個賽爾比魔王,成績是不錯,但是打法復古功利難看,這對於斯諾克這項群眾基礎其實很薄弱的運動來說,是福是禍真不好說。

    奧沙利文和塞爾比在2008年的威爾士決賽上結下了樑子,那場比賽塞爾比在5-8落後情況下,依靠慢速擊球節奏拖跨火箭,最終9-8完成逆轉,當時奧沙利文拿到亞軍支票之後準備立即離開賽場,最終被現場司儀招回接受採訪,賽後奧沙利文直言塞爾比的風格和打法很奇怪,以至於讓自己無法完全融入比賽,很明顯奧沙利文對於塞爾比軟磨硬泡的打法表示了不滿。由於塞爾比當時忙於慶祝自己首個排名賽冠軍,並沒有在意奧沙利文。

    不可否認,塞爾比的確是一名技術很好的斯諾克球員,但是打法讓他有一個純比賽的球員標籤,可以為了贏不擇手段,塞爾比一場比賽要磨別人一個多小時,完全影響了這項運動的觀賞性,塞爾比的杆法也就敢在穩贏的局面才敢展現。因為塞爾比的比賽風格比較慢,常常透過長時間的防守來消耗對手的意志,有“磨王”之稱,他不像奧沙利文那樣快進攻節奏,打球缺少觀賞性,但真正喜歡斯諾克運動的都會喜歡塞爾比的,斯諾克是英文“snooker”的音譯,意思就是製造障礙,因此防守才是斯諾克這項運動創造的最初本意,塞爾比的打法也恰恰符合了這一點。雖然大眾都喜歡快節奏的享受,但精密的防守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塞爾比只屬於那些真正懂他的人!

  • 2 # 聊個芝麻球

    吃瓜群眾的無稽之談而已。

    首先我們應該對“磨王”艾伯頓的退役報以最大的尊重,斯諾克歷史上絕對有他的一席之地,也並不是什麼人都能稱之為“磨王”,至少在我眼裡除了艾伯頓之外,目前還沒有出現真正的“磨王”,因為在我的概念裡“磨王”是一個褒義詞,不是所有擊球節奏慢的球員都能稱之為“磨王”,這是對“磨王”一詞的褻瀆。

    那麼什麼樣的球員能稱得上磨王?為什麼很多人稱塞爾比為磨王?塞爾比到底能不能(繼承)稱之為磨王?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磨王的世界。

    什麼樣的球員能稱得上磨王

    大家一直在社交平臺冷嘲熱諷的稱某位打球慢的球員為磨王,只要誰打球慢,似乎給他貼上磨王的標籤,總沒錯,然而大家有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什麼才是磨王?

    我給出的概念很簡單,你必須得又“磨”又是“王”,才能成為真正的磨王,“磨”的意思就是擊球慢,很好理解,“王”的意思就是你必須有所成就,光打球慢我很難承認你是“磨王”,頂多是“磨痞子”罷了,艾伯頓作為9個排名賽冠軍得主,世錦賽冠軍,“磨王”名副其實,這是能稱得上“磨王”的兩個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我們以目前職業球壇打球慢的幾個球員為例,從下表我們可以看出,當前128名職業球員平均擊球時間(AST)在30秒以上的就4名球員,羅德-羅拉、傑克-瓊斯、李-沃克和彼得-艾伯頓,為什麼很少有人說剩餘3位球員是磨王?道理很簡單,因為無論是羅拉、瓊斯還是沃克,他們都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你能稱他們為磨王嗎?顯然他們雖然打球夠磨,但還遠遠配不上磨王這個稱號。

    塞爾比能不能稱為磨王?

    瞭解了磨王的概念之後,我們來判斷一下塞爾比能不能稱為磨王。我們從兩個“必備條件”出發。

    第一,塞爾比是不是“王”?這一點顯然是滿足條件的,世錦賽三冠王,連續7年世界第一,17個排名賽冠軍,600+杆破百,無論哪項資料,都沒有問題,甚至遠遠超過了艾伯頓的成就;

    第二,塞爾比夠不夠“磨”?這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至少從現在的資料來看,我們還不能把“磨”的名頭強加在塞爾比頭上,根據世界斯諾克巡迴賽官方統計的AST來看,塞爾比只不過以24.04秒的平均擊球時間位列128名職業球員第81位,處在中等偏下的位置,所有職業球員中比塞爾比慢的球員還有47位,比較有名的比如中國球員周躍龍(25.41秒)、三敗丁俊暉的斯科特-唐納森(25.18秒),另外囧哥以23.95秒僅僅比塞爾比快0.09秒。

    再換一個角度,如果把塞爾比和艾伯頓比較,他們之間相6.62秒,把塞爾比和奧沙利文比的話,他們之間相差7.17秒,完全符合塞爾比擊球速度中等偏下的判斷(不是墊底),因此我們主觀地認為塞爾比打球慢是不合理的。

    為什麼有很多人稱塞爾比為磨王?

    既然塞爾比打球不慢,那為什麼還有很多人稱塞爾比為磨王,或者直接說他打球慢呢。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塞爾比嚴謹的球風讓人感覺他打球很慢,這其實也側面體現出現代人的一種浮躁心理。我打個比方,比如你在開車,正常行駛狀態下前面的車並不慢,當遇到前方有突發狀況時,前面的車突然行駛緩慢,而你很有可能開始浮躁起來,對著前面的車狂按喇叭,其實並不是他開的慢,他只是需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恢復正常行駛。

    塞爾比就是那個開在你前面的司機,他打球一點也不慢,正常球型下的擊球節奏可以保持在20秒左右,只是當遇到一些特殊球型、異常狀況或者關鍵選擇時,塞爾比的思考時間會比一般的球員更長,這也是他的長處所在,因為他在斯諾克方面的思維非常縝密,他所追求的是在10種可能性(線路)裡面挑選出最佳選擇,而不是在兩三種線路里面隨意做決定,而觀眾和對手在這個時候由於是等待的一方,所以往往會認為塞爾比太慢;

    第二,對於中國球迷來說,2016年世錦賽決賽的印象是深刻的,當時塞爾比開局6-0遙遙領先,隨後被丁俊暉扳到8-6,分差縮小到2分,在第15局丁俊暉單杆71分超分的情況下,眼看比分將來到8-7,塞爾比並沒有放棄,而是和丁俊暉展開纏鬥,最後這一局耗時長達1個小時10分鐘左右,雖然丁俊暉最後拿下該局,但離場時疑似情緒上稍有不滿。這場比賽由於是丁俊暉的第一次世錦賽決賽,最後也是塞爾比獲勝,因此塞爾比這樣的“拖沓”的表現讓中國球迷極為不滿,其實客觀地站在競技層面來講,塞爾比沒有問題,只是這場比賽的特殊性,讓塞爾比在中國球迷心目中烙下了“磨王”的印象;

    第三,6分13秒事件。2019北愛爾蘭公開賽1/4決賽,當時希金斯4-2領先到達賽點,第7局塞爾比在局分66-0領先,檯面還剩67分的情況下一杆安全球思考了約6分13秒之久,賽後希金斯面對媒體表示:“當你在賽場上,腦子變成一團漿糊這種事是有可能發生的,或許馬克(塞爾比)當時就是這樣吧。”僅僅一個月之後,塞爾比又在蘇格蘭公開賽1/4決賽與奧沙利文相遇,兩人賽前關於塞爾比6分13秒事件的言論不斷被媒體放大,甚至在國內自媒體中間產生諸多臆造的橋段,因此無數中國斯諾克球迷群體中的吃瓜群眾便天真地以為奧沙利文真的講了某些不尊重塞爾比的話,這件事無限掩蓋了塞爾比打球不慢的事實。

    總結:斯諾克球壇從此再無磨王

    綜上所述,能夠被尊稱為“磨王”的球員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擊球慢,AST起碼在30秒上下;第二,具有一定成就。塞爾比滿足了第二個條件但是打球並不慢,因此將塞爾比稱為“磨王”是不合理的,我們不能降低“磨王”的門檻標準。

    塞爾比之所以被普遍認為是“磨王”,有諸多的單個事件背景作為我們潛意識的催化劑,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喜歡以偏概全,比如塞爾比的球風、比如塞爾比與丁俊暉之間的某個對局、比如奧沙利文等球員的某句話,這些都是造成塞爾比是磨王的刻板印象,但這只是印象而已,並不是事實。

    另外表達一點,在艾伯頓退役之後,當今斯諾克球壇再無“磨王”,打球慢的沒成就,有成就的打球並不慢,我很期待下一位磨王的產生,塞爾比可以衝擊一下這個稱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地的農民兄弟,每年都有化肥的包裝袋,怎麼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