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孫策,號稱小霸王,猶如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是江東第一勇士。神亭嶺之戰,太史慈能和孫策戰成平手,他和孫策並列江東第一勇士,所向無敵,都是超一流武將。然而,如此神勇的太史慈卻死於張遼之手,這是為什麼呢?

    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分別從太史慈與孫策、張遼的交鋒,分析如下。

    太史慈與小霸王孫策戰成平手

    演義中第十五回,孫策將父親孫堅留下的金鑲玉璽質押給袁術,借來三千軍隊,返回江東開疆闢土。他在攻打劉繇的時候,與其手下大將太史慈有一場龍爭虎鬥。兩人在神亭嶺上對戰,孫策帶著12個部下,而太史慈身邊僅有曲阿小將一人。

    太史慈與孫策大戰五十回合後,心想:即使自己擒獲孫策,也會被孫策的12個隨從奪去。太史慈真狂,不擔心拿不下孫策,而是怕寡不敵眾。他於是詐敗而走,想將孫策引到一個孤僻的地方,與之大戰,將其擒獲。孫策看到太史慈不敵自己而逃,信心倍增,對其不依不饒,追殺而去,一直追到了平地上。

    太史慈感到差不多了,於是回身與孫策大戰。兩人又打了五十回合,打到了白熱化狀態,互相夾住對方的槍,都從馬上滾落下來,戰馬也不知道跑哪裡去了。太史慈繼續和孫策廝打,猶如“潑婦”一般,連戰袍都碎了。孫策奪走太史慈背上的短戟,而太史慈也不甘示弱,搶走孫策頭盔上的兜鍪,戰成平手。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馬不知走的那裡去了。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策把戟來刺慈,慈把兜鍪遮架。

    由此可知,太史慈是一員猛將,能和江東第一勇士孫策戰成平手,因此他也是東吳第一勇士。然而,太史慈卻死在張遼之手,原因如下。

    赤壁之戰後,劉備帶兵攻打荊南四郡,周瑜帶兵攻打南郡,而孫權親自帶兵攻打合肥。然而,孫權出師不利,面對鎮守合肥的張遼軍,多次吃敗仗。其中太史慈與張遼曾在兩軍陣前有一場爭鬥,兩人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勝負,卻由於樂進奇襲孫權,李典射死宋謙,他不得不棄張遼,迴歸本陣。這一次交鋒,太史慈和張遼七八十回合戰平,誰也奈何不了誰。

    太史慈看到自己沒有擊敗張遼,心中憤憤不平,於是向孫權獻策道:“我已經派手下戈定混入合肥城中,等待晚上放火,裡應外合,一舉可以拿下合肥城。”孫權聽後,著急為宋謙報仇,便同意了太史慈的計策。

    然而,張遼乃是一個出色的大將,勝不驕,敗不餒,防範於未然,在混入的內奸放火後,很快穩定形勢,擒獲內奸戈定,並將計就計,將太史慈騙入城中,萬箭齊發,太史慈知道中計,想要撤退,已經遲了,身中數箭。幸好陸遜、董襲兩人將太史慈救出,回到吳營。然而,太史慈傷太重了,不治身亡。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太史慈見城門大開,只道內變,挺槍縱馬先入。城上一聲炮響,亂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數箭。背後李典、樂進殺出,吳兵折其大半,乘勢直趕到寨前。陸遜,董襲殺出,救了太史慈。

    由以上可知,太史慈和張遼在兩軍陣前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勝負。如果兩人再打下去,太史慈贏的機率大,卻被李典、樂進給打攪,吳軍大敗而逃。太史慈想到裡應外合,奪取合肥,卻中了張遼之計,他自身反而身中數箭,不久去世。

    因此,太史慈並不是和張遼單打獨鬥不敵被殺的,而是中了張遼計策而亡的。也就是說,太史慈是敗在張遼的謀略之下。

    結語

    太史慈與孫策並列為東吳第一勇士,所向無敵,屬於超一流武將,凌駕於東吳十二虎臣之上。他的武功應該在曹魏五子良將之首張遼之上,只是由於運氣不好,夜襲合肥不成,反中了張遼的計策,被射中身亡,死於張遼之手。

    當然這都是三國演義中的相關描述,在正史上,太史慈並不是被中箭身亡的,而是早在赤壁之戰數年前(公元206年)病逝的,他在病逝前嘆息道:“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本文以三國演義為主,正史為輔。)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

  • 2 # 過盡飛鴻矣

    正史上太史慈是病死的,不是戰場被殺

    即使在演義中,太史慈跟張遼也是平分秋色,不分勝負的

    太史慈是裡應外合之計被識破,張遼將計就計,設下埋伏,中箭重傷,回營之後便死了

  • 3 # 馬斯諾斯

    張飛萬人敵,怎麼被兩個副將砍了腦袋?

    江東小王霸橫掃江東,怎麼連三個門客都鬥不過??

    太史慈被張遼殺了也算死於名將之手了。

    這種問題不值一提

  • 4 # 明天嘻嘻嘻

    張遼遠不如太史慈?聽誰說的?張遼是五子良將頭一位啊大哥,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大唐武廟人家都是能排上號的。。。再說戰場不是單挑鬥狠,戰場上的事瞬息萬變誰說的清楚,再牛逼的人他也是普通人一條命,刀砍下就死啊,這又不是遊戲,比拼裝備屬性啥的,這是現實,而且打仗靠謀略,靠用兵,不是靠誰猛

  • 5 # TopSubsonic

    腦子是個好東西。

    以孫策死於許貢三門客來看

    照你這麼說太史慈可以單挑10個孫策

    趙雲可以單挑15個孫策

    呂布可以單挑25個孫策

  • 6 # 狂拽炫酷你梅西

    張遼是帥才,五子良將之一,關羽都佩服他,合肥之戰,張遼用800士兵擊敗孫權的十萬大軍,還差一點活捉孫權,名震天下,從此以後江東的小孩聽到張遼的大名半夜尿尿都不敢哭了,曹操都稱讚他

  • 7 # 樂見花

    太史慈並非被殺,而是病死的。死前大呼:“大丈夫生於亂世之中,當提三盡劍以立不世之功,奈何死乎!”

    不用翻書,我記的很清楚,因為深有感觸。

    生老病死之關,美人名將難過。一想到那種紅顏盡逝和年老力衰的景況,不由得讓人有無盡的感概。

  • 8 # 無言君無戲言

    為何為何,又不是單挑!

    太史慈跟孫策一個性格,好聽點叫烈,難聽點叫暴躁。都喜歡身先士卒 衝鋒陷陣。 所以死於混亂 也不奇怪了。

    要論武力,張遼肯定是不及他們兩的。

  • 9 # 明月海上生

    孫策開創東吳基業,武功卓越,世人稱之為“小霸王”,是說他和項羽有一比。太史慈能和孫策打成平手,其武功當然不弱,說太史慈和孫權並列為江東第一勇士也不為過。不過這“第一勇士”之說,只是比較他們個人的“武力值”。如果全方位比較,太史慈和孫策就相差的太遠了,只能說太史慈有匹夫之勇。

    為何這麼說?聽我道來。

    太史慈聽說孫策到神亭嶺漢光武廟上香,不顧劉繇軍令,單槍匹馬帶一小卒前去捉拿,其勇氣確實可嘉。不過當時的情況是,孫策身邊帶了一群大將,程普、黃蓋皆在隨行。如果不是孫策玩心重,意氣用事,一聲令下,眾將拿下太史慈應該不是難事。太史慈不權衡力量對比,不遵軍令,難道不是逞匹夫之勇?

    所以只能說在“武力值”方面,太史慈和孫策不差上下;不過在大規模軍事作戰上,個人武功高並起不到大的作用,謀略更為重要。

    太史慈的死,就是上了張遼的“當”,張遼運用謀略,將計就計把太史慈騙進“伏擊圈”,萬箭齊發,太史慈武功再高也無濟於事。

    再說說張遼,此人是魏國五子良將之首,可不是什麼無名之輩,其武功智慧皆有,是能獨當一面統帥級的人物。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太祖(曹操)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古今六十四名將,張遼位列其中,和孫臏、廉頗,霍去病、李廣齊名(三國時期進入六十四名將的還有關羽、周瑜和陸遜)。

    張遼歸曹後,立下眾多顯赫的戰功。勸降昌豨;白狼山之戰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擊滅陳蘭、梅成。

    張遼在鎮守合肥期間,多次大破孫權、甘寧、淩統等人。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戰時(太史慈已死),張遼率數百精銳,衝擊東吳十萬人馬,一度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張遼因此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也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典故。

    太史慈死於張遼之手,也在情理之中。

  • 10 # 大兄弟17

    太史慈是猛將,武力是可以的,張遼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他能射殺太史慈是有這個能力的,太史慈受箭重傷而亡。三國人物中,文武雙全的人屈指可數,但是張遼算是一個。

  • 11 # 火車遊俠

    如果個人英雄能主宰世界也就沒有戰士、士兵了。泰森世界第一也有失敗的時候,世界冠軍被小混混打死的也不少。

    戰爭也是如此,偶然性很多,不是說你強大就一定能勝利。

  • 12 # 不沉的經遠

    既然說太史慈被張遼所殺,那就是說《三國演義》了。在演義裡太史慈和張遼武藝相當,並不存在誰更強的問題。而且太史慈是死於亂箭,並非在戰鬥中被張遼殺死。

    太史慈是在《三國演義》中通常被認為是東吳和孫策並列的第一猛將。而孫策有“小霸王”之稱,他和太史慈在單挑中都沒有吃過敗仗,所以很多人認為太史慈和孫策武藝都非常高強。

    不過在演義中東吳是標準的配角,其武將水平相對並不高,並沒有能和五虎上將、典韋、許褚等對抗的武將,孫策和太史慈也是如此。

    太史慈和張遼在《三國演義》第53回,孫權第一次進攻合肥時打過一次。此戰張遼揮刀出馬,向孫權搦戰。太史慈挺槍出馬,敵住張遼。兩人戰了七八十合不分勝負。最後因為樂進突襲孫權,宋謙被李典射中心窩落馬而死,太史慈才緊急退回,掩護孫權退走。

    所以在一對一的單挑中,太史慈和張遼並沒有分出勝負,兩人的武藝大致相當,不存在誰更強的說法。

    而太史慈最後戰死,是因為他中了張遼的計,率軍進攻合肥時遇到曹軍伏兵亂箭射來。太史慈躲閃不及,身中數箭。幸虧陸遜,董襲兩人率軍接應,太史慈才得以逃回吳軍大營。不過最後太史慈還是因為箭傷太重而死。

    因此太史慈只是因為張遼而死,並非張遼在單挑中所殺。而且在演義中這種死在箭下的人不少。像張遼後來就被丁奉射傷傷重而死,黃忠徐晃、張郃等名將也是死在箭下。太史慈並非個例,也不算太丟人。

  • 13 # 畫素說

    太史慈,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建昌都尉,與江東小霸王孫策並列為“江東第一勇士”。

    其弓馬純熟、武藝高強。原為劉繇所部,後來與孫策大戰棋逢對手,為孫策收服,後太史慈成了孫策手下大將,助孫策橫掃江東。不過《三國演義》中卻將太史慈描繪成被張遼射死的的悲劇下場。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記載,“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陣亡)”,

    《三國演義》雖說以歷史為依據,但其終究是一本小說,不足考究,那麼太史慈到底是否真如演義中所記載的那樣為張遼所射殺麼?

    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為張遼所射殺,張遼又為丁奉所射死,二者之間,一前一後,互有關聯。太史慈與張遼皆為當時之名將,曾在戰場之上雙方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然而在合肥之戰中,太史慈卻中了張遼的計策,在進城時遭受埋伏,身中數箭重傷不治而亡;後來張遼在另外一場交戰中,張遼被丁奉射中腰部也是重傷不治而亡,東吳也因此扳回了一局。

    太史慈病故之時還大叫:“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可以說《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死的很慘烈,一代名將就這樣死在亂箭之下,且時年僅四十一歲,如果太史慈不死,必定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不過後來,張遼隨曹丕討伐江東時,為徐盛擊敗,丁奉殺來,張遼為救曹丕,被丁奉射中腰部。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東吳大獲全勝,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兩人可以說是一環扣一環,張遼射殺了太史慈,而丁奉又射殺了張遼,頗具故事性,有世人的英雄主義。

    而正史中,太史慈與張遼都是病死的,沒有在演義中,那樣的轟轟烈烈,馬革裹屍。

    據《三國志 太史慈傳》記載: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雖然這一段的記載略顯簡略,但不難看出太史慈應該是病死的,死於建安十一年(206年),時年四十一歲。

  • 14 # 星虎談歷史

    我是星虎我來談談我的觀點

    太史慈和孫策都是江東第一勇士,為何會被不如他的張遼殺死?

    1.太史慈和孫策都是江東第一勇士,雖然勇武但是沒有謀略,類似於太史慈和孫策的武將還有很多比如張飛,典韋,許褚,呂布,顏良文丑等。而張遼是個有勇有謀之人,張遼這個人可以稱得上帥才,在統兵作戰,指揮軍隊方面要遠勝太史慈和孫策。所以太史慈和孫策能被不如他的張遼殺死並不奇怪。

    2.太史慈和孫策雖然都是江東第一勇士,但是還沒有到關羽,張飛那樣的層次,關羽這樣武力強悍之人尚且被龐德的毒箭射傷,更不要說太史慈和孫策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箭矢,擁有再強大的武力也不能面對萬箭齊發的進攻,所以太史慈和孫策被不如他的張遼殺死,就能說的通了。

  • 15 # 波雲星

    這個完全是羅貫中先生的杜撰。

    《三國演義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傳令當夜五更,三軍出寨,望合淝進發。辰時左右,軍馬行至半途,曹兵已到。兩邊布成陣勢。孫權金盔金甲,披掛出馬;左宋謙,右賈華,二將使方天畫戟,兩邊護衛。三通鼓罷,曹軍陣中,門旗兩開,三員將全裝慣帶,立於陣前:中央張遼,左邊李典,右邊樂進。張遼縱馬當先,專搦孫權決戰。權綽槍欲自戰,陣門中一將挺槍驟馬早出,乃太史慈也。張遼揮刀來迎。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張遼何時守合肥?

    那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安排張遼駐屯合肥。《三國演義》53回講述的也是赤壁之戰後的事情了。

    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三國志 魏書 張遼傳》

    赤壁之戰是哪年的事兒?

    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

    太史慈卒於何年?

    在建安十一年(206年),也就是在赤壁之戰的兩年前,太史慈就已經過世了。

    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子享,官至越騎校尉。-----《三國志 吳書 太史慈傳》

    《三國演義》中群英會中太史慈奉令監酒,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至於赤壁之戰後,太史慈已死,如何還能跑到合肥大戰張遼?

    按照最最基本的史實,肯定是太史慈比張遼去世得更早。至於小說描述他倆大戰多少回合,那都是瞎掰。為了起到襯托作用,就是戰三萬回合,口吐白沫又能怎樣?

    題主問太史慈為何被張遼所殺,這個問題只能由羅貫中先生去回答。我也喜歡看《三國》,但再能妙筆生花,恐怕羅貫中先生也不能讓太史慈這個已故之人去把張遼殺了吧?那樣《三國演義》就不是歷史演義小說,而是神怪玄幻小說了。

    若看官還能從太史慈被“遠不如他的”張遼所殺中還能悟出點兒啥,恐怕也是自己的臆測杜撰吧?

  • 16 # 遊子dream

    由演義得知,太史慈乃中張遼之計誤入陷阱,從而被亂箭射殺,並非其技不如人。

    眾所周知,太史慈曾與小霸王孫策大戰數百回合不分勝負,可見其武藝之高超。然在演義中,除了武力外,智謀才是制勝的第一要素,太史慈就因謀略不足導致殞命。

    當年赤壁之戰爆發後,曹軍落敗退回江陵,劉備與孫權紛紛攻打曹操統領的地盤,而合肥成了孫權攻打的目標。當時鎮守合肥地區的正是曹魏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數次交戰,孫權屢屢敗退,一直跟隨他的太史慈也與張遼比試一番,結果不分上下。直到孫權被樂進襲擊,東吳大將宋謙又遭遇射殺,面對戰事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孫權與太史慈商討,決定背水一戰,於是密派暗使偷入城中,準備裡應外合給曹軍來個措手不及,可天不遂人願,張遼一眼識破,並將計就計,渾然不知的太史慈就這樣跳進自己設的陷阱裡,剛一進城,亂箭便席捲而來,身中數箭的他最終雖被救出,但由於傷勢過重,不治而亡,一代名將因此就義,實為憾事。

    總結

    若論武力,太史慈算得上一等一的高手;但論智謀,與張遼相比,還是略遜一籌。雖說太史慈並非死於張遼之手,可他卻死在張遼計謀之中,因而他才會被說成是張遼所殺。

    當然這都是演義內容,正史中的太史慈曾在赤壁之戰前就已病逝。

  • 17 # 子龍義從

    第一,《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中,太史慈是中計被伏擊,身中數箭重傷不愈而亡,雖然是張遼設伏,但並非直接被張遼所殺。

    第二,同是在演義第五十三回中,太史慈和張遼有過單挑記錄,七八十合未分勝負。以此來看,張遼和太史慈武藝不分伯仲。而且,在演義中,太史慈以忠孝著稱,張遼人品也不錯,和關羽私交很好。所以,無論從哪方面看,張遼不如太史慈之說都不成立。

    第三,在正史《三國志》中,二人沒有正面交鋒。太史慈傳中,主要記錄了他的信義篤烈,武藝方面只是說善射,沒有詳細的戰鬥描寫。而張遼傳中明確記載了張遼以八百人大破孫權十萬大軍,且為曹魏五子良將之首,可謂有勇有謀。

    太史慈確實和孫策並列東吳第一猛將,其人品高尚,弓馬嫻熟,可惜英年早逝,未實現“大丈夫當手提劍,立不世之功”的夙願;張遼智勇兼備,戰功赫赫,在正史的功績還要高於太史慈。綜上所述,無論演義還是正史,二人都是當世虎將,不存在張遼遠不如太史慈的說法。

  • 18 # 老陶說

    歷史上的太史慈是一個神箭手,有勇有謀,又十分的機智,就連曹操都忍不住派人送當歸,暗示他應該歸附自己。而在東吳集團裡,太史慈也是十分的受孫家兩兄弟的重用。在太史慈死後,孫權還將他的職位讓他的子孫繼承下去。

    而歷史上的張遼也不是一個“差生”,他曾經是呂布手下的一員悍將,為平庸的呂布數次戰勝曹操,後來投靠曹操也是為曹操打了不少的勝仗,後來因為他的戰績,後人將他列入“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在合肥之戰中,張遼大破東吳的十萬大軍,名字已經能夠達到止小孩子夜啼的地步。

    根據《三國演義》的記載,太史慈是因為自己的計謀被張遼識破,才導致自己身中數箭慘死。但是真正的歷史上,太史慈並不是敗於張遼之手。實際上,在《三國演義》中記載合肥之戰之前,太史慈就已經死了,甚至都可能爛的只剩下骨頭了。換種說法,就是兩人都不一定打過照面。

    張遼劇照

    至於為何《三國演義》中,為何要將已經死了的太史慈“寫活”,讓兩人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戰爭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張遼是曹魏的一員猛將,在他的隨軍生涯中,很少吃過敗仗,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僅率八百人就將十萬大軍殺得片甲不留,可謂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中比較傳奇的一場。即使是在張遼染病將死的階段,孫權依舊十分的忌憚張遼,生怕這是一個假訊息,會被張遼殺個回馬槍。可能在羅貫中的心中,唯有太史慈能夠與張遼一戰,所以羅貫中特意在他的小說中將能夠百步穿楊的太史慈“寫活”來,只為了能夠在合肥之戰中與張遼相抗衡。

    但小說寫的再離譜,也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尊重歷史,合肥之戰是東吳敗了,縱使是羅貫中將兩人的對決寫的再精彩,也不能將這場戰爭寫成東吳勝利,更何況太史慈還是一個早就“入土”的病人。

    太史慈漫畫

    其二,太史慈無疑是東吳的一員悍將,而且有情有義講信用,太史慈與孔融從沒有見過,但是因為孔融曾經資助自己的母親,就不顧個人的安危前去相助;與孫策約定六十日後歸來,真就一日沒有耽誤。後來太史慈得病而死,死之前曾說“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羅貫中應當是極其的敬重太史慈的,覺得大丈夫死在戰場上,會比死在病床上要更加的壯烈。而太史慈死之前說的那段話讓人感受到了他的滿腔豪情以及無奈。羅貫中將這段話改編,也將太史慈的形象描寫的更加悲壯,符合三國時期對於“英雄”的定義。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具體的故事只能由他人前去猜測,也許羅貫中對太史慈與張遼的安排也許另有深意。但真正的三國曆史上,太史慈並不是敗在張遼手中,張遼也未必比太史慈要差。

  • 19 # 單身狗和狗

    孫策是孫堅的兒子孫權的哥哥。在征討江東地盤的時候。曾經喝死一將。挾死一將。一時間名聲大震,被稱為“小霸王”。

    而太史慈在神亭與孫策相遇。當時太史是手下只有一名小將。而孫策手下有則有黃蓋等10多員猛將相隨。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太史慈是毫不畏懼,與孫策大戰300回合,而不分勝負。由此可見,太史慈武藝絕不在張遼之下。

    在張遼威震逍遙津時,兩人曾經交過戰。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可見張遼和太史慈應該是可以站成平手的。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太子慈並不是被張遼所殺。還是在進攻合肥時,被張遼所埋伏的伏兵亂箭射成重傷。回到吳營後,傷重不治而亡。這與後來張遼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張遼也傷不治而亡是同一個道理。

    並且太史慈死的時候相當的悲壯。他當時環顧四周。看到孫權黃蓋甘寧等將領領圍在他的榻前。想到孫權未統一天下,

    不由得感慨萬千。大聲說:大丈夫提三次劍,不能建功立業,豈不與草木同朽。

    這是多麼的悲壯啊。太史慈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悲情英雄。值得流芳百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6歲的孩子用平板看繪畫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