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阿敏
-
2 # 墮落紅塵的菩提
這句話佛道兩家都看重的,尤其是佛教修行,把"財、色、名、食、睡″叫作五欲,五煩惱,甚至說是"地獄五條根″,地獄比喻這五種慾望會讓人萬劫不復。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切養身活命的物質基礎都可以算是財。平常人不用說,平日裡忙忙碌碌誰不為財?就連修行人也難以免除,"無財不足以養道″嘛,可是佛祖也說,財為五家共有,首先財歸國有,也歸盜賊、水、火等所有,很多人身敗名裂皆為財,可見財本身並無好壞,關鍵是看人如何運用,如果廣行善事、利國利名,財富當然越多越好。
色字頭上一把刀,最是害人,"二八佳人體如酥,腰懸利劍斬凡夫″,英雄難過美人關,可見情色之利害。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色不迷人人自迷″,美色對於一個有定力,負責任的高尚者來說,見色不動心,欣賞而不貪求,美色就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與人無害。
再說"名″,人們往往為名所累,不得自在。古代許多忠臣良匠為了一個忠名,甘於受制於昏君奸臣,甚至身首異處。不明白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有位皇帝問一位禪師:"你知道江上無數船隻共載多少人嗎?″,禪師說:"兩個,一個是為名,一個是為利″,深為禪師的智慧折服,可見虛名之害人,如能淡泊名利,或許才能不求自得,美名遠播。
美食之誘人,造就了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五大菜糸和無數街頭美食讓無數人留戀無返。可是凡事都要有度,如果一味貪求口腹之慾,美食過度則成疾病之源,不可不慎。
佛道兩家都知道"貪睡″的過失,睡眠適度可以養神、解困,過度則使人昏沉,我們人生的三分之一都是在床上度過,想想能不後怕加可惜?可知貪睡誤了多少正事,所以過度的睡眠也要儘量剋制。
五欲本是人的本性,如果受制於它們,人生便很難精彩;但是又有幾人能徹底斷除了這些我們自認為的享受呢?其實五欲本屬正常,關鍵在於不貪不求,身處五欲而不染五欲,以清靜心過平常日子,如《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迴歸恬淡生活、清靜心地,五欲就變成了我們修行和鍛鍊自我意志的利器。
-
3 # 宏仁易學堂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自古以來許許多多人祈求的問題,特別是佛學文化中有大量的經典來談論五欲六塵對於人生中的障礙。現代社會五欲六塵的誘惑比古時候不知道又要強多少倍!
五欲是指人一生中經歷的財、色、名、食、睡。這本來是一個正常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世間沒有人可以在這五欲中做到乾乾淨淨,這是一個人的本能,只不過是個"度"的問題。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不讓慾望在內心膨脹、放大、隨意滋生;不讓自己成為慾望的奴隸,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我以為這才是我們應該去尋求的人生幸福感。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講一個曾經看過的故事:
在大森林的邊緣住著一個小男孩,有一年冬天,大地被積雪所覆蓋,小男孩家裡的柴和米都沒有了,他只能出門滑著雪橇去拾柴火。撿到了柴,小男孩把它們捆起來時,發現自己快要被凍僵了,於是他想,先不要回家,就地點一堆火先暖暖身子。於是他清理出了一塊空地,發現空地上有一把小小的金鑰匙。他想,既然連鑰匙都是金的,那麼被鎖住的東西肯定更值錢了,於是便往裡挖,不一會兒,他挖出了一個上了鎖的鐵盒子。"要是這鑰匙能開啟這鎖就好了!"他想,"盒子裡一定有許多珠寶。"他找了找,卻找不到鎖眼。最後他發現了一個小孔,小得幾乎看不見。他試了一試,鑰匙正好能插進去。他轉動了鑰匙,可是他發現鑰匙不但轉不動,而且還拔不出來了,最終他一無所獲。
這就是慾望,如果用已經得到的鑰匙去換錢,那麼小男孩也會有所收穫,為什麼非得去找盒子呢?
我們又何嘗不是現實版的小男孩呢?人們總是在得到一點小利之後嚮往著更大更多,總認為這些慾望的滿足是獲得幸福感的源泉,恕不知我們的痛苦,我們的不幸,正是因為我們這顆永遠不能滿足的心。在物慾橫流的今天,面對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很多人被慾望所困,不惜以身試法,最後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所以,我的結論是:"五欲"是任何一個正常人的本能,也是痛苦的根源。但如果我們能分清"五欲"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把"五欲"象握在手裡的風箏一樣控制好,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活得更灑脫,更敞亮。
-
4 # 羽球小飛俠
1、財欲∶就是希望得到世間財寶。因為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捨。生活在現實社會里的人,沒有一樣東西不要錢;衣食住行、醫病、求學等等。貪官汙吏、強盜土匪、欺詐行騙叢生,無非為了財,哪個時代、哪個地力都有為財而清算鬥爭、分屍滅跡事例;「人為財死」,因財而發生的悲劇,多得不勝列舉。
2、色慾∶就是世間的青、黃、赤、男女等色。即人以色悅情意,故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多情的眾生,沉淪在慾海裡,犯下許多彌天大罪;追求不遂,毀容殺害;失戀被棄,跳水自殺;強姦調戲,告官判刑等等。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令人感慨不已。
3、名欲∶就是世間的聲名。人由聲名而能顯榮耀,故貪求戀著而不知止息。好名不是不好,但為了名位之爭,不惜翻臉成仇、嗔恨、嫉妒、諂曲卑躬、染愛貪執等。其實「樹大遭風,名大遭忌」、「爬得高,跌得重。」實至名歸,才是上選。
4、食慾∶就是世間珍饈美味。人必藉飲食以資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人不食則無法生存,但為了貪求美味珍饈,常會引起腸病,嚴重者中毒身亡。世界的戰爭,就是為了麵包的問題;人間的不和,往往是因為一杯羹分得不均。為了口腹,殺害無數動物生命、耗費直至傾家蕩產;膏梁美味,裡面不知隱藏了多少罪惡。
5、睡欲∶就是懈怠昏沉。指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人們工作一天,晚上必須休息養神,但過分地貪睡,會整日昏昏沉沉。有些人為了睡眠,事業荒廢、道業不修。佛陀曾呵斥阿那律∶「咄咄汝好睡,蚌殼內,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
5 # 沒動力的作者
財欲,換成白話說就是愛錢,賺錢的慾望和得到錢的欲。什麼銅臭味,什麼貪鄙,腦海裡都出來了。問題是錢本無錯,愛錢有錯嗎?沒錯,錯在哪裡,錯在錢用在什麼地方了,錢拿去做了什麼。一位拼命賺錢去養活自己子孫乃至不認識的貧困學生的老人,你只會發自內心的尊敬他,佩服他。
色慾,這裡說的是追求情感和愛慕,愛情自古都是個說不清的話題,牛郎織女、白娘子許仙和梁山伯祝英臺等等,不勝列舉。人都是嚮往美的,都想看到和擁有,只不過態度和做法不同,比方有人看到山水,拍張照片,留念一張,有人則想方設法去挖塊石頭,用刀刻字。追求愛情和慾望滿足是人的天性,只不過手段高低和是否尊重。
名,名聲,名望。這在五欲算是相對有高度的,一定是滿足了基本物質需求,然後向上追求的,來源於他人和社會。不過名有不同,書法家愛名聲,求的是對字的評價。文學家愛名,要的是對作品的評價。美人愛名,看的是對自己容貌和風評的評價。名聲如同大道,看你選擇哪條路。
食,對食物的追求,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從古至今,飲食文化層出不窮,早先的煮熟就行,到現在的八大菜系。其實根本上是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給人以美食款待,表明的是尊重和真誠。給自己美食,體現的是自律和自我要求。只要不是鋪張浪費和屠殺動物,並無什麼好與壞之分。
睡,指代的是懶惰和不作。人一天要睡眠七八個小時,嬰兒一天要睡眠十二個小時,睡眠是人體的代謝和休息。而多出這之外的,我們稱為懶,在工作中睡覺的我們稱為惰。人們總是喜歡積極向上的,熱情陽光的人,所謂的懶惰究其根本,就是不符合社會、組織和企業的風氣和發展。就是不自律、不追求,我們的厭惡,主要就是來源於被別人的懶惰額外增加的負擔。
五欲,說的就是人的慾望,慾望有錯嗎?沒錯,慾望就像房屋,如何形成要看自己的德行和三觀,無慾無求又如何,睡覺的時候自然無慾無求,調理好慾望的追求和方向,讓它符合社會要求,不傷害他人和社會,努力完善和充實自身,才是真的靜。
回覆列表
首先談談人的五欲
1-財欲
財,指世間一切的金錢財寶,是資養色身所不可或缺的資糧。
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許多人迷信金錢的力量,因此用盡各種方法求取財富。但是金錢不是萬能的,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安穩的生活,不一定能買到健康的身體,許多人被金錢所役使,毫釐必爭,緇銖必計,到頭來,身體弄壞了,反而無法享受努力的成果;有的人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財,卻被不肖的兒女揮霍殆盡;此外,大水、大火等天災,足以使金山銀島在一日之間化為烏有;過多的財富也往往成為盜賊及暴政覬覦的物件,甚至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和樂的家庭,不一定能買到可貴的友情,許多人因為忙於賺錢,因而忽略了寶貴的親情,無法善盡教養子女的責任;有些人則見利忘義,出賣朋友,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作奸犯科,使自己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金錢能使人產生這麼多的煩惱痛苦,所以,佛經裡常用“毒蛇”來比喻錢財的禍患。尤其學道者,如果不能抗拒利養的誘惑,往往就會被金錢埋沒理想,而無法堅持信心道念。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貧賤夫妻百事哀”,一個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沒有錢財,否則如何孝養父母?如何安頓家庭的生活呢?何況修行辦道、佈施救濟,都需要錢財作為助緣資糧。國家社會的各項發展,也需要豐實的國庫作為後盾。而佛教本身必須提供弘法利生、醫療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務來淨化社會,造福人群,如果沒有淨財,又怎能成辦這些佛教事業呢?因此,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是佛教所容許的。
2.色慾
色,指世間的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能使人悅情適意。過去的富家子弟,在聲色犬馬中喪失了志氣;現代的青少年朋友,在電動玩具、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裡迷失了自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吃喝嫖賭中浪費了大好生命,斷送了錦繡前程;多少英雄豪傑,在虛幻的美貌與空洞的愛情召引下,落得身敗名裂,一無所有。美色好物,使人身心墮落,受苦無量。《摩訶止觀》說:“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學道者想要從生死的牢籠中解脫出來,尤其必須戒之在色。
人世間因為具備各種不同的人事地物,使我們的生活多采多姿;自然界因為擁有變幻莫測的森羅永珍,而顯得處處生機蓬勃。形色相狀的千差萬別,豐富了有情的心靈,也擴大了人類的心胸。多少美麗的詩篇,曼妙的歌舞,常常是在看盡千山萬水後,由偶發的靈感所成;多少偉大的聖者,多少傑出的人物,往往是在紛紜的世界裡,孕育出圓熟的智慧。 佛經所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黃金鋪地,鳥語花香;東方淨琉璃世界,富麗堂皇,令人神往;而佛陀說法時的通體放光,菩薩示現時的瓔珞披身,在在都顯示出修道成佛不一定要住茅蓬,著弊衣,莊嚴的色相也一樣可以使人悟入真理。
3.名欲
名,指世間的聲名,能顯親榮己,所以也是人們追求的慾望。俗話說:“榮譽是人類的第二生命。”追求名譽不但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一個團體進步的原動力。一個人如果連榮譽感都失去了,則生活如同行屍走肉,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只是有許多人迷戀於名譽地位所帶來的虛榮心、優越感,終日汲汲營營,殫精竭慮,甚至不擇手段,強取豪奪,結果不但自己患得患失,形成精神上的負擔,同時也造作惡業,引起現世的不安與來世的苦果,真是得不償失。
即使如此,我們也不必因而抹殺了名聲的好處。“自古人生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榜樣令我們見賢思齊,是造成社會安定的力量,不正是聲名遠播、萬世留芳的成就嗎?社會上無論什麼樣的活動,只要社會賢達登高一呼,往往能發揮四方響應的效果。我們藉著稱念諸佛菩薩的聖號,而得到得度的力量,諸佛菩薩但以一名,就能普度無數眾生。只要心中沒有名利心,名聲是為了大眾利益而擁有,也可以是成就菩提的助緣。
4.食慾
食,指世間的飲食眾味,能滋長我們的色身。佛陀在雪山六年,由日食一麻一麥的苦行中,深深體會到人要生存,必須要以食物維持身命,否則就無法修行。於是,當佛陀證悟成道,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對五比丘說:“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飲食本來是為了養身活命,但是人們卻往往美食當前而不知節制,暴飲暴食,冷熱互滲,結果損害了身體的健康。世界上現代化國家的人民普遍患有營養過剩、肥胖臃腫的毛病;也有些人非時而食,乘興而食,破壞了腸胃的功能;更有許多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在樣式口味上力求變化翻新,甚至不惜殺生害命。千百年來,凡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河裡遊的、山中爬的,都成了人類大肆捕殺的物件。長此以往,不但破壞了地球生態的平衡,遺禍後世子孫,也為自己種下日後惡業苦果的種子,誠可悲矣!佛教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呼籲大家節制食慾,因此在叢林的清規裡,訂有食前作五種觀想的條文,稱為“食存五觀”,其中“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及“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兩種觀想,正可以對治我們對飲食的貪慾。
5.睡欲
睡,指睡眠休息,能資養我們的身心。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菩提路長,更需要適當的休息,否則倦怠無力,又如何學道修行呢?然而如果貪嗜睡眠,不但空過光陰,而且容易傷身喪志,使人性無法積極活動,成為障覆修道的惛眠蓋。因此,佛教諸經論曾舉出許多對治惛眠的方法,例如《中阿含經》卷二十《長老上尊睡眠經》中,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誦經宴坐時,如果昏沉欲睡,可以兩手按摩雙耳;或用冷水洗臉;或仰觀天空星宿,以適神思;或至戶外空地經行,守護諸根,待神識清爽時,再繼續修持。
在《遺教經論》中,舉出昏沉欲睡的原因有進食、時節和心理三種因素。前二者屬於生理的因素,可以精進來對治;後一項是心理因素,有兩種對治方法: 思惟觀察:觀察五蘊的生住異滅,時常心念無常的火燒諸世間,提醒自己把握光陰,努力習定修慧以求自度。守持淨戒:以淨戒對治煩惱,能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中安住,使精神不致惛重沉悶。
關於消除疲勞的睡眠方面,佛制睡眠的時間,是從晚上十時至凌晨二時,與現代的醫學衛生觀點相符。在佛教裡,搬柴運水、行住坐臥都是修行,睡眠自然也不例外。《毘尼日用切要》中記載:臨睡時要合掌面西,觀想念佛十聲、或百千聲、或萬聲,然後誦偈雲:“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穩,心無動亂。”睡覺時右脅而臥,觀想光明,這樣修習純熟了以後,不但能安穩入睡,而且在睡熟了以後,也能保持驚覺,不失正念。
欲,依其追求的目的而言,可以分為善法欲和惡法欲二種。以正念來追求財、色、名、食、睡,為善法欲,是精進求道的資糧;以邪念來追求財、色、名、食、睡,為惡法欲,是步入墮落的原因,所以又稱為“地獄五條根”。
人的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如同生命旅程的列車:從上車生命開始,中間經歷生命的旅途,或長或短,或慢或快,或寒或暖,或苦或樂。最後都得到達目的地,終點站下車,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你舍不捨得,所有人都一樣,都得下車。
比如我的生命旅程的”五言書”設計,分享給大家:一身正氣,二袖清風,三餐溫飽,四大皆空,五行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