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單雄信瓦崗猛將之一,軍事實力一流,武功才能較強。性格又剛烈倔強,寧死都不願意歸降大唐。對李世民來說是一位強大的對手,所以為保住自己到手的江山皇權,必須狠下心腸,下令斬殺了死不降唐的猛將單雄信。並不是因為當年當年差點死於其槍下的舊仇,而是為自己江山皇權的長治久安。

  • 2 # 過盡飛鴻矣

    正史上面沒有詳細介紹李世民為啥一定要殺單雄信,單原因不外乎這幾個:曾經差點殺身之仇;單雄信不肯臣服;對於單雄信對瓦崗將領的影響力擔憂;對於這些武將掌兵的不信任。

    跟演義不同,歷史上對於單雄信的記載很是簡略

    <新唐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李密(單雄信 祖君彥) 單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讓與之友善。少驍健,尤能馬上用槍,密軍號為 “飛將”。密偃師失利,遂降於王世充,署為大將軍。太宗圍逼東都,雄信出軍 拒戰,援槍而至,幾及太宗,徐世績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懼,遂 退,太宗由是獲免。東都平,斬於洛陽。

    前面就不說了,咱們從洛陽這裡開始研究

    620年7月,李世民率領大軍攻取洛陽,王世充率3萬精兵在慈澗佈陣。期間李世民率領“輕騎挑之,時眾寡不敵,陷於重圍”,單雄信率領“數百騎夾道來逼,交搶競進”。

    單雄信挺槍而至,李世民明在旦夕之際,徐世勣大聲呵止“此秦王也”。史書記載,“雄信惶懼,遂退,太宗由是獲免”,我想殺人無數的單雄信豈會被秦王的名號嚇住?更多的因素應該是顧念與徐世勣的兄弟之情,這次才沒有痛下殺手。

    621年李世民大敗竇建德後,再次包圍洛陽,期間李世民帶領幾十個隨從在洛陽附近的榆窠打獵。突然遭遇王世充的軍隊,“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或許是不該李世民命絕於此,大將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掩護李世民殺出重圍。單雄信並沒有被尉遲敬德殺死,李世民也在一次逃出生天。

    小說中單雄信被捕後拒絕勸降,寧死不降唐,最終被斬殺,然而在現實中確實另一番模樣。621年4月眼見勝利無望的王世充選擇開城投降。作為王世充的黨羽單雄信等人也被逮捕,並被定為死罪。

    單雄信臨刑之際,徐世勣悲痛欲絕,“對之號慟”,並從腿上割下一塊肉讓單雄信吃,並言道:“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言外之意,雖然不能與你同生共死,但就讓我的一塊肉與你一同長眠與地下吧!就這樣一代豪傑單雄信被殺於洛水河畔。

    據《舊唐書》記載,執意主張殺死單雄信的是唐高宗李淵,《新唐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個人覺得當時做出這個決定的很有可能是唐軍主帥李世民。

    因為單雄信是在洛陽被處斬的,沒有被押送到長安。而當時李世民完全有權利選擇不殺,或者押到長安後再做決定。李世民不是聖人,也會記仇,面對這個幾次差點殺了自己的人,他並未留情。

    歷史證明選擇殺死單雄信這步棋並不明智,屬於殺降的行為。此後竇建德的部將面對唐朝的招安時,鑑於唐軍的這次殺降行為,毅然舉起起兵反抗,與唐朝對抗長達兩年之久。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單雄信死後,他的兒子單道真被徐世勣撫養長大,曾在唐朝擔任梁州司馬之職。單道真的兒子單思敬、單思禮、單思遠也曾擔任唐朝的地方官。

    李世民殺單雄信,除了記恨前仇之外,應該也有其他考慮,當時天下即將平定,他與李建成也即將開始皇位之爭,而留著不受掌握的,威望極高又勇猛無敵的單雄信總是不好的,不管單雄信投向李建成一方,還是保持中立,效忠李淵,對對李世民來說都是一種阻力,既然不能為我所用,索性就殺了

    還有就是震懾一下手下這幫子武將,他手下所謂瓦崗系出身的將領太多了,又都佔據高位,若是再來一個自己不能收復的單雄信,誰知道以後瓦崗主將還會不會以他為首,畢竟他只是秦王,真正的太子是李建成,皇帝則是李淵,而單雄信,對於瓦崗系出身的將領的影響力是無需質疑的,若單雄信依然保持對他的恨意,那麼拉攏天策府裡瓦崗系出身的將領投靠李建成的事也不是做不出來,就算做不到,也會動搖軍心,影響天策府的戰力

    最後就是他本身對於武將的猜疑,縱觀李世民的一生,從未真正對手下領兵的將領放過心,總是會想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制衡他們,電視劇《貞觀長歌》裡面,候君集有一句話“陛下就是睡覺,一隻眼睛都還盯著軍隊呢” 充分說明了李世民對於領兵將領的不信任,事實上,除了早早稱病不朝,痛快交出手中權力去休養的秦瓊,其他還在掌兵的將領以後也一個一個被削去了軍職,就連戰神李靖這樣的人物也被昭進朝裡做了文官,對於自己麾下的將領尚且不太信任,更何況是不肯臣服自己,又幾次三番差點殺死自己的單雄信呢

    對於李世民來說,殺掉單雄信才是最好也最符合他性格的選擇

  • 3 # 王鴻飛001

    倒非如此,李世民的度量決非如此狹小,他很愛惜單雄信,並很願意招降他皆因單雄信對舊主王世充忠心耿耿,決不叛主,再就是胞兄之死與唐主結怨過深!寧死不屈,因是被殺!

  • 4 # 天晴愛睡覺

    齊桓公不計管仲射鉤之恨,遂能得管仲輔佐稱霸諸侯;

    李世民不會不懂這個,他之所以殺單雄信,是因為單雄信對他的仇恨;

    因為李世民的老爹,殺了單雄信的老哥,單雄信一心要殺李世民,不願意放棄報仇。

    這種人留了就是禍患。李世民也是個幹大事的人,很快的放下了個人感情,直接送單雄信上了西天。

  • 5 # 藍淚笛歪說雜史

    碼字不易願君珍惜

    隋唐第十八條好漢,聚顯莊二莊主,赤法靈官單雄信,金頂棗陽槊,大隋九省綠林總瓢把子,曹州濟陰人,也就是現在山東菏澤曹縣,人稱單二哥。

    作為黑道霸主,單雄信可以說是義薄雲天,賈柳樓結義後同上瓦崗,後兄弟失散投奔王世充,各為其主,被徐茂公拉住戰袍,走了李世民,最後獨自闖營,兵敗被殺。

    為什麼要殺

    在電視劇中,為了襯托李世民的偉大,說成李世民親自勸降不成,單雄信只求一死,而書中卻是徐茂公求情不得,狠心殺害。

    因為現在的李世民兵多將廣,而單雄信已經沒有多大的價值,殺了他不僅可以震懾那些剛剛投誠來的將領,而且也可以以防萬一,畢竟單雄信和他們李家有殺兄之仇,不可不防。

    還有一點,單雄信在唐軍的瓦崗勢力中的威信太高,特別是徐茂公這個半仙,如果被人利用或者兩個人,三個人合夥那局面就不好控制了。

  • 6 # 中孚鑑

    在說唐系列小說中,單雄信是二賢莊莊主,其為人極其仗義,曾幫助過秦瓊。同時他武藝也高,曾是瓦崗五虎將之一。當然因為因為他的哥哥被李淵誤殺,所以後來雖然他不少兄弟都投唐了,但單雄信卻誓不投唐。

    單雄信離開瓦崗後,投向了王世充,在李世民攻王世充時,單雄信獨創唐營被擒,他曾經的兄弟都勸他投唐,但他卻不為所動誓不投唐,最終被李世民下令所斬,當然這是文學作品中單雄信的形象。

    在歷史上,單雄信是隋末唐初時期的猛將,他和同郡的徐世勣關係很好。當時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有一個叫翟讓的在瓦崗妻子,單雄信和徐世勣就去投靠,雖然瓦崗的壯大,李密後來也投奔了瓦崗。

    後來翟讓把瓦崗之主的位置讓給了李密,李密稱魏公,翟讓為司徒,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不過後來李密還是殺了翟讓,單雄信無奈只得歸順李密。

    當李密和王世充交戰兵敗時,單雄信歸投王世充,因單雄信勇武,王世充任命單雄信為大將軍。

    公元621年,王世充和李世民交戰失利,單雄信故而遭俘,徐世勣雖向為單雄信向李世民求情,希望可以免單雄信一死,但李世民還是下令把單雄信斬了(在《舊唐書》中,記載的是李淵下令處死單雄信的)。

    那李世民為什麼要執意斬了單雄信呢?

    其實,李世民斬殺單雄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李世民志向遠大、魄力、能力過人,自然明白一個道理,一個厲害的人物,既然不能為已所用,那我絕不能讓其為別人所用,辦法就是毀了他。

    單雄信是當時的猛將,其勇武過人。李世民是愛才之人,自然想招降單雄信,然而單雄信卻不願投唐。

    單雄信雖然勇武,然而卻能不為大唐所用、為李世民所用,李世民自然不能放了單雄信,正所謂是不為自己所用,也不能為別人說法,不然就會變成敵人,給自己徒增麻煩,所以李世民就下令斬了單雄信。

  • 7 # 晚來風L

    我是晚來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赤發靈官單雄信,赫赫有名,手持金釘棗陽槊,人稱“飛將”,文武雙全,隋唐演義中排名一十八名!

    “秦叔寶劈板燒批 賈柳樓拜盟刺血”,曾經的兄弟情深隨著風雨飄搖的歲月慢慢的流逝了!眾兄弟大多保了李世民,只有單雄信保了王世充!最要命的是王世充對單雄信太好了,可以說是有知遇之恩,如果最後是王世充奪了天下,那就是千古君臣的榜樣了!

    遇到王世充之後,王世充十分欣賞單雄信,為了留住他,可是下了血本!不僅以禮相待,而且恭敬異常,上馬金下馬銀,不僅封為大將軍,而且把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他!要說王世充的這個女兒,那真是生的千嬌百媚,國色天香!連單雄信這般人物一見之下竟也痴傻傻乜呆呆魂不守舍!這麼說吧,單雄信一見之下,就覺得這是他命中註定的女人,前世血肉相連的,今世遇到是不會再分開了,只於兄弟之情,都隨雨打風吹去吧!無論如何,肯定要保老丈人了!

    而且還有個插曲,本來單雄信秦瓊羅成程咬金他們準備一起輔佐王世充的,可是被徐茂公拆了臺,把他們拉去李世民那邊了。這一點,也讓單雄信特別氣憤,好吧,既然你們這麼對我,那不好意思,兄弟們,哥哥也只好對不住你們了!咱們各為其主吧!

    報答王世充恩情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殺了李世民!如果不是尉遲恭捨命相救,那一次就把秦王解決了!當然了,演義裡未必都是真!在演義裡,單雄信是固執的,雖然明知道王世充必敗了,可是他還一門心思非要殺秦王!即使被抓,也誓死不降!誰來勸都不行!徐茂公秦瓊羅成來勸都被他一頓大罵!可見是不想活了,只求一死!秦王無奈啊,只好把他殺了!

  • 8 # 斷劍殘槍

    單雄信是在窮途末路的時候,隨同王世充投降的。他原本是李密部下,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後,歸降於王世充,從此死心塌地為王世充效命。武德三年(620)李世民率唐軍征討王世充,單雄信多次率軍與唐軍交戰,有一次還差點傷到李世民,幸得尉遲敬德及時救護,再加上李世勣從旁喝止,單雄信才退走。

    單雄信一直跟隨王世充與唐軍戰到最後,在武德四年(621)五月,隨同王世充出降,屬於頑抗到底的,而且對唐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因此被唐朝殺掉了。

    這裡,想重點分析一下,單雄信到底是不是李世民要殺的。

    據《舊唐書》李世勣傳記載:

    初平王世充,獲其故人單雄信,依例處死,勣表稱其武藝絕倫,若收之於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為國家盡命,請以官爵贖之。高祖不許。

    按照《舊唐書》的記載,單雄信是按照當時舊例要處死的,並不是誰非和單雄信過不去,李世勣為單雄信向高祖李淵求情,但李淵沒有同意。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的時候,認為,單雄信是和王世充的其他核心黨羽十多人,被斬殺於洛水,因此,這應該是李世民下令處死的,並未稟告李淵,因此,將“高祖不許”改成了“世民不許”。

    我個人認為這件事應該沒有這麼簡單。具體分析一下:

    (一)李世民在洛水處決王世充黨羽,實際上分成了前後兩批,據《新唐書》王世充傳記載:

    其黃門侍郎薛德音以移檄嫚逆,崔弘丹造弩多傷士,前誅之;又收段達、楊汪、孟孝義、單雄信、楊公卿、郭士衡、郭什柱、董浚、張童仁、朱粲、王德仁等斬洛渚上。

    據此看,李世民攻下洛陽以後,先處決了薛德音、崔弘丹,後處決了段達、單雄信等人。

    如果處決單雄信等人完全由李世民做主,何必分成兩批,一次性處決豈不更方便?

    因此,我認為,李世民在處決這些人之前,應該是請示過李淵的,李世民武德四年(621)五月上旬攻克洛陽,直到七月上旬才返回長安,中間有2個月時間,有充足的時間向李淵請示。

    (二)在洛水處決的人員,不乏位高權重之人。與單雄信一起被處決人員中,段達是王世充的司徒,楊汪是吏部尚書,如此位高權重之人,李世民難道不經請示李淵就隨便殺人?請注意,在處決的同時,王世充的另一批重要黨羽十餘人被送往長安,“囚韋節、楊續、長孫安世等十餘人送長安”(《資治通鑑》),這麼多重要人物,殺誰留誰,絕不是李世民自己能夠決定的,事先必然要請示李淵。

    (三)李世勣在為單雄信求情時,是正式上過表的。據《舊唐書》李世勣傳記載,“勣表稱其武藝絕倫”。表,是古代臣子對君主的一種呈文格式,李世勣對李淵上表合情合理,對李世民上表,李世民敢接嗎?此外,當時李世勣就在李世民身邊,有什麼事兒直接找李世民說呀,何必費時費力寫下來呢?

    (四)李世勣為單雄信求情時,提出以自己的官爵贖單雄信,“請以官爵贖之”。李世勣當時是左武候大將軍,撤掉李世勣的官,來贖單雄信的死罪,李世民沒有權力決定這種事情,這事兒需要依照律法請示皇帝李淵才能定。

    綜合以上分析,我認為,處決單雄信,是李淵的意思,李世民是在李淵的命令之下,處決了單雄信等人。

  • 9 # 上官人云

    單雄信本是瓦岡英雄,瓦岡寨被王世充打敗後,瓦岡英雄都歸服王世充,後來王世充被李世民打敗,原瓦岡英雄又歸於李世民,可單雄信拒不投降,因而李世民殺了他。但他的後人在秦瓊等人的請求下得以保全。

    據《隋唐演義》記載,當年李淵誤殺了單雄信很多族人,單雄信一直懷恨在心,幾次差點殺了李世民,都被程咬金等人救下。

    單雄信曾發誓與李不共戴天,他一直在尋機報復,這大概也是他不投降李世民的原因。而李世民曾責怪單雄信看不清天下形勢,大勢基本已定,而他還誓死效命王世充。也許留著他,李世民更感不安,至於是不是報一槍之仇,這也有可能,或者是其它什麼原因也末可知?

  • 10 # 一葉小舟168521774

    武德三年,李世民在王世充投降後,在洛水河畔殺掉了十幾個罪大惡極的人,單雄信就在其中。那麼,李世民不是喜歡培值羽翼嗎?為什麼要殺掉和秦瓊,程知節齊名的單雄信呢?

    第一個原因,決非是單雄信刺向他那一致命一矛。

    武德三年九月,李世民在觀察敵情時遭遇了,王世充的大隊人馬,面對數以萬計的敵軍,李世民的五百人的衛隊無疑於羊入虎口,單雄信的長矛甚至己經刺到李世民的胸前,幸虧尉遲敬德即時敢來刺傷單雄信救了李世民一命。

    但是,如果以此說,李世民對此就耿耿於懷,也小看了他的胸襟。各為其主這個道理,李世民不可能不知道。

    李世民殺單雄信,最主要的原因是,單雄信的名聲。單雄信在江湖上歷來就有輕於去就的不良口碑。

    瓦崗時代,李密的長史房彥藻就曾以此為由建議李密除掉單雄信。王世充,竇建德被掃平後,李世民接下來面臨的將是和李建成的爭權奪利。收下驍勇善戰而又輕於去就的單雄信,無疑於在身邊埋下一顆不知什麼時候氣爆炸的地雷。聰明如李世民是不可能犯這個致命的錯誤的。

    第二個原因,徐世勣的救命之舉,害了單雄信。

    在單雄信被殺之前,李世勣曾經聲淚俱下地央求李世民饒過他一命,甚至願意用自己的官爵交換。

    徐世勣這一看似兄弟情深的舉動,恰恰害了單雄信。對徐世勣來說,這是對結拜兄弟的情義,而對李世民來說卻是一個隱患。

    單雄信,秦瓊,程知節等一批瓦崗出來的將領,是有過命交情的。徐世勣能不管不顧地替單雄信求命,說明了,單雄信在這批人心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或者說,單雄信仍然是他們心目中的老大。

    李世民看來,至從他們歸順大唐後,老大的位置理所當然地應該是他。他們應該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決非依然是一個瓦崗小組織。徐世勣救命之舉雖是一個人,難免其他人也會有此心思。為長遠計,李世民必須提前打垮這種可能,才能保證將來奪嫡時的同心同德。更何況,李世民帳下己經是猛將如雨了,不差單雄一人。

    殺了單雄信,也給其他人敲一記警鐘,告訴他們,不要有其它想法,生殺大權在我手中,想殺誰,想留誰,全在我一念之間。

  • 11 # 宋順生552

    兩家有世仇,單雄信的哥哥死於李淵之手,恐單雄信假降報復,這是其一。單雄信有領導的威望,唐營中已有秦瓊,羅成,程知節等舊部,單雄信本是帶頭大哥,入唐營容易抱團,威脅李世民地位。從徐茂公為他求情,程知節送他酒可以看得出單雄信的人脈。這是其二。其三就是死不投降。不投降李世民要他何用。其四是民間名聲大好,一不留心可能振臂一呼,從者如雲。

  • 12 # 輕擷棠梨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李世民懂得知人善任,對人也能不計前嫌,對於魏徵他都可以重用,為何非得殺掉單雄信呢?

    李世民殺單雄信絕非是報當初那個一槍之仇。畢竟,作為一個上位者,他怎可能因為單純的私心而誅殺一員猛將。那為什麼要執意斬殺單雄信呢?

    第一,因為李單兩家的夙仇。唐王李淵曾誤殺單雄信的哥哥單雄忠,所以單雄信一直想父債子償,殺了李世民報仇。所以,雖然單雄信和秦瓊,程咬金他們一樣,收到麾下也是一員猛將,但是他不敢冒風險,如果單雄信迫於形勢,假裝歸順,日後找機會對李氏子孫下手,會產生不必要的損失。所以,把單雄信留在身邊無異於養虎為患。

    其次,單雄信在秦瓊,徐茂公等眾兄弟都選擇投靠李世民的時候,依舊選擇跟隨王世充,這就註定了他很難放棄內心的仇恨,而後來王世充戰敗,單雄信被俘,這種情況下他在選擇歸順李氏,忠心難鑑。畢竟單論兩家的仇恨和單雄信個人氣度比較小這兩方面來說,單雄信就算歸順,也不一定會忠心,如果留下單雄信,也很難託付重任,畢竟君臣難以相互信任,所以,還不如殺了,以絕後患。

    最後,李世民殺單雄信也是為了在瓦崗兄弟中立威。瓦崗兄弟中多是和單雄信有過過命交情的,而李世民透過殺單雄信來警告眾人,現在你們是我的手下大將,不單純是單雄信的兄弟了,所以要以我為重,保護我李家江山,而不能只顧自己的義氣。

    殺單雄信是李世民作為上位者的選擇,此舉是對李氏江山負責,而非為了報一己私仇。

  • 13 # 秉燭讀春秋

    單雄信是隋唐時期著名的英雄,他的事蹟有真實歷史和評書演義兩種說法,但是不管哪一種說法,單雄信最後都是被李世民所斬殺。

    有人說了,李世民之所以要堅持處斬單雄信,是當年單雄信差點把他刺於馬下,事實真是這樣嗎?

    咱們先比較一下真實歷史和演義中不同的單雄信。

    歷史上的單雄信是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市曹縣)人,在古代曹縣屬於土匪窩,單雄信不過就是一個好武的窮苦人,到後來他和同村的好朋友徐世績(評書中的徐茂公) 投奔了瓦崗山起義軍領袖翟讓。

    而評書中的單雄信則是山西潞州八里二賢莊的莊主,是大隋九省綠林總瓢把子,綽號赤發靈官,掌中一杆金頂棗陽朔,胯下一匹烏騅馬,有萬夫不擋之勇,是秦瓊的好哥們。

    真實歷史上,單雄信和徐世績投奔了瓦崗山領袖翟讓,二人被封為左、右武衛將軍,後來翟讓把瓦崗山“領導權”讓給了李密。

    本來這屬於翟讓讓賢,但是後來翟讓被一些人蠱惑要奪回權利,於是瓦崗山發生了內訌:翟讓最後被李密用計謀殺死。

    作為翟讓的嫡系首領單雄信和徐世績兩人跟隨在翟讓身邊,二人差點兒被李密的手下亂刀砍死,據說單雄信跪下來求情,李密才饒過二人不死,並官復原職。

    ( 《新唐書》有汙衊單雄信的意思,描述他是一個膽小怕死之人)。

    李密起義失敗後,瓦崗山散夥,單雄信和徐世績分道揚鑣。徐世績投奔了李世民,單雄信則投奔了王世充,真實歷史和演義上的情節是一樣的。

    單雄信之所以和李世民為仇作對,歷史上單雄信投奔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在隋末唐初也想割據分一杯羹。

    單雄信是王手下的得力將領,自然要為王賣命。

    在一次戰鬥中,單雄信差點兒一槍把李世民刺於馬下,幸虧投唐的徐世績和侍衛救下了李世民,單雄信見沒有得手打馬逃走了。

    後來王世充被消滅,單雄信被活捉,李世民要殺單雄信,徐世績為單雄信苦苦求情,但是最後李世民還是殺了單雄信。

    有人問了,是不是李世民記恨單雄信曾經一槍刺他於馬下?其實根本不是這回事兒,李世民怎麼會記恨一時的得失呢?

    再說單雄信也沒傷到李世民。

    評書上說是單雄信的哥哥單通被李世民的父親李淵誤殺,單雄信為哥報仇說什麼也不投唐,只求一死。

    真實歷史是李世民不聽徐世績的求情執意殺了單雄信,最後徐世績覺得對不住老朋友,處斬單雄信之前,徐用刀割了自己大腿上一塊肉,餵給了單雄信,就算盡到了朋友最大的義務,畢竟自己左右不了李世民。

    講真李世民可以放過單雄信,但此時天下初定,大亂得到了大治,叛軍皆被消滅,初唐的江山基本穩定了,不再需要單雄信這樣打打殺殺的武將了。

    假如單雄信早些投降,估計也不會殺掉他。

    李世民更多考慮的是江山穩固,不能讓徐世勣這種武人左右自己的主張,意思是對一些舊叛將或者投降過來的義軍將領敲敲警鐘,拿單雄信開刀,殺雞給猴看。

    像單雄信這樣的將領,李世民手下有不少,比如尉遲恭、秦瓊等高階將領,都是從別的陣營投唐來的,如果放過了單雄信,會助長這些投唐將領的囂張氣焰。

    當時李世民還不是唐太宗還沒有當上皇帝,此時他只是父親手下的一個高階將領,他要奪哥哥李建成的太子位,就必須立威,必須打造屬於自己的班底,他需要忠誠的將領。

    史書上記載,李世民看不起單雄信這樣貪生怕死之人,所以不是為了個人恩怨,而是從大局著想,李世民不聽徐世績的求情,最後執意殺了單雄信。

  • 14 # 江湖小曉生

    單雄信在隋唐歷史上,實在是太有名氣了,號稱義薄雲天小關羽。這裡分為歷史上的單雄信和電視劇中的單雄信,兩個人的人生軌跡其實相當類似的,畢竟藝術源於生活。

    不管是哪個單雄信,最後都是被李世民給殺了的。作為好朋友的徐世績,一再向李世民求情,似乎都沒有什麼效果。那麼李世民為何非要殺掉單雄信?真的是因為單雄信差一點將李世民刺死嗎?

    文學作品和電視劇中,單雄信寧死不肯投唐。

    單雄信是二賢莊的莊主,他有個哥哥叫單通,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逃難當中的李淵,一箭射死了單通,因此和單雄信徹底結仇。

    後來單雄信和秦叔寶等人組建了瓦崗寨,在選舉皇帝的時候,程咬金一個噴嚏吹動了旗幟,因此成為了瓦崗寨的皇帝。

    本來一幫兄弟熱熱鬧鬧地打天下,可是程咬金腦子不好,他在半道上撿了個李密回來,直接把皇位讓給了李密。

    這件事徹底導致了瓦崗寨兄弟們分崩離析。結果我們都知道,兄弟們四處分散,徐茂公、秦叔寶等人投靠了李世民,而單雄信則投奔了王世充。

    王世充和李世民是爭奪天下的對手,早晚有一天,他們會在戰場上相遇。為了籠絡單雄信,王世充甚至將女兒嫁給了單雄信。

    為此單雄信只能拼命為王世充效力,在一次巡視軍營的時候,單雄信發現了出遊的李世民,當下就要刺死李世民,結果被徐茂公和程咬金死死攔住,在趕來的尉遲恭幫助之下,李世民才算是虎口脫險。

    此後王世充被李世民擊敗,就連王世充都選擇投降了,可是單雄信卻寧死也不投降李世民。所有兄弟都在懇求單雄信,其實大家都知道,生殺大權在李世民手裡,應該懇求李世民才對。

    單雄信感受到了什麼叫做世態炎涼,他不願意再面對這幫所謂的兄弟,所以寧願赴死,也不願意跟著李世民。

    歷史上,單雄信也因為不肯投唐被殺。

    真正的歷史上,單雄信不是什麼莊主,而是一個土匪頭子。翟讓在瓦崗寨起義以後,單雄信和好朋友徐世績便前去加盟。

    李密曾經幫助楊玄感造反,結果失敗了,無奈之下只好投奔瓦崗寨。因為他實在是太有才,而且會拉攏人,因此徐世績和王伯當等人,都勸說翟讓把大位讓給李密。

    結果李密為了瓦崗寨之主的位置,弄死了翟讓,自立為魏公。期間徐世績也被翟讓的人馬砍傷,單雄信見狀只好向李密叩頭求饒,這才饒過了單雄信和徐世績。

    王世充後來擊敗了李密,因此單雄信便投降了王世充,可此時好兄弟徐世績卻前去投降了李世民,與單雄信分道揚鑣了。

    在《新唐書》中,單雄信是被李世民下令殺掉的。而《舊唐書》中,下令處死單雄信的人,則是李淵。我偏向於李淵,畢竟後來的評書、演義裡,是李淵射殺了單雄信的哥哥單通,無風不起浪,這麼編肯定是有道理的。

    平洛陽,得單雄信,故人也。表其材武,且言:"若貸死,必有以報,請納官爵以贖。"不許。乃號慟,割股肉啗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為收養其子焉。---《新唐書》

    當然了,好兄弟徐世績曾經多次懇求李世民,希望他能放單雄信一馬,可是李世民果斷拒絕了這一請求,想必是因為李淵下了死命令。

    無奈之下徐世績割下了自己的一塊肉給單雄信吃了,表示自己沒有忘記當初的情誼,等到單雄信死後,他一定會照料好單雄信的家人。

    李世民可不是小心眼的人。

    魏徵本來是李建成的部下,曾經多次要求李建成動手殺了李世民,可惜李建成遲遲不願下手,結果被李世民反殺。但是魏徵卻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那麼他又怎麼可能因為單雄信差點殺了他就記恨單雄信呢?

    李世民本來也不想殺單雄信,畢竟單雄信比較有才能。而單雄信也不想被殺,他甚至也願意投降唐朝,那麼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誤呢?

    我認為殺單雄信,李世民是為了震懾手下的將領。李世民手下的將領全都是從各路投降前來的,比如說徐世績、張亮就是瓦崗寨的,程咬金、秦瓊是瓦崗寨加王世充的,尉遲恭是劉武周的,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這麼多武將,來自四面八方,各有各的源頭,是非常難以管理的。李世民也不是老好人,看到一個武將就想著要收留,因此他必須要找機會立威才行。

    又,初平王世充,獲其故人單雄信,依例處死,勣表稱其武藝絕倫,若收之於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為國家盡命,請以官爵贖之。高祖不許,臨將就戮,勣對之號慟,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矣。"仍收養其子。---《舊唐書》

    在擊敗王世充以後,其實武將的作用就比較有限了,為此單雄信這樣的人在李世民集團裡是可有可無的。李世民誅殺單雄信,就是為了告訴徐世績這幫人,忠義之間,必須要選擇忠才行。

    李世民連單雄信這樣有才能的人都殺,那其他將領自然不敢造次了。否則這幫人勢必會因為自己的勞苦功高又有才能而居功自傲的。

    總結:單雄信這個人,也沒有電視劇裡那麼英明神武。

    在電視劇裡,單雄信是義薄雲天小關羽,一輩子就講究一個義氣,所以他能夠結交天下豪傑。可事實上呢?這個很難說,只是從史書上來看,單雄信沒那麼牛。

    在李密奪權的時候,亂刀砍傷了徐世績,嚇得單雄信立刻跪地求饒,這是《新唐書》裡有記載的,李密身邊的房彥藻十分看不起單雄信這種行為,勸說李密殺了他。

    要不是李密愛惜單雄信的才能,那單雄信當時就沒了。後來在單雄信被李世民抓了以後,其實他並不是寧死不投降的態度,他也在等李世民和李淵的寬恕。

    可惜最後等來的是堅決殺頭的命令,因此單雄信的形象其實是被後世文學作品各種誇大了。當然了從電視劇的角度來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那幫兄弟們真的辜負單二哥。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隋唐演義》

  • 15 # 歷史神秘人

    李世民手下的將領也是各路英雄投靠過來的,甚至有些人還和李世民有過節,但李世民都不計較仇恨依然接納,單雄信也是一個能打的人,他曾經差點幹掉李世民,李世民就因為這個而執意殺他嗎,有這個意思,只是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不能為我所用,也不能為我的敵人所用,既然你單雄信堅決不願意投降李世民,那就殺掉你算了,畢竟你單雄信這麼仇恨李世民,誰知道你不會將來投靠李世民的敵人,給李世民找麻煩啊,李世民絕不想留下一個潛在的敵人,所以必須殺!李淵殺了單雄信的哥哥,所以他恨上了李家,他去投靠王世充被重用封為大將,而王世充是李世民爭奪天下的敵人,在一次相遇過程中,單雄信遇上了李世民,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啊,單雄信追殺李世民,李世民差點被幹掉,好在被趕過來的徐世績和侍衛救下來了保住了一命!李世民確實因為這點恨上他,而更讓李世民不滿的是單雄信堅決不願意臣服李世民,這讓李世民很不爽,為了立威必須殺掉他!王世充被李世民打敗後,王世充都投降了,可單雄信就偏偏不願意歸降臣服,只要單雄信服軟說好話,李世民應該會放過他,可他偏偏不願意臣服,一副蔑視的態度,對李世民來說,這是挑戰了自己的權威,不殺你如何領導手下的將領啊,這是立威嘛,也是向大家宣示自己規矩,聽我的有飯吃,反我的沒飯吃,何況李世民不想放掉這個桀驁不馴的人,以單雄信的性格,以後肯定給李世民找麻煩,你也不想以後有麻煩吧,所以要殺掉他!

    當時王世充被打敗後,大唐基本穩定了天下,李世民更多的是想到以後怎麼爭奪太子之位,得到太子之位就必須有自己的勢力,所以李世民就必須鞏固自己的勢力!而單雄信被抓住後,徐世績等人苦苦哀求李世民放過他,徐世績甚至用官爵來換單雄信一命,這讓李世民感覺單雄信在自己的將領中還有威信,這一點不能容忍,李世民必須是這個團隊的老大,如果聽了大家的勸就放過了單雄信,仁慈的名聲是有了,可是威望卻降了,讓大家以為李世民好說話,可是最為領導者必須恩威並施,不臣服就必須殺掉,才能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讓手下的人對自己敬畏,這才是李世民殺掉單雄信的原因,因為他不臣服我,我就用你來立威,告訴手下的人,必須效忠我,否則沒有好下場!

  • 16 # 榮耀歷史

    單雄信,隋末好漢,一杆銀槍耍得神出鬼沒,卻被李世民斬於洛水之畔,原因真的是李世民記仇嗎?我看未必。

    單雄信和李勣是同村,兩人一起投奔瓦崗寨,李密率軍攻洛陽,被王世充擊敗,導致瓦崗寨土崩瓦解,李勣隨李密投降唐朝,而單雄信、秦叔寶、程咬金被俘後投降了王世充,但是秦叔寶、程咬金不恥於王世充為人,又暗中逃入關中,投奔唐朝,單雄信則繼續為王世充效命。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軍圍攻洛陽,竟然兩次差點被單雄信挑於馬下。第一次是兩軍對陣,李世民被包圍,單雄信率人直取李世民,“援槍而至,幾及太宗”,差一點就刺中李世民了,恰好李勣在側,大喊“此乃秦王”,單雄信恐懼退卻,這是史書的記載應該有誇張的成分,單雄信肯定知道此人為李世民,而且不可能聽到秦王的名號就被嚇退了,更可能的原因是不想好兄弟李勣難做,如果他殺了李世民,以李勣和他之前的關係,李勣必定會被唐朝清算,由此可以看出單雄信是重義之人。

    第二次是李世民擊敗竇建德後,再次圍攻洛陽,閒暇之餘率親衛離營打獵,正好遇到單雄信,“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救下李世民。

    後來單雄信隨王世充投降,李世民把王世充押送長安,卻在洛水之畔把單雄信斬了,是什麼原因促使李世民做這樣的決斷?

    有人說就是因為單雄信兩次差點殺了李世民,李世民記仇,如果是這樣,就太小看李世民的胸襟了。太原起兵以來,李世民征戰頻繁,多次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單雄信這點陣仗他應該司空見慣了;再者魏徵建議太子除掉李世民,李思齊為齊王調製毒酒毒殺李世民,兩者的危險程度都高於此次,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都寬恕了他們,而且還加以重用,足見胸襟之寬廣,怎麼會容不下一個單雄信?

    還有原因說因為單雄信是個膽小怕死的小人,而且不忠於其主,指的是建議翟讓讓位於李密,後又不侍奉舊主隨李密一起投降唐朝,如此種種基本上是無稽之談,單雄信能與李勣成為生死兄弟,足見其非小人,而且勸翟讓讓位是他和李勣一起做的,目的也是為了壯大瓦崗寨,再說投降的事情,李世民帳下的尉遲敬德、李勣、秦叔寶、程咬金等人,哪個不是投降過來的,只要有才都會得到李世民重用

    還有一種說法是李世民帳下有太多瓦崗寨舊將,如李勣、秦叔寶、程咬金等,再來一個單雄信,怕他們形成一股小勢力,威脅秦王府原來幕僚的利益,所以殺了。不可否認,可能存在這樣的考慮,但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瓦崗眾人在李世民帳下地位偏低,遠不如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心腹幕僚,如此考慮是否想得太遠了。

    我認為真正可能的原因是單雄信不降,特別是不向李世民投降。活捉竇建德,逼降王世充之後,李世民聲望達到巔峰,他已經動了奪嫡之心了,為此他在不斷籠絡人才,單雄信猛將一員,能投奔自己當然是求之不得,退一步說不能為自己所用,也不能為別人所用,特別是太子、齊王一黨。現在單雄信不投降於自己,如果把他送到長安,被太子一黨籠絡,自己奪嫡之路將再添阻力,考慮到未來大事,保險為上,李世民殺掉單雄信也在情理之中了。

    說不清的歷史,窺一斑而見全豹。

  • 17 # 嗔痴歷史觀

    單雄信的故事,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這個人在演義中的形象遠遠要比在歷史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單雄信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李世民最後將單雄信殺掉,一定是因為李世民和單雄信之間有私人恩怨。

    可是真實的情況是否如此呢?單雄信雖然曾經差點一槍把李世民殺死,可是就這樣的仇恨,李世民便不管誰求情,也要把單雄信殺掉麼?我想可能真實的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這裡我將分為兩種情況來跟大家講一講。

    從演義的角度來看

    在演義中,單雄信是絕對的英雄人物,由於單雄信的哥哥被李世民的父親李淵誤殺,所以單雄信與李家勢不兩立,後來他的好兄弟諸如秦叔寶以及程咬金、徐茂公等人都投奔了李世民,單雄信卻堅決不願意投降李世民,而是去投奔了王世充。

    王世充和李淵集團是兩個對立的集團,當時正在為天下統一相互展開爭奪大戰,王世充為了籠絡單雄信,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單雄信,因此單雄信對王世充更加忠誠了,完全願意為王世充去賣命。

    在有一次戰爭中,單雄信遇上李世民,家族仇恨加上集團仇恨,單雄信勇敢上前,差點一槍要了李世民的命,幸虧徐茂公以及程咬金等人出現救駕,才留住了李世民的小命。後來沒有多久,王世充被李世民打敗,王世充主動投降,而單雄信堅決不願意投降。

    單雄信的好兄弟徐茂公、秦叔寶、程咬金以及羅成等人都勸誡單雄信投降李世民,可是單雄信始終不願意,並且視死如歸,因此最後單雄信就被李世民給殺了,為了殺掉單雄信,李世民還專門把秦叔寶支走,讓其去運輸糧草,免得秦叔寶為單雄信求情。

    就這樣單雄信被殺,在臨死之前,程咬金敬了單雄信三碗酒,說以後投胎把瓦崗寨這群不講義氣的兄弟全部除掉,後人也戲說這段故事,聲稱“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柱香”。

    從演義的角度來看,李世民要殺掉單雄信,主要原因就是單雄信和李家有仇,堅決不願意投降,所以李世民為了以絕後患,就把單雄信殺了,在殺單雄信的時候,也沒有誰為他求情,因為在現實面前,誰也不願意捨棄自己的未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下邊我們再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單雄信和徐茂公確實都是瓦崗寨最早的成員,最開始他們與翟讓一起結拜為兄弟,後來翟讓把老大的位置讓給了李密,再後來因為一些原因發生內訌,翟讓被李密用計謀殺害。

    單雄信和徐茂公原本是翟讓的好兄弟,始終追隨在翟讓身邊,但是當李密把翟讓殺掉之後,單雄信被嚇得跪地求饒,因此得以免除迫害,而徐茂公沒有跪地求饒,就被李密收拾了一番,最後還是單雄信求情,才免除一死。

    在李密被殺之後,徐茂公選擇投靠李世民一方,而單雄信則選擇投靠了王世充一方,至於當時為何單雄信不選擇投靠李世民,也許是因為當時單雄信和徐茂公的想法不一樣,因此判斷未來趨勢的眼光就不一樣,所以選擇了不同的集團。

    奈何命運造化弄人,李淵集團發展迅速,越來越強大,經常和王世充發生戰爭,後來李世民更是奉命去除掉王世充,也就是在收拾王世充的戰爭中,李世民遇到單雄信,單雄信長槍直入,差點就把李世民殺掉,幸虧徐茂公及時出現阻止了單雄信。

    後來第二次李世民與單雄信相遇,單雄信還想去殺李世民,結果被尉遲恭出現,救了李世民一命,並且把單雄信給俘獲回去,這個時候王世充也已經戰敗投降,李淵集團統一天下近在眼前。

    單雄信在被捕之後,其實並非不想投降李世民,也沒有像演義中那麼堅持,只是李世民這個時候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覺得單雄信這樣的人才,已經不再需要了,再加上李世民認為單雄信這個人首鼠兩端、貪生怕死,根本就不值得信任,所以最後就把單雄信殺掉了。

    在殺單雄信之前,徐茂公曾去找李世民求情,不過沒有得到李世民的認可,最終單雄信還是要被殺,在單雄信臨別之際,徐茂公去看望單雄信,想起當年的兄弟情義,徐茂公用刀將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來給單雄信吃,並且說自己會照顧好單雄信的老婆孩子,說完兩人喝了一碗送別酒,單雄信就被殺了。

    從真實歷史的情況來看,徐茂公並沒有忘記兄弟情義,只是無能為力,畢竟徐茂公也僅僅是人在屋簷下,那麼李世民為何就非要殺掉單雄信呢?其實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第一點就是上邊所說的,李世民透過單雄信的生平事蹟,覺得單雄信這個人首鼠兩端並且貪生怕死,根本就不值得信任,所以要殺掉他;其次就是當時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已經意味著李淵集團要取得天下統一了,諸如單雄信這種武將,李世民已經不太需要,再結合單雄信的品行,李世民還不如用單雄信來做一個殺雞儆猴以儆效尤的典型,給大家上一課,敲響一下警鐘。

    結語

    很明顯李世民想要殺掉單雄信,並不是記恨當年單雄信差點殺了自己,而是綜合考慮當時的環境以及單雄信的為人,最後做出的決定,我們可以想一想後來的魏徵,他曾勸誡李建成殺掉李世民,可李世民也沒有介意,還重用了魏徵,足以說明李世民不是那種沒有胸懷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氣越來越熱了,在景區遊玩能摘口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