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戲曲愛好者,我是山西人,聽的是晉劇。每次到了劇場,發現看戲的多半是老年人。有一部分中年人,即四五十歲的。而年輕人幾乎很少很少。其實戲曲是非常不錯的,有的唱功好的人,我敢說就連不喜歡看戲的人都會被吸引進去的,還有那小調等等。當然我說的都是省內有影響力的知名劇團。說年輕人不喜歡看戲吧,也有不少。有次在飯店,發現一年輕人竟然掏出手機,聽起戲曲樂曲,他聽的是二通。即開場那段演奏。這種的發現好幾個了。其實年輕人適當看看戲也是可以的,畢竟中華傳統文化。印象較深的,三晉晉劇院的花槍緣,小鳴琴的火燒慶功樓,龍城晉劇院的紅書劍等等。
回覆列表
-
1 # 學之長近之緣
-
2 # 太古宇
看的地方少之又少,如果一臺戲是在一個小區的花園裡上演,想必老百姓一定會些家帶口一起去觀看的,群眾基礎太重要了,藝術源自於生活,必須迴歸於生活。
-
3 # 津豫家庭生活
有啊,作為一個85後,我就特別的喜歡聽豫劇,打金枝,朝陽溝,首先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型別,自古到今,源遠流長,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唯一能給人們精神食糧的就數戲曲了。就拿秦腔戲曲來說,對於傳統戲劇秦腔《鍘美案》、《三滴血》、《遊龜山》、《下河東》、《金沙灘》、《遊西湖》等曲目以及秦腔名人郭明霞、仁哲中、赫彩粉、全巧民等老一輩藝術家老年人都是如數家珍,他們是耳濡目染著這種旋律優美,唱腔豪放的藝術形式一路走來,進入新時代。
其次,戲曲作為一種舞臺藝術表演劇目,透過唱、念、作、打等表演手法,短時間內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劇情或舒緩纏綿,或激盪跳躍,環環相扣,抓住人心,且戲曲多為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改編而成,這更符合老年人的特點。而年輕人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更鐘情於短平快的東西,故而現在的快手、火山、抖音等小影片最為流行,因為它隨和了現代年輕人的特點!
再次,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科技、資訊化已佔據主流,戲曲的表演節奏和發展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戲曲這一傳統文化需要轉型升級,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大力支援,讓這個傳統文化藝術永放光芒,被更多的年輕人所接受並傳承發揚!
相對來說年輕人看戲的人確實是逐年在減少,倒不是說戲的質量下降了,而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視覺以及欣賞度也在跟隨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由過去單一的戲曲供人們欣賞,繼而轉變為多角度多視覺的文化娛樂市場而展現在大眾面前,使得人們有了更多更喜歡的選擇性,K歌、電子遊戲、網上聽歌,網上看書,當然網上也可以看戲,而現代社會所展現的一些東西更契合現代年輕人情感上的接受,其戲曲更多的表現的是地方性的一些唱腔和衣服導具上的渲染,但年輕人更喜歡的是把唱的故事轉變為現實的功夫的表現而才更接近生活,比如電影、電視劇演繹的一些古裝戲相比較而言更讓年輕人接受他的演繹效果,其和戲的表現手法那是截然不同的,而更能引起人們思想上的共鳴和視覺上的清新是吸引大眾的根本所在,所以普遍地說,看戲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生代的東西在誕生而吸引著年輕人,使的他們更有廣泛的選擇性而喜好與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