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凝川文化

    《儒林外史》為清代吳敬梓創作的小說,是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 小說假託明代,實際反映的是清代時期。在清朝,朝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比較嚴重,比如著名的文字獄裡的一樁案子:

    一個文人寫了一句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就因為“影射清朝執政者文化水平低”被抓起來了。

    所以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文人們不免對朝廷產生諸多牴觸情緒。《儒林外史》原來位列中國七大名著之一。後來刪減後,才成了四大名著,它的文學造詣是十分高的。

    摘錄《范進中舉》裡的一段:報錄人見了道:“好了,新貴人回來了!”正要擁著他說話。范進三兩步走進屋裡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裡,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其中神色、語言、動作、心理、環境描寫都十分到位。

  • 2 # 耽書閒趣

    假託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寫元明易代時王冕的故事外,正文從成化末年寫到萬曆二十三年。但其小說展現的,其實是18世紀清代中葉的社會風俗畫。

    《儒林外史》與通俗小說有不同的文化特徵,因而其敘事方法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中國乃至世界近代長篇小說傳統的結構方式是由少數主要人物和基本情節為軸心而構成一個手尾連貫的故事格局。

    如魯迅所言,《儒林外史》創造了一種,"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雲長篇,頗同短制"的獨特形式。

    他衝破了傳統通俗小說,靠緊張的情節互相勾連前後推進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繪生活,寫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態,寫出隨處可見的日常生活。

    《儒林外史》被翻譯為英、俄、法、德、越、日、捷克、匈牙利等8個語種的外文譯本。將中國諷刺小說提升到與世界諷刺名著並列而無愧的地位。這是吳敬梓對中國小說史的巨大貢獻。

  • 3 # 不下樓主人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品,作者是吳敬梓。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筆觸對社會現狀和儒士命運進行批判揭露的諷刺小說。小說形象地刻畫了在科舉制度下,知識階層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爛的現狀。它透過人生百態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祿的觀念、官僚制度、人倫關係和整個社會風氣。

    作者已清代為文化載體,諷刺了清代士大夫的風貌。

  • 4 # 湖北老衛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人吳敬梓。吳敬梓出身於家道逐漸衰微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曾熱中科舉,考取過秀才,但後來由於考場的不得意,加上與官僚、紳士、名流的周旋中,逐漸看透了官場的腐敗,飽嘗了世態炎涼,從而厭棄功名富貴,不再參加科舉考試,並於五十歲前完成了《儒林外史》的創作。

    吳敬梓生活在文化專制的毒害愈來愈深的時代。文士們醉心科舉,熱中八股,百不經意。吳敬梓十分憎惡當時士子的熱中科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會風氣。懷著這樣的心情,他寫出了這部卓絕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魯迅說:“諷刺的生命是真實",《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正是體現了這種精神。小說中許多人情世態大都是當時社會上司空見慣的,作者抓住了這些材料,加以典型概括,使讀者從客觀事物本身看到事物本質,得到啟發。

    《儒林外史》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奠定了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為後來諷刺小說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 5 # 儒帥哲師

      《儒林外史》產生於中國18世紀的康乾盛世,與此同時,在法國思想家和文學家的影響下,德國也正在興起一場反對17世紀古典主義的“狂飆突進”運動。《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生於科舉世家,用“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來形容,雖有誇張,但與實際相差不多。吳敬梓由於屢試不第,對科舉制度的公正性產生懷疑,進而對以八股科舉為核心的封建禮教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科舉道路山混跡多年,讓他耳聞目睹了文人士子被這種官方文化制度摧殘和異化的精神悲劇和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謬現象。

      吳敬梓在擺脫了科舉制度的精神異化之後,站在個性解放的高度,對於整個封建禮教文化的罪惡,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並且以啟蒙者的姿態,積極尋找拯救社會人心的道路。小說以“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為總綱,描寫了近百年來四代文人的儒林眾生相,但所涉及的人物並不侷限於此,而是上及達官顯要,下至市井奇人,展現了生活在中國封建宗法文化氛圍中文化人的悲劇命運。

      小說的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塑造了一個遠離科場和功名的先儒王冕形象,生於元末明初的王冕,曾經拒絕了明太祖的徵召,獨善其身,走上隱逸的道路。但在他之後的儒林士子們,卻紛紛進入八股科舉的網羅,成為悲慘的犧牲品。第一代文人周進好范進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的典型,他們一生追求仕途,歷盡艱辛,雖然功成名就,但卻早已成為身心疲憊,靈魂麻木的腐儒。而嚴監生和嚴貢生是靠科舉發家的鄉紳,他們雖然滿口仁義道德,但卻視財如命,惟利是圖,在金錢的奴役下早已喪失禮義廉恥。這表明科舉制度透過培養大批官紳文士,已經將其毒害滲透到了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到女性的深閨之中。“八股才女”魯小姐隨受的影響,並不亞於當時的儒林士子們,而王玉輝勸女殉夫,更是觸目驚心的揭示了“禮教殺人”的殘酷事實。匡超人作為一個貫穿全書的人物,由一個自食其力的純樸青年,逐漸的墮落為奸邪無恥的衣冠禽獸,足以說明,科舉對人的精神道德腐蝕的力量之大,而牛浦郎比之匡超人,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科舉的道路雖然向文人們敞開,但未必誰都可以由此功名顯達,科場失意者比比皆是,但他們不甘寂寞,整日附庸風雅,高談闊論,以鄙薄科舉的名士自居,其實大多是欺世盜名,沽名釣譽之徒,不過以此顧影自憐而已。杜慎卿作為小說中名士的代表,瑞然外表風流儒雅,其實比別人更加的虛偽和做作,時時不忘手中存錢,以備去科場使喚。

      面對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封建末世,以杜少卿、沈瓊枝、莊紹光、虞育德、遲衡山為代表的真儒明賢,並沒有像先儒王冕一樣隱退山林,而是積極的尋找濟世救危的道路。杜少卿具有魏晉名士的狂狷精神,尊重婚姻和婦女地位的思想,深受近代個性啟蒙思潮的影響。作為作者自身的寫照,他同時也接受了“顏李學派”具有社會改革意義的啟蒙理想,以“禮樂兵農”來挽救世道人心的沉淪。小說描寫的中心事件是群賢祭祀泰伯祠,以恢復儒家的禮樂文化來教化人心,蕭雲仙在邊關興修水利,屯田種樹,開辦學堂等措施,都體現了作者具有進步意義的啟蒙理想。但他同時也看到,這些理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實現的可能性很渺茫。

      小說的悲劇意義不僅體現在文人士子的精神墮落和世道人心的沉淪,更體現在啟蒙思想的無法實現。而作者最後並沒有以“賢人君子,風流雲散”作為結尾,而是筆鋒一轉,描寫了社會底層的市井奇人,來與卷首的歸隱先儒相照應,將希望寄託在這些不被名教束縛,追求自由生活的民間藝術家身上。

  • 6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儒林外史》是清代時期的作品,作者吳敬梓。吳敬梓是清代人,他的作品當然不敢諷刺清朝,諷刺的明朝。

    《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

    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箇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加上它那準確、生動、洗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時,由於時代的侷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託在“品學兼優”計程車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儒林外史》全書56章,由許多個生動的故事聯起來,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塑造的。全書的中心內容,就是抨擊僵化的考試製度和由此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清朝小說家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僅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

  • 7 # 追夢老學生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全書以明代社會為背景,嘲諷的卻是清代專制下的讀書人的精神墮落,和種種與此相關的社會弊病。

    吳敬梓曾祖輩靠科第發家,幾十年做官相當發達,到了父親時己經衰敗。他少年時代生活還很優裕,二十歲時考中秀才,三年以後父親亡故,生活開始發生變化,以後幾次參加鄉試都沒有考中。三十三歲時遷居南京,喜歡上豪放倜儻的生活,與四方文人酒客結交玩遊。雖然他表現得性格豪爽灑脫,但內心卻是辛痠痛苦的。《儒林外史》約作於吳敬梓四十至五十歲時,這正是他經歷了家境的劇變,而洞悉世事人情的時期。

    小說對科舉進行了大力抨擊,描寫了形形色色計程車林人物,有因科舉而深受摧殘的范進、周進,卑劣的鄉紳張靜齋、嚴貢生,貪暴的官員王太守、湯知縣,道德扭曲的窮秀才王玉輝,對八股文津津樂道的迂腐的馬二先生,還有一批面目形態各異的斗方名士,這些人物大多醉心於八股文章、科舉考試,讀書談文卻精神空虛,反映了社會文化的萎靡狀態。

    《儒林外史》很注重寫實性。全書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的連環套,前面一個故事說完了,引岀一些新的人物,這些新的人物又成為後一個故事的主要角色。許多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司空見慣、素來不以為有何不妥、有何深意可究的事情,經過整理描摹和組合串聯,成為社會現實的生活寫照,好似平平實實的生活原貌的描述。

    文中對范進中舉故事的描寫,范進抱了一隻老母雞在集市上賣,得知自己中了舉人,竟然歡喜歡得發了瘋,幸虧他岳父胡屠父扇了一巴掌,才恢復了神智。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人物的言行舉止,展現的生活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如身臨其境,倍感真實。

    文中講述馬二先生遊西湖,對山水景緻全無會心,但專心描寫他看女人。先是一船船來燒香的鄉下婦女,從髮型到衣著到臉部以至臉上的疤疥都細細“看了一遍”,卻“不在意裡”。其後在湖邊看三個女客在船中換衣服,一直看到她們帶著丫環緩步上岸快要遇上,卻“低著頭走了過去,不曾仰視”。最後寫他在淨慈寺遇到成群逐隊的富家女客,又“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整個過程平淡得既沒有辭采,也沒有情節,卻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表現得透徹無遺。

    《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藝術的大發展,寫得簡練、生動、傳神,讓人讀來如在眼前,再三體味猶感芒刺在背。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這樣評價:“……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 8 # 止在此山

    《儒林外史》嘲諷的就是作者所處的時代清代。

    理由有三:

    一是巜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早年醉心科舉,但屢試不第。轉而發憤著書,以此諷刺當時社會科舉之黑暗,藉以表達對自身遭遇的不幸和對科舉考試的不滿。

    二是作者假託明朝而議,實舉當時文人仕子科舉之現狀,釆用的是借古喻今的手法。

    三是中國古代文人崇尚文章著於世用於時,作者寫諷刺小說之目的也是如此。但清代盛行文字獄,作者只能在寫作手法上以退為進,以求自保。

    綜上理由,《儒林外史》嘲諷的時代就是作者所處的清朝時代。

  • 9 # 微語Liang言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的是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理由之一:從作者自身參與科舉看,他本人就深受清朝當時科舉制度的毒害。

    吳敬梓出身望族,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是靠科舉才成就其身,吳敬梓本人最初還是很熱衷科舉考試的。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

    1729(雍正七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此事對打的打擊過大,導致他對科舉制度心灰意冷。

    1736年(乾隆元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不再參加科舉考試。

    理由 之二:從作者家境由盛轉衰上看,他目睹了官場黑暗,世態炎涼,人情薄暖。

    吳敬梓出生在"科第仕宦多顯者"的一個官僚家庭。

    十三歲喪母,十四歲隨父至贛榆任所。期間,他見到了父親為官清廉、正直,鞠躬盡瘁,變賣祖產,為贛榆做出的巨大貢獻。同時目睹了其父因不善於巴結上司,終被罷官回鄉的不公待遇,使他對官場的腐敗有了切身的體會。

    後來,他的父親因病辭官,吳敬梓陪送父親從贛榆返回故里,父親病故。

    在家族爭奪遺產的內戰中,吳敬梓以失敗告終,留給他的資財寥寥無幾,吳敬梓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他出生於官宦人家,從小就沾染上了"家本膏華,性耽揮霍"的習氣,再加上他"素不習治生,性富豪上","傾酒歌呼,窮日夜","生性豁達,急朋友之急",導致家境越來越慘敗。

    在雍正十一年(1733),吳敬梓在南京定居,生活困頓,要靠賣文和朋友接濟度日,窮困潦倒至極。

    綜上兩點,吳敬梓經歷了清朝從康熙、雍正到乾隆幾十年給他帶來的深刻變化,看到了官僚集團的腐敗與黑暗,親身體驗了科舉制的種種弊端,目睹了當時社會的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等,品嚐了世態炎涼等等,心結鬱憤,不得不發。

    理由 之三:清代大興文字獄,出於自保,只能採用隱晦的寫法,明寫明朝,暗指清朝。

    清朝時期,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對統治者的不滿,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譏訕清朝的內容,清代統治者便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將人打入大獄,並且株連九族。

    《儒林外史》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而此時正是文字獄最甚時期,吳敬梓深知自己所寫內容有違時政,便不得不採用這種辦法,以逃脫罪責。

    強烈推薦,值得一看

    1.《儒林外史》透過精確的白描和鋒利的諷刺手法為我們刻畫了許許多多鮮明的人物。

    如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我們都學過的《范進中舉》裡的范進,在中舉之前是窮困潦倒,受盡別人的白眼和嘲諷,中舉後欣喜若狂,以致神經錯亂,導致發瘋,令人啼笑皆非,又讓人心酸淚下,看後讓人難以忘記。還有像貪官汙吏湯奉、王惠,八股迷馬靜、魯編修等等,都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說,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場舉子;清廉或者貪腐的官場老手;逃婚的才女,納妾的鹽商;冒牌俠客,水貨隱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尋不著老父親的孝順兒郎;騙吃騙喝的書生,坑蒙拐騙的江湖遊士。形形色色,各行各業的人都在人間行走,有諷刺,有眼淚,有寒意也有溫暖。

    2.《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

    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傳世,並獲漢學界盛讚。

  • 10 # 廣東省茂名地區髙州市

    《儒林外史》嘲諷的是清朝時代,嘲諷了清朝時期腐敗的科舉制度。本人都比較欣賞和喜歡。...追夢的詩人:2020.05.08.17.15.

  • 11 # 跪射俑

    是以古喻今,借寫明朝諷刺清朝的科舉制度及腐敗官場。

    《儒林外史》反映了清朝當時真實的人性與歷史,是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好書。

    《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文學力作,它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晚年自稱“文木老人”,他出身於詩禮世界,天資聰慧、才思敏捷,喜歡詩賦詞章、稗官野史,性格孤標脫俗、蔑視權貴,他不喜歡八股舉業,對當時的科舉制度充滿了懷疑和不滿。

    他對世態炎涼、人心鄙陋,讀書人的道貌岸然和士大夫的墮落無恥,都深惡痛絕,他用寫實的文學手法,來描述了社會各類人士的醜陋嘴臉,讓我們在一個個形象生動的故事中,看盡那些人心的薄涼與醜陋的虛偽。

    在《儒林外史》這本書裡,作者對數十位的人物形象,都進行了生動細緻的描寫,他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這部小說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無功無業低不可聞,一朝得勢雞犬升天

    明末,山東汶上縣有個教書的先生,他名叫周進,他為了能夠出人頭地,榮耀故里,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考了很多次,考到六十多歲,卻連一個秀才都沒有考上,為了生存只好在廟裡與孩童當教書的先生。

    由於他地位的卑微無錢無勢,與人聚餐時在座次上與吃食中屢受別人的嘲諷,心裡很是不甘但又無可奈何,只能羞的紅一塊白一塊把酒接到了手中。

    有一日,一個有著進士功名的王舉人避雨來到廟裡,與他談了一些自己考舉高中的奇事,引得他更加浮想連篇起來,而那個王舉人到了吃飯時節,完全不顧讀書人謙讓的禮義,根本不把他當回事,讓也不讓周進,自己坐著吃完了那些美味的酒、雞、魚、鴨、肉。

    而周進只有啃著自己的一碟老菜葉與一壺熱水,而天一睛,王舉人洗了臉,穿好衣服,拱一拱手就上船走了,而那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卻讓他昏頭昏腦地打掃了一個早晨。

    如此大的落差讓他更加堅信了自己要考取功名的想法,一天,他與姐夫來到省城,走進了貢院,他一頭撞在號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後,不顧斯文滿地的打滾,又狂哭不止,只哭到口吐鮮血,幾個商人看他實在是可憐,給他湊了一些銀子替他捐了個監生。

    不久,周進竟然憑著監生的資格考中了舉人,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了,不是朋友的也來認作朋友了,連他教過的學生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

    這裡面還有一則大家都熟悉的范進中舉發瘋的故事,當時的范進也是沒有功名,在家裡被老丈人呼來喝去毫無尊嚴,他們家裡更是窮的吃了上一頓就沒有了下一頓,他自己則是一個五十四歲了還一文不值的讀書人,後來,他得到周進的憐憫,才接連中了舉人並且有了官職。

    他雖後來被任為山東學道,可是卻不知道北宋文豪蘇軾,當人提起他時,他還以為是明朝的秀才,可見當時的八股文,只不過就是熟記了四書五經而已。

    素餐尸位貪官汙吏,橫霸四方禍害鄉里

    科舉制度不光培養了一批庸才,還豢養了一批的貪官汙吏,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有什麼地方可以通融。

    他為了斂財製作了一把頭號的稱金銀的小稱,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瞭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把錢財都充公,他每天都在算計著各方的利益得失,在他的衙門裡,整天都是稱金銀的聲音,打算盤計算錢財的響聲,還有為了斂取更多的錢財而屈打的板子聲,他的那些衙役和與鄉間的百姓被打的魂飛魄散,連在睡夢裡都是戰戰兢兢。

    官吏們貪贓枉法,而在八股科舉之下,那些土豪劣紳也在恣意橫行,舉人出身的張靜齋,更是南海的一霸,他勾結官府巧取豪奪,為了霸佔寺廟的田產,他教唆幾個流氓,誣陷和尚與婦女通姦,讓和尚在不知不覺中就丟了田產。

    還有一個貢生嚴致和更是無惡不作,他強搶鄰居的豬,還打斷別人的腿,他四處訛詐,本來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別人給他償付利息,他為了賴掉船錢,把普通的雲片糕說成是名貴的藥材,他在他的弟弟死後,為了搶佔他家的財產,逼著弟媳過繼自己的兒子為兒子,而舔著臉說:“禮義名分,我們這些鄉紳人家,這些大禮,都是差錯不得的。”

    一個個人物一件件事件,栩栩如生般站在你我的面前,讓人看的恨得想恨罵上幾聲。

    生性吝嗇,至死也沒放過

    外國的吝嗇鬼,我想大家熟悉的,有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劇《慳吝人》裡的阿巴貢,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還有果戈理小說《死魂靈》裡的潑留希金了,他們四個堪稱為歐洲文學中不朽的四大吝嗇鬼典型。

    而在中國除了《世說新語》的王戎外,這裡的嚴致和完全可以算一個,“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這個王戎啊,生性吝嗇,他的一個侄子結婚,作為伯父的王戎當然要隨個份子,送給侄子一件單衣。但是,過後王戎心疼不已,又跑到人家家裡給要了回來。

    而我們這裡的這個嚴致和先生,更有過之而不及,他是一個把錢財看作是一切的財主,他們家家財萬貫,他病的飲食不進,臥床不起,生命都奄奄一息了,還不捨得吃一根家裡的人參補品,還在唸念不忘那些田裡要收早稻,哪些田地裡要收租子,他打發管莊、僕人下鄉,又不放心,整天心煩氣燥。

    他平時就吝嗇成性,他們家裡的米多的都衝爛了糧倉,牛馬更的多的栓不下馬圈,可是在他們家裡他平時連一斤的豬肉都不捨得買,等到他臨死的時候,他一直伸著兩上手指頭,所有人都猜不透他是什麼意思,只有他的妻子瞭解他,問他是不是多點了一根燈草,把那多點的一根給滅了去,他才安心地閉了眼睛。

    小說來源於生活,這本書充分暴露了知識分子的醜陋面貌與官場的黑暗與社會的炎涼,中國有句老話叫“萬般皆下品,唯一有讀書高”,這說明在古時,讀書人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裡,一個讀書人最高的理想應該是救國救民,為天下蒼生盡一已之力。

    可是,明清兩代,為了想要登上仕途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科舉考試,但是,那時的科舉制度過分的僵化,它不光命題範圍較小,而且講究所謂的八股格律,使得科舉成為了一種文字的遊戲,已經很難選拔出優秀的人才了,這本《儒林外史》反映了當時真實的人性與歷史,是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好書。

  • 12 #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儒林外史》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它代表了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巔峰。它的筆法已經具有了現代小說的一些特點,描寫人物非常生動,不是傳統小說的扁平化的人物,而是性格比較複雜的原型人物。它形神畢肖地展示了封建社會中的各類知識分子形象,揭漏了封建科舉制對正常人性地戕害。

    我們知道,《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筆法辛辣幽默而又不露聲色,要多看幾遍才能理解它的精髓。

    至於說它諷刺的到底是明代還是清代,我覺得兼而有之,最終諷刺指向的還是清朝。

    畢竟小說中明確了故事發生在明朝,也用開頭引子說明了從明初開始的禮部議定用四書、五經、八股文取士。由此,王冕預知“一代文人有厄”。

    本來,科舉考試是中國偉大的“第五大發明”,是非常嚴格和相對公平的公務員考試,是實現階層流動、選撥人才的很好的方式,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的就是這個,可是,八股取士、只能從四書五經確定考試內容卻極大地僵化了這種制度,鉗制了人的思想,也使知識分子晉身之途變得只此一條,使得追名逐利、官本位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儒林外史》正是反映了這種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影響和戕害,使原本淳樸的人也變得利慾薰心。

    為什麼又說小說諷刺更指向清代呢?這首先是因為《儒林外史》是清代現實主義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章回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古代由於文字獄的影響,一般諷刺的矛頭都不會直接指向當朝,而是會借古諷今,例如《紅樓夢》便是如此。作者生活在清代,他所見所聞肯定是促使他創作的因由,只是借與之相似的前朝人物說事罷了。

  • 13 # 零仃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從元末明初寫起(“楔子”),一直寫到明萬曆四十四年(“幽榜”),前後歷時約二百四十八年。既然寫的是明朝的事,表面看來嘲諷的是明朝。實際上是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所以這部小說是一部“借古諷今”的諷刺小說。真正嘲諷的是作者所處的清朝。我很喜歡這部小說。作者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各有特色。創造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極盡嬉笑怒罵之筆,恢諧有趣。看後令人深思,令人不忘。對這部小說,魯迅等歷代文學大師都有好評。

  • 14 # Z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儒林外史》嘲諷的清初至清中期。吳敬梓早年,熱衷科舉,考取過秀才。後來科考很不如意,他逐漸改變了對科舉的看法。三十六歲,安徽巡撫趙國麟舉薦他,博學鴻詞科的考試,他沒去。

    失計辭鄉土,論文樂友朋的生活中,廣交文友。其中有經濟學家、考古學家、詩人、畫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這些學有專長不竟於功名的樸素士人,影響他的思想,豐富了創作內容。他鄙視名利場中形形色色靈魂齷齪的人物,一心向往儒家的禮治。

    乾隆皇帝南巡,人們去夾道迎拜,吳敬梓竟企腳高臥向栩床。表現了對最高統治者的蔑視和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儒林外史》便是他的憤世嫉俗之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為漫畫家的渠道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