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幹他一個億咱就退休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一個出生在貧苦農民家的孩子,世世代代家族都是以農業為生。在家排行老四的朱元璋,小時候因為家裡欠債經常四處逃竄,讀書對他也是不可能的事,天天在田裡放牛,別人對他的期待就是吃飽床暖就行。然而富貴天註定,誰曾想這樣一個小孩成了日後的明太祖。

    少時窮苦,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 在濠州皇覺寺裡,朱元璋是一個挑水做粗活的小和尚。寺廟佛性大師見他聰明伶俐,但人在佛前,卻沒有禪心,於是教他熟讀史書。由於連連征戰,災荒頻頻,寺廟沒有足夠的粥供給眾僧了,朱元璋只好雲遊四方,開始了長達四年的討飯生活。他幾次餓昏倒地,被人救起。儘管食不裹腹,卻暗察時態變遷;在元朝統治風雨飄搖之時,他斷定這是亂世出英雄的大好機遇,於是投身郭子興紅巾軍,做了郭子興親兵。 朱元璋帶兵打仗,屢立戰功,威望越來越高,許多仁人志士都投奔在他的旗下。恰巧說明了朱元璋一路以來野心勃勃,也正是這份野心讓他走到了這份高位之上!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更是對得起他這份擔當,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開創了一個安穩的社會生活年代。恢復鄉試,唯才是舉,減免賦稅,懲治貪官,微服私訪,並親自躬耕于田畝,一時被百姓擁戴為青天。最後還成功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統一中國,作出了偉大的業績。

  • 2 # 簫簫聲兒

    時勢造英雄

    朱元璋年少時期家境貧寒,父母、大哥在瘟疫中去世,朱元璋把家裡所有的錢拿出來都不夠親人的安葬費,只能用破布將親人屍體蓋住草草下葬。當時的朱元璋只是芸芸眾生中毫不起眼的一個人,但同時朱元璋遭遇也反映出了當時的一個社會現狀:民不聊生!

    當時還有很多像朱元璋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整日捱餓挨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元璋成年以後正值元末時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元朝統治岌岌可危,時勢造英雄,亂世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做一番大事。

    貴人相助

    當時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出現很多農民起義,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率領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之後,郭子興佔據濠州堅守。湯河是朱元璋的指路人,他介紹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

    朱元璋為人機靈活潑,有勇有謀,投奔郭子興以後立下了許多戰功,郭子興非常欣賞朱元璋,認為他是一個人才,於是便把自己的養女許配給了朱元璋,成為了郭子興的女婿自然順風順水。郭子興去世以後,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朱元璋雖然為左元帥,但是在軍中影響極大,再加上軍中許多戰將都是朱元璋一手招募的,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

    這可以說是朱元璋“撈的第一桶金”,試問哪一個乞丐能做到朱元璋這般境界?

  • 3 # 晨曦

    朱元璋在吸取了歷代北伐失利的教訓後,制定了一個非常合理的北伐計劃: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這個計劃,其實就是吸取了東晉劉裕北伐的成功經驗。他只是修改了一處,就是不浪費兵力攻長安,明軍只拿下潼關,並以少量兵力守關即可牽制西北元軍。這樣此後,就可以集中力量直取大都。

    他的這一招妙棋,打破了歷代兵家『得關中者得天下』的思維定勢。集中明軍,以優勢兵力先取徐州、山東,藉助大海掩護其側翼的地理優勢,強佔淮北,作為下一步北伐的跳板。

    在拿下山東之後,明軍可謂一路順風,除了攻打山西時,遇到元軍頑抗之外,其餘戰役都是非常順暢,幾乎是勢如破竹。在最後攻打大都時,元順帝非常配合的棄城而逃,於是明軍取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北伐的完全勝利。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

    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 4 # 田園詩人魯智深

    蛟龍未遇,暫居雲霧之間。君子失時,屈守小人之下。文章冠世,孔子尚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曾釣於渭水。朱元璋有過討飯的經歷,那也只能說明朱元璋時運不濟,但他本身自帶的品質和性格就已經註定,只要老天給他機會,他這種人就會牢牢把握,而一飛沖天的。我們來看看朱元璋的奮鬥史.

    明太祖朱元璋,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字國瑞。濠州人,祖上前八代都是貧農,到了朱元璋的祖父、父親輩,朱家仍然“居無定所”,過著漂泊流浪的生活,後來在濠州鍾離縣太平鄉孤莊村做了租地的佃戶。少時窮苦,以幫人放牛填補家用,元至正四年,安徽鳳陽一帶水旱災害瘟疫交加,半月之內,朱元璋的父母兄侄接連病死,寡嫂帶著幼子出走他鄉,幾口之家,轉眼之間只剩下朱元璋孤獨一人。無賴入皇覺寺當和尚以圖溫飽。誰知做和尚才50天,“寺僧以歲飢罷僧飯食”,只能停薪留職,靠託缽沿街乞討度日。21歲重返寺廟,《皇朝本紀》記載:“復入皇覺寺,始知立志勤學。”也就是說,在外面遊歷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覺寺後,開始發奮讀書.這幾年的寺廟生活,應該就是朱元璋書本知識的主要來源。(生活無著,還能不斷學習提升自己,這樣的人不成功也難)

    一晃三年,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以朱元璋的聰明勤奮,他可能會成為一個精通佛經的高僧,傳經佈道,終老一生。但歷史的車輪已經開始轉動,把朱元璋推上了時代的舞臺,

    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起義,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形成燎原之勢,1352年,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攻下濠州,自稱元帥,然後據豪州堅守,元朝派來鎮壓濠州紅巾軍的軍隊,不敢攻城,只能抓百姓頂數,寺廟已不再安全。這時候,朱元璋接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發小湯和給朱法師寫信了,小時候一同放過牛的夥伴湯已經再郭子興手下做了千戶,深知朱元璋的能力的湯和在信中勸朱元璋“速從軍,共成大業”。最要命的是有人知道朱元璋接到造反信並已經張揚出去了,權衡利弊,朱元璋既憂且懼的踏上了造反之路。

    朱元璋“度量豁達有智略”,從軍不久便脫穎而出,被郭子興收為宗人,待同子弟,又將義女嫁給了他。從此人們稱他為“朱公子”。他也起了個官名叫元璋,字國瑞。同年,朱元璋奉命回家鄉招兵。他以舊時夥伴與同鄉徐達等人為骨幹,招集了七百多人。次年,他發現郭子興“無足以共事”,乃帶領二十餘名心腹另謀發展。(當斷則斷,並且有自己的團隊)朱元璋率軍南下,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勢力漸增。

    1368年,在南征北伐的凱歌進軍中,朱元璋稱帝於金陵,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史稱洪武帝。

  • 5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唐代詩人王勃在他的名作《滕王閣序》中有一句“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可以作為這道題的答案。

    一般人淪落為乞丐,大都意志消沉、不思進取,混混度日、寥寥而終。但是志向遠大之人卻是始終意志堅定,不會喪失奮鬥的志向。在歷代帝王中朱元璋的出身可以說是最低的,討過飯,當過和尚,最後參加紅巾軍實現了人生逆襲。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小時候家裡非常貧困,家裡沒有任何土地,只能靠給地主打工生活,朱元璋父母死後甚至連埋葬的地方都沒有。他父母死的時候,正值荒年,而且還有瘟疫橫行,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得進入皇覺寺當和尚。早年的經歷對朱元璋至關重要,特別是這一時期的小夥伴湯和、徐達等都成為征戰南北的大明悍將。

    雖然廟裡有大量土地,可以靠收租過活,但是荒年寺裡也收不到租,和尚照樣沒飯吃。朱元璋只好化緣要飯,這一要,就是三年。這三年對朱元璋事業至關重要,朱元璋足跡遍佈淮西、豫東八九個郡縣,讓朱元璋熟悉了這一帶地理、山川形勢和風土民情,交接了一批江湖朋友,特別是讓他解除了白蓮教和紅巾軍,這都為他以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同時,討飯過程履受別人白眼,又經常食不裹腹的生活,培養他堅韌而又猜疑的性格。

    三年討飯生活結束後,他又回到寺裡過起安定生活。這時,已參加紅巾軍的湯和給他來信,讓他前去投奔。不想這封信卻被人發覺,要去告發。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朱元璋最終選擇投奔紅巾軍,這一選擇最終成就了開創大明三百年的明太祖。

  • 6 # 閱讀舊時光

    朱元璋從一個社會底層的乞丐打拼到人生的巔峰,成為帝王,確實是一部成功的勵志史,其中很多精神值得後人研究學習。

    我個人覺得朱元璋人生成功逆襲,有以下四點因素:

    首先,是歷史的大勢所趨,當時暴元的統治已不得人心,各地義軍如火如荼,朱元璋順應大勢,不甘心永遠做一個討飯化緣的和尚,加入的起義潮流,參加了郭子興義軍,相當於我們加入一家創業型公司,成為一名低階打工仔。

    二,把握時機,展現自己,叩開職場晉升之門。明史中有這麼一段,郭子儀和孫德涯二人夾擊元軍,不過郭子儀有自已小算盤,想讓孫首先出戰,和元軍血拼,自己再出戰漁利,朱當是僅為一名小兵,卻敢和領兵主帥爭執後斬殺之,後這次戰役大獲全勝,在義軍中贏得好口碑,逐漸讓老闆賞識。

    三,是吸納了大量人才資源,適時自立門戶,這些人才一部分是發小,一部分是老鄉、義子,還有像李善長、劉伯溫等,這些名士則是他用自己的智慧,人格魅力降服來了。識人、留人、用人乃是帝王術至高境界,朱元璋玩得爐火純青,我猜想這與他雲遊四方,化齋討飯,閱人無數的經歷不無關係。

    四,正確的創業路線,上有老大元政府時刻打壓,虎視耽耽,朱採取緩成王策略,不引起老大注意,暗中採取築高牆、廣積糧,韜光養晦,養精蓄銳。讓元庭把注意力放到其他稱王的陳友諒、張士誠老二身上,讓他們消耗彼此的力量,亂世生存需要大智慧。

    五,面對競爭對手,打的打,拉的拉,合從連橫,在戰爭中壯大自己,最後成就帝王霸業。

    總之,朱元璋這個傳奇的乞丐皇帝,歷史的大勢加上個人的大智慧,再有一幫人才的支援,成就了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基業。

  • 7 # 歷史奇聞趣事

    首先我要說明一點:別人拿飯碗討飯可能是因為懶,但朱元璋拿碗討飯那確實是他家太窮了,又遇上天災人禍,那是他沒有辦法。

    其次要說的是,朱元璋這人雖出生卑微,但是有鴻鵠之志,不甘於現狀。

    但關有這些是不夠的,朱元璋能一步步從一個小乞丐到權傾天下的開國皇帝,主要有以下幾點:機遇、傑出的軍事能力與政治才能、運氣。

    先說機遇。如果不是元朝異族統治,苛政天災,如果朱元璋生活在太平盛世,那就不會有農民起義。朱元璋自小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反最多是個死,不反早晚也是像家人一樣餓死,大丈夫來到世上,不如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結果單車變航母了)

    再說軍事能力和政治才華。你說還真是不得不佩服朱元璋身邊的人,打仗怎麼這麼厲害。童年的玩伴,老鄉,兒子,侄子,養子各個都是一等一的軍事奇才。徐達常遇春真說起來這樣的可比關羽張飛還厲害。

    但有了這些人並不代表朱元璋打仗不用動腦子,你若研究明史,你會發現有許多仗,朱元璋的意見與大部分人不和,但偏偏他是對的,最終反而贏了。這就是朱元璋軍事能力的體現。

    政治才華就不會說了,上面說了武將,朱元璋的文臣拿出來和歷史任何一個時代比都不遜色。這些文臣武將可不是傻子,但被朱元璋那是拿捏得死死的,最終還被一一剷除。只34個開國功勳,最終只剩下4個善終,就問你服不服。

    最後要說的就是運氣了,朱元璋多少次死裡逃生啊。鄱陽湖大戰,他剛離開旗艦,旗艦就打沉了。鄱陽湖大戰要不是風突然轉向,勝負猶未可知啊。

    整體來說,同樣的開始,不同的命運。朱元璋能一步步走到最後,吳他個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的創業勵志故事,永遠激勵著我們!!!

  • 8 # 輝哥說歷史

    一、先天果斷、膽子大!

    朱元璋的第一桶金就是透過膽子大和果斷獲得的。當時朱元璋在郭子興的手下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士兵。在一次兩軍對壘的時候,朱元璋所在的小隊的千戶因為害怕戰死而裹足不前,。這個時候朱元璋雖然也害怕,但是依然舉起了刀果斷的殺了那個千總,然後帶兵衝鋒,並且打了勝仗。此戰結束,郭子興就給了朱元璋千戶的職位。

    只要果斷、膽子大,走遍天下都不怕。果斷、膽子大才能夠把握住自己的機會;果斷、膽子大才能夠把不是自己的機會也變成自己的機會!

    二、後天努力學習、勤奮自律!

    朱元璋一直以來是很看不起讀書人的,他認為讀書人那一套做派都是花架子—不實用。但是隨著自己事業的發展,逐漸發現自己的不足,便決定學習和充實自己,畢竟學習使人進步。隨著後天的學習朱元璋放下了自己對讀書人的偏見,學會了禮賢下士,薦賢舉能!這才促使朱元璋任賢劉伯溫,為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朱元璋也讓李善長做自己的老師。無論春夏秋冬,颳風下雨每天都讓李善長給自己講課,而朱元璋自己更是異常的勤奮和自律,從不缺席!

    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妄自菲薄,而是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努力且勤奮的進行後天的學習。這樣才能不斷的完善自己,不斷的使自己進步,進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 9 # 景皓七個世界

    元朝末期,中原人民苦不堪言,就沒有幾個人是有飯吃的,元帝國政府橫徵暴斂,已經到了天怒神怨人皆死的地步,試問幾人不討飯?有個破碗都算是富人了,討飯和不討飯又有什麼區別?唯一不同的就是反抗和不反抗,即使沒有討飯英雄朱元璋,也有其他更多的討飯英雄站出來與元帝國抗爭。

    所以,這是必然的結果,追求幸福安康的生活,是人之常理,元帝國毀滅了這個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毀滅了所有人的希望,所以,朱元璋只是在恢復這種希望,重新讓人們找回幸福的生活。

  • 10 # 燕趙節度使

    因為朱元璋有個好老丈人!

    一個人要想做成一番大事業,沒有人沒有錢是不行的,換成現在話,要有個好平臺!

    比如香港李摘瓜。

    而朱元璋就是找到了一個好平臺,再加上自己個人能力強,才在明末群雄中一飛沖天,最終登上九五至尊!

    歷史領域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從小父母雙亡,只好去廟裡當和尚,後來又去當雲遊僧人。

    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朱元璋是雲遊僧人,不是乞丐!

    多年的遊歷生活,讓朱元璋對淮河、泗水一帶的地理人文非常熟悉,也深深體會到什麼叫民間疾苦。

    朱元璋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覺寺。

    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河南的城鄉、山脈和河流,瞭解了各地的風土人情,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對他思想的形成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回到皇覺寺不久,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辛丑,朱元璋收到好友湯和來信,要他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

    朱元璋猶豫不決。這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寺裡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無奈之下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歲。

    哪知道走到濠州城下,守衛懷疑他是奸細,要殺掉他,恰好郭子興路過,見朱元璋雖然相貌醜陋,但身材高大,交談之後頗有見識,再加上他說出了湯和的名字,所以不在懷疑,允許他入伍。

    朱元璋入伍後,頭腦靈活,作戰勇敢,再加上他粗通文墨,熟悉山川地理屢建戰功,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並賜名元璋字國瑞,任命為親兵九夫長。

    在帥府中,朱元璋精明能幹,辦事得力,郭子興非常賞識他,就把養女馬氏(即後來的孝慈高皇后馬氏)嫁給朱元璋,郭子興當上了朱元璋的便宜老丈人。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很受尊敬。

    從此以後,朱元璋開始買上飛黃騰達之路。

    靠著郭子興女婿的身份,朱元璋在郭子興軍內混的風生水起。

    郭子興與其他濠州紅巾軍領袖如孫德崖、趙均用不和,屢有衝突。

    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後,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他們難成大事,便帶著徐達、湯和等朱元璋兒時好友,主動要求返家鄉招募新兵,招募了數千人,終於自成一派勢力。

    1355年,郭子興病逝,其勢力為朱元璋所繼承,勢力更加壯大。

    明太祖於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

  • 11 # 鄭州面面觀

    以往學者對朱元璋成功原因的探討不可謂不多。有人討論其軍事上的戰略戰術; 有人討論其農業政策; 有人討論其治吏手段。但大多數都是從其施行的具體措施進行分析。事實上,朱元璋的成功固然在於他施行了一系列正確有效的方針政策, 然而更根本的原因應該在於這些策略背後的動因。因此,本文將撇開朱元璋執政的種種具體措施, 從更深層次剖析其成功的內在原因。一、早年喪親, 窮困潦倒 現代心理學認為, 一個人少年時期的經歷往往會對其今後的性格、思想乃至行為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朱元璋 17 歲時, 家鄉蝗旱相連, 又生瘟疫,“父母兄相繼歿”, 只與二哥相依為命, 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這一變故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刺激和影響。朱元璋一生重視百姓, 體恤百姓疾苦。在攻下集慶後, 對城中百姓宣稱: “舊政有不便者, 吾為汝除之”。攻佔武昌時, “城中民飢困, 上命給米服之,召其父老撫諭之”。稱帝建國後, 朱元璋又大興輕徭薄賦、賑災救災的政策。這些舉措, 在興兵打天下時聚攏了民心, 在建國後又鞏固了國家的統治。另外, 朱元璋一生痛恨貪官汙吏。出身佃戶之家的朱元璋, 見慣了貪官的罪惡, 並親身體會過官員對百姓的欺壓之苦。在朱元璋親自主持編修的《大誥》中, 絕大部分是有關於官員犯罪的案例, 其中許多刑罰殘酷至極。可以說, 朱元璋是歷代帝王中對貪官汙吏最痛恨、處罰最狠的一個。 此外, 朱元璋童年的經歷也為他日後的成功奠定了部分人力基礎。朱元璋小時候替地主家放牛放羊, 與他一同放牧的玩伴中, 徐達、湯和等人都是他日後所倚重的大將重臣。而且, 據野史傳說, 朱元璋小時候便 很 有 領 導 能 力, 是 這 群 同 伴 中 的“孩子王”。可見, 他 日 後 的 雄 才 大 略 在 幼 時 便 已 略 見端倪。父母去世後, 朱元璋入皇覺寺成為一名行童。不久, 外出在河南、安徽一帶雲遊。這段經歷對朱元璋日後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首先, 在雲遊化緣的過程中, 朱元璋接觸了各色人等, 遍嚐了人生百態, 對社會狀況、人民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也積累了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豐富的社會經驗。更重要的是, 朱元璋所到之處正是明教、白蓮教和彌勒教十分活躍的地區。按照吳晗先生的觀點, 朱元璋在這一時期應和西系紅巾軍的元老彭瑩玉或其門徒有 過接觸。朱元璋接受了這些反元組織的思想, 為日後參加起義軍打下了基礎。可以說, 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的朱元璋能有不凡的見識和個性, 與他這一段雲遊經歷密不可分。二、吸引人才, 個人魅力 歷史上靠馬上得天下的君主, 其身邊往往會聚集一批能人異士, 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朱元璋的成功也離不開身邊一批悍將謀臣的幫助。那麼, 在元末眾多起義軍和割據勢力中, 這些人為什麼會選擇投靠朱元璋呢? 《明史·常遇春傳》中的一段話值得我們思考。“( 常遇春) 初從劉聚為盜, 察聚終無成, 歸太祖於和陽。”可見, 謀士武臣在選擇歸屬的時候, 往往會對各支力量的形勢做以比較, 選擇最有可能獲得成功、前途最大的一支。而領導者的個人素質便成了判斷一支隊伍發展前途的關鍵。那麼, 出身農民的朱元璋有什麼過人的素質, 能夠吸引眾多人才前來投靠呢? 《明史》記載李善長的一段話說得很明確: “秦亂, 漢高起布衣, 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 不嗜殺人, 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 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 距沛不遠。山川王氣, 公當受之。法其所為, 天下不足定也。”將明太祖與漢高祖進行一番比較, 我們便會發現這兩位開國皇帝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人都出身於社會下層, 都沒有太高的文化水平, 都與三教九流打過交道, 但最終都能招賢納士, 成就一番偉業。表面上看, 李善長標榜的是山川王氣之說, 但他明確指出了劉邦在性格上的過人之處, 並將朱元璋與其相提並論。劉邦雖然有很多地痞習氣, 但為人大度, 謙虛善納, 並能賞罰分明。朱元璋也有著相似的性格特點。並且, 朱元璋能夠知人善任, 手下都是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相比之下, 同為起義軍統帥的張士誠, 雖然號稱“招納四方賢俊”, 但所用的都是一些空有虛名、貪圖富貴的迂腐之人, 致使真正的有才之士望而卻步。可見, 朱元璋之所以能招募一批有識之士為其效忠, 與其自身的素質和人才政策是分不開的。三、治國理念, 重農重民 歷代帝王統治的成功與否, 與其治國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朱元璋的成功從很大程度上也來源於他正確的治國理念。出身於下層百姓的朱元璋極力倡導重農重民。並且, 朱元璋的民本思想與以往的皇帝有所不同, 它來自於朱元璋自身的深切體驗。他曾多次對臣下強調重民愛民的道理。他說: “四民之中, 士最為貴, 農最為勞。士之最貴者何? 讀聖賢之書, 明聖賢之道, 出為君用, 坐享天祿。農之最勞者何? 當春之時, 雞鳴而起, 驅牛秉耒而耕, 及苗既種, 又須耘薅。炎天赤日, 形體憔悴。及至秋成, 輸官之外, 所餘能幾,一或水旱蟲蝗, 則舉家遑遑無所望矣。今居官者不念吾民之艱, 至有刻剝而虐害之,無仁心甚矣。”又說: “治民猶治水。治水順其性, 治民順其情。人情莫不好生惡死, 當省刑罰息干戈以保之; 莫不厭貧喜富, 當重農時薄賦斂以厚之; 莫不好佚惡勞, 當簡興作節徭役以安之。若使之不以其時, 用之不以其道, 但抑之以威、迫之以力, 強其所不欲而求其服從, 是猶激水過顙, 終非其性也。”又說:“不施實惠而概言寬仁, 亦無益耳。以朕觀之, 寬仁必當阜民之財而息民之力。不節用則民財竭, 不省役則民力困, 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 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寬仁, 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澤也。故養民者必務其本, 種樹者必培其根基。”事實證明, 朱元璋的這些政治宣言也並沒有成為空頭支票, 他所推行的輕徭薄賦、賑災救災等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明初的社會生產, 改善了百姓的生活。透過以上論述, 我們總結了朱元璋成功的一部分原因。當然, 朱元璋的缺點和侷限性也是很多的。比如, 他晚年過分猜忌, 大肆誅殺開國功臣。懲治貪官汙吏的手段過於殘酷, 濫用酷刑, 株連無數。然而, 這些缺陷並不能抹殺朱元璋的優點。功過相較,他還稱得上是功業恢宏的一代帝王。他的一生, 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重要貢獻, 並對有明一朝的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 12 # 我在鐵路上班

    朱元璋的老婆是馬皇后。馬皇后的父親是軍隊大佬,應該是個元帥。朱元璋在岳父賬下當差,後來繼承了一部分勢力起家,朱元璋沒有換過皇后,和劉邦一樣。

  • 13 # 冰冰噹噹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朱元璋像當下草根創業勵志青年一樣,時也勢也,是大時代創造的英雄。他的成功,首要的兩點∶一他是一塊金子;二有識得他這塊金子的人。古來多少大才,被埋沒或者懷才不遇,無非缺乏這兩點!朱元璋有審時度勢之領導才能。就像一個工匠,給了他一把刷子,時代又給了他一面白牆,讓他收拾起舊山河,描繪自己的錦繡山河。才與遇碰撞,才有了200多年之大明王朝。

  • 14 # 學史知今

    普通人討飯,只是為了活著;而朱元璋討飯,在保證自己活著的同時,遊歷四方思考人生,並且始終堅持學習,懂得借勢而上,懂得隱忍。下面筆者具體說一下:

    1.在最難的時候始終堅持學習。當時朱元璋一路乞討,飢一頓飽一頓,但就在那種形勢下,朱元璋依舊堅持記錄自己在各地的所見所聞,堅持閱讀乞討來的一本破舊《資治通鑑》。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當溫飽無法解決時,就不會想太多,腦子裡都是怎麼活下去,而朱元璋心懷天下,想的是怎麼改變現狀。

    2.朱元璋善於抓住機會尋找靠山。在參加起義後,朱元璋在打天下初期,沒有背景靠山,於是朱元璋先找小明王當做靠山,等自己強大後,他又獨立了出去。因為他明白,剛開始,自己弱小時,應該主動找靠山借力,當自己強大後,就要學會獨立出去,否則不僅又功高蓋主被殺頭的危險,萬一哪天靠山倒了,自己也會跟著陪葬。

    3.朱元璋深諳中國官場政治藝術。他對待權利,擁有野獸對待獵物一樣的本能,他不僅有強烈的權力掌控慾望,更有可拍的耐心,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始終能在亂世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判斷出合適的時機,然後在關鍵時刻一擊致命。

    綜上所述,朱元璋跟尋常的乞丐完全不一樣,他行乞是被當時天災人禍瘟疫逼的,同時他不是為了行乞而行乞。他始終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求,有著強烈的慾望、可怕的耐心、長期的潛伏等待,這樣的人遇上那樣的亂世,可謂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

    喜歡就點贊評論轉發關注吧!願我們共同在的歷史長河中奔流不息!

  • 15 # 江湖小曉生

    朱元璋開局一個碗,接著開始要飯,結果奪取了天下。可是天底下開局一個碗的人數不勝數,為什麼只有朱元璋一個人成功了呢?

    朱元璋個人的努力,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機緣巧合那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早在戰場上戰死了。其實還有不少硬體條件,是其他端著碗要飯的人,所比不上的。

    01朱元璋有個好發小湯和。

    朱元璋的發小不少,幫他開創基業的也有幾位,。但是唯獨湯和,是對朱元璋幫助最大的一個發小,為什麼呢?

    湯和是朱元璋的領路人:

    當初朱元璋還在皇覺寺要飯的時候,湯和就已經參加義軍了。湯和在郭子興的起義軍中做到了千總的位置以後,朱元璋還在要飯。

    這個時候湯和想起了自己的這個發小,所以就寫信給朱元璋,希望他來參加起義軍。湯和給朱元璋的信一不小心就洩露了出去,為此有人便派官軍來捉拿朱元璋。

    可能是要飯的攤位比較緊湊,寺廟裡的和尚都想著把其他人給擠出去。朱元璋本來還想捧著這個碗過一輩子呢,這下子算是徹底沒戲了。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終於答應了湯和,決定參加起義軍。並且前往郭子興處報到。有個千總的發小,朱元璋的日子自然是差不了多少。

    湯和對朱元璋言聽計從:

    湯和這個人最大的優點,那就是識人。他認定了朱元璋不是凡人,一定可以成就大業。所以即使自己是千總,也總是為朱元璋馬首是瞻。

    這下子連郭子興對朱元璋都感興趣了,幾次仗一打,郭子興立刻明白了湯和為什麼要這麼做,於是將朱元璋提拔為鎮撫,一下子就比湯和官大了。

    郭子興初起,和帥壯士十餘人歸之,以功授千戶。從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軍總管。從取和州。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從定太平,獲馬三百。從擊陳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復鬥,卒與諸將破擒野先。別下溧水、句容,從定集慶。---《明史》

    此後湯和便緊隨朱元璋身旁,跟隨他一起攻城略地。那些跟朱元璋差不多歲數的人,都不肯屈居朱元璋之下,湯和雖然比朱元璋大三歲,卻依舊認真地聽從朱元璋的調遣。

    有人捧著你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這個人還是你的發小,還比你歲數大些,帶你參加義軍,還幫你不斷升遷。這樣的發小真的是千年才修來這麼一個。

    不管後來湯和為朱元璋立下了多少功勞,其實那些都抵不上最初拉朱元璋一把的時候。因為創業的時候,起步是最艱難的。同樣是發小,周德興就是朱元璋有點成績以後,才來投靠的,所以在朱元璋心目中,就比湯和差了一大截。

    02朱元璋有個好老丈人郭子興,和一個短命的大舅哥郭天敘。

    你要是真的相信開局一個碗就能奪取天下,那我也沒辦法。其實任何白手起家,如果沒有貴人相助的話,基本都是白搭。

    朱元璋也毫不例外,他最初的確是一個碗活命。可是他卻不是靠一個碗起家的,他是參加了起義軍,在起義軍中一步步升遷,這才起家的。

    所以說開局那個碗,不能算是開局,只能算是預告片,對朱元璋的創業來說,沒有什麼實質性價值。

    有個靠山好起家:

    朱元璋在起義軍中,本來也只是個普通的將領,就算他表現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領袖的地位,因為古代人是講究世襲的。

    這就好比是一家大公司,董事長會把自己的位子讓給跟自己沒血緣關係的總經理來做嗎?有可能會,但是機率很小。而且一般總經理要麼是他的女婿,要麼是跟他家聯姻了。

    朱元璋就是碰到了這麼好的事情,你上哪兒說理去?當時郭子興收養的女兒馬秀英,一眼就看中了朱元璋。

    這麼一來朱元璋可就成了郭子興的女婿了,有了這一層關係以後,朱元璋蹭蹭蹭又往上爬了一大截。最終爬到了郭子興副手的位置上。

    大舅哥不巧掛了:

    郭子興是有兒子的,他的次子郭天敘在郭子興死後,被小明王任命為元帥,其實就是繼承了父親郭子興的衣缽。

    子興三子。長子前戰死,次天敘、天爵。子興死,韓林兒檄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及太祖副之。天祐,子興婦弟也。太祖渡江,天敘、天祐引兵攻集慶,陳野先叛,俱被殺。林兒復以天爵為中書右丞。已而太祖為平章政事。天爵失職怨望,久之謀不利於太祖,誅死,子興後遂絕。有一女,小張夫人出者,事太祖為惠妃,生蜀、谷、代三王。---《明史》

    本來想要上位的女婿朱元璋豈不是沒機會了嗎?嘿嘿,就在這個時候,郭天敘被叛徒出賣,就這麼死掉了,你說巧不巧?

    這麼一來跟郭子興關係最鐵的,當然就是朱元璋了。再加上朱元璋本身在軍中的威信就很大,當仁不讓就做了一把手,這是他成就大業的基礎。

    03朱元璋比一般人要狠,這也是成功的關鍵。

    朱元璋是真的狠,在關鍵時刻絕對不手軟。郭天敘死了以後,小明王將朱元璋扶正,成為義軍領袖,這個時候郭子興的小兒子郭天爵表示不滿。

    郭天爵認為自己是郭子興的兒子,怎麼能沒有繼承權呢?於是郭天爵就打算除掉朱元璋。結果被朱元璋抓到以後,當機立斷就把郭天爵給殺掉了。

    小明王韓林兒本來是起義軍共同推舉的盟主,相當於是皇帝。朱元璋在功成名就以後,對這位小明王也絲毫沒有手軟。派人去請小明王的時候,在半道上讓他失足落水淹死了。

    明年,張士誠將呂珍圍安豐,林兒告急於太祖。太祖曰:“安豐破則士誠益強。”遂親帥師往救,而珍已入城殺福通。太祖擊走珍,以林兒歸,居之滁州。明年,太祖為吳王。又二年,林兒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於江雲。---《明史》

    朱元璋最狠的地方,當然是在建立明朝以後,一個胡惟庸案子殺了3萬人,一個藍玉案子殺了1.5萬人,此外還有貪腐大案,也殺了不少人。

    開國功臣中,有9個國公、20多個侯爵都被朱元璋給宰掉了。手段如此狠辣的人,在世上還是比較少見的,劉邦殺功臣不過也只是殺了幾個異姓王而已,跟老朱完全不好比。

    總結:朱元璋開局一個碗,後面全靠自己的努力。

    由此可見,朱元璋所依靠的硬體條件還真的不少。其實我們需要綜合來看這件事,有很多人有這些硬體條件,但還是成不了事情。有些人就算有機會得到這些條件,不努力還是會失去。

    朱元璋所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靠著他的努力和智慧得來的。他靠著自己敢打敢拼的精神,使得湯和對他言聽計從。他依靠自己的勤奮勇敢,博得了馬秀英的芳心,從而成為了郭子興的女婿。

    朱元璋這個人最不簡單的地方,那就是起於微末,對自己的人生卻充滿了信心,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了一條通天之路。

    參考資料:《明史》

  • 16 # 林緣歷史觀

    朱元璋是一個從窮廟裡走出來的乞丐和尚,最後竟然當上皇帝,沒有人敢說這不是一個傳奇。民間流傳更多的是朱元璋創天下的神話的故事。給朱元璋的成功鍍上一些神秘色彩。翻閱歷史典籍,查詢追蹤朱元璋成功的軌跡,穿透表象,深究本質,從古至今,大凡取得巨大成功者,都有相同的基因和特質,一切皆有規律,,所有紛繁複雜,在規律面前,都歸於簡單,所以說;朱元璋的成功並不神秘,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分析,回答這個問題

    一,出身的苦難,磨練了他成功的三個基本功

    苦難是一個磨刀石,成功的人都需要經歷苦難的磨練。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上溯祖宗八代也沒出一個當官的。元末的天災人禍下,為了生存,祖上舉家搬遷幾次,還是沒有擺脫窮困的命運。朱元璋從小靠給地主放牛餬口,爹媽、兄長由於飢餓和病魔相繼去世,他無法生存下去,最後只有到廟裡當了和尚,由於戰難,和尚也當不成了,他就以和尚化緣的名義乞討,雲遊四方。這段艱難困苦的求生存經歷,磨礪了他走向成功必須練好的三個基本功

    1,在外雲遊磨練了強健的身體基本功,

    在外漂泊,步行百里,晚上借古廟或農家茅草屋歇息。遇到荒蕪人煙的地方就找山洞或避風的山崖休息,餓了就抓幾把討來的米和野菜用瓦罐煮了吃。後來他回憶這段流浪生活時說:“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蒼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帝夜月而淒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風鶴唳,俄淅瀝以飛霜。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皇陵碑》),

    身體好,精力旺盛是成功第一要素,朱元璋已經具備成功的最重要條件之一。這一點在朱元璋當皇帝后就有充分體現,

    據史書記載,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從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1660件,處理國事記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這麼大的工作量沒有強大的身體和旺盛的精力,怎麼支撐的了。朱元璋也曾寫了一首這樣的詩,描述自己的辛勞;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

    所以要想成功先把身體基本功要練習好。在他雲遊時就練就一副好身體,為以後創業做好了準備。打下了基礎。

    2,皇覺寺讀佛唸經,磨練了學習的基本功,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上稍長,姿貌雄傑,志意廓然,獨居沉念,人莫能測。既就學,聰明過人。”翻譯成現在話就是“身材魁梧,相貌奇偉,頭腦聰明’一學就會。這段對朱元璋的記載說明,他雖然出生在一個很窮的家庭,但爹媽給他的先天條件還是不錯的。有學習的天分。

    雲遊三年回來,寺裡和尚大多離散,朱元璋也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就只有在廟裡撞鐘學佛,就跟幾個無家可歸的老和尚在一起,把幾本雜書拿來翻翻,日積月累認識的字也越來越多,這三年時間,讀經悟道,他似乎悟道了什麼。史書記載說;他從此始知立志勤學(皇朝本紀)。立志要多識字、多讀書,心中有了自己的追求目標。有了學習的基因,不斷地學習積累,使朱元璋完成了從草莽英雄到知識分子的轉變。

    後來朱元璋不管是在打天下、還是在坐天下時,終其一生,從沒放棄學習,這也是他能區別其他義軍,統一天下最重要的一點。

    經過多年的自學朱元璋能夠自由的創作詩詞,而且能夠流暢的寫賦,據統計朱元璋的各種詩詞共計100多首,學習不僅為成功提供了知識積累,更為他草根創業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朱元璋手書《大軍貼》

    3,在三年多的雲遊時間裡磨練混江湖的基本功,

    朱元璋走過皖西豫東的八九個郡縣,受盡人間白眼,冷落和嘲弄,飽償風霜之苦也熟悉那裡的風土人情,山川地勢,開啟眼界。在流浪的過程中由於沉到社會的最底層,廣泛接觸到社會最底層的貧困農民,並受到淮西一帶,從事反元秘密活動白蓮教的影響。對社會的黑暗,百姓的苦難和期盼,有了更深刻的瞭解體會。推翻元朝統治已是人心所向的社會大趨勢。朱元璋看到了趨勢,為以後參加起義軍後,明確了奮鬥方向。

    在外三年艱苦的遊方生活,使朱元璋見識了江湖,瞭解了社會,更鑄就了他堅強勇敢,而猜忌多疑的性格。

    萬里征程強健了他的體魄,人情冷暖重塑了他的性格,廟裡唸經悟到了終身學習的大

    道。

    二,把握趨勢,乘勢而起,時代造就英雄。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朝廷昏庸,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民不聊生。朱元璋早已看到社會大趨勢,當全國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之時,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義無反顧的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開始了 他闖天下的崢嶸歲月。

    把握趨勢,乘勢而起,朱元璋很好的把握了時代的機遇,時代也造就了朱元璋的成功。

    我總結朱元璋成功最主要就這兩個方面原因。

    練好基本功,當機遇來臨時,抓住它你就成功了。這就是成功的規律。

  • 17 # 舊書齋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或許很多人都被這個問題困擾。在中國封建時代所有皇帝中,朱元璋是出身最低微,最沒有背景的一個開國皇帝,即使是痞子劉邦,他好歹也是一個亭長,而且還是當地富豪呂家的乘龍快婿。可朱元璋呢,父母兄弟都餓死了,自己當過乞丐,當過和尚,混跡於社會的最底層,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但最後,他還是成功了,沒有背景,沒有依靠,全憑自己的一雙手打出來的江山,如何能不讓人欽佩呢?

    世界上的乞丐千千萬,朱元璋卻只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朱元璋,必定有獨一無二的本領,我們來分析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討飯過程中,他的眼睛沒有盯著食物,而是盯著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根據馬斯洛原理,如果人連吃飯都滿足不了,又如何能看著這個世界呢。朱元璋是個特例。

    他在討飯的時候,和所有人不同,他只要不餓死,就心滿意足。在討飯過程中,他走遍了淮西各地,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其實都是一些災民,難民,流民以及乞丐。

    朱元璋的確是一個有心人,他雖然沒有文化,但閱歷卻日漸增長,對淮西的地理,險塞,城市,鄉村,無不熟悉,對最底層人們的思維,想法,也瞭如指掌。他曾經是最慘的那些人中的一個,所以,他明白,最慘的這些人,需要的其實不是很多,只要得到需要,就會全心全意為自己效力。

    在乞討的這幾年,朱元璋也積累了自己的一套小團體,這是由淮西老鄉組成的後援團,雖然這些人當時都是乞丐流民,但後來,淮西二十四將,成為威震天下的存在。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在朱元璋遊歷時候結識的。

    電視劇《朱元璋》中,湯和劇照

    從行乞中參悟的人生哲學

    將心比心,能換真心,朱元璋的這段日子,雖然苦,心裡卻很踏實。因為朱元璋本就是一無所有,所以也不害怕別人會對自己有目的性。於是,這段時間結識的朋友,都是鐵桿朋友,比如湯和

    湯和是朱元璋的貴人,也是朱元璋後來血洗朝野臣子的時候,唯一善終的老臣。對於湯和,朱元璋打心眼裡感激。也是湯和,為朱元璋指明一條前進的道路——造反。

    在歷史上,朱元璋很謹慎,他冷靜的分析了局勢後,選擇了一個非常不靠譜的時機,投靠起義軍首領郭子興。

    朱元璋來到郭子興面前的時候,郭子興正在被元軍臭揍,幾乎就要土崩瓦解。

    歷史上對朱元璋和郭子興這次會面,記載的重點在於,朱元璋的臨危不懼,大義凜然。我們如果分析朱元璋的這幾年經歷,就會明白,他選擇這個時機,去見郭子興的原因。

    長時間的乞丐生涯,讓朱元璋明白了,雪中送炭永遠要比錦上添花更加令人感動。這是他行乞積累的寶貴人生智慧。在朱元璋眼中,郭子興當時已經自身難保,就是一個即將餓死的乞丐。而朱元璋,要做的就是那個,送給郭子興饅頭的那個人。

    不否認,朱元璋有打賭的成分,但毫無疑問,他賭贏了,不但順利加入起義軍隊伍,而且還得到了一個老婆,從此,他的命運才真正改變。

    元末各方勢力圖

    乞丐生涯對朱元璋的影響

    雖然,史料中為長著諱,為尊者諱,因此,對於朱元璋這段黑歷史,史料大多數都一筆帶過。但對於朱元璋來說,他的人生都是因為這段乞丐生涯徹底改變。

    底層的智慧有時候是無窮無盡的,朱元璋在這段日子裡,得到了這樣幾個果實:第一,患難時候相交的人,一般很靠譜;第二,同鄉抱團,路會更寬;第三,百姓需要的並不多,當他們得到了他們所需要的,就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回報;第四,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好;第五,淮西是個好地方,也是塊好跳板。

    乞丐和乞丐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絕大多數乞丐,已經認命,從一開始,就已經相信自己就是乞丐,所以,他不相信自己會改變。而有些人,比如朱元璋,他不認命,不相信自己就是天生的乞丐,所以他嘗試改變。

    成千上萬的乞丐裡,才可能出現一個想要改變的人。成千上萬想要改變的人,才可能有一個真正改變成功的,而成千上萬的改變成功的人,才可能有一個真正成功,成千上萬個已經成功的人,才能出一個朱元璋。現實就是這樣。所以,有夢想不一定成功,但不要放棄,萬一有一天夢想實現了呢?

  • 18 # 湘露空濛

    鷹有時候飛得比雞還低,但雞卻永遠飛不了鷹那麼高

    同樣是一顆受精卵,有的能發育成姚明那樣的大個有的卻只能發育成武大式的侏儒。

    既有個人先天的能力因素,又有後天的努力,還有一定的運氣。

    朱元璋的討飯,一是因為父母雙亡,一是因為天下饑荒,並不是個人能力或者後天不努力。

    朱元璋的成功,一是因為天下大勢,一是因為個人的運氣,也不純是靠能力和努力。

    假設朱元璋運氣不好,討飯時餓死了,自然也就不可能成就後來的事業。討飯餓死的人中,也未必就沒有天才人物,只不過餓死了,就沒有他後來的表現機會了。如果朱元璋能力不行,不夠努力,就算勉強活下來,在接下來兵荒馬亂之中,也生存艱難,仍然成不了後來的大事。就算他能力夠,夠努力,如果沒有其他各路義軍對元軍牽制,他也沒有發展成長的空間。就算他有發展成長的空間,如果被元朝盯上,著重打擊,他依然活不到最後。就算他活到最後,如果不能在各路義軍的廝殺中勝出,也仍然是統一不了天下。

    所以,一個面對絕大壓力還能在諸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成功者,能力運氣以及個人的努力,缺一不可。我們不否認他的能力是很強的,但同時也要承認他的運氣很好,很努力。

  • 19 # Hi8605

    認知不一樣,格局不一樣,這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安於現狀,毫無進取意識。有些人總是以為自己的小日子舒舒服服,完全沒有必要再去拼搏,再去奮鬥。特別是處於四川盆地的人在這方面尤其突出,僅僅滿足於“吃點麻辣燙,打點小麻將,跳點街邊舞,看點歪錄相”的市民生活。對外面的世界要麼沒有興趣,要麼沒有疑問,一切的一切,以書上說的,以電視上播的,以報紙上報道的為準。不敢突破傳統,不敢標新立異。

    缺少計劃,過一天算一天。由於缺少計劃,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只能是事倍而功半。有時,計劃甚至比目標還重要,因為實現目標的過程也就是實施計劃的過程。要做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制定長期計劃,然後在此基礎上訂出中期計劃、短期計劃,再一步一步去實施,就會有條不紊地走向成功的階梯。

    缺乏鬥志,沒有危機意識。許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很少考慮到危機到來時應該怎麼辦的問題,一切似乎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什麼憂患,沒有什麼危機。只有當危機真正到來時才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孟子早就告誡人們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而這些恰恰就是“同一碗要飯”,而朱元璋不同於常人,在同行中出類拔萃的表現,審時度勢、反其道而行之,這是他隱藏的財富!

    其實,在現實社會中,可以說到處都有危機,今天還是非常好的職業,明天就有可能下崗,要重新去找工作。如果老是躺在現實的安樂窩裡,按部就班地生活,沒準那一天就會失去舒適的環境與生活。而常常具有旺盛的鬥志,經常想到危機就要到來而不停地尋找新的出路,就是成功者的基本素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爸把他指紋錄進我手機就算了,憑什麼我換個手機主題我爸也要把我罵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