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軟體測試經驗與思考
-
2 # IT小獅子
用"價值"衡量,也就是我們投入產出比。其實仔細想想產品的生命週期中,不同產品的不同發展階段對價值的考量還不完全相同。
比如在產品孵化的初期,透過大量的市場調研與組織優勢確定產品定位,此時的產品功能絕對是滿足所需覆蓋的大部分使用者,解決了多數使用者的需求,即百分之20的功能,滿足了百分之80的使用者。產品規劃初期的功能集合就是MMP(多數叫MVP)。
那麼在產品的發展時期,根據產品使用的資料分析與使用者反饋等問題,再去規劃下一階段的目標,這個時期為了實現使用者的快速增長,需求會激增,而且很有可能與產品初期的預想形成反差,不過也是一種經過市場檢驗後的修正。這個時候不只是產品團隊和使用者的需求了,會增加一些銷售部門,市場部門,客服部門等等其他需求了,每個需求對於提出者有其價值,可我們專案管理是受資源限制的活動,我們就應該仔細評估需求的價值,這種價值應該是以"目標"為導向的價值,比如:目標是使用者增長30倍,這個時候重要的就是市場類的需求了,分享,領卷,拉新什麼的。
產品戰略是根據企業經營戰略決定的,所以根據目標確定產品需求與功能優先順序。通常我們用二維需求清單進行收集,記錄與評估的。一般用Excel,左側為需求分類與具體需求點,其他列為需求描述,優先順序,預期版本,上線時間,各環節負責人,進度,依賴,備註等等。
那麼評估需求優先順序是一個群體策略,不是一個人拍定的(小需求除外),你需要找到利益相關方代表,就是干係人一起評估需求,然後大家闡述意見,選擇幾個度量標準(如:投入產出比,可用性,市場影響,技術限制等),設定標準的權重,然後大家一起打分,這樣做是為了集中大家的智慧,避免個人偏見。當然,即使多人開會也會有參會人中有一個意見領袖導致大家跟風的情況,這個需要注意,是個陷阱。
-
3 # 立標休閒娛樂指南
對產品功能進行排列的行為叫做劃分優先順序。對於優先順序的劃分是個挺頭疼的事情,細節很多、需要照顧的方面很多,資源卻有限。總的來說還是有幾條規律可尋的:
1,將那些重要且緊急的調高優先順序,重要性第一;
2,儘量不要讓緊急的影響更大,特別是緊急不重要的;
在產品、軟體開發中對優先順序可以有幾種解釋:
優先順序1 — 非常重要和緊急,需要儘快實現。
優先順序2 — 在後一版本中實現。
優先順序3 — 需要根據使用者對產品的反映確定需求。
優先順序1 — 必須做。
優先順序2 — 最好做。
優先順序3 — 可以做。
下面給出幾種具體劃分方法:
一、綜合評分
根據以下三項內容打分,得出平均分,分高優先。
上線以後,影響的使用者有多少,範圍越大,分越高(1-10正整數)。
需求對影響的使用者幫助大的自信,越自信覺得幫助大,分越高(1-10正整數)。
難度大不大,估計開發時間久不久,時間短,分越高(1-10正整數)。
二、時間管理四象限法
重要緊急>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
三、KANO 模型
必備需求>期望需求>超出預期需求>無差異需求
回覆列表
個人的一些理解:
1.基於能提供給客戶帶來的價值劃分,哪些是核心功能,哪些是輔助功能;
2.基於大部分客戶的通用需求劃分,大部分客戶都需要的功能,優先順序高; 部分客戶的特殊需求作為次優先順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