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顧之
-
2 # A春光裡
有意思。可是歷史不是假設!三國時期的互相攻伐,雖然說冷兵器時代的戰鬥個人勇力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僅僅是仰仗匹夫之勇,那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
3 # 123duanduan
.
所以用垃圾食品和裝置再也不能滿足你們了現在用神秘來填充勝獎的歷史人物?
直接說結論絕對不行,甚至適得其反。
項羽那傲慢的美德,你怎麼能順從呢?
不聽指揮、小事,怕他什麼時候來脾氣,直接砍下丞相,對他的那支武力加武藝,我懷疑(老)趙允偉演姜維加不了他.
因此,為了親愛的丞相的人身安全,請放棄那個想法。不怕丞相的生命危險嗎!
抓緊我家的丞相
-
4 # 過盡飛鴻矣
如果項羽完全配合的話,那麼蜀漢可能會取得一些戰場上的勝利,甚至佔據一些魏國的城池,但對於最終結果, 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兩國交戰,是綜合實力的較量
蜀漢與魏國的人口對比是1:9
魏國九倍於蜀漢的人口,數倍於蜀漢的地盤,錢糧眾多 ,文臣武將無數
蜀國呢?此時的蜀國,人才凋零,早期徐州系人才如孫乾,糜竺等多已老邁或死去,立國中堅力量的荊州系人才在關羽失荊州的戰役中損失慘重,入蜀之後重點培養的人才在夷陵之戰中傷亡殆盡,蜀地本地人才如孟達已叛逃,剩下的大部分都偏向於據蜀地自保,北伐意願嚴重不足,這也是蜀地人才代表李嚴一直都不太配合諸葛亮北伐的原因
此時的蜀國可以說是實力大損,百廢待興,諸葛亮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並沒有誇大
南蠻不太穩定,盟友東吳也不可靠,自己兵力不算充足,錢糧不豐,物資運輸困難,人才缺少,戰將零落,能獨擋一面之人更是極少,好不容易有個能力超群的李嚴還跟自己不是一條心
這只是硬體上的問題,還有軟體上的問題更大
自昭烈帝劉備死去,蜀漢出兵的大義名分弱了不少,同時 ,那些一心輔助劉備,匡扶漢室的人才如關羽,張飛,黃忠,馬良,伊籍,龐統都已死去,那些跟曹魏有深仇大恨的,一心北伐報仇的人才如馬超,也已死去,還有劉備精心培養的後備心腹人才,張南,馮習,杜路,劉寧,傅肜,關平,輔匡,趙融 ,廖淳,王甫,趙幾都已戰死,黃權降魏,蜀國人才為之一空
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剩下的人才中 ,有強烈北伐慾望的不多,大多數蜀地出身的將領對於北伐都沒有太大欲望,勝也好,敗也罷,只要能保證蜀地安全就就行了
所以後期諸葛亮死後,願意繼續堅定北伐的基本都不是蜀地本地人才, 而是姜維,廖化 ,夏侯霸這些外來人
綜上所述,蜀漢國力弱小,民眾和大多數本地人才並不支援北伐,諸葛亮全憑個人威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為以功代守,保全蜀地 ,二也是為了那一點點匡扶漢室的希望
這就不是多了一員戰將就能改變的,哪怕給他十個八個項羽,也解決不了問題
一個項羽,改變不了蜀漢的劣勢,戰爭,也從來不因一人而改變
匡扶漢室,始終只是仁人志士們為了一點微小的希望在努力罷了
劉備如是,諸葛亮跟姜維也如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
5 # 文庸讀史
我是文庸,我來回答
我認為不能,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個人再厲害也需要平臺支援,蜀國沒有滅魏國的實力
-
6 # 武嫂快樂軒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三囯的人口和兵力,再來分析諸葛亮北伐會不會成功。
蜀國:人口在110萬左右,兵力在13左右。
吳囯:人口在230萬左右,兵力在25萬左右。
魏囯:人口在500萬左右,兵力在45萬左右。
從這裡就可以對比出來:在冷兵器時代,國家人口的多少,往往能夠決定其擁有多少兵源。當時曹魏總人口與兵力是吳蜀兩國的總和還多。更有人評價魏囯“三分天下有其二”。
諸葛亮北伐前,蜀漢總人口才一百萬,帶甲不過十萬,經濟軍事實力更是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僅就國力考量看,蜀國明顯處於下風。詩人李白曾作詩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更是不利於出蜀國作戰,這會導致後方糧草供因不上。因此,無論是實力還是機遇,都決定了諸葛亮北伐是一場極難取勝的軍事行動。就算讓項羽來做副手,單憑一人的力量,無法改變大的格局。
大戰略上處於絕對弱勢,然而北伐雖然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也是能夠選擇的最佳方案。其意義就在於“攘除奸兇,興復漢室。”
諸葛亮北伐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與其坐以待斃,等到曹魏更加強大了,再來收拾你。倒不如先發制人,主動出擊,以挽回戰略頹勢,擺脫最終被吞併的命運。因此,在魏蜀兩國勢力差距尚未進一步拉大的局勢下,趁此北伐,爭取主動,無疑是正確選擇。
但諸葛亮想透過單純的軍事打擊以取勝,而對其他制勝方法缺乏考慮。執著於與敵正面作戰,未能靈活運用奇正之法,不採納魏延“子午谷”之謀而錯失良機。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魏蜀兩國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無論是否北伐,都無法改變蜀漢滅亡的命運。人即使再天賦異稟,如果受大環境制約,加上缺乏機遇,北伐註定無法成功!
所以,讓項羽來做副手,北伐也不會成功!
-
7 # 當代曹植
項羽傲慢,不會順從,不甘於做副將,恐生內亂。
項羽不是神仙,蜀國人口不足百萬,且無產馬區,蜀國民窮財盡,內鬥激烈。魏國人口440萬,還有產馬區,百姓安居樂業。戰爭比的是綜合國力,雙方實力懸殊,項羽如何取勝?
曹魏北有匈奴,南有東吳與蜀國,待曹魏內部穩定,匈奴與東吳不敢犯邊之時,便是曹魏吞併蜀漢之時。
一個項羽改變不了什麼!
-
8 # 自持閣
戰爭的勝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有合理的戰略指導。不會因為單純的多一武將就能改變結果。蜀國的北伐戰爭既不符合曹魏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蜀漢人民的利益,當時的形勢是三國鼎立形勢已經形成,三國君主都不昏庸,正是百姓暫時休養生息的時機,此時還未到北伐是時機,一味北伐只會加重人民的負擔,不符合人民的利益。
而諸葛亮一味北伐,想透過戰爭的方式取得速勝,這是不明智的戰略,不能取得勝利是歷史的必然結局。反觀解放戰爭能取得勝利,正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同時又有毛主席的偉大戰略指導!
-
9 # 馨悅經典
先說答案吧,別說配個項羽,你就是配十個項羽北伐也不會成功!
首先,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國力消耗日益嚴重,雖然是所謂的“三足鼎立”,但相比於魏、吳那是弱的不能再弱了……
其次,我們得承認諸葛亮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其治國理政的水平也無可挑剔,而且也很有戰略眼光,他也深知“然不伐賊,王業亦亡。”的道理,那他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呢?個人感覺無非是“變被動為主動”,達到“以時間換空間”的效果,簡單的理解就是讓魏處處制定防禦戰略,沒有時間制定實施攻蜀戰略,以此來遲滯和延緩蜀的滅亡!
所以蜀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
-
10 # 天晴愛睡覺
北伐不能成功,項羽的軍事才能並不是無敵的,而且項羽的性格缺陷極大。
你記得宋義嗎?知道楚懷王嗎?
配個項羽做副將,然後項羽殺諸葛亮,殺劉禪,最後被曹操消滅嗎?
不要做舔狗,你家人會傷心的,項羽是個垃圾,不值得你伸長了舌頭舔!
-
11 # 蟹蟹聊故事
這個問題有點穿越的成分。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說,蜀國後期無大將,而項羽剛好能彌補這個空缺。
假如說,項羽成了蜀國的一份子,那麼孔明會把項羽當成六虎上將之一。
即便如此,我仍然認為,北伐不能取勝。
首先是蜀國人才凋零,三國後期,蜀國的六虎上將,只有項羽能用了,所謂好鋼用到刀刃上,項羽一定是孔明的殺手鐧。
一般的戰鬥,能不用就不用。這也會限制項羽的發展,同時決定戰爭的因素很多,綜合國力,就是一項硬指標,蜀國的國力比魏國還是差一截子,這是短時間難以解決的問題。
反觀魏國,即使一些老將也逐漸凋零了,可是魏國的人才梯度一直沒有斷層,比如新興的將領中,王雙就是萬人敵一樣的存在。
司馬懿一直是孔明的強勁對手,司馬懿只要防守得當,孔明就沒有突破點,加上蜀國道路崎嶇,最終就會因為糧草而撤退。所以說,孔明就是有了一個五虎上將,仍然難以北伐成功。
-
12 # 花非花夜非葉
無法勝利,甚至會有殺身之禍。諸葛亮生憑不用險,而項羽則擅長用奇兵,諸葛亮不會採用項羽的計策,而項羽也是一個心高氣傲的楚霸王,結合項羽殺宋義發動鉅鹿之戰和殺了楚義帝的事情來看,項羽即有可能殺死諸葛亮
-
13 # 宋順生552
有項羽要諸葛亮幹嗎,內鬥嗎?只會敗得更快,兩人一勇往直前,一謹慎過度,沒出兵就會打起來,不是項羽殺了諸葛亮,就是諸葛亮殺了項羽。項羽殺諸葛亮的罪名是這老東西貪生怕死,這也不讓,那也不怕,是個廢物。諸葛亮殺項羽的罪名是此人勇猛過度,不服上官,不違法紀
-
14 # 老實人侃歷史
項羽會幹掉諸葛亮等人,在蜀地當他的皇帝。至於北伐,當然不會成功,蜀國和魏國的實力差距,不是一個項羽能夠彌補的。
-
15 # 平陽男人601
諸葛亮當元帥,項羽當副將不能成功!
如果諸葛亮主管後勤及參謀長,由項羽帶著一群小兄弟出去,北伐一定能成功!
-
16 # 歷史笑笑談
這個問題有點天馬行空了,那就做個天馬行空的回答!
題主說,給諸葛亮配個項羽做副將,北伐能成功嗎?這個可以斬釘截鐵的回答,不會,原因很簡單,依據項羽的性格,是不會給諸葛亮當下手的,或者說,項羽一定有自己的主見,所以諸葛亮一定指揮不動項羽,最後結果,要麼諸葛亮把項羽放置一邊不用,要麼就是項羽被殺。至於說項羽殺掉諸葛亮,沒有這個可能的,從政治頭腦來說,十個項羽抵不過一個諸葛亮。
現在換個思路,假如諸葛亮給項羽當副將,北伐有可能成功嗎?
這種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原因呢,諸葛亮和項羽搭配,相當於給了項羽一個蕭何外加一個張良,而項羽呢,也是不世出的名將,想想劉邦為什麼能打敗項羽?不是劉邦多能打,而是蕭何在後方源源不斷的給劉邦輸送兵力和糧草。
說的有點籠統了,或許聽的有點蒙,這麼來說吧,首先項羽自己的軍事指揮藝術已經登峰造極了,破釜沉舟,彭城之戰,都是以少勝多,都是奇蹟戰,就算當時的韓信,也不敢跟項羽硬碰硬的去打仗,放在三國時代,恐怕也是一騎絕塵。項羽最後之所以敗,是敗在了政治上,而不是敗在了軍事上。
如果多了諸葛亮,相當於政治上給項羽做了護航,無論是政治口號還是兵員糧草以及國家制度和內部問題等等,都會得到很好的解決。或許有人會說,不是有一個范增嗎?范增充其量只是個謀士而已,或者說是個頂尖的軍事謀士,對於一隻軍隊來說,政委可以代替參謀長,但是參謀長絕對代替不了政委,而諸葛亮相對於其軍事才能來說,更擅長的是內政,雖然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不弱。可以試想一下,一個軍事天才,一個內政奇才,而且性格方面,一剛一柔,所以這種搭配,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或許有人說,依項羽的性格,肯定不會聽諸葛亮的,所以諸葛亮再有本事,項羽也聽不進去,那麼會不會這樣呢?諸葛亮治蜀,能得到那麼高的威望,肯定不是依靠著自己的丞相職位,而更多的是依靠的自己政治智慧,想想當關羽聽說黃忠也封大將,跟關羽一個級別的時候,諸葛亮是怎麼勸說的,當有人給諸葛亮打法正小報告的時候,諸葛亮又是怎麼處理的,所以面對什麼樣的人,諸葛亮一定會用相應的方法,這點大可不比擔心。
歷史總是人來書寫,任何時候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倘若任何時候,只是依據紙面實力的強弱來判斷戰爭的輸贏或者走向,那麼歷史的走向就不會像今天一樣了。我們尊重歷史規律,但是同時也要尊重一些天才歷史人物的歷史創造能力,之所以我們會認為不可能或者不行,只是因為我們不是那個歷史上的天才人物,所以我們無法想像當這些天才人物面對這些歷史問題的時候,會想出什麼樣的天才點子,也許只有天知道。
回覆列表
可能性不大……
諸葛亮面對的不是單純缺少人才這一個問題。
北伐本身就是因為季漢在經濟和後期上的弱勢,被迫以戰養戰。即使項羽做將領來進行北伐,也只能保證戰必克,但能持續多久沒人能判斷,只要曹魏學會搞堅壁清野,項羽就半點辦法都沒有……
但是,只要項羽入場的時間是第一次北伐,代替馬謖守街亭,把張郃打爆,那就不好說了。第一次北伐是季漢國力相對較高的時候。
除此之外的時間點吧,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