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中簡堂潑潑熊

    可以這麼說,魯智深這個人物被認為是《水滸 》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他堪稱 《水滸》中最具光彩的好漢。一生行事, 率性而為, 從不仰人鼻息,見識堅定 ,敢愛敢恨 ,豁達大度。而且最為難能可貴的是 :他行事完全符合毫無利己專門利人。 作家周作人曾經對魯智深有這麼一個評價 :“他是 一個純乎赤子之心的人,一生好打不平,都是事不幹己的 。”

    比較一下《水滸》中作者寫得最好的幾位好漢, 就不難發現, 魯智深是作者寄予希望最多的一位 。這一點突出地體現在他完滿圓寂的結局上, 是所有梁山主要頭領中最好的一個 。因此,十分耐人尋味。

    在第一百十九回 , 梁山軍隊消滅方臘勝利歸來 , 諸將都在六和寺安歇 。 “魯智深自與武松在寺中一處歇馬聽候, 看見城外江山秀麗 ,景物非常,心中非常開心。是夜月白風清, 水天同碧” 。這美好的心情配上何等美麗的景色啊! 此生可以知足了,作者寥寥數句全無一絲一毫死亡將臨的悲涼與暗示,反倒是有些仙境般的詩意氣氛。這就是魯智深圓寂前的情景 。

    當夜他 “正在僧房裡, 睡至半夜, 忽聽得江上潮聲雷響 ”, 魯智深驚 醒過來 , “只道是戰鼓響,賊人生髮, 跳將起來 ,摸了禪杖, 大喝著 ,便搶出來”。由於驚動了眾僧, 魯智深便與他們對話起來 。這段文字雖然短小, 卻含義雋永 ,耐人尋味:

    眾僧都笑將起來道:“師父錯聽了 , 不是戰鼓響, 乃是錢塘江 潮信響 。”魯智深見說 ,吃了一驚, 問道 :“師父 ,怎地喚做潮信響?” 寺內眾僧, 推開窗 ,指著那潮頭, 叫魯智深看, 說道:“這潮信日夜 兩番來 ,並不違時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 ,合當三更子時潮來 。因 不失信 ,謂之潮信。”魯智深看了 ,從此心中忽然大悟 , 拍掌笑道: “俺師父智真長老 ,曾囑付與灑家四句偈言 ……今日正應了 `聽潮 而圓,見信而寂" ,俺想既逢潮信 ,合當圓寂 …… ”

    在這不足兩百字的對話與描述中 ,七次出現 “信 ”字 ,其中五次提到 “潮信 ”,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出 “不失信 ”三字。 “信 ”是華人的 “五常” 之一, “仁義禮智信”乃是華人引以為自豪的美德。 古人往往把信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 “言必信, 行必果 ”,這也是華人做人的重要道德準則。

    作者對魯智深結局的處理還有一處特別值得注意 ,那就攻打方臘的最後關頭,他追趕大將夏侯成, 成功將其除掉, 並且活捉了方臘,可謂功績顯赫 ,若是論功行賞 , 定然高貴 。當時宋江熱情邀請魯智深回京 , “可以還俗為官,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 光耀祖宗 , 報答父母劬勞之恩 ”。但是魯智深早已經看透了社會與人生, 說 “灑家心已成灰, 不願為官, 只圖尋個淨了去處 ,安身立命足矣 ”。

    可宋江依舊迂鈍, 還進一步勸說: “吾師既不肯還俗 ,便到京師去住持一個名山大剎, 為一僧首, 也光顯宗風, 亦報答得父母。” 魯智深見認為宋江的利慾薰心已經無法用佛法點化了,只能乾脆一口拒絕, “搖首叫道:`都不要, 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由於魯智深是被迫出家的 ,作者沒寫他認真做過什麼 “功課 ”, 也沒有寫他如何虔誠地正經參禪打坐, 但他卻是真正的大徹大悟,對於世俗的一切毫無牽掛 。在這裡 ,宋江的儒和魯智深的佛 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從側面也肯定了魯智深天真純樸的童心世界裡 “諸法空相”的無為佛法。

    作者之所以安排魯智深的坐化圓寂, 就是認為他已經修成正果功德圓滿了。我們可以想想 《水滸》中 其他梁山好漢的生命歸宿大部分是悲劇性的, 或橫屍沙場 或死於迫害 ,只有少數人得以善終 ,在水滸英雄的諸種生命歸宿中, 只有魯智深 “卻得清淨, 正果非凡 ”。宋江最後被毒死。武松終於出家, 但已斷臂, “雖然不死, 已成廢人 ”。

    林沖和楊志都是半路病故。作者基本上沒有讓楊志參加徵方臘的大戰, 過江不久就因病留在了丹徒, 打完方臘楊志已經病逝。林沖參加了平定方臘之戰 ,後來 “風癱 ”了, 終究也沒有回到汴京, 由出家六和寺的武松照看 ,半年後病故。這四個人都沒有迴歸朝廷 ,其中魯智深、林沖 、武松三人最終的歸宿都是在六和寺,這不能不說是作者用心良苦的安排。

    整個水滸傳讀下來,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魯智深是多麼的喜愛,能在人性和佛性中閃耀光輝,像恆星一樣永遠光照後世 ,魯智深做到了, 而且做得很圓滿 。在無盡蒼穹中,魯智深閃爍著他那雙智慧的眼睛, 笑看人間浮雲。受招安, 徵方臘 ,英雄末路, 豪傑氣短 ,西風古道, 日暮鄉關, 往事如煙 ,哪堪回首 ! 梁山豪氣,風光不再, 水泊理想, 已然破滅, 封妻廕子, 與吾何干, 佛門聖地, 亦非淨土 ……也許, 只有在潮信之際才能讓他體會到真摯的兄弟情誼和當年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 如虎的崢嶸歲月 。 “錢塘江上潮信來 ,今日方知我是我”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來不勉強別人做不情願做的事,屬於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