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歷往事

    火器又叫熱兵器、熱武器,主要是指使用火藥的火槍、火炮等近現代武器。相比冷兵器,火器是近代武器發展的一個潮流。早在宋朝時期,中國就出現了火器,雖然比較原始,但已經具備了火器的雛形。到13、14世紀,歐洲已經逐漸普及了火器。當然遠在東方的中國也不甘落後,明朝的火器製造已經十分發達,不僅數量龐大,而且種類繁多。但到了清朝時期,火器裝備相比明朝技術上稍有進步,主要是統一制式和武器缺點改良上。普及率也高於明朝。但說滿清重視火器,則完全是無稽之談。火器數量多不代表重視,火器數量少不代表不重視。

    軍隊的戰鬥力關鍵也不是武器,而是訓練和紀律。強而有力的訓練,即使冷兵器的現代軍隊也能打敗手持熱兵器的封建軍隊。

    滿清高層的想法,本身就是要以滿清八旗作為監督隊,監督僕從軍去戰死死戰取得勝利。而剋制僕從軍的監督隊,要的就是強而有力的組織化訓練和震懾力。所以,滿洲高層對八旗監督隊的要求,根本不是火器的普及率,而是滿洲八旗組建初期,那種以騎射為本的戰鬥意志。

    滿清高層從來都認為,只有騎射為本的八旗軍隊,有足夠的戰鬥意志,能夠不畏死亡的衝鋒意志和血腥的屠刀殺戮的震懾力,足夠震懾綠營等僕從軍就夠了。所以滿清八旗所組建的標統,基本上都是各色的騎射兵。騎射兵的優勢是控制範圍大,很少的幾百人就能夠控制數萬人的僕從步軍;震懾力強,數萬人的僕從軍,就算結夥,也往往只會是數百人的小團伙,面對數百精銳騎兵奔來,根本興不起反抗意志。關鍵時刻,就算僕從軍戰敗,八旗標統也有足夠的行動力脫離戰場從新糾集僕從軍。而火器的使用,才是對這種有害的表現,站在遠距離射殺敵人,既不能表現英勇,又不能展現血腥,這往往會被僕從軍看不起,一旦失去震懾力,滿清八旗就得捲鋪蓋滾蛋。騎射為本,站在滿清高層來看問題,一點錯都沒有。而且滿清也是一直如此的。滿清也重視火器,大量裝備火器沒錯,但是滿清高層也從來沒有想過如何發揮火器的威力。比如排隊槍斃這樣增大火器殺傷力的軍事改革,根本就不是滿清高層會考慮的。

    那麼滿清的為什麼如此不重視火器呢?主要有幾點:

    第一,滿清以弓馬立國,重騎射不重火器,導致火器發展緩慢。清朝火器專家戴梓發明了機關槍(連珠銃),但還免不了被流放的下場。乾隆時期馬夏爾尼進獻了歐洲最先進的火槍,乾隆把它扔進了倉庫。清朝也只有對火炮還算感點興趣,不過火炮對他們來說也不過是笨重的大玩具,至於火槍無非是打鳥、打兔子的工具。面對西方火器的一日千里,清朝的火器已經全面落伍,遇上列強只有捱揍的份。

    第二,清朝早期國家動亂,征戰頻繁,所以清朝對火器比較重視,特別是大炮的製造,可是狠狠的造了一段時期的大炮,比如雅克薩之戰中的無敵神威大炮,威力還是很大的,效能也不錯,裡面還有洋人的功勞。不過康熙之後,清朝逐漸平定叛亂和邊患,尤其是成功解決了北方的蒙古人,所以就不再研發製造新式火器,也不再仿造西方火炮。因為對付老百姓大刀長矛足夠了,根本用不著花費鉅額的資金去研發火器。說白了,就是長時間沒有強大的敵人,沒有發展火器的需要,武功自然就廢了。

    第三,武器生產是一個配套工程,依靠手工作坊製造和能大規模列裝完全是兩碼事。現代火器生產需要現代化的鋼鐵工業體系,需要焦炭、鍊鐵、軋鋼、車床等一系列配套設施,需要數學、物理學、材料學等系統科學教育。我們的“大清”文考八股,武考弓馬,至上到下已經完全脫離現實了,怎麼玩得轉火器。直到甲午戰爭時期,帝師翁同龢還抱著孔孟之道,堅持以德服人,結果氣的李鴻章差點背過氣去,等洋人打過來的時候後悔晚矣。

    第四,清朝雖然也有生產火器的作坊,生產的火器數量也很龐大,但產量低、質量差,都是粗製濫造的落伍產品。雍正時,清軍七成都裝備了鳥槍,連騎兵都配了火槍,火器比例一點不比歐洲差,不過質量就不敢恭維了,嚇唬老百姓還可以,打洋人就不行了,被洋人揍得屁滾尿流。

    第五,清政府嚴格控制民間火器的研發和生產,對民間的火器管理非常嚴格,對海外的火器貿易也採取禁絕的態度。清軍火器本就落後,官方瞎胡鬧,民間禁絕,海外隔離,造的爛是必然。

  • 2 # 孤竹公子

    先說答案,清代火器相比於明代火器是有一些進步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分別介紹一下明清兩代火器的發展概況。

    ⒈明代火器的發展

    很多人認為明代火器世界領先,其實是不正確的,想想明末清初著名的紅夷大炮,要真是世界領先幹嘛還進口外國大炮。

    ▲明代鳥銃

    元末明初時期火器的製造與運用確實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然而隨著戰事的結束,明代火器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主要以三眼銃、子母炮、神槍、火磚、火箭類及火門槍類為主。直到正德年間由於和葡萄牙發生戰爭以及與倭寇的作戰才促使明朝認識到自己火器的落後,進而開始引進並生產佛郎機銃、炮及火繩槍等火器。請注意,明朝引進佛郎機炮時已經落後於同時期的西方。

    ▲明代三眼銃

    明代看似繁多的火器其實威力有限,連戚繼光都曾說過不堪使用。

    有火磚,一窩鋒,地雷,千里炮,神槍等,百十名色,皆不切於守戰,故不備,今皆一切禁之。以節靡費,惟有子母炮,尚屬可用,未當終棄,亦一奇品也。 -----《練兵實記》戚繼光

    ▲明代與歐洲火器對比

    而且引進的火繩槍等火器也只是很少的軍隊裝備,大量明軍仍然使用之前落後的火器(火門槍類)。所以到明末與後金的戰爭中,三眼銃類的火器無法對重甲的後金騎兵或步軍造成有效殺傷,不過這也促成了紅夷大炮的引進。

    ▲明代崇禎時期紅夷大炮

    明代中後期隨著戰事的增多,進而開始引入西方火器,著名的佛郎機銃、紅夷大炮等都是16世紀以後引入的。這一時期明代火器有所發展但已經落後於西方

    ㈡清代火器的發展

    清代的火器從後金時期開始發展,後金在與明軍的交戰中深刻認識到火器的重要性,於是大力發展火器,八旗中的漢軍就很善於使用火器。入關後由於戰事頻繁,所以火器的發展並未停滯,透過傳教士帶來的技術,清朝大量鑄造火炮,明代的三眼銃及火門槍類被淘汰,火繩槍開始成為清代的主要裝備之一。

    6▲清軍持火繩槍畫像

    然而,此後由於戰事的減少,清朝武器革新的動力也喪失殆盡,加上出於對漢民的防範,新式火器大多隻裝備於八旗兵,所以直到鴉片戰爭前期,清代火器發展也是停滯不前(和明朝類似),僅是在清初時期火器有所發展,到乾隆時期,大量抬槍、抬炮成為制式火器裝備清軍。

    ▲兵技指掌圖說(道光23年)

    總體來說,清代火器裝備(鴉片戰爭前)要比明代火器裝備更先進,那些說清代火器落後於明代是不切實際的,但是因為明清都沒有形成對火器發展的理論支援,僅是引進仿造,技術發展緩慢。加之手工作坊式的生產,使得火藥、火器質量難以保證,越來越落後於西方。

    至於很多書上所說的清軍只重騎射不重火器其實是錯誤的,或者說是誤解的,恰恰相反,清軍特別重視火器。

    ⒈八旗兵專設火器營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所以為了防範漢民,八旗兵駐防全國各地以監視綠營兵,京師更是重中之重。正是由於清朝統治者充分認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所以京城八旗兵裡專設內外火器營,並且比較先進的火器只裝備八旗兵用以威懾綠營兵,統治者認為畢竟八旗兵人數少,只有用先進的火器才能威懾綠營,使其不敢謀反。

    ⒉清軍火器比例很高

    清軍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火器裝備比例都比較高,不同的是綠營沒有專設火器營而已。

    ▲清軍作戰圖

    雍正時期之前各省軍隊火器配置數額混亂,雍正五年兵部議定了統一的火器數額標準,沿海及沿邊省份,每千名兵設鳥槍400,內陸省份每千名兵設鳥槍300。此後有些沿海省份增加到每千名兵鳥槍500,火器比例達到50%

    雍正五年,議準:腹內省分,每兵千名,設鳥槍三百杆;沿海、沿邊省分,每兵千名,設鳥槍四百杆。

    ––《皇朝通典》

    其實不光是正規軍,清代地方團練民壯也學習操練鳥槍,雍正時期,一位刑部尚書曾奏請說,在每州縣選取50名團練民壯,練習鳥槍、弓箭、長槍勤加操練有利於武備。雍正皇帝說此奏甚好,實心奉行。

    刑部尚書勵廷儀奏。請團練民壯。於每州縣選取五十名。分習鳥槍、弓箭、長槍、其尤壯者、選為頭役。即於州縣俸工內、酌給工食。勤加訓練。於武備實有裨益。得上□日、此奏甚好。嚴諭直省督撫、實心奉行。–––《清實錄》

    其實很多人說清代重騎射不重火器是源於這句話——凡屬滿洲,以騎射為根本。

    然而這句話並不完整,還有前言後語未提及,我們看看雍正皇帝原話是怎麼說的,請看清實錄的記載:

    諭火器營大臣等。火器營甚屬緊要。馬上教習熟練。方為有益。凡屬滿洲、以騎射為根本。不可專習鳥槍。而廢棄騎射。須在馬上射箭放槍。著令兵丁加意熟習。再、兵丁內、有自己養馬。學習鳥槍技藝。及勤謹效力當差者。爾等即當獎勉。以優等記名。––《清實錄》

    原文中並沒有不重視火器的意思,相反著重說明了火器的重要性。而騎射是八旗滿洲的傳統,雍正皇帝的意思是不能忘本,所以還得練習。這和現在我軍的“刺刀見紅”精神和恢復拼刺訓練是一個意思。

    ▲兵技指掌圖說(道光23年)

    綜上所述,清代火器裝備在繼承了明代火器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但整體發展有限,受當時歷史環境的影響,火器的創新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統治者雖然認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當做統治鎮壓民眾的利器,嚴禁民間使用,所以導致一旦戰事平息的時候火器的發展就停滯不前。而且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到來,東西方火器技術的差距越來越大,根本原因其實是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制度已經落後於歐洲開始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制度。

  • 3 # 葉飄刀

    你要看說的是清朝什麼時期

    清朝實際是早期、晚期都重火器,中期不重。

    早期是為了對付明朝的火器,晚期,北洋水師這個已經鐵甲艦了,比明朝火器進步太多了。

    但在中期,明朝消滅了也沒有外來威脅的時候,清朝是沒有大規模裝備火器的。

  • 4 # 陰跌積極胡歌後宮

    清代製造的火藥兵器。重火器主要是火炮,輕火器主要是火槍。清人制造火器始於後金天聰五年(1631),清代前期仍大量製造,清兵入關到康熙統治時期,由於戰爭頻繁,因此火器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例如清代火器製造家戴梓製造了類似“機關槍”的“連珠銃”。但後來因為得罪南懷仁而被其誣陷,最終被康熙流放到瀋陽。此後由於清朝局勢漸穩,缺少大規模戰爭,火器的發展也漸趨停頓。

    清朝有不少關於火器的著作,為平定三藩之亂,康熙特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適應南方地形特點和便於戰場上機動使用的火炮。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西方的制炮理論和方法。在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末年四十餘年間,乾隆二十一年(1756)頒行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載有各種火炮共85種,同年的《皇朝禮器圖式》中鳥槍,紅衣大炮,子母炮這三樣火器成為制式武器。其他的著作分別有薛熙撰的《練閱火器陣紀》,沈善蒸撰的《火器真訣解證》,王達權、王韜同撰的《火器略說》,薛鳳祚撰的《中西火法》,陳暘撰的炮規圖說以及董祖修撰的《炮法撮要》等。[1]

    但是清代中期之後,由於國家政策傾斜,重視祖訓類似“馬上取天下的”的落後理念,統治者不重視武備,以致鴉片戰爭時,清軍仍然使用舊制火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清朝又開始大量製造火器,並積極從西方引進先進武器。到洋務運動時,清朝建立了大量近代槍炮製造廠,如安慶內軍械所、湖北槍炮廠、天津機器製造局等等。

    中文名

    清代火器

    外文名

    Firearms of the Qing Dynasty

    火炮

    紅衣大炮、沖天炮、子母炮

    火槍

    火繩槍、擊發槍、燧發槍

    快速

    導航

    火槍

    火炮

    清代火炮以材質分,有鑄銅炮和鑄鐵炮。清前期以銅炮為多,後期多為鐵炮。此外,還有少量的鐵心銅體炮、銅心木鑲炮。由於銅炮多鑄造精美,儲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以重量分,有重炮和輕炮,《清文獻通考·兵考》:“重自五百六十斤至七千斤,輕自三百九十斤至二十七斤。”以形制分,有前裝炮和後裝炮,前裝炮又分為紅衣炮型和沖天炮型,後裝炮主要是子母炮型。清代火炮多有銘文,常銘炮名、年款、監造官員、工匠、重量等。清代視火炮為神物,常授予火炮各種將軍名號,清初時定製於每年秋季在北京盧溝橋舉行一次大典,祭祀炮神,並令八旗操演火炮。

    共2張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紅衣大炮

    紅衣大炮改良自明代仿製西洋人的紅夷大炮,因滿人惡“夷”而改“衣”。這種炮身管較長,口徑較大,前細后豐,炮身鑄有多道固箍,滑膛,中部有炮耳,炮口和炮尾分別裝有準星和照門。其裝藥量大、炮彈重、射程遠、威力大。存世的實物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①1643年制神威大將軍炮,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是現存最早的清代火炮,口徑13釐米,全長2.64米,炮身後半部用滿、漢文陰刻:“神威大將軍 大清崇德八年十二月日造 重三千七百斤”。《清會典圖·武備》記此炮“受藥五斤,鐵子十斤,載以四輪車,通髹朱”。此炮為鐵心銅體,即在銅炮身內鑄有鐵炮膛,鐵膛較銅膛耐蝕,銅炮身又可避免鐵炮易炸裂的缺陷。②康熙十五年(1676)制“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1975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發現,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口徑11釐米,全長2.48米,重1000千克。用滿、漢文銘:“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 神威無敵大將軍”。此炮曾參加過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雅克薩抗擊沙俄入侵的戰爭,立有戰功。戰後清政府在齊齊哈爾專門修建炮庫收藏,留存2018年。③康熙二十八年(1689)制“武成永固大將軍”銅炮,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口徑15.5釐米,口壁厚16.5釐米,全長3.6米。炮尾銘滿、漢文:“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鑄造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用藥十斤 生鐵炮子二十斤 星高六分三釐 製法官南懷仁 監造官佛保 碩思泰 作官王之臣 匠役李文德 顏四”。此炮鑄制精美,遍體飾有蓮花文、蕉葉文、迴文、乳釘文,尤其可貴的是雙輪鐵質炮車儲存完好,連同火炮重達1萬斤,是現存最大的清代火炮。④道光十六年(1836)制鐵炮,由當時著名冶鐵中心佛山鑄造,發現於廣東虎門海灘,廣州博物館收藏。口徑14.2釐米,全長 2.3米,重3000千克。炮身銘有兵部尚書、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全省水師提督關天培督制等85字。此炮曾安放於虎門炮臺,參加過第一次鴉片戰爭。⑤道光二十三年(1842)制鐵炮,首都博物館收藏。口徑11.5釐米,全長1.5米。炮身銘有“浙江嘉興縣縣丞龔振麟”監造等41字。龔振麟在世界上首創鐵模鑄炮法,即用泥範法鑄制鐵模,再由鐵模鑄制鐵炮。鐵模可多次使用,具有成本低、質量好、效率高等特點。此炮即用鐵模鑄造。此種炮是現代加農炮的原型。

    共4張

    清代火炮

    共55張

    “欽定大清會典--武備八至十”(火器)

    沖天炮

    沖天炮型是一種曲射炮,身管較短,口徑較大,多發射爆炸彈,最典型的實物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制“威遠將軍”銅炮。口徑 21.2釐米,全長 69 釐米,重 375公斤,載以四輪炮車。炮身銘滿、漢文:“大清康熙二十九年景山內御製威遠將軍”等50字,景山是清代重要的鑄炮場所。此炮前侈後斂,形如仰鍾,炮膛分為大膛(裝彈)和小膛(裝藥),炮彈為空心鑄鐵彈,直徑 20 釐米。裝放方法是先把火藥裝入藥室,再入木馬子,上加土寸許,然後將炮彈放入大膛,發炮時先點燃炮彈引線,再點燃火門烘藥,“炮發子出,迸裂四散,為用最烈”。從小輪炮車看,此炮只宜於在城垣上防守,不適於行軍野戰。該種炮是榴彈炮的原型,只是彈藥上略有差別!

    共2張

    威遠將軍炮

    子母炮

    子母炮型源於明代從西班牙傳入中國的佛朗機銃,身管較細長,有瞄準具,輕便利攜,在母炮的後部輪換裝填子炮,發射快速。實物有康熙年間製造的“子母炮”,故宮博物院收藏,鐵鑄,母炮口徑 3.2釐米,全長1.84米,“重九十五斤”,底雕蓮花紋,通髹以漆,配子炮 5枚,還專門備有馱在馬背上的炮鞍,利於行軍涉險。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制“奇炮”,鐵鑄,口徑 2.7釐米,炮管長 1.8米,“重三十斤”,亦屬於子母炮型,但形制有所改進:裝填方式類似雲南邊境毒梟的雙筒獵槍,炮管後接木柄,可上下開合,子炮直接從母炮膛底推入,而不是從母炮蓋面開孔納入,由木柄起閉鎖作用;點火方式改用火繩槍機,點火快速、準確。奇炮較子母炮更加輕便靈活,有利於炮兵的機動作戰,威力十分感人。

    子母炮

    奇炮

    火槍

    火槍又名鳥槍、鳥銃,是一種前裝滑膛火繩槍,其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繩槍,此後幾經改良,成為主要單兵火器之一。根據《皇朝禮器圖式火器》的記載,清朝鳥槍的種類達58種之多,大同小異。其中裝備最多的是兵丁鳥槍。[2] 西洋火槍和中國傳統的火銃相比,有許多優點,它身管較長,口徑較小,裝有瞄準具,採用槍機發火,發射同口徑吻合的圓鉛彈,槍柄多為曲形木託,這些改進使火槍在射程、射擊精度和侵徹力等方面都有顯著提高。

    共10張

    清代御用火槍

    清軍鳥槍在型制上的缺陷是:槍身太長(裝藥、填彈和射擊均為不便);點火裝置落後(雨天效能極差)。而在效能上,又有著射速慢、射程近兩大致命傷。[2]

    火槍一般由槍筒、槍機、槍托和槍架組成,槍筒、槍機均為鐵製,槍托、槍架用木製。火槍以槍機構造分,有火繩槍、燧發機、擊發槍,以火繩槍為主;以槍膛構造分,有滑膛槍、線膛槍,以滑膛槍為主;以裝填方式分,有前裝槍、後裝槍,以前裝槍為主;以用途分,有兵丁用火槍和皇帝御用火槍。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許多康熙、乾隆兩朝御製、御用火槍,製作精美,槍筒上有錯金圖案,槍托多用金銀、象牙、玉石、珊瑚、犀角等珍寶鑲嵌。

    《大清律例》規定:“各省深山邃谷及附近山居驅逐猛獸,並甘肅、蘭州等府屬與番回錯處毗連各居民,及濱海地方應需鳥槍守禦者,務需報明該地方官,詳查明確,實在必需,準其仍照營兵鳥槍尺寸製造,上刻姓名、編號,立冊按季查點。”也就是說,為了防賊,防野獸的需要,民間可以擁有鳥槍,不過必須向官府上報,獲得持槍證明。

    火繩槍

    火繩槍是利用火繩槍機點火的槍,槍機包括蛇形杆和扳機,蛇形杆端夾有陰燃的火繩,扣動扳機,蛇形杆下行,點燃火藥。實物有康熙年間的“御製禽槍”,滑膛,口徑1.4釐米,槍筒長1.1米,全長1.57米。裝飾華麗,槍口和近火門處錯金,成蓮花瓣形和雙螭環繞形。槍托用高麗木製,底部鑲雕花玉託,槍架端飾羚羊角。槍托底部鐫22字:“御製禽槍 長三尺五寸 重六斤 藥重二錢 子重三錢四分”。康熙、乾隆年間制“十喜花膛鍤子槍”是一支線膛火繩槍,口徑1.6釐米,槍筒長1.067米,全長1.5米。有精美的裝飾圖案,槍筒與槍托用四道銀箍連結,槍筒後部有錯銀鍍金“喜”字,槍托分別鑲嵌銀、螺鈿、象牙花蝶、銅奔龍、獸骨等,並鑲銅刻字:“用藥貳錢 鉛丸五錢貳分 壹百弓有準”。“壹百弓”是槍的有效射程,約合 160米。槍膛中開有直線槽,主要是為了減少裝彈時鉛丸與膛壁的摩擦。康熙、乾隆年間制奇槍是一種後裝火繩槍,結構與奇炮類似;《清會典圖·武備》載有“樹雞神花奇槍”,“重六斤,長三尺……受藥二錢,鐵子三錢八分”,槍口飾錯金蓮瓣,槍托用核桃木製,底端嵌以鹿角,槍架末飾以羚羊角,製作精美。後裝槍裝填彈藥簡便,射速較高,代表了槍械發展的方向。

    共4張

    清代鳥槍

    燧發槍

    燧發槍是在槍機上安有燧石,利用撞擊時發出的火星點燃火藥,較火繩槍安全、可靠。康熙“御製自來火二號槍”是轉輪式燧發槍,口徑1.1釐米,槍筒長90.3釐米,全長1.35米。槍口有錯金獸面紋,近槍機處嵌五螺鈿圓星作梅花狀,槍托底端鑲銅金託,轉輪槍機鍍金鏤花。發射時,用鑰匙將轉輪上滿弦,扣動扳機,機輪轉與火石迅速摩擦生火。在明代《軍器圖說》於明崇禎八年(西元1635)成書刊印,本書羅列了各種火器,圖文並舉,敘說軍器之製造,使用與威力等。本書載有的“自生火銃”,就是一種燧發槍,只不過到乾隆四庫全書時候被全部焚燒殆盡,之後年制鑲骨燧發槍源自俄國進口,口徑1.7釐米,槍筒長88釐米,全長1.185米。槍筒鐫花紋,槍托用虎皮木製,中後部嵌銅銀花,尾嵌獸骨。槍機前豎火鐮,扣扳機後,火石與火鐮猛烈撞擊起火。撞擊式燧發槍較轉輪式結構簡單、可靠,造價低廉,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並最終取代了火繩槍,中國當時例外因為鋼鐵不合格的緣故還是技術斷代後,對此依然使用舊式的加長鳥統進行對外作戰。

    共5張

    清代火器

    擊發槍

    擊發槍是使用雷汞發火裝置的槍,19世紀初英國發明。它是將雷汞製成火帽,靠擊錘撞擊火帽引發火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支道光年間制擊發槍,口徑 1.2釐米,槍管長1.25米,全長1.54米,槍口雕蓮花紋,槍托嵌以象牙雕刻的花飾,火帽用紅銅薄片製作。擊發槍提高了發火的可靠性,在歐洲很快就取代了燧發槍。晚清鴉片戰爭後1842年,意識到自身落後的清政府曾仿製數百杆裝備軍隊。

    雷管式擊發槍(火帽槍)

    兵丁鳥槍

    兵丁鳥槍用鐵製成,槍長2.01米,鉛彈丸重1錢,裝填火藥3錢。射程約100米。射速為1至2發/分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就業與創業我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