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河先生看手相
-
2 # 未央素人
陰謀奇出,傷生害命,必遭反噬。郭嘉荀彧龐統之流定曉之理。
許攸馬謖之輩未必懂得。
看具體的人!
-
3 # 坡泊215
不僅是《三國演義》中的,每個歷史時期的名人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是眾人皆知的,事事非非突出的"人物",所以眾說紛紜。
其實,上至天子諸侯,名人名將,下至庶民百姓,都有成去,成功,衰弱,老去的人生經歷。只不過,名聲越是顯赫的越受世人觀注。歷代的文人筆下,就是這些顯耀人物的興衰歷程。
這就是華夏文化之長河!
-
4 # 愛說詩歌
算人不算己 再說個人在歷史潮流中只能順勢而為 不可逆天改命 自己的路自己早就看清楚了 不論是苦是樂也得勇敢走完
-
5 # 弱冠布衣
1. 曹家: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辛毗、楊阜、桓範、司馬懿。
曹操家的謀士中出眾的第一個便是荀彧,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值得可敬的是,他有奇謀卻不自傲,更是為曹操舉薦了鍾繇(主要成就:大敗郭援),荀攸,陳群(主要成就:制定法度),杜襲(主要成就:安撫漢中),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也難怪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後來因為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享年50歲(也有服毒自殺一說),倘若荀彧他不是一心向漢,而竭盡全力為曹操,恐怕又將是另外一番景象。(這裡要說荀彧結局,是他不能背離自己的底線,故做好了終結此生打算,不然已他的功勞,即便告老還鄉未嘗不可,但仍是服毒自殺,這裡未嘗不有一種“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意味,恐怕也想透過自己的離去,影響主公稱魏公的想法在裡面)
第二個便是郭嘉,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三國志》中評價郭嘉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在曹操眾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瞭解曹操,兩人關係最為親密,只可惜算無遺策的郭嘉最後英年早逝,讓人惋惜。
第三個則是賈詡,雖然賈詡的名氣並不大,但是論謀策,三國中也是佼佼者,在官渡和赤壁之戰中均有良策,只可惜赤壁之戰中曹操未聽,在渭南一戰中,離間馬超和韓遂,使其內亂,然後佔領關中。後來又在太子一事上,為曹丕成為太子做出了貢獻,後來曹丕稱帝后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和父親一樣也沒有聽從,果然徵吳無功而返。最為讓人欽佩的是,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這種避險自保,不僅令自己得以善終,還保全了家人(賈詡於黃初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這點是非常難得的,易經中需卦就告訴我們要適可而止,該要的不一定要得到,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慾望)
第四個便是荀攸,荀攸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的叔父便是之前提到的荀彧,荀攸在官渡之戰中,計斬顏良,又計斬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又力勸曹操採納許攸之計奔襲烏巢,又力勸曹洪接納張郃、高覽,皆立下大功。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曹操都稱讚道“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一個算無遺策的謀士可以讓主公誇獎“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不誇大自己的功勞”,可見了得,只可惜,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吳途中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荀攸也是非常值得欽佩的謀士,特別有能力還可以做到低調,還讓曹操這種多疑的人挑不出缺點,實屬不易)
第五個便是程昱,在徵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後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而程昱平日為人生性剛戾,與人多有不和,故有人誣告程昱謀反,然而曹操卻對其賜待益厚。這就是因為程昱在曹操南征荊州成功後,主動提出“知足不辱”,所謂“知足不辱”(出自《道德經》,指一個人只要懂得知足,就不會因為過份的貪婪而得到屈辱的收場),於是程昱正式表示從此繳還兵權,闔門不出。最後在曹丕稱帝論功行賞時,離世(享年八十),可以看到程昱也是聰明之人,功成身退,與漢朝謀士張良退隱黃袍山有異曲同工之妙,此乃大智。
第六個則是司馬懿,大家對他都不陌生,畢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懿在曹操在位期間並沒有獻過太多良策,這和司馬懿伏膺儒教,曹操出身“贅閹遺醜”,有一定關係,然而司馬懿最厲害的在於隱忍,如若不然,以曹操的疑心焉有他存活之理,而日本戰國時代德川家康便和司馬懿一樣隱忍,熬過了織田信長,得到了豐臣秀吉信任,最後等兩位都離世,瞬間掌控全域性,不得不說非常可怕,將守時待命發揮到極致。
最後點一下許攸,作為官渡之戰的功臣,恃才傲物,天天吵著自己的功勞,還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這種行為放在現在,老闆也早開了,最後身死,怨不得別人。
注:董昭(享年八十一歲,壽終正寢)、劉曄(三朝元老,病逝)、蔣濟(在司馬懿推翻曹爽勢力後而亡)、辛毗(三朝元老,壽終正寢)、楊阜(在魏明帝期間離世,因反覆諫諍,明帝不聽,他反覆乞求辭職,未得允許,可能鬱鬱而終)、桓範(被司馬懿擊殺)幾人此處就不詳述了,
2. 孫家:張昭、魯肅、張紘、顧雍、諸葛瑾、步騭、闞澤。
對於孫家謀士最為出眾的便是二張,張昭和張紘,在孫策死的時候把江東大業交給了孫權,告訴孫權,關於“文”這一塊,可以問張昭,他都知道。“武”這一塊呢,可以問周瑜。可以說明張昭對於江東的重要性。之後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起到了一些重要性。然而在赤壁之戰,他卻是主降派,所以孫權對他明升暗降,一直也沒有重用,在孫權稱帝后,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在家中研讀春秋左傳,一身才華沒有得以發揮(享年八十一歲)
而張紘,孫權極為重視,孫權對群臣大多直接稱呼其字,而稱張紘為東部,張紘敢於直諫,病逝前仍提醒孫權要忍受辱垢、掩藏鋒芒,以成就仁義澤被天下的大業(享年六十)。
其次是顧雍,顧雍最出名的便是沉默寡言,舉動得當,讓百官唯恐自己酒後失態,都不敢盡興,連孫權都說道:“顧公在坐上,讓我們無法開心。”讓大家敬畏到如此,可見其能,有趣的是,孫權對顧雍非常尊敬,也很信任,每有難題時便會派中書郎前往請教。每當顧雍贊成孫權的意見時,顧雍就會請孫權的秘書吃飯,把問題研究個透徹,然後再送秘書離開;如顧雍不贊成孫權的意見的話,那麼他就不會請客了,也不多說話,這樣孫權就會知道自己的觀點有待改進。因此,孫權派秘書請教顧雍後便不是問秘書:“顧公怎麼說?”而是問:“你吃飯了沒有?”(最後享年七十六歲)。
接下來便是步騭,步騭對平定交州有大功,在孫權遷都建業後,步騭把當時在荊州界內擔任重要職務的官員即諸葛瑾、陸遜、朱然、程普、潘濬、裴玄、夏侯承、衛旌、李肅、周條、石乾等十一人列出,為太子孫登提供了人才。難得的是步騭喜怒不形與聲色,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總是表現得十分恭敬。深受曹魏邊境將士敬仰。
最後是魯肅,魯肅放在後面是因為他後期領兵,不完全算是謀士,魯肅成名於赤壁,在曹操率大軍南下時。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在周瑜逝世後,孫權聽從他的建議,讓魯肅掌兵,不負眾望,魯肅治軍有方,後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並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而關羽不敢相逼。(病逝,享年四十六歲)
注:諸葛瑾(享年六十八歲,壽終正寢),闞澤(對圓周率有研究,壽終正寢)此處不詳述。對於周瑜、呂蒙、陸遜等沒有說,是因為此為將軍,孫權的東吳,少有出眾的謀士,但是將領都是文武雙全之人,再加上赤壁之戰後,孫權變得氣量狹小,也限制了人才的湧現。值得一提的是,在孫策死前和張昭說過可直接接收江東之事,而張昭仍然幫助孫權順利接班並穩定江東,然而在赤壁一戰中,功勳卓著的張昭只因為主降,就被拋棄,這樣的政治環境,也難以招募人才。
3. 劉家:諸葛亮、龐統、法正、黃權、李恢。
劉備家的謀士首先當然是大家最熟悉的便是諸葛亮,諸葛亮從隆中對,到赤壁鬥智,然後佔領荊州益州,用兵南中,北伐中原,一直未蜀國出謀劃策,最後病逝於五丈原,一生都奉獻給了蜀國(享年五十三歲)
其次是龐統,龐統是個悲情人物,與臥龍齊名,僅僅在徵蜀一事上獻祭三策(劉備取中策),還未能大展身手,便在進圍雒縣時,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但是在徵蜀一事上,向劉備提出了:"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從此開始轉折點,劉備從顧左顧右的仁,到後面的現實與功利,從一定程度上使劉備成為了一代梟雄。
最後是法正,熟為人知的便是設計擊殺夏侯淵,連曹操得知都說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陳壽也評價“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稱讚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注:黃權(壽終正寢)、李恢(壽終正寢)此處不詳述。
總結:可以見得三國期間的謀士大多壽終正寢或歸隱,極少數慘死,謀士還是有大智慧的。
-
6 # 我的17號書桌
俗語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意思是人的策劃可以很完美,但是客觀的條件是人無法完全預測和控制的,有時候成功還需要一些運氣。
問題一:《三國演義》的謀士,結局大多悲慘?關於這個說法,我不同意。除了陳宮、荀彧、龐統等下場差一點之外。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都不差,徐庶後來也在曹魏當了御史中丞。有些謀士早死,例如郭嘉等,但也不等於很差。個別謀士下場不好,不等於全部不好。
所以提問者的提法有點以偏概全。
問題二:謀士能不能想到自己的結局?其實任何一個聰明的謀士都或多或少想到自己的結局。
兩家相爭,鬥勇鬥智,謀劃也只是理論知識,實踐收到很多因素干擾。例如天氣的變化,地理形勢的不熟悉,自然災害的干擾,將軍的執行能力等。例如,赤壁之戰,曹操沒有考慮氣候的變化因素。馬謖失街亭,就是諸葛亮沒有考慮到執行者的素質。
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優秀的謀士往往會考慮最壞的情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計劃。
愚蠢的謀士,例如袁紹身邊的郭圖等,就是紙上談兵,把對手弱化來謀劃,結果袁紹遭遇官渡之戰的慘敗。
後記《三國演義》的謀士,下場好不好,除了智力因素,還有客觀條件的制約。
就算是今天,我們也不能百分百保證自己的人生,何必怪責古人呢?
-
7 # 蘭瑟陽光
人的一生根本的追求慾望是自我實現。
就像鳥為食亡。這個誘惑,無法抗拒,難以抵制
不瞭解三國,所以不知道武侯是什麼情況,畢竟他說過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8 # 王者茶盞
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有些人天天活在算計中,善使詭計之人,估計因你之計,造成千百萬人死亡,天怒人怨,肯定會招殺身之禍。就像這次疫情,美國使壞,借武漢軍運會把病毒帶進中國,想借疫情整垮中國,誰知上天會把疫情在美無限擴散,害人終害己。
-
9 # 老牛醉酒
這個就要說的人心和人性!總是覺得自己很厲害,可以成為哪裡另外,往往都成不了那個局外人!總覺得自己可以,到最後才發現自己原來不可以!
-
10 # 貓叔論道
只能說戰爭是殘酷的,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其實我並不覺得這些謀士有多悲慘,當時天下紛爭還沒有統一,死在戰爭中很正常,反倒是成功幫助主子打下天下卻落得個兔死狗烹的結局那樣更慘吧。謀士沒有人脈當不了主公,武力值也不行當不了武將,只能當腦力勞動者在後方運籌帷幄,如果謀士死了基本代表他所在的部隊全軍覆沒,要麼跟錯了人要麼技不如人
-
11 # 小七問道
三國時期是華夏智慧最突出、最集中的時間點,謀士,是主帥的智囊,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神運算元,最具代表性的有下面幾位:呂布集團的陳宮、曹魏集團的賈詡·郭嘉·荀彧·許攸等、劉備集團的諸葛亮·龐統、孫吳集團的張昭·周瑜、袁紹集團的田豐、沮授等等。眾謀士,各為其主,審時度勢,運籌遠瞻,立下漢馬功勞,但往往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得到善終,這並非他們未能預料自己的生死,只能歸結為成也自己,敗也自己。
袁紹回馬斬田豐
袁紹在田豐的運籌下,平定公孫瓚,一統河北,在南下官渡戰曹操時,田豐進言緩進兵,步步為營,進行持久戰,袁紹不聽,並以擾亂軍心為由監禁田豐。
袁紹兵敗後,有人對田豐說:“這次您定會受到重用。”田豐說:“袁公表面寬厚但內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誠,而且我多次因為說真話冒犯他。如果得勝回師,一高興我幸得保全,若戰敗,我必無活路。果然袁紹聽信讒言,獄中殺田豐。
田豐的死,一方面是沒有跟主公思想一致,另一方面自己性格太剛,不懂權變,早晚得生變故。在三國演義中,這類的謀士還有沮授、陳宮、龐統、荀彧等。
曹操默許斬許攸
在袁曹官渡大戰中,許攸棄袁暗投曹操,並獻計偷襲烏巢,幫助曹操平定冀州。自此,許攸自恃功高,不分場合,輕慢曹操。進冀州城,許攸笑曰“阿瞞,沒有我你怎麼能進此城”,曹操沒法,只能苦笑,心裡實際很鄙視討厭許攸。許攸也最終因為自己口無遮攔,不懂韜光養晦,演義中被許褚斬殺。
許攸的死在於自己口無遮攔,不懂低調,嘲言震主,最終只能為自己的魯莽丟卻性命。
郭嘉遺計助曹操
在三國中,郭嘉是謀士中相對年輕的一位,年紀輕輕,才華橫溢,甚的曹操信任,操欲託後事於他。可惜在討伐袁尚袁譚時,勞師糜遠,郭嘉水土不服掉隊,及曹操得勝回來後,郭嘉已病死數日。曹操悲慟至極,納其言定遼東公孫康,收郭之子在府,在兵敗赤壁時仍懷念郭嘉,可見郭嘉在操心目中的地位。
郭嘉的死,是自己操勞過度,也是對主帥的最知己的忠盡,鞠躬盡瘁,死前還在為曹操謀劃遼東,至死方休。三國中類似的其他謀士,還有諸葛亮、周瑜等。
三國中,還有其他名謀士,棄明投暗後寧願碌碌無為終身的徐庶,兵敗不降被殺的沮授審配,高瞻遠矚極力周旋的魯肅,低調內斂卻火燒連營的陸遜,老臣謀國的司馬懿等等,各盡才華,推心置腹,不管結果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堅持自己的修為,一心為主,死而後已。
-
12 # 錦衣不帶刀
諸葛亮身在茅屋洞悉天下,龐統貌醜但是智慧超群舉世罕有。
司馬懿身在豪族身不由已,郭嘉早亡卻是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心有詩書千萬卷,出仕還需帝王家。
不論哪個朝代,只要心中有抱負的人,都會想要尋得明主,施展自己的才華流傳後世。
就算這些謀士早已洞悉天下的結局,也會想要憑藉自己的學識逆天而為,從而流傳於世。
就像諸葛亮,他如果沒有跟隨劉備,那麼他的一生就是一個鄧縣的普通農夫,世人不會知道他的治國之才,直到現在依然被人常常談起,甚至被很多人視為偶像。
龐統相貌醜陋,自小多被人欺凌,雖然他智謀過人有鳳雛之名,但是一直生活窮困潦倒,沒有劉備的提攜,他終生都會寂寂無名,被不懂他學識,只看長相的人,視為異類。
郭嘉忠心為主,輔佐曹操大半生,忠心耿耿,謀略過人,世間罕有,天妒英才不可避免。
有人為了心中的抱負,有人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有人身處亂世身不由己,有人天妒其 才少早忘。
-
13 # 騎豬曬陽陽
《三國演義》中的十大謀士 結局
1.郭嘉
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
,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餘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
2.陳宮
曹操謀刺董卓未遂,被到處畫圖捉拿。他逃到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手下的人抓住。陳宮認為他是一條漢子,
就棄官和他一塊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錯殺了好人呂伯奢一家,而且還發表了千古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覺得此人乃“狼心之徒”,於是又棄曹而去。幾經周折,最後才選擇了呂布。
可惜陳宮沒有好好分析呂奉先這個領導的巨大缺陷:他有勇無謀,剛愎自用,並非將才;好色之徒,見利忘
義,反覆無信,難成大事。所以,他雖然也佔過徐州、兗州,打敗過曹操、袁術,但都是曇花一現,最後因屢屢不聽陳宮的計謀而遭致徹底失敗,被曹操生擒活捉。
其實,當呂布屢次不聽陳宮的計謀、眼看敗局已定時,陳宮也想到離開這裡,但他怕別人笑話,說他不忠不
義;另外又不忍心,還想盡力補天。這就是一種迂腐了。像呂布這樣的傢伙,早晚要垮臺,你何必要陪他去倒黴呢?“空負棟樑材”,陳宮選錯了單位,又不肯跳槽,滿腹經綸付之東流,令人嘆息不已。曹操有留他之意,他
3.賈詡
賈詡,三國時魏國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善用計謀,先在郭汜帳中任謀士,後
又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繡兵敗後他則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丕稱帝后,官封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
4.司馬懿
司馬懿,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五一年,三國時魏國大將。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
人。熟悉兵法,多智謀,善於玩弄權術。曾多次出師與諸葛亮鬥兵法。曹芳任皇帝時,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詔輔政,後乘曹爽出城遊獵時,發動政變,殺了曹爽,代為丞相,封晉王,執掌國政。死後被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宜帝。
5.
袁紹謀士很多,腦子比較清醒的還要算田豐。料死如神。
田豐,冀州鉅鹿人,博覽多識,權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袁紹起兵討伐
董卓,應其邀請,出任別駕,以圖匡救王室之志。後袁紹用田豐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田豐曾勸袁紹早日圖許,奉迎天子,佔據政治上的主動,袁紹不能從。建安四年,曹袁爭霸,田豐亦提出穩打穩紮的持久戰略,袁紹執意南征而不納,但在曹操東擊劉備時,卻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田豐的奇襲許都之計,錯失良機。官渡之戰,田豐再議據險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敵策略,乃至強諫,被袁紹以為沮眾,械繫牢獄。建安五年,袁紹官渡戰敗,因羞見田豐而將其殺害。
6.諸葛亮
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
諸葛亮,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
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臥龍”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並幫助劉備佔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劉備在成都稱帝后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後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並北伐曹操,一生打了無數勝仗。製造“連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運輸糧草的“木牛流馬”。建興十二年在與司馬懿軍相拒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漢中勉縣定軍山)。
7.陸遜
陸遜,生於公元一八三年,死於公元二五四年,吳國著名儒將。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稱江南奇才。呂蒙奇襲荊州之計,便是出自於陸遜。公元二二二年,劉備伐吳,陸遜受命於危難之時,用火燒大敗劉備於虎亭,又用計大敗曹休,官至丞相。孫權廢太子,屢次進京相勸,孫權不聽,憂憤而死。
8.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三國志。中期曹操幾乎言聽計從。
荀彧,生於公元一六三年,死於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
與軍國決策,貢獻頗大。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殺身亡。
9.龐統
出師未捷身先死。
龐統,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外號“
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劉備領荊州時,任龐統為耒陽縣令,在縣官位上不理縣事,後經諸葛亮、魯肅再三推薦,被劉備任為副軍師中良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與劉備進取川中時,在卉縣(今四川省廣漢北)落鳳坡被劉璋手下名將張任用伏兵亂箭射死,死後追爵為關內侯。
10,徐庶
徐庶,字元直,潁州(今河南許昌)人。天下奇才,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投劉表,後投劉
備任軍師,幫助劉備接連打敗了曹操。後曹操的另一謀士程昱用計騙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騙自殺,而痛恨曹操,終生沒有為曹操設一條計策。徐庶臨別劉備時,推薦了諸葛亮.
從這些謀士的結局來看,確實沒有太多好的,首先他們太善於謀段,這樣君王對他們過於忌憚,因為古代謀士成事的不少,如果管控稍微放鬆就會讓自己的江山社稷在謀士的鼓掌之間,這是君王絕對不允許的,君王一般在活著的時候會敬畏和驅使謀士,但是最後都會殺掉厲害的謀士留下來的都是經過層層考驗的,所以謀士都沒有太好的下場,像司馬懿忍了很久才得到信任,在這期間稍微出點差錯估計司馬懿就沒了,其次就是他們雖然擅長謀略但是中國 有句古話》】“人算不如天算”,算到最後忘記了算自己,還有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你早已經是別人的棋子了!所以聰明的謀士都不會太展露自己的才華,司馬懿和“毒士”賈詡是我覺得比較聰明的,會裝傻會辦事,不持才傲物,這樣才能有個好的結局!喜歡的話就動動小手關注我一下,謝謝!
-
14 # 半山紅
歷史的灰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
三國時期雖然英雄輩出,卻無法阻擋歷史的潮流。
各路英雄粉墨登場,機關算盡,卻難當歷史的大勢。
即使知道慘淡收場,卻無法獨善其身。
回覆列表
謀士沒有好結局的原因:不求名者留萬代名。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人范蠡曾經也是謀士,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國後,他和美女間諜西施隱居經商,不貪戀權勢,留下萬代美名!西漢才智過人的張良是劉邦的謀士謀士,幫劉邦得天下後他隱居山林,逍遙紅塵,快快樂樂走完了一生!他們不求名卻有萬代美名!
西漢開國大將軍韓信功高震主下場悽慘!明大漢奸吳三桂也貪戀權勢,全家被兩次滿門抄斬,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美人陳圓圓在吳三桂死後投昆明湖殉情!這些人求名,貪戀權勢成為笑話!
求名求利不貪戀權勢成功還有一個方法,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卓越貢獻或者創造出顛覆人類的理論,如圖中的愛因斯坦,他透過創立相對論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世界科學界公認的!他一生逍遙紅塵,好色無度,聞名全球,他也開啟了人類滅亡的潘多拉魔盒,美國總統羅斯福不主張研發核武器,因為盛名遠播的愛因斯坦寫信堅持研發核武器,從而導致現在人類籠罩在核武器的威脅下!總之,名這個東西沒有實力支撐,容易給主人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