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河流水219522002
-
2 # 山登絕頂人為峰
戰略上藐視敵人 戰術上重視敵人
請看打虎細節:
那一陣風過了,只聽得亂樹背後一聲響,跳出一隻吊晴白額大蟲來,武松見了,叫聲:"阿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便拿那條哨棒在手裡,閃在青石邊.那大蟲又飢又渴,把兩隻爪在地下略按一按,縱身往上一撲,從半空裡才竄將下來.武松被那一驚,酒都做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後.那大蟲背後看人最難,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將起來.武松又一閃,閃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大吼一聲,卻似半天裡起個霹靂,振得山岡也動,這鐵棒也似虎尾倒豎起來一剪.武松卻又閃在一邊.原來那大蟲拿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都不著時,氣性先自沒了一半.那大蟲又剪不著,再吼一聲,一兜兜將回來. 武松見那大蟲復翻身回來,雙手輪起哨棒,盡平生氣力,只一棒,從半空空劈將下來.只聽得一聲響,簌簌地,將那樹連枝帶葉劈臉打將下來.定睛看時,一棒劈不著大蟲;原來打急了,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得一半在手裡.那大蟲咆哮,性發起來,翻身又只一撲,撲將來,武松又只一跳,卻退了十步遠.那大蟲恰好把兩隻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將半截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胳答地揪住,一按按將下來.那隻大蟲急著掙扎,被武松盡氣力捺定,那裡肯放半點兒鬆寬?武松把只腳望大蟲面門上、眼睛裡,只顧亂踢.那大蟲咆哮起來,把身底下爬起兩堆黃泥做了一個土坑.武松把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裡去.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得沒了些氣力.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拳頭,盡平生動,只顧打,打到五六十拳,那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更動彈不得,只剩口裡兀自氣喘.武松放了手,來松樹邊尋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裡;只怕大蟲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
3 # 燕國術士虎胤空
豈止《水滸傳》中的好漢愛吹牛,四大名著有哪本里沒幾個吹牛的,紅樓的焦大,三國的許攸,西遊的虎力鹿力羊力,吹牛嘛,吹的時候又不要成本,愉悅自我身心,幹嘛不吹一下,是吧?再說了,如果能做到拿出吹的成果來,誰還在乎你開始的時候是不是吹牛?比如武松,你管他是三拳兩腳還是七手八腳,他把老虎打死了是事實。至於說心態,無非下面兩種,第一、自我表現慾望強烈,有一說十。以虎力大師三位為代表,吹大了,結果哥仨兒了賬一對半。第二、順水推舟吹一下以增加自己的個人分量,武松就是如此,最初確認三拳兩腳的不是武松自己,他自己說那不叫吹牛,叫不要臉,最先說三拳兩腳的是陽穀縣的差人,武松跟著吹下既給了旁人面子(何況這個旁人還是ZF的人)又長了自己(武松當時還是盲流)的面子,換成是我我也吹,又不用交稅……
-
4 # 板刀面
梁山好漢分兩種人,一種偏文型,一種偏武型。偏文型的,有柴進,裴宣,侯健,凌振等。嚴格來說,這些人只是些武術愛好者,他們武藝不高,因此心也不大,在梁山這個龍盤虎踞之地,他們根本就沒有爭雄的資格。偏文型的人中還有幾個近乎純文型的,如吳用,宋清,安道全等,他們視武術如異途,對武術興趣不大,他們並不因為自身拳棒能力的低下而感到羞恥。
梁山好漢裡的另一類是偏武型,他們是梁山好漢中的主體部分。這些人,都是以武為業,因此他們對自身的武術能力、對別人的武藝水平格外敏感。但這些人既然被稱為偏武型,說明他們還是有些文的成分。眾所周知,中國文人最大的毛病是謙虛,明明有五分能力,偏要說自己不行,能力只有三分。那怎樣界定哪些人是偏武型?很簡單,只要是吃著武行飯,又粗通點文墨的都屬這類,如關勝林沖,楊志朱仝,燕青花榮,孫立穆弘等。這些人,雖然在拳棒上暗暗較勁,表面卻都奉行低調主義,口上留德,嘴巴饒人。
剩下的武人,那就是純武型的了,如魯武李逵,劉唐石秀,焦挺石勇等,這類人,大字不識幾個(魯武二人還略強些),也就沒有文人那些虛偽客套的臭毛病。他們極重視名聲,一方面對自己的武藝水平充滿自信,另一方面又會因為身處險惡環境而常感到危機,因此,他們會說些大話狂話來證明自己。
-
5 # 洛崖子
我覺得並不是吹牛,武松說自己三拳兩腳打死大蟲,是再普通不過的表達方式啦!與敵人這樣說主要是對方造成心理壓力,也體現了武松威武霸氣!在影視劇裡常見說到:某某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真的如探囊取物嗎?只是讚揚一個人的能力罷了。
如果武松說自己路經景陽岡,看到官府告示山上有大蟲,傷害了不少人的性命。為了人們不再受老虎傷害,所以決定上山除掉老虎,在自己喝得爛醉的情況下三拳兩腳打死老虎。這才是吹牛逼!
-
6 # 為一天
原文:武松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更動彈不得,只剩口裡兀自氣喘。
從原文可以看出,武松打了五十七拳,方才打死了老虎,不是像他說的那樣,三拳兩腳就打死了,這麼說就是吹牛。
武松不怕虎嗎?吹牛呢,當然怕。當他走上景陽岡看到山神廟廟門上的印信榜文,發現真有老虎時,第一反應竟然是逃跑(原文:欲待發步再回酒店裡來)。但是他不聽酒家勸告,牛已經吹出去了,再回去豈不是沒有面子,所以只有硬著頭皮上。
打死老虎,足夠武松吹牛一輩子,當然,他也是這麼做的。什麼心理呢?自卑。
武松出身於清河縣的貧困家庭。從小父母雙亡,由矮小、醜陋、窩囊的大哥武大郎撫養成人,自小受盡白眼,嚐盡苦頭。因為經歷諸多生活的辛酸,性格也變得更加敏感,所以更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更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本身也出於對生活和尊嚴的保護,而這背後則是一種自卑心理在起作用。
成功的人,往往把困難說得很大,總結成功經驗,一定會說,我當初如何如何努力,如何如何辛苦,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才取得今天的成就。看看馬雲先生講自己的創業史,任正非老爺子講自己的創業史,哪個說得輕飄飄過。
自卑的人,往往把困難說得很小,三下五除二,就把事情搞定了,彷彿很簡單。
有人買彩票中了5000塊,然後逢人便說,看我多牛,一下子就中了5000塊。當然,他背後可能花了6000元買彩票。為什麼只說中獎的5000元,不說花出去的6000元呢,自尊心在作怪嘛,說出去不丟人嘛?
武松費那麼大勁打死了老虎,輕描淡寫三拳兩腳就打死了,不就是自卑嘛。
-
7 # 黃牛短笛
水滸中的武松是比較實在的一個人,既不象吳用那樣算能說會道也不象燕青那樣八面玲瓏,所以他說的話基本都是靠譜的。他說自己三拳兩腳打死呂蟲,只是一種簡單的表述方法,不是吹牛。我覺得應該從以下三個方式來分析:
一、武松確實打死了老虎,沒有幫手親自上陣。這是沒有爭議的。
二、武松確實是用拳腳打死的老虎,既沒有設立陷阱繩索先逮住,沒有用刀槍錘叉等輕重型武器。雖然有一根哨棒,但直接打到樹上報廢了,沒有用上,殺死完全徒手操作。這也沒有爭議。
三、他用“三拳兩腳”來表述自己實際用五七十拳打虎的過程,只是一種方便快捷的表達方式,如果他羅索的說:”俺用了四十二拳、三十腳將老虎打死“才是吹牛呢,因為當時情況緊急,沒有人會認真的數自己一共打了多少下拳腳的。所以,武松在這裡用一個模糊的數才更顯真實。用數真精確越有後來加工的斧鑿痕跡。
我認為一個人誇耀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才是吹牛呢,比如時遷如果說自己三拳兩腳 就是純粹地吹牛。對於我們這些聽眾來說,武松這句的重點是一他打死了老虎;二是他用拳腳打死的。就敬佩得五體投地了,至於具體多少下,根本不重要的。
大家以為如何 ?
-
8 # 鄭非夢妙文
武松這麼說是實事求是,並不存在吹牛一說,確實是赤手空拳,拳腳並用打死了景陽岡上的猛虎。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漢語的語義意蘊豐富。如果誰認為“三拳兩腳”就是真打了三拳,踢了兩腳,這個人要麼是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成心找茬;要麼此人是遠離中國的外華人,確實不懂中國的語境。
很明顯,所謂的三拳兩腳只是個虛數,是虛指,並非實指,只是為了強呼叫血肉之軀就把老虎打死了。《水滸傳》原著中武松是這樣打死老虎的:
武松把只腳望大蟲面門上、眼睛裡只顧亂踢。那大蟲咆哮起來,把身底下爬起兩堆黃泥做了一個土坑。武松把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裡去。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得沒了些氣力。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更動彈不得,只剩口裡兀自氣喘。整個搏鬥過程緊張激烈,神經高度緊張的武松面臨空前的生死考驗。這個時候的武松抓住機會舉起雙拳對著老虎就是一頓猛錘,至於打了多少拳,起碼五七十拳。這個時候武松哪有功夫去一拳一拳的去數,因此打了多少拳本身就是虛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武松確實把老虎打死了。那些研究武松說自己三拳兩腳打死大蟲是什麼心理的人本身就心理不健康,因為看《水滸傳》看到這份上,竟然本末倒置,看不到點子上,這難道不是讀書者自身的悲哀嗎?
況且《水滸傳》原著武松也沒說過自己三拳兩腳打死大蟲吧?原著中武松簡要向獵戶們敘述了打死老虎的經過:
卻才岡子上亂樹林邊,正撞見那大蟲,被我一頓拳腳打死了。”兩個獵戶聽得,痴呆了,說道:“怕沒這話?”武松說的是一頓拳腳,而沒說三拳兩腳。不過沒關係,無論是一頓拳腳還是三拳兩腳都是在陳述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事實。總之,還是那句話讀者沒必要糾結於武松是打了多少拳才打死的老虎。不管多少拳總之是打死了,這才是最應當大書特書的地方,武松創造的神奇任何人都無法抹煞。
-
9 # 雅賊文抄
既然提到武松,那麼就說武松。
武松是清河縣人,自幼父母雙亡,所幸他還有個好大哥,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成人,完美的詮釋了長兄如父四個字。
要說武松的大哥武植,也就是武大,像什麼吃苦耐勞,什麼勤儉節約,什麼膽小怕事等等,總之真是農民的所有特點都體現了。
武家家境不好,也沒自己的地,再加上武松天生能吃,弄的武大整天四處討要。可問題是要飯哪有準呀,武大好處這裡就體現了,他是寧願自己不吃也要把兄弟餵飽。所以武松長大了一直很尊敬他哥哥,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把武大視為了自己的父親。
後來有人跟武大說,你這樣天天要飯也不是辦法,還是要學點手藝,你要不怕辛苦,我就教你個做炊餅的方法,再借你點本錢,你以後也好安身立命,我也算是積點陰德。
武大當然是願意,於是就學會了做炊餅,而且經過不斷鑽研,炊餅是越做越好,到後來整座清河縣都有了名氣。
結果有一天,賣炊餅就賣出了毛病。
武大正在前街賣著炊餅,從后街來了一人,這人袒胸露懷亮出一身好肌肉,只是臉帶凶相,看上去就知道不是個好人。
這人姓孟,叫虎,是清河縣一霸,人們都恨他,背地裡都叫他遊街大蟲。大蟲就是老虎,早在唐朝開國時,唐高祖李淵把他爺爺李虎定為唐太祖,民間為了不犯諱,就把老虎稱為了大蟲,然後久而久之流傳成俗語。
再說孟虎一路晃晃蕩蕩來到武大炊餅攤兒前,一把就抓起兩三個炊餅扭身就走,嘴裡說著:“先記賬,下回再給!”
其實這話說了也不知道多少遍了,孟虎是一次都沒給過,之所以每次都要說,是因為武大實在人太老實,任誰欺負他都覺得過意不去,每次撂下這話就是給別人聽,你看我沒欺負他啊——這也是做個流氓還想著要個臉。
以往武大打個招呼,幾個炊餅不值錢,虎爺只管拿走。事就算過去了。可這天不同。說起來也是根子在武松身上——武松天生就身量高大,而且氣力十分雄壯。武大喜歡自己兄弟,覺得他不能像自己一樣,所以就給尋了個師傅,好好教教武藝,一來是能約束下武松,二來也指望著武松將來能出息。
而今天正是該替武松交錢的日子,所以武大就攔了一下孟虎,打算著能要點錢。其實武大也知道這錢不太好要,可誰讓自己兜裡實在是不夠呢?再說武大也沒打算都要過來,就是想著能不能把難處說了,再央告幾句,萬一能要個一文兩文的也說不定。
誰知道孟虎聽了反倒是惱了,當時翻臉就說了句後世也在流傳的一句話:“老子平日裡下館子都不給錢,何況吃你幾個破炊餅!”
孟虎也是平日裡欺負人慣了,要是隻罵武大這事也就過去了,好死不死的抬起腳就把武大踢倒在地,還不依不饒的上去又補了兩腳。
所有事發生都在湊巧,孟虎欺負武大的時候武松正好過來。要說武松平時也回不來這麼早,可今天不是交錢的日子嘛,師傅打發他回來拿錢。說起來也慘,武松的師傅當年是個捕快,拿賊的時候一不留神給傷了身子,致使沒了工作,平日裡仗著以前的功夫教幾個徒弟,生活也不富裕。
再說武松一見自己大哥捱打,當時就急了,用小說裡的話叫“三尸神暴跳,五靈豪氣騰空”,從後面竄上去就是一腳。
孟虎沒留神背後有人暗算,正被踢在後腰眼上。要知道這時候武松的腿雖然不像後來打蔣門神時那麼厲害,但也是正經踢過柏木樁的,孟虎哪受得了這個,當時就摔倒在地起不來了。
假如孟虎要是討個饒,武松屬於頂天立地的好漢,也做不出來打了九九,還打加一的事。可是孟虎自己架不住作死,不但在地上充好漢,還威脅武大:“好你個矬鬼,你等著,有本事你別上街,有本事你別落單,不然你家虎爺見你一次就打你一次!”
武松聽了更急了,心想,也別想以後了,眼前就打你吧!想著,直接跳過去騎在孟虎身上掄起來就是一拳。
這時的武松也算是長起來了,沙包大的拳頭別說旁人,就連自己都怕。你想,這樣的拳頭孟虎還能受得了嗎?何況自古打架無好手,武松三拳下去孟虎就不罵了,但也不動了。
武松起來踢了他一腳,只說別裝死,可沒想到孟虎從口鼻裡血就出來了——人是真死了。
武大見自己兄弟打死了人,趕緊逼著武松跑路躲官司,這才有了後面投名師,訪高友,練成一身好武藝的武二郎。
後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武松景陽岡打虎,再後來就是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等等,等等。
江湖上都是英雄惜英雄,好漢重好漢。武松人的名,樹的影,走到哪裡都被高看一眼。幾個人在一起講交情就開始喝酒,喝多了,自然就說點過去的威風史。偏趕上武松這人喝多了嘴碎,還喜歡懷舊,一講起來就是,‘當年俺三拳兩腳把孟虎打死’,或者是‘當年俺三拳兩腳把那頭大蟲打死’!其實無論是孟虎還是大蟲,都說的是清河縣的事,可問題當時通訊不發達,這事出了清河縣就沒人知道。所以,大家只以為武松說的是景陽岡的事。。。。。。
到了後世,了不得了,直接就被認為武松在吹牛,明明是五七十拳,還饒上一頓棍棒才完成的事,偏要說成是三拳兩腳,真是一點譜都沒有。其實,是流傳這話的人不明白歷史真相,以訛傳訛。
寫到這,我不知道您信了沒有?什麼?我是編的?您要說我是編的,哈哈,我真的是編的。不過我這個小段是編的,施耐庵著的《水滸傳》他也不是正史呀!既然大家都在編,又何必叫這麼大真兒呢?看個熱鬧就好,小說,即使它是名著也不是每個地方都需要認真研究的。
就像《西遊記》中的幾百年來的重大錯誤(不管師徒四人走到了什麼地方,被人請飯的選單基本都一樣,即使到了天竺也沒有什麼改變,甚至連咖哩都沒體現出來);又比如有個故事,寫的在天寶年間某一天上午臨近中午在長安城裡的事,中間涉及到李白,評論中有人說了‘你這麼寫不對,長安是個各族混雜的地方,而且李白是吉爾吉特斯坦人,你為什麼不把當時這一語言特點寫出來(指作者寫的是現代白話)?’類似這些問題,我看了真是。。。。。。只想苦笑著問一句:“這類錯誤是錯誤嗎?這類問題值得研究嗎?”
什麼?看書就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然走馬觀花只是浪費時間!
既然這樣,咱們就一本正經且引經據典的論一論。
不一定有道理,反正只是證明看書沒有浪費時間。
咱們先說“三拳兩腳”。
這個詞算是個成語吧,詞義大概是形容不多的幾下拳打腳踢,做賓語,狀語,指動作迅速。
那麼這個詞的出處呢?說起來還真跟武松有關。因為他的兩個出處一個是在《金瓶梅詞話》(金瓶梅目前有四個版本,詞話本,崇禎本,張竹破評第一奇書本還有古本金瓶梅,其中並不相同,至少我手中的香港明亮書局發行的《真本金瓶梅》就跟查證的《金瓶梅詞話》有很大不同)中,第一回《景陽岡武松打虎▪潘金蓮嫌夫賣風月》其中寫道‘那兩個道:“不瞞壯士說,我們是本處打獵戶。因為崗前這隻虎,夜夜出來,傷人極多;只我們獵戶,也折了七八個,過路客人,不計其數。本縣知縣相公,著落我們眾獵戶,限日捕捉,得獲時,賞銀三十兩;不獲時,定限吃拷。叵耐這業畜勢大,難近得他,誰敢向前?我們只和數十鄉夫在此,遠遠地安下窩弓、藥箭等他。正在這裡埋伏,卻見你大刺刺從崗子上走來,三拳兩腳,和大蟲敵鬥,把大蟲登時打死了。未知壯士身上有多少力?俺眾人把大蟲綣了,請壯士下崗,往本縣去見知縣相公討賞去來。”於是眾鄉夫獵戶,約湊有七、八十人,先把死大蟲抬在前面,將一個兜轎抬了武松,徑投本處一個土戶家。’
請注意,所謂的三拳兩腳不是武松說的,而是兩個獵戶說的。
那麼武松說過自己三拳兩腳打死了老虎嗎?答案是說過!
出處自然就是《水滸傳》,不過不是第二十三回 《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這段正書裡雖然是整個武松打虎的情節,但旁白說了武松是打了五七十拳,後來也碰到了獵戶,但對獵戶說是一頓拳腳。具體如下“武松把那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裡去, 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得沒了些氣力。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 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蟲眼裡、口裡、鼻 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那武松盡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藝,半歇兒把大蟲打 做一堆,卻似擋著一個錦皮袋。”;“武松道,我是清河縣人氏,姓武,排行第 二。卻才岡子上亂樹林邊,正撞見那大蟲,被我一頓拳腳打死了。”
那麼,到底武松說這句話是在哪裡呢,請看第二十八回《武松威鎮安平寨▪施恩義奪快活林》:“武松聽了,呵呵大 笑道,管營聽稟:我去年害了三個月瘧疾,景陽岡上,酒醉裡打翻了一隻大蟲, 也只三拳兩腳,便自打死了,何況今日!”
看書要研究就不能斷章取義,既然要說明武松說這話是什麼心理,那麼就聯絡上下文看看。
這段書大體意思是武松在安平寨好吃好喝好伺候了多日,終於是耐不住性子非要跟管營見面,結果自然是施恩出來相見。兩人見面武松稱謝,然後問到底什麼事找他辦?施恩只是讓武松再多休養幾天,然後再說是什麼事要請他幫忙。武松這時說出了“三拳兩腳打死老虎”這番話。(“多時,只見施恩從裡面跑將出來,看著武松便拜。武松慌忙答禮,說道:“小 人是個治下的囚徒,自來未曾拜識尊顏;前日又蒙救了一頓大棒,今又蒙每日好酒 好食相待,甚是不當。又沒半點兒差遣,正是無功受祿,寢食不安。”施恩答道: “小人久聞兄長大名,如雷灌耳,只恨雲程阻隔,不能夠相見。今日幸得兄長到此, 正要拜識威顏,只恨無物款待,因此懷羞,不敢相見。”武松問道:“卻才聽得伴 當所說,且教武松過半年三個月,卻有話說。正是小管營要與小人說甚麼?”施恩 道:“村僕不省得事,脫口便對兄長說知道,卻如何造次說得?”武松道:“管營 恁地時,卻是秀才耍!倒教武松憋破肚皮,悶了,怎地過得?你且說正是要我怎地?” 施恩道:“既是村僕說出了,小弟只得告訴:因為兄長是個大丈夫,真男子,有件 事欲要相央,除是兄長便行得。只是兄長遠路到此,氣力有虧,未經完足。且請將 息半年三五個月,待兄長氣力完足,那時卻對兄長說知備細。”武松聽了,呵呵大 笑道:“管營聽稟:我去年害了三個月瘧疾,景陽岡上,酒醉裡打翻了一隻大蟲, 也只三拳兩腳,便自打死了,何況今日!”)
要分析起來,這段話可不能算是吹牛,而是武松在表達自己急於報答施恩的心情,側面也說明了武松是個有恩必報的好漢,他故意把打老虎說的很輕鬆,就是要讓施恩知道自己現在不叫個事,你也不用有顧忌。寥寥幾句話就體現出了武松脾氣急躁,性子直率,更為將來為什麼要血濺鴛鴦樓打下伏筆。而且,也是透過這一情節,施恩開始正式認知武松,從而兩人結交。
當然我這只是全書中其中一處,在印象中還有至少一處,如果有興趣可以提出來咱們具體再分析。畢竟,再寫就連我自己都覺得太長了,用其中一段舉例只是為了表明鑽研不能只孤立的看一句話,應該聯絡上下文,還有綜合當時環境。
最後說個有意思的話題,要說吹牛,正本《水滸傳》裡的英雄都在吹牛,而這個“牛”真的跟牛有關。為什麼呢?因為按照宋朝當時法令,牛是不能隨意宰殺的,即使是病死或者自然死亡都需要向官府報備。說句不客氣的話,全書最有錢的金主小旋風柴進也不能很奢侈的吃牛肉。那麼,這些英雄好漢走到哪裡都吃這個東東,而且還幾斤幾斤的要,顯然是誇大再誇大。不過,還是那句話,這個有必要研究嗎?
-
10 # 世緣過客lqy
吹牛,有兩種說法:一真牛,如武松的說法是真牛,因為他真的打死了老虎,他的吹法能激發好漢們掙做大事;二假牛,如宋江扛著砍刀提著撲刀上了梁山,高吹忠義掩蓋他的怕,在他的吹牛中葬送了梁山好漢和梁山精神。人世間離不開吹牛,吹真牛是精神變力量、力量變物質的需要;吹假牛坑害人,如吹的‘憋精’吹‘瑪咖’吹的那桶油都是太假了,坑害人了。
-
11 # 貢子曰
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題主說《水滸傳》中的好漢們愛吹牛,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武松就是其中之一。
其實,看過《水滸傳》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武松打虎其實並沒有自己吹噓的那麼簡單,整個過程遠不止三拳兩腳,武松殺死老虎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若是讓武松再打一次老虎,他不見得能成功殺死老虎。
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首先,這是虛榮的表現武松是一個極好面子的人,他為什麼會在景陽岡上遇到老虎呢?無非就是酒店小二的話刺激了他,他上山就是逞能,就是表示自己酒量可以,山上若是真有老虎自己也不怕。
機緣巧合,山上的老虎真的被他打死了,這一下,武松的大名可謂家喻戶曉,周遭都知道景陽岡上有那麼一位打虎英雄。
一時之間,打虎英雄就成了自己的名片,所以只要到達一個地方,碰到不熟悉自己的人,他首先就會搬出自己的名號。
在醉打蔣門神的情節中,武松擊敗蔣門神後便對他說:
休言你這廝鳥蠢漢,景陽岡上那隻大蟲,也只三拳兩腳,我兀自打死了!量你這個,值得甚的!快交割還他。但遲了些個,再是一頓,便一發結果了你這廝!
若是這個時候,有人站起來追捧武松打虎的英勇,恐怕會立時贏得武松的好感。
其次,樹立自己的名聲在打虎之前,武松在江湖上是一個無名小卒。沒有人認識他,宋江初次見到他時,並不知道他的姓名,只不過看他長得高大魁偉,認為他是個好漢而已。
自從,景陽岡打虎後,武松聲名鵲起,為了強化自己來之不易的名聲,他在打人或者做了大事後都會留下自己的名字。
除了上文中和蔣門神說過的之外,他在見到施恩的時候也提及過自己打虎的經歷。在血濺鴛鴦樓後,他更是在牆壁上寫下了“殺人者,打虎武松也”幾個大字。
經過武松的這番折騰,打虎武松的名號徹底響徹江湖了。
其實,不單單是武松這麼做,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就像林沖自己喜歡稱呼自己為八十萬禁軍教頭、魯智深喜歡稱自己為提轄是一個道理。
-
12 # 姚建子
何談“吹牛”一說,《小說》畢竟不是真實的歷史,《小說》是作者通過歷史改編而來,其中有虛構的成分,再說故事情節所說的“三拳兩腳”,是概數不是確數。
-
13 # 半山紅
首先來說,武松武藝驚人,確實在景陽岡上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為民除害,這是事實,並不存在吹牛一說。
其次,梁山好漢相見,"兄弟,你當年幹過啥露臉的事啊?"
武松:“說來慚愧,全憑運氣,那天在景陽岡上喝多了酒,以為是店家嚇唬自己,誇下海口說不怕老虎,後來發現真真有老虎,又死要面子,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後來運氣不好,老虎果然出現了,跑又跑不掉,只能跟老虎幹仗,沒想到那老虎餓的久了,氣力不佳,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僥倖將它打死!”
是不是怪怪的?
-
14 # 貳柒柒玖
好漢入江湖,面子大如天!
咱們倒著往前說,金眼彪施恩被蔣門神暴揍兩三個月起不來床,就用好酒好肉外加三溫暖來央求武松為自己出氣。但是施恩自己比誰都清楚捱揍有多疼,所以就按照自己的親身體會去推測武松的抗擊打能力,選擇用最好的待遇把武二爺養的胖胖的,身大力不虧再去收拾蔣門神。武二爺該吃吃該喝喝,但對於施恩如此款待的用意卻嗤之以鼻“你施恩被打成這樣,那是因為你學藝不精能力不夠!你想把我養的肥肥的再去替你報仇,難道是擔心我也和你一樣不禁打?和你一樣端著胳膊纏著繃帶,整天唉聲嘆氣哭哭啼啼!”顯而易見,施恩不瞭解武松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瞭解就不會反覆強調蔣門神有多厲害,打人有多狠。武松是個虛榮心很強而且極其要面子的人,典型的順毛驢。你越不讓他做什麼,越警告他不該怎麼做,他就偏要反過來和你對著幹,就是要證明自己不是你口中描述的的那種人。但自負過頭是要付出代價的,武松在孟州牢城享受了高階待遇,就以為自己了不起了,以為哪裡的殺威棒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擺設。結果很快就在張督監的算計下遭遇了滑鐵盧,水火無情棍雨點般的往下砸,沒一會武松就屈打成招。但是話又說回來,人在江湖,誇下海口雖然水分很大,但對於自己的心理暗示和對敵人的威懾都是有幫助的。
回覆列表
心中有那種霸氣。我想即使是五拳六腳打死了大蟲。說是三拳二腳也不算說大話吧。畢靜文學還充許考漲一點吧。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