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山文案
-
2 # 詩潤生活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文字描繪了飽經人生苦難的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藝,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遲疑,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自卑。輕攏慢捻抹復挑的自然,以及各種樂曲的稔熟。更有琵琶曲中的一波三折,流暢中的停頓,滯澀中的流淌,彷彿把人生的跌宕起伏全都抒發在這曲中,讓人不禁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讓東船西舫的人對月凝聽,同病相憐,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而這一句轉軸撥絃,未曲有情,更是作者直接刻畫了琵琶女憂傷的情緒和高超的琴藝,剛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了聽眾的心。沒有坎坷的人生經歷,怎能有如此高妙的對音樂的感悟啊。琵琶女藝高,作者的詩歌描寫更是登峰造極。
-
3 # 巴山易人
《琵琶行》的千年絕句“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說的是意境之美,動人心絃的琵琶聲,迴旋在耳際,纏綿悱惻,如訴如泣,聽來聲聲都是說不完的相思,道不盡的離殤。一曲琵琶訴衷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讓人立即感受到演奏者功力的深厚,“大珠小珠落玉盤”彷彿能聽到聲聲清脆透亮,“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線一聲如裂帛”就形象地表現了琵琶的掃弦。能打動人的音樂,應該是融入了真情實感和生命體驗的音樂。琵琶女的演奏,便是如此。“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在進入正曲的前奏部分,她就已經入曲很深了。音樂就是她的生命,也只有音樂,能訴說她的生命,她又怎能不為音樂注入感情和生命呢?
-
4 # 蓉城就是錦官城
如果弄清楚了白居易與琵琶女子的各自身世,回過頭來再細細的品味這兩句,可能會體悟到這意境是如何地朦朧。
轉軸撥絃,眼波顧盼,未成曲調,心意相通;再添那水色舟影,絃音低徐;自然產生了"愁人莫對愁人說,說起愁來愁更多的氛圍...
這朦朧,是似曾相識,相見恨晚,心有靈犀吧?
不求甚解,等待引玉而寫。
-
5 # 莫道疏狂
題主好,我來就《琵琶行》的這句詩談一談自己的認識和想法。
要理解“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所表達的情境,必須將其放在《琵琶行》全詩中來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更好的透過白居易對歌女的形態描寫,明白詩文要表達的本質內容和真實情感。
從這句詩描寫的內容來看,其實是《琵琶行》第二部分中,白居易對琵琶女以及她演奏的琵琶曲的描繪,主要是琵琶女在前奏的試音中所表現出的高超技藝,曲未成而情先生,令詩人和讀者不禁為之嘆服。
下面,我從《琵琶行》全詩出發,重點對本句的情境進行解析。
一、《琵琶行》是白居易的著名敘事長詩,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內容全面,邏輯嚴謹,故事情節豐富,十分吸引讀者。《琵琶行》的故事梗概其實並不複雜,簡單介紹起來就是,時任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江邊送別,忽然聽見了琵琶聲,尋聲而至,然後聽琵琶女彈奏並引發自己感慨的故事。
白居易用了一整首長詩來記載這件事,詳細描寫了事情經過。一般來說,《琵琶行》的內容可以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的起因,從白居易江邊送別到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第二部分,是琵琶女的演奏過程;第三部分,是琵琶女的自敘;第四部分,則是詩人白居易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昇華部分。
題主所說的“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是第二部分的開端,也就是琵琶女的前奏,從這裡開始就已經進入了琵琶女的主場,變成了演奏的場景。我們來看一下白居易是怎麼描寫的。
“轉軸撥絃三兩聲”很好理解,就是琵琶女在演奏之前的試彈調音過程,每種樂器的演奏大概都會有這個情況。白居易卻用詩將這個過程寫的不太平凡,因為他同時加入了情感描寫。
也就是這句“未成曲調先有情”,在聽覺之後,詩人直接描寫感覺,其實只是短短的幾聲調音怎麼會產生什麼情感呢?這是詩人的上下呼應,為了和第四部分,白居易自我感慨中的“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從而營造出的一種情境。
琵琶女在彈奏前的情景只是一副靜態的影象,白居易卻在這之中看見了自己這幾年的顛沛流離。聯絡詩文上下尤其是第四部分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情境是淒涼、激烈又悲傷的,這句詩就是情境的開端。
在接下來的描寫中,白居易用了多種高超手法來描寫琵琶曲彈奏過程,將琵琶女的絕妙技藝和聽者的反饋都展現的十分到位,其中也有多句流傳千古的名句。
比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等等,極為突出,將琵琶曲的彈奏過程描寫的蕩氣迴腸,令人感慨不已。
這個場景是可以透過想像來展現的,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描繪一個動靜相宜的場景。“動”,是琵琶女在船上坐著,十指纖細上下飛舞,絕妙的曲子從琵琶上流傳出來;“靜”,是圍觀聽曲的白居易等人共同構成的背景,從“轉軸撥絃三兩聲”一直到“唯見江心秋月白”。
第二部分可以說是《琵琶行》的主幹,突出展現了白居易的所聞所想,給讀者呈上了一副絕佳的琵琶演奏過程,帶來了美的享受。
二、《琵琶行》的內容是一個整體的展現,我們既不能割裂開來只解讀琵琶彈奏,也不能單獨描述情感,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歌曲《唐人》中有一句歌詞,是“你說孤獨是詩人應該具有的體會,寫歌的人就該有傷悲”,這句話十分有道理,一個詩人一個作者如果生活過的太悠哉太歡樂,就必然寫不出什麼好作品。
《琵琶行》也是一樣,白居易在兩年前剛剛因為主張追究藩鎮刺殺武元衡一案得罪了朝中權貴,被貶謫為江州司馬,致使他心情十分消沉,積極進取的心態也下滑嚴重。正在這時,潯陽江頭送別的白居易遇到了琵琶女,因此生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結合自己的坎坷經歷,寫下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
從首句中的“楓葉荻花秋瑟瑟”開始,白居易接連用了“舉酒欲飲無管絃”和“醉不成歡慘將別”,再到“醉不成歡慘將別”和“別時茫茫江浸月”,《琵琶行》的前奏鋪墊的已經完全到位了,只等著一句“忽聞水上琵琶聲”,故事的轉折出現了,也為琵琶女的演奏打下了基礎。
說回我們上文提到的第二部分。這裡琵琶女的演奏既是對前面詩文的承接,也是對後文的鋪墊,是對全詩主要表現場景的描寫,生動的展示了琵琶女的內心世界,也讓讀者透過詩文得以一窺白居易的情感,並給讀者留下了回味想像的空間。
在下面,為了引起共鳴,白居易用第三部分描寫了琵琶女的身世經歷。琵琶女人生的悲慼表現是和琵琶演奏有機結合的,詩人在上文中用的沉吟、整頓、斂容等動作,都突出了琵琶女從矛盾到吐露、從悽然到坦然的情感,這樣下來,一個女主的形象就完全立起來了。
接下來的第四部分,才是白居易要表達的重點。他從自己貶官九江的人生經歷出發,與琵琶女的講述聯想在一起,頓生同病相憐之情。白居易在這裡的情感是真摯的,他步步映襯,處處點綴,一句“江州司馬青衫溼”令人感慨不已,充分表現了同聲相應、一見相傾的情懷。
結語:《琵琶行》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敘事長詩,一直以來備受推崇,也是語文教材中的必背篇目。白居易講述的故事枝節齊全,曲折感人,這首詩也秉承了白居易一貫的詩風,用詞優美卻不浮華,精煉而不晦澀,貼近生活又具備高超藝術價值,十分值得學習鑑賞。 -
6 # 秋閣一憑欄
白居易的《琵琶行》轉軸撥絃三兩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這首詩歌很長,在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疏議政,陳詞激切,受到權貴的誣陷,貶為江州司馬,詩即寫於貶後第二年。
本詩透過對一個論落江湖的琵琶女身世的描寫,抒發了作者遭受打擊後的苦悶和失意,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沉痛感嘆,這種論落感是對黑暗社會憤慨的表示,它揭示出封建社會歌女受欺浚,被玩弄的悲慘命運,並反映出正直的官吏遭受排擠打擊後的一些思想動態,在當時啇業經濟發達,城市繁榮和統治階級內部政治鬥爭複雜激烈的情怳下,具有現實意義,對於我們瞭解中唐時期的某些社會狀況也有一定的作用,
這雖是一首敘事詩,都具有相當濃厚的抒情成分,通篇脈絡分明,層次清楚,抒情細膩真切,人物形象刻畫得十分鮮明,大大發揮了長篇歌行的特色,特別是琵琶女彈奏琵琶的一段,由於作者精通音樂,運用細緻生動的藝術語言,描寫了音樂的音響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手法:並且透過"急雨""私語"鶯語""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鐵騎"一些具體事物來比擬各種不同的音響,寫出了音樂的複雜變化寫出了聲音的疾徐經重,更從這些音響節奏中,襯托出彈者,聽者的面部表情和內心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都充分顯示了作者詩歌創作的傑出才華
轉軸撥絃三兩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軸是琵琶上端系弦的小橫木,用手轉軸調整絃索琵琶,沒有開始彈就已經有無限深情,一聲聲都含有無限的情思。
-
7 # 五月南風天
是在調音,還是在調情,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知道了,但是作者是多情之人,前奏的三兩聲,是一種啟發,啟發作者的感情開始開啟,不成調,但是情已近。這種細膩的表達是非常有藝術感的。
-
8 # 蒲團兒
《琵琶行》寫於白居易貶謫江州送客之時,可能詩人當時和友人聊了什麼,抑或是作者當時喝了點小酒,心中鬱郁。再加上當時正值深秋,楓葉荻花,茫茫江月,瑟瑟秋風,離別之際,淡淡愁緒。
此時忽聞琵琶聲起,“錚錚然有京都音”,此時或已勾起是詩人回憶,年少打馬長安街前過,意氣風發。而今貶謫江州,鬱郁不得志,自有百般憂愁在心頭。
船簾撩起,一美貌婦人半抱琵琶走出,眉間一縷愁緒,秋風,秋月,秋水,秋情,故只是“轉軸撥絃三兩聲”,心中之悲傷便噴湧而出,難以自已。
-
9 # 駿彩星馳藍天
其實這是對琵琶彈奏藝術家的由衷讚美,看似不經意的撥絃,其實已傾注了彈奏者的豐富感情,還未形成完美的曲調,但飽美豐沛的感情已溶入其中,人曲合一,如入化境!
-
10 # 馬氏周易預測
單看這句話並不能理解這句話的深意。必須要知道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情。
這句話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當時詩人謫居江州司馬,心情抑鬱不得志,身染有疾,送客至潯陽江畔,秋風瑟瑟。此情,此景,此人,此曲,觸境生情,真情流露。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
11 # Yjq白水綠洲
轉軸與拔弦是有節奏、有力度、有情緒的兩個動作。轉軸是蘊釀良久、情緒暴發的大動作,拔弦是將無限慷慨與激情透過陰陽鈍錯,輕重緩急表現出來的小情緒。或金戈鐵馬,或萬籟無聲,或“大珠小珠落玉盤”。器為有音道無音,人乃無聲勝有聲!
-
12 # 百味寫春秋
這兩言詩句出自白居易的長篇“歌行”古詩(詩有754字),“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兩句是此詩篇的第二段,寫琵琶女受邀來彈奏琵琶,“轉軸撥絃”是指女子調絃校音的動作,只有三兩聲。
其實是沒有任何說頭的,但詩人寫詩要講誇張,要為下面詩意的展開做“鋪墊”,要圍繞本篇的主題:緊扣琵琶女感傷身世的心緒展開描寫。所以,就有弦外之音了,就得“轉軸撥絃三兩聲”,便“未成曲調先有情”了。
這是一種寫作手法,叫“誇張”。但是,就這兩句在白居易的詩中可起到了承上啟下、承先啟後的大作用了。
上一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中間這句是:“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子先有情。”後一句是:“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你說,中間他不“誇張”,能把上、下兩段銜接的嚴絲合縫嗎?這就是寫作藝術。
為什麼在平常解答提問時,經常因為幾個字或一兩句話就要展開闡述呢?因為提問者不一定從哪個詩篇或文章中抽出哪一兩句呢,不分析上下左右,怎麼能說得清楚呢?
解答至此。
-
13 # 書香書色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詩句出處:這句詩出自於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詩句本意:轉緊琴軸撥動琴絃試彈了幾聲;還沒有形成曲調便已經讓人動情。
結合實際分析意境: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作者與客人離別之時,偶遇了彈奏琵琶的歌女,故事情節就此展開。白居易當時因為得罪了朝廷權貴而被貶至江州,仕途不暢的他即將與友人分別,內心正是百感交集的時候遇到了歌女。
歌女在調絃試音的時候,這旋律便早已牽動了人心,尤其是引得白居易駐足。歌女之所以能夠快速地吸引白居易的注意力,是因為她在‘撥絃三兩聲’的時候,便已經奠定了曲子的基調,曲子中無疑寄託了歌女內心的悲愴。
原來歌女的身世經歷也非常曲折。琵琶女原本是原本是京城有名的歌女,卻因為世事變化、年老色衰而嫁給他人為妻,也來到了江州這個地方。白居易與歌女的經歷如此相似,都是從京城而來,都是滿心的苦悶。
也正是由於心境相似,在琵琶女試音的時候,白居易便被這悲傷的曲調所吸引!
結語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人生,結合當時白居易的經歷,他或許也沒有想到,在江州這個小地方竟然還有人的遭遇與自己那麼相似。單是那三兩聲的琴絃便讓白居易覺得歌女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其實白居易又何嘗不是在借歌女的遭遇訴說自己內心的不甘與苦悶呢?
注:回答中部分內容引用白居易《琵琶行》。
-
14 # 老胡看視界
這句詩來自於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這篇敘事詩,是他的代表作。此篇一發表,也讓很多天涯淪落人產生很強烈共鳴。老白真是詩壇絕手,寫的刻骨入心,讓人慾罷不能!當然要解讀“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句話,先看這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
《琵琶行》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這是個特別的冷秋,蕭瑟,清寒,老白已經四十五,這大叔的年紀,卻沒有多少作為,僅僅只做個江州司馬。往好聽的說是刺史的助手,其實不過是安置“犯罪”官員而已,小小安撫辦主任一枚。和十年前就任的左拾遺、左贊善大夫等職務相比。落差不是一般的大啊!
他這般悲催的處境,官場的失意,是怎麼造成的呢?原來,他寫此詩前,唐朝朝廷早變天了,實權被藩鎮勢力架空了,另外,還發生了一件事情,對老白的打擊很大,藩鎮勢力的刺客無法無天,在長安街頭公然行兇,當場把當朝宰相武元衡給幹掉了,順帶也把御史中丞裴度也刺傷了,此事震動朝野。
這還不算,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更過分,說要罷免裴度。咱們樂天兄看不下去了,出於正義,上書主張討伐逆賊。老白的此舉看上去,沒毛病不是,但是他平常寫了些諷喻詩早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好事者就說老白嫌官小,想出風頭,還有人直接說他擅越職分。
朝廷的腐敗不堪,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於是被貶之為江州司馬。也就是在現在的九江邊掛個閒職,估計和古代放逐也差不了多少!總之,被邊緣了!
下放的老白,思想一度消極,下了班,就在煙花酒肆深處麻醉自己。九江古時叫潯陽,長江之畔,江水多情,連綿不絕!可不,這天,跟一幫舊友親朋在江邊推杯換盞,苦中作樂,一片狼籍後,微醺中,準備撤了,忽然聽到船上有琵琶藝女賣唱,老白餘興未了,順著樂音,找了過去。
老白在這個唐朝詩壇一哥算不上,三四哥絕對沒問題,這個超級文藝大叔,也是撩妹高手,備上酒菜,走上去和這個歌女攀談起來,這個秋夜的下半場也很精彩的開始了。
很顯然,是歌女的才藝吸引了他,“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動動手指,就妙韻橫生,一等一的高手,一曲完畢,老白早已熱淚滂沱,感動的溼身了。
餘音在江畔繚繞,楓葉荻花秋瑟瑟,如此寂寥之夜,還好有美妙的琴音溫暖著。相談中,歌女來自京城,老白也是從長安被謫;琴娘曾嫁浮樑茶商,可這廝走南闖北,花心浮浪,不歸家,於是就被棄了,白居易也何嘗不是,原先也高光過,可一轉眼,被修理了;藝女如今年老色衰,賣藝度日,老白也好不到哪兒去,人到中年,事業無成,也過著天天買醉的生活。。。
這兩人啊,境況高度重合,以琴會友,琵琶一曲,傾訴衷腸,只有深刻的人生體驗,才能品味這個秋夜!如此天涯淪落人,共守著江心秋月白,此情此景,唯有在深深的醉意中沉淪!
歌女固有一身絕藝,但重顏值的大唐社會,還能有多少空間呢;老白也如此,快進入老年了,卻遇到傾頹的王朝,時運不濟,懷才不遇!今夜絕對傷感,絕對空虛,絕對孤寂。兩個文藝新友,彈彈琴,喝喝酒,陳年往事,悲悲喜喜,一起翻湧!秋風四起,燈火闌珊,但是樂音不冷,寒暄不盡!
這是琵琶女情感傾訴之夜,也是老白感喟的一晚。相逢何必曾相識,今宵別後,老白還是上他的班,歌女又不知去哪裡流浪了,此去經年,各走一邊。感謝老白,撩妹一晚,他用真摯良心的詩句記錄下來,讓後人們從中獲得慰藉,從中也可體味失意中也有美感,困頓中也有微光!
-
15 # 曼聲閱讀
文友好!對這個問題,曼聲的理解是: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兩句詩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作者從演奏者和欣賞者兩方面進行的描寫刻畫。演奏者(琵琶女),寫她的身世遭遇、才華風采,欣賞著(作者),寫他的感受認識。
1、琵琶女是名角作者白居易被貶九江郡司馬的第二年,秋夜江邊送客,以琴聲知遇琵琶女。瞭解了她的身世遭遇,才華風采。
身世遭遇:琵琶女家住京城,是長安著名歌女。拜師於名門下,十三歲成名。琴藝精湛,名列前茅,有一群鐵桿粉絲,更受到一些富家王公子弟的追捧,獲得的錢財更是不計其數。可是,吃過了這碗青春飯,情況就變了。弟弟從軍,教坊的媽媽死去,自己年紀大了,容貌不如當初,只得下嫁給商人。商人為了賺錢經常外出,經常留自己獨守空船。想想生活的境遇反差這麼大,禁不住經常夜裡一人淚水縱橫。
琴技高超:“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 “轉軸撥絃”、“輕攏慢捻抹復挑”,低頭信手,琴技何等嫻熟!曲未成而情先成,滿腹心事,一生失意,似乎都要隨著琴聲傾瀉而出。後面對演奏過程的描寫,作者更是調動了很多手法,使無形的聲音變得形象有聲,使人如臨其境,也產生了很多名句,如“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直接交待她演奏技藝的高超,進而使這篇《琵琶行》成為老幼皆知的名篇。
一個人的才華與身世有一定的關係。才華有天賦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學習,而後天的身世遭遇,生活境況為她藝術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良好的天賦和獨特的身世遭遇,使得琵琶女的琴技日臻完美。此時的琵琶女,就像今天舞臺上的著名演奏家,人往臺上一站,就入境了,氣場就有了,下面就等著演奏開始了。這既是實寫,也是虛寫。實寫的是演奏之前琵琶女的表現,虛寫的是聽著的感受。實寫和虛寫的結合,也說明了琵琶女遇到了知音,為下文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做了內在關係的鋪墊。
2、欣賞者為知音《琵琶行》一詩,白居易目的是透過琵琶女的演奏,表達自己遭遇貶謫的感受,表達“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作者聽到琵琶女的演奏,為什麼會產生強烈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呢?因為他有與琵琶女同樣的遭遇。既作者被貶,聽到琵琶演奏的聲音,勾起了他對自己的遭遇的認識。
身世遭遇:元和九年(814年)冬,白居易任太子左贊善大夫。第二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御史中丞裴度受傷,白居易上書奏論,主張捕賊雪恥,引起了就官僚集團的不滿,以越職言事之罪貶為江州司馬,後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在江州期間,他寫成了與《長恨歌》齊名的不朽之作《琵琶行》和詩歌理論名篇《與元九書》。直到他的好友崔群出任宰相,白居易才於元和十三年底,由江州司馬受官忠州刺史。
獨特感受:潯陽地處湓江邊,偏僻潮溼,房前屋後雜草叢生。不僅如此,貶官和遠離京都的寂寞生活,使白居易的精神生活非常苦悶。一年到頭沒有音樂之聲,只有杜鵑的悲啼、猿猴的哀鳴、雜亂不堪聽的山歌牧笛聲。不論多美的時光,也只能孤獨地自斟自飲。
聽到琵琶女的演奏,頓時像聽到了神仙境界的樂曲一樣,勾魂攝魄,引為知音,揮手寫就這首《琵琶行》。所以,聽到她的音樂,看到她的神情,聽了她的傾述,作者才有“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認識,才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所以,如果說理解“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朦朧意境,那就是眼前琵琶女的高超琴技,把作者引入了對自己人生遭際的回想當中,由實入虛,意境延伸,對後文主題的生成起到鋪墊作用。
回覆列表
這兩句詩出自《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詩透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全詩先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
緊接著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後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 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覆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這些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