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數學的陽老師
-
2 # 張若水
是不是越早越好,得看"學前教育"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我理解的"學前教育",首先,應該是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開始地越早越好,這點毋庸置疑。我是從兒子兩歲左右,開始帶他去新華書店看書的。那時小小的他,看到書店裡好多孩子都在看書,自己便本能地模仿,也拿本書翻看。從最初只看圖片,到後來開始看有文字的繪本,再加上我堅持在家每天給他讀書,我兒子六歲時,就基本可以獨立閱讀了。我從未刻意教他認字,但他卻可以像小學高年級孩子一樣看青少年讀本。而且,因為常年堅持閱讀,他的理解力非常好,也時常能妙語連珠。所以,"閱讀"這個"學前教育"一定要做好,而且,開始地越早越好。
其次,"學前教育"應該是孩子孩子好奇心和學習能力習慣的培養。好奇心取決於平常生活中家長讓孩子對事物的敏感度和思考引導。習慣的培養應該最早開始於三歲以後。只要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家長一定不能插手。
最後,如果"學前教育"被家長理解為"知識的提前灌輸",那還是越晚越好吧!因為決定孩子後期發展狀況的,並不是知識"起步早",而是起步後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取決於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所以,"學前教育"應該是"習慣和能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
3 # 中年阿飛001
學前教育當然不是越早越好!
一方面兒童心理發展遵循皮亞傑的認知心理學,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發展。現在社會上動輒一大堆早教,學英語學這學那,首先這些早教機構及其人員是否有過認知心理學方面的培訓?或者相關準備?顯然多數都只有“忽悠”“話術”“騙錢”等等,搞出來一大堆概念,家長也不明覺厲,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一味以砸錢為孩子教育開道,殊不知到底這些早教內容是否適合兒童心理發展,是否有利於兒童心理健康,基本沒有理性思考。
另一方面,則是目前社會化的學前教育機構多數資質可疑,教育只是一門生意,跑路的、倒閉的、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的,太多了!
其實社會整體有個狀態,真正高學歷高素質人員進入教育體系、學前教育體系的少之又少,這個現象不知多少人認真思考過?
總之,學前教育應該慎重,絕非揠苗助長越早越好。
-
4 # 櫥窗裡的lily
不是越早越好吧,看你怎麼教,並且不要把教育當成孩子必須完成的功課。
我家閨女今年兩歲,要說教育,他從幾個月就開始了,一歲以前給她買的卡片認知,上面的圖案花花綠綠,還很愛翻,但是專注力只有幾分鐘,然後就開始蹂躪那些卡片,到了一歲半多,會說話了,就開始教她認圖片上的東西,比如這是花,這是樹葉等等慢慢她也知道這是什麼了。現在她兩週,我依然在教她數數,認數字,看動畫片學單詞。教她認1到10,我花了一週。動畫片學單詞也有成效,身體部位英語怎麼說她也會。偶爾玩的時候還會冒出幾句竹子的英語怎麼說,呵呵,她在進步。
小孩子的專注力只有那麼幾分鐘,抓住那幾分鐘教她新知識,不要指望一學就會,要慢慢一點一點的進行,不要把教育當成一種負擔。
欲速則不達。
-
5 # 為什麼我123
並不是越早越好,每個孩子情況不一樣,也不能一概而論,其實我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家長有時間的話,儘量讓家長多陪伴自己的孩子,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
6 # 海天江月
學前教育要考慮孩子的具體情況,不能說越小越好,孩子太小就進行學前教育,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有些東西接受不容易,還會影響孩子的快樂玩耍,自然的學習和成長,增加孩子的負擔,變得有壓力不快樂。
對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太早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行,一個班一個老師照看幾十個人,老師關顧不到,小孩子在生活上就會受委屈、出問題。
上幼兒園太早,孩子年齡大小,互相間的相處就不會很融洽,會受到大孩子的欺負和嫌棄,給孩子加重心理負擔。
太早的學前教育會讓孩子產生厭倦情緒,在長大後的學習中會厭倦學習,逃避學習,甚至對學習產生抵制,對學習成長很是不利。
-
7 # 有TongQu的老玩童
回答:作為一個人呱呱墜地之時,教育就無處不在,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教育意義
家庭環境的早期教育(模仿影響)
幼兒園的階段教育(集體融入教育)
入小學之前的幼小銜接教育(行為規範教育)
小學教育(知識系統化的教育)
所以兒童不同階段就要有不同的教育意義。
-
8 # 錦翌1011
首先需要明確什麼是學前教育?
通常情況下,學前教育包括學習習慣和基礎知識兩大方面。
就學習習慣而言,越早培養越好。最好從孩子兩週歲半左右就開始。在孩子剛剛有意識主動接受外平來資訊時,有意識地、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習習慣,是學前教育中事半功倍的舉措。
基礎知識部分,是孩子將來學習的鋪墊,如背誦古詩詞、古文,學習色彩,筒單計數,運動等等,這個過程沒有系科的要求,可以以孩子興趣表現為主導,輔以家長的引導。
家長應該高度關注學習習慣的培養,這是學前教育教育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
9 # 不愛折騰
學前教育越早越好,但不是超前教育,什麼時段幹什麼,比較不合教育規律,你比如,你在孩子1歲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教會了|+2二3,結果孩子長到3歲不教都會,超前教育要適齡。
-
10 # 清聽你的故事
學前教育在個人看來是需要的,但不是必須學會什麼。需要是因為這樣可以讓你的孩子提前瞭解和熟悉相關的學習,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去強制孩子學會什麼。理由如下
第一.學前教育孩子需要參加,但是不用強硬要求孩子必須學會學前教育對於孩子而已就是提前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所做鋪墊,學前教育可以讓你的孩子更加適應和做好心裡建設以應對陌生的學習環境。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不適應的情況下很難快速的去學習和成長,所以這是學前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沒有那麼多的不適應感,只要我們讓孩子提前適應和感受到今後他自己需要面對的學習生活,那麼你的學前教育就是成功的。
第二.不要強求孩子一定要學會什麼家長一定要記住,孩子的智力發育是循序漸進!一定不要強求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就要比別人的孩子聰明,每個人的發育情況不一樣。在不要求孩子學會什麼的情況下,讓孩子更好的適應今後的學習環境才是學前教育所要做的事情,不要給你的孩子太多的壓力。
第三.每個年齡有每個年齡該做的事情不要讓你的孩子承受你所新增給他的不屬於這個年齡該做的事情,對於教育孩子而言,我們需要的就是培養好孩子的習慣和品行,那接下來就看孩子自己的選擇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不要強迫他們去做一些你缺失的人生沒有做到事情
所以對於孩子而言學前教育的形式是必須的 所學知識不是必須的,每個孩子都會慢慢長大,那些知識他們都會慢慢吸收成長。
-
11 # 永遠的孩子王
學前教育包括的內容很多很多,《3歲~6歲兒童發展指南》明確了幼兒時期探究式教學。
現在很多人認為學前教育就是指孩子讀拼音,寫漢字,做數學題。
其實,學前教育分五大領域。
科學,藝術……都是學前教育,只要不違背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規律,所有的教育不分早晚,每個孩子的發育成長過程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一刀切”,主要看孩子的接受能力。
-
12 # 前哨觀察
無論什麼樣的教育,都需要孩子具備一定的智力基礎、身體基礎。脫離基礎的教育,無異於拔苗助長,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孩子不同的學習內容是有不同的最佳年齡的,家長有了孩子之後,要諮詢相關專家,瞭解不同學習內容的最佳學習年齡,以免錯過孩子能力培養的黃金時期,也避免過早學習,給孩子帶來傷害。
曾經看到國外的教育機構,做過這方面的實驗。讓雙胞胎的孩子,一個孩子,早早的學習走路爬樓梯,另外一個孩子,等稍稍長大以後再開始學習走路,爬樓梯。在後一個孩子學習一個月之後,看兩個孩子走路爬樓梯的效果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兩個孩子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卻是相差非常大的。
在這裡再舉兩個個具體的例子:比如打羽毛球,如果是要培養為專業的羽毛球運動員,最好在6歲以後開始訓練,如果僅僅是為孩子培養興趣愛好,8歲後開始為佳。羽毛球對體力要求挺高的,太早,孩子容易受傷,而且小孩兒打羽毛球最好開始用兒童球拍和專業裝置,用成人球拍,容易受傷。
再比乒乓球訓練,如果你想培養專業運動員,建議啟蒙訓練的時間要稍早一點,一般要從三歲半到四歲開始,五歲後已經接受比較正規的系統訓練了,這個時期養成的肌肉記憶將受益終生,是培養球感和手感的最佳時期,如果是你健身促進身體發育,培養特長,預防近視,增強身體協調為目的,建議6到8歲訓練為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思想單純,心無雜念,具備良好的接受能力和一定的行為自制力,身體柔韌性處在最佳時期,理解與模仿能力極強,打球意識和動作可塑性強,是進行乒乓球訓練,開發乒乓球潛力的黃金時段。如果錯過乒乓球啟蒙的黃金時段,從初中或高中開始訓練,此時學業繁重,很難持續抽出時間來練球,只能是斷斷續續的,不成系統,加上又錯過了各項身體機能的最佳時期,動作不舒展,反應不迅速,成績很難提高,技戰術遭遇瓶頸,很難達到較高水平。但也不是年齡越小越好,從會走路開始練球,是不是比別人贏在起跑線上呢?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年齡太小,也不適合打乒乓球,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年齡太小,骨骼發育不完全,乒乓球是單側運動,過早接受基本功訓練,可能會造成身體兩側發育不協調,二是乒乓球基本功訓練比較枯燥,難以提起太小的孩子的興趣,強行逼迫其練球,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三是乒乓球檯高度是0.76米,孩子太小,夠不到球檯,手臂高舉打球,手腕手臂容易疲勞,所以五歲左右練球最好,我們看到中國乒乓球的世界冠軍像馬龍,張繼科,丁寧,李曉霞,劉詩雯,他們練球的年齡均開始與五歲到七歲,平均年齡為5.5歲。
透過這些事例,可以看出來,孩子的學前教育並不是越早越好。
孩子其他方面的學習也有各自不同的最佳年齡,家長在再讓孩子學習之前應該先諮詢有關專家,瞭解孩子的最佳學習年齡了,做好規劃和設計,既不要錯過了最佳年齡階段,也不要提早進行。
-
13 # 菲姐說瑣事兒
認為越早越好的一定是知道教育的真正含義,認為不一定的只知道其片面意思。很多農村的爸媽和爺爺奶奶不去上公立幼兒園,因為私立幼兒園每個星期教他們的孩子認點字,他們認為值!結果三年了,孩子還是隻認識了10個數字和26個拼音字母[發怒][發怒][發怒]最悲催的是到了一年級他們還要從頭來學他們三年來天天要學的東西,從此,他們的孩子就厭學了!
-
14 # 真實懸疑案件解說
學前教育當然不是越早越好,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
超前教育和過度教育都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本年齡段孩子學習應以道德、人格、能力的培養為主,並且應在遊戲中學習,而不是以文化知識和培養專業技能為主。孩子上學後,孩子可能會因過早學了小學課程而產生驕傲情緒。上課時的注意力也將減弱。而年幼的孩子在父母強制下被動地學習,沒有學習興趣,也就不會有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這樣的學習很痛苦,且學習效果差,將進一步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陷入惡性迴圈中。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希望的延續,父母希望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在孩子身上得以實現。因此,常不顧孩子的興趣而對其進行定向培養,或根據孩子一時表現出來的興趣而過早地定向培養。這些做法同樣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定規律。學前兒童的興趣愛好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混沌、朦朧、多變,尚處於不定型和繼續發展期,比如:今天喜歡畫畫、明天又迷上跳舞或是踢球,故此時期不宜過早定向。家長應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並分析其是否適合孩子發展。因為不可否認的是,一人要想在某些方面(比如藝術類)有所成就是需要天賦的。總之,學前教育要注重全面發展,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其特長。
家長在學前教育中要關心孩子、尊重孩子,在孩子學習過程中不斷給予鼓勵、讚揚和支援,讓孩子把學習作為一種愉快有趣的活動。正確的學習方式不是個人學習的方法、秘訣,而是與個人接受、儲存、運用知識的能力有關的身體、心理、環境、社會等因素的結合。
-
15 # 益智教育培訓
我理解的學前教育就是寶寶學齡前乃至剛出生時接受的教育,包括早教。學前教育不同於搶先教育。搶先教育,將小學內容簡單化,稀釋一下,放在學前教育階段。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寶寶從出生後所接收到的所有資訊,都可以視為早教的一部分——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環境、鄰里關係等都會影響寶寶的發展。
嬰幼兒時期是大腦迅速發育的關鍵時期。
1-2歲是嬰幼兒腦組織發育最重要時期,為了向繁忙的神經元提供營養和保護,大腦皮層不斷形成額外的支援細胞,嬰兒大腦重量也增加了一倍多。3歲前腦組織將達到成人腦重量的70%。
此階段也是孩子小腦及自主神經系統發育的關鍵期。所謂“關鍵期”,是指孩子最容易學會和掌握知識技能、行為動作的特定年齡段。在此階段開展及時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錯過了嬰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一個孩子到4歲時,其智力發展到了50%,另外30%到8歲時完成,其餘20%到17歲完成。”
0-3歲不僅是智力與體格發育的關鍵時期,一個人的品質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他的幼年童年時期所受的教育。蒙臺梭利博士也說過,“幼兒是成人之父!”也就是說,成人的種種品性與能力的基礎大多是在小時候形成的。
學前教育不是學科教育,而是對孩子性格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應該越早越好。
-
16 # 青雲逸仙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誤導了許多的家長,學齡前兒童由於自身的身體和心理發育並不完善,對於事物的辨別能力很差,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在萌生階段,過早的讓他接觸不合時宜的知識和技能,只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上的壓力和陰影,並不會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17 # 中華小鋼
我認為學前教育這個並不是越早教育越好的。
這個要看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就比如在她可以接受能力允許範圍內可以儘早接受。小一點的孩子可以選擇啟蒙教育,聽一下錄音,音樂。圖片,也可以帶他多出去看看走走,畢竟看到了解過印象才更加深刻。可以帶她去動物園,告訴她這是什麼動物,長什麼樣子。可以帶她去博物館,瞭解一下。可以買有聲掛圖,有聲讀物,訓練。最重要還是父母以及家人言傳身教。
-
18 # 牛牛的藝術之旅
學前教育當然是越早越好,但前提是要在結合自己孩子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但不可盲目超前,否則會適得其反。
學前教育概括的說分兩類:一是親子教育,二是委託早教機構,下面分別來簡單的說一下。
一,親子教育。孩子從胎兒期就能夠感受到媽媽的情緒,能聽到媽媽的聲音。科學的胎教可以促進寶寶情緒的穩定,安全感的建立,大腦的活躍度,尤其親子關係的和諧,是寶寶出生後親子教育的重要樞紐。一歲前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階段,是寶寶建立標準母語系統的關鍵階段。很多家長在兩歲後發現孩子語言問題,比如說話晚,吐字不清,甚至口吃等問題,其實原因大部分是在一歲前造成的,只是外在表現不明顯,容易忽略。眾多的案例證明,說話早,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家中,要麼是媽媽,要麼是爸爸,一定有一個是“話癆”。一歲半以後是寶寶口語發展的萌芽期,家長要有意識的培養寶寶和其他同齡孩的交往,多帶寶寶去不同場景中去,可促進寶寶自主表達慾望和即時反應能力,提高孩子自信心,也會有效降低孩子自閉的機率。
兩歲左右的孩子是培養藝術啟蒙的重要階段,此時是孩子一生中的感受力最強的階段,是成人所不可比的。可透過顏色、造型、空間等方面充分發掘孩子的感受力,想象力以及動手能力。但提醒一點的是,藝術啟蒙不是教孩子如何去畫素描,色彩或者簡筆畫等方式,要多看,多聽,多提問討論,多動手塗鴉,不能過於規則化。
親子教育的方式上要把握好四個優勢:
一是可以結合自己孩子各方面發育特點和認知情況做階梯性教育,不可跨越太大,也不可人云亦云,隨意攀比。否則會打擊孩子的學習興趣,得不償失。
二是利用家庭場景的便利性;早起,吃飯時間,外出遊玩,睡前等都是很好的時間,要把親子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不可生搬硬套,不可功利性太強。
三是講短故事,給孩子一個角色,一個身份,在簡短的小故事中把要傳輸的內容告訴孩子會更有效,儘量少給孩子直接講道理。
二,委託早教機構。
當孩子一歲半或者兩歲左右,可以有針對性適當選擇早教機構進行某些方面的專業培養。比如運動體能、感統、藝術,語言等。一方面可以彌補家長某些方面的專業性不強,家庭教育的場景不足,另一方面也是讓孩子參與到集體學習中的適應性練習。早教機構的教育一般也都是親子性質,或者家長旁觀,家長可以看到孩子在集體遊戲或者學習中不一樣的一面,加深對孩子的瞭解。
需要注意的兩點:
第二,早教機構屬於家庭教育為主的輔助性教育機構,不要認為把孩子交給早教機構家長就有了心理安慰,每週幾個小時的課程在孩子整個三歲前只佔極少的時間,家長透過上課過程要多學習教育機構的理念、方法,回到家庭中要學會如何延伸和應用這些方法,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以及表現做到因材施教。
關於學前教育還有幾個容易出現的誤區,比如有人經常說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對於孩子來講恰恰相反,孩子三歲前的運動(包括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和大腦的發育有著緊密的正向關係。還有什麼“貴人語遲”,等著等著就真的遲了。
-
19 # 大虎與小骨
我來回答一下
我認為學前教育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符合幼兒的身心發育年齡特徵來安排。為什麼幼兒園要幼兒滿三歲才可以送?為什麼國家規定上小學的孩子要滿6週歲才可以入讀?這些說明了什麼問題呢?不管是國家也好還是教育局一些規定也好都是有在說明孩子不能太早的進行學前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各個年齡階段跟身體,智力,骨骼等等的發展情況。
過早的進行學前教育是有很多的危害的,首先孩子就沒有一個比較自由的童年了。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本來就是應該去玩的,如果過早的學習到了小學的知識的話,那麼他上小學的時候發現老師教的自己已經會了,他就不會用心去學習,他就沒有學習的興趣了。因為他認為即使自己不聽課,不學習這些題目自己也會做,這樣就會在還在小學的時候就養成一些不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過早的進行學前教育不可取。
-
20 # 月亮灣拉布拉多犬舍
首先幫助大家區分一個概念,學前教育,指的是3-6歲的教育,一般是指幼兒園和學前班階段。而更早的教育,是0-3歲的教育,稱為早期教育。我個人認為,學前教育,肯定是越早越好,原因如下:
第一,3歲之前,是人類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從腦重方面講,1歲時,嬰兒腦部重量已經相當於成人的40%,2歲左右達到成人的60%,3歲時腦重達到成人的80%。而從腦細胞組織和其他各方面的腦部發育指標來看,3歲左右,也都基本上完成了80%左右。
所以3歲之前,是人類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腦部開發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是尤為重要的!
第二,0-6歲,是孩子的17個重要敏感期。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把握住了這17個關鍵敏感期,並且根據敏感期的特點,合理的對孩子的能力和行為加以引導,對於孩子的身心成長髮育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歐美髮國家,早期教育風靡。在上個世紀80年代,歐美髮達國家就已經開始流行早期教育,即早教。可見發達國家對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近10年來,我國的早期教育也開始盛行,並逐漸受到廣大家長朋友的重視。早教機構遍地開花,也說明了國人對早期教育的認知程度在逐漸提高。
都說中國人非常聰明,可是為什麼中國人成年後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卻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卻不如一些歐美髮達國家呢?個人認為,對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多少也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第四,我國教育部門也在近幾年推出了“早幼一體”的相關檔案。早幼一體,即早期教育和學前教育一體化,融合。可見我國已經從國家層面開始推行早期教育,呼籲國民重視早期教育。
綜上,我個人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是應該越早越好的!但是,早期教育,並不是讓孩子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未來學習和生活的能力!這點對於孩子日後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回覆列表
因為各個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的不同,和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不能一刀切的說,很早開始學前教育或者晚點開始學前教育,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對於小孩子,還是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才是最好的,這個就需要家長多操心,有自己的主見了,不能隨大流,要分析自己家孩子的具體情況,對小孩子的教育,家長的教育理念才是最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