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鄰里

    黃花菜的花蕾容易變黃脫落,一般落蕾率為30%~40%,最高達50%以上。落蕾主要出現在採收盛期,該期落蕾數約佔整個採摘期總落蕾數的80%左右。這主要是因採收初期,黃花菜生長旺盛,植株養分充足,同時成熟花蕾少,消耗的養分和水分不多,所以落蕾少。採收盛期,每天成熟的花蕾多,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養分,此時如果出現乾旱,使新根密集層即10釐米左右深的土壤溼度低於10%時,會引起大量落蕾,特別是伴有乾熱風時落蕾更多。

    防止落蕾的措施是:

    1、選擇長勢旺、耐旱力強的品種。注意因地制宜,搞好品種佈局,實行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

    2、植株的健旺生長,是保證花蕾正常生長的基本條件。因此,要儘量選擇土層深厚、灌排方便處栽植。土地要深耕,多施有機肥,夏季鬆土,冬季肥土培蔸,及時防病治蟲,適時灌水施肥,促進植株生長。

    3、噴布2,4-D。每1小瓶(2ml)原液(1%)對水5~6千克,每次每畝用40~50千克藥液噴灑花莛上部,採收期先後共噴5次,可基本保證花蕾不脫落。

  • 2 # 三農參謀

    很高興就“黃花菜花蕾脫落是什麼原因?如何綜合防治?”談一下我的看法。黃花菜落蕾現象還是比較普遍且嚴重的。隨小編看一組資料:在小編老家那塊,種植的黃花菜,最多可以形成50-150個蕾,但是大田通常只能採收20-60個蕾。另外的那麼多花蕾都脫落了!1.光照不足

    黃花菜是典型的長日照喜光作物,但是小編老家那片黃花菜的種植一般是在果林下套種的,還有一些是在大棚內高密度種植的。這樣環境下生長的黃花菜的基生葉片嚴重被遮光,相互重疊,植株鬱蔽,造成黃花菜中下部的葉片長期得不到充足的光照,植株生長髮育受到抑制,從而會出現黃花菜的落蕾現象。

    2.花蕾期乾旱

    一般情況下植物的花蕾期是植株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的過渡時期,這個階段植株生長旺盛,需大量的水肥供應。黃花菜也不例外,其花蕾期是黃花菜的生理需求高峰期,加之此時正值伏旱時期,蒸發量很大,如補水不及時,黃花菜乾旱會脅迫植株落蕾以保證植株的成活。

    3.偏施氮肥

    小編經常會遇到這種狀況,黃花菜在春季的苗期重施氮肥,造成植株莖葉徒長,進入花期後植株現蕾小且少。分析此原因是由於偏施氮肥造成的。氮肥過量導致植株的營養生長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奪取了生殖生長所需的養分,從而造成蕾小、雷少及落蕾的現象。

    4.後期脫肥

    在實際生產中,很多農戶的對於黃花菜的田間施肥有一個這樣的習慣和誤區,就是施肥重前輕後,甚至有些農戶沒有施花蕾肥的習慣。這就導致黃花菜後期種植出現脫肥現象,植株葉片出現早衰,光合作用滿足不了花蕾的生長需求。

    5.田間缺硼

    硼元素是植物在花芽分化和花器發育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黃花菜是喜硼作物,花蕾發育時期缺乏硼元素可造成植株花粉敗育,花芽分化和花器發育嚴重不良。這在一些只施用化肥而不施用有機肥的黃花菜大田表現得很突出。

    6.一些其他的原因

    種植田地勢低窪,經常造成田間積水,通風不暢;幼蕾期遭受採摘花蕾或大風等因素造成機械損傷;地塊病蟲草為害嚴重,影響植株光合同化等因素,都會引起植株落蕾現象的發生。

    二、如何進行綜合防治呢?

    上面提到的可造成黃花菜落蕾的原因,綜合起來講就是田間管理不到位,致使黃花菜田間生長的一些外部因素出現不協調,進而影響黃花菜植株的內部生理失調造成的。其防治應採取綜合的手段。

    種植選擇寬窄行種植。林下套種應選擇果樹行距較大的空間寬窄行種植。密度不宜過大,以每畝3000-5000株為宜,一般寬行為60-70cm,窄行為30-40cm,株距為10-15cm。另外要進行適當深植,種植深度以10-15cm為宜。幼苗期,追肥應做到平衡施肥,以優質有機肥為主,並配合施用氮磷鉀肥,抽蔓前一定不要偏施過量的氮肥。花蕾期若遇乾旱,除了進行澆水外還可以於傍晚使用噴霧器在植株的莖葉、花蕾上適當噴水,可有效減少落蕾。

    重點說一下花蕾期的保花保蕾措施。在黃花菜花蕾期要注意田間噴施葉面肥與病蟲害的防治,施用的藥肥配方:可選用0.3%磷酸二氫鉀、15ml增產菌、0.2%硼砂、800倍液的樂果乳油、10mg/kg萘乙酸鈉與20mg/kg三十烷醇。還可以選用0.5%尿素、800倍液的氧樂果、0.2%硫酸鋅、0.2%磷酸二氫鉀、0.3%硼砂與AM菌肥。總結,以上就是小編關於“黃花菜花蕾脫落是什麼原因?如何綜合防治?”的個人觀點。綜合分析,土壤、肥水、光照等外部因素管控不當,造成黃花菜植株的內部生理失調是造成黃花菜花蕾脫落的主要原因。所以,管控好這些外部因素是防止黃花菜出現落蕾現象的最佳措施。

  • 3 # 植物病蟲害防治

    黃花菜也叫金針菜,又名忘憂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味道清香,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可以食用。因為它利尿,止血,明目,安神,也可入藥。對於哺乳期的婦女,可多吃用來緩解乳汁不下。但有哮喘史的人不可食用。

    黃花菜花蕾脫落的原因:

    1.花蕾期水分供應不足。花蕾期是生理期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土壤乾旱,水分供應不足,導致花蕾脫落。

    2.花蕾期養分供應不足。黃花菜在生長旺季,需要較多的養分,養分的缺失,導致營養不足,從而花蕾脫落。

    3.土壤的因素。黃花菜需要含有腐殖質的酸性土壤,需要肥沃透氣性好。如果土壤透氣不好,沒有充足的氧,也會導致花蕾脫落。

    4.病蟲害的侵染,感染病蟲害植株的生長變弱,抗性差。

    防治措施:

    1.合理密植,早施苗肥,重施薹肥,補施蕾肥。

    2.選擇適宜的品種。根據當地氣候的條件,選擇早、中、晚熟的品種培植。

    3.及時補充水分及養分。在花蕾期間保持土壤溼潤,及時灌溉,供應肥料,補給養分。

    4.防治病蟲害的發生。注意黃花菜鏽病,蚜蟲,紅蜘蛛,葉斑病的發生。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出現後,及時噴灑農藥治理。

  • 4 # 阿Y在農村

    黃花菜花蕾容易脫落,主要落蕾出現在採收盛期,其原因主要是:採收盛期,每天成熟的花蕾多,需要消耗大量水份和養份,此時如果出現在旱季或乾旱,會引起花蕾大量脫落,特別是有乾熱風的時候。

    防止落蕾的措施有:

    1、選擇長勢旺盛、耐旱力強的品種,並因地制宜,品種合理搭配。

    2、植株的健旺生長,是保證花蕾正常生長的基本條件。因此,要儘量選擇土層深厚、灌排方便處栽植。土地要深耕,多施有機肥,夏季鬆土,冬季肥土培蔸,及時防病治蟲,適時灌水施肥,促進植株生長。

    3、噴布2,4-D。每1小瓶(2ml)原液(1%)對水5~6千克,每次每畝用40~50千克藥液噴灑花莛上部,採收期先後共噴5次,可基本保證花蕾不脫落。

  • 5 # 農牧散人

    黃花菜的花蕾容易變黃脫落,一般落蕾率為30%~40%,最高達50%以上。落蕾主要出現在採收盛期,該期落蕾數約佔整個採摘期總落蕾數的80%左右。這主要是因採收初期,黃花菜生長旺盛,植株養分充足,同時成熟花蕾少,消耗的養分和水分不多,所以落蕾少。採收盛期,每天成熟的花蕾多,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養分,此時如果出現乾旱,使新根密集層即10釐米左右深的土壤溼度低於10%時,會引起大量落蕾,特別是伴有乾熱風時落蕾更多。

      防止落蕾的措施是:

      1、選擇長勢旺、耐旱力強的品種。注意因地制宜,搞好品種佈局,實行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

      2、植株的健旺生長,是保證花蕾正常生長的基本條件。因此,要儘量選擇土層深厚、灌排方便處栽植。土地要深耕,多施有機肥,夏季鬆土,冬季肥土培蔸,及時防病治蟲,適時灌水施肥,促進植株生長。

      3、噴布2,4-D。每1小瓶(2ml)原液 (1%)對水5~6千克,每次每畝用40~50千克藥液噴灑花莛上部,採收期先後共噴5次,可基本保證花蕾不脫落。

  • 6 # 沂蒙心連心

    落蕾的原因:

    黃花菜的花蕾容易變黃脫落,一般落蕾率為30%~40%,最高達50%以上。落蕾主要出現在採收盛期,該期落蕾數約佔整個採摘期總落蕾數的80%左右。這主要是因採收初期,黃花菜生長旺盛,植株養分充足,同時成熟花蕾少,消耗的養分和水分不多,所以落蕾少。採收盛期,每天成熟的花蕾多,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養分,此時如果出現乾旱,使新根密集層即10釐米左右深的土壤溼度低於10%時,會引起大量落蕾,特別是伴有乾熱風時落蕾更多。

    防止落蕾的措施是:

      1、選擇長勢旺、耐旱力強的品種。注意因地制宜,搞好品種佈局,實行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

      2、植株的健旺生長,是保證花蕾正常生長的基本條件。因此,要儘量選擇土層深厚、灌排方便處栽植。土地要深耕,多施有機肥,夏季鬆土,冬季肥土培蔸,及時防病治蟲,適時灌水施肥,促進植株生長。

      3、噴布2,4-D。每1小瓶(2ml)原液 (1%)對水5~6千克,每次每畝用40~50千克藥液噴灑花莛上部,採收期先後共噴5次,可基本保證花蕾不脫落。

  • 7 # 西北小鵬

    要問黃花菜落花是什麼情況,據悉花期乾旱:蕾花期為黃花菜的生理需水高峰期,如果在此時期遇到伏旱,且沒有及時澆水,就會因為缺乏水分而導致花蕾脫落。後期脫肥早衰:在黃花菜的生長前中期或後期沒有合理施肥,也沒有為其補充葉面肥,導致植株營養不良,從而造成花蕾脫落。其它原因:土壤積水造成透氣性較差,影響植株生長;採摘時花蕾受到損傷等。

  • 8 # 神舟上禾胡軍

    今天看見這個問題我也來說一下我的觀點,落蕾的措施是:

    1、選擇長勢旺、耐旱力強的品種。注意因地制宜,搞好品種佈局,實行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

    2、植株的健旺生長,是保證花蕾正常生長的基本條件。因此,要儘量選擇土層深厚、灌排方便處栽植。土地要深耕,多施有機肥,夏季鬆土,冬季肥土培蔸,及時防病治蟲,適時灌水施肥,促進植株生長。

    3、噴布2,4-D。每1小瓶(2ml)原液(1%)對水5~6千克,每次每畝用40~50千克藥液噴灑花莛上部,採收期先後共噴5次,可基本保證花蕾不脫落黃花菜的春苗長到5~6月間從葉叢中抽生花苔(俗稱“抽箭”),花苔項端分生側枝,其上著生花蕾,成傘狀花序,能陸續發生花蕾,花期可持續數十天。花蕾表面可分泌蜜汁,多數品種的花蕾於傍晚開放黃花菜的花蕾容易變黃脫落,一般落蕾率為30%~40%,最高達50%以上。黃花菜的花薹由葉叢中抽出,頂端生總狀或假二歧狀圓錐花序,有花枝4~8個,花蕾長約13~15釐米。每一花薹陸續開20~60朵花。花蕾的多少與品種和栽培技術等有關。花梗的粗細及結構與採收的難易有關,凡花梗粗壯,花與花蕾連線處凹陷不明顯的,較難採收。花梗細,凹陷明顯的,摘採容易。分枝處有披針形苞片,分枝上著生單花。花被基部合生呈筒狀,上部分裂為6瓣,子房3室分內外兩層,外層3瓣窄而厚,綠黃色或帶褐尖,內層3瓣寬而薄,淡黃、黃綠或黃色。雄蕊6枚,三強三弱,花葯隨品種不同為黃色,褐色或柴紫色。雌蕊1枚,復雌蕊一枚,長於雄蕊,三心皮,上位花,中抽胎座,胚珠倒生,常異花授粉落蕾主要出現在採收盛期,該期落蕾數約佔整個採摘期總落蕾數的80%左右。這主要是因採收初期,黃花菜生長旺盛,植株養分充足,同時成熟花蕾少,消耗的養分和水分不多,所以落蕾少。採收盛期,每天成熟的花蕾多,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養分,此時如果出現乾旱,使新根密集層即10釐米左右深的土壤溼度低於10%時,會引起大量落蕾,特別是伴有乾熱風時落蕾更多。落蕾的措施是:

    1、選擇長勢旺、耐旱力強的品種。注意因地制宜,搞好品種佈局,實行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

    2、植株的健旺生長,是保證花蕾正常生長的基本條件。因此,要儘量選擇土層深厚、灌排方便處栽植。土地要深耕,多施有機肥,夏季鬆土,冬季肥土培蔸,及時防病治蟲,適時灌水施肥,促進植株生長。

    3、噴布2,4-D。每1小瓶(2ml)原液(1%)對水5~6千克,每次每畝用40~50千克藥液噴灑花莛上部,採收期先後共噴5次,可基本保證花蕾不脫落落蕾的措施是-般黃花菜根狀莖上每個分枝的當年生根狀莖的頂芽於第二年7~10月份開始分化成花芽,第三年5月份抽生花葶,6月份開始採收,9月份果實成熟。 秋後在花葶基部產生離層,自然枯黃脫落。所以,從一個葉芽原基出現到分化花芽,

    開花結果,完成整個生育期,共需3年時間。其間分為花芽未分化期、生長錐開始分花為花序原基期、花序總軸形成期

  • 9 # 星哥說農

    黃花菜又名金針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多種維生素,是一種營養豐富的美食,又是一種藥用保健食品,很受消費者青睞,黃花菜的每根花莖,因品種不同一般能相繼形成40-150個花蕾,但在大田生產上通常只能採收20-60個花蕾,那黃花菜花蕾脫落是什麼原因?又如何綜合防治?

    一、光照不足

    黃花菜為長日照喜光植物,若在林果間套地、大棚內及高密度田尤為突出,因其基生葉片重疊交 叉而株叢密集,下部葉片常因光照不足而處於飢餓狀態,容易脫蕾。

    防治方法:在栽培上一般以寬窄行栽植為好,對於老株田可分株移苗擴栽。

    二、花期乾旱

    蕾花期為黃花菜生理需水高峰期,而此期正遇伏旱則生態蒸發量大,乾旱脅迫落花率也高,水分缺乏常使幼小花蕾因缺水而變黃脫落。

    防治方法:花期澆水是保蕾高產的主要辦法之一,若遇久旱,除了澆水還可用噴灌器在莖葉、花蕾上灑水以減少落蕾,或應用噴霧器傍晚噴霧補水效果也好。

    三、前期偏施氮肥

    前期偏氮旺長,若春苗期偏施氮肥易造成莖葉瘋長,進入盛花期現蕾少而小,這主要是偏施氮肥 而造成氮磷比失調 , 發生營養生長(莖 葉)和生殖生長(花蕾)爭奪養分造成小蕾或落蕾。

    防治方法:春苗期應以有機肥為主補充土壤有機質,配合施用氮、磷、鉀肥料 ,切忌抽蔓前偏施過量氮肥。

    四、後期脫肥早衰

    不合理的施肥制度,不施花蕾肥,也沒有葉面噴肥補充營養等,則極易造成幼蕾脫落,這主要 是後期脫肥葉片早衰、光合功能降低同化產物少,滿足不了幼蕾生長需要造成的。

    防治方法:必須合理均衡施肥,必要時葉面噴肥,以保花保蕾。

    綜上,黃花菜脫蕾由田間土、肥、水、光、溫管理不善造成的,這些因素的不協調是造成落花落蕾 的主要因子,加強田間這些因子管理的前提下,在蕾花期葉面噴肥與病蟲防治也不可或缺,才能降低黃花菜的脫蕾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荒,求推薦,網路小說也行,不要YY不要種馬。謝大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