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匹諾曹jun

    當然,古人有他們自己的方法。你需要用敵人的首級來證明自己殺了多少人,並不是隨便報個數字,這涉及到對士兵進行獎勵行賞,所以在這方面其實是挺嚴格的。另外,軍隊裡面應該會有軍隊的數量,上陣殺敵的數量,這些都是會記錄在冊的。

    在戰場上殺掉了敵人,就割下敵人的頭顱,把他的頭綁在自己的身上。據說,在漢代的時候太守魏尚,因為在上報殺敵數量的時候多報了六個,甚至被朝廷免職。可想而知,古代在這方面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在古代,如果你想晉升,那麼你就得勇猛的作戰,從戰國時期商鞅以軍功封賞開始,上陣殺敵就成了士兵們晉升的機會。殺的敵人越多,晉升的機會也就越大。這也成為了激勵士兵們作戰的方法。

    因為割下頭顱掛在自己的身上,畢竟不方便作戰,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妨礙士兵,所以後來也有一種方法是割下敵人的耳朵或者手指,但是又出現一個問題,就是手指或者耳朵會非常容易作弊,有可能他殺的並不是敵人,而是自己的夥伴或者是百姓,來冒充的敵人。

    所以這個方法到後面計算的人數其實也並不是那麼的準確,只是一個大概而已。還一種方法就是他人來證明,只要你殺敵的時候,身邊有其他的人能夠來證明你殺敵的數量,也算是可以的。而為了防止他們相互串通,將軍會透過派人去檢查敵人的屍體的方法來杜絕士兵們撒謊。

  • 2 # 天晴愛睡覺

    古代的軍隊也是有建制的,也是會點兵點將的。

    古代的伍長什長百夫長,然後就是將軍,要統計起來很簡單的。

  • 3 # 米格

    應該是查死在地上的屍體吧,畢竟失敗的一方不能把屍體拿走啊。

    一般來說,古代沒有那麼精確的統計方法,就連簡單的數學會的人都少,更別提成千上萬的數字加減了。但是對於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領兵大將來說,數學是必備的技能。古代的兵法跟其他一些技能一樣,都是師徒相傳的,這樣長久的傳承之後,一個一個武將世家就產生了,像北宋時期的曹氏、高氏、種氏、姚氏及折氏等將門,能保持數世鼎盛。這樣的世家,都有自己的秘本兵法父子相傳,師徒相受。而對於統兵大將來說,數學是必備的技能,自己帶領的軍隊、敵人的軍隊一天走多少裡,幾天能走到目的地。一天吃多少糧食,預計戰爭結束需要多少糧食,分兵多少,包圍敵人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軍事器械,手下軍隊相互聯絡所用的世間等等包括提主的問題,這樣的數學計算,如果領兵將領不能自己計算,那能打勝仗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這種數學上的傳承在歷史上在兵家中是長久流傳的。不要小看古人啊。

  • 4 # 塞內加爾小黑

    過去士兵都會有腰牌!每次出征打仗回營都需要點名,如果沒有回來就會被列入失亡名單,待十日後,經將士確認死亡就會被安排撫卹金送回家中,如果是逃兵也要按照兵士證明,包括兵士的連坐制!互相監督,互相照顧!

  • 5 # 小嚴說歷史

    統計自己的,把人集合起來點個到就知道了

    統計敵人的,秦漢時期是直接數腦袋,秦士兵殺了敵人會把敵人腦袋掛腰上繼續打仗,打完了論腦袋算軍功,統計戰果。秦國最先推行軍功授爵制,有一套防止殺良冒功的措施,對斬首有嚴格的規定:斬首時要齊著脖子根切下,露出喉結,防止軍隊拿小孩跟婦女充數;要在戰勝後三天內將首級交給官吏驗明,以防止假冒充數;

    後來腦袋太大了不好拿,就改成割耳朵了。有時候一些部隊為了冒領軍功,會拿老弱病殘婦女兒童老百姓的耳朵冒充敵軍

  • 6 # 公子品史

    中國古代戰爭的規模一般都不小,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基本上一場小規模的戰鬥也得死傷數百人,更不要說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了,還有歷史上眾多的農民起義,那人數和規模更是龐大。每場戰爭結束後都會涉及到統計士兵傷亡的情況,一般怎麼統計呢?軍隊裡有專人統計,也有事後大概統計的。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進行講述:

    古代作戰圖

    戰後統計

    古代的軍功爵制度首先是由秦朝建立並發展起來,規定了計算士兵的功績是由他本人獲得的敵方士兵首級來決定的。當然敵方普通士兵的首級和敵方將領的首級的計算方法是不一樣的,肯定是一個將領的首級抵得上幾十個普通士兵的首級甚至更多,如果能殺死敵方大將那更是不得了。所以在戰國時期秦國的軍隊戰鬥力可以說是七個國家中是最強的,這一制度激勵了士兵們在前線奮勇作戰。

    在整個戰鬥結束後,士兵們會把自己斬殺的敵方士兵首級統一上交給軍隊裡的專門負責的人進行統計來計算每個士兵的功績。另一方面自己軍隊在戰鬥中損失也會在事後的統計中,由各個部隊的負責人統一上報給指揮部,因為損失的人員要進行補充,還要要統計對陣亡計程車兵撫卹等等的問題,這些都有人專門負責的,一般主要是後勤方面的人員負責統計的情況比較多一些。

    戰勝方如此,戰敗方也是一樣。戰鬥結束後,戰敗的軍隊將領也會在逃跑的路上搜集散兵遊勇,把他們統一管理起來,最後會到一個固定的據點對整個戰鬥所損失的情況進行統計,他們一樣也需要補充陣亡計程車兵留下的空缺,需要把戰敗的部隊重新整訓,好為以後的戰鬥做好準備。

    不過如果損失實在是巨大的情況下,比如一支萬人的軍隊,一場戰鬥過後只剩下幾百人的情況,則很有可能這支軍隊的番號都會被撤銷,從此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同時會派遣新的軍隊來接替他們。

    蒙古軍隊劇照

    軍隊投降情況

    兩軍對壘,有可能一方在另一方絕對強勢的情況下會直接投降,以換取出路,這種情況的人數傷亡統計那就更簡單了,直接找到投降的軍隊負責人問清楚情況,自然就知道這次戰鬥的戰果是什麼情況了。

    在古代的軍隊戰鬥中,大部分的情況都是人多戰鬥力強的部隊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也有以少勝多的戰例,不過在古代還是比較少的。畢竟古代的軍事體制和裝備還是冷兵器為主,主要是步兵和騎兵作戰。騎兵對普通步兵還是有絕對的優勢的的,不過騎兵畢竟還是少,沒有人能養得起很多馬的,一個騎兵的花費抵得上3-5個普通士兵了,精銳騎兵則花費更多。所以大多數是養不起很多騎兵的。

    在戰鬥中擁有了大規模騎兵的軍隊,勝利的天平就已經開始傾斜了。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就選擇了投降,因為知道抵抗也沒用。

    軍隊作戰圖

    綜上所述,在古代的戰爭中,戰功的計算主要就是看你砍了多少敵方首級,在軍中都有專人記錄的。

  • 7 # 斷劍殘槍

    斬首數量中國古代:(以下前提都是訓練計程車兵,雜兵不算)一個兵殺死對方後,士兵會在戰友掩護下斬下對方首級,基本上是一個首級一級爵位,類似的軍功統計制度大致在戰國時期成型,並貫穿幾乎整個封建時代;後來還有統計耳朵數量,因為首級 質量體積過大,士兵在戰場上攜帶首級行動不變,影響戰鬥力。我所知道的是,在隋唐時間已經有了完善都根據左耳數量,大業皇帝《紀遼東二首》(其二)曰:“秉旄仗節定遼東,俘馘變夷風”這裡邊那個馘(音同“國”)在詩中即左耳之意。此外還有“先登”“奪旗 ”等功勞,才疏學淺,記不住那麼多名詞,往大佬指教。明代將門的家丁也是,基本上一個首級一級軍銜(不知道軍銜這個詞在這裡是否準確)當然,要說啥功勳最高,借用先生一句話概括:“功高莫過救駕,計狠莫過絕糧”日本古代與中國古代類似,制度上不清楚,看後面的戰例吧;西方古代:這個就神特麼麻煩,複雜,古希臘及早起羅馬的兵種由財產數量,也就是這個人所能承擔的裝備決定的,所以立功也不會有太大的身份變動,能當上百夫長的都是百裡挑一的殺人機器,至於為什麼他們能上位,我猜測可能不是統計他們砍了多少人,而是戰場上他們身邊壓根沒有活人,,,騎士時代就好玩多了,每個騎士家紋都不一樣就連父子之間也會因家紋在結婚時的變動而有所差異,誰把誰掀下馬一清二楚;至於幹掉雜兵,什麼?騎士幹掉垃圾兵還好意思說?雜兵幹掉騎士在早期幾乎是不可能的,比河北考生裸考北大本科還難一百倍;可一旦成功了(往往是騎士羅馬後爬不起來了),被步兵一板磚砸冒泡,裝備歸了這個上天的寵兒,後者就差不多成了一新的騎士了(騎砍劇情),誰還管誰殺的?騎士來了!快跑啊,不被殺就不錯了!騎士掛了!快搶裝備啊!誰管他到底誰殺的啊!在古埃及,至少是18 19王朝還有透過男子生殖器數量統計殺敵數量的操作,同時代、巴比倫可能也有類似的現象,這個需要西亞史大佬來指點了。舉幾個戰例吧1.第四次川中島合戰武田軍別動隊抵達戰場並追擊撤退的上杉軍時,殺死落單的上杉軍士後,發現對方腰間纏著十幾個首級,後經驗視,其中武田與上杉的武士各半,基本上是武田一個兵好不容易砍死上杉一個,上杉後面的兵再砍死這個精疲力盡的武田兵,,,以此類推。奪回己方被討取(即被殺並割下首級)士兵的首級也立功,而且因為奪回首級基本上等於殺死對方一個兵,所以這種功勞比單純討取敵人還大。2.蒙古西征窩闊臺的蒙古騎兵在波蘭擊敗西里西亞公爵亨利率領的三萬精(雜)銳(碎)波蘭軍隊,割下的左耳(據說下面人把右耳也裝進去了,可能為了邀功 可能為了拍馬屁)裝了九麻袋3.山中鹿介討取品川大膳山中鹿介是戰國尼子家名將,在尼子家滅亡後多方聯絡尼子殘臣舊部與,與毛利家為敵,後被吉川元春捕獲並斬首。我喜歡稱之為縣級西塞羅。此公初出茅廬,就遇上毛利家著名武士品川大膳討敵罵陣,年少氣盛血氣方剛的山中鹿介看不過眼,也是一頓嗷嗷怪叫就撲了下去,與品川大膳鬥在一處。打鬥細節並不清楚,結果卻被記錄了下來:品川大膳被山中鹿介討取。山中鹿介一戰成名,以至於連帶著品川大膳也跟著流芳百世,居然出現在華為輸入法中(笑到變形)4.魏尚多報斬首六級受處分“持節雲中,何日遣”—東坡兄(長音)魏尚,漢武帝時雲中郡軍事長官,因多報斬首六級被處分,免官還是咋的記不清,煩請大佬指正。馮唐入朝說服漢武帝免去處分,漢武帝:OK!你持天子符節去赦免魏尚吧!魏尚的官 相當於今天軍分割槽司令員了,在邊關還可能管理屯墾 軍事財政(中國史盲求助ING)等事務,可謂封疆大吏 就因為斬首六級被免官,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早在耶穌出生之前,中華帝國的獎懲制度就多麼嚴格完善且受統治者重視。此外一些靠譜的電視劇中也有戰馬懸掛首級等場景,比如個人特別喜歡的(強行安利)總結一下,基本上還是首級及其可替物

  • 8 # 我在鐵路上班

    早期是按人頭計數,別在腰帶上,挑在槍尖上,掛在馬脖子下面。後來,慢慢的改成割耳朵,以左耳為準。據說有拿袋子裝的。

  • 9 # 騰飛侃侃

    自秦開始就是用首級。但相當多的戰役裡,統帥要求士兵們不要只顧斬首,先破敵殺敵。古代戰爭想拿首級是很不容易的,除非是敵人大敗潰逃才有時間從容砍到首級。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提到:為防止取首級照成混亂引發戰敗,不準士兵私自取首級,由專人負責,將領根據士兵各自出力大小,在來分功勞大小。

  • 10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古代打仗兩方是怎麼統計死亡人數的呢?

    1、在古代,打完一場仗之後,通常敵我雙方都會打掃戰場,清理屍體,收集兵器,畢竟當時鐵器、盔甲對一個國家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就是綜合國力的象徵。

    而且對於戰勝一方來說,透過蒐集屍體可以得到不少的戰利品,救回傷兵也可以減少部隊人員損失,而且這些傷兵都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傷愈歸隊之後便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而救回的傷員的數量,一般就是這場戰役的受傷人員數量。

    而在戰場上,大量屍體腐爛之後容易汙染土地和水源形成瘟疫,因此需要清理屍體,一般就是焚燒和掩埋,而透過戰場上搜集的屍體的數量,加上救回的傷員的數量,基本就可以大致清楚敵我雙方的傷亡人數。

    2、打完仗之後,尤其是打勝仗之後,最要緊的事情便是論功行賞。當時計算軍功的方式有數敵人首級、耳朵等形式,透過這種方式,可以大致統計出敵軍的傷亡情況。但這種統計方式誤差較大,因為有的人作戰英勇,奪了不少人頭,但因為過分英勇最終死在了戰場上,他斬下的首級沒辦法回收,就沒辦法很準確得進行統計

    3、無論對於戰勝方還是戰敗方,冷兵器混戰,雙方在戰場上亂成一團,部隊編制早就被打亂,因此當各自回營之後,都要收攏分散的人員,進行人員的統計,由此得出大致的傷亡情況。

    一般這種情況使用更加普遍,畢竟不是所有戰勝方都願意放戰敗方進戰場回收屍體,因為難保戰敗方不會趁此機會發動對戰勝方的反擊,從而造成戰勝方更大的傷亡甚至是反敗為勝。

    為了對戰敗方形成震懾,炫耀己方的戰功,有時候戰勝方會收集戰敗方的屍體,封土而成形成高大的墳冢,是為京觀。

  • 11 # 聰明的弱智

    這是戰功統計的必然!古代戰爭的生死數可能是最靠譜的

    從秦朝開始,戰功以人頭為計。所以每場戰役結束,統計敵方戰死人數是士兵論功行賞的第一步

  • 12 # 史海浮月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相信不少人也有這個疑問。我看可能是這樣的,首先打仗前的人數是可以確定,打仗後,回來多少人也可以統計,兩者相減,就是損失的人數,至於具體的死亡人數只能大概估算,因為有些逃兵和被俘的統計不了。

  • 13 # 滿天學歷史

    在古代打仗我覺得統計死亡一般都是首級。在中國古代一直流行著首級爵,也就是說戰場上一個士兵殺死敵軍要將敵人頭顱砍下,綁在身上,戰爭結束之後便可以拿去論功行賞。

  • 14 # 幽狼之亡靈序曲

    從電視劇或者到古代人在戰場上打仗這件事情其實也還是挺混亂的,就好比戰場上的一些的情況,在古代科技並不發達了,那麼戰場上的一些計算方式應該是比較的混亂的,就好比古代人是怎麼計算自己殺了多少人呢?

    中國古代統計殺敵數的硬指標,就是看首級。古代一直流行以首記爵,其意思也就是兵將在殺死敵軍後,將敵人的頭砍下,綁在身上,戰爭結束後,便拿著去邀功請賞了。你說殺了多少敵人,空口白話,那是不算數的。得拿證據來。但是這樣的一味按首級數記功,也有缺點。戰場上大家都忙著割人頭去了,誰來殺敵人呢?

    之後,秦朝更完善了計算方式,用來避免士兵貪功謊報殺敵數量和用其他手段騙取軍功。主要採取三個辦法,第一個就是旁證,拿到首必須有別人給你證明級也是你的。第二個辦法,就是檢查敵軍數量,這樣就大大減低了士兵謊報殺敵數量的機率。還有第三點,為了萬無一失,會把敵人的首級示眾幾天,如果徹底沒有疑問,這才能算完。因為這一套計算方式比較完善,所以當時也就很少有謊報殺敵數量的。

    後來明朝還有一種專門在戰場上專門記功的崗位,但是還會出現特殊的情況,如一敵人被多人斬殺,怎麼算?古人聰明地發明了集體功勞,後來經過完善,採取分工配合,就是各個兵種都能享受到集體功勞,這也就完美的避免了誤報誤算,爭搶軍功的事情。

  • 15 # 萌媽說史

    關於統計死亡人數的統計,史書上雖沒有記載具體的方法,但可以從很多線索中窺知大概。

    一、官方統計:

    古代每一次大小戰爭的發兵、徵兵、馳援人數,都會有較為詳細的統計。派出去計程車兵和戰爭後回來計程車兵人數作對比,可以得出較為準確的死亡人數。

    二、軍功制度:

    古代以軍功作為晉升、獎懲的依據,士兵們在戰勝敵軍後,往往會割下對方的首級,帶在身邊,作為戰後論功欣賞的依據。頭顱畢竟不方便細帶,所以發展至後期,也有以手、足、耳朵等器官,來充當人頭的辦法,但這種制度推行到後期,出現過很多弊端,譬如為了軍功濫殺百姓,並以百姓人物充數的情況。這樣的情形一經發現,在古代必定嚴懲。

  • 16 # u歡樂多惡龍

    在古代戰爭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在那個時候交通不發達,也沒有無線電所以想要知道對手的兵力是很費力的以下有幾點。

    第一個就是在敵方的陳營埋下自已的一個人,兩軍對戰必定會有埋在對方的棋子。

    第二個就是探子一般比如會去宿舍住幾個人,然後利用軍隊的營帳人數來判斷。

  • 17 # 達摩說

    由於古代統計技術的落後,對於戰爭中雙方死亡人數的統計,其實不會做到太精確,只不過是一個大致數字而已。

    具體來說,對死亡人數的統計方法有三:

    第一,古代的部隊有嚴格的建制,而在一場大戰後,部隊在回營後會努力收攏逃亡在外的人員,進行人員統計並上報,由此可以大致判定死亡人數。

    第二,通常來說,古代一場大戰結束後,會有打掃戰場的習慣。有人可能擔心打掃戰場的過程,可能會遭到敵人的偷襲,但其實不用擔心,自古至今打掃戰場都是被戰爭雙方所預設的行為。而在打掃戰場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回收一些兵器、鎧甲等戰利品,另一方面就是尋找有可能還活著的傷員,最後一件事就是清理屍體。因為屍體長久留在戰場上,會汙染土地和水源以致釀成瘟疫。而在清理屍體的過程中,就會對死亡人數進行一個大致的統計。

    第三,對於敵方死亡人數,也需要一個大致統計,以便作為敵情以供下一步戰略戰術制定的參考。一般來說,對敵方死亡人數的統計,主要是靠統計軍功。古代戰爭中,為了激勵戰士英勇殺敵,會引入軍功制度,透過統計士兵砍下的敵人頭顱或左耳,用以判斷該士兵殺了多少敵人,並以此對士兵進行嘉獎。而在統計殺敵數的過程中,就會對敵方的死亡人數有一個大致的估計。

    但總的說來,受限於科技的限制,古代戰爭對於死亡人數的統計都不會特別精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巔峰期還有多久,能否在生涯後期延續保持當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