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嗚嗚軒軒的小水
-
2 # 清流九九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1]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透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1]
京劇在文學、表演、音樂、舞臺美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規範化的藝術表現程式。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二簧、西皮為主要聲腔。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武場以鼓板為主。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雜、武、流等行當,後三行已不再立專行。各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唸做打的技藝各具特色。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1]
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
-
3 # 枕月拾星
京劇的腔調是由多種腔系組成的。所謂腔系就是腔調的一種歸類系統,例如,京劇的腔調主要是西皮和二黃。西皮和二黃腔調在京劇形成之前就存在了。但是,它們的來源並不相同。西皮大致由北方的梆子腔,在湖北等中南地區流變而形成的;二黃則是湖北、安徽等地區流傳的多種聲腔衍變而成的。大約在清代中葉以後,它們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就逐漸形成了合二為一的所謂皮黃腔系統。因此,皮黃腔不僅是京劇的主要腔調,而且屬於此腔系的還有漢劇、徽劇、湘劇、桂劇、滇劇、粵劇,等等,大多南方戲曲劇種中均有它們的影子,影響也比較大。京劇還演唱一些崑曲曲牌,這些就屬於崑山腔系統。另外,像南梆子就屬於梆子腔系統,等等。那麼,對於每一種腔調來說,均有其旋律結構上的一系列特徵。皮黃腔系的西皮與二黃,實際上它們的結構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至於它們能結合在一起運用,既有統一它們的因素,如相同的語言字韻,共同的伴奏樂器等,也有其對比的因素,如曲調旋律的色彩,調式風格等。這樣,使京劇唱腔的表演手段更為豐富了。
可見,如果要欣賞京劇的腔調,不懂得什麼是西皮,什麼是二黃,豈非成為笑話?即使懂得一點皮毛,也為日後進一步欣賞京劇唱腔打好基礎。熟悉京劇西皮與二黃這兩種腔調,可以從擺字、結構、旋律三個方面解剖入手。首先是擺字,這是一種俗稱,它是指唱腔中字與字的節奏關係,以及字在唱腔旋律中所處的地位,包括具體的音高、長短、走向等。這種關係本屬於結構的範疇,現在把它單列出來,說明它在唱腔中的重要性。我們知道,中國曆來的聲腔音樂,長期以來是以唱詞方面為主的。歌詩、唱詞、度曲,無不顯示其唱詞的重要性。尤其是詞的產生,形成了一種填詞創作歌曲的方式,顯然活躍的是唱詞方面而非曲調方面。最明顯的是中國傳統音樂最後形成的工尺譜式,是把詞(字)寫在當中,最大也最為醒目,工尺字(音)以小字型或豎或斜地寫在旁邊,這就說明唱詞的重要性大於唱腔。在這一點上,無論是譜式還是創作方式均和今天的不太一樣。當然,今天的歌曲創作也有少數用填詞方式進行的,如優秀歌曲《長江之歌》就是一個範例。但是,絕大多數的歌曲都是先有了唱詞而後再譜曲的。而中國傳統戲曲唱腔等的創作,是在一個大致相同的基本曲調上進行的。例如,以唱詞來說,京劇的唱詞大多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七字句又常分為2+2+3形式;十字句又常分為3+3+4形式。於是,腔調上也跟著分為三個句逗,也有稱為三個分句的。但第三個句逗由於較長大,有時再一分為二,形成兩個小句逗形式。那麼,重要的是這些唱詞(字)在唱腔上是如何來安排的呢?也就是說,哪些字用音少些,哪些字用音多些;哪些字拖得長些,哪些字拖得短些甚至不拖音;還有哪些字唱得高些,哪些字唱得低些,等等,在一種腔調上均是基本有定規的。這是傳統聲腔的特徵之一,也是造成不同聲腔曲調的主要方面。例如,以每一個句逗的第一個字為準,西皮原板就是抑、揚、揚格。即第一句逗首字從眼上起,第二句逗首字從板上起,第三句逗首字也從板上起,這就成為西皮原板擺字的定格。二黃原板則為揚、揚、揚格。即三個句逗首字均從板上起,這就成為二黃原板擺字的定格。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格局?我們先可引用一種音樂音響上的現象。例如,交響樂隊中發出一個強音故而是強的,但是,如果在這個強音前再用一個由弱至強的定音鼓滾奏,或樂隊多個連續的裝飾音去推動它,這個強音勢必聽起來更強,這就是音響對比造成聽覺上的感受所致。因此,眼上起從節拍上講是弱拍,板上起才是強拍。但是,在聽覺上恰恰西皮的眼上起聽起來強烈,其原因就如上面所說那樣,這是由演唱氣勢以及眼至板的推動力所造成的。北方腔調大多具有西皮的格式,甚至再進一步其第二句逗也從眼上起。如南梆子就是這樣,說明南梆子腔調更靠近北方的梆子腔調。而南方的腔調則大多從板上起,雖佔有強拍的位置,但聽起來不如西皮的眼上起為強,這種區別大概古來有之。如明王世貞《曲藻》中就說到:“凡曲: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氣易粗,南氣易弱。”西皮、二黃所表現的基本情緒和這種現象有直接的關連,例如,西皮氣勢較大,節奏也較活躍;二黃比較平穩等,這也是欣賞者區別西皮與二黃腔調的主要標誌之一。此外,四平調的擺字更為有趣,它的上句是揚、抑、揚格,下句是抑、揚、揚格,似乎是交叉了西皮與二黃兩種擺字格式,因此,聽起來情緒和西皮、二黃均有差異。還有高撥子唱腔,它的分逗形式更為特別,它分為4+3的形式,雖均採用揚格,但逗中或逗尾的擺字上有變化,聽來另有一番情趣。另外,擺字還表現於某些字的具體擺法上。例如,與詩詞寫作上要煉字那樣,腔調上有的字在節奏上擺得很峻峭別緻,有的擺得很舒坦得體;有的聽來流暢舒展,有的聽來字字鏗鏘;有的擺得高下閃賺,有的則平穩低迴,等等。在欣賞時,既可以透過擺字的區別來識別不同的腔調類別,又可以透過具體的擺法,感受到一種字的內在韻律與外形音樂旋律和節奏的美感,仔細地品味能得到無窮的意趣與享受。
在腔調的結構方面,結構的範圍包括就很廣了。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京劇乃至中國整個的戲曲聲腔,有個顯著的結構特點,那就是它是以上下句為基礎結構單位,若干對上下句構成段式及套式,從而形成整段唱腔。因而京劇的唱詞都是對偶的,不對偶的唱詞大多有其他方面加以補充使之對偶。例如,三句唱詞在唱腔上處理成兩句,如果處理成三句的話,必須加打擊樂的“掃頭”(一種鑼鼓點的名稱)進行平衡等。在上下句的基礎上,根據節奏的快慢而發展出各種板式來。也就是說它是由一個基本的曲調,以節奏快慢為主線,發展出多種的板式,或單獨或組成套式來進行演唱的。這樣,它就可以適應戲劇中各種場面與人物情感的需要。其中,西皮的板式比較豐富,它由原板向慢的方面發展出慢板、快三眼板式,向快的方面發展出二六、流水、快板、垛板等板式。還有把腔調散唱就形成了散板、搖板、導板等板式。原板,傳統稱為一板一眼,就是打一下板,空一下相同的板位時值,這樣不斷地交替形成一種節拍的形式,猶如今天的[插圖]拍。快三眼,顧名思義它是一種較快的一板三眼的節拍形式,即打一下板後要空三下相同板位的時值,猶如今天的[插圖]拍。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於這個“快”字上。原板和快三眼的區別,就如現今指揮的打整拍與分拍之別。打分拍有加強節奏內在緊張度的作用,因此,從拍式單位上講,如果原板的一板一眼為兩秒的話,快三眼的一板三眼總體上也是兩秒,板的速度不變,只是其中不是一分為二的板與眼形式,而是一分為四的板與三個眼的形式。在記譜上原板的八分音符記成快三眼的四分音符而已。那麼,既然它們兩者旋律曲調基本相同,為什麼要作這樣的處理呢?這是體現了節奏在其間所起的微妙作用。我們在聽快三眼板式時,可以明顯地感到其節奏抑揚感比較強,使人有一種輕鬆自如或悠閒飄逸的感覺。慢板,也是一種一板三眼的板式,因此也有稱為慢三眼的。但是,由於把原板的速度放慢一倍左右,曲調旋律中的用音就顯得過於稀疏了,這樣就需要旋律大量的加花。當然,這種加花一般是不改變旋律中骨幹音的位置,只是單音加雙或穿插一些經過音等,使整個旋律用音趨繁。因此,慢板基本上是原板的速度放慢一倍,曲調旋律加花而已。由於速度放慢了,旋律趨於繁花,表現的情緒也就不同了,更便於劇中人物的抒情。原板向二六、流水、快板等快的板式方向發展,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其間,主要是字位關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所致。尤其是二六,雖然有時速度和原板差不多,如慢二六板式,但所表現的情趣是有所區別的。快二六的旋律更為簡化,聽起來節奏的抑揚感也更為明顯。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唱的著名[快二六]唱段,聽來猶如坐在舢板船上,晃晃悠悠,頗為悠閒自得。其實此時的諸葛亮表面上優哉遊哉,內心卻緊張得很呢!流水板的節奏就更快了,到了快板和垛板幾乎達到一字一音、字字鏗鏘的程度了。至於散、搖板,常把字音拖長,唱起來也不是一盤散沙似的,而是根據唱詞中的分逗,有緊有松、有張有弛的。特別是搖板,是中國戲曲音樂最具特色的方面之一,它利用唱伴的關係和節奏的寬鬆對比,極富於戲劇性效果。
-
4 # 學打拍子
京劇唱腔有兩種西皮和二黃。西皮的曲調是明亮的,印像深刻的是西皮流水,就是一段較長的詞很緊湊的唱出來很有韻味,二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調低沉。
-
5 # 山緣&崇賢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京劇的唱腔也叫“皮黃腔”,主要有兩種:
第一、西皮唱腔 西皮唱腔的特點是曲調明快、活潑、高亢,大多用於表現抒發人物感情、敘述事情經過、說明道理等劇情環節。西皮的唱腔最早是來源於秦腔,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秦腔經湖北的襄陽流傳到漢口和武昌一帶,與當地民間的曲調結合後演化形成了西皮唱腔。
第二、二黃唱腔 二黃唱腔出現在清朝初期,是屬於徽調的主要唱腔。二黃唱腔的主要特點是舒緩、深沉,適合表達憂鬱、悲傷的感情,多用來表達悲劇型人物的情緒。
那麼西皮唱腔和二黃唱腔有啥具體的區別呢?二者最大的區別除了上述音律上的情緒表現區別外,還表現在板式上,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別。京劇是以板、眼來表現節奏,西皮唱腔講究的是眼起板落,意思是敲鼓開唱,打板收音,曲調亮麗歡快;二黃唱腔講究的是板起板落,也就是開唱和收音都在板上。
西皮唱腔和二黃唱腔除了包含原板、慢板、導板、回龍、搖板、散板、流水、快板等唱腔板式外,西皮唱腔還有反西皮、快三眼、二六、娃娃調等,二黃唱腔還有反二黃、二襲六、慢三眼等。
以上是我對京劇唱腔的瞭解,與大家分享!
-
6 # 楊家婦
京劇唱腔有兩種,西皮,二黃。在京劇界統稱“”皮黃”,不同的是:西皮的曲調明亮,二黃的曲調低沉。
西皮包括:導板、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回龍、散板、搖板、快板、和反西皮。
西皮的曲調非常適合表現,歡樂、跳躍、堅定、憤懣的情緒。
二黃包括:導板、慢板、原板、垛板、散板、搖板、回龍,還有我最願聽的反二黃。
這個板式有著穩重、凝練、嚴肅的特點。看來京劇界裡流傳著一句話男怕二黃,女怕西皮是有一定道理的。
-
7 # 圖南心旅
京劇唱腔分8種。
西皮、二黃、反二黃、四平調、高撥子、南梆子、娃娃調、吹腔。
1、西皮:京劇唱腔的主要腔調之一,一般認為出於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傳至湖北襄陽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成襄陽調,後稱為湖廣腔,又稱西皮。西皮腔流傳亦甚廣,湘劇、桂劇等中稱為“北路”,粵劇中稱為“梆子”,滇劇中稱為“襄陽調”。
2、二黃:原系清初在長江中下游,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鄰地帶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聲腔。二黃腔屬板腔體,其結構特徵以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誌,為揚揚揚格,亦即所謂“板起板落”。旋律多級進,曲調流暢平和,節奏較穩定,速度較慢,胡琴定弦為Sol、re,唱腔最後大多也結束在此兩音上,具有商調或商、徴結合的調式特徵。
3、反二黃:在二黃的基礎上大量運用調式交替和暫轉調,形成雙重調式性或直接轉入上五度宮調系統,直至形成獨立調性的唱腔結構,謂之反二黃。胡琴定弦由二黃的sol、re變為反二黃的do、sol,音高不變,唱名變化,前者內弦唱名變為後者外弦唱名,故得反調之名。
4、四平調:亦稱二黃平板。四平調的結構,以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誌,其上句為揚抑揚格,下句為抑揚揚格,加上片語內各字的節奏交叉,它兼有西皮與二黃的結構特點。
5、高撥子:源自於徽調中的撥子腔,於明末清初時,南來的西秦腔和當時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腔調融合演變而成。主要繼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點,但旋律情調則顯得高亢中帶有悲憤,激越中帶有蒼涼,和梆子腔有所不同,顯然受了徽調中其它南方腔調的影響。
6、南梆子:梆子腔的南化,其結構特徵以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誌,為抑抑揚格。比西皮多一抑格,因而比西皮更接近梆子腔。南梆子有導板和原板,且只用於旦角與小生。
7、娃娃調:本為娃娃生所唱,後亦用於其它行當,屬西皮腔系,為快三眼板式,結構和西皮同類板式相同,唯調門較高,演唱音區也相應提高,曲調更為高亢激昂,有時也顯得迂迴華麗。
8、吹腔:淵自於徽調中的吹腔。於明末清初時,由弋陽腔演變成四平腔,後又受崑山腔影響而成。舊名樅陽腔、石牌調、安慶梆子、蘆花梆子。其結構最初為聯曲體,後受青陽腔滾調影響,發展為接近板腔體的七、十字句的形式。
-
8 # 文藻巧翁
京劇,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漢調藝人合作,互相影響,又接受了崑腔、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而成。
音樂上基本屬於板腔體,唱腔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皮為主,所以舊時也稱“皮黃”。
西皮有導板(倒板)、慢板、原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搖板等板式;
二黃有導板(倒板丿、回龍、慢板、原板、快三眼、散板、搖板等板式;
另有西皮反調(習稱“反西皮”)、二黃反調(習稱“反二黃”)以及南梆子、四平調、吹腔等,分別表達各種不同的情感。大抵西皮適於表現活潑昂揚的情感,二黃適於表現蒼涼深沉的情感,反調用於深切悲痛時,四平調、吹腔用於輕鬆愉快時,南梆子則多用以表達少女的柔情。
伴奏樂器有胡琴、二胡、南弦子、月琴、笛、嗩吶、海笛等管絃樂和鼓、板、大鑼、繞鈸、堂鼓、星等打擊樂。
回覆列表
京劇唱腔分幾種?
1.京劇唱腔主要分為西皮和二黃兩大類。
2.它們又都分為若干“板式”。這些板式都是以一種曲調為基礎發展變化出來的。西皮、二黃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搖板”等板式,西皮還有“二六”、“流水”、“快板”。
3.西皮類、二黃類的同類各種板式之間,既有聯絡,又有不同。不同之處在於節拍的強弱、整散,節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簡等。這些板式既可獨立成段,也可連線成套。不同的板式表達不同的感情。在唱唸做打中,唱居首位。
(圖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