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空莽莽

    戴叔倫這首《蘭溪棹歌》首先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幅清新澄澈的春江夜月圖,樸實無華,動靜相宜。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春雨過後,微涼的空氣,抬頭看彎彎的娥眉月穿過樹梢,掛在柳灣上面的夜空。越中靜謐的山色影影綽綽,不甚明朗,不妨低頭去看那溪中的倒影,在水平如鏡裡搖曳生姿,縹緲朦朧。蘭溪接連下了三天的雨,桃花流水引得那些鯉魚半夜爭相湧到了溪頭的淺灘,蹦蹦跳跳,調皮玩耍!

    淺析:《蘭溪棹歌》的創作背景和新意

    毫無疑問,這是一首民歌。蘭溪,古時又稱東陽江,在富春江的上游,棹,是船槳,棹歌也就是船家搖槳時唱的歌,所以寫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於傳唱。

    戴叔倫寫這首詩約莫在德宗建中元年,他任職東陽令的時候,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遊覽本地風光之後的創作。

    詩人創作民歌,歌頌美好的自然風光,一般選擇的是白天鮮豔明媚的景色,諸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楊維楨的“三箬春深草色齊,花間盪漾勝耶溪”緊接展現生機勃勃的春日蓬勃。而戴叔倫的這一首民歌恰恰選擇了夜間背景,別出心裁地描繪一幅常人很少注意到的江南山水夜景,這便是“新意”

    詳析:江南山水在朦朧月色中,激發出讀者無限的想象力

    “涼月如眉掛柳灣”首句寫月色,模糊了地點位置,是在岸邊還是江中,我們不得而知。唯一能感受到的是月色的清輝,揮灑在天地間,落在河邊的柳梢上,朦朧的夜色清新寂靜。

    “越中山色鏡中看”古代黑夜可沒有什麼照明物,黑夜裡看不到什麼景色很正常。“鏡中看”是一種方式,說明溪水非常清澈,月光甚是皎潔,星空、眉月、群山盡皆倒映其中,水色山影,宛若夢中仙境,跟晚清詩人何紹基筆下的“坐看倒影浸天河,風過欄杆水不波”有異曲同工之妙。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春雨綿綿下了三日,些許桃花瓣零落飄蕩,上下回旋,溪水猛漲,鯉魚逆流而上。愛極了新鮮的雨水,他們互相爭搶、活躍調皮的景象躍然於眼前,給這個靜謐山色裡帶來了勃勃生機,讓人不由得從心底歡快起來!夜色暗淡朦朧,即便看不見,鯉魚戲水的聲音也早已越過了這片朦朧月色,直達人心。

    戴叔倫的詩歌主張“詩貴朦朧”,詩人與詩同理

    藍田在陝西省,以盛產美玉聞名。但美玉在尚未開採出山以及未加工前,其實與一塊破石頭無異,與其拿到眼前來看一塊破石頭,真不如去看它在山中被烈日照耀時所生髮出的朦朧光芒。

    “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

    只有藍田那個地方才能出產好玉,換而言之只有好詩人才能寫出好作品,而好詩人未必能夠跟你成為好朋友,有句話說得好“距離產生美”。靠的太近時,也許你會發現對方的各種陋習,因而生厭,從而在讀詩的過程中產生不好的聯想,從此遠離。

    晴空總結

    全詩上下,從頭至尾都沒有提過“人”的存在,也沒有“情”,可是細細品味卻感覺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漁民收穫甚豐、歡快喜悅之情。江南山水月色貴在朦朧之間,恍若仙境,不忍碰觸,怕淪為鏡花水月。

    假如有一天我們泛舟蘭溪賞月,倒不一定能夠有此愉快的心情了,因為身臨其境,沒準就遇上蚊子擾人安詳、鯉魚太過鬧騰、夜色太深沉、流連忘返迷路了、假若經歷苦不堪言,便再也不會掛念這片山水…

    所以還是遠觀即可,體會朦朧,足以回味。

  • 2 # 紅孩唉

    《蘭溪棹歌》全文如下: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蘭溪棹歌》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名篇。此詩描寫了春夜蘭溪江邊的山水美景和漁民的歡樂心情。

    全詩四句。前兩句是寫月光下的月、樹、河灣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詩句寫得纖麗、秀氣;後兩句給人的感覺則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間流傳的物候語,朗朗上口,樸實無華,又令人置信地敘述一個事實:春雨一下,蘭溪江的魚就多起來了。

    前後詩句文筆雖然不同,卻協調地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圖。

    這是一首富於民歌風味的船歌。全詩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了蘭溪的山水之美及漁家的歡樂之情。

    歌唱當地風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取景多在日間。因為在麗日豔陽照映下,一切景物都顯得生氣蓬勃、鮮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們的美。此篇卻獨出心裁,選取夜間作背景,歌詠江南山水勝地另一種人們不大注意的美。這是它在取材、構思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 3 # 驛客

    唐朝詩人戴叔倫的《蘭溪棹歌》是一首具有民歌情調的詩歌。題中“蘭溪”,即婺州蘭溪縣境內的蘭溪(又稱東陽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棹是船槳,棹歌即船家搖槳時唱的歌。

      “涼月如眉掛柳灣”,首句寫舟行所見岸邊景色:一彎如眉的新月,對映著清冷的光輝,正低掛在水灣的柳梢上。雨後的春夜,月色顯得更加清澄;時值三月,柳條已經垂縷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於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鏡中看”,次句轉寫水色山影。浙江一帶古為越國之地,故稱“越中”。“山色鏡中看”,描繪出越中一帶水清如鏡,兩岸秀色盡映水底的美麗圖景。句內“中”字復迭,既增添了民歌的詠歎風味,又傳遞出夜間行舟時於水中一邊觀賞景色,一邊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蘭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船繼續前行,不覺意間已從平緩如鏡的水面駛到灘頭。聽到灘聲嘩嘩,詩人才聯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灘聲聽起來也變得更加急驟了。在灘聲中,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出的潑刺聲,詩人又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著春江漲水,在奔灘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間桃花開時,每有綿綿春雨。這種持續不斷的細雨,能使江水上漲,卻不會使水色變渾,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鏡的描寫,由此可見詩人觀察事物描寫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來比較黯淡朦朧,這裡特意選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覺印象中便增添了明豔的春天色彩;夜間本來比較寧靜,這裡特意寫到鯉魚上灘的聲響,遂使靜夜增添了活潑的生命躍動氣息。實際上,這裡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灘聲喧譁而有此聯想,後者因游魚潑刺而有此猜測。

    這首詩,從頭至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卻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含情。詩人將山水的秀麗動人,月色的神秘幻化,漁民的欣喜快歡快,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幽然清麗的畫卷中,讀後給人以如臨其境的美感。從詩的結構看,前二句是靜景,後二句是動景,結句尤為生動傳神,一筆勾勒,把整個畫面畫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蘭溪山水充滿蓬勃生機,是全詩最精彩的點睛之筆。

    附錄原詩:

    《蘭溪棹歌》

    ——唐•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

    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鯉魚來上灘。

      

  • 4 # 坤瑩

    蘭溪棹歌

    唐: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此篇卻獨出心裁,選取夜間作背景,歌詠江南山水勝地另一種人們不大注意的美。

    這是它在取材、構思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涼月如眉掛柳灣”,寫舟行所見岸邊景色:一彎如眉的新月,對映著清冷的黑暗,正低掛在水灣的柳梢上。雨後的春夜,月色顯得更加清澄;

    時值三月(從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條已經垂縷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於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鏡中看”,此句轉寫水色山影。

    浙江一帶古為越國之地,故稱“越中”。“山色鏡中看”,描繪出越中一帶水清如鏡,兩岸秀色盡映水底的美麗圖景。

    句內“中”字復迭,既增添了民歌的詠歎風味啊,又傳遞出夜間行舟時於水中一邊觀賞景色,一邊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船繼續前行,不覺意間已從平緩如鏡的水面駛到灘頭。

    聽到灘聲嘩嘩,詩人才聯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灘聲聽起來也變得更加急驟了。在灘聲中,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出的潑刺聲,詩人又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著春江漲水,在奔灘而上了。

    南方二三月間桃花開時,每有綿綿春雨。這種持續不斷的細雨,能使江水上漲,卻不會使水色變渾,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鏡的描寫,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則自無“山色鏡中看”的清澈之景。

    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來比較黯淡朦朧,這裡特意選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覺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間本來比較寧靜,這裡特意寫到鯉魚上灘的聲響,遂使靜夜增添了活潑的生命躍動氣息。

    實際上,這裡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灘聲喧譁而有此聯想,後者因游魚潑刺而有此猜測。

    兩首都是詩人的想象之景。多了這一層想像的因素,詩情便顯得更為濃郁。

    這首詩從頭到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卻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從詩的結構看,前二句是靜景,後二句是動景,結句尤為生動傳神,一筆勾勒,把整個畫面畫活了,是全詩最精彩的點睛之筆。

    全詩可以發現,這首船歌雖然以蘭溪之夜作為背景,但它著重表現的並非夜的靜謐朦朧,而是蘭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

    而這,正體現出這首詩獨特的民歌氣韻,漁家的歡樂之情。

    蘭溪,在今浙江蘭溪縣西南。棹歌,漁民的船歌。這首詩,仿擬民歌的韻致,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蘭溪一帶的山水之美,漁家的歡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畫。

    首句“涼月如眉掛柳灣”是抬頭仰望天空。“涼月”二字,既寫出月色的秀朗,又點出春雨過後涼爽宜人的氣候。

    “掛柳灣”,使人想象到月掛梢頭,光瀉蘭溪,細絛弄影,溪月相映增輝的情景。

    “越中山色鏡中看”,是低頭觀看溪水,把蘭溪山水寫得極為飄逸迷人。“鏡”,是喻溪水,並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潔,溪面的平靜,水色的清澈。

    這裡,詩人沒有著意渲染疏星秀月,夾岸青山,只說了“鏡中看”三字,而豐富的韻致恰恰就在這裡。它啟發讀者去想象那幽雅的蘭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搖曳生姿,朦朧而飄渺,使人如墜入仙境一般。

    淡淡的筆墨,描繪出一個多麼美妙的藝術境界。

    溪景誠然至美,然而對於泛舟溪上的漁人來說,最大的樂趣還在春潮漁汛:“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鯽鯉之類的淡水魚,極愛新水(雨水)、逆流,一連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漲,魚群聯翩而來。

    “桃花雨”不僅明示季節,更見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魚搶新水,調皮地湧上溪頭淺灘,撥鰭擺尾,啪啪蹦跳,看到這種情景,怎不使人從心底漾起歡樂之情!

  • 5 # 拂硯

    戴叔倫的《蘭溪棹歌》,是唐代名篇。這是一首富於民歌風味的船歌,全詩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了蘭溪的山水之美及漁家的歡樂之情。

    此篇最大的特色是,作者獨出心裁,選取夜間做背景,歌詠江南山水勝地另一種美。在取材、構思上都顯得另類而獨樹一幟。

    筆者現將原詩文抄錄,供大家欣賞如下: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這首詩前兩句寫月光下的月、樹、河灣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詩句纖麗、秀氣;後兩句敘述了一個事實,正是春日好時光,蘭溪渡口桃花冶豔,怎奈連下了三天雨,桃花順水漂流,嫣紅儂稠的胭脂水色,引來了沉睡江底的魚兒,魚兒多了起來,好一幅春江月夜圖,美不勝收!

    這首詩意境清幽,文筆清麗,筆調清新,讀來如臨其境。

    詩中物象豐富,動態物景活色生香,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和絕妙的心理體驗。

    一彎眉月掛在柳灣上空,夜微涼,月華如水。越中山色倒映在波平如鏡的蘭溪水面,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三天,桃花瓣兒褪色,溪水猛漲,魚兒躍出了水面,夜靜之時紛紛湧上溪頭淺灘。

    實際上,這裡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灘水湧動而有此聯想,後者因游魚潑剌而有此猜測。詩人在暗夜裡的想象之景,使詩詞氣氛更加濃郁,場面更加富有層次感。

    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卻給人一種場面開闊,層次豐富堆疊,物象景觀羅列分明的感觀印象,彷彿把人的整個身心都調動起來,感受整個畫面和過程,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處理手法。

  • 6 # 文字拾荒人

    棹歌,行船之歌,這首詩採用了民間棹歌的形式,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蘭溪春天月夜優美的景象以及漁家生活的情趣。全詩將山水的飄逸迷人、月色的秀朗皎潔、漁家的喜悅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秀麗明媚的畫卷。它既是一支絕妙的歌,更是一幅美妙的畫,展現了漁舟唱晚的美好畫面。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前二句寫蘭溪秀色,著意於靜態描繪。上句為仰視,寫如眉新月。一道彎彎的新月,恰如美女細長的娥眉,懸掛在柳灣上空,好一派恬淡的蘭溪月夜圖。“涼月",光輝清冷的月亮。著一“涼"字,既寫出月色的清 冷、秀朗,又清晰地點出雨後氣候的清爽宜人。“如眉",如一彎秀眉。以眉寫月,一方面點出時下在三月,另一方面又以女兒家秀麗的眉,寫出了新月的狀貌與秀美。“掛"字,則將月上柳梢、靜懸枝頭的景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令人想象月映水中、柳絲弄影的妙境。“柳灣”,岸邊生長著依依垂柳的河灣。這是船家經常泊船的地方。首句取景清靜,有萬里澄澈、一塵不染之意。它不僅讓涼月的明媚與柳灣的凝重相映成趣,而且也為後續的溪水鑑山、桃花水漲、魚躍新水作了有力的鋪墊。

    下句為俯視,寫水色山影。“越中",浙江一帶古屬越國,故稱越中。以“越中"代指蘭溪一帶,給人平添一點古色古香的情韻。而以“鏡"喻水,可謂言簡意豐,一則既呼應了首句月光的皎潔,再則又暗示出水色的清澄、水面的平靜,亦使人聯想到春夜的安謐。雨後風停之後,夜深人靜之際,溪水是那樣的平靜、透明,在清冷的月光之下,兩岸的青山翠疊,倒映其中,搖曳生姿,清晰可鑑,更加嫵媚動人,行舟其中,令人眷戀備至,流連忘返。不說蘭溪一帶所蘊涵的豐富情致,烘托出一派美妙的藝術氛圍。句中“中"字的復疊,既增添了民歌的詠歎風味,又傳遞出夜間行舟時於水中一邊觀賞一邊歌唱的怡然陶醉的自得情趣。兩句以淡淡的筆墨,從天上寫到地上,從月色寫到山色,將蘭溪山水寫得那麼俊逸、飄渺、空靈、蕩人心魄,讓人如墜仙境,一幅清秀明靜的雨後蘭溪春夜圖活脫脫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後二句寫春雨漁汛,著意於動態描繪。“蘭溪",在今浙江蘭溪縣西南,為浙江富春江上游的一條支流,點明“越中"、“柳灣"之所在,同時點明題面。“桃花雨"",也稱桃花汛,指農曆二、三月桃花盛開時所下的雨,亦即春雨。不說“春雨"而說“桃花雨",不僅在於能明示季節,而且還在於它讓人想到桃花盛開的絢麗色彩,油然而生出夾岸桃花沐雨而開、落英順水漂流的印象。此雨一連“三日",足見雨積水盛,漁汛已至。“半夜"呼應上聯“涼月”二字,更寫魚來之急。“鯉魚上灘",溪水猛漲,魚群聯翩而來,湧上溪頭淺灘。預示著漁產將有一個大豐收。詩句水汛、魚汛一齊來,妙趣橫生,洋溢著春天歡快的氣息:你看,多日來的桃花春雨,致使溪水猛漲,春潮漫漫,成群結隊的鯉魚逆水而上,活蹦亂跳,有的竟然躍到沙灘上。

    戴叔倫是大曆、貞元年間著名的江南地方官詩人。戴叔倫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經歷,賦予了他敏感的詩思和細膩的情感。其詩中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都體現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對詩人脆弱心靈的強烈衝擊,與此詩的風格也大為不同,疑為他人之作。

    金性堯先生的《明詩三百首》和蔣寅的《戴叔倫詩集校注》。金性堯先生將《蘭溪棹歌》明確地選在汪廣洋名下;蔣寅也將其放入戴集中的卷四“偽作部份”,詩後按曰:“此詩見於明代汪廣洋《汪忠勤公鳳池吟稿》卷10,應是汪詩,錢謙益《列朝詩集》汪廣洋詩中亦選此首,戴集誤收。

    拋開作者的身份,僅以欣賞此詩而言,與一般多選取日間背景的寫景詩不同,此詩卻以夜間為背景,不僅寫出了蘭溪春夜清秀溫潤的靜態美,而且也寫出了蘭溪春夜生機盎然的動態美,動靜互襯,妙趣橫生,令人百讀不厭寫景不難於絢麗,而難於寫出生命的活潑,詩人以鯉魚上灘的細節描寫,為雨後春夜的景色增添了生命躍動的氣息,讓人感受到蘭溪山水的蓬勃生機,讀來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這兩句詩既點明瞭題旨,又深化了意境,想象新奇而不離奇,把蘭溪靜謐朦朧的夜色寫得靚麗清澄,意趣盎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眼皮的的顏值是不是比雙眼皮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