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魯迅原來是學醫的,文學是自學的。劉慈欣原來是學理工科修水電站的,文學也是自學。莫言、賈平凹、鄭淵潔這些,文學都是自學的。 為什麼理工科成才,必須先考上一個牛逼轟轟的大學,牛逼轟轟的專業,找一個牛逼轟轟的牛人做導師,讀到博士畢業,還得進入一個牛逼轟轟的實驗室或課題組、或科研性專案,如兩彈一星,才能有所成就。 比如一般都要考上國內的頂尖名校,如清北,再去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這些美國頂尖高校深造,然後再去一個非常厲害的科研專案,或者牛逼轟轟的實驗室才能有所創信,有所成就。 而文科似乎不要去一線城市,也不需要去那些牛逼哄哄的大學,更不需要牛逼哄哄的導師,靠自己就能在一個落後的、甚至偏僻的地方成就非凡功業。比如莫言是在山東高密的一個小縣城裡,幾乎遠離現代社會文明。劉慈欣在偏遠的山溝裡修水電站,幾乎與世隔絕。 JK·羅琳在咖啡館裡寫哈利·波特,鄭淵潔小學沒畢業。 為什麼理工科需要專門培養,而文科自己就可以成才?
3
回覆列表
  • 1 # 閒雲句拙

    文學家、作家、詩人的文化根底雄厚,這是透過一樣的學校或從師加自學的過程學習得到的,但他們創作的靈感,使之具有與眾人有別的觀察能力,深刻的解釋世界社會本質及人類靈魂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完全是學校得來的,是他們自身的修養和知慧。但應看到,文學家很多,詩人也很多,有不少都寫出過留芳世人,或留芳百世的作品。所以,有志於文學創作的年輕人都可以邁向這條道路。祝你們成功!

  • 2 # 玉聲瑗

    1、寫文章需要大量的閱讀,才能下筆自如。文學大家大都經過大量的閱讀,文化底蘊深厚。

    2、讀書是一個人的潛在修行,需靜心,思慮。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老師是沒法教學生一個字一個字的讀書的。

    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4、個人覺得,寫作是靠一點天分的。而天分,其中包括一定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身經歷,最關鍵的,大概是一顆善感的心靈。

  • 3 # A魯緩

    詩有別才,非關學也。愛因斯坦死後,大腦儲存下來,研究了多年,無甚結果。這正說明,萬物之靈,妙不可測。努力吧,你也可能成為某一行巨匠,可別空來世上走一遭,只會打樸克。

  • 4 # 鬱香墨

    文學家,詩人自學成才的多多。

    他們的-個共同特徵就是: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深有生活體會,廣有與世之鑑。有感受,有奮起,有招示,有啟發,還有個人情感等等。在寫作中,對生活素材反覆提煉,對語句和故事情節,反覆推敲和修改,最終行成。

    包括有許許多多古今作家,文學家和詩人,都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這樣的文學家,詩人靠培養是培養不出來的。

  • 5 # 鹿城達人

    是的文學家詩人大多自學成才,大學培養出來的極少。常言道悲憤出詩人,坎坷出作家。沒有經歷過複雜的生活歷程,底蘊不深,不可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如張賢亮,路遙等受過苦,有過磨難他們的作品才有血有肉,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另外學習寫作,投資少,有筆有紙就可起步,但成才成名者畢竟是鳳生麟角。

  • 6 # 使用者義薄雲天

    這個問題我樂意和題主一起來探討一下。

    首先我們來先說一下文學家和詩人,社會上為什麼沒有專門的培訓班、或走格式化的程式,而又有那麼多的名作、大家?這得從文學的根源說起,藝術雖高於生活,但卻來源於生活;這就是為什麼一部好的生活作品猶如一股清流,能給人一種跨越時空、空靈剔透的美感;要麼美到悲切,要麼喜出淚花,要麼令人深思,要麼令人激昂,究其因是因為好的文學作品將靈魂深深地紮根於人們的生活當中,或是將觸角直接伸向大自然的腹地,用當下的話說叫“接地氣”。

    我們知道四大古典的誕生都有其社會的根源,都與作者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密不可分。又比如柳青的《創業史》、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餘華的《活著》等等,好的作品出現也並非偶然,它們也代表了一個時代。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聲音。當然,現在的好作品已經不多了,因為在一個節奏感很強的社會里想出幾部偉大的作品恐已是廖若晨星,可望而不可及了。

    記得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的時候給他的高徒汪曾祺說過,大學裡不培養作家;而且我們經常會聽到某某說我要當科學家、工程師,而沒聽誰說,不行,我要學個作家、學個詩人!這就告訴我們,文學不同於科學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格式,沒有套路,完全是興趣使然或是說時代的產物亦可。當然,隨著網路的衝擊,現在的文學已經出現了套路,不得不說這是文學之悲哀!試想,一個按套路出牌的作品還能叫作品嗎,頂多是翻版或抄襲。不得不說,能當文學家和詩人的必須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基礎,至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否則作品即使一時光鮮,也將是成為無源之水,難以常青。這就是文學及詩人為什麼可以自己出人才而不是刻意培養出來的原因。

    至於題主提到文學不可培養,而科技人才是可以培養一說,筆者也不完全苟同;辯證地說,愛迪生成為發明大王,諾貝爾研究詐藥、陳景潤研究數學,他們最初好像也沒有上什麼培訓班。只能說興趣與愛好加之後天的勤奮讓他們最終叩開了科學殿堂的大門,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樣,個人認為,無論文科還是理科,若想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興趣是首要的,其次是付出個人的努力,如此才有可能早一天進入自己的自由王國。

  • 7 # 桐柏山樵

    所謂學校培養人才,都有政治意圖或有利益方向而文學與詩人且鍾情山水靠自然感悟而受啟迪!且心胸貫寬廣!固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說!

  • 8 # 漢子詩人

    巨國青曾歷經八年嘔心瀝血創作出版過百萬字長篇小說《仇焱之》一書:該書2016年由新華社出版;該書,雖非暢銷書,但銷售量逐年遞增……

    巨國青,至今,仍未被中國作家協會、北京作家協會、原籍山東省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

    與那些體制內的簽約專業作家相比:北漂至今,巨國青一直處於朝不保夕的艱難生活狀態中……

    但對文學的刻骨銘心的熱愛,支撐著她在艱難困苦中,寫出了《仇焱之》這部必將載入中國文學史冊的鴻篇鉅著……

    日前,巨國青新近完成另一部百萬字長篇小說。期待文學界伯樂及專業出版文學作品的出版社,予以推薦出版。

  • 9 # 文學者277

    教的曲兒唱不好,實踐出真知,體驗出學問,憤怒出詩人。以情動人,以實感人,以趣樂人,以理服人。藝術高於生活,引領時代風尚,追求美和樸素自然,洗滌靈魂,推動社會進步。

  • 10 # 老蘇觀點

    文學除了努力和勤奮 還需要天賦 而科學是需要高地的 是前沿學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更容易發現和創新

  • 11 # 和樂舞悅

    我認為文學家,詩人大多都是‘學院派’的,而且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但也有一部分是無‘文憑’的,而且這部分人除了書本知識與學院派不差上下外,他們的社會知識,生活經歷,卻是無價之寶,正所謂人情練達即文章,所以它們筆下生花,會產生出的作品將是精品之精品。

  • 12 # 王煦育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從下面糸列歷史事件的記載來展開。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 《孤憤》……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從不缺少英雄和暴君。更不缺少人民大眾的參與。在某些特定的歷史階段,英雄人物或者暴君的出現。他們的所作所為。甚至可能改變。一個國家。一個王朝。一個族群的歷史走向。或許興盛,或許滅亡。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代表人物。比比皆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而國滅。秦王朝也因橫徵暴斂,法律嚴苛也滅亡。光武因推翻王莽而中興。太宗因貞觀之治留偉名。反之,人類社會中。能夠留存下來的,被稱為偉大的文學,詩詞作品所形成的條件和環境莫不如此。周文王因被商紂王扣留數年在生死未卜的情形下,在易經八卦的基礎上,而推演並形成了64卦的《周易》。孔子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周禮。而帶領他的門徒們周遊列國,窮困潦倒,多次陷於困境,幾次也面臨著死亡危險。但他從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在此期間,他和他的門徒們,收集整理並編撰了《春秋》這部偉大的著作。左丘明。經過30多年的努力。晚年在眼睛失明的情況下,收集整理資料。並編撰了《春秋左傳》與《國語》兩部偉大的著作。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別體史書。而《春秋》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史史書。呂不韋被秦始皇遷徒到蜀地。他率領門客們編撰了雜家著作《呂覽》。為中華文化留下了重要的一頁。韓非子被囚在秦地創作了雜家著作《韓非子》這部著作彙集了儒家,法家,道家,縱橫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達到了一個理論的高峰。成為戰國時代。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後來各時期的著名人物如文天祥,岳飛,等民族英雄。他兩所創作的《正氣歌》與《滿江紅》字字可稱為血淚,句句可稱為磨難。正因如此。這兩首偉大的詩詞。可稱為中華文化的里程碑。愛國詩詞裡的典範。總而言之。偉大的文學作品和詩詞。不是在學校裡學習就能學到的。他的最終成型,是苦難,是血淚,是奮鬥,是希望,是無盡無悔的付出。

  • 13 # 我且斟滿牛角杯

    詩人、作家學院不一定能培養出來,學院只能培養一些基礎的觀念和理論,真正成為作家和詩人那是需要天賦、汗水和機遇的。

  • 14 # 詩情法意

    理科人才,是必須要學會創新之前的科學專案,才能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研究和發展。要不科學人才和文學人才,從思維到性格都有所不同。

    文學的技能,大部分都在想象力的豐富和對文學語言的駕馭。

    文學也分層次,比如文學基礎好的,寫的文章就偏於純文學。而基礎不好的,文憑比較低的,就偏重於通俗文學。

    但真正好的文學作品,又不分純文學和通俗文學。只要不違背文學要求的寫作方法和思想境界達到一定的高度,就一樣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問題中舉例說的一些名家,很多是半路改做文學,說明本來文學底子就好。因為他們的時代,在從小的學習中,已經打下了文科所需的堅實的基礎。

    以前的文學基礎教育,是當下社會沒法比擬的。就跟以前的學生,隨便掂出來一個,和當下的人相比,就可稱之為書法家。

    文學在於悟性,在於靈性,在於生活的體驗,在於對社會的理解,面對的就是社會;而理科人士面對的則是公式、是課題、是機械、是實驗室,和文科人士的思維和習慣一定有所區別。兩者的追求方向不同,目的不同,大腦的使用和偏重則都不同。

    但對於文理科都有基礎的人來說,兩者之間是可以轉換的,並不是十分固定的。這個情況也要看人的天賦和環境的影響。

  • 15 # 從前和以後

    人類的認知只分兩種,一種是總結出規律的,一種是還未總結出規律的。

    文學家也好,詩人也罷,都是經過培養的。只不過沒人總結出規律就是了。

    成材的先決條件是興趣。不管他們選擇何種專業,從事何種職業,一定對後來被廣泛認知的領域有極大興趣。

    金庸每天花大量時間讀書,加上家學素養,成為偉大的小說家完全可以理解。可這僅僅是已知的條件。愛看書的人多了去了,愛看書又是書香門第的人也不少,可成名如金庸的人極少極少。

    天賦。

    天賦是個很玄的詞,任何人擁有先決條件而未成功的,都會被批“少點天賦”。

    天賦是什麼?沒人能說清楚。可細細分解,天賦僅僅是一種獨特的習慣,這種習慣導致獨特的思考方式,再加上一點運氣。這叫天賦。

    同樣是讀書,大多數讀過便罷,一本完了再找一本,往復迴圈。一部分人想自己寫來試試。

    是不是分出了兩條路?

    少數人中,一部分試試便放棄了,有的人堅持卻堅持下去。

    是不是又分成兩條路?

    堅持下去的極少數人中,有的文筆情節俱佳,可就是沒人喜歡。有的稍差一籌,反而成名了。

    這種事沒有道理可講。他們是經過培養的,只不過不是常規方式,因個體差異不可複製。

    某網路作家,從小喜愛讀書。小學辦專報,中學作文規範,高中開始就能投稿收稿費。到了大學,時間充裕,初次接觸網路小說便一書封神。

    某網路作家,從小貪玩,小學不及格,初中天天打架,高中輟學打工。之後接觸網路小說便抱怨無人慧眼識珠。

    你看吧,在外人看來,同樣是一批人,結果完全不同。你說成名的有天賦。是啊,可什麼是天賦啊?還不是原始的積累。沒人考慮過,他們入場時的質量完全不同啊!

    哪兒那麼多自學成才?你不知道別人的努力而已。人有社會屬性,是需要多方面發展的,單論一樣算什麼?魯迅一張嘴說不死你,你一巴掌可以拍死他。

  • 16 # 皇甫重明

    古來空谷出幽蘭,這並不是說科班出身的文學家就學不好了。

    科班出身專研文學的人們和那些自學成才的文學家不一樣,他們的任務是吧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文化總結精煉以後成體系的傳承下去。而這樣的傳承雖然是必要的但是也有弊端,就是說同一體系的文化成定式的傳承久了免不了刻板和衰落。到了這個時候,那些異軍突起的新鮮血液就顯得尤為突出。一群大鵝裡面站著一隻孔雀,這時無論他是不是孔雀群裡最漂亮的那隻,現在的他就是最引人注目的。

    民族文化需要有體系的傳承也需要些不一樣的的星星來點綴。

    就如題主所提出的那些文學家,他們是完全脫離當時的傳統文學的嗎?很顯然不是!他們也是學習了前人流傳下來的知識再加上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理解凝練以後才學有所成的。所以說他們和科班出身的文人唯一的不同之處只在於他們在學校裡學習的時候不是專研文科知識的,這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和包容。

    中華文化的傳承需要的從來都是毅力和那顆慧心。

    題主所說的那些人雖然行文風格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毅力一般人是沒有的。讀者們還記得有多少同學們說過自己一讀書就想打瞌睡嗎?那些自學成才的文學家們不會,因為要摸著石頭過河,他們要比旁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最終的傳承還是要成體系,因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靠的從來都不是某一個人,而是許許多多學者們智慧的結晶。

    總結:文科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刻在血脈裡的烙印,自然與題主說的那些兩彈一星等等的專業不同。看過中國近代史我們自然會知道,中國近兩百年內都是吃了閉關鎖國的虧。索幸後來有一代人吃了幾代人的苦才讓整個中國迎頭趕上。自學成才是善於學習的代名詞,正因為我們有一大批善於學習的前輩才會在落後於人數十年的境況下咬牙跟上。與其糾結於文學為什麼可以自學成才,倒不如觸類旁通,吸取他們身上的可取之處,為自己將來的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 17 # 作家於艾平

    文學家、詩人是自然生長起來的,必須有天才,而天才是不能培養的。當然,從天才到作家還有一個艱難成功的過程,比如勤奮,刻苦,執著等因素。沒有天才,即沒有創造性,缺乏創造性,即使你具備了這些因素,也只能做個學者。且成功者廖廖,想來,幾十年前和我一起走上文學之路的愛好者,如今堅持下去的能成名成家的連萬分之一都不到。經常有青年朋友拿著作品來拜訪,問我,他或她能否成功?誰也不能保證你將來能成為文學家,奉勸,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才能,最好不要走這條路,以免後悔一輩子!

  • 18 #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文學家大多是自我培養。

    科學家也要自我培養。

    自我培養是個漫長的過程。

    別人培養只能培養出別人一樣的別人,

    自我培養才能培養出不同於別人的人。

    所謂自我培養就是善於學習,

    善於思考。

    借用魯迅的話,世界上的路千萬條,沒一條是你走出來的,世界上本無你走的路,

    你走過去,這世界上才有了你走出來的路。你走的路就出來了。

  • 19 # 逍遙信天翁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的:

    因為文學是關於人的、反映人們社會生活的藝術。所以,若要成為真正的作家或詩人,寫出優秀的作品,必須在“社會”這所大學裡去了解各色人等;去經歷、體會七情六慾和世態;去感悟真善美的真諦和了解人間假惡醜的根源……而這些,在正規學校裡是難以學到的;拜師學藝也屬“隔靴搔癢”,難得要領。不是有句話叫“憤怒出詩人”嗎?說明了只有把我們內心感受到的東西寫出來,才有可能是真實的,有價值的。而內心的感受,和你所體驗的社會生活不無關係。

    所以,很多文學家和詩人都是自學成才的,要說培養,也只能說是得益於社會的培養。當然,如果能在正規的學校裡多受些教育,多具備些文化知識,再融入社會後,便能夠更容易地自學成才;若再有高人點撥,你就如虎添翼啦!

  • 20 # 夏薇496

    文學詩人這個文學類比較特殊,文學是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人道主義、人文情懷,它是影響和直抵人的心靈,每個人生就有感情和思想。文學家也是培養出來的,課堂和老師比較特殊,多不是在現代科班教室。古代讀私塾,還有的是家庭培養,唐宋八大家的三蘇,家庭氛圍的培養對他們的成才很關鍵,還有私塾,也是接受教育培養出來的。文學的技能可以培養,文學作者的思想,感情還是在生活當中歷練,以及周圍人和閱讀的影響。莫泊桑寫作,受福樓拜的指導,影響很大。

    從學習的環節,知識體系這一部分,文學作品本身主要以文字作為載體,書籍文章資源的獲取途徑,方便於自學。實踐、實驗體驗環節,廣大的世界是文學的實驗田,對真實、靈動現實生活的觀察、思考和閱歷比課堂對文學創作上更重要。

    學習知識這個環節,重在理解,文科大家都可以交流,可以助力理解。生活就可以啟發自己的理解,但是有的專業性很強的科目,僅靠自己自學,容易理解偏差,消化不了。

    相對於像理工科,和一些實際操作專業性強的學科,有些藝術比如說木匠的藝術,它沒有在書上,很多時候是一種獨創的或祖傳方法,這樣類的學科,名師的指導是法寶。還有像一些理科以及醫學科學,它涉及到實驗裝置,自個自學沒有這個實驗條件。

    理工科也有自學成才的,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小學沒上完。愛迪生知識積累這一塊,他特別喜歡讀書,泡在圖書館裡,用尺子去量他每天的閱讀量。愛迪生年輕的時候讀了大量的書,積累了深厚廣博豐富的知識。愛迪生成功成才,在實驗這個環節,他也有一個條件,愛迪生年輕時救了一個人(還是救了一個小孩兒,那個孩子的父親為他提供,總之讀的傳記有那麼一個故事),那個人就給他提供實驗裝置,實驗室可供愛迪生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使用長時間都不卡的安卓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