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切從剛出爐開始
-
2 # 淳于明歆
我開的就是一輛比亞迪。11年買的,到現在除了車窗外還沒有其他毛病。比亞迪是國產品牌。其實再好的車開10以上車主都想換了。而“國產品牌”和“合資品牌”是消費者心目中最影響認為低價車的原因吧。國產就是低價,合資甚至進口都是高價的。心裡因素是佔絕對原因位置之頂的。
-
3 # MaxLiu
不僅僅是比亞迪。目前國內真正被國人承認的自主豪華品牌只有紅旗,且其量產車型僅有H9(L5不算量產)可以稱得起。品牌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且品牌一旦被消費者定位後很難再改變
-
4 # 耳朵的眼睛
主要是十年前總是有一批人在高速路上開著f3飆,新聞多次報道一百八。那個年代連開現代的見到f3都怕,更別說那個年代還沒有大勢鼓吹馬自達的操控和思域7300的牛皮,馬自達和思域也是一躲f3,二躲現代,三躲公交,4躲出租,現在偶爾還是有比亞迪亂插隊的情況發生。比亞迪是好車,最後就怕跟現代一樣了。不過高階的比亞迪還是幾乎都開車規規矩矩的。
-
5 # 86262
比亞迪的問題是造了高階車賣不動就從簡配降價方向走,而不是想想提高品質服務提高產品力。對於一個民族企業,我是希望比亞迪發展壯大的,可是似乎比亞迪的策略有些問題,再有你說的也是個原因,同一款車油電差價那麼大。
-
6 # 白鹿價投
不止是比亞迪,這種情況也廣泛存在於所有國產車身上。
所以近年來國產車企也都致力於向上突破,包括收購國外車企,推出高階子品牌等方式,當前國產車質量不錯,口碑的積累需要時間。
韓系車已經在國產車企向上突圍中優先倒下了,希望國內在整車製造核心技術上加大研發力度,彎道超車,早日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未來可期。
-
7 # 陳133985141
我覺得一個品牌,你想做高階,你就要有高階的樣子,什麼是高階?高階不一定是奢侈品,但是細節一定要設計到位,品控不能缺失。
說說比亞迪,低端入手,做大後,穩定了想開拓高階,那麼很多東西你要做到位,第一個就是技術,比亞迪一直號稱技術為先不妥協,什麼專利被人卡,就自己研發,開發出產品,用別人30%成本達到別人80以上功能,看著好像很厲害,但是消費者用產品不是簡單看資料。
比如安全氣囊,你遲一秒反應,可能就完蛋了。實際應用中,我的比亞迪唐,方向盤按鍵很多,功能齊全,但是經常按一次沒反應,多按幾次才正常。那個全車影像和雷達,我幾次發現都有反應,但是這個反應慢一拍的。高階,什麼是高階?產品自身細節要重視,不是有這個功能就可以了。
再說一個,高階產品售後要跟上,廠家說售後貼心,但是到了終端呢?我去做個小保養,和4s店工作人員說換個機油機濾,外加空氣濾芯。結果清單出來一千多,這個費用符合高端了,但是清單內容缺不符合高階,為什麼?裡面有個排毒金搭檔,我家四輛車,我第一次遇到這個專案,看清單才發現。這個就是售後的細節了,高階不應該有這種東西。收費高了可以理解,但是不搞小聰明。
高階產品的特點,我覺得收費高階後,要讓消費者覺得貼心,多關注客戶需要什麼。比如售後期間提供代步車。定期釋出一些新車資訊或者改裝模板等,很多人買車不一定就是為了代步,也有為了玩的。
另外,我支援國產,我個人買了四輛車,第一輛中華,第二輛比亞迪,第三輛名爵,第四輛還是比亞迪。我手機目前用華為,家中冰洗用海爾。沒有電視。
希望國產進步,祖國強大。
附圖一張,大家辨別。
-
8 # 老倪DIY
能被廣泛認可的汽車品牌不僅品質和知名度在那兒,而這些的積累都是要有一定時間積澱的,小到一個線束的固定,大到傳動系統的效能可靠性,底盤、懸架的操控表現對於依然傳統的汽車製造業來說,沒有足夠的人才、經驗、時間和資料積累是很難得到廣泛認可的。
比亞迪這些年來的快速躥升,並不是在傳統汽車領域真的有什麼突飛猛進的進步,而是藉著對電動汽車政策的傾斜,又切中了中國大眾汽車消費心態的緣故。比如當唐混動出來後用比豐田的油電混動技術含量低,但能被很多城市認定為新能源車不限行、限購的優勢獲得先機。更重要的是比亞迪的電動、混動並不是真的以節能為核心競爭力,而是讓你用二三十萬價格在0-60km/h的加速中跑出比燃油超跑不差的成績,這個速度區間正適合那些在城市中內心自卑但卻表現出自大的人用低廉的座駕PK百萬級豪車的勇氣。實際這只是利用了大功率電機加持的物理特性,並不會有多少人在爽玩前考慮電池壽命和車輛耐用可靠性的事兒。
所以,在我看走捷徑可以逞強一時,卻更會被眼前的虛幻所矇蔽,很難像那些有文化和歷史積澱的品牌帶給人的體驗感,比亞迪對很多人來說更像是一個帶刺兒包裹自卑的堅硬外殼。
-
9 # 忐乒凹乓凸忑
特別看不起比亞迪僱那麼多水軍天天攻擊別的品牌,車造的不好可以潛心搞技術抓質量,沒必要花錢買口碑,當然了,花錢確實騙了不少車盲得到了利益,但不會長久。
-
10 # 天和Auto
責任完全在於比亞迪自身:產品規劃不合理
獨立品牌
停產部分車型
銷服分離
上述三點短期內做不到的話,比亞迪汽車的「低端印象」很難有所轉變,這也正是造成比亞迪低端概念的核心因素。獨立品牌指【王朝系列】的EV/PHEV兩個車系應該主攻中高階,因為這些車有超越絕大部分同級合資與進口車的硬實力,不論在效能、能耗以及設計方面都達到了高階水平,但是放在不合適的地方氣質立馬變low。
假象場景:在某比亞迪4S店內,秦、漢、唐、宋四臺車的最新款停放在門店最顯眼的展示區,這四臺車以Dragon face龍顏設計語言打造的氣質型車會有很有震撼力,進店後肯定會被這些車吸引。然而冷不丁的看到對面展區還有一串特別另類的車,比如年代感十足的花冠……不對,是比亞迪F3,其次還有C柱看起來有些怪異的燃油版秦,再來上一臺經典款宋。
這感覺就像是跨越了一代人的差距,這種評價真的不誇張,因為F3生產了15年了吧。然而這臺車難道不是比亞迪汽車生產史中的“黑歷史”嗎?初期因為需要積累第一桶金而不得不走逆向的路線,這是各大車企都有過的過渡期;然而至今還有幾家車企會持續生產這種車,撇都撇不清的東西比亞迪還繼續拿來生產,難道這不是規劃院的人在給品牌故意抹黑嗎?
應該停產的車型(假設)比亞迪F3
秦燃油版
比亞迪E3
經典款宋
比亞迪這家公司的二十餘個事業部,其業務範圍橫跨IT代工、智慧裝置生產、光伏儲能、化學電源、LED照明、光伏儲能、商用車、軌道交通、電驅技術供應以及內燃機變速箱生產等等,哪個領域不比乘用車這塊賺錢呢?
那麼在乘用汽車領域還有必要畏畏縮縮嗎?依靠這些低價車確實可以提升總銷量,即使效果很有限;但同時也會毀掉比亞迪積累多年的設計與技術積累對品牌與集團形象的提升能力,這些車即使不停產也應該與王朝系列區分。燃油車就叫做比亞迪,王朝系列獨立品牌就叫做王朝車,從售前到售後做到兩個網路,這要比目前的E網帶來的效果更好吧。
銷服分離王朝系列汽車的產品定位偏高,僅依靠王朝車肯定無法支撐三四五線城市經銷商的運轉。此時則可以以“銷服分離”模式打造旗艦店,1/2線城市可以全面鋪開,3/4/5線城市以GDP標準選擇最佳佈局點。把銷售板塊做到高水平,售後服務可以簽約各地有資質的維修站,或者對比亞迪4S網路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提供有別於燃油車的服務標準,防止出現使用者比維修人員更懂車的情況再次出現。
銷服分離不僅能加速提升品牌形象,同時也能夠提升EV/PHEV車輛的銷量,而且為傳統燃油車銷售網路提高了售後產值。然而對於比亞迪而言似乎這些都不重要了,近期的平穩似乎預示了轉型供應商傳言可能落地;如果DMI平臺不在下半年徹底改變燃油車定義的話,相信未來的比亞迪在汽車領域就和博世或博格華納的角色相同了。
(DMI平臺可用以終結燃油車,指利用現有PHEV-DM3.0平臺縮小電池組容量,以現有BSG電機模式實現增程式駕駛與油電混合模式駕駛為主。但車輛仍舊會提供充電功能,預計保留20~30km的續航;車輛使用藍色牌照定義燃油車,然而效能與油耗更接近超高標準的插電混動版本。DMI的汽車實際就是縮水的插電混動,不過價格卻會與現款燃油車相同,並且可能提供5K~10K升級50km純電續航換裝綠色牌照的可能性。DMI系統會徹底終結燃油車,比亞迪如轉型供應商則有可能放棄產品升級,如DMI平臺裝車則有可能進行品牌獨立或銷服分離)
-
11 # 必須笑口常開
在我周圍的朋友,沒人知道全球第一臺插電混動是比亞迪首先造出來的。沒人知道全球第一臺純電大巴是比亞迪生產的。沒人知道比亞迪電池是全球唯一不燃燒的電池。也沒有人知道,中國第一臺渦輪增壓發動機,中國第一臺雙離合變速箱,中國第一個ESP系統,中國第一個安全氣囊都是比亞迪製造的,比亞迪是全球唯一能自己生產汽車電腦主控晶片的車企。沒人知道比亞迪自主研發成功了ABS、LED 車燈、轉向系統、汽車空調等等。沒人知道電控核心晶片IGBT曾經是跟光刻機一樣被美國封鎖的兩千多種高科技產品之一,而比亞迪的第四代IGBT晶片在大電流、超高壓方面全面超越英飛凌和三菱,熱壽命還比它們長三倍以上。沒人知道比亞迪是中國反導導彈系統的生產商。沒有人知道比亞迪是世界第二大手機代工生產商。造年只是比亞迪的副業,比亞迪人狠話不多,藏著許多黑科技,但從不宣傳自己。比亞迪才是真正平頭哥,和華為一個尿性,人狠話不多,供應商的價格如果不降到位,一言不合我就自己造。
以後換車我還是選比亞迪。
-
12 # 梟雄愛說車
在比亞迪 還沒 做新能源汽車的時候 ,出的 都是便宜的 車 ,像比亞迪F3等 幾萬的 車型,中間有很長一段時間,然後出了幾款都是十幾萬的 ,自從出了比亞迪唐之後 ,更百公里加速死磕的時候,價位 才慢慢的上來。 不過一直在 大眾心中,覺得比亞迪還是 地段 低價格 的 檔次,時代再進步,新能源汽車在發展, 巴菲特唯一持股的車企就是 中國的比亞迪,非常看好比亞迪的,不能拿以前的眼光說現在 的 比亞迪,不合適,也不理智。
我是一個比亞迪新能源的鐵鏽粉,非限牌城市已經實際購買使用兩臺純電動汽車了。但是,我身邊的朋友,包括我家領導都不認可比亞迪。我認為一部分緣故是比亞迪的造車策略導致的,同品類下,燃油車和新能源純電動汽車並行。導致,消費者覺得,燃油車比新能源車便宜了很多,比如宋,燃油七萬多起,新能源近二十萬。消費者(不仔細分析)覺得,新能源車太貴。
各位,你們怎麼看
回覆列表
自己造成的,說是以技術為王,結果技術沒弄起來,天天過度宣傳!如果技術為王,不會拿半成品的產品出來,一年一小改,2-3年一大改,這叫研發能力強?網上吹的最多的就是自研,對比一下長城和吉利,一個靠利用專利過期的技術發展,一個靠收購整個生產線,十年的比較,後者都年破百萬銷量,不是比亞迪還有政府支援商用車業務,那個銷量下降的更快,這個叫技術領先?新能源汽車中,電動車賣的最多是元和e5,那些技術流的,都賣不動,這說明點什麼?消費者需求在哪?補貼退補前插混是其銷量重要增長點,各種宣傳造勢,那為什麼取消補貼後,賣不動了?技術變差了?這些都是事實,那請問到底是什麼不認可?很簡單,過度消費觀念,定位不準!既然說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發展方向,那麼拿出替代實際可行的方案!畢竟未來補貼一定是取消的,直接PK燃油車很正常的事!你看豐田的混動能23年可以賣到1500萬+,還是在全球推廣,日本本土HEV市場佔有率也非常高,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你說的新能源汽車再好,每年出新款,你這叫好?就拿你們最瞧不起的特斯拉,三元鋰電池技術也也用了十年以上吧,在看比亞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