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維生命

    我想反問:現在有多少中醫懂得用整體思維去分析中藥的成份?

    對抗醫學用化學成分的分析工具研究細胞層面,直至分子層面的化學物質之間的單個分子之間的化學作用,並且以表位,靶點的觀察實證(所謂循證醫學)用以替代人體內實際發生的生命規律,這種以點代面甚至代立體積的手法在科學上還有很有成就感的工具:微積分。可惜在生命複雜系統中的湧現性現象將他們的理想主義工具徹底粉碎了,生命與非生命物質的研究有天淵之別。

    另一方面,中醫理論崇尚整體論的研究方法,但古代先賢經常使用的十二進位制天干地支,由河圖洛書演變而生的易經易理,其中的四象八卦,陰陽五行對於現在的中醫人又有幾人相識?更加談不上用這些理論去應用於中藥成份的分析中去了。

    在古中醫藥人眼裡,中藥成份從整體從發,其根基應該是構建生命體的根本,肯定不是那些可有可無的某些化學元素或分子,而構建地球上生命體的基本物質是那幾個核苷酸物質!因此中藥的有效成份基本只與這些核苷酸物質有關。而現代人又有幾個人相信這一點呢?

  • 2 # 男性健康之窗

    這裡面存在很多很多爭議。用微觀的有效成分研究思維去研究中藥可以提升中藥的現代化。但從中醫辯證論治,藥性的四氣五味、性味歸經等角度來說確實並無太大意義。這種研究方法或許將中藥引向陽光大道,也可能將中藥引向一個大坑。

  • 3 # 饒通州

    我曾經說過,中醫與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體系,西醫對中醫治病的概念根本不瞭解,也沒有任何概念,所以用西醫的觀點去分析中藥成份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 4 # 使用者山泉水長流

    有實踐意義,部分合理。但中藥未知的作用多,不可一概而論。比如水可以解渴主要成份是氫氧,但不能表明凡含有氧成份的都能解渴吧,如海水,酒水,菜水。。。。。。

  • 5 # 聶文濤中醫技術推廣

    也有時候合理。但是不合理的地方非常明顯。比如:空氣,如果我們硬要找出一種成分代替空氣,那就是殺人了。再比如,紅燒肉人可以吃,提取了純淨的脂肪人就無法吃了。這種情況廣泛存在。本來有用的且沒有副作用的中藥,一提取某個成分,副作用就出來了。

    多一種研究,多一份瞭解。還可以把錢花出去。還可以產生大科學家。還可以產生學科。有的時候,也能發現好藥:比如黃連素。

  • 6 # 平安是福132755866

    能這樣做,中藥才能進步!中醫作為文化,讓後代人瞭解我們的祖先是怎麼樣來治病的即可!會感覺是很愚昧的方法(極大多數),也是很會騙人的心理方法。

  • 7 # 豆帥

    這個問題命題上有點問題。如果自稱中醫又學西醫微觀分析中藥成分,那首先他就不是真中醫。中醫藥是按寒熱溫涼,酸辛甘苦鹹這四氣五味,歸經來分析藥物調理人體陰陽五行平衡的。中藥都來自大自然,人與自然是共處共性,所以中藥能有效治療疾病。如果去研究某一化學成分,就失去了對自然屬性本身的認識。這就是西醫永遠不明白中藥為啥具有不可思議的療效原因。

  • 8 # 兒保科劉醫生

    中西方醫學是互相補充的醫學,都是人類治療疾病的手段,都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兩者的理論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很難有效融合在一起。任何一種不恰當的融合都會造成對方的傷害。

  • 9 # 慧樂堂養生課

    不合理,現代科學發展的所謂的有效成分其實並不全面,所以西醫藥治病時才會治一病造一病或者幾病的現實現象,如果中醫藥也這樣發展,將會失去中醫君臣佐使的靈魂,失去中道,未來可期的是,技術發達了,中醫沒落了……

  • 10 # 浦東一哥

    要想要有文化有知識的一代人相信中醫藥,就必須用現代科技說明中藥為何治病,再天天說什麼古中醫、古方、皇帝內徑等已經沒有說服力,中醫藥調理人體陰陽五行平衡更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如果中醫藥按業內人士思路走下去,結果只能是面向養生和久治不愈的老年病,救不好吃不死,大家都是忽悠,千年前的東西基本淘汰光了,這是科技進步的必然

  • 11 # 健康科普魯大夫

    這個問題確實說明了當下的中藥研究的一個方面,這個有一定的優勢,同時也有它的短板,為什麼這麼說呢?西醫微觀思維分析中藥成分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這個微觀分析一定是要用我們的眼睛來觀察,眼睛直接看不到的就藉助各種儀器來分析,這些儀器是建立在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同時也受限於當前科學技術。所以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推動中藥學在微觀方面的發展,弊端是受限於我們的技術。這個主要是我們現代人的思維造成的,當我們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觸覺感受到的,那就限制了我們的思維,因為眼見不一定為實!可以作為中藥學發展的一個分支,絕對不是中藥學的主流,也更不是中藥學的全部。這和醫學是一樣的,就拿人體的衛氣來說,我們可以感受到它,體表溫度的輻射範圍就是人體衛氣的一種表現形式,但這個在人體解剖上是沒法觀察到的。就和中藥的藥性,葉子輕浮,在人體走上焦,各種礦物質重沉,走下焦,中藥的這種取類比象,用西藥研究的思維方式,目前是沒法研究出來的,比如牡蠣用西藥成分研究它就是碳酸鈣,和石頭沒啥區別,但中藥用來抑陰潛陽,止汗澀精,而且效果明顯,所以說用西醫思維研究中藥成分只能說是中藥學的一個分支,絕對不是主流,有好多困惑在限制這些這些研究人員的思維,有時候是想不到,但有時候確是做不到!

  • 12 # 愛來百來989特產

    微觀分析中藥成分是中醫藥人需要直面的問題。

    現在中醫藥人及中醫藥發展的最大障礙是部分中醫藥人,不思與時俱進,言必《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綱目》等,毫無現代醫藥學的辯證思維,反而處處去古籍中尋找心靈慰籍的港灣。

    中醫藥的墮落是從思想上先墮落的,抱殘守缺,接受不了批評,又不能做到自我批評;接受不了創新,又不能自我進步;容不得別人發展,自己又不能發展……

    反觀之,中醫藥的發展是必須應用現代循證醫學的做為其發展的基礎的。而且在有些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屠呦呦老師的青蒿素的發明,就是源於中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的有關記載。

    銀杏葉是傳統中藥材,經現代研究,也做到了定性、定量、有效、循證、科學化、標準化。

    相對於中醫藥按君臣佐使組方,運用了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產生新的治療作用,成分複雜,研究起來難度更大,但我們依然要透過研究來證明他的有效、無效和副作用。我們絕不能因為研究難度大,而不去研究。而不能因為研究難度大而反對用微觀思維去研究。

    其實在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現代循證醫學中也常常用到,從理論上是沒有障礙的。

  • 13 # 京城名醫張一趟

    中醫是微觀分析中藥,得看是什麼中藥,比如雄黃,古人就知道加熱後變成砒霜,可以毒死人。硃砂入煎劑有毒,用西醫的分析人容易接受,就是含有汞,與其他中藥混煎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的汞化物有毒。

    礦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中醫古人知道,比如:黃升,白降丹,不都是中藥經過高溫反生化學反應的生成物嗎?

    黑膏藥,就是用廣丹,加熱發生化學反應熬製的。

    至於別的中藥,西醫研究不如放屁,純是忽悠人的。

  • 14 # 鄒忠偉2

    中醫和西醫的根本不同之處,中醫是宏觀,是以陰陽平衡作為醫術手段。西醫是微觀,以細菌感染,西藥以殺菌方式作為醫術手段。

    二種狀態的醫術,當今西醫作為微觀手段幾乎已到極限,當下的病毒疫情足以證明了西醫的範圍有它的侷限性。

    而中醫因為是宏觀,是根據天人合一的邏輯對症施醫的,因而中醫的發揮空間是無限的,這次病毒疫情也證明了中醫才是真正的科學。

    根據中西醫的基本特徵,對中藥進行微觀思維分折成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知道不是方向,原來的方向不能偏離。

  • 15 # 上品茶道

    在一定的程度上講是對的,也是一種創新思想吧。如果我們只是抱殘守缺,中醫什麼時候能夠進步啊?看看介紹中藥材的書籍吧,都是介紹了它的治病物質的成分,消炎的抑制細菌的揮發性物質,活血止痛的生物鹼成分,如果只是繼承,你不會知道它們的分析治病原理。但是,運用中醫藥理論於臨床的時候,還是要基於中醫傳統理論的組方下藥的!

  • 16 # 大海拾貝2020

    研究是可以的。我們人多,招募一部分人專門研究中藥裡的成份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到底起什麼作用,可以專門撥出一部分資金來做。如果研究沒有超過五十年以上,不要用在中醫臨床上。

    中醫的臨床講究寒熱溫涼等四氣五味。離開了這些,中醫是不會用藥的。

    傳統的中醫是正路,其他的創新是旁路,旁路可以做為傳統中醫的有益補充,但不能取代傳統中醫。比如用儀器照片,照出來是什麼病,但用中醫治療時,還得轉化為中醫的病機,寒熱表裡陰陽虛實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辨證等,要不然中醫就無所適從,不知往哪裡邁步。

    現在是不懂中醫的在指導中醫,或者是西醫在指導中醫,是一種看似內行的人在指導中醫該怎麼去發展,這對中醫幫助不大,有時還起阻礙作用。

    中醫治療的人才得按中醫的方式去培養,目前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有點走偏了。有些人書讀到中醫博士了,但看一個簡單的病都不會看,那只有講中醫故事的本領了。還不如古代跟師學習五年左右的十八九歲的學徒。

    路走錯了,很難到達目標地。如果從中藥裡去分析哪些成份在起作用,繼而指導疾病的治療,看起來有道理,實踐上不好走。如果好走,那麼多前輩為什麼不去走這條道?

    有奇思妙想,總歸是好的。在小範圍內研究一下,總不會錯,但全面鋪開,則大大不妥。

  • 17 # 中醫姜大夫

    中藥誕生於千百年來人們的臨床實踐,透過不斷總結,形成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中藥特殊的理論和臨床運用,藥物成分的研究有助於說清楚一部分中藥療效,但成分不能完全代表不中藥理論,但是隨著科學的進步關於中藥的秘密一定會逐漸揭開。

  • 18 # 使用者熱愛歷史

    中醫用西醫科學研究是等於自殺,中醫文化理論知識是歷史的經驗,用現代科學研究,古代的中醫文化理論知識的東西,是不可能用資料研究出來的。

  • 19 # 塔塔哈拉

    這就是對中醫藥理解不深的醫生,想走近路給人看病,這就是老百姓認為的學而不精的中醫大夫!要想成名中醫很難,一生精歷!

  • 20 # 580617325479

    那是製藥學的一個方向。從自然界產物中尋找有效成分,分離出來,弄明白化學結構,設計化學合成,工業化大量生產,獲取利潤最大化。這個學科方向,是在利用人類自然醫學經驗成果,與發展傳統民族自然醫學無關。沒有什麼對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有些人對自己孩子總是願意花時間照顧,而對自己爸媽卻不能耐心陪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