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傳說雲南

    一隻大鳥在樹上築了一個窩,並且生了三隻小鳥。突然,颱風來了,大樹在風雨中劇烈地搖動,很快就可能連根拔起。於是,鳥媽媽不得不設法把三隻小鳥全部轉移到海灣對面去。小鳥還不會飛,鳥媽媽就用爪子一隻一隻地抓著它們飛。

    鳥媽媽抓起第一隻小鳥飛起來了,風狂雨暴,雷電交加,快到對岸的時候,鳥媽媽問小鳥:“孩子,你都看到了吧,為了你,媽媽連命都差點沒有了。那麼,等你長大之後,能不能像我今天對待你這樣來對待媽媽?”小鳥十分激動地回答:“媽媽,你對我的恩德比天高比地厚,我一定像媽媽今天對待我一樣地伺候媽媽!”鳥媽媽聽了,一句話沒說,一鬆爪子把小鳥扔進了大海。

    鳥媽媽又去轉移第二隻小鳥,快要到對岸了,鳥媽媽問了同樣的問題,第二隻小鳥回答得更加真切:“媽媽,我深深地知道,沒有你就沒有我,我長大之後,一定百倍地像媽媽今天這樣來對待媽媽!”鳥媽媽還是什麼話也沒說,一鬆爪子,又把小鳥丟進了大海。

     鳥媽媽又去轉移第三隻小鳥。這時,鳥媽媽的體力幾乎消耗怠盡了,因此,這次的飛行就更加艱難,有很長時間都是在浪頭上飛的,有好幾次都被打入浪花中。快到對岸時,鳥媽媽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小鳥半天不回答。鳥媽媽低頭看它時,發現小鳥在低聲哭泣。鳥媽媽說:“別難過,把心裡話講出來。”小鳥一邊哭一邊說:“媽媽,我知道你養育我們的種種艱辛,我本應用我的全部生命來回報你,但是,我很難做到。我要像媽媽今天對待我這樣來對待我的子女!”鳥媽媽聽了,眼裡流出了淚水,把小鳥緊緊地摟在懷裡,飛過了大海,在一個新的地方安了家。

  • 2 # 菲菲老師知識分享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感覺真的很心酸,放在自己的身上也是一樣的,對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同時也忽略了父母。

    以前我每次放假的時候都會回家陪伴父母,自從結婚生子之後,要麼帶孩子出去玩,要麼就在家裡待著。也不願意回到父母的家裡,因為家裡沒有網,不能夠玩兒手機。

    感覺和父母的共同語言也少了。往往有些時候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自己需要去陪伴父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雖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可是行動卻沒有付出。

    所以從今天開始,就行動起來,多多陪伴父母。也許你回到家裡,不做家務,不幫助媽媽做飯刷碗……甚至什麼都不做,老爸老媽看到你在家裡也會感到很開心的。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放下手機去陪伴父母吧!

  • 3 # Dewdrop

    大多數人長大了,對自己的父母就沒有耐心。父母老了,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也慢慢變緩了,這樣形成的代溝越來越深。子女們教一兩次才行,多了就表現不耐煩了。

    我們要設身處地地去為父母們著想,想想他們已經慢慢邁入中老年了,已然沒有了年輕時的靈活,想想在十幾年前,你還是個咿呀學語的孩子時,父母對你是多麼的有耐心,那時候餵你飯,教你說話、走路,可不是現在重複一次兩次三次那麼簡單了,基本上這些事情都持續到一年以上,甚至更長,現在只不過你們雙方角色互換了,小時父母教導你,現在你長大了,成熟了,該輪到你去教父母的時候了,我們理應有他們那樣的耐心啊,畢竟還有什麼比養育一個孩子更麻煩的事情呢

  • 4 # 宅男宅女對對碰

    孩子是未來,父母是過去,把未來和過去放一起,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可以期待的未來吧。

    我自己也是,隨著嫁人有孩子,漸漸的已經脫離了原生家庭,生活的重心幾乎都在孩子和自己的小家上。一方面,父母有弟弟,他們是一家人,而我已經不是這個家的人了,要承認這點,很傷心很無奈,但卻是事實,要認清這些也經歷很多讓自己傷心的事情,多說無益。另一方面,父母有退休工資,身體也還健朗,相對於孩子,父母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我自然也將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所以說,雖然我和父母的親情還在,但無論是我對父母的依賴還是父母對我的依賴都變淡了,相對於父母,孩子更需要我。

  • 5 # 姐姐的時光機

    記得小胖子剛出生時,婆婆總唸叨:“能養十年小,不養十年老。”她說這是老輩兒傳下來的話,孩子見風就長大,會爬了,會走了,會說話了,一天比一天聰明伶俐,總是蘊含著希望。老人呢,日薄西山,一天比一天衰弱,特別是久病或者失智的老人,誰願意看呢?

    所以,人們對子女的愛往往是無私的,慷慨的,而對父母的愛則是自私的,吝嗇的。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養育子女之後往往更能體會父母養育自己的不容易,從而發自內心地感恩父母。像我,近些年來,每到自己過生日時,首先想到的是媽媽生育自己所吃的苦。以前總和爸爸爭吵,現在他已年過七旬,我拿出對待小胖子的耐心來和他溝通,現在我們居然無話不談了。

    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不負責任的父母,在子女年幼時沒有盡到責任,甚至給孩子造成傷害,到了晚年卻指責子女不孝的,這樣的人可以說是自作自受。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希望我們都能在父母有生之年多關心他們,陪伴他們,讓他們頤養天年。

    那句話怎麼說的?生我的和我生的,我都負責到底。

  • 6 # 上善自駕之旅夏寧

    這個是普遍的問題,也是很讓人痛心的事情,不知道從哪個年代開始變成下孝了,應該是因為計劃生育,每家一個孩子,421家庭導致全家兩代人的希望放在一個孩子身上,所以呢精力、資金都圍繞著一個孩子,才會形成這種局面。拙見!

  • 7 # Dingmacqueen

    看到這個話題,很心酸,但確實是大多數人的現狀。

    君不見,

    這輛車還是老人家拿自己養老錢給兒子買的,結果,只能蜷縮車廂尾……

    甚至,在被警員發現後,老太太擔心自己兒子受罰,不斷向警員求情“後備箱裡蠻好的,蠻好的”。

    君不見,

    越是子女多的父母,老年時越是艱難。

    簡直是悖論!

    是今生的愛,亦是前世的債。

    為什麼會這樣呢?

    私以為,愛從來就是自上而下的,生命的流動亦是如此

    幼崽有了母獸的呵護才能長大,嬰兒有了父母的照顧才能健康成長……

    所以,當我們也為人父母,我們濃郁的愛也自然給到了我們的孩子。

    這是人的本性,這是動物的本性。

    然而,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理智。

    滴水之恩,尚且湧泉相報。

    父母之恩大於天,值得我們用理智維護!

  • 8 # 哈哈育兒

    我覺得這個不能簡單的說誰對誰錯,要看這件事後面的深層次原因。

    一個朋友,女生,農村的留守兒童,在她剛出生幾個月後,父母就把她留給爺爺奶奶照顧。

    爺爺奶奶家條件也不是很好,且都是文盲,對孩子的生活就是不餓死就可以,根本談不上什麼教育。

    有時還要遭受爺爺的棍棒,在這樣的環境下,她每天做渴望的就是希望爸爸媽媽能把自己帶走。

    遺憾的是,父母每年才回家一次,每次呆的時間不超過7天,跟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等我們日子好點了,就把你接過去。

    沒過幾年,爺爺奶奶因病過世,但聽仍舊沒有等來父母,而是從爺爺家搬到了小姨家。這個才是噩夢的開始。

    小姨父酗酒,每次醉酒後,就把生活的不順,對小姨的不滿全部出在她身上。為了有口飯吃,她只能繼續忍下去。

    每次哭著給父母打電話,得到的都是同樣的回答,再等等。

    這一等就是12年,在她小學畢業後,忍受不了小姨家的環境,輟學了。每天跟著村裡的小姐妹們玩。

    抽菸、喝酒、早戀都學會了。當父母回家看到時,沒有一句關愛,滿滿的都是責怪。責怪爺爺奶奶沒有照顧好,責怪小姨沒有照顧好,責怪孩子自己不爭氣.......

    好笑嗎?自己的孩子成這樣,他們沒有一點點自責,而是把所有的不滿都怪在別人身上。他們的想法應該是,我把孩子交給你,你就應該把孩子教育好。

    什麼是應該,自己的孩子難道不是應該自己教育嗎?生活環境難,知道,也體諒,可你們在打工的時候生的弟弟為什麼就能一直跟你們生活。且過的比她好好多。

    一切的藉口都是為了隱瞞自己的自私。

    朋友現在已經結婚,但由於從小缺失的安全感,在婚姻裡,她也沒有多幸福。前年,她生下了一個男孩,當我去看她的時候,她跟我說,她不會像她父母一樣,即使離婚,即使生活再困難,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太可憐了,她不想讓孩子過的跟自己曾經一樣。我知道,她一定會做到的。曾經的痛苦歷歷在目,既然自己已經經受過,明白其中的艱難,心酸,寄人籬下的沒有尊嚴的活著,為什麼還要讓自己的孩子再經受這非人的生活。

    自己可能會過的辛苦,但孩子能得到自己全部的愛。

    有時候,我們只看到父母老了以後的不如意,卻沒有看到父母年輕時的肆無忌憚,也沒有看到孩子所受到的痛苦。

    所以,當我們看到題目中的對自己孩子願意花時間照顧,而對父母沒有多少耐心的時候,不要忙著譴責誰,多看看背後的原因。

    不是有句話說: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魯迅先生的雜文小雜感中說道“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是啊,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每家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我們對別人的意見,多多少少夾雜了自己的想法。而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有時也是一種傷害。

  • 9 # 親子課堂始發站

    經常聽到“母愛是無私的奉獻”,但似乎沒有聽過“子女之愛是無私”。

    從兩者對比來說,我們確實回報的遠不及父母給與的。

    但事實上,縱然如此,社會普通的情況是對孩子願意付出更多的關愛,卻對父母不願多付出一分的關懷。

    一、愛孩子是本能,愛父母是責任

    愛孩子是動物的本能,不只是人類,人類只不過有別於動物具有智慧與情感。

    但生物繁衍的角度,這是一種普遍的通性。實際上不管那個物種都會本能的養育下一代,甚至不惜付出生命地保護。本性使然,人也不例外。

    愛父母則是一種責任,是人類社會性的產物,是道德倫理的規範。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親有過,——《弟子規》。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大學》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里仁第四》。

    這是文化文明發展而生,是社會倫理的結晶。

    對於動物來說,當初生階段,母親養育長大後獨自生活,這便完全了繁衍的過程。並沒有普遍性的反哺的現象。

    養育下一代是生物生存的必須,是作為本能的遺傳。

    愛孩子是本能,愛父母是道德的約束,一個是本能的主動,一個是責任約束的被動。

    二、孩子是未來,而父母是過去。

    孩子是家族的未來,新生命的誕生是家族未來的支撐,一代代的更替是發展必然。

    而將資源用於下一代的養育也是發展的需求。養兒防老,養育下一代也是為自己的年老有個依託。

    從本質的利益需求來說,父母對孩子有孝順的期許與未來回報的需求,而對父母只是單純的付出未來並無回報。

    在古代老人並非像現代一般只是一種負擔,“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那時老人家在家裡擁有較高的地位,根源是當時的社會知識、經驗是靠人的記憶為主要的載體進行積累,家族中的長老,遇到重大事都要由老一輩進行決斷。重視輩分並非單純的倫理孝道,更是由於他們是最有經驗最能智慧的人。

    而在當代,社會的發展,老人家跟不上更新,變成最“無用”之人,成為了時代更替落後的“產物”。

    三、愛孩子是一種習慣,被父母愛亦是一種習慣。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時,若是繁衍是一種本能,養育則是這一本能的延續。

    在這過程中對孩子愛變成一種習慣,習慣了保護其成長,習慣了被依賴,習慣了一直把他當孩子,縱然已經成年,在父母眼中仍然是一個孩子。

    習慣了當孩子的天,為其遮風擋雨,習慣了守護,習慣了付出。

    而無論自己的父母對自己多好,我們也當成為習慣,理所當然的接受。縱然他們已頭髮花白,我們還是覺得他們他們應該對我們付出,而不會想到當年他們已經付出了很多,現在他們更需要的是我們的照顧。

    四、孩子可愛,父母可憐

    經常聽到“這個孩子真可愛”,就像天然的磁鐵吸引你。

    一來孩子青春的氣息、純真的笑容惹人心動,二來兒女滿足自己被依賴、被重視、被認可、被崇拜、被信任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而老人家你可曾聽過“可愛”一詞?對於老人家更多的是給與人文的關懷。

    本能的慾望與文明的道德是不同優先等級。慾望是最基礎的情緒,而文明是約束情緒在刻意控制下的選擇。慾望必然更本能體現人的本能所需。

    在此本人並非贊同只關心孩子而輕視父母。恰恰相反,是從本源的角度去剖析現象的根源。

    人之所以有別於動物,也在於人的智慧與情感。我們更應具有智慧去思考自己對孩子的付出而想到當年父母對我們的付出,我們所能回報的真遠不上當年他們的養育。

    你希望將來的孩子對你孝順,而年老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為人父母更以身作則孝順父母,以言傳身教教育孩子感恩與回報。而家庭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生活中你的言行舉止一點一滴印刻在他心靈中的影像。

  • 10 # 晚安月亮親寶手記

    有些人對自己孩子願意花時間照顧,對自己父母卻不能耐心陪伴。我想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1.一類是現實所迫。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為了謀生背井離鄉,可能也就逢年過節回個家。平時只能給父母寄錢,或者物質上的滿足。但是其實父母要的很簡單,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和父母聊聊天就很滿足了。2.還有一類是發自內心不願意,對孩子視若掌上明珠對父母忽視。這個有點本末倒置了,把家庭比喻成一顆大樹,父母才是大樹的根,孝養父母才能枝繁葉茂。本人比較慶幸的是孃家婆家都比較近,能經常吃到媽媽做的菜是一件幸福的事。同時,我們平日裡做一些美食也會和她們分享。希望大家能儘量多抽時間回家陪陪父母。

  • 11 # 南風春

    在當今社會中,的確存在著“有些人對自己的孩子總是願意花時間照顧,而對自己的爸媽卻不能耐心陪伴。”這種現象。其實就是愛孩子,更甚於愛父母。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人類一直都是一代一代地繁洐,親情向下傳遞,對於父母,我們似乎更愛孩子。

    對於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簡直成了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尤其在中國,有些家庭還是一家人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在這些父母的心中,孩子是他們的未來,孩子是他們的希望,孩子像顆珍珠,含在嘴裡,怕它化了;捧在手心,怕它丟了。把時間都花在照顧孩子上,是家常便飯。對於老人就不一樣了,老人是西下的夕陽,在很多人的眼中,老人是即將燃盡的蠟燭,慢慢的會一點一點的消失得無影無蹤,由於老人年邁,機件差,小病不斷,大病時有,對於一些現實、勢利的子女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累贅,這樣便上演了一場場把父母當足球一樣踢來踢去的“遊戲”。真是悲慘啊!父母愛孩子,從其本質來說,是父母愛自己,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也是自私的體現,因為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是自己的新生命體,所以他更愛新生命體,總是想把自己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都傳授給新生命體,讓新生命體吸收自己的精華,丟棄自己的糟粕,把希望都寄託在新生命體上,這就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本質。再加上孩子在未成年時,確實離不開父母,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就一無所知,單純、天真,沒有自我生活能力,必須靠父母一口一口的餵飯,慢慢的成長,甚至小的時候連自理能力都不能,長大了一點,又要父母教會孩子知識、做人等等,可以這樣說,在孩子未成年時,父母都是含辛茹苦地關心、照顧孩子,甚至通常父母對孩子的愛已遠遠超過了對自己的愛。父母年齡大了時,做子女的又有自己的小家庭,看到父母又是成熟的大人,被父母寵貫了的子女,似乎對父母關心甚少,就缺少了對父母愛。

    人對自己孩子的愛,是天性,是天經地義的,而對自己父母的愛,是人性,是道德修養問題。一個人能深愛自己的孩子,就應體會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深愛自己的,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何況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源,沒有父母,就沒有天,沒有地,更沒有自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可是偏偏有的人就是不孝順。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箇中年人,家裡有一個老父親,父親越來越老了,身體也越來越差,中年人老是覺得父親是多餘的,通常對他很差,甚至覺得父親拖累了他,就想盡千方百計要甩掉這個拖油瓶。有一天,這個中年人用籠子把父親裝起來,和他的兒子一起把自己的父親抬到一個荒無人煙的森林裡,然後就想一走了之,讓其自生自滅,兒子惋惜的對這個中年人說,“爸,就這樣走了嗎?那個籠子不拿回家嗎?”中年人驚奇地說,“不用了”,兒子急忙地說,“不行,要把那個籠子拿回家,等到你老的時候,還可以用啊!”中年人聽了兒子的話,頓時恍然大悟,然後把父親帶回了家,從此中年人再也不敢虐待父親,而且是很孝順父親。

    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更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孝順老人。要不然會是天理難容,遲早會報應的。

    人生短暫,父母在世時,我們一定要多陪伴他們,多孝順他們,讓他們歡度晚年,也讓我們不會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你養我小,我養你老”,不僅是為了血脈的延續,也是親情和美德的傳承。

    孝順父母和愛護孩子不是對立的,可以同時做到的,就讓我們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吧!

  • 12 # 媽媽很忙

    有些人對自己孩子總是願意花時間照顧,而對自己爸媽不能耐心陪伴。

    來看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

    1、父母與子女長久相處的習慣:一個習慣付出、一方習慣汲取。

    人類天性對弱小的孩子易產生憐憫之心,孩子軟糯可愛,又對爸爸媽媽極端依賴,從出生到3歲的日子,恨不得一天24h黏在媽媽身邊。

    如此朝夕相處,父母的對子女的付出與日增多,就養成了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關心的常態,這種常態導致子女習慣汲取,父母習慣付出,變換角色很難。

    2、對生的渴望,對衰亡的畏懼。

    小孩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幾十年裡,父母見證了生命的奇蹟,孩子代表著希望、新生、活力,自己在變老的時候,能夠體驗一把新生的愉悅,所以父母都很願意見證自己孩子的成長,照顧的淋漓盡致。

    自己的父母是將我們擋在死亡前的一道盾牌,人很難對衰亡的人和事提起興趣的,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回去溝通的很多也是陳年舊事,很難接受到新事物。

    3、在孩子面前可以充當引路人,在父母面前只能作為被教育者

    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可以當好他們的引路人,盼著他們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父母是引導我們的人,在父母面前永遠是被教育者,內心會有一些恐懼和責任,所以父母說話,很多人會有排斥和失去耐心的情況。

    以上是個人的觀點,想法不全面還請諒解,對父母沒有耐心的行為需要修正,畢竟你在做,孩子在看!

  • 13 # 小滿是個雜學家

    雖然有點難以啟齒。

    但這是個事實。

    每個人最愛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而不是自己的父母。

    單身狗請離開。

    這種感覺只有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你才會深刻的體會到。

    只要你是一般人,不是那種萬里挑一的奇葩,那麼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分鐘,你會奇怪的發現,你無法不在意這個小東西,而在以後漫 長的日子裡,就算你討厭他了,厭煩照顧 他了,那些情緒都是偶爾的,而且你會發現不管他犯再大的錯,只要抱著你對你說他愛你,那你的底線就是沒有底線的原諒他,輕易易舉。

    特別是母親。

    因為她真正的感受到一個小種子在自己身體裡變成一個小孩子,然後這個小孩子一天一天長大。

    沒有什麼比血脈傳承更能讓人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在延續這件事了。

    拋開這些不提。

    小孩子總是可愛的,而老人,越老越是不可愛的(沒有其他意思 ,只是陳述事實)。肉體的老去不方便和精神上的退化,其實跟小嬰兒是一樣的,他們都需要身體上的照顧 和精神上的耐心; 但老年人和嬰兒放在一起 ,任誰都無法說老年人比嬰兒可愛。

    這是一個事實。

    而且照顧 一個老年人,比起 照顧 一個嬰幼兒,辛苦的程度是翻倍的。照顧 老年人,你感覺到的是生命的逝去,而且你的潛意識裡一直會有疑惑,為什麼以前那麼成熟精幹的人會現在變得這麼咄咄逼人不可理喻?你無法接受自己一向強大的父母變成需要你照顧 甚至說變成一個你陌生的人,你且無能為力; 而嬰兒,你接觸到的是天使的笑容,你接觸到所有的小衣服小東西都是以一種可愛的形式表現在你面前,而且嬰兒是一天成長,你看到的是希望,你覺得你是他的引導者,在他身上你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可靠,感覺到自己被人依靠。

    人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但父母最終看到的都是自己孩子離去的背影,一代一代,從不改變。

    但總是有傳承下去的生命,一個孩子讓你更理解 了父母,你成為了父母后更明白了你的父母。

  • 14 # 永遠的西南人

    護幼是動物的天性,不護幼就會種群滅絕。人是高階動物也是動物啊,當然要護幼了,是天性不需要習得。對父母沒耐心是雙方都認為父母是正常人,父母認為自己是正常人(實際不正常了)不聽子女的正確勸告;子女認為父母是正常人(不正常了)決的父母不可理喻。我來父親家陪伴他,電視從來都是他看各種戲曲,年三十晚上,我說“爸,今天晚上有春晚”他說“不看”。所以就當他不正常心理才平衡。

  • 15 # 同同1765

    你要是個正常的人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你小時候不也是父母照顧你嗎?還有很多老年人在照顧孫子你知道是為什麼嗎?這就是水往下流

  • 16 # 生活掃描器

    1:因為老人沒有小孩有趣!

    2:孩子是自己精神寄託,是自己的希望。優質的老人是孩子的情感依靠,劣質的老人是孩子的累贅。

    3:孩子是自己生的。

    4:有孩子就有家,有孩子活的就像個人樣子,孩子給了自己生命完整。而父母去了對子女的影響不會太大。

    總之老人怎麼PK是比不過孩子的。

  • 17 # DA鵬volg

    我先講個故事:解放初期,一位年邁體弱的老爺爺因病去世了!兒子以治病花錢太多為由,無錢買棺槨。用竹蓆裹著,麻繩捆著和孫子一起抬上山草草埋了!完事以後,兒子撿起竹蓆和鋤頭回家,父親示意不要了,扔了!兒子回答說:“拿回家,留著給父親用” !父親聽了臉色慘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前輩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特別是“孝道”。當然面對當前很多人在撫養小孩與陪伴老人同時兼顧的社會問題上還有其他方面因素:

    工作上的因素:我們知道,當我們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以後!往往是背井離鄉的情況很多!特別是改革初期,創業階段!往往是家庭和工作不能兼顧!而小孩也是勉強照顧!道德觀念的影響!我們從小到大接受:“子不孝父之過”“虎父無犬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這導致每個人在時間和精力的分配上,都著重在下一代人的成長中!代差因素!一部分老人愛獨處,愛安靜!對於城市裡的喧譁難以接受!而地域上距離!又讓“陪伴”成了“奢侈”!

    總之:問題的道理每個人似乎都明白!基於現實生活而我們卻無法控制調整!“無以善小而不為,無以惡小而為之”!怎麼能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又能讓耄耋老人感受到溫暖!是我們所有的人夢想!

  • 18 # 快樂的貨

    因為孩子是要在呵護和照顧,陪伴孩子長大是我最大幸福。我在自己爸媽哪也是這樣長大,在爸媽面前我永遠是孩子,爸媽希望老有所依。為了生活我在家照顧孩子,爸媽為了弟妹有更好的生活在外面奔波。

    1.作為一個女兒我是不合格,為了自己小家庭,陪伴爸媽很少。

    2.作為一個媽媽和妻子我是很迷茫,寶寶健康,老公事業順利,也許我經歷的太少,和婆婆家相處的也不是很好。

    3.作為媳婦,公公婆婆一直在身邊,囉哩囉嗦各種小事,我也很苦惱。

    也許這是我選擇的路,有公公婆婆扶持是我的福氣。希望以後能有多點時間陪伴爸爸媽媽。

  • 19 # 彭如心老師

    像我們這一代,還不錯,孩子小時,父母還未老。照顧孩子時,父母還能幫忙。待我兒子十六歲時,老人七十多歲,需要照顧時接到了我家。因為兩家老人都來了,不得已就又買了一套房子。好在老人生活都能自理,不是臥床不起,邊上班,邊早晚照顧照顧還沒問題。現在已經退休,是老人照顧老老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行家鑑定是籽料嗎?有皮色,有毛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