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達摩利劍
-
2 # 西風悍馬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藉區域性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當時蘇聯採取的是以空間換時間的戰術,讓西部戰區的軍隊就地防守,不得後撤,所以西部的軍隊基本上都被德國人包了餃子。蘇聯被消滅俘虜的紅軍超過200萬人,其中就包括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
隨著不斷向蘇聯的深入,德國的補給線變化,德國要用大量的軍隊駐防戰略要點,其進攻的勢頭變得越來越鈍。隨著蘇聯冬天的來臨,德國的軍人和武器裝備嚴重不適應蘇聯的嚴寒,出現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
在西線膠著的時候,蘇聯統帥部集中了大量的後備部隊和大量新生產的坦克飛機大炮。蘇聯還與日本秘密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將東部軍區的部分精銳調到西線,形成對德軍的絕對優勢。到1943年中期,蘇軍逐漸佔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後,蘇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佔領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5月9日0點30分,德國政府在柏林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即時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誌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
3 # 1128457171
希特勒的閃電戰,給蘇軍的打擊是沉重的,蘇軍初期,面對德軍的強大攻勢,倉促應戰,可以說難以擋住德軍的進攻,蘇軍損失慘重,但是蘇聯人民很快從慌亂中鎮靜下來,蘇軍依靠強大國防力量,在莫斯科城下給德軍以強大的反擊,取得了勝利。蘇軍雖然在有些戰役中損失了不少部隊,但是沒有傷筋動骨。蘇聯人民同仇敵愾,保家衛國,英勇戰鬥,不怕犧牲,最後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
4 # duh23333
蘇聯紅軍自成立到二戰基本上就沒有進行過現代化的戰爭的實戰考驗。所以基本上都是在蘇德戰爭中邊打邊學。失敗幾次戰役屬於是繳學費,這是很正常的。所謂“吃一塹長一智”。
-
5 # 金玉梁言
我來回答:總的來說,二戰中蘇軍在基輔和維亞濟馬遭受的失敗屬戰役性質,在戰略上由於兩次戰役蘇軍的頑強抵抗,為蘇軍莫斯科會戰贏得了充分時間,為戰役勝利奠定了基礎。具體分析如下:
一、基輔會戰是希特勒在戰略上的失誤。德軍的優勢是閃電戰,需要機動迅速的機械化突擊、絕對優勢的空中支援和強有力的後勤保障,時間是德軍的命門。希特勒為了獲得高加索的石油、頓巴斯的煤和烏克蘭的糧食,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基輔戰役,中央集團軍的坦克部隊被調往南方參加基輔戰役,使中央集團軍不得不中止對莫斯科的進攻,基輔戰役德軍雖勝利,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耽誤了。
二、基輔戰役勝利後,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隊回到莫斯科方向,得到加強的德軍重新開始進軍莫斯科,西方面軍無法阻擋德軍的側翼突擊,被合圍在維亞濟馬,遭受重大損失,但是攻擊莫斯科的時間又向後推遲了,德軍發動進攻莫斯科的時間被推遲到冬季。由於西方面軍的頑強抵抗,蘇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從遠東調來的部隊使蘇軍預備力量得到加強,從而在莫斯科城下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使蘇軍贏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所以蘇軍基輔戰役和維亞濟馬戰役的失敗為蘇軍反攻贏得了時間,為莫斯科會戰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斯大林和朱可夫關於基輔戰役有過爭論,朱可夫建議放棄基輔,從而全力保衛莫斯科,但斯大林站著全域性和政治高度沒有同意,並免去了朱總參謀長的職務。事實證明斯大林是正確的。
-
6 # 榮華之武器堂
維亞濟馬戰役發生在莫斯科會戰初期階段,蘇軍慘敗根本原因在於還是沒有完全吸取基輔戰役慘敗教訓,及面對德軍裝甲叢集合圍如何防禦與突圍。
1941年9月30日,古德里安第二裝甲機群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率先開始進攻布良斯克方面軍,試圖以快速兵團從南面和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葉廖緬科的布良斯克方面軍儘管擁有約四個集團軍的兵力,但兵力兵器都處於絕對劣勢:炮兵為1:2.6、坦克為1:4.5、飛機為1:10,且未能建立很好的縱深防禦。至10月14日德軍完成了對該方面軍第3、第13和第50集團軍的合圍,除葉爾馬科夫戰役叢集和其他少部分部隊突圍成功外,布良斯克方面軍大部就殲。
在德軍的主要突擊方向的斯摩稜斯克以東地區,中央集團軍群糾集了第4集團軍、第9集團軍、第3和第4裝甲、第4裝甲叢集的龐大兵力,於10月2日起向科涅夫的西方面軍發起總攻。德軍兩個裝甲叢集以維亞濟馬地域為會師點進行南北突擊,合圍西方面軍的徵候已經非常明顯。
在科涅夫的不斷要求下,斯大林總算在10月5日同意了西方面軍後撤重新部署的建議,但是為時已晚,機動能力較差的蘇軍尚未完全展開撤退行動,德軍裝甲部隊已於10月7日在維亞濟馬附近會師,從而切斷了科涅夫西方面軍落在後面的四個集團軍(第19、第20、第24和第32集團軍)之退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儘管斯大林緊急調動預備隊方面軍一部進行救援,仍然無濟於事。
斯大林再次把朱可夫調回中央戰線,並將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合編重組為新的“西方面軍”,但是在德軍優勢的坦克部隊和空中火力打擊下,戰至10月13日,維亞濟馬合圍圈內的蘇軍四個集團軍仍然大部被殲,少部分突圍出來退到莫斯科以西防線,或者留在敵後進行遊擊戰。10月14日德軍佔領加里寧,10月18日,德軍佔領莫扎伊斯克,蘇聯首都莫斯科就在眼前。
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德軍宣佈俘虜蘇軍67.3萬餘人,數量甚至超過了剛剛結束的基輔戰役(66.5萬餘人),此外擊毀和繳獲坦克1242輛和火炮5412門。不過這個數字顯然有所誇大,因為蘇軍在整個莫斯科會戰防禦階段(1941年9月30日-12月4日)一共純減員514338人,傷病143941人,損失坦克2785輛、火炮3882門和飛機293架。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戰役中蘇軍已經著手構築堅固工事和反坦克障礙,所以德軍儘管獲勝,但坦克損失高達740輛,之後進攻莫斯科不得不改為兩翼突破而不是中間突破。
-
7 # 島主說事
二戰蘇德戰爭,怎樣看待蘇軍繼基輔慘敗後在維亞濟馬的更大慘敗?這場戰役可以這樣理解,一方面,這是德軍閃擊戰使用鉗形攻勢在東線戰場的最後一次勝利;另一方面,這又是蘇軍用血的教訓和重大損失尋找突破閃擊戰方法所交的昂貴學費。
首先,德軍繼續使用鉗形攻勢並不意外,意外的是蘇軍仍然使用固守待援的打法。翻開德軍閃擊戰成功的案例,從1939年9月1日閃擊波蘭開始,到1941年9月30日進攻莫斯科止,無一例外都是使用同樣一種作戰樣式,那就是突然襲擊和鉗形攻勢。
德軍之所以屢試不爽,還是因為在兩年的裝甲快速機動中,將鉗形打法運用得爐火純青得心應手。這種鉗形攻勢真的無懈可擊嗎?肯定不是,因為朱可夫接任莫斯科方向指揮權後,就充分利用了德軍鉗形攻勢的特點,將蘇軍大量預備隊部署在了鉗形部隊的側翼,這樣就避開了德軍的優勢。
1941年6月22日,蘇軍之所以在戰爭打響一刻,從北到南迅速遭到德軍的合圍和圍殲,主要是斯大林和蘇軍統帥部沒有認識到兩點:一點是對德軍同時展開三路進攻感到意外。在戰爭史上,德軍一次性運用這麼多的兵力,一次性在2000多公里的戰線同時展開突然襲擊,史無前例;另一點是,德軍強大的裝甲突擊力量讓蘇軍措手不及。是蘇軍沒有抵抗還是戰鬥力不行嗎?當然不是。因為德軍的裝甲機動能力太快太強了,中央集團軍群兩支裝甲大軍連俘虜都懶得接收,直接就跑到了蘇軍的背後,這種快速的鉗形打法根本讓蘇軍反應不過來。
所以,從德軍進攻明斯克開始、鉗形攻勢屢屢奏效,一週佔領明斯克,半個月打到斯摩稜斯克,兩個月合圍基輔突出部,一場比一場激烈,蘇軍的損失也一場比一場大。但德軍合圍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包圍圈時,蘇軍是有時間發現危機的,但他們仍然存在僥倖心理,在指揮上還是犯了主觀臆斷的失誤。
其次,鉗形攻勢在維亞濟馬戰役的再次奏效,蘇軍有沒有化解的可能?當然有。1941年8月初,當朱可夫準備展開葉利尼亞反擊戰時,他就發現了中線德軍有南下的跡象,於是多次向斯大林發電報或寫信,建議迅速組建一支強大的方面軍,以切斷德軍中路和南路的聯絡,斯大林經過權衡也同意了,並於8月16日組建了布良斯克方面軍,只是在兵力部署上並沒像朱可夫建議的要配置強大的火力和兵力。
8月23日,當古德里安指揮第2裝甲叢集南下對基輔蘇軍展開合圍時,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員葉廖緬科是打著包票說一定能把德軍阻擊住的。一面是葉廖緬科誇下海口,一面是斯大林對他太過自信,古德里安僅用一個步兵軍牽制住蘇軍,裝甲主力迂迴南下在合圍基輔蘇軍後又迅速北上。
應該說,從9月30日古德里安展開對布良斯克方面軍圍殲往前算,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布良斯克方面軍是有時間部署阻擊第2裝甲叢集北上的。但這個時機稍縱即逝,蘇軍仍然把目光投向維亞濟馬方向的中央集團軍群主力上。
有人說蘇軍在維亞濟馬戰役中的損失比基輔包圍戰還大,有67.3萬人被俘。實際上,這個戰役和布良斯克戰役是緊密相連的,他們構成了莫斯科戰役的前奏,兩個戰役加一起的損失才是這麼多,有資料顯示,蘇軍在維亞馬戰役被俘了40多萬,在布良斯克戰役被俘了20多萬。
而從戰場環境和戰鬥經過分析看,當德軍對基輔蘇軍形成合圍圈後,斯大林還是非常重視莫斯科方向的防禦部署,不僅往布良斯克方面軍加強了兩個集團軍,還往西方面軍增援了加強兵力,兩個方面軍加起來有7個集團軍,只不過這些兵力單兵素質並不高,兵器也相比德軍要差了許多。
德軍的進攻首先是從南線開始的,古德里安從基輔北上後,於9月30日就與第2集團軍對布良斯克方面軍展開了鉗形攻勢,這場戰役比維亞濟馬戰役發生早結束晚,到23日結束,布良斯克方面軍除小部分突圍外,大部被殲,11月10日蘇軍也撤銷了這個方面軍的建制。
而維亞濟馬戰役是從10月2日打響的,到10月14日就全面結束了。期間,雖然朱可夫於10月6日火速趕到戰場救火,但包圍圈已經形成,他只能將精力投入到新組建的西方面軍和預備方面軍合併上面。
分析蘇軍在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這兩場戰役中出現的損失,與蘇軍統帥部猶豫不決和判斷失誤有很大關係。一方面,當古德里安第2裝甲叢集回防時,布良斯克方面軍像阻止當初德軍南下那樣,並沒發揮作用,致使德軍在莫斯科西南有了圍殲布良斯克方面軍的機會,這是顯而易見的失誤。雖然葉廖緬科作了很多努力,但蘇軍對這個方向的兵力部署太弱了,對德軍圍殲維亞濟馬蘇軍起不到牽制作用。
另一方面,科涅夫指揮的西方面軍雖然有4個集團軍,但德軍卻有第3第4兩個裝甲叢集,加上還有第4第9兩個集團軍,以及第2集團軍作策應,就兵力上講,蘇軍是佔不到便宜的,但斯大林卻命令蘇軍就地防禦一步也不能後撤,客觀上講,這為德軍展開鉗形攻勢打下了基礎。
不過,這兩場戰役的損失對蘇軍和朱可夫來說,也有重大回報。由於蘇軍將德軍牽制在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客觀上講,朱可夫就有了充足時間重新部署防禦,這為打贏莫斯科保衛戰創造了條件。
-
8 # 國平軍史
1941年9月30日-10月18日,發生的維亞茲瑪合圍戰,是蘇德戰爭期間,德軍實施“颱風”戰役初期的圍殲戰,中央集團軍群下轄第4和第9集團軍、第3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龐大兵力,分別從南、北兩面向科涅夫上將指揮的西方面軍發起總攻,迅速突破蘇軍在維亞茲馬的防線。
根據德軍方面的報告,作為莫斯科戰役的組成部分,在維亞茲馬合圍戰中,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全殲了蘇聯西方面軍4個集團軍,餘部退守至莫扎伊斯克一線,總共俘獲了多達67萬的蘇軍官兵。
另據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解密的檔案證實,從1941年10月1日至12月5日蘇軍在莫斯科方向的全部陣亡失蹤者為51萬人,扣除其中的陣亡外,全部被俘者超過40萬人。
維亞茲馬戰役,蘇軍損失慘敗的原因,源於時任上將科涅夫的決策失誤,在當時蘇軍兵力和武器不如德軍,力量非常懸殊的情況下,科涅夫上將包括預備隊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都沒有將主力部署在縱深。
只是將三個方面軍呈前沿一線部署,科涅夫等蘇軍高階將領,顯然並未吸取基輔戰役的慘敗教訓,面對德軍能快速突擊的機動裝甲叢集的合圍,不知道該如何防禦與突圍。
蘇軍三個方面軍擁有125萬人的龐大兵力,但由於蘇軍的防禦縱深過淺,對德軍坦克叢集的強大突擊缺少應有的對策,非常容易被德軍的裝甲利刃所刺透;此外,科涅夫上將企圖從德軍的側翼進行戰略攻擊,卻又得不到其他兩個方面軍的援助,處於各自為戰的態勢中。
同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路線,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並未從科涅夫上將預測的西面進行攻擊,而是從南、北方向實施主要突擊,迅速突破了薄弱的蘇軍防線,向西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維亞茲馬城進逼。
在等不來斯大林後撤的命令,科涅夫上將又缺乏甘冒風險下令後撤的勇氣,磨磨蹭蹭中頓時喪失了突圍的良機,讓快速突擊的德軍第3、第4坦克叢集,順利在維亞茲馬會師。
此時,大批剛補充到作戰單位,未經嚴格訓練的新兵,在失去指揮員和政工幹部的率領後,軍無鬥志中紛紛棄械被俘。
維亞茲馬戰役,最終,被打成了德軍的合圍戰,西方面軍等慘敗在所難免,是日後最高軍銜為陸軍元帥的科涅夫,生平所經歷的空前規模的大慘敗。
打下維亞茲馬城,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主力距離莫斯科只有200公里了,這讓蘇聯首都岌岌可危,斯大林不得不被迫將大部分政府機構,以及各國外交使團撤退到伏爾加河中游的古比雪夫市,以躲避陸軍元帥馮·博克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的鋒芒。
-
9 # 探測衛星A
我覺得其中原因比較簡單,就是相對實力不足,一時根本無法適應對方的作戰方式,並採取有效的對應方法來指揮己方部隊作戰。
同時患得患失,在沒有相應實力和有效應對作戰方式時,總指望依靠靜態的固守來瓦解對方的優勢。
沒有認識到對方新的作戰方式的巨大力量,蘇軍的適應學習並找出較有效的應對方式需要長達近一年半的時間。
認識不足,沒有能採取最適合當時情況的戰術是初期再三失敗的主因。
-
10 # 老趙大趙趙建明
這些慘敗是戰術上的,戰略上,蘇軍不斷地與德軍作戰,雖然不斷地失敗,但也拼光了德軍的精銳,戰爭中後期,德軍就不怎麼行了,正如希特勒所說,德國的優秀人員都戰死了,剩下的都是廢物。
回覆列表
30年代蘇聯的大批優秀指揮官已經在的大清洗政治鬥爭中被斯大林全槍斃了。總結起來主要有幾點1、蘇聯指揮官缺乏指揮經驗2、蘇聯在戰爭初期準備不足3、蘇聯裝備不如德軍特別是重型裝備4、德軍裝甲叢集行動迅速,戰役戰術指揮巧妙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