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味哎兒
-
2 # 王營評教育
這三句話出自《論語 泰伯》,內容雖然簡短,卻是孔子在闡述了他確定的三個方面的教育內容,即詩、禮、樂,並且指出這三者對於受教育者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孔子認為,詩可以啟迪性情,啟發心智,使人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禮可以約束人的行為,規範人的言行,使人在社會上站立;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按照傳統觀點,孔子的教育內容有“六藝”、“六書”之說。所謂“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禮是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倫理道德規範;樂是有關音樂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射是射箭,屬於軍事武功;御是駕車,也是軍事武功;書是刻字,即寫字;數是關於天文、歷算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
孔子進行六藝教育的基本教科書是“六書”。 即《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儒家經典。“六書”是孔子親手編訂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套,也是最著名的教科書,除《樂經》亡佚之外,其他五本經典成為漢代以後中國封建官學和私學所使用的基本教科書,它們與四書一起成為隋唐之後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
在六項教育內容中,孔子非常重視詩教、禮教和樂教。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第十七),他認為,學詩可以激發情感,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和世間永珍,可以團結眾人,可以諷諫上級,近處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處可以用來事奉君主,並且還可以知道一些草木鳥獸的名字。總之,學詩不僅可以培養人健康向上的情感,還可以讓人學到很多知識,因此他曾告誡兒子:“不學詩,無以言”。
禮是做人行事的規矩和標準,一個人如果不學禮,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因此他也曾告誡兒子:“不學禮,無以立”。音樂對人的感染力是無比強大的,孔子非常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他不僅精能音律,而且親手整理《樂經》,並時常被優美的音樂所感染,“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不知肉味”。可見,樂教的目的在於完善人格,進而達到社會和諧。
時至今日,文學、音樂以及行為規範、法制教育,仍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古今中外一大批優秀的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引導學生閱讀這些文學作品,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必要語言和文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可惜的是文學教育的這一功能發揮的並不好,許多語文教師只是關注了語文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淡化了語文教學人文性的要求。
在行為規範教育方面,有些學校重說教、輕體驗,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走向社會後,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禮儀,不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甚至有些學生不懂國家法律,幹出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音樂教育的現狀更是令人擔憂,在偏遠地區的農村中小學,由於缺乏專職音樂教師,導致音樂課形同虛設,孩子們只好跟著錄音機聽聽樂曲、學學唱歌。
詩教、禮教、樂教從小處看好像是三門獨立的學科,其實它們關涉智育、德育、美育三大教育內容。我們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首先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德性,學會生存的技能,尊紀守法,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其次要發展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智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把大量的知識裝進學生頭腦中,更為重要的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輔相承,在學校教育中不可顧此失彼。有德無才固然不好,不會對社會有太大的貢獻,但總比有才無德對社會造成危害要強,而美育恰恰能夠調和二者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對美的欣賞和創造中,體驗生命的價值,從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
3 # 閒看秋風999
孔子的所有頭銜,所有尊稱統統都是後人強加在他身上的,而並非他的本意;從這個角度來看,孔子其實是最受委屈之人。
孔子是誰?不過就是一個自謀職業之人——如果周天子的權威尚在,他們那些知識分子要不會流落民間靠著認識幾個字的優勢混飯吃。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沒了朝貢,養活不了那麼多“儒”(占卜觀星象之人),只好打發他們各自走人,因此,“儒”們大批下崗,孔子也在其中。
現在存世的《論語》(孔子主要的主張)其實都是後人經過回憶而編纂的,那個時候沒有錄音機,也沒有什麼U 盤或者光碟——哪一些是孔子說的,哪一些是孔子的學生說的,哪一些是學生的學生說的,已經無法考證了。
簡單說,儒家思想的最後形成,其實已經和h孔子本人沒有多大關係了,都是後世封建社會統治者以及吹鼓手們的貢獻——
其核心就是《四書五經》,三從四德,天人合一,君權神授;至於說到教育,無非就是讀書修身,最後仍然是“五穀不分四體不勤”——這些現在還有什麼用?
一百多年前“新文化運動”就徹底批判了孔子,打到了“孔家店”,現在為什麼還有人不斷吹捧,不斷拔高孔子?我們的教育真的就離不開孔子嗎?
孔子已經兩千多年前的過氣的“網紅”了,為什麼不向前看呢?為什麼不去面對現實呢?是不敢?還是不願意?
-
4 # A大搏A
說到對現代教育的意義首先要知道孔子是誰?他學說核心是什麼?
孔子的文化學說是我們現在人最需要的,恐怕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需要。用現代的語言描繪孔老夫子的學說就是現實,對就是“現實“還有做人的文化。首先要知道你是誰?來自哪裡?你要到哪裡去,以及怎麼去的思想。
你是誰就是你來自的家庭,你在家裡是誰就做好你應該做的,是爸爸嗎?那就做好爸爸,愛護教育好孩子。是孩子嗎?那就尊重爸爸,孝順父母,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操心。
在職場你是誰是領導嗎?那就帶好團隊,創造公平的,友愛的,積極的工作環境。你是下屬嗎?那就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尊重,配合團隊的領導。
立足於現實,也就是實事求是,你到底是誰,看的清楚,別做與自己身份不符合的事,一步一個腳印的向著目標前進,丟掉那些與不切實際幻象,幻象想的越多越不現實,痛苦就是想的太多,而現實卻做的太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最基本的儒學是多麼的現實和實際。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到了讓人慌張的速度,可是不管科技如何的發展人都是來自於父母,家庭的都有兄弟姐妹的,做人做事離開了最基本的家庭,倫理。難免陷入自我,自大,自私。這不是個性也不是時尚更不是當今社會的必須,而是現代人真的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學習的太少了。
-
5 # 紹興李珍
孔子確定了哪些教育內容?詩教、禮教、樂教對現代教育有什麼借鑑作用?
感恩邀答:
孔子教育內容第一孝道教育,因為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基礎的生存空間,這就好比有一個好的種子。
第二是禮教,禮教就是知敬、知恩、知忠、知義。懂得守禮守本分,才會有比較好的生活方式,至少可以減少牢獄之災,做一個好的公民,直到衣食無憂。好比培植樹身之挺拔。
第三個教育是詩教,要注意的是:是在前二教的基礎上,有餘力才能夠做的事情。詩教有二個目的:
一是涵養溫柔淳厚之性,“貧而樂”,這是一種境界,別人的眼光是貧,但他自己心安理得、心平氣和,心富著呢。“富而好禮”也是一種境界,富只是潤屋而已,富而好禮(知敬)才是真富。也就是說:詩是提升境界養性所用。
二是好的詩應該是啟發式的,有那未盡之意,可以引領情感,讓每一類人均可從中獲得體悟那不同情感而獲得收穫。詩教好比使樹身健康有光澤而鮮亮。
第四是樂教,樂教是詩的延伸,詩本來就是用來唱的,為了鞏固詩的二個性質。詩樂可以修身養性,其目的:就是為了社會和諧而設定。樂教好比使樹身有韌性而堅忍。
不要說是孔子確定這種教育內容,因為孔子一生只是述而不作,為什麼?老夫子從來不會掩蓋他人的功勞,他只是把前人帝王們所有的社會實踐之結果進行了彙總,如此而已。
在此想起老子《道德經·第七章》:“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為孔子沒有自己的著作,他只是整理與彙總,讓後人自己去思考,他的光輝在這裡。敬奉!
-
6 # 默深
我認為孔子確定的教育內容總的有7類:
1.有教無類:不論富貴貧民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權力,知識不分國界。
2.因材施教:教師應該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性格和興趣,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求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時時刻刻要記得給自己加油充電,虛心向別請教,完善自己的能力。
5.溫故而知新:這是現代學習比較重要的一環“複習”,經常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點,能夠幫助自己更好的掌握新知識。
6.不恥下問: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特長是別人所不會的,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一顆虛心好學的心。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做學問要學會實事求是的態度。
小結孔子的教育之道猶其注重道德教育,以上幾點都是作為一名莘莘學子需要牢記的一點,保持一顆向上好學的心,重視內外兼修的優良傳統,我們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
“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行、忠、信是孔子總的教學大綱,也是對於教育的統總道德行為規範。
而其中詩教、禮教、樂教對現代教育的意義有:1,詩教的意義:
孔子在“六藝”基礎上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禮、教是孔子教育的總綱。詩教激勵人的志向 ,啟發人的情感,腹有詩書氣自華,除了昇華自身的氣質詩歌可以讓人委婉地表達自身的各種情緒,託物言志等等,還可以幫助別人瞭解祖國的地大物博,詩歌可以說包羅萬像,以他簡練,優美的文字,委婉情感的表達方式,成了中華兒女最好的歷史傳承,因此,受過良好詩教的人能通情達理,更好的服務於社會,是一切禮教道德的基石。
2,禮教的意義
禮教的目的則是要教育人節制和約束個人慾望和情感,禮教培養人遵守行為規範的理性精神,在具體的活動中如何“立人”、“達人”而不害人,禮更是一種道德教育體系,也是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行為規範。
3,樂教的意義
樂教在更高的層次上回到情感品質上去 ,達到情感與理性的和諧統一 ,塑造一個理性的情感本體,他的物件是受到了良好的詩教和禮教的成年人,“樂得其道”,是歸於仁後的理性自由,是情感與理性的和諧。孔子的樂教思想提醒我們:要充分意識到行為規範是對個性的約束,每個人的內心常有違規的衝動,只有當情感接受了規範的時候,規範才真正成為內在品質,這是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
當我們在進行行為規範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對高雅藝術和大自然的審美能力,用合規律和合目的的美好事物陶冶人的情操,情感教育與生命活動相始終,健全的人格才有可能最終形成。
-
7 # 檢音釋光
詩.禮.樂都是雅玩附庸。起源於死人時的頌悼唱詩,殯儀之禮,司鼓之樂。人皆會之玩之有何不好,多門興趣多門藝也是為人混江湖的手藝。但這是人依附於眾吃飯的一種生存手段,而今人人皆能有何異議,但不是社會廣大人民的生存基石,更不是文化的主體。主體文化應是人類生存生活發展的生產力。孔子是拿旁門左道為主體,而被後政後儒當飯吃這不是亡國邪教是什麼。你說,且不是鼻子比臉大一個怪物嗎。只能把詩禮樂擺抽ti裡,需要時拿出來用用,對吧。
-
8 # 90新文化
沒有什麼借鑑意義,已經淘汰了,封建禮教殺人已經留下慘痛的教訓,不能再厚古薄今了,覺得古人搞一些抽象神秘的東西就是高階的,這是一種思維誤區。我們今天的科學認知水平早已遠遠甩開孔子時代,教育更應該崇尚科學。
-
9 # 茶一樣的男子
詩教的最大價值就是給我們帶來審美的愉悅,情操的培養,思想的啟迪。簡單概括美學價值就是教我們真、善、美。所謂的真是指詩歌作品包含作者真摯的情意,和一定真實生活積累創作出來,所以我們願意讀,願意看,願意新賞。在這些讀、看、欣賞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有著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善就是藝術作品內涵純正,價值趨向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美就是給我們帶來精神審美享受。也就是說詩歌美學價值可以教我們在審美愉悅中完成自我的一種精神超越,向真、善、美追求和靠近。
我們就透過具體詩歌作品來看看其美學價值?在兩千多年的文學中,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兩座難以攀登的高峰,今天的我們還是依舊陶醉在唐詩宋詞裡,那麼詩歌美學價值在哪?說到詩歌,我們肯定會有三位傑出詩人代表:田園詩鼻祖陶淵明,詩仙李白,詩聖杜甫。
“採菊東籬下,悠遠見南山。”這首詩沒有任何華麗的詞語,但是依然打動我們的心靈,意思是作者在柴桑採著菊花,採著採著,累了就伸下腰無意看到對面秀美的廬山,這是怎樣的一種心境才能做到?這種美是怎樣的一種美?這種美是一種田園、閒適、超脫之美。可謂“繁華過後見純真。”作者看遍了官場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放下一切的功名利祿。回到了忠於自己內心真實的性靈,所以才有這樣超脫心境去欣賞這樣的田園風光。這裡的真是作者真摯感受,美是那種山野浪漫之美,善就是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純真、敦厚、從容。
李白的詩很多“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日照香廬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的詩除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情感但又能坦然面對外,還有就是一種不是人間煙火氣息的味道,就是語言是飄逸之美,所以我們稱為詩仙,他的詩歌美學價值在於如果我們能讀懂他的詩,不僅被他飄逸語言之美所吸引外,還有就是我們也能有一種灑脫、坦然的心能夠面對我們的現實和理想的關係,而這就是作品裡的善,它以很健康向上的價值指引我們。
杜甫的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懼歡顏”、“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的詩是種沉鬱悲壯之美,這種沉鬱悲壯表現為他有悲憫救世情懷可是壯志難酬。他的憂國憂民情懷,偉大人格是善,讀他的詩讓我們懂得什麼叫做博愛。臺灣散文大師林青玄也說過:“浪花濤濤的一生,秤砣的一邊是慾望功利,一邊是浪漫風趣。如果不加調節都有可能走向極端,前者太實也不太好,沒有風趣,後者太虛也不好,不實際。”所以吃飯喝茶有必要,琴棋書畫也有必要,兩者應結合好,才為得意人生,而這些就靠詩性智慧來調節我們平淡人生,度過我們詩意人生。詩性智慧就是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裡也有生活的味道,活著有自己的風骨,有自己美好的情操,閒適心境,一顆善於感動的心。
總的說來,中國的詩歌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衰,就在於它是真正的撫慰當代人心靈的良藥。《論語泰伯》曾說:“子曰:興於詩。”興是一種興發,一種感動,跟作者的見物起興一樣,你讀詩,也會引起一中感受。詩歌美學的作用就在於能夠給你的心靈一種感受。古人曾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就是在於你的內心有一種活潑敏銳的善於感發的心靈。幾經歲月滄海和磨礪還保持那份應有的純真心靈。這是作為一個真正人根本所在的地方。而這正是今天我們生活在工業時代我們所需要的,心靈所要得到滋養的,而這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快餐文化所不能給予的。詩歌的美學作用是要讓你有一顆不死的不僵化的心靈,有一個善感的心靈。他讓我們懂得生命,懂得人生。懂得人生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之後而用顆闊達和灑脫的心來珍惜,懂得放棄,懂得堅守而回歸人類深處最本真的自我。在詩的一步步薰陶下,讓我們變得從容、淡定、平和和博愛,可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回覆列表
謝您約題。
(儀式,在古代很重要,迎來送往.祀祖奉天敬地等都用儀式進行,歸禮儀式的頂級形式)
孔子教人以:禮.樂.射.御.書.數,共六藝。但強調過:不知詩,怎以言。
從這七項上看,就是:
詩,韻律詞句式。
禮,待人接物方式。
樂,待以謙和,促雙方愉樂。
射,持弓射箭。
御,駕車使畜。
書,寫作文章。
數,易數之數。
這是不自生產製做的貴族須掌握的基本功,在民眾或自制做人群裡歸休閒時間渡過方式。
孔子時代屬幹:勞心者從事的事項。即奴隸主階層的基本功。但屬於勞做者休閒時間過渡方法的提煉後,套用仿製。
當時,詩是最頂級的雅語式,所以不知詩,怎說出雅語呢。
人際關係上,不勞時段須不令人討厭,所以人際交往時須尊重對方,用以換取對方對自己也尊重。
尊重對方須謙遜,謙遜才可謙和,各方都謙和,就都快樂愉樂了。
所以,雅語顯高貴,謙遜命名為禮,各方都快樂,人生就美好了。這是從勞做者勞做時,互幫互協及逗樂逗嘴中提煉出來的。從而雖勞累而不感覺還快樂愉樂著的。
引用套用於不自制做勞做的,只享用享受勞動成果的貴族身上,也可擺脫無聊閒悶狀況。這就是改變式的:出口成章,習練儀程儀式儀仗次序規模,及烘托氣氛氛圍的渲染烘托式。
出口成章,以脫口出詩顯示。
儀式次序,以禮的禮儀顯示。
快樂愉樂,以宮商角羽徽的樂器奏演體現。
習練此三項,可坐屋裡,不再吃飽喝足,無事可做,而到處瞎跑亂竄,惹事生非了。人生不惹事生非,歸於有修養範圍內。
孔子這三項教法,對現在可轉用成:遵紀守法上,仍具一定的參考價值的。因為囚屋內可最大限度的達成,少惹事生非的。確切的實用則具有不工作時的,時閒打發方式使用的方式之一。即,不勞做時間,休息非睡眠時的,娛樂方式之一。從而可做到生產娛樂兩不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