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路ZULU

    假如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一統天下的可能性仍然不高。

    如果劉備透過夷陵之戰打敗吳國,並通過後續數場戰爭徹底吞併吳國,還藉著自己迎娶過孫權妹妹的身份徹底消化了吳國的舊部比如陸遜諸葛瑾呂範朱恆,但是這些人頂天能幫助劉備穩定江東的局勢,能幫助劉備守土有餘而外擴不足。

    東吳北伐一直是用兵合肥,這是荊州的侷限所在,荊州如果魏國以宛城為後方補給基地襄陽為前線進攻基地很輕鬆就能南下用兵,但江夏和南郡所能產生的動員能力不足,而東吳還要防禦來自曹魏壽春的軍事壓力,蜀漢東吳後期也沒有一員大將能像關羽一樣再來一次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而漢中因為地震截斷漢水導致水運不比劉邦時期,所以漢中的作用也被削弱,整個長江漢水屬於蜀魏前線,卻對於蜀軍極其不利,因為蜀國沒有像長安壽春襄陽這樣的進攻前沿。

    而自古以來,沒有幾人能有南方北伐而得一統的,是因為南方缺馬,無法在野戰上得利,即便在八陣圖和諸葛連弩加持下能擊敗曹魏騎兵,也無法藉助騎兵擴大戰果,只能被迫與採取守勢的魏軍騎兵耗糧草,而北方又是古代的產糧基地,人多地多,像曹魏這樣的北方一國不害怕跟你比糧草。

    而唯一一個北伐一統天下的朱元璋也還靠著元廷犯傻在北方改田放牧導致朱元璋有很多騎兵,最後靠徐達常遇春率領騎兵一統天下,所以必須要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才能達到最後的戰勝結果。

    綜上所述,就算劉備真的能打贏夷陵之戰,在魏國曹丕曹睿這樣的北方君主和魏武留下的精兵強將手上,未必能佔到便宜,更不用提劉備根本贏不了夷陵之戰了。

  • 2 # 天晴愛睡覺

    三國時,天下共有13州,曹魏獨佔9州還是最富最肥的。

    東吳佔兩州,蜀漢佔兩州,還都是瘦雞!

    就算劉備滅了孫權,我覺得備備還是打不過曹操!、

    首先,國力不如,4州打9州,根本打不過;皇帝在曹操手裡,人家才是正統。

    其次,內部矛盾難平和,先不說荊州益州鬥來鬥去,再說東吳那些大家氏族,從孫堅殺到孫權都沒消停,劉備真滅了孫權,估計就是天天處理內部矛盾了。

    反觀曹老闆,北方都是一步步打出來的,統一而穩定。

    綜上所述:就算劉備殺了孫權,依然打不過曹操!

  • 3 # 曉曉曉

    劉備打贏可能會出現的結果:劉備在夷陵取得勝利後,勢必會順東下,取之地,佔領,復關羽之仇,繼續伐吳。這樣一來,隆中對策裡提到的“據荊益二地,待天下有變,遣一上將軍進取天下”的戰略構想便化為泡影。劉備既然會發動夷陵之戰,便不會在勝利之後罷手。東吳更不會在戰敗(假設)後善罷甘休。東吳在戰敗後將視蜀漢為首患,全力應對,並會向北取得曹操支援,共同對付劉備。三分天下之勢也會因劉備的勝利而不復存在,蜀漢將必須應對兩大陣營的軍事打擊,必不長久。縱使能獲取一時勝利,也無法長期圖存。最終獲勝的將極有可能是曹操。拓展知識: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是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 4 # 晨曦

    劉備起兵討伐孫權之時,孫權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兩線作戰,派遣使者稱臣於魏國。魏文帝曹丕非常高興,準備接受孫權降書,可是劉曄卻建議曹丕拒絕孫權受降。他認為孫權之所以委身臣服魏國,是因為奪取荊州以後害怕劉備起兵報復,又恐懼大魏乘機也進攻江東。現在東吳和蜀漢本來就很弱小還不能同心協力互相攻伐,是自取滅亡之道。我大魏可以拒絕接受孫權的投降,反而聯合劉備一起進攻東吳。蜀漢進攻荊州之時,大魏乘機渡過長江進攻揚州,不用一個月,東吳就會滅亡。吳蜀唇亡齒寒,一旦滅亡東吳,勢蜀漢必然勢孤力窮。即使讓蜀漢得到一半吳地,也不能長久存在,何況蜀漢只能得到外部大魏得到內部呢?最終,曹丕還是拒絕了劉燁的建議,選擇接受孫權投降。"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三國志》

    當吳蜀夷陵對峙之時,曹丕屯兵江北,想要坐山觀虎鬥。劉備兵敗夷陵以後,陸遜預料到曹丕會乘虛而入,沒有乘勝追擊,選擇回防長江。後來果然如同劉燁預料,對曹丕陽奉陰違,曹丕這才想起進攻孫權,可惜為時已晚。陸遜已經嚴陣以待,曹丕只得選擇退兵。

    而假如夷陵之戰勝利的是劉備,那麼毫無疑問,荊南四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將劃入蜀漢版圖。當時劉備已經派遣馬良去傳檄荊南四郡。孫權剛剛奪取荊州不久,民心未附。反觀劉備之前在荊州經營多年,聲望還是很高的。劉備伐吳很多荊州人也都起義響應劉備了。只要劉備在夷陵打敗陸遜,處於觀望狀態下的荊南四郡必定會兵不血刃傳檄而定。而夷陵一敗,劉備可以趁勢收復江陵(南郡一部分),攻取江夏,徹底收復除了曹魏佔據的襄陽(南郡一部分)、南陽郡以外的荊州。幾乎達到了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標準,國力會比稱漢中王時期更為強大。

    之前已經說了,曹丕沒有接受劉燁的建議,等他想起來要出兵的時候,吳蜀已經冰釋前嫌,共同抗魏。曹丕這時候再要出兵已經太遲了。所以假設劉備勝利的情況下,與歷史唯一的區別就是荊州屬於蜀漢的了。曹丕既然面對打敗劉備回防長江的東吳集團無計可施。面對打敗孫權跨有荊益的孫權集團同樣無計可施。曹丕如果進攻揚州,劉備可以乘機從荊州、益州同時出兵北伐。曹操必然被迫回防,曹丕如果進攻荊州,劉備乘勝之師,兵鋒正勝呢,曹丕佔不到什麼便宜。曹丕如果進攻益州,蜀道艱難,又有魏延構築的固若金湯的漢中防線,曹丕同樣佔不到便宜。所以與歷史上雖有夷陵之戰荊州失守的恥辱,為了蜀漢大局,依然和東吳重新訂立盟約的蜀漢一樣,知道唇亡齒寒道理的東吳雖然很想奪回荊州,但面對虎視眈眈的魏國,孫權勢必也會訂立盟約。

    由此可知,即使劉備夷陵之戰勝利了,曹丕依舊不會出兵,孫權依舊會和劉備聯盟。劉備集團如果夷陵之戰勝利,是可以收復荊州而且不用忌憚虎視眈眈的曹丕。

  • 5 # 阿柴歷史筆記

    夷陵之戰的有前因有後果,勝利與否對蜀漢來說都是有利有弊。我感覺夷陵之戰大勝的話,對蜀漢來說擴大了自己的地盤,對北伐曹魏還是有些幫助的。

    夷陵之戰前因劉備與孫權的矛盾衝突其實沒有曹操對劉備那樣明瞭,劉備與曹操一直是對立的關係,排除三國鼎立之前。劉備與孫權一直有著曖昧不清的關係,有和有分,矛盾有大有小。赤壁之戰中,劉備只是孫氏集團的輔助,要知道打輸出輔助發揮的作用顯然沒有那麼大,但是劉備的這波團開的好,就迎來了曹操的失敗。荊州這個軍事要塞一直是三家爭奪的重要地盤,不然而喻,三個集團都想得到荊州,但是前期劉備有很大的優勢。由荊州之地不斷的擴充套件基業,對後面戰略佈局起到很大的作用,荊州之於劉備相當於劉備的心頭肉。劉備伐東吳有很多原因,荊州是劉備的臉面,臉面丟失了自然是想找補回來,另一方面,自己桃園結義的兩個兄弟皆死在東吳之手。劉備重情重義,為兄弟報仇,為雪前恥,出兵打東吳是他認為最結心頭狠的辦法。夷陵之戰小勝劉備出兵東吳,浩浩蕩蕩的大軍攻城拔寨勢如破竹,孫權眼看求和不行,想起了曹操這個大腿。東吳在面臨劉備士氣高漲的大軍時,顯然是知道不能與之抗衡,聯合曹操才有可能拯救自己。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嘛,即使敗了,也不至於滅國。劉備若是在夷陵之戰中沒有陸遜的火燒連營,這樣看來不至於落敗,就算是沒有失敗,劉備能取得大的勝利嗎?在我看來,面對東吳後來的軍隊,倘若劉備強攻並討不到太大的便宜,一般來說防守在當時的戰略上還是有很大優勢的。就算強攻打勝也只能是小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劉備沒有能力再去面對曹操和孫吳的聯軍了,在現有攻佔的地盤上一步步發芽生根,好好的經營也不失為一種戰略上的勝利。夷陵之戰劉備大勝若劉備指揮得當,攻佔東吳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是這樣機率實在是太小了。若劉備持續擴大戰果,東吳真的是生死存亡之刻也,若劉備真的把東吳吞併了,這對蜀漢政權來說無疑是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曹魏了。東吳不存在的話,那麼劉備和曹操只剩下決戰了,但是曹操坐擁北方大部分地區,劉備的根基在西蜀。想要攻打曹操需要十年以上的經營,但是我們要知道東吳對曹魏來說可有可無,東吳沒了曹魏政權並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曹操若在劉備夷陵之戰傷亡慘重的情況下以逸待勞,趁勢攻打,劉備可能面對著更大的危機。曹操若大軍南下,此時發起決戰,傷害打滿的話,說不定三國會提前統一。劉備攻打東吳取勝只能小勝不能大勝,三國鼎立在夷陵之戰後還是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的,從自身利益出發,劉備取勝對自己確實有好處,但這此中弊端也很瞭然。

    打贏曹魏不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不斷的經營和發展,劉備若持續經營不犯錯誤的話拿下曹操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 6 # 阿飛見解

    即使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打贏曹魏的機率依然是極低的。這是實力和形勢決定的。

    劉備很難大勝贏得夷陵之戰,即使贏了東吳,也很可能是勢均力敵的慘勝。因為當時的東吳在孫權的治理下,人才鼎盛,軍力強大,一些能征慣戰的老將尚在世間,青年人才也是層出不窮。而劉備這邊,經過荊州之戰魏吳的聯合打擊,損失慘重,到夷陵之戰爆發前,五虎大將已經凋零了四位。實際上,劉備夷陵之戰大敗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裡,沒有人才體系的支撐才會出現戰術上的失當。

    劉備即使打贏了夷陵之戰,也很難征服江東,難以獨自吃掉東吳,最可能的結果是曹魏趁機瓜分東吳,從曹丕派兵隨時準備偷襲東吳就可以看出,曹魏絕對不可能袖手旁觀。很多人假設劉備打贏夷陵之戰後擊敗曹魏是基於劉備吞併江東,實力大增。這基本是不可能的。

    魏蜀實力相差懸殊,國力不在一個層次,我們看看三國的實力對比,曹魏總人口450萬左右,孫吳總人口230萬左右,而蜀漢人口不到百萬,況且曹魏佔據了北方的經濟中心地帶,地域廣大,有極大的戰略縱深,經濟實力更盛蜀漢。經歷了夷陵大戰的蜀國,最大的戰果是與曹魏瓜分東吳,分庭抗禮,但是曹魏很可能會在劉備之前吃掉建康,,曹魏勢力進入南方,這樣劉備既失去了孫吳這個戰略盟友,又失去南方對北方的天然防線,自保可能尚不足,更不說滅曹魏了。從實力上來說,在天下形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最弱小的國家連續吞併前兩強基本是不可能的。

    吞併東吳,會讓劉備成為背棄盟友,公報私仇的小人(肯定有人會說是東吳強奪荊州,背信棄義在先,大家要注意,荊州本來就是劉備從東吳借來的,劉備賴著不還,人家拿回自己的疆土有什麼錯)失去民心。劉備一直以大漢皇叔自居,以恢復漢家的江山為立國基礎,北方的漢賊曹家才是他的攻擊目標,現在為了給自己的結義兄弟報仇,出兵攻擊東吳,暴露了自己實際上是想自己奪取天下的野心,失去了政治聲望。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援。

    歷史不容假設,因為一切的假設都不如事實更讓人信服,歷史事實就是劉備伐吳大敗,蜀國元氣大傷,這說到底就是實力和形勢綜合的客觀結果,所以劉備打贏曹魏的可能性不大。

  • 7 # 良史有才

    誠邀。我的回答是不能打贏曹魏。

    1、劉備不僅年老,而且缺乏軍事能力。劉備發動夷陵戰爭時已經60多歲,這在三國生活的時代已經是屬於高齡了。不管是野心和勇氣也都不能再堅持多久。可以說,雖然有光復漢室的志氣,卻也是有心無力了。此外,儘管劉備也是一代亂世梟雄,但他的個人能力顯然不足以支援他完成統一。無論在戰術上還是治國上,他都不如曹操。就連曹操也無法實現天下的統一,更何況他劉備呢?

    2、劉備的勢力後勁不足。夷陵之戰是三國早期英雄的一場收官之戰。在此之前,張飛和關羽蜀漢的兩位上將都已經死了,黃忠也死在了這場戰鬥中。由於蜀漢最有軍事指揮才能的將軍都已經損失殆盡,使蜀漢的軍事力量已經減少了很多,就算真的能打敗東吳,也沒有實力再北上討伐曹魏了。

    3、曹魏不是速亡之國。儘管曹魏篡漢自立,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也遵從了百姓的意願。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原北部的混亂局面被曹操統一了,讓百姓能夠休養生息,跟漢獻帝沒什麼關係。因此,曹丕廢漢時沒有遇到太多阻礙。此外,曹丕和曹睿也都不是平庸無為的人。所以曹魏也不是無道之國,劉備很難擊敗曹魏。

  • 8 # 醉貓大俠2019

    沒有這種可能性

    一,從人員角度說,劉備此人其實性格很衝動,他非常需要有個人在他旁邊拉住他讓他冷靜。益州之戰有龐統,漢中之戰有法正,這倆人去世,劉備痛失雙臂。諸葛亮當時並不受待見,包括趙雲,這倆人都拉不住,諸葛亮其實是龐統,法正去世後,劉備左算右算實在沒人才選擇的託孤物件,子龍也是

    二,劉備軍隊連年戰爭,從益州入侵戰,到漢中之戰,再到關羽發動襄陽之戰,直到夷陵之戰,幾乎沒有喘息,當時去掉基本的留守軍隊,劉備全國能動用的兵力也就五六萬左右,其實也就跟孫權在荊州的兵力差不多,整體其實還是弱於孫權的。只不過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再加上關羽張飛的死,整個人失去冷靜,幻想以為自己能贏,其實根本不然,才打到夷陵就被團滅了,差距懸殊

    其實,關羽和張飛的死,劉備手下已經沒有可以依仗的大將之材,夷陵之戰也是劉備想要一統天下的最後一次賭博,他的設想是滅了孫權,然後跟曹操南北對峙,就像我們打遊戲,團戰死了三個C位,輔助上單失去理智想衝出去殺人止損,其實是根本不現實的,所以,就算夷陵之戰劉備贏了,也滅不了孫權,而且已經深入敵國,強弩之末,曹丕乘機攻打他後方,蜀漢只會滅亡的更快

  • 9 # 風落客前花

    夷陵之戰大勝之後,東吳實力和地位勢必衰退到了極致,如果蜀國繼續進攻,那麼曹魏肯定不會坐以待斃,勢必支援東吳。

    劉備不是軍神,很難打的贏東吳加上曹魏的軍隊,最多達到東吳割地求和。天下局勢仍是三國局面。如果東吳肯老老實實地繼續吳蜀聯盟,不再背後捅刀子,那麼劉備是有很大可能打贏曹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打的贏劉備的曹操已經過世了。

    當初,除了曹操御駕親征,派去的將領都被劉備給擊敗了,包括曹魏的大將軍夏侯惇。也就說劉備帶兵打仗還是挺強的。

    其二,蜀漢如果沒在夷陵兵敗,軍事實力還是不可小覷的。

    那麼蜀漢和東吳聯手,分三路進攻,北伐一路,荊州一路,打壽春一路。這勢必讓曹魏首尾不能兼顧,當然這前提是要糧草充足。

    其三,曹魏此時的名將已老或已過世,實力不足。

    當時,即使是司馬懿也還沒有被重用,新一代的統兵將領也沒有和這個老一輩的劉備抗衡的。蜀漢的贏面還是很大的。

    總的來說,如果夷陵之戰能打贏,且不損失太大的話,那極有可能是劉備統一天下最後的可能性。可惜打輸了,把自己也搭上,損兵折將,把家底也給打完了。北伐也只是諸葛亮盡忠罷了。

  • 10 # 北社野老

    假若夷陵之戰勝利之後,能否戰勝曹魏?這個問題設定不夠完善,沒說是誰勝利了,仔細想了才知道是說劉備,因為有了假若。假若也是不可能的,既是劉備戰勝東吳,東吳採取守勢,國脈不會動搖。攻打曹魏也不容易,為關張報仇,關張已死,再折黃忠,五虎上將已殞其三,聲勢大減。兵伐東吳約來的南蠻羌人人心思歸不會再去伐魏,軍勢大減。吳蜀交戰,曹魏以逸待勞態勢不利,況且曹丕初立氣焰正熾,父輩老將謀臣人才濟濟,皆欲取悅新主,人人奮勇,年屆花甲的劉備勝算不多。

  • 11 # 老譚觀歷史

    這個根據當時情況來說,極大可能會加速三國統一或者兩國僵持不下,(個人觀點)

    應為吳蜀都比魏國弱,兩個弱國打仗強大得一方剛開始防著兩邊夾擊所以也不敢輕舉妄動,現在兩個國家打仗兩敗俱傷或者吞併都需要恢復元氣,那個時候魏國插一腳,坐收漁利,想想都美,

    如果處於僵持之下,蜀國加吳國兵力還是比魏國弱應為恢復需要時間,,魏國本身就在巔峰時期,現在反而多了一處需要防守得地方,五虎將也都老得老死的死。沒多少大將,守都不一定守得住

  • 12 # 大溪水長流

    就算夷陵之戰勝利了,蜀漢也打不贏曹魏,因為蜀漢的實力還是不如曹魏。做一個比較,蜀漢在諸葛孔明的帶領下,六出祁山,手下大將不比劉備的差,還是沒能北伐成功,所以無論夷陵之戰勝敗,伐魏也不會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第三回是對慈禧的面貌神態的描寫,你能看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