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子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句話出自什麼樣的背景?為什麼這麼說呢?
6
回覆列表
  • 1 # 人前搖扇

    歷史上,孔子有因喜歡《周易》而“韋編三絕”的事,有記錄也說:“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這種對《周易》學習的態度表明了他具有活到老、學到老、樂天知命而又積極進取的精神。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裡又說“五十以學《易》”,學《易》和“知天命”都是對於人生意義本質的探求,對於天人之境的思索。他認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於“天命”。他種堅持學習、自強不息、奮發不止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朱熹曾說過:"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由此可見一斑!

    譯文:

    孔子說:“給我增加幾年的壽命,讓我在五十歲的時候去學習《易經》,就可以沒有大過錯了。”

  • 2 # 顧隴桃園廣

    如果再讓我年輕幾歲,五十歲開始學習周易,或許可以少犯些大的錯誤。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總是當你用的時候,你會覺得很不夠。要讀書,讀好書,早讀一天早受益。書也是靈魂的工程師,能給我們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提升我們的境界。讀到一本好書,也是一種幸運。好書能給我們捷徑,好書能給我們帶來效益。

  • 3 # 千年疏影

    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夫子這句話記載在《論說·述而》裡,意思是(上天)借給我幾年時間,能讓我在五十歲之前就研讀《周易》,那麼我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對於此句的解讀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不怕有過,就怕不敢直面。孔子愛《易》,贊易極高;孔子又能自省,對過往能反思,並不怕承認錯誤。孔子與弟子們的關係融洽,他並不隱晦掩飾自己,在弟子面前承認過錯也符合夫子風格。

    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易》和“知天命”聯絡在一起。他主張認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天道”。《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就是本於孔子,具體成於孔子後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tuàn)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何晏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讀至命之書,故可以無大過。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言大過而不言小過,是聖人猶未敢言小過之必無也。

    孔子是五十歲學易嗎?我認為不是。以“大過”來理解,並不是謙詞,而是孔子的實話,孔子五十歲以後可能有犯大過(可能是與季氏的關係處理,或墮三都的時機及尺度,或其他),所以有悔意,感嘆學《易》遲了,感嘆要早點學就好了,要是在五十歲開始學《易》的話就不會發生後面的大過了。

    孔子說這話是什麼時候?我認為是孔子年老時,七十歲上下。孔子是這個時候開始學《易》嗎?我認為不是,孔子年輕時應學過,只是未深學;到了六十上下的年齡或五十七八,開始深學,發現易的學問非常大,學了幾年,越發感嘆,到了七十歲左右的年齡便說了這話。孔子說,周易是一門非常好的學問,我後悔太遲鑽研它了,假若讓我早學(指的是深學,最初的學應是在青年時)幾年,五十歲左右開始學,則到五十五六歲從政時用周易的學問處理問題,就不會有大過了,未早學真是可惜啊。

    可以想象,憑著孔子的好學精神,即使孔子再活上十年八載,隨著精神境界的進一步提升和他對自我的更高要求,這種感慨仍將不斷產生。

  • 4 # 有孚君

    孔子說:“如果再給我幾年的時間,讓我50歲的時候學易,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

    孔子第一次接觸易學是五十歲以後,可惜因為公務繁忙錯過了。第二次是晚年68歲以後,孔子利用這最後一次機會傾其全部心血寫就了《十翼》。

    筆者想說,無論什麼年紀學點易總是沒壞處的。

    占卜預測也好,讀易正心也罷。易學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卻可以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如果18歲學易。別的不說,至少看個手相面相,撩起妹來事半功倍……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女生撩漢……【注:我有個小師弟,現在是我的“鐵桿粉”。學易的時候還沒成年,四五年過去都快生娃了。】

    話雖玩笑,但若在年輕時懂易,這個人的人生高度或許都會變得不一樣。

    如果30歲學易也不晚。下了班,泡壺茶,窩在沙發裡捧著本書讀讀。總比玩遊戲或者刷抖音要好的。

    退一步講,讀什麼無所謂,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頁都算數!

    40歲學易更不晚。拉著孩子一起學,總比小孩子也玩遊戲或者刷抖音要好……就算孩子學不下去,總還能在他(她)心裡種下了顆種子,早晚有破土而出的那天。

    即便如孔子50歲讀也不晚。在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最合適不過。

    無論男人女人,什麼年紀學都不晚,學成如何也不必太在意。

    讀易,就是讓自己變得遼闊的一個過程。

    如果您喜歡,可以到我主頁逛逛,我正在做易學入門的專欄。只求為易學文化傳播略盡綿薄之力。

  • 5 # 枕月拾星

    追求仁道,樂以忘憂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於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麼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學習《易經》到五十歲,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經》、念《尚書》、執守禮儀時,用的都是雅言。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心感快樂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起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的這句名言,影響甚巨,不僅內化成了有道君子的人格精神,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方法和策略。這在西漢名臣疏廣的治家方略中可見一斑。

  • 6 # 驛客

    關於孔子提出“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背景探討

    一、原 文: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二、釋 文: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三、今 解:《易經》為群經之首,是中華智慧的集大成者,要讀《易》需要有智慧和閱歷,否則無法瞭解《易》的真諦。知識需要時間來感悟,不論何時都不要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識的魅力。

    四、語出背景:

    孔子說這話的年齡是在五十歲之前,因為自己尚未到知天命之年,又因為自己沒有系統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易經》,以至於自己會犯很多大的錯誤。

    如果是這樣來理解的話,未免太過字面了。況且這個“加”字是否是增加的意思呢?

    孔子的學習態度是:“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怎麼又會明知學習《易經》會使自己少犯錯誤卻要再推遲幾年,一定要等到五十歲才去學習呢?

    在讀《史記》時,發現《史記》中記載的就不是“加”字,而是“假”。

    如此一來就豁然開朗了。假,古時也有假借、借的意思,借又有借來(增加)和借走(減少)的解釋,那麼在這裡就是借走、減少的意思了。

    回到原文中來,就是孔子實際上說這話的年齡應該是在五十歲以上了,而非五十歲以內。

    另外,還有一個證據可以表明,孔子說這話的時間是在五十歲之後。

    孔子被逐出魯國是在他五十五歲那年,因為定公的昏庸無能和三桓的打壓排擠,孔子被迫離開魯國,而開始周遊列國。

    實際上,孔子在擔任魯國大司寇期間,大刀闊斧的改革,甚至與三桓針鋒相對的開展了“隳三都”的運動,從而將自己置於不利的局面。

    於是,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孔子也會不斷的反思和反省自己過去的思想和行為。

    而司馬遷在《史記》中更是把這個時間理解為晚年之時,也就是孔子回到魯國,七十歲左右了,不再問政事之事了,已而,潛心研讀《易經》而發出的這樣一句感慨。

    其實,孔子在自己私學教授的五經六藝中,就有《易經》,也就是說,孔子學習和傳授《易經》並不是五十歲以後,更不是在其晚年之時。

    而孔子發出:“如果再讓我年輕幾歲,在五十歲時學習《易經》,我就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應該是孔子放棄了所有的念頭而潛心學習《易經》之後,發現自己對《易經》的理解其實太過表面,僅僅是把它看成是一部占卜用的工具書罷了。

    而為了讓後世能夠讀懂《易經》,夫子加上了十篇批註,以此,來引導後世,而將《易經》更加深刻的道理和對人生的指導發揚光大。

  • 7 # 藍山文案

    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這句話記載在《論說·述而》裡,意思是(上天)借給我幾年時間,能讓我在五十歲之前就研讀《周易》,那麼我就不會有大者之過了。

    孔子習《易》是在晚年,具體講就是在周遊列國結束之後。孔子晚年習《易》,已自感有生之年來日不多,於是廢寢忘食,讀《易》而“韋編三絕”,實乃與時間賽跑。即使這樣,也是在深究《易》理的基礎上,已無更多時間用於著述,使《易》理大白於天下。結果也確實是這樣,孔子僅著《十翼》,粗線條地對《易》進行了概述,而沒有深入地對64卦進行詳細闡述。故孔子無奈地感嘆:“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孔子所謂“大過”,就是指率弟子周遊列國這件事。周遊列國這件事,前後經歷14年之久而無什麼結果,卻耗費了孔子畢生中最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乃至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尤其是習《易》時間不足,徒增“假我數年”的嘆呼。

    從孔子的這句話中,可以做出如下幾點判斷:①孔子說這話時,正在專研《周易》,而且對《易》已深有體會,恨讀之遲矣;②孔子在五十歲之前是沒有下功專研過《周易》的,對《易》理知之甚少;③由於不通《易》理,孔子在五十歲之後是有大者之過的;④孔子晚年極度推崇《易》學,深感自己這種大者之過與《易》理是相違背的。

  • 8 # 有話少說

    《論語》子曰:

    “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史記孔子世家》子曰卻不同,無“五十”,也無“無大過矣”,而是,子曰:

    “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朱自清考證:

    《論語》裡雖有“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話,但另一本子作“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所以這句話是很可疑的。

    古代文章用手工抄寫,又無標點符號,亦、易,同音,“亦”故意寫成“易”,變成孔子學《易》,也是有可能的。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序《彖》、《系》、《象》、《文言》、《說卦》,即《易大傳》,現稱《易傳》。

    《史記》,孔子傳《易》,一代傳一代,傳到西漢楊何,司馬遷受《易》於楊何。可見司馬遷對《易經》和《易傳》都十分熟悉。但是,道行《易傳》比司馬遷記的《易傳》多出《序卦》、《朵卦》兩篇。可見,多出的兩篇,是西漢之後加上去的。

    不僅如此,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西漢《周易》,《易經》與《易傳》都大不相同。

    帛書《易傳》包括,《二三子問》、《系》、《衷》、《要》、《繆和》、《昭力》。其中,僅《系》篇名同,但文字不同。如,不是“太極”生兩儀,而是“大恆”生兩儀,不是兩儀生“四象”,而是兩儀生“四馬”。凡“象”字皆為“馬”。無《象》篇也無“象”字,也就不存在“乾為天、坤為地”之象。

    同一個孔子,怎麼可能為兩本不同的《易經》作兩套不同的《易傳》?

  • 9 # 元艮閣主

    釋讀《述而篇》孔子“五十以學《易》”章的關鍵是“五十”與“大過”。

    我查了一下百度,普遍的說法是孔子早年當然學過《易》,歸魯以後的年近70歲的孔子得到了《易象》,終於發現了《周易》的密義。孔子後悔早年五十歲左右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沒有利用職務之便到魯大史氏研習《易象》(五十以學《易》),致使“墮三都”失敗,被迫周遊列國十四年(此謂之一生之“大過”),“假我數年”或“加我數年”皆追悔之言,晚年的孔子於是廢寢忘食地研究《易象》,“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周易》一書時刻不離身,體現了孔子求悟《易象》的迫切之情和補過之意。為了讓後人知道《周易》的真諦,孔子晚年把《易象》和學習體會整理為《易傳》即《十翼》,《易象》是《十翼》的原始材料。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凡十四年而反乎魯”,即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68歲),“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於是序《書》刪《詩》,定正禮樂,隨後才記“孔子晚而喜《易》”之事。此孔子68歲以後研《易》之明證也!

    所以,我認為孔子真正開始學《易》是在晚年了,手不釋卷,只爭朝夕。但是這並不能說孔子學《易》之後,對自己的過往經歷產生了後悔,甚至對自己的過失耿耿於懷。不然如何理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呢?賢聖如孔子,在耳順之年研《易》,卻生了後悔心,覺得自己白活了,希望重新來過?講不通啊!

    大過卦:凡事不要過頭

    【原文】

    (撰下兌上)大過:棟橈。利有攸去,亨。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九二:枯楊生梯,老夫上其女妻。無倒楣。

    九三:棟橈,兇。

    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上其土夫。無咎無譽。

    上六:過涉沒頂,兇,無咎

    【解析】

    對待人對待事給與中間態度,如同是一種最佳的選擇:過頭或者不及都掉之偏頗。對照之下,不及比過頭還要好些。

    由是觀之,孔子說“可以無大過矣”是“大過卦”,是說不再會有大過卦的困擾了。因為大過卦顯示的是中庸之意,如何選擇是需要功力的。孔子說如果能早些時候研易的話,後來很多事情就不用那麼糾結了!

  • 10 # 坤之觀

    周易可以讓人很客觀,且全面的去了解一個事物。夫子學易之後,明白了很多道理,包括事情的決斷,命運的前程。夫子應該是感慨前半生的漂泊困苦,很多是因為主觀的原因造成的,易經告訴了夫子很多道理。包括《論語》中所說的話,很多都是參照易經的理法而說的。

  • 11 # 山河先生看手相

    孔子所謂“大過”,就是指率弟子周遊列國這件事。周遊列國這件事,前後經歷14年之久而無什麼結果,卻耗費了孔子畢生中最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乃至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尤其是習《易》時間不足,徒增“假我數年”的嘆呼。

    這還是次其,更重要的是周遊列國、勸復周禮這件事本身就有問題,孔子晚年習《易》後應該是深有體會,所以才發出“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感嘆。

    孔子所處的年代,是在春秋後期,當時周室衰微,諸侯爭霸,王道盡棄,禮樂崩壞,奴隸社會已走到歷史的盡頭,新的生產關係已開始萌芽。危牆不可扶,敗果已難收。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孔子打著“恢復周禮”的旗號,周遊列國而推行王道主張,無疑是在開歷史倒車。

    試想,當時的大國都在忙著爭霸,小國都在忙著依附自保,周王室已衰微到力量不及一小國,並無多大影響力,又誰會奉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王道?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與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實質是背道而棄,白白浪費14年的大好時光,故言“大過”一點不為過矣。

  • 12 # 金辰紙類包裝

    如果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是人生的歷程,毋寧說是對生命自然規律的頂禮膜拜和對命運順逆趨勢的認可與認同。孔子垂垂老矣!茫然四顧,心濟天下蒼生,卻窮途四壁。一代聖人,驀然驚醒。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若是遵從了自然的命運之道,懂得人生命運規則的取捨。官謀之在正,財取之有道。何來之過?孔子之所以為名家,千古典範,就在於一言一行,讓人高山仰止。時至今日,謀官,謀財,不擇手段。非命之道,得在一時,失之一世。孔子坦然面對,五十知天命,非事在人為。或可說,隱含著宿命的因果;其實是謀定後動更大的功成名就的渴望和因忤逆天意而一事無成的悔過之心。

    讀懂孔子的心境,再去理解此句意境,或妙不可言。

  • 13 # 使用者慧圓大師

    先來說說孔子,也就是孔聖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聖人,是後世對他的尊稱。孔子少時,家道已衰!故孔子說,吾少亦賤,故多鄙事。孔子的最大成就就是開辦私學!內教三千徒眾子,外有七十二大賢!開萬世師表,影響深遠,故後世尊稱文聖孔子!越到後來,越尊敬愈加。最後,乾脆隱其姓氏,直呼聖人!孔子所處的時代,戰亂紛爭。民以流浪為計,國以裂土為常!孔子倡導仁政,主張以仁治國,以仁治天下。並且身體力行,親率眾多弟子,周遊列國,遊說列國君主,推行仁政!但不僅毫無效果,遭到列國君主冷嘈熱諷,而且幾次臨危遇險!十四年後,孔子六十八歲,回到家鄉曲阜。他進行反思總結,刪詩書,制禮樂,編春秋,贊周易。最後,晚來喜易,韋編三絕,三月不知肉味!在此背景下,有所頓悟,故而感嘆:假我數年,五十學易,或可不獲大過!他是發自內心的讚歎周易!類似的讚歎還有很多,比如,天命不可違!後世儒家的天命觀就是由此而來。聖人孔子,萬世尊崇!他是每個中國人的驕傲!他是中國文化上的豐碑,後世無人可以逾越!

  • 14 # 沈濁

    曾經,孔子求學於老子。

    後來孔子成就很大,但大多處於顛沛流離中。

    如果學易,那就會懂得更多的命運的道理,也就不會輕易做出錯誤的決定,也就避免顛沛流離。

    所以感嘆,學易!無大過矣!

  • 15 # 金易少年

    首先這句話的本意為:(上天)借給我幾年時間,能讓我在五十歲之前研讀《周易》,那麼我就不會有大者之過了。

    解讀這句話的背景時,先理一下時間線,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時期,整個社會諸侯爭霸,王道盡失,禮樂崩壞,而孔子主張“中庸之道,恢復周禮”的旗號,周遊列國而推行,最終無任何結果。

    孔子在55歲周遊列國,前後經歷14年,返回魯國是已經69歲高齡,直到73歲去世,所以孔子學習《易》也就4年多。

    孔子於晚年學習《易》後才深刻體會自己沒有順意自然,在動亂的年代,主張勸復周禮本身就有問題。所以最終感嘆“大過”。

    而“大過”不是指大的過錯,而且指大者之過,是社會矛盾和君子道德修養層面的表現。孔子在五十歲之前沒有專研過《周易》,對易理獲知甚少,而晚年極度推崇《周易》深感這種大者之過和易理相違背。

  • 16 # 黎師傅國學風水時代堂

    "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是說:如果早幾年就學易,五十就學會,那麼就不會犯大錯誤(以至被逐出魯國),孔子似乎有點怨.。其實在內養修行方面孔子一直無量讚歎顏回,說他不遷怒不貮過!言下之意"吾不如他".從中反影孔子在成聖過程中有不少悔.可幸他在易學中開悟.做到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規。偉大啊孔聖人,偉大啊易經。

  • 17 # 孫家小姐姐

    《易經》是部經典鉅作。據史書記載《易經》有《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由於《連山易》、《歸藏易》已經失傳。具體內容無法查考,流傳下來的只有《周易》,因此人們常說的《易經》實際上指的就是《周易》。《易經》內容包括六十四卦、卦名、卦辭、三百八十四爻、爻題、爻辭等。古時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周公旦作爻辭,說法不一。《易經》成書於商末周初。 廣義的《易經》還包括《易傳》。《易傳》又稱“十翼”,“翼”就是翅膀,意思是說《易經》像只鳥,《易傳》就像這鳥兒的翅膀。《易傳》是全面解釋《易經》的七種十篇文章即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繫辭上傳、繫辭下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因為《易傳》不但繼承《易經》經義,而且對《易經》創造性地闡發,富有辯證哲理,所以從西漢開始人們已把《易傳》也作“經”來研讀,與《易經》並列通行。《易傳》相傳為春秋末期的孔子所作。也有人 認為是戰國時期或秦、漢間的作品。

    《易經》是中國古代最早涵蓋天、地、人三界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最古老、最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易經》被奉為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也將《易經》作為必修之術。雖然《易經》是作為一部占卜的書而流傳於世,但其充滿無限智慧和深邃哲理的理性光輝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大放異彩,《易經》的智慧與人生的決策和職業的規劃等,都息息相通。

    縱覽幾千年中華文明史,易學始終貫穿於中國文化脈絡之中,大到安邦治國,兼濟天下;小到獨善其身,明達君子之志。先秦的孔子、鬼谷子,漢代的董仲舒、鄭玄、荀爽,魏晉的王弼、何晏、嵇康,唐代、袁天罡、李淳風,宋代的陳摶、邵康節、張載、周敦頤、程頤、程顥、蘇東坡、司馬光、朱熹,歷代大儒無不躬身研易,或修己,或安天下。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中華民族的每一個盛世,都是易道弘揚的時代。自文王拘而演《周易》,秦始皇帝焚書獨存《周易》,到漢武大帝列《易經》為儒家五經之首,《易經》終為治世之學。有中國學者證明了基因的六十四個密碼與《易經》六十四卦的一一對應關係,有西方科學家借鑑《易經》二進位制法則為計算機誕生提供可能,也有豐田、三星等企業創始人受《易經》啟發而成就事業。

  • 18 # 趙日金141

    背景是,造假氾濫成災,偽造孔子學《易》並作《易傳》。

    《論語》孔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史記孔子世家》的孔子曰不同,無“五十”也無“無大過”,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章太炎考證:《論語》裡雖有“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話,但另一本子作“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所以這句話是很可疑的。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序《彖》、《系》、 《象》、《說卦》、《文言》。 《史記》稱 《易大傳》,現稱《易傳》。

    現通行《易傳》多出《序卦》 、《雜卦》兩篇,說明是後來新增的。

    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帛書《易經》與《易傳》,與通行本都大不一樣。

    帛書《易傳》包括,《二三子問》、《系》 、《衷》、《要》、《繆和》、《昭力》。其中,僅 《系》篇名同,但文字不同。如,不是“太極生兩儀”,而是“大恆生兩儀”,不是“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是“兩儀生四馬,四馬生八卦”。且凡 “象”字皆為“馬”。

    同一個孔子,怎麼可能學同一個周文王作的兩套不同的《易經》,並作兩個同的《易傳》?

    假我數年,其實,假孔子學假《易經》作假《易傳》。

  • 19 # 姓名八字風水文化81

    就孔子五十才學到易經,都無大過,都收穫成就很好,可知易經的重要性, 於是從五十歲起開始學習易經。孔聖人何等聰慧,進入易學即給自己定下了學習易經要達到最高境界,而且學易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孔子深研後作出了如下答覆:《易經》這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是先人對人類宇宙萬物、生命真諦從根上挖出來的學問。然後研判事機的微妙,探知宇宙萬物的根本。深到極點,宇宙萬物及一切人類的思想等都能融通。瞭解了天地間一切思想、一切文化,“唯神也”《易經》最高、最終的目標是通神、這個神不一定是鬼神的神、神是不可知、不可說的。孔子說過“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對於後面那兩句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這就是所謂神而通之的意思。疾就是很快,練到這個程度,便可不疾而速。到這個境界,就是神的境界,神而通之的境界。

  • 20 # 黃河口巽客

    孔子一生有兩次機會接觸到《易象》,第一次是五十歲左右,可惜錯過了。第二次是晚年68歲以後,孔子利用這最後一次機會傾其全部心血學習《易象》,傳承《易傳》。

    孔子後悔早年五十歲左右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沒有利用職務之便到魯大史氏去研習《易象》(五十以學《易》),致使“墮三都”半途而廢,被迫周遊列國十四年,“假我數年”或“加我數年”皆追悔之言,晚年的孔子於是廢寢忘食地研究《易象》,體現了孔子求悟《易象》的迫切之情和補過之意,覺得假如自己能早讀這本書,就可以減少過去的很多過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娛樂圈四大美女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