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錄小東北

    新媒體下的紀錄片拍攝同樣需要三要素:短、平、快。

    或者說,我們可以給他起一個新的名字,叫短紀錄片。

    短:短就是儘可能在觀眾不耐煩前,整部片子播放完畢(完畢率),要把時間控制在3-5分鐘以內,儘可能在短時間內把問題描述清楚,結構線索明晰,結果清楚明瞭。平:拍一些大眾容易接受,容易喜歡的內容,儘可能找一些生活化的話題來進行拍攝。快:快速設計,快速拍攝,快速釋出,儘可能縮短生產週期。

  • 2 # 翻滾吧大牛

    紀錄片就是電影的基石!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嬰兒的午餐》等,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斷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現代世界,優秀的紀錄片如《帝企鵝日記》《遷徙的鳥》《地球脈動》《非洲》《藍色星球》等給人震撼,給人知識!

    隨著咱們國家的一些優秀紀錄片如《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大國崛起》《航拍中國》《超級工程》《圓明園》等一系列紀錄片的火爆,這些年紀錄片題材越來越多,場面越來越大,製作越來越精!

    新媒體環境,觀眾口味提高,怎麼去做好呢,我幾點看法:

    1、真實

    這是紀錄片的根本!像《帝企鵝日記》,要展示南極大陸的北部氣候溫和,食物充足,南部的終年覆雪、氣候寒冷,食物短缺,還要拍攝企鵝爸爸賀企鵝媽媽輪流進行孵蛋工作,不遠萬里去找尋食物。途中的艱辛任何人都難以承受!

    2、三觀正

    這是記錄片的宗旨!無論是《遷徙的鳥》中體現頑強的生命力!還是《圓明園》中華人民創造力,不屈不撓的精神,亦或是《微觀世界》展現的我無法探知的奇妙,還有《高三》反映學校,老師,學生心裡和奮鬥!這些都是能使我們思考,反思,學習,認識,更珍惜我們的生活,更努力奮鬥,更關心關愛他人!

    3、緊跟時代

    這是紀錄片的方向!前一短美食火就有了《舌尖上的中國》,文物火就有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富強了就有了《美麗中國》,而現在疫情下的《在武漢》也是讓人感動,時代在發展,觀眾關心關注的在變化,需要滿足需求!

    4、宣傳多樣

    酒香也怕巷子深!為什麼《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能大火,一方面有潮流推動,另一個就是宣傳,舌尖系列每出一季就有各種推介會,廣告,預告片,主題徵選等等,《我在故宮修文物》那院長到處演講,採訪也是在宣傳,現在自媒體也多,可以在各短影片平臺放預告片,或請網紅大v明星推宣傳,或試影點影讓觀眾去點贊轉發評論,方法還有很多,需要去探索!

    我是很喜歡紀錄片,尤其是《藍色星球》,推薦大家去看,也希望有人能做出更好的紀錄片!

  • 3 # 老帥經典

    怎麼拍攝好紀錄片?一般紀錄片的拍攝週期比較長,有些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跟蹤拍攝,才能拍出思想內涵和故事內容。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有些情節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去發展。而紀錄片最有價值的就是以真實的畫面還原於生活的,讓觀眾看到那些無法複製的人物和事物的原貌。所以,要想拍攝好一部紀錄片,需要做以下幾方面的前期準備工作。第一、抓住紀錄片主題的靈魂這是拍攝紀錄片之前要事先知曉的,如果我們連主題是什麼都沒有抓住,就盲目拍攝,會浪費時間,耗費精力,得不償失。所以,在發現紀錄片主題的時候,就要深挖主題的靈魂所在,找到它的社會價值、思想價值、人文價值、歷史價值等,以及民族特色或地域特徵。這些都是紀錄片的靈魂所在。比如,中央電視臺拍攝的舌尖上的中國,介紹地方一道特色菜,紀錄製作,精雕細琢,看過後讓人覺得胃口大開。第二、拍攝之前做好相關資料準備拍攝紀錄片最講究的就是真實性,還原一個地域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一定要先了解它的歷史背景,找到相關的背景資料,熟悉當地一些關鍵的場景和畫面再現,捕捉好這些內容,情景再現不是不能在紀錄片中使用,而是怎樣去使用的問題。第三、做好紀錄片策劃方案這是為了更好的拍攝紀錄片的思路和工作思路。作戰有作方案,工作有工作方案,拍攝紀錄片也要有拍攝方案。一部好的紀錄片不僅有詳細的拍攝方案,還有大概的文字指令碼。這主要是方便日後拍攝和製作的時候,從整個全域性去考慮拍攝素材和剪輯所需畫面。所以,要拍攝紀錄片,先從哪裡拍起,重點突出什麼內容,用哪一種情景去襯托主題,這都是事先要策劃好方案。第四、要深入感受體驗生活很多紀錄片在拍攝紀錄片之前,都會深入當地瞭解人文地理,風土人情,體驗他們真實的生活場景,挖掘有價值的點點滴滴事情,用鏡頭語音記錄下來。我自己非常喜歡拍攝小影片,來記錄自己的退休生活,拍攝的都是我最熟悉的生活內容,分享一段“釣魚”小影片給你看看吧!請留言關注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凳上反屈伸練什麼肌肉,能練腹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