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蕭弋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即便不給安祿山兵權,這些矛盾也會在其他人身上爆發出來。

  • 2 # 籀筆鉤史話桑麻

    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後期,如果不給胡人安祿山兵權,不一定會發生安史之亂。但是藩鎮衝擊中央政權的事一定會發生,這是歷史的必然。

    唐玄宗執政前期,重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為相,在政治上選賢與能,勵精圖治;經濟上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重視民生;使得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被歷史稱為“開元盛世”。但是到唐玄宗執政後期,寵愛楊貴妃,李林甫、楊國忠相繼為相,他們兩個口蜜腹劍,貪汙腐化,唐朝內部集團開始退化。而當時的藩鎮的權力過大,這些藩鎮慢慢的積攢力量,伺機奪取中央政權。

    如果唐朝後期不給胡人安祿山軍權,但是安祿山依然會反,因為他暗地積極準備叛亂,在范陽郡城北邊築起了雄武城,表面上看來是防禦侵略,實際上是儲藏兵器、糧食做堅守范陽的部署,戰馬有一萬五千匹,牛羊也相當於這個數目。他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而唐朝節度使的權力又特別大。因此,就算唐朝不給安祿山兵權,以安祿山的性格依然會反。

    如果唐朝前期就不給安祿山兵權,使得安祿山無調兵之權。那這時候的安祿山想反也不可能。但是會有其他節度使會反,就比如史思明等節度使依然會反。因為他們已經看到唐朝已腐敗不堪,朝廷軍隊則不堪一擊。而每個人都有當皇帝的野心。所以他們依然會謀反。

  • 3 # 貝多芬的狂歡

    一個朝代,出現了動亂那就說明各個階級矛盾尖銳了,經濟,制度等各個方面出現問題。

    開元盛世之下,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度遭到破壞,農民土地流失,徭役賦稅卻不少,急劇的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統治階級腐敗,李隆基陷於美色,不理政,權臣隻手遮天,急劇加重了內部矛盾。

    節度使制度的弊端導致地方勢力強大,逐漸導致藩鎮割據。

    歷來都是階級矛盾,內部矛盾,中央與地方矛盾而導致的社會動亂。

    就是沒有安祿山,史思明,也還會有其他的地方勢力和農民起義的。

  • 4 # 小龍女5505

    唐玄宗若不是太信任安祿山,封他為手握兵權的封疆大吏、范陽節度使,使他步步壯大自己實力,並滋生稱帝的野心,才最終因玄宗的老邁昏庸、楊國忠的欺君弄權,釀成了安史之亂。唐玄宗若不給安祿山兵權和要職,他也難有較強的軍事實力起兵謀反,發動安史之亂。

  • 5 # 竹杖芒鞋大頭

    誠邀,唐朝時對漢人和胡人是沒有嚴格的等級區分的,發生安史之亂,有偶然因素的同時也有必然的歷史原因!

    唐朝是十分開放的,西晉八王之亂後,五胡亂華,逃到南邊的漢人政權,雖然幾次想收復北方,但一直都沒有實現,反而在北方的打擊下,一度處於防守狀態!唐朝繼承的是隋朝,隋朝是建立在北周政權基礎上的,北周的政權又是建立在北魏的基礎上,北魏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權,在動亂的北方迅速崛起,統一了北方,北魏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逐漸漢化,引起了駐守邊鎮舊貴族的強烈反彈,最終引起六鎮兵變。北周在武帝宇文邕的帶領下再次統一了北方,可是宇文邕英年早逝,其政治遺產最終被其親家公楊堅篡奪,楊堅就是後來的隋文帝!

    隋末大亂,唐重新統一了天下。隋唐兩代帝王都不是純種漢人,他們之間都有血緣關係,李淵與楊廣是老表,李淵的母親和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是親姐妹!她們都是鮮卑將軍獨孤信的女兒。所以在隋唐的朝堂上可見很多異族人當官,著名的尉遲敬德,僕固懷恩,高仙芝等都不是漢人,所以統治階級並不像宋以後的朝代那樣,奉信非我族內,其心必異的觀念。

    唐朝非常尚武,終其一朝都在對外征戰。安祿山幼年喪父,其母改嫁後,隨人姓了安。安祿山從小缺乏管教,但是為人聰明,唐朝邊境貿易發達,來往各族商旅不絕於路!長期混跡於邊境的安祿山,精通各族語言。後來為了混口飯吃投靠了幽州都督張守珪,由於聰明伶俐,作戰勇敢,深受都督信任,並收了安祿山為義子。由於熟知邊境少數名族的生活習性,在之後的對外戰爭中,安祿山屢建奇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平步青雲,兼任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受封東平郡王,鎮撫東北地區。

    唐玄宗晚年昏聵,任用李林甫,楊國忠專權,李林甫擔任宰相時還能鎮住安祿山,可楊國忠水平太菜,最終引發安祿山不滿,發動叛亂。其實唐朝一直有出將入相的傳統,在外征戰有大功的將領都是可以回朝當宰相的,可是楊國忠卻一直給玄宗點眼藥,認為安祿山大字不識幾個,根本不能勝任宰相,加上其專權跋扈,沒有金剛鑽,專攬瓷器活,最終將大唐引入深淵之中。

    安祿山能夠發動叛亂,其一是由於手握重兵,不僅有地方上的徵兵權,而且還有地方徵稅的權利!因為唐朝為了能夠迅速有效的應對邊境戰事,將邊境徵兵與徵稅的權利都給了邊境的最高行政長官,也就是各方節度使!這一制度漏洞,給了地方節度使巨大的權利!即使沒有安祿山,其他有野心的地方節度使一樣可以發動叛亂!

    其二,唐玄宗晚年昏聵,帝國一度處於危險的邊緣,但是玄宗失去了年輕時的幹勁,偏聽偏信,任人唯親,在帝國有能力控制這些藩鎮時,缺乏有效的措施,內部官吏制度的腐敗,導致帝國在動亂髮生時決策不當,致使叛亂越演愈烈!這些都不是安祿山能左右的!

    安史之亂過後,唐朝一直深受藩鎮割據的困擾,而這些藩鎮的節度使,大部分也都是漢人,所以即使歷史不給安祿山機會,同樣的背景下還有其他人去點燃這個動亂的火藥桶

  • 6 # 樂小法

    安祿山其人

    一、胖子安祿山

    安祿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胖子,史書上說他有300多斤,肚子太大,贅肉掉到了膝蓋下面。每天早上穿衣服,得由幾位侍者幫忙,非常費事。史書上沒有記載他的身高,既然給人第一印象是胖得不成樣子,估計這個安祿山只有唐人男子的中等身高。

    令人不可議的是,這麼胖的安祿山跳起胡旋舞來,“其疾如風”。可見,胖子跳起舞來,別有一番滋味。

    二、官員安祿山

    安祿山雖是胡人,卻深受漢文化的影響,非常會揣摩上司的心理,投其所好,極盡巴結之能事。他做的最噁心的事是拜唐玄宗的妃子楊貴妃為乾媽,走夫人路線。要知道楊貴妃比安某人年齡小,她呼安祿山為“祿兒”,也不怕把自己叫老了。

    有一次,唐玄宗問安祿山,你的肚子這麼大,裡面裝的是什麼呀?答曰:裝的是一顆忠於皇帝的心。真的是大奸似忠!

    安祿山最怕的人不是皇帝,而是當時的奸相李林甫,這是因為他的所思所想,李林甫總能準確地道出,這讓安祿山寢室難安!以至於後世有人認為,如果李林甫不死,安史之難不會發生。

    三、賊子安祿山

    唐朝有一個官職叫節度史,大致相當於現在大軍區的書記、司令員一職,但不同的是,它不僅有軍權,還有理政、理財之權。

    唐朝有十大節度使,前三名分別是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僅一個范陽節度使,總兵力不下10餘萬之眾,這可是朝廷倚重的精銳之師。安祿山起兵造反後,就擁有這前三名的三鎮節度使的總兵權,可見當初的兵烽之熾,所到之處,沒有不望風披靡的。

    安祿山苦心孤詣討好皇帝、妃子以及宰相李林甫等一大幫子官員,就是為了有朝一日,他能殺向京城,奪了皇位,可惜,這不過是黃粱一夢。最終,落了個亂臣賊子的名聲。總之,朝廷不給安祿山兵權,他不可能發動這場荼毒無數生靈的叛亂。

  • 7 # 鼎玉軒轅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唐朝若不給安祿山兵權,會不會發生安史之亂,我認為一場動亂有偶然原因,也有必然原因,當時歷史背景是盛世下的危機,唐玄宗開元盛世,讓大唐達到了鼎盛時期,但是到天寶年間,專寵楊貴妃,不理朝政,任用李林甫,楊國忠權臣,他們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朝堂上烏煙瘴氣,地方上土地兼併嚴重,子民怨聲載道,所以這種情境下,即使沒有安祿山,也會有李祿山,王祿山,只不過不會叫安史之亂了,不過動亂是不可避免的,矛盾解決不了,動亂就有發生的隱患。所以當時的情況下,即使沒有給安祿山兵權,可能不會發生安史之亂,不過黑其他人兵權,也會發生動亂的。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 8 # 一直快樂的小螞蟻

    當我們來評論一個歷史事件,我們往往會把責任都推到當事人的身上,當我們來看安史之亂的時候就把責任都推到了安祿山的身上,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陰謀家,是一個天生反骨的人,認為他辜負玄宗的信任,叛國奪權。或者指責唐玄宗年老昏聵,不識奸臣;指責楊貴妃紅顏禍水,媚上誤國;指責李林甫、楊國忠,佞臣當道,毀綱亂紀。安祿山本人的經歷非常有傳奇色彩,幾次差點喪命,機緣巧合才活下來。發跡之前,他因偷盜牛羊被捕,本該被亂棍打死,幽州主將張守珪看他白白胖胖,又語言豪放,便釋放了他,使其從軍,安祿山從此發跡。

    其實對於安史之亂,安祿山只是被歷史選擇的人,這個事件的發生是必然的,但是是誰來發動就沒有規定,對於安史之亂有一些必然的因素在裡面,首先在初唐的一個格局就可以看出,必然就會有這樣一場戰役發生唐朝繼承了北魏的均田制,這種制度以最快和最徹底的速度來瓦解中央的權力,一旦的地方的權力擴大那麼中央就無法管理地方。但是後來廢除了均田制怎麼改變不了這樣的格局?其實後來均田制的廢除反倒是推動了安史之亂的到來,大家應該聽過一句話"不患寡患不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你想想以前都有分土地,但是現在沒有了,那些以前沒有分到土地的人會善罷甘休嗎?所以就激化了社會矛盾。

    還有就是藩鎮勢力的擴大,各大藩鎮都是擁兵自重,他們靠的就是手裡的軍隊,雖然好像還是唐朝的軍隊,但是在實際上已經不再受到唐朝的控制,這些藩鎮就像地方的土皇帝,那些沒有起兵造反的也是不聽唐朝的控制。從各方面的分析下來,唐朝安史之亂的發生是必然的,但是作為發動者,安祿山有推卸不了的責任。

  • 9 # 我在鐵路上班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統治地域超過了統治手段,只好搞類似分封的節度使制度,出現分裂只是時間問題,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出現或消亡而發生根本的變化。

  • 10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遲早的事。為什麼吶?當時唐朝採取的強枝弱乾的軍事方針。為抵禦少數民族的騷擾紛亂,唐朝始終重視邊防,置以重兵,賦以大權,內地的軍事力量反而削弱了。加上均田制的破產,政治逐漸腐敗,內地矛盾也逐漸增多。只要生有異心,不論漢人胡人,早晚會興風作浪。

  • 11 # 酒釀歷史

    安祿山出生於西域康國,自幼喪父,跟著改嫁的母親一起生活,投軍之前這哥們就是個愛折騰的人。

    不想跟突厥人的繼父生活在一起,就跟著別人一起出逃,不喜歡繼父和哥哥姓,就把姓給改了,這就不是個安生的主。

    成年後做了一名牙郎,通曉多國語言,這段經歷大概練就了他察言觀色,溜鬚拍馬的本事,牙郎是買賣雙方之間的第三人,類似今天的中介。

    從軍後,因機靈勁被上司賞識,後靠跟寵妃楊貴妃扯上關係,得到唐玄宗的重用,一路平步青雲,直至成為節度使,手裡擁有重兵,起兵後達18萬之眾。

    而對唐玄宗來說,除去邊疆駐紮的兵力,可供唐玄宗呼叫的兵力只有10萬。

    擁兵自重的安祿山確實有了起兵造反的資本,而如果沒有了兵權,安祿山什麼也沒有,那也就沒有了安史之亂。

    但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源不只是安祿山手裡擁有重兵,而是此時的唐朝本就處於暴亂的邊緣。

    其一:唐玄宗的怠政,重用奸佞,朝廷腐敗,大肆盤剝百姓。

    還記得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首詩寫在安史之亂爆發的幾個月之前,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大批的流民,難民的湧現,整個社會的安定出現了隱患,暴亂的爆發已有徵兆。

    歷朝歷代的改朝換代,農民起義不大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生的嗎?

    其二:唐朝的兵制制度。唐朝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本意是為了解除軍權對朝廷中央的威脅,致使大軍遠離中央,駐紮在外,而中央的兵力不足以抵抗一場大的戰爭。

    唐朝軍權設定了節度使,節度使對軍隊具有絕對的領導權,又相距甚遠,造成中央對地方軍隊失去控制,為兵亂爆發埋下隱患。

    因此,如果安祿山沒有兵權,不會有安史之亂。但是沒有安史之亂的唐朝,在唐玄宗李隆基後期腐敗的統治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流民眾多,國家安定的因素得不到解決,依然會有暴亂髮生,而對軍權的監督失察,狼子野心之人擁有兵權依然會造反。別忘了,唐朝還有股藩鎮勢力,雖然在安史之亂時還不足以和中央對抗,但是多年的實力積蓄,隱藏鋒芒,在安史之亂後就冒頭了。所以,統治者及統治階級在國家治理上的不作為,即使沒有安史之亂,暴亂也依然會發生,大唐的頹勢不可逆轉。

  • 12 # 風雅商頌

    極有可能。

    唐代的節度使制度是安史之亂髮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其他人。

    大家都知道,唐代武將的地位極高,很多節度使不僅軍政一把抓,連鑄幣納稅都一手辦了,如同國中國。相當於變相的分封了。

    再來看,由於武將權利太大,手下的兵就不會聽朝廷的了,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就是這樣。

    最後,唐代的中央軍人數遠遠少於各地節度使,唐代早期由於對外戰爭頻繁,授予節度使軍權是必要的,但中期周邊很多少數民族已經臣服,再加上多年的戰爭,已經很少有大規模的仗了。這時應該節制藩鎮,但唐玄宗沒用,最終釀成大禍。

  • 13 # 文庸讀史

    我是文庸,我來回答

    我認為,安史之亂是必然事件,理由如下:

    1、節度使權力過大甚至失控

    節度使掌握地方軍政大權,安祿山長期掌握三鎮節度使,除了安祿山,還有王忠嗣曾一度兼領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權力比安祿山還大。再則,湖人哥舒翰也曾兼領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不給安祿山也會給其他人,其實朝廷用人方面更加不信任漢人將軍,節度使大部分都用胡人,如安祿山、哥舒翰、安思順、高仙芝等,朝廷認為胡人帶領漢人造反可能性比漢人小得多。節度使權力過大而且幾鎮合一,就比如東漢末年實行州牧制,地方軍閥化不能避免,時間一長必然挑戰中央。

    2、唐朝國防外重內輕

    兵力主要集中在邊鎮,以長安和洛陽為代表的京城一帶守衛空虛,這就好比在強盜旁邊有一座金山,怎麼可能不動心,造反直接就可以攻到洛陽。

    3、將相不和

    前有李林甫排擠迫害邊將,例如害死前面提到的王忠嗣將軍。後有楊國忠打擊陷害安祿山,不斷羅織罪名搬倒安祿山,事實上安祿山已經沒有退路,不反亦死,只能提前造反。朝廷打壓迫害邊將,必然引起反抗。

    4、土地兼併嚴重

    流民日益增加,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天寶年間社會矛盾尖銳,類似安史之亂的事件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 14 # 文史茶房

    還是很有可能發生安史之亂的。

    安祿山和史思明發起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為天寶之亂。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帶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的,而安祿山則是一個導火索。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朝廷內部

    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是導致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奸相李林甫,他專權用事,飛揚跋扈,執政時為了保住自己的宰相地位,極力提拔安祿山等地位不高的將領為節度使。而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循私誤國的人,他嫉妒賢良之臣,公開受賄行賄,敗壞官員風氣。節度使制度的確立,加上李林甫和楊國忠朝廷官員的相互鬥爭,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尖銳。最終,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帶著自己尖銳的部隊發動了安史之亂。

    經濟

    在這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繁盛,均田制由於土地的買賣和兼併日益猖獗而在悄悄瓦解,國家富裕,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土地兼併日益嚴重,流民增多。經濟根基被動搖。

    統治集團

    富有安定的生活是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過著沉迷於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力逐漸增大,更是揮霍無度。統治階級的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我認為是促成安史之亂最重要的因素。均田制逐漸瓦解農民大量的逃亡,成為劉敏建立於均田制之上的府兵制,也遭到了破壞,無法維持往日的繁榮。地方軍閥收買籠絡職業軍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

    在邊防地區設立節度使制度,使地方有了權力,從而不斷壯大。中央軍則數量不足,而且因為常年的安逸,毫無作戰準備。

    因此,我認為安史之亂是必然發生的,因為這時的社會矛盾被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必然要有一個突破口來釋放,安祿山只是一個被命運選中的人。

  • 15 # 666思源

    唐朝很強盛,重用武力,會給大將很大的兵權,叫,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員,手下有十幾號人馬,或者是更多,鎮守一方,好處是很強悍,B端就是安綠山,這種制度就是隱患,朝廷很難駕馭,統治後期,容易擁兵自立,各自為政,所以宋朝就吸取了唐朝的教訓,但是,宋朝雖然是國富民強,是歷史上最軟弱的一個朝代

  • 16 # 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

    個人覺得安史之亂的發生不在於它的主人公是安祿山,而在於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的真實情況。當時的唐朝已經從巔峰逐漸的開始走下坡路了,盛世中的隱患都已經慢慢的展現出來了,比如說皇帝開始惰政,官員阿諛奉承,貪汙成風,階級矛盾尖銳等等,諸如這些層層堆積,就會激發社會矛盾,引發戰亂。所以說安祿山的出現正好就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正好由他承擔了這個角色,如果沒有他也會有別人。因為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其中的人物有可能起到一點點阻礙作用,但是不可能阻止它的發生。

    因此我覺得就算沒有安祿山的出現,也會有別人來充當這個角色,來警告這個盛世的諸多問題,直至其日薄西山被其他朝代取代。

  • 17 # 飛火影視

    安祿山出生於西域康國,父親早逝,母親改嫁於右羽林大將軍安波注之兄安延偃,從此改為安姓,精通九蕃語言。開元初年,逃離突厥,成為幽州都督張守珪的部將和義子。驍勇善戰,屢建功勳,遷平盧軍兵馬使、營州都督。天寶年間,平步青雲,兼任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受封東平郡王,鎮撫東北地區。天寶十四載(755年),以誅殺宰相楊國忠為名,悍然發動安史之亂。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兩京。建立偽燕政權,年號聖武。晚年失明,寵愛幼子,引發晉王安慶緒不滿。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的鼎盛時期,偶然與必然是相對的。由於安祿山的能言善辯,善於討唐玄宗歡心,從而導致唐玄宗對於安祿山的的信任,致使安祿山掌握兵權,從而引發叛亂。然而即使唐玄宗沒有寵信安祿山,後面也會有李祿山,劉祿山等等。因為唐玄宗前期功勞很大,到了後期往往會好高騖遠,也會聽信其他奸臣的謠言,這是一個時代由盛轉衰的必然趨勢。這也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宿命。

  • 18 # 使用者4308519446186戰

    安史之亂其最根本上講就是領導人(唐玄宗,楊玉環)兩人對安祿一個信任,一個寵愛而造成的必然產物!當一個人過於強大時,他的野心就必然會暴露出來!我既然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為何不能更進一步在所有人之上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特別不上相,是我長得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