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唱古今
-
2 # 麓風軒
從你書寫的這幅“天道酬勤”習作來看,有一定的毛筆運筆基礎,結構大方,但全篇暴露出你臨帖不多,基礎功薄弱,對毛筆字的運筆方法不夠準確,尚處於未入門階段。
點評如下:
1、天字
撇畫以偏鋒寫出,細而尖銳,狀若鼠尾,不能支撐起整個“天”字,實為敗筆。
2、道字
“走之地”不夠圓潤,依然是側縫,特別是“走之地”捺畫的起筆,過於尖銳,有煞風景。
3、酬字
“酬”字採用不規範的草書,是一種硬筆字的寫法,全字以筆畫圈環繞,筆法單調,最後一豎一鉤的寫法,不可取。
4、勤字
“勤”字左高右低,結構尚可,是整幅最好的一個字。然用筆倉促草率,送筆不到,轉折處沒寫到位,最後一撇,虎頭蛇尾。
5、建議初學者培養興趣愛好固然重要,但一定要走上正確的軌道。
不要自己亂寫亂畫,更不要急於“創作”表現。
一定要深入到古帖當中去,一個帖臨三五年再出來,開始不要怕臨帖枯燥,不經歷風雨,就不會見到彩虹。
-
3 # 淺淺一笑有酒窩
作為一名初學者的書法作品,其書法整體結構還是很有力的;但是書法藝術的出路,唯有“苦習字帖”這一條路可走!
1、你的書法也非一日之功,但是缺少習貼的古樸之風。不是每一位初學者,都能拿起毛筆寫的和你現在這樣,你的書法作品中透著一股勁道,但是缺少書法的提筆、按筆和用筆的遒勁之感。我可以這樣說,如果你習一種字帖,很快就能駕馭字帖的變化,從而達到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從我學書的經驗來說,建議你練習隸書,能“拿住”你寫行書時的節奏,從而快速悟到書法之精妙!
2、書法是伴隨一生的事業,久久為功才是書法的入門。每一位成名成家的書法家,除了對書法藝術有特別的悟性之外,寫字帖和勤學苦練才是唯一的出路!當練習到一定程度,遲遲很難提高的時候,這時需要多與方家溝通交流,或是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書法培訓班,系統學習一下書法理論和書法藝術的“筆墨技法”,從筆法、墨法、章法入手,達到書法理論指導書寫實踐的目的,慢慢成長為書法達人。
3、書法練習一定要多多交流,這樣才能培養書寫的興趣。“真草隸篆行”五種字型最好都要涉獵,但是主攻你最拿手的兩種以上字型,因為每個字型的書寫變化是不一樣的,每個字、每個字型、寫法都是有“出處”的,皆從字帖中來,有傳承和文脈的。我練習隸書時,就不得法,總是寫的不深透,有漂浮之感;經與身邊的書家請教,一個入筆、轉筆、扭筆的示範,頓悟隸書的“抓紙入墨”的那股“入木三分”的用筆之道也。
4、結語天道酬勤!總之書法藝術非一日之功,習帖、入帖、出帖都要經過漫長的過程;書法創作的“謀篇佈局”針線特別多,非三言兩語能說透。建議多看書法頻道,多與方家交流入“圈子”,多多用功在“習帖”之路,適時拜師學藝,相信你一定能夠成功!
-
4 # 翰諾書法
一首小詩送給你
初學容易胡亂畫,
信手塗來無筆法,
應知書法有規矩,
入帖出帖始稱家。
-
5 # 狂喜淡墨a
習字,不可無所謂。最為愛好,從事自己的喜愛之事,理該認真且虔誠感,才有入興趣之門。
望其習字,離著書法有挺大的距離。這是一種技法未到,隨意書寫。缺失書之法。算是初試牛刀,潤潤筆毫。
建議讀讀古之書帖,找找入門切入點,選擇適宜自己書寫的帖子。精工於一筆一畫,從中體驗書墨的真味。
最後,鼓舞士氣,只要用心,沒有到不了的希望彼岸。
-
6 # o第三隻眼o
練正楷去。我是從這裡開始的……用毛筆寫這十個字:1234567890。寫到很漂亮了,再練寫正楷字。最好吊筆寫(懸腕)。
-
7 # 青山綠水愛藍天
第一眼看到你這幅“天道酬勤”書法,只能說是初學者,還沒有步入書法門檻。對於初學書法者不能隨意塗寫,既然你能發出來讓大家指點說明你想學書法。
中國書法學問很深,建議一、讀下中國書法史,瞭解書法的起源。二、根據你喜歡的書帖臨帖書寫,掌握漢字的架構、筆劃。相信經過對書法史的學習和了解,你會有一定的提高,透過臨帖掌握漢字的正確寫法,就不會隨意亂寫。
-
8 # 老雷說象棋
初學書法應該注意什麼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就象一首詩,一幅畫,一曲音樂,令欣賞者欲醉欲仙,能使人得到美好的享受,從而產生豐富的遐想。透過兩年的學習,我認為要想學好書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學書法的關鍵在於用筆,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曾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如起筆、行筆、收筆、提筆、按筆、轉筆等。用筆之法有“方”“圓”之分。所謂起筆就是逆鋒起筆。所謂中鋒行筆就是將筆的主峰保持在筆畫中間,藏頭護尾,令筆心藏在點畫中行,中鋒行筆可使點畫飽滿、圓潤、渾厚而有質感。達到入木三分,力透紙背。方筆是用逆風折筆必然成側鋒。基本要領是“橫畫直落筆,直畫橫落筆”,在落筆後馬上轉為中鋒,在收筆處轉為側鋒。方筆落筆要快重按,折以成方,圓筆落筆要慢、輕、提,轉以成圓。學會用筆也就掌握了書法的關鍵。其次,字的結構。將筆畫按照一定的規則組織成字,對一個字的筆畫來說,要注意疏密得宜,配合勻稱,仰覆向背,適當變化,穿插聯絡,佈置整齊,遜讓避擾,彼此相按,形斷意連,呼應顧盼,各各筆畫之間的搭配才能相輔相成。對筆畫的長、短、粗、細、寬、窄等等就如同陰陽學說,必須要陰陽調和,互相依存,做到即對立又統一,才能使字寫的惟妙惟肖。再次要注意章法,就能把許多字寫成篇章。整幅作品的分佈,如字距、行距、字的大小、高低、留出天地等。要在書寫前就設計好,做到心中有數,使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大小適宜,疏密得當,即富於變化而又渾然一體。領會書法的技法和內在神韻,要透過對字帖進行仿寫練習,把學過的各種技法寫出來與原帖對照,找出差距,把字帖當作一本故事書進行欣賞閱讀,增強對技法的領悟。書法非一日之功,要想寫好書法,要堅持不懈,從不間斷練習,學書法一定有所成就。
建議:
如果你剛開始學的話。那就臨顏真卿(楷書)的也就是最簡單的字型——顏體。
如~~:
《多寶塔碑》(文物出版社)(較易)或
《勤禮碑》(文物出版社)(有難度)或
適合初學者的臨習碑帖《顏體多寶塔標準習字帖》(北京出版社)
~~~(要耐心寫哦!)
——大白雲(普通羊毫)或狼毫(彈性很強)(我寫作品採用呢~~)
再臨:
《蘭亭集序(敘)》[行書](《王羲之蘭亭敘及其筆法》(西冷印社)
要注意!!字是要背下來再寫的~
----兼毫(比較有彈性)
而後:
《石門頌》[隸書](文物出版社)(注意絞筆,用筆靈活多變)
個人非常欣賞!!!{推薦}
——鶴腳
-
9 # 溫春派
不會臨帖,每天寫萬字都是門外漢!
1、練眼
王羲之一本字帖,兩千多年來,大家都在看,都在學,但成功的屈指可數,箇中原因當然每個人有悟性高低的成分。大家在參考上古經典時,每個人的著眼點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所以抓住的資訊也不一樣,這從臨作中都能表現出來。儘量一個字一個字看,一筆一筆看,對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不要放過。要練就練別人所不能察覺的本領,對觀察到的東西最好用不同彩筆塗一下,臨帖的時候多注意,要準、狠。
2、體會手勢
手勢決定了一個字起始轉換,決定了行氣的貫通,決定了整幅作品的氣場。一筆一勢,顧盼生情,不理解這個關係,作品就會支離破碎,形成氣阻,或各自為政,既沒有道理,也不合生理,即使有性情,也是低階的小趣味。
3、把握節奏,變速行筆,找準發力點
大家每談行筆節奏,必談提按,這其實是最簡單的一種見解,古人的東西可絕對不只是提按就完全所能解決的。
4、關於形象和意象的關係
開始階段最好形象,學一家重點在找規律,特質的東西,然後再參入其他東西,當對點畫有了相當深的理解後意象就自然出來了,不能刻求,一味談感覺,有時感覺會害人。
5、舉一反三,臨創結合
在精臨階段對每個字都要深入地去研究,不能走馬觀花,從頭到尾寫,象鴨子吃蝸牛,直接吞到肚裡。我的方法是當臨帖時,遇到一個字不好寫就反覆寫,有時寫幾十遍,寫象了後透過記憶想一想這個字在其他字帖中的寫法,憑記憶想到幾個寫幾個,當然也可以在原來基礎上進行改造,這其實就是一種創作和臨帖的很好結合。
6、臨帖效果檢驗
提供三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1)臨帖時可以適當加入別的內容,一個字、幾個字、一段話,假如和原帖風格接近,不唐突,說明字法基本過關。
(2)可找來一篇和所臨字帖字數相近的一段文字,最好是古人手札(千萬不要古詩詞,因為那是古人創作時為了平仄湊的字,很多字不好寫),按原帖的形制、感覺臨出來,如果象,就算章法過關。
(3)對其他法帖進行改造。比如,按照董其昌的筆法對趙孟頫的行書《赤壁賦》進行背臨,字法是趙孟頫的,筆法是董其昌的。儘量除去原帖的影響,當然這要對二王體系有了深刻了解後才能這樣做。
-
10 # 圖說靈寶
我也是一名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一種高雅的書寫活動,可以靜心,也可健身,還能愉悅心情。對於初學者先選好你喜歡的字帖,不能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天天練習,多臨帖背貼,沒事的時間用手在任何地方劃字的造形,這樣堅持數年必有長進,練習書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練習書法也是看人是否有恆心和耐心,最好的印證。學習書法對老年人還能延年益壽,可以鍛鍊老人的心理平衡,讓人靜心,心無旁騖做一件事,常期臨池不輟數年後必有長進。
-
11 # 鐘山印社
你好,學書法是一個慢功,切忌帶有功利性,當作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來學習書法。
學習書法的過程絕不是簡單的,既要有恆心,堅持不懈,還要有悟性。學書法的過程也可以用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來體會。
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12 # 心硯空間
看了你寫的字,我看不出你學的是哪一位書法家的風格。可能你是自由體。從你的字裡看不到筆法的運用,而且,筆畫之間的銜接,呼應也沒有,一看就是沒有基礎,且不太注重臨帖,或者臨帖不太仔細。作為一名初學者,一定要堅持臨帖,練書法臨帖是必經之路,沒有捷徑可走。另外,臨帖的時一定要認真觀察作者在寫的時候運筆的變化。這其中包含起筆、運筆、收筆等。還要注意筆畫之間的筆斷意連。
總之,練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希望你能靜下心來認真臨帖。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13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你說是書法初學者,我不知道你學的是哪家帖?看不出來。從該作看,有一定的書寫能力,但談不上有什麼筆法和章法。
我不想對該作多作點評,只是從初學者的角度談一談如何學好書法。這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又不得不談。一般情況下,學書之人應從正書打好基礎,再學行草書。倘若你不願學楷書和隸書,只喜歡行草書,可不可以學?答案是肯定的。但如何學好行草書,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和正確的途徑。無論學哪種書體,必須從臨帖開始,否則如同瞎子摸象,如何能學好?要學好行草書,首先從臨寫《聖教序》開始,臨寫三到五年,能從臨摹到對臨,再到背臨,能有六七分象,說明你已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試著創作一些作品,自己覺得滿意,再臨別家名帖,再不斷的創作作品,只要一次比一次進步,一次比一次有新的突破,你離成功已為期不遠了。
我這說著容易,但做起來真是難上加難啊!每個學書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春夏秋冬,寒來暑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利用點滴時間在同筆墨打交道,同古人交朋友,學書之人就是在這漫長的時光歲月中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下圖是我的幾幅行書習作,寫得不好,僅供參考。
-
14 # 書法張
一、 從隸書巜曹全碑》入手。
書法用從字型上分篆、隸、楷、行、草五體,初學者多從隸書、楷書入手,
楷書以唐楷最為完備,唐楷尤以顏(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著名,楷法嚴謹,不易上手。
我建議初學者以隸書入手,隸書大致又分粗獷(以《張遷碑》為代表)和秀美(以《曹全碑》為代表)二路,
《張遷碑》一路多不為大眾所欣賞,《曹全碑》一路多為雅俗共賞。關於《曹全碑》如何學習,我有專門文章講解。
二、掌握學習方法。
書法學習大致有三個路徑,一是摹帖,二是臨帖,三創作。
其中臨帖是最為關鍵,也是平時訓練量最大的方法。很多書法友在臨帖的時候,只是一味地抄帖,缺少吸收的有效辦法,臨完之後頭腦中沒有什麼印象。
其實臨帖講究察、寫、比、改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一環扣一環,不可顛倒遺漏。
察,指觀察,面對字,先觀察其字形、主筆、俯仰、開合、筆畫粗細等等,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書寫,
書寫完後進行第三步比對,拿原字與臨寫比較字形、主筆、俯仰、開合、筆畫粗細等,逐一分析,查缺補漏,
第四步在此基礎上修改再臨寫,如此反覆三四次,定會收益不少。
三、每天堅持2——6小時練習量。
所有的技能都離不開一萬小時定律,只有長期大量堅持練習,才能讓技能熟練,深入骨髓,每天兩小時的訓練量可有小成,每天6小時的訓練量,必能成為專家。
-
15 # 方圓居文化
我也是一名自學書法的業餘愛好者,只是寫的時間長了一些而已。看到這個題目後,感到提問的朋友很真誠,便有種提點建議的衝動,不管說的對與否、是否有對書者不恭敬之處,鑑於我的認真態度,敬請原諒。
一、這位書者應該不是資歷很淺學者,應該有兩年以上的書法學習基礎,其中有些筆畫很有功力題中,這位朋友說自己是初學者,我感覺可能有些謙虛,從書寫的四個字來看,至少兩年以上的基本功,問題是沒有持之以恆地在楷書上下功夫,所以基本功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從這四個字來看,這位朋友的字還是有幾個筆畫寫的不錯的:
一是“天”字的一、二、四筆寫的比較到位,尤其是第一筆,橫畫的起、行、收均做的比較沉穩,所以筆畫交待的就很清楚,看起來就比較圓潤厚重,是比較成功的筆畫。而這個字的末筆“捺”寫的也不錯,最後的“出刀”很乾淨利落。
二是“酬”字的長豎寫的很成功,在基本保持中鋒行筆的基礎上,中間快速行筆,出現了一定的飛白,這是很好的筆法。尤其是最後的“豎提”採用了“衄筆”筆法,所以,寫出來的筆畫就很飽滿,很流暢。
二、存在的問題有三個方面,主要是筆法毛病其一,中鋒行筆不到位。書法,不管是哪種書體,“中鋒行筆”是千古不易的筆法,大多數情況下要使用中鋒,在很少情況下可以輔助使用側鋒,比如上邊所說的“天”字的捺筆,但無論什麼情況下不能使用偏鋒。從這四個字來看,這位朋友寫字用的毛筆不大,但卻大量使用了側鋒,甚至是偏鋒,比如“酬”字、“勤”字,基本沒有調好中鋒。
其二,出現病筆。毛筆書法禁忌很多,其中一種叫做“鼠尾”,這四個字裡邊比較明顯的是“天”字和“勤”字裡的兩個撇筆,均現出了細長無力的“鼠尾”,就使寫出來的字弱而無力。
其三,是行筆過於荒浮,筆畫不到位。所謂書法筆畫的到位與否,一是指筆畫結束時收筆要到位,交待清楚,不能一揮而就,一瀉千里;二是筆畫之間的過渡要調整筆鋒之後再寫,否則就會出現側鋒、甚至偏鋒用筆。像這四個字中後三個字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調鋒不到位就快速書寫下一個筆畫的問題,讓人看不清楚筆鋒的走向,最大問題是不能確保中鋒行筆。
建議不要急於求成,也就是說先不要急於寫行草書,而應該紮紮實實的學習楷書,在筆法完全掌握之後再轉為行草書的書寫。而學習書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臨習古人碑帖,必須持之以恆下功夫,不能過於強調自己的個性體現。
-
16 # 米麥俍和
我也是一名書法初學者,多揣摩筆陣圖文述,很有幫助。
筆陣圖
《筆陣圖》是舊題衛夫人撰,後眾說紛紜,或疑為王羲之撰,或疑為六朝人偽託的書法論著。
該著作論述寫字筆劃的著作,闡述執筆、用筆的方法,並列舉七種基本筆劃的寫法。因其流傳很廣,此姑存舊說,仍列為衛夫人作。《筆陣圖》中一個突出的觀點,是認為書道的精微奧妙,是難以明言的,所以文章開頭便說:“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把書法用筆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筆勢遒勁有力如銀鉤,重於“六藝”奧妙之上。這和鍾繇提出“用筆者天也”,透過用筆來體現天道是一個道理,遠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衛夫人提出“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她與蔡邕、鍾繇一樣,提倡“取萬類之象”,如文中所談的七種筆畫,好有所象。《筆陣圖》中一個最為突出的觀點,就是講筆力。她說:“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並進一步論定:“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一書法美學觀念,與鍾繇的一樣,強調筆力與筋骨,為後世書論所廣泛運用。
筆陣圖
創作年代
東晉
作者
衛鑠(存疑)
註釋譯文作者簡介
正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闇於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鑑者不寫,善寫者不鑑。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訊息而用之。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 “撇”如陸斷犀象。
乙 “折”如百鈞弩發。
∣ “豎”如萬歲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奮如篆法,飄風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記。
註釋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筆端、武士的鋒端、辯士的舌端。
銀鉤:本指書法中的“鉤”這種基本筆畫,因優美的筆畫能表達出婉媚有力,故謂之“銀鉤”。在本文中指代書法藝術本身,即古代“六藝”中之“書”也。
2、周穆王:西周國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滿。
3、鴻都:東漢時的皇家藏書之所。
碣:石碑圓頂者謂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達:通達。
達其源:通達文字產生髮展的源流。
暗於理:不懂書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詞,有竟然之意。
師古:即師法於古人。
緣情:抒發感情,此理解為憑興趣。
棄道:背棄書道。
該贍:淵博豐贍,此“該”通於“賅”。
6、通靈感物:指通於神靈,並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潤色:再加以修飾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總:概括、歸納或謂總結。
列事:指陳述事情。
貽:遺留。
庶:希望、但願。
8、崇山絕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鋒齊:鋒毫要齊。
腰強:“腰”指筆毫的中部,此即謂筆毫中部要有強 度、有彈力。
9、煎涸:通翦涸,指淺黑乾涸。
潤澀:此為一對反義詞,即指潤滑和不潤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澤。
10、鹿角膠:由鹿角熬製成的膠。
11、東陽魚卵:一種產於東陽的魚卵紙,東陽在今天安徽省天長縣。
12、真書:魏晉之後對正體的一種稱呼,也稱作楷書。
行草書:又稱草行,一種比較流動而近於草書的書體。
13、點畫:文字點與橫豎筆畫的總稱。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彎曲、曲折。
14、大書:寫大的字。
從小:指寫小字。
15、鑑:鑑別、鑑賞。
16、筋書:瘦勁有力的書
墨豬:筆畫肥而無力的書。
聖:超凡、卓越。
17、訊息:奧妙、真諦。
18、筆陣:將書法比喻為作戰行陣。
執筆急:指執筆松。
19、執筆近:指執筆處離筆毫近。執筆近不能很好的運腕行筆,執筆不緊,運筆則無力。
20、結構圓備:指字的點畫安排和形勢佈置完備。
篆法:此為大小篆的總稱。
21、飄揚灑落:指章草自由奔放灑脫的筆勢。
22、八分:東漢後期的準隸書書體,傳自王次仲始,盡其筆勢,舒展波撇,其勢兇險可畏。
23、飛白:相傳為蔡邕所創之體,此之“竊窕出入”喻其筆勢在那絲絲露白處的入與出,顯得嫻靜優美。
24、耿介:指高聳突兀貌。
25、古隸:指西漢至東漢前期通行的隸書,尚帶有篆書意味,無明顯的波挑,無篆書的圓潤之態,其筆畫尤
顯縱橫,粗壯樸拙而厚實。
26、心存委曲:謂作書前思考要透徹詳細。
27、永和四年,上虞 制記:此二句為作者寫作之
行款,永和即東晉穆帝之年號,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縣之西。
譯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沒有先於用筆的;而六藝的奧妙,沒有重於書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見到周穆王的書法,感嘆了七天之久,不滿意他的書法缺乏筆力。蔡邕到鴻都觀看碑碣,一百天了還不忍返回,不停的稱讚那些超群出眾的碑碣,所以知道通達書之源流的少,不懂得書法道理的多。近代以來竟而不師法古人,只憑興趣背離書道,只記得姓名,有的學識並不淵博豐贍,見識又少,致使沒有成就,空費了精神。於是,不是通於神靈,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與其談論此道。現今刪改李斯的《筆妙》,再加以修飾的文字使其完整,總括起來有七條,並且予以說明,把對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邊,遺留於子孫,永為楷模,希望將來的學書者,能有時間看看。
筆毫要取那高山絕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間獵取,筆頭要一寸,管長要五寸,鋒毫要齊整,鋒腰要有強度。硯臺要選用淺黑乾涸的新石,潤滑與滯澀兼顧,能浮耀墨汁的光澤。至於墨要取廬山的松煙、代郡的鹿角膠,要十年以上,強硬如石的作為製造的原料。紙則要取東陽魚卵紙,柔軟滑淨的。大凡學寫字,先要學執筆之法,如果作真書,要執去筆頭二寸一分處;如果是行草,要執去筆頭三寸一分處。下筆點畫波撇曲折,都要盡一身之力行筆。初學書者先學大字,不得從小字開始。善於鑑賞的不善於寫,善於寫的不善於鑑賞。善用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書”,多肉少骨的叫它“墨豬”,多力豐筋的是可取之法,無力無筋的為錯誤之法。要一一從其間吸取奧妙、體會真諦,並且合理地運用它。
橫畫,如同千里陣雲,隱隱於天空,看似無形,實則有形。
點畫,像高山墜石,磕然有聲,如山裂石崩之響。
撇畫:如利劍斬斷犀牛角與象牙一樣有力。
折畫,如百鈞之力發弩,強勁有力。
豎畫,像萬年枯藤一樣蒼勁雄強。
捺畫,如崩浪奔雷,氣勢非凡。
橫折鉤,像強勁的弩,堅挺的竹。
右邊是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情形。有時候心情緊急而執筆卻不緊,有時心情寬鬆執筆卻很緊。如果執筆離筆頭近而又不緊,內心的思想會與寫出來的字出現差池,意在筆後便為敗;若是執筆距離筆鋒遠並且下筆流暢,意在筆前便為勝。於是又有六種用筆之法:
結構字型、佈置形勢完備的如篆法;
筆勢飄逸灑脫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兇險可畏如八分書;
那筆法出入嫻靜優雅的好比作飛白書;
筆畫高聳挺立如鶴頭書;
縱橫沉凝遒勁的如古隸。
然而還要用心思考,考慮詳盡,再作一字,各象其形,這樣才有可能臻於妙境,書道也只有在這時才算窮盡。歲在永和四年,上虞 製圖並撰文。
作者簡介
衛鑠(272年—349年),東晉女書法家,傳為王右軍(王羲之)之師。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汝陰太守李矩妻,衛恆從女,世稱衛夫人。工書,楷書尤善,師鍾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她學書。《筆陣圖》一篇,舊題衛夫人撰,後眾說紛紜,或疑為王羲之撰,或疑為六朝人偽託。因流傳很廣,此姑存其舊,仍列衛夫人後,參見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家學淵源(北派之祖衛瓘侄女、衛桓從的妹妹),有名當代。《書法要錄》說她得筆法於鍾繇,熔鍾、衛之法於一爐。所著《筆陣圖》中雲:“橫”如千里之陣雲、“點”似高山之墜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其字形已由鍾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幾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書評》稱之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海浮霞。”
衛鑠認為,書法品位就高在“多力豐筋”,即筋勁,力強。多“肉”則是下品,是“墨豬”,臃腫無神氣。魏晉人講“風骨”,講“清奇險峻”,所以以“瘦硬”為美。後代人或崇尚“豐腴”,或崇尚“肥勁”,對“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書”(蘇軾《東坡題跋》捲上)則是歷代書家的共識。衛鑠的貢獻就在於她把“筋”、“骨”、“肉”之說引入書論,使之成為書法審美範疇,為後世的創作和欣賞開闢了新的思路。
-
17 # 蔣順成
認真臨寫古代典範法帖,唐楷有顏歐柳,漢楷,魏楷。尚法,尚意,然後王體,蘇,黃,米,蔡。中國書法浩如煙海,琳琅滿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民族精神的體現!
-
18 # 開心的小亴
書法是中華民族很特別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書法不是詩而有詩的韻味,不是畫卻有畫的靈動性,學習書法可以靜心養氣益於身心健康,下面就聊一聊我認為學習書法的一點觀點吧。
首先我認為興趣很重要,愛因斯擔不是說過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且不是一時的興起,興趣有了其實就成功了一半了。
第二點就是不要產生浮躁的心理,因為好多人的精力會容易被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事情分散,包括生活或工作上各種壓力纏身,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練習,所以會很容易產生浮躁的心理。
第三個就是一定要先透過書籍或網路查詢一些資料,來了解一下書法的相關知識,學習書法的基礎知識,這一點一定要多學習學習,學習書法的歷史,學習書法的文化。
第四就是多多練習了,書讀百遍其意才能自現嘛,多讀,多摹,多臨吧!
再一個就是切記不要見異思遷,今天看柳公權的好就臨柳公權,明天看著顏真卿的好就臨顏真卿,目標不專一這是學習書法的大忌,所以一定要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一家帖臨寫!
最後我認為堅持很重要,能夠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練習,最後我相信一定會成功的,加油!
-
19 # 山緣&崇賢
看了你寫的“天道酬勤”,大家都給你做了點評,我稍作下補充建議:
1、臨帖 楷書必須要寫,楷書寫不好寫行書就會感覺不挺拔,沒有骨架,結構不嚴謹,你寫的這四個字的運筆有寫鋼筆字的影子,毛筆字的折筆、收放、頓挫不足,總之運筆中的“勢”不夠火候。
2、讀帖 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臨帖的同時要讀帖,每一筆每一畫要仔細揣摩,讀懂了伴隨一段時間的習練,才能將字帖的神韻寫出來。練字是長期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調整好心態,彆著急,一步步循序漸進,只要不放棄,持之以恆的天天練,就一定能寫出一手好字。
3、找老師 一定要找老師,向老師學習才會進步很快,避免走彎路。
-
20 # 書法有云
我是一名書法初學者,大家給指點一下如何?從題主所上傳圖片中的習作來看,說句實在話,你這是沒有認真地學習過書法,只是依照自己平日的書寫習慣使用毛筆進行寫字而已,還談不上書法初學者。
也許我說得比較直白,讓題主看到回答後心中不是滋味,但是事情的真相的確如此。題主首先需要明白一點就是:什麼是書法初學者?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剛剛開始學習書法的人。需要注意的是這裡頭有著書法二字。什麼是書法?簡單來說,就是漢字的書寫方法,但是它跟寫字相比有著比寫字更高的要求以及在藝術上的昇華。
圖片:《大研帖》
我們剛開始學習書法,首先從筆法入手,然後確定入門字型,再進行擇帖、臨帖。從題主圖片中的習作來看,筆法沒有,臨帖的元素看不到,因此,真得算不上是一個書法初學者,只是使用毛筆按照平日寫字的習慣進行書寫的結果罷了。
書法的學習,注重基本功,一般學習者會從篆書、隸書和楷書這三種字型裡頭擇一進行入門學習,以期達到:初入規範,建立基礎的目的。
透過擇帖、臨帖的學習過程直到入帖最後出帖。這是書法學習的一個脈絡。而學習這在這期間所書寫的每一幅習作,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學習結果和達到的層次。
圖片:啟功:古德偈語
因此
題主若真得對書法感興趣,建議認認真真地按照傳統的學習方式進行書法的學習,有的時候看似雖慢但實際的效果卻很快,切不可圖一時快意而忽視書法基本功的學習。
回覆列表
對於一個書法初學者,臨帖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首先樹立對書法的正確認識。
書法是有法度的,而不是亂寫亂畫,這是一定要了解的。
如果以為亂寫亂畫也是書法,那麼就不用繼續下談了。
法度從何來?臨帖!
臨帖是一個學書者,一生的事業。
初學時儘量先從楷,隸,篆入手,因其方正,工整,中鋒用筆。
學帖最好先學一種,學到熟練。
如何能叫熟練?
需要達到背臨。
就是給你一個簡化列印字,你能用你所學帖中的字形筆法寫出來。
這樣才可以換貼。
如果胡亂換帖,會導致四不像。
比如歐,顏亂帖,寫出字來很醜,不收不放,跟得了尷尬症是的。
然後有些基礎可以入手行書
這個就比較隨意,初學要像為主。
帖的重要性
很多人寫字不臨帖,而且不臨帖的人往往都寫行草,不寫楷書。
因為楷書露怯,行草容易糊弄外行人。
但是這種不臨帖的人,學十年,也不過是習慣了用筆而已,不如常人臨帖三五年的水平高。
不臨帖也混不到一個比較高水平的圈子,得不到名家指點,當然如純做愛好,不求優劣就無所謂這點。
這都是後話,前提是樹立一個爭取的認識。
書法無捷徑,臨一年帖,有一年水平。
希望大家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