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日思君不見君

    1、首先龍且和項羽情同手足,打小就是一起長大的,龍且不但是專案手下最得意的將領,也是項羽最信任的將領,所以當龍且得到進攻韓信的軍令後龍且別無選擇,必須全力進攻。

    2、第二點呢很客觀的說當時韓信奪城拔寨,步步為贏,連續滅了多國,就連燕國也投降了。如果龍且選擇與韓信打持久戰,那麼等韓信收了齊國後便大勢已去更無勝利的可能。莫不如一決雌雄還有一絲勝利的曙光。

    3、第三點我個人分析龍且性格本身自傲,對打敗自己曾經的“手下”韓信很有信心。加之項羽的作戰風格一貫的“破釜沉舟”,所以龍且很急於和韓信決戰,有點求勝心切。

    4、最後一點我認為最關鍵,就是韓信前面的勝利給對手放了很多煙霧彈,讓龍且認為韓信的勝利很大程度是僥倖的原因,所以在這種背景和心裡的作用下,龍且選擇了速戰速決而不是防守策略。

  • 2 # 天晴愛睡覺

    因為龍且是個莽夫,習慣以官職看人的能力大小。

    當韓信侍奉項羽時,職位低微。

    所以,龍且永遠把韓信當個小卒,永遠的舊眼光看韓信,結果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說;偏見害人,驕兵必敗

  • 3 # 哈士不是奇

    秦朝末年,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擊敗秦軍主力,後火燒咸陽,徹底終結了秦朝。隨後,項羽更是以霸王之名,行天子之事,開始冊封諸侯。

    剛冊封完諸侯的項羽,可謂是風頭無二。

    一方面,他將那個十分有野心的劉邦發配到了巴蜀之地,這個地方雖然富饒,但是進去的道路十分曲折。在劉邦軍進入巴蜀之地的路途中,很有可能發生軍隊潰逃之事。事實也的確如此,劉邦入蜀地之時,很多人都逃怕了,包括韓信,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事情。另一方面,項羽又將原來的六國後裔領土打散,使得他們無法凝聚起太大的力量。

    可以這麼說,當時的項羽距離成為皇帝,只剩下時間問題。

    韓信拜將,項羽計劃遭到破壞

    可這一切,都被一個韓信給攪了。沒錯,就是那個他看不上的韓信。

    韓信被蕭何追回以後,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從此開始了劉邦的絕地反擊。本來,在項羽的計劃之中,六國後裔因不滿分封,應該會起兵謀反,這樣項羽就能趁機吞併諸侯,統一天下。

    結果齊、趙故地那邊確實是造反了,可是劉邦也同樣造反了,還迅速地消滅了三秦,佔領了秦國故地。秦國故地,王霸之地也。也許項羽做夢都沒想到,三秦降將會如此快的敗亡,劉邦能夠如此的勢如破竹。

    此時,勝利的天平已經開始扭轉,劉邦和項羽已經處在了同一水平線上。然而,此時的劉邦卻被短暫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趁項羽平叛之時,攻打了項羽的老家。結果項羽一個回馬槍,將劉邦殺的片甲不留。

    就這麼一個失誤,劉邦前期建立的優勢再次消失,項羽再次恢復了剛剛分封之時的霸王之勢。

    這時候,又是韓信出現,替劉邦提出開闢敵後戰場的主意。

    所謂的開闢敵後戰場,就是指劉邦在前線抵抗住項羽的軍隊,不需要硬打,能拖住就好,而韓信就負責將那些牆頭草諸侯消滅,為劉邦建立優勢。

    韓信的這個主意,其實就是項羽一開始的想法。隨著韓信在敵後戰場的節節勝利,項羽開始慌了,哪怕他再看不起劉邦,再看不起那些牆頭草,他也得派出大將去支援。

    龍且就是項羽手下的得力干將,當時項羽聽說齊國快要淪陷,派出的便是這個人前去支援。而和他對決的就是韓信,史稱“濰水之戰”。

    濰水之戰,龍且被輕鬆擊敗,說來還得怪項羽

    濰水之戰,龍且奉命支援齊國,來阻擊韓信,結果卻因為輕敵大意,還沒碰到韓信軍隊的衣角,就被打得落荒而逃了,這十分的不符合常理。

    因為此時的韓信並不是無能之輩,而是連續破了魏、趙,幾乎滅了齊的名將,且都是以少勝多。按理來說,龍且就算再怎麼輕敵,也不會如此大意,被韓信用水淹的方式輕易擊敗。

    可是史書上卻記載,龍且到達齊地以後,有人曾經勸說龍且以守代攻,利用本土作戰的優點,誘導齊地居民投奔,反叛韓信,然後再出擊。

    可是,這麼一條合情合理的建議,龍且不僅沒有聽,還認為韓信不過如此,這才倉促出擊。

    龍且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舉動,還真和項羽有關:

    一、項羽戰無不勝,自號霸王,而一個統帥的性格特徵,會影響其率領的將兵

    垓下之戰中,曾經有一個片段令我影響深刻,項羽被劉邦軍隊圍困,早已沒有脫險的理由。可是項羽卻認為,自己的這次失敗,不是因為劉邦厲害,而是因為上天針對他。隨後,他更是親自殺敵,向自己計程車兵證明自己說的話是正確的。

    結果項羽手下的兵也迴應道,的確如此。

    項羽這樣的性格特點,不說傳染到其麾下士兵,龍且身為他手下的得力干將,還是能影響到的吧。

    因此,哪怕當時的韓信已經名震天下,龍且也沒覺得他多厲害,而是認為不過如此。

    二、項羽待人刻薄,龍且急於立功

    韓信在被劉邦拜將後,劉邦曾經讓韓信評價項羽,韓信對項羽的評價是:婦人之仁。也就是說,項羽雖然待人很好,卻十分刻薄,對於獎勵十分不捨得。而龍且雖然是其麾下大將,想必獎勵也不會豐厚。

    舉個例子,英布本來也是項羽帳下的將領,而且還封王了,待遇比龍且可高多了。可是楚漢戰爭之中,英布卻毫無疑問的投靠了劉邦。而且在史書上也完全看不見項羽對英布做了什麼過分的事情,可英布就是毫無徵兆的背棄了項羽。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只能將其歸結為英布對項羽的分封十分不滿。英布尚且如此,更何況龍且。

    事實上, 《史記》中也確實記載了龍且的想法:“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龍且知道以守代攻能夠輕易獲勝,但是他不想這麼做。他要透過戰鬥的方式獲取戰功,從而間接的獲得齊國的大部分土地。

    也正是因為龍且急功近利的行為,才給了韓信機會,將其大敗。

    結束語

    龍且如此急功近利,歸根結底還是項羽給的福利不好,還讓龍且染上了輕敵的惡習。所以說,龍且戰敗,這個鍋項羽得背一下。

  • 4 # 孑孓幻夢

    公元前203年,楚漢相爭處於相持階段,為了打破僵局,劉邦派遣韓信開闢北方戰線。韓信不負眾望,一路破魏滅趙亡代收燕,兵鋒直抵齊國境內。齊國不敵,急向項羽求援,項羽在兵力緊缺之下,依然不得不派手下得力干將龍且率二十萬精銳援齊。

    在濰水戰前,有賓客曾經勸阻龍且避敵鋒芒,先採取防守策略,而龍且急於同韓信決戰,結果慘敗,同時也敲響了項羽滅亡的喪鐘。龍且為什麼不採取防守策略而急於決戰呢?

    首先,龍且自幼跟隨項羽,曾大破秦軍,擊敗英布,為項羽立下赫赫戰功。韓信出身低賤,曾經忍受胯下之辱,被時人稱為胯夫。韓信所率之軍並非漢軍精銳,大部分為沿途招募而來。在戰前,龍且犯下了驕傲輕敵的毛病,曾說“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結果貪功冒進,中了韓信的水淹之計。

    其次,在楚漢對峙中,項羽處境異常艱難,項羽的後方經常被彭越、英布等偷襲,糧草兵源不足。而劉邦卻擁有穩固的戰略後方。龍且率軍援齊又帶走了項羽一半精銳,如果採取長期的防守策略,自然會引起項羽的不滿和猜忌。

    最後,龍且的楚軍在齊地並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齊國被韓信擊敗後,急於復國,並不希望龍且在齊地長期與韓信對抗。

  • 5 # 青一色

    龍苴這個人高傲自負,內心就看不起韓信,再加上項羽給他撥了十萬楚國精銳,他更沒拿韓信當回事。再加上項羽那邊對抗著劉邦,他也急需打敗韓信,再增援項羽,所以就中了韓信的圈套,所帶兵馬被韓信全部消滅,龍苴也被漢軍用弓箭射成了刺蝟。從此項羽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 6 # 樂天有晴

    因為糧草問題,穩紮穩打雖然風險不大但對後勤產生壓力會變大。再加上。項羽在一頭和劉邦對峙,只有儘快擊敗韓信再和項羽會合才有機會開啟局面。龍且其實很小心的,但是利用戰場地形還是韓信稍勝一籌。

  • 7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龍且不採取防守策略步步為營而是和韓信決戰的原因:

    在龍且統率二十萬楚軍到達齊國後,有人建議龍且,趁韓信遠道而來,應該深壁高壘,避而不戰,然後讓齊國聯絡失地,斷其糧道,使韓信不戰而降。

    這個計策與當年韓信背水一戰時,李左車給陳餘的建議很相似,就是要避敵鋒銳,攻敵惰處。如果龍且採用此計,將給韓信滅齊帶來極大阻力,兩軍勝負成為未知。但是,可惜的是半世名將龍且對此輕蔑一笑,說出了自己不採納正確意見的理由。

    「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

    幾句話中透漏出龍且失敗得原因:

    龍且不瞭解韓信

    龍且自認為了解韓信,他說“我平生知韓信為人”,說明他與韓信是認識,甚至是熟識的,畢竟龍且是項羽最信任大將,韓信又曾當過項羽身邊執戟郎中,他的好友鍾離昧也是項羽大將,兩人還是有很多交集,對韓信,龍且不會陌生。但是,龍且認識韓信,卻說“易與耳”,說明他認識的韓信只不過是當年的執戟郎中,是言不聽、計不用的韓信,是胯下之辱的韓信,是懦弱的韓信。他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對手是定三秦,滅魏、定趙、降燕、敗齊得兵仙韓信。

    (秦時明月 龍且)

    龍且急功近利

    龍且是韓信身邊少有得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跟隨項羽參加了滅秦、破漢一系列戰役,打了一場場硬仗,立下赫赫功勳,特別是一年多前,項羽頭號大將,九江王英布叛楚歸漢,龍且受項羽之命,領兵擊破英布的。這一次,龍且再一次臨危受命,他自信滿滿,毫不懷疑自己能夠如同擊破英布一樣打敗韓信,他更希望透過戰勝韓信的功績,建立能夠封王的偉業。只有戰場上取得戰績,才能實現封王功績。

    龍且意圖吞齊

    當年,項羽分封諸侯,最早跳出來反對的就是齊國,項羽不得不帶兵平叛,給劉邦以可乘之機。劉邦是對手,齊國也不是盟友。只不過是出於唇亡齒寒的考慮,項羽派遣大軍救援齊國。對於項羽最好的就是借這次機會,佔領齊地,控制齊國。如果避而不戰,防守齊國發動失地擾亂韓信,又怎麼能實現控制齊國。

    但是,其根本原因還是龍且本身對韓信的輕視,最終中了韓信誘敵之計,被韓信借濰水擊敗,龍且在亂軍中被殺,副將周蘭被俘,項羽半數楚軍精銳消耗於此,從此項羽在與劉邦對峙中,兵力處於了絕對劣勢 。

  • 8 # 馬少伯

    龍且乃西楚霸王項羽手下的第一猛將,官至西楚大司馬。曾經參加項梁起義,聯合田榮大破秦軍於東阿。在九江王英布叛楚歸漢時,龍且率兵十萬大破之。在韓信平定河北、吞趙滅齊之後,奉項羽之命率兵攻打齊地。可惜的是,在公元前203年,在濰水之戰中,中了韓信的水淹截兵之計,被漢軍所殺。

    其實,在韓信安排妥當之後,向楚軍叫陣的時候,有人向龍且建議:堅壁勿戰,聯絡齊地諸城困擾漢軍,使其無處得食,不戰而潰。龍且則認為韓信不足畏,如果不戰而勝,何戰功之有!所以急出城迎戰,不幾回合,韓信敗走,沿河向西北峽山方向急逃,龍且大喜:“韓信無能,不堪一戰”。遂當先力趕,最後兵敗濰水,身首異處。

    所以,龍且沒有采取防守策略步步為營而與韓信決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輕敵:韓信曾在項羽軍中待過,所以龍且對韓信應該是有所瞭解的。但是彼一時,此一時。彼時的韓信可能給人以羸弱的感覺,但是此時的韓信是定魏國、拿代國、敗趙國、降燕國的韓信。貪功:龍且以為不戰而勝,突顯不出他的勇猛善戰,更顯現不出其戰功之大。這個“貪”字是人性的弱點,極難克服。

    綜上所述,有些事情本來可以簡單地完成的,但某些人非要把它複雜化。感覺不復雜化就顯不出他的能力有多強來。真是可悲可嘆。殊不知,大道至簡,能順天應時完成某件事,才是最省力、最有效果的。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感謝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不去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