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潮音依舊578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們所能瞭解到的正面人物,特別是神化了的人物,一般只會看到他們正面的高大的形象,這是一種教育宣傳的需要。

  • 2 # 風再起時xx

    在精彩紛呈的亂世三國中,諸葛亮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明星。隆中對的三分天下見識何其超前,中期穩固劉備的大後方,兢兢業業的治理內政,把內政治理的井井有條。後期掌握實權後更是以九分之一的實力對抗曹魏的司馬懿,打的司馬懿狼狽不堪,直呼真乃天下奇才也。

    在諸葛亮死後,蜀中百姓在成都為諸葛亮修建了武侯祠,香火也是延續千年未曾斷過。力朝力代也對其推崇備至。就是這樣一個堪稱完人的諸葛亮真的沒有缺點嗎?或許諸葛亮個人能力上算得上十全十美,但是從後來力史程序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確犯下了兩個很大的錯誤,這也或多或少導致後來的蜀漢政權逐漸走向滅亡。

    一、諸葛亮的用人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以致第一次北伐的直接失利。諸葛亮攻祁山時,大家都建議用久經戰陣的魏延吳懿當先鋒,但是諸葛亮認為參軍馬謖有大才,對他很賞識,就任命馬謖領導大軍在軍事重地街亭防禦曹魏將領張郃的進攻。本來馬謖如果有按照諸葛亮的妥當安排,問題也不大。但是馬謖不聽排程,甚至做出了捨棄水源上山駐紮的自殺行為,結果被張郃率軍團團圍住,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蜀軍潰散。

    馬謖類似趙括這種紙上談兵之輩,倒不是說他是庸才,而是實戰經驗少,現實和理論並不相同,應當多力練才可讓其擔任要職。而諸葛亮顯然沒有發現這點,至少在識人上劉備的眼光更勝一籌。他在臨終託孤時候就告訴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可惜諸葛亮並沒有放在心上。(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二、諸葛亮的事必躬親

    《三國志·諸葛亮傳》說:“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傾之,又領益州牧。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一生,事無鉅細,凡事都親歷親為,以至於連校對公文這種小事都要自己來做。丞相主簿楊顒看不下去了,他勸說諸葛亮不必越俎代庖,沒日沒夜為小事勞累,以致“上下相侵”,楊顒認為治理國家是要按照制度的,上司和下級做的工作不能混淆,大家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職,如果諸葛亮事無鉅細都事必躬親,這樣做最終只會消耗自己的精力,而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以說楊顒的見識很卓越,諸葛亮誇獎了一番,然後還是照舊親歷親為。

    諸葛亮凡事事必躬親,雖然在他活著時候把蜀國無論是家國內政還是軍隊方面都整治的井井有條,但是也正是因為他事必躬親讓手下文武百官的才幹無法得到充分鍛鍊,而他自己也因為過渡操勞導致最後積勞成疾最終病逝。這一系列導致諸葛亮死後蜀國因為後繼無人最終逐漸衰弱,成為了三國之中最早被滅亡的政權。

  • 3 # 段輝時

    黑點,我的理解的就是亮點的反義詞。即做的不夠好的地方,亦可當著缺點和不足吧。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荀彧雖為一世之人傑,然生而為人總會有缺點的,諸葛亮、荀彧亦概莫能外。

    先說諸葛亮吧,他的智慧以及功勳,此處不再累述,主要說說他所謂的“不足”,即黑點。

    諸葛亮的黑點是凡事不論鉅細,都事心躬親。

    《三國演義》中主簿揚顒與諸葛亮有一段對話:“某見丞相時常自校簿書。且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請為丞相以治家之事譬之:凡治家之道,必使奴執耕,婢典㬧,雞司晨,犬吠盜,牛負重,馬涉遠,私業無曠,所求皆足,其家主從容自在,高枕飲食而已。忽一旦將身親其役,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奴婢雞犬哉?失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昔丙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知錢穀數,雲“自有主者也”。今丞相自理細事,汗流終日。豈不勞夫?”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託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吾盡心也。”

    司馬懿也說:“孔明食少事繁,豈能久乎?”。

    說白了,諸葛亮就是不放心別人,不懂得養生,事必躬親,把自己活活累死了。

    荀彧的黑點就是和曹操同道不同志。

    荀彧和曹操,早年共事,合作都可以說是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哪知自從曹操進位魏王之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荀彧越來越看不懂曹操,曹操已不再是自己心中的明主,他的夢想和自己的夢不再相同。一共要實現自己的霸業,一個要復振漢室的江山。二人的理想有了衝突,甚至不可調和。荀彧也知道:憑自己無法改變曹操,他只有委屈自己,中道退場。

    滾滾長江東逝水,多少英雄在其中?

  • 4 # 曉曉曉

    我各人認為三國最傑出的三個謀國者便是,,。諸葛亮和荀彧真是很像,都善於內政,眼光都很長遠,為人也很像。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出身,結局以及治國理念了,諸葛亮更偏於法,荀彧更偏於道德。我不知如何比較他們誰厲害,或者說我覺得我沒有任何證據也沒有資格看貶其中任意一位。但個人情感,更喜歡文若啊。

  • 5 # 方圓論壇

    諸葛亮和荀彧有沒有黑點?當然有了,金無赤足人無完人。任何一個人都有優點,同樣也都有缺點。更何況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自然得出的結論也就大不相同。諸葛亮和荀彧雖然都是東漢末年傑出的人才,但兩人同樣也還是有一些黑點的。當然了,相比起諸葛亮,荀彧的黑點在我看來更像是讚美。荀彧被人詬病就是說他首鼠兩端,自相矛盾。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就是因為荀彧一方面幫助曹操壯大,輔佐曹操成為了實力最強大的軍閥。但另一方面荀彧又是一個忠心於漢室的人。最終還因此和曹操翻了臉。所以很多人認為荀彧自相矛盾。尤其是喜歡曹魏一方面人,他們更是視荀彧為叛徒。這也是荀彧唯一的黑點了。但說實話,這樣的黑點毫無說服力,而且更像是一種讚美。

    反觀諸葛亮,他的職業生涯極為璀璨,但其黑點也不少。首先權臣這個帽子諸葛亮是摘不了了。很多人印象中,諸葛亮就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但事實上,諸葛亮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權臣。歷史上劉備白帝城託孤之際,他擔心自己死後年輕的劉禪鎮不住場面。所以就把軍權和政權分別託付給了李嚴和諸葛亮。目的就是要李嚴和諸葛亮相互制衡,以此來避免權臣的出現。但諸葛亮是怎麼做的?他先是搞垮了李嚴,之後又把劉禪架空,自己成為了蜀漢絕對的實際掌控者。最後逼的劉禪不得不對諸葛亮說,你掌管國家大事就行了,我就只管祭祀祖宗了。能把一個皇帝逼成這樣,可見諸葛亮這個權臣做的多麼徹底。

    其次就是諸葛亮任人唯親了。歷史上諸葛亮在蜀漢不僅搞獨裁,他還羅織黨羽控制了蜀漢大小的要害部門。蜀漢後期無人菜可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諸葛亮任人唯親,自己把權力都握在手裡,這就導致蜀漢人才培養出現了斷層。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就是諷刺蜀漢無人可用,不得已讓老將廖化充當門面。再有諸葛亮一意孤行重用自己的親信馬謖,這也是他任人唯親的證據。劉備生前多次提醒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結果諸葛亮一意孤行非要重用馬謖,導致戰爭失利。

    最後就是諸葛亮無休止的北伐了。歷史上三國鼎立時期,蜀漢本身就是實力最弱的一方。而且蜀漢被困在川蜀之地,先天就處於劣勢。諸葛亮北伐本身沒有錯誤,以進攻為防守,這點毫無問題。關鍵就是諸葛亮無休止的北伐且毫無成果。一次次的北伐耗盡了蜀漢的國力。這就導致本身弱小的蜀漢更加的雪上加霜。為何蜀漢後來無力抵擋曹魏的入侵呢?就是因為當初諸葛亮把蜀漢所有底蘊都給消耗一空。蜀漢根本沒有能力去對抗曹魏。這也是為何曹魏可以輕易的滅亡蜀漢的根本原因。而諸葛亮從一定程度上也要為蜀漢的滅亡買單。

  • 6 # 上將噯福斯

    荀彧有沒有我說不好,但是諸葛亮肯定是有缺點的。

    第一,諸葛亮不是軍事天才。

    首先要說明,諸葛亮打仗還是比較厲害的。以幾萬步兵,能夠打的魏國不敢野戰,他親自指揮的戰鬥,沒有一次失敗的。這說明,諸葛亮在軍事方面還是比較出色的。他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但是蜀漢需要的不是合格的將領,而是能夠打“神仙仗”的軍事天才。因為蜀漢的國力比曹魏差太多,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根本不可能打敗曹魏。

    我軍戰神粟裕將軍曾經評價諸葛亮,說他稱不上軍事家。

    粟裕認為,諸葛亮六出祁山,當時魏強蜀弱,而諸葛亮採取正面推進,相持的辦法,不會用迂迴、包圍、分割的辦法打殲滅戰,怎麼能以弱勝強呢?

    總的來說,諸葛亮打仗比較呆板,穩紮穩打,雖然沒有什麼破綻,但也很難大勝。所以六出祁山卻沒有成功。

    這是諸葛亮的一個缺點。

    第二,諸葛亮不善於發掘人才。

    《韓非子》講,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真正有才幹的文臣武將,往往是從基層一步一步幹出來的。但是諸葛亮重用的人,基本都是荊州舊部,其次是益州人士,而且走的都是貴族路線,幾乎沒有平民出身的人物。諸葛亮主持蜀漢十多年,很少從基層發掘出類拔萃的人物。這就導致蜀漢後期,人才凋零。

  • 7 # 西堤君讀文史

    先不說諸葛亮,荀彧早就被人黑過了,荀文若的黑點其實很顯眼,凡是持儒家王朝正統觀點的一下就看出來了——荀彧父祖輩皆為漢臣,食漢君之祿,荀彧自己卻去輔佐奸相曹操,這就是最大的黑點啊。

    荀彧之祖荀淑曾為東漢郎陵侯相,在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有很大名氣,潁川荀氏家族就是從此時開始崛起的。荀淑有八子,即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汪、荀爽、荀肅、荀旉。號稱“荀氏八龍”,八人在當時都有名氣。

    其中,荀緄就是荀彧父親,曾任濟南相,而荀氏八龍中,為官最高者為荀爽,曾經位居三公。

    從儒家的角度來看,荀彧父祖輩都是吃人家東漢劉家萬歲爺的米長大的,荀彧處於亂世,正常該做個忠臣,再不濟可以像司馬徽一樣做個隱士,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是也,然而,荀文若千不該萬不該,去輔佐曹操。

    曹操是誰?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什麼叫漢賊,偷取漢家江山的人,說好聽的叫奸相,說難聽點就是亂臣賊子。

    既然抓住了荀彧這個黑點,自然是儒家的人先出來黑了,南宋大儒朱熹就是第一個跳出來黑的:

    且以荀氏一門論之,則荀淑正言於梁氏用事之日,而其子爽已濡跡於董卓專命之朝,及其孫彧則遂為唐衡之婿,曹操之臣,而不知以為非矣。

    朱熹說的很清楚,荀彧的祖父荀淑在漢靈帝外戚梁氏專權的時候,敢於忠君愛國,直斥梁氏,是忠於漢君的,而荀彧自己,卻先是做了跋扈之宦官唐衡的女婿,後又做了奸賊曹操的幕僚軍師,這是荀彧搞不清是非,搞不清黑白了。

    荀家這麼好的名聲,全讓荀彧敗壞了,這不就是黑點。不但如此,荀氏家族的荀爽在董卓當朝的時候做了司空,荀彧的侄子荀攸也投靠曹操做了曹操之臣,荀氏家族已經不復當年之令名,只有後來之富貴。

    為什麼這樣呢?朱熹說了:

    蓋剛方直大之氣,折於兇虐之餘,而漸圖所以全身就事之計。

    說白了,荀彧已經沒有父祖輩的剛直之氣了,脊樑彎曲直不起來了,貪生怕死,以保全性命於亂世為首要之舉。

    當年曹操徵召司馬懿,司馬懿託病不出,曹操後來再次徵召,司馬懿又託病不出,曹操說,你再不來,我就不客氣了,司馬懿怕死,終於做了曹操的臣子。荀文若的命運大概也會如此。

    然而,朱老夫子並不滿足只罵荀彧一句亂臣賊子,他還要接著罵荀彧是偽君子小人。

    想其當時父兄師友之間,自有一種議論,文飾蓋覆,使驟而聽之者不覺其為非,而真以為是必有深謀奇計,可以活國救民於萬分之一也。邪說橫流,所以甚於洪水猛獸之害,孟子豈欺予哉!」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荀彧曾經勸諫曹操不要稱魏王,於是荀氏家族的親友就以此為豪,大力宣傳這件事,說荀彧曲身輔佐曹操,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曲線救國,是有深謀遠慮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漢的老百姓等等,從而迷惑世人,想洗白荀氏家族,使人們覺得他們荀氏還是忠於漢家天子的。

    朱熹可不這麼認為,在朱熹眼裡,黑的就是黑的,怎麼也洗不白,荀氏的親友這是在文過飾非,在遮掩他們家以前輔佐曹操,做亂臣賊子走狗的事實,是偽君子的行徑。

    就像《笑傲江湖》裡的嶽不群,明明下面已經沒了,還要假惺惺的在嘴上黏幾根鬍鬚,假裝男人。嘖嘖嘖!

  • 8 # 京華新媒體

    諸葛亮和荀彧這樣的人有沒有黑點呢?我可以肯定的告訴朋友們,他倆都有黑點!只不過,權高位重的諸葛亮明顯要多一些。

    諸葛亮的黑點至少有以下三個地方。

    第一,方針策略上有問題。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隆中對》,雖說初期為劉備集團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隨著時局的發展沒有做出相應調整,是最明顯的錯誤和黑點。

    早期的《隆中對》無疑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目標。但是隨著劉表死前讓劉備管理荊州,劉備拒絕以後,這個策略就已經開始出現問題了。

    龐統協助劉備入川時,提出過放棄四戰之地的荊州,主營益州和漢中的策略,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更符合當時的環境。劉備統轄的荊州數郡不僅被曹操虎視眈眈,孫權也一直是饞涎欲滴,隨時準備偷襲。

    劉備取得益州後,孫權就急不可待的派呂蒙和魯肅用武力奪了長沙等三郡,害的劉備不遠千里帶著幾萬人馬跑到湘水要跟孫權幹仗。雖說後來把湘水以東三個郡給了孫權,暫時滿足了孫權的野心,等到劉備回到漢中打仗並奪了漢中後,孫權又坐不住了,他還想奪取劉備的荊州三個郡。

    如果這時候,諸葛亮調整戰略部署,為了東和孫權北抗曹操的戰略方針,讓關羽帶著荊州部隊等撤回到益州或者漢中,主動把四戰之地荊州讓給孫權。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是劉備和孫權不動一兵一卒完成交接,雙方都沒有什麼損失;二是滿足了孫權的野心,可以讓雙方的聯盟更加穩固,達到共同對抗北方曹魏的目的;三是關羽統領的荊襄精銳部隊得以儲存,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要知道,關羽部隊的戰鬥力在當時那可是最強的存在。這樣的佈局應該才是最理想的戰略方針。

    《隆中對》的策略,導致戰線拉的過長,兵力和糧草不足。最後關羽的荊州精銳全部覆滅,荊州還是沒了。《隆中對》名存實亡!

    第二,政治上搞獨裁。諸葛亮大權獨攬,排除異己,任人唯親。

    劉備在世,諸葛亮還算中規中矩。劉備死後,諸葛亮玩弄權術,把軍權從李嚴手裡奪了回來!劉備託孤的時候,是讓李嚴掌管部隊,諸葛亮管內政。

    這一點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一路人,一個套路。(要不然他倆怎麼會惺惺相惜呢?諸葛亮玩個空城計,司馬懿配合默契,主動撤軍!)

    曹睿託孤,讓曹爽掌管部隊,司馬懿負責內政。最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幹掉了曹爽,軍政大權一把抓。

    諸葛亮也是如此,幹掉了李嚴後,軍政大權也是緊緊抓在手裡。

    劉禪其實就是個擺設!

    為了扶持自己的嫡系,諸葛亮把劉備的遺言也忘的一乾二淨。劉備臨死前特別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堪重用”!

    可諸葛亮還是想把馬謖推上高位。

    第一次北伐,讓從來沒有打過大仗的馬謖當了先鋒(應該讓王平或者魏延當先鋒)。馬謖自以為是,丟了街亭,搞得諸葛亮顏面掃地,回到漢中後,不僅殺了馬謖、張休和李盛等人,還處罰了很多將領,連趙雲也在打壓範圍之內,被降了一級。諸葛亮為了拉攏王平,對他單獨獎勵。

    諸葛亮也自貶三級,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但是還是行使丞相的權力!

    魏延等一批有能力的大將,一直沒有得到諸葛亮很充分的放權使用。他寧願對降將姜維信任,也不願意完全信任魏延!

    放眼當時的三國,也就文武雙全的魏延能和曹魏抗衡。無非魏延就是劉備的人,也是劉禪的心腹罷了!

    這不是打擊異己,任人唯親還能是什麼?

    第三,軍事上沒有大作為。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任何建樹,反而是損兵折將。最後直接導致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諸葛亮軍事上乏善可陳。連忠於史料的《三國志》作者陳壽都說:

    “諸葛亮之為相,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陳壽的意思是說,諸葛亮作為丞相,是治理國家的棟樑之才,完全可以跟管仲和蕭何相媲美。但是他連年征戰,興師動眾,耗費錢糧,六出祁山,均鎩羽而歸。沒有北伐成功,就是因為他的軍事能力有限,隨機應變能力差,軍事方面並不是他的強項。

    我認為,諸葛亮應該讓魏延等將領帶兵北伐,他在後方運籌帷幄就可以。這應該才是最佳結果。

    魏延好幾次單獨作戰都獲得大勝!特別是陽溪大捷。魏延帶兵打敗了費瑤和郭淮聯軍。據估算,至少消滅了魏軍5000人以上,還奪取、燒燬了魏軍很多的糧草物資。

    魏延因此大捷獲“徵西大將軍、假節和南鄭縣侯”!從對魏延的加官進爵和封賞程度來看,這次大捷一定是一次巨大的勝利。同期的諸葛亮才是武鄉侯,比魏延的縣侯還要低一級。其實,那個時候魏延的地位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諸葛亮,至少在軍事能力上,魏延的表現要比諸葛亮強。(劉禪破格提拔、封賞魏延,不排除讓魏延制衡諸葛亮的緣故)

    魏延在軍事上超過諸葛亮,又是劉禪的人。諸葛亮臨終前的人士安排,就是讓楊儀和魏延去鬥,讓心腹王平、馬岱藉機除掉魏延,最後的結果是讓自己人蔣琬和費禕順利接班。連楊儀都是利用的棋子。

    魏延、楊儀等人因為諸葛亮的臨終安排而火併,兩敗俱傷。蜀國人才本來就捉襟見肘,諸葛亮死後更加千瘡百孔。蔣琬和費禕死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又是連年北伐,興師動眾,同樣毫無建樹,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諸葛亮堪稱蕭何、管仲之類的大才,治理國家確實能力出眾。但是缺點也非常明顯。明明不擅長帶兵打仗,非要勉為其難,也許是為了做一代名相,博取一生好名聲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實的情況不得而知。

    荀彧的黑點似乎沒有那麼明顯。因為他只是曹操的一個謀士或者管家,一切行動聽曹操指揮。

    早期荀彧和曹操配合默契。荀彧不僅政治上有“奉迎漢獻帝”的戰略眼光,還有治理內政的卓越能力,軍事才能也很突出,妙計頻出,幫助曹操打敗了北方所有的敵人,而且他還給曹操介紹了一大批優秀的有謀之士,如荀攸、陳群、戲志才、郭嘉和司馬懿等!這些都是荀彧的亮點。連曹操都說荀彧是“王佐之才,是張良一樣的人物”!

    荀彧唯一的黑點應該就是晚年跟曹操在政治思想上沒有統一,最後荀彧想不開,自殺了事!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建議曹操進爵國公、加九錫。曹操徵詢荀彧的意見,荀彧勸曹操不要當魏公、加九錫,還是應該保持原來的初衷,當好一個漢臣。況且,丞相已經位極人臣了,何必這麼操之過急?因南方未定,劉備、孫權還有漢中張魯、益州劉璋等軍閥割據勢力還在,應該還是繼續打著“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旗號去橫掃八荒,等一切反對勢力都被消滅乾淨,曹操再做魏公、加九錫也不遲。

    其實,我私下認為,荀彧這一點應該比曹操或者其手下某些政客的目光更加深遠。

    荀彧不同意曹操建國、加九錫,不僅讓曹操不高興,也惹了其他很多士族力量和曹氏宗親的眾怒。所以,曹操送給了荀彧一個食盒,荀彧開啟一看,是個空盒,遂長嘆一聲,服毒自盡。

    213年,曹操做了魏公,加九錫,謀權篡位的野心昭然若揭,導致擁漢反曹的勢力空前強大。特別是以劉備為主的軍事集團,打著“匡扶漢室”“衣帶詔”旗號,一面拉攏人心,一面不斷的攻城掠地,並於214年拿下了益州等地。

    216年,曹操稱魏王。反曹浪潮更加洶湧澎湃。219年,曹操的漢中得而復失,被劉備奪走。同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許都周邊掀起了一大批擁漢反曹的力量,風起雲湧,協助關羽北伐。嚇得曹操想從許都遷都,以避關羽鋒芒!曹操最後還是靠著跟孫權勾搭連環,許諾給孫權很多好處,才算聯手做掉了關羽,解了襄樊之圍。

    這些都是曹操急於求成而犯下的政治戰略失誤。可見荀彧所謂的黑點也並不算黑。

    但是,畢竟曹操是君王,一個臣下違背了君王的意志,勉強算是個黑點吧。

  • 9 # 東方雲龍667

    1諸葛亮不善於當領導。事必躬親。導致很多不該管的事他也管。最後累死在五丈原。2 不善於用人。馬謖是參軍,不是獨擋一面的將領。錯誤適用反而把他害了。不善於培養人才。反而打擊異已。他出身於荊州集團。為真集團打擊了一些人。在用人方面知人善良方面不如劉備。造成蜀國後期人才凋零的局面。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3在軍事上戰略上極為呆板。導致多次北伐勞而無功,勞民傷財。在三國只算的上二流三流的軍事家。比起曹操等軍事家來說就遜色多了。在軍事上甚至比不過司馬懿。4政治上缺乏遠大的抱負。只是對劉備個人效忠,大部分工作都是,出於對劉備的感恩圖報。缺乏更高的思想境界。

  • 10 # 文史學徒夢九霄

    俗話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即便如諸葛亮和荀彧這樣的智者,也依然有所缺點,但是如果把缺點定義成黑點的話其實會有些過於牽強。

    三國中很多人會認為荀彧和諸葛亮分別是曹操和劉備的主要謀士,實際上並不完全正確,荀彧初期是為曹操出謀劃策,但是後期真正為曹操視為謀主的是荀彧的侄子荀攸,劉備是以法正為謀主的,法正離世之後,諸葛亮才開始走上謀略舞臺。

    諸葛亮這個人被後世過於神話,但總體評價還是相當高的,如果真有什麼黑點,一般人也許會覺得是錯用馬謖,排擠魏延,李嚴之類的,但其實作為一個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的人物,諸葛亮的黑點應該是為了北伐有些窮兵黷武了。

    諸葛亮的北伐本意是以攻代守,但是蜀國國力不行,劉備最精銳的荊州兵一場夷陵之戰損失殆盡,益州兵因為益州集團不怎麼願意配合諸葛亮這個荊州幫的老大,加上諸葛亮五徵其一,過度的消耗了蜀國的國力,也沒有為蜀國培養什麼像樣的後繼之才,這估計是諸葛亮的瑕疵之處了。

    如果說諸葛亮是劉備的蕭何,那麼荀彧就是曹操的蕭何,有遠見,有智慧,有忠心,可惜這個忠心是忠於漢室的,忠於儒家文化的。

    但是曹操從加九錫開始,荀彧就已經不太滿意了,不過迫於荀彧的力量,曹操一直也沒有說什麼,後來還是因為政治主見不合,二人分道揚鑣,不少人說是荀彧之死是來自曹操的空盒子慰問,這是一種說法,但是也有史料記載,荀彧是病死的,論曹操和荀彧的關係,第二種的可信度高,論討論吃瓜,第一種流傳最廣。

    荀彧沒什麼黑點,如果說缺點,就是亂世之中理想化太高了,權利可以拯救一個人,也可以改變一個人,對於理想的過完完美追求,讓荀彧最終鬱鬱而終。

    總的來說,諸葛亮和荀彧是沒有什麼黑點的,只能說是缺點或者不足,因為這兩個人一定要被說有什麼黑點,也會被人反駁,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11 # 遊少偉

    只要是人就一定有黑點,強行把一個人扣上個完美的帽子然後找黑點,這本身就是搞人。

    諸葛亮其實蠻多的,但其實如果非要找一個,就是錯用馬謖,劉備臨終前特地叫他別重用馬謖,結果滅了波大團,如果不是這次重大失誤,後面什麼窮兵黷武,排擠李嚴,攻城無力之類的問題可能都不會那麼明顯。

    常言道言多必失,謀多必敗,多做多錯,不管是再強的選手,都有不少敗績,喬丹是體育界唯一公認的神級選手,都有不少瞎眼的資料,何況是幾十年治國和行軍打仗。

    但是話說回來我不覺得荀彧有什麼道德上,或者決策上的黑點,如果強行要說,就是把家族和漢室的榮譽,看的比吏治和天下臣民的生活重要。說不好聽點,就是個八賢王,而曹操正好是個雍正,他們的矛盾是必然的。

    曹操主張的是寒門法家,荀彧主張的是士族儒家,因為他本身就是漢朝清華北大校長,代表的是士子的利益,只有維護漢朝的正統,才能確保士族佔據朝廷高位,保證士族地主的既得利益,而不被下面有能力有功勞的寒門上來壓下去。

    這必然會導致天下統一後,土地兼併,官紳特權,朝廷國庫空虛,曹操事後曹丕出於政治妥協的九品中正制,到司馬炎篡魏,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孫恩起義,都可以說是九品中正制的必然結果。如果雍正不心狠手辣,或者老八當政,大清是撐不到鴉片戰爭的。

    荀彧可能命好就好在他沒能真正掌控大局,所以一生沒啥汙點,道德楷模,還有忠名。

  • 12 # 山野老人

    諸葛亮和荀彧這樣的人有沒有黑點呢?

    古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是人就有黑點,諸葛亮、荀彧等也不能例外!

    諸葛亮有什麼黑點呢?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是詩人陸游對《出師表》的頂禮膜拜!

    諸葛亮寫《出師表》,讓諸葛亮千古流傳!

    如果結合史實讀《出師表》,你就會知道,這是諸葛亮自吹自擂!

    《出師表》是欺世盜名之作!

    下面簡單列舉三點理由說明:

    一,《出師表》有言:“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這句話與史實 不符:

    第一,劉備從來就沒有提拔過這些人,所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是欺世盜名。

    第二,費禕是諸葛亮的親信,董允是董和的兒子。

    董和是諸葛亮的部屬、親信,所以,諸葛亮重用費禕、董允等是典型的拉幫結派。

    郭攸之是誰?

    熟讀《三國演義》、熟讀《三國志》的人也不一定能說出這人的出處,因為《三國演義》就從來沒有提過這個人,《三國志》也沒有這個人的傳記,只是在有些地方順便提及這個這個人的名字。

    劉備信任的郡守、侍中廖立說:“郭攸之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什麼能力,把他放在三人之首,純屬於湊數。”

    諸葛亮為什麼拿郭攸之湊數呢?

    就是利用郭攸之這個人來掩蓋他任人唯親這個毛病。

    廖立還說:“蜀國重用這些人,沒有希望!”

    第三,諸葛亮除了重用費禕、董允之外,還有蔣琬、馬謖、姜維等人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這三個人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向劉禪推薦呢?

    因為這三個人確實拿不到桌面上來。

    蔣琬是劉備當年要以瀆職罪處死的罪人,是諸葛亮擔保,才留下性命。

    劉備死後,受到諸葛亮重用,一路攀升,最後升到諸葛亮的位置。

    馬謖是劉備當面對諸葛亮交代過,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

    姜維,劉備從來沒有見過。

    這樣三個人,諸葛亮自然不敢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來搪塞劉禪。

    第四,劉備真正“簡拔以遺陛下”的是李嚴與魏延。

    李嚴是託孤大臣,分管軍事,地位僅次於諸葛亮,後來被諸葛亮打入冷宮。

    魏延是劉備任用的漢中郡守,是把關人物,後來也不受諸葛亮待見!

    綜合這四點,說諸葛亮寫《出師表》是欺世盜名,一點也不過分!

    二,《出師表》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也是假話!

    《隆中對》開宗明義:“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梁父吟》寫了些什麼內容,現在無從考證,但是可以看出應該是勵志之作。

    為什麼說《梁父吟》是勵志之作呢?

    從後面的內容可以證明這一點:“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管仲、樂毅是什麼人?

    管仲是一代名相!

    樂毅是一代名將!

    諸葛亮自比這兩人,可見其志向不小。

    由此看出: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言不由衷。

    再者,諸葛亮平時交往的都是什麼人?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等這些人都是有大志向的人!

    與這些大志向的人在一起,能說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嗎?

    三,《出師表》有言:“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這些與史實不符。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都是些什麼人呢?

    侍中是指郭攸之與費禕、尚書指陳震、長史指張裔、參軍指蔣琬。

    郭攸之、費禕前面說過。

    陳震是什麼人呢?

    陳震,《三國志》有傳記,稱之為“貞良”之臣,名副其實;稱之為“死節”之臣,有點言過其實。

    張裔是什麼人?

    張裔,《三國志》也有傳記,這個人既不能稱之為“貞良”之臣,更不能稱之為“死節”之臣。

    張裔早年是劉璋的部下,後來成了劉備的部下,當他去益州郡任太守的時候,被雍凱抓住送到了吳國,生死不明,後來,諸葛亮將張裔從孫權那裡營救回國,委以重任,又與同僚關係緊張。

    參軍蔣琬前面交代過。

    諸葛亮為什麼將蔣琬、張裔等並不是“貞良死節之臣”而稱之為“貞良死節之臣”呢?

    最少可以看出諸葛亮居心叵測!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人品,與社會流傳的名聲出入很大,誤導了歷史社會!

    荀彧的主要黑點是不理解曹操,曹操與時俱進,荀彧還是抱著老黃曆,最終被曹操拋棄!

  • 13 # 公明淏

    諸葛亮不但有,而且還令人髮指。荀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平衡遊戲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