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民心態
-
2 # 關東俠客
李自成(1606一1645)是一個了不起的農民起義領袖,歷經十八年艱苦努力,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順政權。自古"王候將相寧有種乎",別看李自成出身卑微,他能夠在眾多的起義領袖中脫穎而出,個人的才智是出類撥萃的。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他的失敗也是歷史的必然。
一,李自成集團沒有長遠的戰略目標。起義初期,為了能夠吃碗飯,能夠活下去,眾志誠成,百死一生取得天下。大順軍進城已後,整個集團已腐敗了,大官兒發大財,小兵搶小財,已完全失去了進取心,民心。進京考試不及格,失敗是必然的。
二,沒有派大將鎮守山海關。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以後,開始嬌傲自滿,目空一切。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口頭上投降了,實則處於觀望太度。如果,李自成派李巖或劉宗敏鎮守山海關,把吳三桂調入北京城,多爾袞的八旗軍或許不敢冒然入關,歷史或將改寫。
三,冒然出兵山海關。吳三桂在山海關造反以後,崇禎十七年(1644)十三日,李自成親自率二十大順軍討伐,他缺泛戰略眼光,沒有考慮到清軍入關因素。李自成的大順軍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和他起義的一幫烏合之眾。另一個部分是以降將唐通率領的明朝邊軍,能征善戰,裝備精良
在山海關下一片石,唐通大敗,清軍入關。次日吳三桂大戰大順軍,當雙方人困馬泛時,多爾袞率全部八旗軍攻陣,大順軍全線潰敗。李自成在永兵抵抗失利後,退回北京,舉行登基儀式後即退往陝西。假如,李自成不茂然出兵,憑北京城拒守,各地將領來勤王,或許不會敗的這樣慘。
四,李自成遇到了強有利的對手。清軍統率多爾袞十幾歲就領兵作戰,是天才的軍事家,他制定了八先舉大兵以收晉豫,次第定東南之局,最後統一中國的策略,十月兵分兩路進攻大順軍。李自誠本想憑潼關天險拒守。,耐何,遇上了剋星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有一支經過洋人訓練過的炮兵部隊,潼關天險很快失守。李自成率大順軍退回西安,由商洛山出豫西,進入襄陽,五十萬大軍亳無鬥志。
五,李自成失去天下士子之心。當初,李自成西安稱帶,建立大順政權的時侯,明朝中的有識之士認為大勢已去,李自成將是真龍天子。於是乎,放下身段,紛紛來投,形勢一片大好。
李自成為取悅民心,曾提出均田,勉糧的口號。但是,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是需要錢的。怎麼辦呢?只有打土壕,吃大戶一條路可走。大順軍走一路搶一路,進入北京以後,又以"追贓助餉”為口號,從明朝三千多官員中,考問出七千萬兩銀子,吳三桂就是這樣被逼反的。
天下士紳和官員非常失望,投入大清陣營。有能力的組織民團和大順軍死磕。1645年5月,李自成率大順軍餘部進入湖北通山九宮山,被當地民團打死,剩下的三十餘萬大順軍投了南明。
-
3 # 萬歲1148858845
唉!李自成進京之後有一個原明朝官員王仙蕙給李自成上書《平江南策》,因為明朝的財政,物資大部分都是依靠江南的支援,那麼李自成建立新朝也是如此安排,在上書之前王仙蕙的同僚就告誡他,李萬歲爺與太祖爺(朱元璋)皆出身草莽,恐怕會嗜殺,好殺人!王答,今上(李自成)仁慈,不殺人爾!同僚答,時日尚淺,焉知其不殺人?李自成一直想做洪武第二,包括他在西安建都以後就有顧君恩建議暫時不北上而是南下佔領江南再北伐,李自成確實認真考慮過,還為此賞賜顧君恩女樂隊一部,最終還是決定先北上取得政治上的合法地位再南下進而逐步取得天下,畢竟背後還有張獻忠的勢力,以及明朝南方勢力的威脅,這也是後來有的李自成向崇禎提出的封秦王,割據西北,外平遼東內遏群寇的談判條件,可是崇禎不想做義帝楚懷王或者是韓林兒被淹死
-
4 # 笑似花解語ID
李自成?
想到李自成,我彷彿就能想起,崇禎皇帝被一群拿著糞叉子的農民軍搞死了時候的心情有多麼複雜。
想到這裡,我不禁笑了起來,哈哈哈哈!
-
5 # 婁南散客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其實我認為李自成是有足夠可能也有足夠機會將他大順政權發揚光大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他有兩個關鍵時刻的抉擇值得深思。
立足未穩,直取北京
縱觀李自成前期與明軍的鬥爭,甚至不能用敗多勝少來形容,可以說是屢戰屢敗。無論是曹文詔,賀人龍,還是盧象升,孫傳庭都一度是他的苦主,只能靠著詐降逃竄來勉以維繼。不過得益於小冰河期層出不窮的天災和大明朝廷的黨爭人禍,以及崇禎皇帝的多疑反覆和明軍精銳在遼東戰場的不斷損耗,流民軍不斷壯大。
崇禎十六年十月,李自成滅亡孫傳庭的秦兵軍團,大順朝正式成為了關中地區的新主人。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穩固根基,增強對地方掌控力度,讓大明與滿清繼續糾纏,自己南下攻取富庶的江南地區,最後一舉蕩平天下。但事實上他做了另一個選擇,直接攻打北京,以圖一戰滅明,這也為之後埋下了隱患。
放棄北京,盡失人心
可以說一直到一片石之戰前,李自成是“時來天地皆同力”,一路除了周遇吉寧死不降外,眾多堅城雄關無不望風而降。只因人心都已覺得二百年大明氣數已盡,是到了亡國換新主之時了。一旦拿下北京的李自成,在士大夫地主階級眼中將是當之無愧的正統。所以,大明首都,不世堅城,不戰而降,李自成也達到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消滅了大明,大順不得不面對更強大的對手滿清。一片石之戰,李自成引以為傲的五部老營最終沒能頂住八旗勁旅和關寧鐵騎聯手進攻,不得不退守北京。
此時,又是一個重大的抉擇,是戰是退?
坐擁北京堅城,手握查抄而來百萬巨資,尚有可用之兵數萬,多爾袞也不可能願意用寶貴的騎兵來打攻堅戰,但李自成選擇了棄城而走,將中原正統之位拱手讓給異族,此可謂“亡天下”。如此一來,天下人望盡失,之前歸附的明朝故吏紛紛反戈一擊,連基本盤的關中也是反叛不斷,“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大順朝轉眼間成了風起而散的煙雲。
-
6 # 溫和的長者
只能說是一群沒有重建新王朝統治戰略意圖的流寇無產者,說他們是農民起義軍也就勉強給個政治名譽,準確評價李闖集團的話,絕對是寄付在腐朽破敗的大明病體之上的惡性腫瘤,也是徹底壓垮存世二百多年朱姓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7 # 華叔歷史講堂
首先,這個提問本身是有問題的。第一,李自成稱王已經很久了,一開始他就一闖王自居。第二,四十天應該是指李自成進駐北京到退出北京的時間,而從大順建國到李自成被殺應該是一年零五個月的時間。所以,我感覺問題應該是:李自成從進去北京到被清軍打出北京,為什麼只堅持了四十多天。
如果問題是這樣的,那麼什麼失民心什麼的就不重要了。李自成是失去了民心,但這並不是他只在北京堅持四十二天的主要原因。
我認為李自成在北京失敗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鼠疫,一個是吳三桂。
鼠疫:都說研究歷史離不開氣候變化,當然也不能離開流行病學。
在明代末年,世界進去小冰河時期,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災難,當然這裡麵包括由旱災導致的鼠疫。
崇禎十六年,也就是李自成攻入北京的前一年,北京的鼠疫,疫情非常嚴重,夏燮《明通鑑》記載:“京師大疫,死者無算。”染病死亡之多,無法計數。《崇禎實錄》又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殮者”。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40%甚至更多。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李自成攻進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所以,李自成的部隊,在北京鼠疫的大環境下,自然也是染了鼠疫的。然而可怕的是,李自成的部下作死的殺死了那個能治療鼠疫的人。所以感染了鼠疫的大順軍隊,戰鬥了自然是下降了的。
吳三桂:吳三桂在攻防北京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大順,還是大清,甚至是退到中原的大明,都是想爭取到吳三桂的。因為山海關實在是太特殊了,這個地方的戰略意義太重要了,即使是後來的解放戰爭中,依然如此。
所以,李自成沒有爭取到吳三桂,是斷送他前程的主要原因。在吳三桂和清軍的兩面夾擊下,李自成只能退出北京。
-
8 # 老伊先生談史
大順軍能夠摧毀立國將近300年之久的明王朝,其為何會慘敗於遊牧民族清軍之手呢?
一、一直處於流動作戰,沒有建立牢固的後方根據地
李自成的大順軍從起義開始到最終失敗為止,其早期基本上是處於流動性的作戰,他們每佔領一個地方,並沒有對佔領地進行建設和改革,由於李自成採取流動作戰,農民軍佔領的土地得而復失。李自成在起義後期也不重視後方根據地建設,急於佔領北京而沒有穩固的大順政權核心根據地,大順軍只是臨時性的佔領土地,留守兵力不多,這給了各處被打敗的明軍死灰復燃的機會。缺乏對後方根據地的建設和鞏固,這是李自成從一開始就犯的大錯,由於沒有穩固的後方根據地,大順軍作戰就缺乏堅強的後盾,這影響了他們計程車氣,縮小了他們作戰迂迴的機動空間。
二、農民軍首領的缺乏長遠戰略目光
無論是李自成,還是他的謀士李巖、牛金星等人,他們都農民階級出身,他們在打仗之前都一直呆在家鄉農村,他們的眼界和視野都很狹窄,農民軍首領們頭腦裡充滿著小農思想意識,其往往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卓識,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李自成等人小富即安,完全無視了關外清軍的威脅,似乎明清戰爭僅僅是前朝往事,沒有對北方作出任何防禦準備。當他們於1644年農曆三月攻陷北京之後,農民軍首領們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和物質,被巨大的勝利完全衝昏了頭腦,他們不是積極的鞏固大順政權並消滅清軍,而是急於清算前政權的貪官,想著怎麼享受榮華富貴,這種落後的小農思想意識嚴重的干擾著李自成等農民軍首領們,終於遭致了災難性的禍患,在之後,李自成的軍士們在北京城大肆搶劫,將領們都驕傲自滿並過上了奢侈的生活,最終,北上山海關的精銳大順軍被清軍和吳三桂的明軍擊敗,李自成等人只得敗逃出北京。
三、大順軍謀士們的整體素質不高
李自成手下有名的謀士,比如牛金星和李巖,這兩人都只是舉人出身,他們曾經在私塾當過老師,但都是自學成才的底層小知識分子,其並沒有經過系統性的教育。他們活動的區域也只是在自己家鄉,這導致他們沒有全域性觀,眼光狹隘,這些來自下層的知識分子們,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政治,都無法為李自成提供好的參謀決策。這使得他們在日後的戰爭中始終無法把握全國局勢的整體走向,讓他們的戰爭決策多少都有諸多失誤的地方,這給以後的戰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成了農民軍的致命缺陷之一。
-
9 # 默默人生5065
第一,原先農民義軍的組成,大都生活所迫,為了飽肚。並無區分年齡,文化程度,及身體條件等,所以不出半年時間,報名參加人數已超萬人之眾,當初李自成並無宣佈其主要綱領,目標,目的,也無事先對農民軍的培訓。但勇氣十足,聲勢浩大。
第二,在1638年,李自成率領義軍出征,結果在潼關南原,受到明軍將領洪承疇,孔有德等截擊,傷亡慘重,全面潰敗,只存少數人馬逃至西安,經過休整,重整旗鼓。提出口號,凡參加義軍,所在地不徵糧。其隊伍激增至超十萬之多,並立旗號闖王,年號大順,並且宣佈綱領,目標。及各路將領帶隊,出征京都。
-
10 # 思想也是生產力
沒腦子,不是當皇帝的料,認知水平低下,草莽匹夫,遠不如劉邦聰明低調。請的智囊也是一個街頭算卦的水平。
不要說他,整個明朝就沒有一個讀過《道德經》的人,都是一幫匪氣十足的傢伙,中原文化就是這樣敗落的。
-
11 # 鑑鐘樓主人
起事乘危登帝位,
功成旋即叛斯民。
封京三日行強掠,
烹狗寵奸昏聵君。
[注]
叛斯民、烹狗寵奸之事,可詳見郭沫若先生《甲申三百年祭》之論述。
-
12 # 使用者白剛
一、對當時的形勢估計不足。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佔領北京。隊伍出現了麻痺思想,忘記了還有滿清勢力,沒有提防。結果,被滿清勢力趕走了。
二、李自成佔領北京以後,隊伍驕傲放縱的情緒日盛。只知道享受玩樂,不考慮眼前的危險。把後路都斷掉了,結果就是自掘墳墓,起義軍失敗也在所難免。
-
13 # 陽春疊峰
闖王李自成起義失敗的原因是驕傲自滿,放縱浮華,
也就是說腐敗!
-
14 # 阿凡提評論ttt
與時代精神不符 出身卑微。導致制度,政治,文化,經濟出現問題。這些問題出現之後,迫使吳三桂與清軍入關。 吳三桂已經清軍入關,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
15 # 秦興陝西秦川興平
一、目光短淺。
二、胸無大志。
三、腐敗無能。
四、不思進取。
五、只知享受。
六、取得了一點成績,就停駐不前。
七、思想狹隘。
八、不是做大事的人。
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苟富貴,毋相忘”
十、李自成在推翻了明朝後,問將士們“你們想做什麼?!”眾人說“過年好,我們就想過年。”李自成說“那咱們就天天過年”,很快就被清兵消滅!
秦興於二0二二年八月二十四日(農曆七月二十七)5:58
-
16 # 隴畝民
但清廷為什麼沒有失敗呢?可見,大順政權之所以站不住腳,不是因為領導層腐化墮落,失去貧苦群眾的支援;恰恰相反,由於它沒有成為維護官紳地主階層的代言人。繼續執行打擊官紳地主的政策,引起縉紳們的強烈不滿,因而沒能穩固自己的統治區。
相反,清廷為何能夠打敗李自成,入主中原,就在於清廷籠絡了漢族的官紳地主。
多爾袞為了贏得官紳地主的支援,搞出了很多政策。比如,什麼明朝官員只要歸順清朝就官復原職,甚至加官晉級。同時明確宣佈,凡屬被起義農民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這些政令一經公佈,那些飽受大順政權鐵拳打擊的官紳地主,無不彈冠相慶。
一提起李自成的的失敗啊,大家很自然而然地,將腐化墮落與李闖王聯絡起來。事實是不是如其所言呢?並不是,而且恰恰是與此相反。
李自成作為農民起義的首領,在沒有開外掛的情況下,以凡人視角來看,是相當出色的。
李自成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為什麼這樣說?從闖王起兵的這十幾年來,一直到他的敗亡,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可有一點,從來沒有放棄過,這一點就相當的厲害。不信,對比網上非常流行的那個曾國藩,在和太平軍對壘的時候,是什麼情況?區區幾次敗仗,便要尋死覓活的,幾次三番地要投水自盡。
李自成可謂是不忘初心的榜樣和模範,從他入主北京城到和清兵開戰,攏共不過20來天,在此期間,對百姓是秋毫無犯,對官紳地主,則是重拳出擊,可以說完全保持了初心。即便是即位稱帝了,也不忘與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個個封王封侯,並且最令人歎服和敬佩的一點,自始至終沒有發生過內訌。
從李自成三月進駐北京,四月在山海關為清軍打敗,到次年的五月轉戰途中死於湖北。為什麼李自成似在頃刻之間,便轟然倒塌走向失敗了?
歸結起來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得國太易。
大順軍在短短三個月時間裡,就佔領了包括京師在內的整個黃河流域。大順政權與其說是打下來的,不如說是從見風使舵的地方官僚手中接收的。
儘管奪取全國的過程,如烈火烹油般熱鬧,但背後並沒有非常紮實的根基。官紳的投靠,不過是眼見大勢已去,把明亡順興看成是歷史上常見的改朝換代罷了。從而為了自身利益,紛紛倒戈歸附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儘管其中有人爭先投靠,其實各自都是心懷鬼胎,有些人希冀躋身於新興的大順朝定鼎功臣之列,有些人為形勢所迫而隨大流。
反觀歷史上的哪些王朝,無一不是從一城一地建立政權,一步一個腳印奪取天下。這個過程,劉邦用了七年,朱元璋用了十五年。但李自成從襄陽政權建立到攻入北京城,滿打滿算僅有一年。
其實細分一下失敗的緣故,無非兩方面。
在軍事上,缺乏戰略眼光。因為在李自成看來,清廷在遼東的用兵,以及三次深入內地,都是和明朝之間發生的事,自己從未和清軍交戰,彼此無怨無仇,與自己無關。對於的逐鹿中原的嚴峻形勢一無所知,從未將遼東日益崛起的滿洲貴族軍事力量當回事。他幾乎沒有意識到,清軍將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亦如李自成在北京集結的軍隊,完全不足以抵禦清軍大規模的進犯,並且還將主力部隊分散於各地,其結果已經註定。
在政治上,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未能依據客觀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政策。採用暴力和刑罰,對已經投降的明朝官紳進行追贓掠奪。這些官紳地主本想依靠李自成維護自身利益,沒想到反而成為被其打擊的物件,將業已倒向自己的官紳地主推向自己的對立面。當大順軍在軍事上勢如破竹地向前挺進時,各地的官紳地主懾於兵威,表面上俯首帖耳潛伏忍受,骨子裡卻咬牙切齒待機報復。
回覆列表
內外兩個原因。內,農民起義都是活不下去了,才起來造反的,無非是想吃飽穿暖,過好日子,但普遍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打下北京後,自己沒治國經驗,按說應該搞統一戰線,吸收一些願意歸順的明朝舊官員來幫助自己搞這些專業活,可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反倒是貪圖享樂,盤剝欺凌他們,甚至趕盡殺絕,造成這部分舊朝實力派鐵了心跟起義軍死磕,吳三桂就是其中一個。從全國範圍看,當時明朝皇帝雖然死了,但實力仍然巨大。即使清軍不打進來,李自成也懸,最終也得失敗。事實上,清軍打進來以後,南明還堅持了好幾年,足見其實力仍存。外,是清軍打進來。歷史事實是,內外兩股勢力結合起來,吳三桂和清軍聯手,李自成的農民軍根本就招架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