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鉤沉者小王

    我覺得前面反對討伐,是因為鄧艾沒有了解到司馬昭伐蜀的政治意義,後面反對鍾會撤軍,是因為看到博取功勞的機會。

    司馬昭的低點

    在263年,司馬昭準備伐蜀的前三年,可以說他遇到了最大的轉折。

    260年,司馬昭再度推辭晉公、加九錫的封賞,跟當年曹操魏公加九錫的路子一樣,基本是曹魏的實際掌權人。結果意外發生了成濟刺死曹髦一事,讓司馬昭有點措手不及。

    為了平息保皇黨等人的怒火,讓成濟背了鍋,而沒有聽從陳泰的建議腰斬賈充,畢竟賈家和他們司馬家交好,但有些人不買賬。

    在小王看來,司馬昭的奪位程序因為曹髦之死延期了,他極有可能是想學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的方式來當上皇帝,否則名不順言不正。

    隨後,又因為各種因素殺了王經、嵇康、呂安等人。特別是王經被殺,在《資治通鑑》記載,是因為沒有向司馬昭稟報曹髦討伐他的事,這擺明了司馬昭在排除異己。

    既然短期內不行,司馬昭只能尋求新的契機,伐蜀在小王看來就是如此,司馬昭的伐蜀策略是提前跟鍾會商量很久的,當時反對的人很多,唯獨鍾會贊成。而鍾會什麼人?司馬昭的親信,與傅嘏密謀保住司馬昭軍權、出謀劃策攻破壽春、建言殺嵇康等等,都是出自他手。

    伐蜀條件不成熟

    面對司馬昭的伐蜀,鄧艾其實跟群臣的意見是一樣的,就是條件不成熟。

    鄧艾從256年開始,都督隴右諸軍事一直到262年,差不多7年時間。和姜維任大將軍後,兩邊打的不可開交,特別是後面三次,鄧艾在持有優勢的背景下防守成功,擊退了姜維。

    對於姜維的評價,鄧艾曾說“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承認姜維的能力,只是因為他鄧艾,姜維才被吃得死死的。而司馬昭定下的策略是一舉拿下蜀國,三年之後,藉助巴蜀水域順流的優勢,水陸並進滅掉吳國。

    一舉滅蜀在包括鄧艾的不少大臣來看,根本不現實。特別是後期鍾會被姜維擋在劍閣外、準備退兵時,更說明了司馬昭的伐蜀之策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因素,攻伐蜀國的各方面條件並不具備。如果只是謀取漢中之地,鄧艾或許就不會反對。

    但鍾會為什麼同意?因為鍾會知道司馬昭伐蜀的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目的,需要在伐蜀中取得成績來獲取奪位的資本。

    於是,面對鄧艾的屢次反對,司馬昭派自己的主薄師纂前去勸說,可能是說明了其中的關鍵才點醒了鄧艾,或者直接用命令強壓,鄧艾於是奉命行事。不過另一個倒黴蛋鄧敦就沒這麼好運了,大軍集結後還說不能出兵,直接被司馬昭斬殺。

    特別是263年10月,司馬昭因為鍾會等人的頻繁報捷,漢中的拿下,急急忙忙受封晉公、加九錫,不正說明了此事伐蜀的政治意義。

    滅蜀的一搏

    當鍾會被姜維擋在劍閣外時,因為地勢險要、久攻不克,運糧路程又比較遙遠,便開始商量退兵的事。

    但是鄧艾上書分析了雙方形勢後,認為姜維死守劍閣而不救後方,那麼這種進攻其空虛之地的方式,一定能滅掉蜀國。

    其實早在鍾會想退兵之前,鄧艾就想讓昔日的部下諸葛緒和自己一同從漢德陽入江由、再由左儋道向綿竹偷襲成都。但諸葛緒認為自己的任務和鄧艾一樣,只是牽制姜維,滅蜀的主力是鍾會所部,所以拒絕了這個提議,轉而向鍾會部靠攏。

    原本認為打不下蜀國的鄧艾,此刻看到了曙光。加上鄧艾原先的部將段灼後來上書時,曾提過鄧艾此人,性情急躁,喜好功勞,所以鄧艾看到功勞擺在眼前,想搏一搏。

    至於為什麼擺在眼前?因為當時陰平郡沒有重兵防禦。

    姜維當時曾上表劉禪,最好是派遣張翼、廖化帶兵分別防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魏國偷襲,但是劉禪聽信鬼巫之言,沒有聽從,說明陰平等地沒有重兵把守,而鄧艾極有可能在前期的籌劃偷襲中,掌握了這個情況。

    所以,面對無人防守的區域,如果能偷襲到腹地,一舉克敵,大機率能立下不世之功,鄧艾八成就是想到了這一點,加上喜好功勞的性格,才反對撤軍。

  • 2 # 斧以斯之

    鄧艾為何反對討伐蜀漢,後來又反對撤軍?

    鄧艾是一個軍事家,他的判斷都是出於軍事的判斷。司馬昭是一個政治家,他的判斷超出了單純的軍事。

    俗話說:百出之蟲死而不僵。諸葛亮在蜀國建軍立制,他的一整套系統建設下來,蜀軍戰鬥力極強,往往在數量相當甚至劣勢兵力的情況下大敗魏軍,司馬懿只能堅定地用起了烏龜戰略。諸葛亮死後,蜀軍的建制未改,將領依然是他當初選拔的人才。主將姜維的將略不輸給魏國任何一人。

    加以蜀國江山險固,蜀國一直以來都是進攻有餘,防守是毫不擔心的。真愛在防守蜀國前線多年,對蜀軍的戰鬥力、地理環境的險惡是瞭然於心,所以權衡戰力、地形他的判斷是攻蜀絕無可能,因此極力反對。

    而司馬昭瞭然軍事只是政治的附屬品,蜀主劉禪庸劣,奸邪在側,上下離心,百姓困苦。以純軍事來說誠然毫無機會,然而姜維卻帶著蜀國主力在沓中種麥,遠離了老巢;漢中天險門戶漢、樂二城主將蔣斌竟然投敵。這兩個攻蜀成功的決定性因素都是由政治造成的。

    因為害怕小人黃皓姜維才連年北伐,為的是擁軍自重。又不敢回成都,所以以種麥為由駐軍邊遠之地。蔣斌投敵這種偶然事件其實也是政治不清人心搖動之下的必然。

    乃至後來的劉禪輕易投降也是政治根本的對比所必然出現的事件。

    當鍾會出乎意料的輕易殺入漢中後,姜維憑著高超的指揮藝術撤回劍閣,在蜀中天險面前鍾會完全無能為力,他準備撤退,這一退就意味著前功盡棄。

    而這時鄧艾憑著他軍事家的敏銳發現了常人無法想象的戰機。

    西方的漢尼拔曾說:判斷一個將領是不是偉大的軍事家就要看他是不是有卓越的冒險精神。無疑鄧艾就是這樣的軍事家。

    他鑽進陰平七百里無人深山,出其不意的從蜀國腹地冒出來。這是常人所不敢想的,而他做到了。

    總的來說,鄧愛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所以他能建立奇功。而他又是一個不及格的政治家,這導致他在建立奇功後竟然無辜喪身滅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粉可以做饅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