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極權

    孟子說:「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又說:「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儒家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追求理想人格的塑造。孔子言行思想無論是在文學鑑賞領域還是在現代社會發展中,都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 2 # 小群群7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末期教育家。

    他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人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思想。

    他的“庶,富,教”就指明:勞動人民,有了豐足的物質生活,要受政治倫理教育,安分守己。

    他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教育與環境的影響。

    言行關係:他的“仁,義,禮,智,信”。“吾始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認知與實踐:“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孟子肯定,“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觀點。

  • 3 # 紅花東廠

    眾所周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可又遇到事情是先說了再幹,還是幹完了再說那。不管怎樣,言代表淡化你的幫助,行是不求回報,這樣才是真正的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 4 # 無生道

    要求別人和要求自己往往不是一個標準。所以就有了“行不言之教”。“不聽你說什麼,更要看你做什麼”這種外交辭令我們經常會聽到。您說呢?

  • 5 # 鄉下人1個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言語要遲鈍,行動要敏捷。“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孔子說:“古時候人們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說得出而做不到為可恥。“

    孔子要求“訥於言兩敏於行“,是因為言快而行慢,意思是言行要一致。孔子說古時候人們不輕易把話說出口是怕自己做不到,也是強調言行要一致,反對說了做不到或者只說不做。

    毛主席十分重視孔子的這些說法,他把兩個女兒取名為李訥和李敏,即本乎此。毛主席一直倡導實事求是,說到做到,已成為我們黨的行為準則,所以能取信於民,帶領人民群眾去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言行一致,言出必隨,實事求是,說到做到,既是行為準則,也是良好品德習慣。

    作為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習慣,是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

    首先是誠實教育。

    小孩子說慌,在現實生活中是常態。孩子小,怕大人呵斥,設奈何常以說慌希望過關。雖然家長和老師常常不準其說慌,但不重視或馬虎也屬常見。所以要重視,不斷點醒,不斷強調。《狼來了》便是我輩自小讀到聽到的教育故事。孩子養成不說慌的良好習慣,才能由戒小慌而不至於長大後撒大慌和彌天大謊。

    其次是行為規範教育。

    中小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歷來受到重視,還有中小學行為規範準則的頒佈實施。但時下在追求分數的學習競爭狀態下,已有明顯放鬆,所以學生中撒慌,言行不一,或只說不做,說了也不做到,甚至不肯說不肯做,不把行為規範放在心上的現象不一而足。以前的學生受到“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批評便已羞慚滿面,現在恐怕行不通了。這就要求老師除了自身垂範外,還要採取多種多樣生動形象剛柔並濟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培養學生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習慣,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培“和“養“上狠下功夫。筆者這裡也是“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但我相信,我們的老師們,有的是智慧和方法,只要我們重視起來,一定會取得成功!

  • 6 # 健康衛士262

    子曰:“言必行,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告訴世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言而有信,不能失信於人,背信棄義則令世人唾棄!

  • 7 # 王營評教育

    關於言和行的關係,《論語》中,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又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一貫主張做人要言行一致、謹言慎行,所以他認為古代的人不輕易說話,原因在於他們害怕說了做不到,會失信與人,自取其辱;做為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更應當說話謹慎,行動敏捷。

    聞一多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他曾說過這樣的話:“人家是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是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做為詩人和學者,他把後期的主要精力用於唐詩和楚辭的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做了,但是沒有說;做為革命家和民主戰士,當李公樸先生被害後,他明知凶多吉少,卻執意去參加李先生的追悼大會,面對特務的槍口,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發表了義正嚴辭的《最後一次講演》,為了正義的事業,慷慨就義,他說了,也做到了。臧克家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中對他作出這樣評價:“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從聞一多先生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在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將言和行高度統一的“真君子”形象。

    言行一致、說做統一,也是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重要內容。當今時代,社會上多了一些誇誇其談,說人話、不幹人事的空頭理論家,卻少了一些腳踏實地、幹事創業的實幹家。因此,對學生進行說做統一的誠信教育,既是培養有責任感的未來社會公民的需要,也是學生將來正確處理各種複雜人際關係,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

    培養學生言行一致的良好習慣,首先要培養學生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說到做到的美好品質。凡是學生自己訂立的學習計劃,制定的學習目標,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要督促學生去落實;對家長、對老師、對同學的口頭承諾,無論情況發生多大變化,都要讓學生不折不扣地去實現。要讓學生懂得,一個人具備了說到做到的美好品德,實際上就為將來的事業成功奠定了基礎,就能夠在未來的職場競爭中贏得別人的信任,身邊也會有許多真心朋友,事業也會一帆風順;反之,一個愛誇海口,經常失信於人的人,則會失去朋友的信任,只能讓人敬而遠之,成為孤家寡人,事業也會遭受重大挫折。

    其次,要培養學生先做後說、做了再說的良好行為習慣。無論什麼時候,做總比說重要,只有在做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做事酸甜苦辣的滋味,才有說的發言權,否則就是突談,因此做不到或者沒有認真做的事情寧願不說。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種型別的學生,做演講或者寫文章頭頭是道,但是看一看他的行為,卻不是那麼回事,說得比做得好;還有一種型別的學生,不善言辭,看上去很木訥,然而卻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無論思想品德還是學習成績都非常突出,做得比說得好。光說不做,或者會說不會做,這樣的人只能去說別人的體驗和感受,說出來的話不會讓人信服,久而久之,便會失去說話的權利,終生一事無成。

    再次,培養學生言行一致的良好習慣,家長和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表率。事實證明,有些學生愛撒謊、說大話,大部分都是從成人那裡學來的,有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說出來的話不兌現,當孩子問起的時候,故意編織一些言過其實的謊言;有些老師喜歡給學生許諾,答應學生的事不辦,等到該兌現的時候,又找出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使學生心中長期的渴望頃刻化為泡影。成人的言行不一,不守信用,必然會影響到孩子,因此,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美好品德,必須從成人做起。

    我們倡導培養學生言行一致、謹言慎行的良好習慣,並非剝奪學生說話的權利,遇事木訥遲鈍,唯唯諾諾,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孔子也不是這個意思,他只是強調,在說和做的價值判斷上,做遠比說更有價值,說了就一定要做,或者做了以後再說,所謂君子“訥於言、敏於行”,並非讓君子只做不說,只是希望君子說話要深思熟慮,不說空話,不說沒有事實根據的話,因為畢竟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說話能力也是衡量其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面。

  • 8 # 小蜜薯設計

    謹言慎行,言行一致。謂之:言必行,行必果。

    孔子論述言和行的關係:言與行的關係是信,言可復。

    就是你答應的事,必須去實現。

    君子的標準是仁、義、禮、智、信。

    《論語》中有多處論述言行關係的語句: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

    孔子認為:先行後言、敏行慎言、言行統一。

    在現代而言,更簡潔的理解孔子的話的意思就是,不是不說話,而是要善於言,善於說話和表達;敏於行就是在行動方面要敏捷。

    《論語·里仁篇》中的第二十四句“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如何培養學生言行一致的良好習慣?

    培養學生言行一致的良好習慣,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的美好品質,同時要注重方式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1、挖掘潛質

    有的學生是慢熱型的,潛質沒被發現,容易被忽略,而往往這類學生是非常有獨立思維和理解能力的,就需要老師去引導,最大程度的讓每一位內向或慢熱型的學生把潛能發揮到極致。

    2、讚揚與肯定

    學生就像一張白紙,老師和父母對學生的肯定和讚揚,能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點,從而更加的有信心,也更加的積極和進取好學。

    3、獎懲分明

    對於學生達到自己所定目標的給予獎勵,讓學生明確意思到定的目標要去實現它,要說到做到的決心,讓學生明白要有付出才有回報。

    對於前面答應老師要抄錯題,後面又拖拉沒做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小懲罰,讓學生明白言行不一致是不對的。

    當一些好的習慣和學習方式養成了,有利於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也有利於班級學生整體學習力的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命的意義本質上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對此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