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麒麟
-
2 # 狐諜X
1.蜀漢國力弱小。兵民國立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具備一口吃掉關中的條件,即使初戰攻克長安,作為曹魏首都洛陽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傾國之兵爭奪。到時曹魏大軍兵臨長安,蜀漢還是會撤軍。長安之戰乃是得不償失的無用之戰。
2.關中平原之地好,無險可守,必然形成拉鋸戰,雙方兵力懸殊異常,蜀軍兵少,必定不是曹魏的對手。
3.蜀軍糧運險遠,難以抗衡。假如固守長安,而魏軍切斷斜谷道等地,那麼蜀漢軍隊的後勤補給都會出現問題,糧草一旦短缺,蜀漢大軍必定不戰自潰。
我也無法獲勝。
-
3 # 一個大洋芋626
諸葛亮已經做了最好的打算並且去操作了,但最終病逝五丈原是沒辦法的事換我肯定不行。首先北伐,他目的不是伐魏,只不過不能不和魏軍打。北伐的終極目標我覺得是取涼並且在雍州站穩。然後以收服益州的手法完全控制涼州,收納羌人及胡雜壯大軍武。十幾二十年之後再徐圖東進。所以冒炸炸的要中出子午谷很無厘頭,你哪怕中出成功了,收的了場嗎,長安城下面對曹魏最精銳的中央軍團能活下一兵一卒啊?
-
4 # 富元製作
首先聯合東吳是必然的,東吳陸軍戰鬥力不行,可以與東吳方協商派兵將配合進攻,並承諾與孫權多分地盤及利益。
其次重金離間司馬懿致死,就像離間范增樣,沉浮十年不出兵向魏國稱臣進貢,多獻美女金銀給魏國君臣。腐朽其鬥志,等待時機。
再就是蜀國內治,休生養息十年,百姓稍安定,化解內部派系矛盾,暗中廣招人才儲備糧草。
最後聯絡匈奴與外邦同盟,推舉一位漢室後人接任漢帝,打出復漢旗幟等待時機突襲拿下許都,然後逐步分化瓦解魏國。
-
5 # 冷眼話文史
我的答案是:曹魏國力強於蜀漢3倍尚有餘數,正面決戰不可能取勝。若要取勝,唯有斷其外交、亂起內政,疲弱其國,休養生息,待時方可合縱聯擊,擊滅曹魏。
一、斷其外交
曹操收服了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族。一直以來可以集中力量對付蜀漢和東吳。若要攻曹,必使其四面楚歌,應接不暇。為此可和匈奴、羌族結成同盟,許與其利益,使其叛曹助蜀,另割讓南部邊郡與孫權,使其發兵北攻,這樣曹魏必抽調魏蜀前線兵力,防守東吳、西北和北方。待曹魏兵力薄弱之時方可出兵。
二、亂其內政
曹操內部吸納了各個勢力,可策反其中部分有野心的勢力,如西涼軍閥、青州部曲等。使曹魏戰爭實力在內耗中不斷減少,逐漸削弱其國力。
三、疲弱其國
效仿春秋戰國時疲弱敵國策略,針對曹魏地區逐年高價收購非糧食作物農產品,低價出售糧食作物。促使曹魏農業系統多生產非糧食作物農產品,如麻等,減少糧食產出。另每年秋收,派出多股小部隊襲擾、焚燬曹魏農田,劫掠邊境人口至蜀中以發展農業及人口。經年累月不斷疲弱曹魏國力。
四、休養生息
開展內政,修養生息,多儲錢糧,發展人口,效商鞅變法,改制軍隊,提升軍隊戰鬥力。將南蠻之地異族人口大批次遷入漢中附近,提高內部生產能力。
做到以上四點放有可能擊滅曹魏。不過蜀漢國力疲弱,無力向結盟物件提供足夠的利益,所以不可能斷曹魏外交,同樣因為提供不了足夠利益,也不可能瓦解曹魏內部。也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疲弱曹魏的經濟。最終只能剩一條修養生息,勉強維持國祚。
-
6 # 天晴愛睡覺
投降曹魏,然後篡位,改國號為漢;
不然沒可能的,蜀漢的國力太弱了,荊州丟失後,蜀漢只剩下益州,當時天下13州,曹魏獨佔其中最富裕的9州,以一州之人力物力對抗曹魏,怎麼都贏不了;只能內部攻破!
-
7 # 江岸好呵
諸葛亮選擇北伐,跟政治有關。劉備白帝城託孤以後,軍權在李嚴手中。因為北伐,軍事大權才逐漸被諸葛亮掌握。
首先,國家經濟富強、社會穩定。如果要想取得北伐成功,必須在夷陵大戰之後,休生養息,積蓄國力,解決好民生問題,特別是發展經濟,大力推進各領域改革,增加農業收入,做好、做到藏富於民。
其次,一要抓緊各類人才培養,並建立健全軍事人才培訓基地、軍隊管理制度;二要改革軍隊獎懲機制,大力推進以兵促農、兵農相互轉型措施,既使軍費開支減持,又能提高軍隊戰鬥力;三要大力發展軍隊建設和設施研發產業,提升國防實力。
三是建立軍事基地,設計設定相關情報部門和戰略研究機構,隨時為戰爭作準備。
四是選擇合適時機,靈活機動、發動北伐戰爭,既要勇於冒險,又要做出精準的判斷,一舉兩得取得戰爭的勝利。
綜合以上因素,就再看運氣了,既便運氣再差,也為後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
8 # 自由的鷹28185386
唯一的良機,就是出其不意趁虛而入長安潼關,按魏延計策。如果扛不住魏軍反撲,而失手潼關,或者說不從魏延計策,就不要去伐魏,退守漢中佈防即可,等待時機。實際上諸葛亮夫人乃是墨家弟子,精通機關製造,恐怕諸如木牛流馬,連弩,孔明燈等,其實都是出自夫人之手。諸葛亮本人也是治政高手,完全可以花上10到20年時間,把大西川開發治理得很好。魏國想攻擊蜀漢,同樣需要翻越秦嶺過來,蜀漢有實力擊敗,實際上曹真就試過,失敗了。吳國想逆水攻蜀漢,那也是天方夜譚。
-
9 # 癸辰淼淼淼
你讓我帶東西回去嗎?比如幾個喀秋莎?
或者幾發東風?
或者一把巴雷特加600發子彈也行啊。這玩意兒給黃忠老爺子,先300發練手,後面讓他瞄著曹操孫權陸遜夏侯啥的,一人一顆花生米。
要不,4輛坦克加一個班的教官?再加上柴油配方。
啥,不能帶武器?那我帶幾個人行不?請唐李靖,秦瓊,房玄齡,杜如晦,漢衛青,蕭何,韓信,張良,宋岳飛,文天祥,辛棄疾,明徐達,劉伯溫,還有幾十年前那幾位元勳一同去。
啥?不能帶?會改變歷史?
行行行,那我帶小說裡面的人,一個陳平安行不行,或者一個李慢慢?我都不帶那種揮手毀天滅地的。
這也不行?
那怎麼辦(=_=),讓我帶一堆學習資料唄。一本大百科全書,再把農業,工業,商業,封建王朝後來的什麼法律,戶籍制度什麼資料都帶上。準備一個t的資料,包括三國時期的名人,以及他們的性格,生卒年,足跡具體到月份。再帶一本三國志,一本晉書。差不多就夠了。【講真,讓我帶著這些回去也沒底,畢竟我不是陳曦】
啥?啥也不讓帶?就我腦子裡那點貨?那還挽個什麼狂瀾,洗洗睡吧,最多投了曹操,讓他趕緊統一三國然後北伐。
-
10 # 閒談三國
我的答案是:光靠北伐無法滅掉曹魏。而諸葛亮也許早就知道這點。只是不願放棄匡扶漢室的夢想。
至於如何滅曹魏,只能先發展內政,堅決內部矛盾。再考幾代人的努力來完成
北伐的無奈諸葛孔明在出山之前的隆中對中是這樣說的。聯合孫權,發展內政,等到曹魏集體有變化的時候,在率軍出征,討伐魏國。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所以北伐本就不是諸葛亮的本意,只是諸葛亮的無奈。因為在丟了荊州之後,蜀漢已經基本沒有任何統一全國的可能。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只是一種執念,他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蜀國可以有所突破。到了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或許已經感覺到自己時日不多了,也許是最後一次北伐了,所以採用分兵開墾的模式,打算打持久戰。只可惜最後病死於五丈原。
荊州戰場的意義1)糧草問題:我們從諸葛亮六出祁山中可以看到,糧草的運輸一直是蜀漢的大問題。諸葛亮的多次北伐都是因糧草不足而無功而返。但是如果荊州再手,完全可以講大量的糧草囤積在江陵。已荊州作為對抗曹操的主戰場。
2)戰術問題:諸葛亮六次北伐,全部出祁山。戰術非常單一,雖然魏延提出出兵子午道奇襲關中,但是由於太冒險被否定了。但是如果荊州在手,蜀漢的出兵方式就非常多了,這勢必分散了曹魏的防守兵力,如果曹魏重兵防守宛城,那麼魏延的出兵子午道可行性會大大提高。
3)人才問題:劉備入川,所帶領的是荊州集團。在蜀的格局也是荊州集團是最高層統治者,東州集團次之,最後是益州本土。在丟了荊州之後,荊州內部輸送給劉備的支援變少了,在一批將領老死後,益州本土集團會慢慢掌權,內部的不穩定性會提升。
可行的方案以下方案只是個人的遐想,能否執行有待考證。
在失去荊州後,蜀漢集團應該放棄快速統一全國之路。所以應該將戰略中心放到內部的建設上。
1)開墾荒地。讓蜀地人民過上好日子。這樣就算曹魏打過來,為了保住現在的生活,蜀地人民一定會奮力反抗。
2)鼓勵生育。連年的戰爭,讓整個中國的人口急劇下降,由於蜀漢在夷陵之戰後,損失了大量的勞動力。為了更好的組織軍隊,必須鼓勵生育。
3)開辦學校。教育可以興國,興辦學校,鼓勵更多得還是上學,為國家培養更多得能人義士。為將來得北伐收集人才
4)放權。諸葛亮在蜀漢最大的失誤就是事事親力親為,下面的人才得不到歷練。在諸葛亮死後,蜀漢人才急劇匱乏,沒有可以拿得出手得人才。放權一方面可以讓新人得到鍛鍊,也可以讓諸葛亮不這麼勞累,可以長壽些,這對於蜀漢來說絕對是有利得。
5)持續得小股部隊騷擾。透過持續派出小股部隊(100人左右),對邊境進行騷擾,刺探敵情。因為是騷擾,我覺得出兵子午道得方案也是可行得。
在一邊發展一邊騷擾的過程中,蜀國的綜合勢力會持續增長。等到司馬昭篡位時,或許派兵攻打魏國或許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結語在丟失荊州之後,天下格局基本就確定了,蜀漢再也無力北上。唯一的可能只能發展內部,等待曹魏的變天。這個過程或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和等到。但是諸葛亮不願意自己的夢想就此破滅,所以才一次又一次的發動北伐的戰爭。
-
11 # 使用者李森
一,養精蓄銳,發展經濟,擴充軍隊。蜀國的總兵力不足十五萬人,遠遠不能滿足軍事進攻需要,需增兵五萬,達二十萬兵力。在漢中以南地區常年保持駐軍五萬以上兵力進行以屯田,積累糧草,以備戰時之需。
二、曹魏為全力對付西蜀,己經與東吳修復了關係。諸葛亮北伐,曹軍完全可以不顧忌東吳而放手與蜀漢開戰。為打破曹吳的關係,可迅Superb人去東吳談判,恢復與東吳的聯盟關係,挑動吳國對曹魏產生仇恨。在發起北伐開始之時,最好說服孫權同時向江北發起佯攻,地點最好選在江夏,如果能攻佔江夏,即可乘勝向北方的豫州佯攻,讓曹魏誤認為要進攻洛陽,與蜀軍成東西合圍之勢。必然調動兵力向東阻擊東吳軍隊的進攻。這時蜀軍可以出子午谷出奇不意的佔領潼關天險,阻斷潼關與長安的軍事連繫。再迅速出漢中向長安方向進攻,曹軍東西不能相顧,必遭大敗。
三、命馬超帶領人馬返回西涼,重整旗鼓,伺機向曹軍發起進攻,曹軍必然調兵西進迎戰,蜀軍即可分兵向西截斷曹軍退路,與馬超合殲西進的曹軍。佔領關中廣大地區,再合兵一處向長安進攻。由於佔領了關中廣大地,收復了長安,便可逐步向中原地區擴充套件,最終實現了光復漢室的夙願。
-
12 # 內蒙農夫
諸葛亮六出祁山,未滅魏,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一)自備備,曹操死後,曹丕逼獻帝禪位,建立大魏,定都洛陽,而諸葛北伐時,正是曹丕,曹睿時期,這時的大魏,文臣武將還是不少的(到姜維北伐時,魏華人才亦不少,況有司馬兄弟,實力不容小視),不是誰想滅就能滅的,況司馬懿健在,豈容諸葛輕易滅之,二)諸葛先征服南蠻孟獲,後出師北伐,經濟等方面的實力也大大減退,由於長期北伐,不少人才早逝,三),出入川地太難,以至於糧草供應不濟,如荊州仍在蜀漢這邊,還好些,四),諸葛事事親為,大為辛苦,身體難以支撐,前期雖勝,後期司馬復出,堅守不戰,耗盡蜀國國力,秋風五丈原,諸葛病逝,北伐失敗,,筆者認為,如果諸葛休養生息,自劉備死時算起,休息十到十五年,出奇兵於子午谷,前後夾擊,或許有一勝算,或出兵奪回荊州,亦可北伐成功。
-
13 # 愛好軍史
依蜀國的財力,是滅不了曹魏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那是強為所難,自不量力,消耗了蜀國的力量,我認為我如果是諸葛亮,我就偃旗息鼓,閉門整國軍備,先發展國力,等國家強大了,曹魏力量弱小時再伐魏也不遲。
-
14 # 淺夢微醉
曹魏強,蜀漢弱,若僅憑一己之力想伐魏成功,難於上青天。諸葛亮如想成功,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1、曹魏內亂。在曹真和司馬懿爭權之際,如能成功用細作離間曹睿和司馬懿的關係,甚至造成魏國分裂,再逐一擊破,伐魏成功性更高。2、堅決的聯合吳國,共同起兵,讓魏國顧此失彼,同時如有可能,可利用西羌勢力牽制魏國西涼兵馬,達到合縱連橫的目的。3、建立完善的補給線,確保蜀國糧道暢通,並善於任用可信賴之人擔任護量重任。4、團結內部荊州派系及益州派系,積極發掘人才。5、活得夠久,依依東望,望的是時間。
-
15 # 散澹人
乾脆擁護以曹操為首的東漢集團算了。荊州丟了西蜀的北伐實力就不夠了,多次北伐只使得自己生靈塗炭。撼曹不動。再說曹操也是個偉大的政治家,治國能力不差。
-
16 # 箭與橄欖枝
其實蜀國在三國中的實力是最弱的,地盤小,人口少,雖然益州土地肥沃,但是蜀國的的地盤還是多山地,不像魏國大多數都是平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諸葛亮再有才華,搞來搞去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看諸葛亮每次北伐兵馬都是再10萬以下。
打仗除了計謀,更重要的是糧食和人口。所以如果我是諸葛亮我會和魏國聯合先幹掉東吳,和東吳談協議滅掉東吳之後,東吳的地盤和人口要四六分賬,但是起碼要把荊州長沙這一帶拿在手裡,這樣整個蜀國就多了很多平原地區和人口,國力就會有所增加。
滅掉東吳後,我會放手大部分的政務交給李嚴等蜀國大臣處理,只在一些大事上稍微提些意見,自己去主攻研究一些更好的攻城器械(能創造出木牛流馬的人,這方面肯定沒問題,訓練部隊,這樣自己沒有那麼累能活的久一些,國內也不會因為自己獨攬大權而矛盾重重。派原來西涼的部隊,去訓練一隻強大的騎兵。要知道魏國多平原,他們的騎兵是非常強大的。
司馬懿是一個強大的對手,所以要離間司馬懿和魏國君主的關係,例如在派遣間諜魏國都城到處散播三馬食槽,最好可以幹掉司馬懿。在魏國肯定還有很多人心向漢的,可以把他們爭取過來為自己所用。
-
17 # 逾鴻溝
三個觀點,:一,增強自身實力;二想辦法或等待魏國內亂;三,說服吳一同伐魏。以蜀國彈丸之地,要想吞併魏國,除了地利人和,還需等待天時
-
18 # 莫名之名
蜀國北伐失敗的根本是人才凋零無繼任者,前期劉備攢下的人才到後期都死得只剩諸葛亮一個人了還贏什麼?諸葛亮北伐只是不得己而為之,因為不主動出擊創造機會進攻魏國蜀國就離亡國不遠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實屬難題,本人不敢與諸葛丞相相比,如果說徵求我意見,我選擇守土,安民搞生產,養人口。等國富民強了,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