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頭頭史道

    頭頭是道

    三國演義第43章‘ 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卻說袁紹興兵七十萬大軍,望官渡進發。夏侯惇發書告急。曹操起軍七萬,前往迎敵,留荀彧守許都。’

    其實發生在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真實兵力數量相差很大,袁紹軍約11萬餘人,曹操軍約兩萬餘人。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實行,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繼而擊潰袁軍。此戰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打下基礎。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

    網路圖片僅供參考

  • 2 # 熱點下的八卦

    真正歷史上,袁紹佔據青,冀,幽,並四州,領精兵十萬攻打曹操,而此時的曹操兵不滿3萬,大概在2萬多,而且糧草不足,總體還是曹弱袁強

  • 3 # 一朵跳躍的浪花

    歷史上對官渡之戰的論述非常多,官渡之戰將袁紹踢出了爭霸之局,歷史地位很高,關於雙方的兵力,歷史上通常的記載是袁紹是十萬左右、曹操兩萬左右,比例基本上是曹操的兵力是袁紹的五分之一,雙方之所以差距這麼大,我闡述一下我的看法:

    ——官渡之戰圖,摘自傅樂成《中國通史》

    第一,兵力層面曹操不佔優勢,但是在氣勢勝過了曹操。

    曹操南征北戰,疲於應對,應該集中了自己所有的兵力,理論上應該屬於疲兵之師,但是細分析就會發現,曹操的這些將領和士兵在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屬於少而精,但是人數太少了。而反觀袁紹,十萬多人的大軍,兵強馬壯,以精銳之師出征攻打曹操,理論上曹操無任何勝利的機會,勝利的天平基本上傾向了袁紹。

    第二,非正義之戰在人和方面已經處於下風。

    三國期間,戰爭的正義性非常關鍵,非正義的戰爭收到道德的攻擊,無論在各個諸侯都是很憎恨這種行為的。袁紹雖然兵力強大,但是由於師出無名,敗象出現。袁紹出兵的時候其手下謀士就勸說他不要出戰,可是袁紹優柔寡斷,當斷不斷。沒有抓住曹操的軟肋,而是在不恰當的時候發起了戰爭。

    第三,戰爭在於整體的謀劃,而不是靠義氣用事。

    曹操經過幾年的南征北戰,已經具備了軍事家的素質。反觀袁紹,他並不是帶兵打仗的,利用祖上的名聲,儘管手下名臣武將眾多,可是真正實戰的人太少了,很多人不自覺的驕傲,根本瞧不起別人,儘管人數眾多,但大多是烏合之眾。打勝了可以一鼓作氣,打敗了就蔫了,很難聚齊人氣。當顏良文丑被誅的時候,士氣已經低到了極點,這時候袁紹並沒意識到曹操的可怕,還是按照常理按部就班準備戰爭,在一個有準備的人面前,倉促應戰敗局已定。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在天時、人和方面佔據了優勢,在地利方面是各佔優勢的,可是袁紹沒有把地利優勢轉化為勝勢,註定了失敗的結局。也把自己提出了爭霸之局。

  • 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曹操) (袁紹)

    袁紹方面

    此時袁紹已經佔有了北方的青、冀、並、幽四州,成為勢力最強的諸侯。對於袁紹出兵官渡的兵力《三國志》記載比較清晰,在《袁紹傳》《武帝紀》都有明確為十多萬人。

    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袁紹傳》

    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武帝紀》

    而且在官渡之戰勝利後,記載“餘眾偽降,(曹操)盡坑之”。據《漢紀》記載,這次坑殺有八萬人。《獻帝起居注》記載,“凡斬首七萬餘級”。這也從側面說明袁紹此次出兵應當在十萬人左右。

    曹操方面

    出兵的數量相對沒有那麼精確了。能夠確定的是,袁紹士兵的數量確實要多於曹操。這在袁紹方、曹操方都有體現。沮授曾說“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田豐說“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曹操也曾寫信給荀彧說“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敵我雙方看法出奇一致,就是曹操兵力要弱於袁紹。那麼曹操兵力到底該多少?首先,看《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但對於這個模糊的數字,裴松之也表示反對,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魏武初起兵,已有眾五千,自後百戰百勝,敗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餘萬,餘所吞併不可悉紀,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至少。

    那麼我們透過零散在《三國志》各處記載,來看一下曹操官渡之戰的兵力。

    曹操“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武帝紀》

    程昱:”袁紹在黎陽,將南渡。時昱有七百兵守鄄城”“昱收山澤亡命,得精兵數千人,乃引軍與太祖會黎陽,討袁譚、袁尚。”《程昱傳》

    曹洪:“洪將家兵千餘人,就溫募兵,得廬江上甲二千人,東到丹楊復得數千人,“《曹洪傳》。

    曹仁:”仁亦陰結少年,得千餘人“”虜其男女三千餘人“《曹仁傳》

    于禁:”太祖初征袁紹,紹兵盛,禁原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于禁傳》

    樂進:”遣還本郡募兵,得千餘人“《樂進傳》

    李典"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眾隨太祖"《李典傳》

    李通“與其郡人陳恭共起兵於朗陵,眾多歸之。時有周直者,眾二千餘家,與恭、通外和內違。”“酒酣殺直”“盡並其營”。“又生禽黃巾大帥吳霸而降其屬”。《李通傳》

    任峻“今關東有十餘縣,能勝兵者不減萬人”,“峻獨與同郡張奮議,舉郡以歸太祖。峻又別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百人,願從太祖。”《任峻傳》

    等等,再加上受降呂布餘部和張繡歸降。有曹操受降的三十萬黃巾軍保底,經過篩選,加上其他歸附之人手上士兵,即使保守估計,曹操手上應該也有近十萬的兵力,即使不如袁紹,也是略微不如。不會像《三國志》記載的“兵不滿萬”。否則也無法與袁紹“分營與相當”。

    那麼即使這樣為什麼荀彧還會說曹操“以至弱當至強”之語,大概是袁紹是外線進攻作戰,曹操屬於內線作戰,需要防備的地方眾多,而且還要防備後方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關中的韓遂、馬超等人,不得不分兵把守。所以,曹操是拿不出十萬兵力投入到官渡。考慮到官渡之戰屬於生死存亡之戰,曹操拿出半數以上的兵力兵力投入其中,也是合理的。

  • 5 # 清風鑑史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中非常經典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那袁紹和曹操雙方的兵力到底是各有多少呢?根據史書記載,當時袁紹一共有11萬人,而曹操只有2萬人,袁紹的總兵力是曹操5倍還有多的,其實在古代雙方戰鬥力這麼懸殊的背景下,弱勢的一方還能勝利的戰役還真不多,但是曹操奇蹟般的做到了。可能有人會說袁紹的指揮能力實在太差了,可以五個打一個結果還打輸了,當時又沒有導彈大炮這種大範圍殺傷性武器,袁紹是怎麼把自己給弄輸了呢?其實還真就是因為袁紹的指揮出現了巨大失誤。

    其實兵力多的一方一般都會選擇主動出擊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袁紹卻一直不肯大舉進攻,還等到了曹操把兵力完成集結,最後袁紹大將顏良、文丑還被擊殺,也是讓袁紹吃下了第一場戰敗的苦果。當時袁紹的每支部隊最少都有1萬人,而曹操一共才兩萬人。所以曹操肯定不會傻到飛散自己兵力還和你打,所以把自己的部隊全部聚集在一起,但是袁紹那邊卻沒有這樣做,還是拿原來的陣型去和曹操打自然就落了下風。

    不過袁紹雖然初戰失利,但兵力依然還是絕對的優勢。所以曹操也沒輕舉妄動,雙方開始僵持起來。期間袁紹這次也變聰明瞭,把自己的大部隊都集結到了官渡一帶準備和曹操殊死一搏。而當時荀彧也對曹操說,“只要能防守住袁紹這一波的攻勢那勝利的天平就會發生逆轉,所以主公千萬不能退守一步,先退的人士氣就會衰弱。只要能讓袁紹的部隊不再向前推進就能出奇制勝,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請主公務必堅持住。”也正是因為荀彧的這番話,曹操資訊倍增。除了防守以外還想方設法攻擊袁紹的糧道,使袁軍出現補給困難。

    後來局勢真的出現了轉機,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突然叛變,而且還向曹操獻計夜襲烏巢,最終曹操帶兵突襲成功把袁紹大軍的糧草全部燒燬。最後袁紹只能撤退,但軍隊士氣已經全無,而且內部將領還發生了爭論和矛盾。這下子袁紹雖然兵力多,但是精神上的防線已經被擊潰,曹操這邊卻士氣大增直接一舉擊敗袁紹獲得了這關鍵一役的勝利。

    其實袁紹的確不是一位合格的指揮官,竟然在這麼大的優勢下被逆轉翻盤。當然曹操這邊完全是靠著堅韌的意志力和大膽的戰略取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從這點上來看還是非常佩服曹操的。看了這麼多相信大家也對官渡之戰時雙方的兵力比較瞭解了,你覺得袁紹會戰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 6 # 四川達州人

    袁紹當然不會有70萬。

    袁紹大約不足11萬,曹操應該超過2萬。

    表面看,袁紹軍力強大,還有接近1萬騎兵的大殺器,軍糧也更多,可惜袁紹軍隊戰鬥力整體差距曹軍不少,內部鬥爭激烈,實際與曹操勢均力敵。

    但整體來說,曹操局勢不利。實在因為糧食缺乏,難以堅持。若非許攸逃奔,曹操再對峙一個月都難,一旦自官渡撤退,曹操的局面會更難。

  • 7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對於官渡之戰中雙方的實際兵力,尚有爭議。

    個人仍然傾向於相信《三國志》、《後漢書》的原始說法,即:曹操兵力不滿萬,袁紹近十萬。

    《三國志》、《後漢書》基本一致

    《三國志.武帝紀》提到:“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張範傳》提到:“今曹公以敝兵數千,敵十萬之眾。”

    《荀彧傳》提到:“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

    而《後漢書》記載也基本相同。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中則記載:官渡之戰後,袁紹到蔣義渠軍中,收集了部分散眾,“餘眾偽降,曹操盡坑之,前後八萬”。(《資治通鑑》說坑殺七萬)

    此前,曹操已殲滅淳于瓊萬餘兵,戰後,袁紹收集了部分兵力,但仍有八萬之眾投降曹操,可見袁紹總兵力接近10萬是差不多的。

    看來,在官渡前線,曹操兵力只是袁紹1/10,曹操兵力萬人左右,袁紹10萬左右。

    這一點,基本權威史書的描寫基本相同。

    質疑之聲

    但是,自從裴松之開始,歷來對此就不乏質疑之聲。

    裴松之先生的質疑是:曹操不可能只有這麼點兵!別的不說,你光是收集了青州兵就至少數萬呀!

    而其他質疑還有:官渡是平原,無險可守,幾千人,如何擋住10萬敵軍?幾千人,如何坑殺8萬降卒?

    不過,這些質疑也都是“推理式懷疑”,並無證據佐證。

    個人見解

    對此,個人看法是:曹操總兵力當在數萬,但官渡前線兵力近萬。

    誠如裴松之先生的質疑,光是青州兵就不只萬人了,曹操總兵力當然不只萬人!

    但是,曹操前線只能投入萬人。

    1、糧草不濟。

    (1)、糧草確實不夠。

    此前,曹操爭戰多為時不長,圍攻下邳三個月,其中,曹操就曾因糧食緊張而考慮過退兵。

    官渡前線對峙,歷時半年。

    (2)、袁紹的策略加劇了曹操的困難。

    曹操曾制定新的法令,加緊徵收,但效果不佳。有的郡縣倒向袁紹,曹操只得將未叛郡縣所徵發還人民。

    袁紹打拉並舉,一些官吏、豪族已有離心傾向。

    同時,劉備、劉闢等人攻略汝、潁,許都以南,都不太平。

    2、精兵政策。

    我們注意到:有不少曹操部隊都在承擔後勤任務,並沒有承擔作戰任務。

    比如:李典。

    李典家族兵馬此前已有作戰經驗。

    但是,官渡之戰時,他們只承擔後勤運輸任務。

    既然官渡前線只能以精兵為主,那麼,紀律鬆散的青州兵等部隊,自然不能部署到前線了。

    3、官渡是曹操精心選擇、建設的野戰陣地,以一敵十,可能。

    官渡,確非名關險要,但曹操並非不能在此以少制眾。

    官渡,是曹操早已選定的決戰陣地。

    黃河雖是天然屏障,但渡口多,分兵把守,極為不利,只能作為遲滯線,而官渡,前有官渡水,東有陰溝與官渡水會合,西南有圃田澤(現已消失),是較為理想的決戰區域。

    早在199年12月和200年1月,曹操即已開始在官渡進行陣地建設。他在官渡水南岸構築陣地,修建城壘等各項防禦措施。

    以曹操之能,“先處戰地”,以少制眾並不奇怪。

    至於說曹操數千人如何坑殺七萬降兵,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專屬於官渡之戰的問題。

    因為:白起如何坑殺40萬趙軍?項羽坑殺20萬秦軍?所有這些大規模坑殺怎麼做到的,我們也都說不清楚,如何能說清楚曹操如何坑殺袁軍俘虜呢?

    因此,個人仍然傾向於相信陳壽的說法:曹操以萬人左右與袁紹十萬之眾在官渡交戰。

  • 8 # 歷史看生活

    官渡之戰

    一、參戰兵力:袁紹軍約11萬人、曹操軍約3~4萬人

    (一)結合史料分析,曹操分兵各處的部署如下:

    1、曹操駐守官渡的主力部隊——約10000人

    2、東郡太守劉延駐守白馬——約1000人

    3、左翼的于禁所率援兵——約4000人

    4、夏侯惇押送糧草——約5000人

    5、曹仁平定汝南郡叛亂——5000人

    6、宛城張繡率眾歸降——5000人

    曹軍中直接或間接參與了官渡之戰的數量,大約在3萬人。考慮到戰爭中會戰死不少士兵,所以曹軍直接參戰人數為3-4萬。

    (二)袁紹兵力:《資治通鑑》、《三國志》的說法一致:“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估計兵力11萬~12萬,其中騎兵1萬多。

    二、時間: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共計一年零五個月

    三、歷史背景: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徵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可動員兵力10萬以上。

    四、戰勝關鍵:

    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鬥,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1、曹操於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3、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五、歷史評價: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反觀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了套100平方左右的房子,什麼裝修風格能搭實木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