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竹國人1
-
2 # 戶外部落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一生中寫了很多關於月亮的詩歌,如靜月思,月下獨酌,關山月,把酒問月等等、等等,每一首詩都有自己獨特的意境。
如果研究詩歌中的中心思想,不同的詩歌分別反映了,一個遊子對家鄉的思念,與社會不容合的孤獨,戍邊將士生活的悽苦,盼歸的心念,及對自然界的想往,對生活的熱愛等等。
李白的詩歌寫的很美,有濃郁的畫面感,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如身臨其境。
-
3 # 知北遊2020
李白的詠月詩,思想價值為表達和塑造了一種中國人的家文化的情懷,審美特徵為將我(詩人),月,家聯絡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有的意象,在以後的詩詞文化中,無數詩人都將詠月,代表著對家鄉的一種思念。
比如,我們熟悉的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由月光的聯想月亮,看到圓月,聯想團圓,進而勾起思念家鄉的情懷。
李白的詠月詩歌文化中,還有一種表達孤獨的思想價值,藉以詠月,似乎只有月亮可以作為朋友,只有月亮懂得我(詩人),進而表達一種不得志的特殊審美文化意境。比如:李白的《月下獨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那麼,為什麼李白的詠月詩文化會產生如此特殊的思想價值和審美特徵呢?
這是由於李白的放蕩不羈的性格和詩歌文化特徵所決定的。李白一生遊歷中國的各大名山風景,另外有些一腔抱負,卻又放蕩不羈。所以,常常會有一種孤獨的感覺,而人在孤獨的時候最容易思念和寄託感情的就是對家的思念。如此,李白的詠月詩文化中就形成了特有的詠月,思鄉,表達孤獨而又灑脫的一種文化。
-
4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個純客觀的物體,但自從人類意識到它的存在,它便成為原始神話或傳說的內容之一,如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由此可見,月亮這一物象早已進入了人的審美視野,詩人李白將月亮作為寄寓詩人主觀感情的載後,“月亮”這一意象便有了複雜的思想內蘊,起到了一般詞語難以替代的傳情達意的作用。
古往今來,很多文人都鍾情於“月亮”意象,李白詩文中寄情於月,在李白現存的一千多首作品中,詠月詩約有三百多首。李白的詠月詩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首首都是傳世佳作。那麼在李白的詩作中,“月亮”這一意象有什麼樣的精神核心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月亮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與夜互相輝映、互相襯托,這種美麗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皎潔的月光更使人聯想到月亮的高潔,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文思如泉湧。《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一個“上”字和一個“攬”字就表達了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嚮往與追求。《贈孟浩然》:“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現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繪其超群脫俗、風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達了詩人的敬慕之情。
月亮是孤獨與失意的象徵,寄託著詩人思鄉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悶。
月亮與故鄉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絡,人一旦離開故鄉,便會感覺到一種深沉的孤獨和感傷,詩人往往借望月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以緩解遠離故鄉的孤苦無依感。李白在《靜夜思》中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僅僅以月寄思鄉之情,更將其闡發到對親人、友人、家國的思念。如《對雪醉後贈王厲陽》:“清晨鼓棹過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樓。”“明月”意象是思友之情的象徵,表達詩人在感嘆人生苦短之時對友情的懷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詩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詩人透過它將自己的關切與同情帶到遙遠的夜郎西,交給不幸的友人王昌齡。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青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託著作者“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時,對故國故人的深深依戀之情。
月亮高高懸掛在天上,可望不可即,於是月亮常常成為孤獨與失意的象徵,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總是以月為知己,藉以自我安慰。如《長相思》:“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在這裡,以月喻美人,又以美人隱喻皇帝,隱含了詩人被放逐還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
月亮是宇宙永恆的象徵,寄寓了詩人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亙古不變的,象徵永恆的月亮常常作為生命有限的對照物出現在詩人的構思中,它喚起了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與歷史意識,喚起了面對廣大時空的人生喟嘆,觸發起悠遠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現總伴隨著闊大蒼涼的宇宙情懷、浩渺悲壯的天問意識和雄渾高古的審美境界。
以《把酒問月》為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恆的存在閱盡歷史滄桑,因而引發對人事匆匆、宇宙無窮、人生有限的思考。詩人將自我與明月融化到宇宙間,感悟月亮對人生的啟迪,從而淨化自我、超越自我。
李白對明月的描寫,貫穿了他的一生。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的童稚遐想,直到在“故國見秋月”後病老逝去,月亮始終照著詩人的身影,照著詩人的足跡,照著詩人的心靈,伴著詩人走過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創造的符合中國人深層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內涵和情感意蘊的“月亮”意象,成為古典詩詞審美領域的明珠。
-
5 # 夢為歷史
我們要想清晰的瞭解李白的詠月詩具有什麼樣的思想價值和審美特徵,首先我們簡單瞭解一下李白的詠月詩五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從中看其思想價值和審美特徵。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不禁抬頭望著天上的明月,想起了遠方的家鄉)
《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譯文:玉砌的臺階夜裡已經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佇立露水便浸溼了羅襪;只好回到室內放下水晶簾子,仍然隔著透明的簾子凝望秋月。)
《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了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思邈雲漢。(譯文: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恆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雲天。)
《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譯文: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輕輕漂浮在迷茫的雲海裡。長風掀起塵沙席捲幾萬裡,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白登道那裡漢軍旌旗林立,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自古來這征戰廝殺的場所,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現實,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譯文:天上有月亮的歷史有多長了?我現在放下酒杯來問一問它。明月高 高掛在天上,人們想攀登又不可能;但不管走到哪裡,月亮卻又始終伴隨 著我們,不離不棄。明月皎潔,如明鏡飛上天空,映照著宮殿。遮蔽月亮 的雲霧消散殆盡,清涼的月光盡情揮灑。我們只是看到月亮每晚從海上 升起,難道不知它清晨便隱沒在白雲之中了?月宮之中,白兔在年復一 年地搗藥,嫦娥仙子孤獨地生活,又有誰與她做伴?現在的人看不到古 時候的月亮,但現在的月亮也曾經照過古時候的人。古人和今人彷彿流 水一樣在世間走過,大家看到的月亮都是這樣。我只願意在一邊唱著歌 一邊喝著酒的時候,月光長照在酒杯之中。)
從古今中外文學史上,基本每位文人墨客都把明月當作禮讚的物件,抒懷的情感寄託。但沒有一位能夠李白這樣愛月一生,寫過這樣多的詠月詩,無論境界,手法想象都登峰造極,那李白的詠月詩有著什麼樣的思想價值和審美特質呢?
思想價值 :對時空的包容非常大,沒有固定的時空空間,沒有特定的環境。對其明月的取向立意沒有停留在某一領域,思鄉詩、宮怨詩,諷諫詩等等,紛紜複雜又明瞭可辨。
審美特徵:具有強烈清晰的動態美,悲壯美,清幽美和雄奇美,這也體現了李白的豪放和放蕩不羈的性格特點。
-
6 # 麥穗日記
李白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開啟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高潮,在他近千首詩歌中,描寫月的意象的詩就高達400多首,創造了獨特的浪漫意象和思想價值。天才詩人李白一生對月亮情有獨鍾,他對月亮的描寫也多表達一種光明的嚮往、懷才不遇的慰藉、思鄉愛國的寄託,以及時光易逝、人生難料的感慨,李白用“月”的描寫創造以一種清新飄逸,豪邁奔放,意境神往的情境,讓人每每讀起來都意猶未盡。
一、詠月以表達對光明的嚮往天寶年間,李白的詩歌入宮為仕,此時的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沒過幾年,戰爭便席捲而來,當他看到兵荒馬亂,百姓流離時,他寫下《丁都護歌》:
雲陽上徵去, 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 拖喘一何苦。以底層人民的出征,兩岸的富饒做對比,來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更是希望朝廷能夠體恤百姓,為民做事。
又有《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以唐代長安城的明月下,普通農戶的搗衣聲,遙望邊塞的戰士,他們的妻兒日夜在家為戰士織布做衣,為了讓他們冬日穿上棉衣,著實辛苦,而邊塞的將士日夜戍守,也非常辛苦,李白衣此時表達時間和空間上的思念,表達了他想盡快讓戰爭結束,百姓早日團圓的心願。
在李白的詩中,月亮是皎潔明亮的,亦可象徵他對黑暗的厭惡,期盼光明儘快到來的急切,所以,李白借詠月詩,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忠心,百姓的同情。
二、詠月來表達懷才不遇的心緒李白是一個為了自我理想,不肯安於現狀、趨於現狀的人,所以他與那些阿諛奉承的諂媚之人格格不入,也非常厭惡那些醜惡複雜的權貴鬥爭,所以他找不到和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便以月為友,以酒為伴,做下《月下獨酌》的佳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作者在繁華叢中喝著酒解悶,舉起酒杯才知道對面沒有可以說話的人,才發現自己孑身一人,站起身來才發現有自己的影子陪著自己,舉起酒杯與月亮碰杯,才知道重重疊疊的影子,竟不那麼孤獨了!李白在失意之時,與天上皎潔的明月為友,表露自己懷才不遇、渴望遇到知心之人的焦灼,更是表達自己對國家政治清明的慰藉。
更有《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這首詩中,李白寫了自己見舊友時高興的心緒,但卻由於舊友即將離去,略感悲傷,做出此詩“欲上青天攬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志同道合之人的喜歡,他恨不得去把天上的月亮摘下來,時時刻刻陪著自己聊心事,突然間又覺得有些事情難以解決,即使抽刀斷水,舉杯消愁都無法徹底消除負面情緒,結尾一句”散發弄扁舟“才真正表達了自己對權貴的不屑,要擺脫苦悶,逃避現實的解決方案。
三、借月思想愛國,聊以慰藉古往今來,有很多詩人借月來思念故鄉,特別是唐宋時期的詩人,很多都會詠“月”來暗喻家鄉情愫。如唐代岑參“漢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辛棄疾的“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而李白一首《靜夜思》便承載了無數少年的思鄉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寥寥數句,朗朗上口,幼時所記,此生難忘。這首詩讓億萬華夏兒女記憶深刻,每當漂泊在外時,都會想念家鄉的月亮,想念故土的快樂。
更有《古朗月行》中: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小學時,初讀此詩,還不解其中道理,成年後,再看此詩,才覺得幼時的可愛,那時候不知道什麼是月亮,叫錯了名字,但是又覺得它天宮裡王母娘娘的梳妝鏡,在雲層上面飛呢!而詩人李白成年後怎會不知那是月亮,只不過是在回憶小時候的童趣,幻想政治清明,卻未料到黑暗的政治,惹得自己憂喜苦悲。
四、借月來表達時光易逝,人生短暫,流年最易把人拋李白的浪漫,更多的體現他對宇宙自然的通透,400多首詠月詩,該是在多少個黑夜中與月為伴,才作出的佳句?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歸, 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李白月下沉吟,思考良久,才發現知音難覓是常事,古往今來多少詩人懷有雄壯抱負都難以實現,如今再想起謝眺,才知道他那時的心意,可我現在的心意又有誰懂得呢?作者對時光流逝,難遇知己,芸芸眾生,誰都揹負著誤解看得太透徹了,才會如此對著月亮,對著宇宙沉思彩雲易散,琉璃易碎,人生難料的釋懷。
李白對歲月易逝的感慨,多由月而發,再如《把酒問月》中寫道: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說,現在的人見不到古時候的月亮,現在的月亮卻照耀過古時候的人,古人和現在的人都像流水一樣是時間的過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樣的。李白用古時候的月亮和現在的月亮的同樣性,來表達月亮的不變,人的變化,古今對照,時空交錯,可以見得詩人對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結語李白400多首詠月詩,表達的主題範圍很廣,他用清新飄逸的風格,或豪邁表達理想的追隨,或惆悵表達對官場權貴的不滿,或感慨世事變遷,或寄予家國的思念,都是李白對月亮的表達,月亮在李白的生命中,不僅是摯友,可以聊表慰藉,更是永恆,來啟示世人,千事萬事,皆是浮雲,為有宇宙,可得永生。
而如何借宇宙的不變,在歷史的年輪上留下足跡,我想,李白做到了!
-
7 # 野駱駝9777
李白的詠月詩,有什麼樣的思想價值和審美特徵?
李白的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古有“李白斗酒詩百篇”之說。
充分證明了李白詩酒結緣的浪漫主義色彩。
【詠月追思】充分說明了李白家國情懷。
李白在一生中各個階段,都寫有詠月詩。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選以上兩首示李白思鄉,思人代表作。
《秋浦歌其十三》
淥水淨素月,
月明白鷺飛。
朗聽採菱女,
一道夜歌歸。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
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
玲瓏望秋月。
選以上兩首示李白,月下細膩觀察女人動態描寫。
《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白雲端。
仙人垂兩足,掛樹作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選以上一首示李白初次描寫月亮,表達了樸素的大自然情感。
透過全詩簡短敘述,便讓人們充分理解了月亮在古代神話故事裡面朦朧而神秘的狀態。
月亮
古代中華民族就奉她為月亮女神
它離我們遙遠,在每個月裡只能有半月相見。
它離我們最近,在每個月中,我們都能見到最大最親的銀盤。
我們人類對月宮的探索才剛剛起步。現在我們偉大祖國發射的玉兔號月球車,代表全人類首次成功著陸月壤背面。並且透過攜帶的高倍紅外攝像機,拍攝出清晰的月背全景圖。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透過月亮表面的取樣回收,就對月亮的研究更精深一步,逐步揭開月亮的神秘面紗。
這將是中華民族科學發展對於神秘月亮探索研究程序中,唐代詩人李白和各朝代文人墨客始料不及,並歎為觀止的重大科學進步。
【宇宙科學探索無止境】中國人依靠科學研究,逐步實現揭開宇宙各個未知的奧秘,我們一定會走在世界的前列。全面展現中國實力,表達中國雄心。
李白的【舉頭望明月,】
成為了【昂首登明月。】
野駱駝2020年5月3日
-
8 # 軫念信箱
善於以月寄託情思的大詩人李白,曾經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詠月詩篇。在眾多詠月詩中,《關山月》這首樂府詩,是抒寫離情別苦的一篇佳作。
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望邊邑 一作:望邊色)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大詩人李白
不知當年李白是否雲遊過玉門關,是否體會過關山之月送給徵人的那份淒涼。但從《關山月》的詩意中,我們會感受到,李白對“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月出之景的描寫是非常真實具體的。徵人戍宇在天山之西,他們看不到月出大海“輝光亮海天”的壯美,卻能領略到“蒼茫雲海間”的雄渾。月亮從橫且在天山之上的雲海中升起,這對在此戍邊的徵人而言,並不感覺新奇,他們更多地想知道,雲集於天山的蒼茫雲海,是不是歷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而聚集到這裡來的?他們看不到家鄉,看一眼家鄉飄過來的雲也是一種偌大的安慰。
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邊關烽火急,處處有殺機。充軍邊塞,意味著踏上了戰場,就要勇乾麵對戰爭的考驗。想當年,漢高祖劉邦領兵徵匈奴曾被圍困白登山七天,那是一次殘酷的死亡之戰,高祖險些埋骨邊關。就是在大唐的現在,邊塞也是戰事頻發,烽火不熄。吐蕃對青海灣虎視虎視眈眈,屢屢進犯,侵擾不斷。自古以來,出征來到邊關戰地,很難有人能平安返回故鄉。踏上征戰之旅,幾乎就是踏上了不歸路。雖然作為公民,有義務充軍戍邊,為國捐軀是一種榮耀,但是守望邊關的將士,何嘗不想忠孝兩全,哪怕是有機會迴歸故土,與親人團聚一次也好啊。
青海灣
這一切都成了一種難以實現的奢望。在這種情況下,才有“戍客望邊色”的渴盼,才有“思歸多苦顏”的悽慘,才有“高樓當此夜”的痛苦,才有“嘆息應未閒”的無奈。看不到親人故土,只好凝神於“大漠孤煙直”的邊地蒼茫景色,感思家鄉的山川模樣。只好任憑思念的淚花沖洗愁苦的容顏,讓關山之月俯瞰離人的悲傷。只好夢迴家中與怨婦一同傾述,用愛將淒涼的心溫暖。只好面對關山月徒嘆息、空悲切,難以消平心中綿綿不絕的思念。李白堪稱是以月寄相思,用月表別愁的大家。
邊地蒼茫景色
邊地蒼茫景色
身處邊塞的徵人
這裡有思婦月下對徵人的牽掛、有對徵人結束遠征的嚮往。當然這裡也有思婦月下的苦愁,這種苦愁如同月光一樣,揮之不去。只有那含著憂怨的搗衣聲,不厭其煩地把她們的苦愁傾述;那夾雜綿綿苦愁的秋風,吹之不盡,把她們熱切期待的心吹涼了,吹老了。月亮是有情的,不然它感覺不到徵人與思婦月下的苦愁。它似平有意成全天下分離的有情人,藉助純潔的月光寄託相思,利用明亮的清輝消弭愁苦。月亮又是無情的,不能將共視於它的那份深情聚焦於一點,使其衷腸對接,感到彼此心靈的震顫;不能讓凝眸於它的那份渴望同連於一線,使其愛意朗照,感受彼此情感的纏綿。
關山月
月亮是離愁別苦的製造者,徵人難以忍耐的相思,無法寬慰的愁苦,都是月亮撩撥的。沒有月亮傳情,徵人或許沒有這多期盼。沒有月亮感懷,思婦或許也沒有這多惆悵。月亮更是消愁化苦的撫慰者,徵人相思引發的痛苦,思婦盼歸生成的怨恨,幾乎都喜歡向月亮傾述,也都希望從月亮那裡得到安撫。月亮既可寄情託懷,也能解愁慰心。我想,李白寫這首《關山月》,一定希望徵人,相思的憂愁能得以寄子,憂愁的別恨能得以寬慰。
-
9 # 牧影計劃
月亮,是一個具有特殊意蘊的文化意象,引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騷客的青睞,他們或詠月、或嘆月、或借月抒懷,創作了許許多多優秀的詩篇文章,李白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李白的詠詩中,月亮作為意象常常是主觀、誇張、理想化的化身,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其思想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把月作為思鄉念親的寄託明月作為意象與其他意象不同之處就在於,它雖然高高懸掛在天上,但是卻能千里共賞。
所以,月亮便成了古往今來文人異客懷念家鄉、思念親友的寄託。
比如,我們最熟悉的李白那首《靜夜思》中就寫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歌語言簡單明瞭,我們一讀便知道李白輾轉反側,晚上爬起來望月,在對月思鄉。
在《送祝八之江東》,李白把對朋友的思念寄託給了明月:
若到天涯思故人,浣沙石上窺明月而李白畢竟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詠月詩裡面,我們也能找到這種氣質。
比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展開想象,似要騰空飛天,把對朋友的關心放到月亮上,讓其隨風飄到千里之外 ,陪伴著朋友。
月亮被賦予人格化,充滿靈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裡,李白賦予月以人格化,讓月亮變得有靈性,這同時也是李白詩歌中帶有主觀色彩的體現,而在另一首詩《峨眉山月歌送蜀僧宴入京》中,月亮被人格化更徹底: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在李白的這首詩中,月亮如此親切體貼,就如同一個好夥伴,如影隨形。
而在《月下獨酌》中也寫道:
舉懷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放飛想象,把明月招呼來作伴,而月又似乎也獨愛李白, 以致願意為李白紓解煩憂,默默陪伴。
李白寫這首詩時,人正在長安,但他不被唐玄宗重用,又被權貴排擠,政治失意讓他感到無比的失落和孤寂。
在與月對酌中,李白得以從現實的壓抑與苦悶中解脫出來,而與月親暱的交談,這種富有想象力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一次浪漫主義寫作。
而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李白這種浪漫主義色彩,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這首詩裡,月亮不但被賦予人格化,還極具靈性,它帶著李白飛躍穿梭,在自由的天空遨遊,詩意飄渺,留給人豐富得到想象空間。
李白詩仙之名,大概也是這麼得來的。
不能忽略的是,在這首詩裡面,李白表現出來的對光明和自由的渴求的同時,也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達了他蔑視權貴、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
對月抒懷,排解孤獨與寂寞是的,在李白的詩作中,我們常常看到李白把月亮當成一個人來看,他喜歡對月獨酌,喜歡對著月亮自說自話,那也是由於他一生不得志,無處話“淒涼”,只能對著月亮訴說自己的苦悶,排解自己的憂愁。
比如李白應詔入長安後,卻得不到唐玄宗的重用,同時遭權貴的排擠,不久,他憤然離開長安,寫下《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在這裡,李白心心念唸的可不是長安城中的美人,更準確的說,李白想得到的是君王的垂青,他想在仕途上一展宏圖。
然而,事與願違,唐朝腐敗之風日重,唐玄宗沉溺於享樂縱情之中,唐朝頹勢漸露,而李白本人也被排擠在政局之外。
仕途上的失意,其實也讓李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灰心喪氣,所以,在《月夜聽盧子順彈琴》中,李白甚至表現出極其悲觀的心態。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首詩裡,頷聯中的一個“悲”字和一個“寒”字,喧染了悲涼的氛圍,萬千的愁緒縈繞在李白胸中,而月亮已經不能紓解李白內心的惆悵,他只能感嘆“世上無知音”。
表現李白豪邁灑脫與不羈的性格當然,除了排解愁緒,在李白的詠月詩裡,也有很多是表現了他豪邁灑脫性格的詩篇。
比如這首《玉壺吟》:
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一掃上文詠月詩中那股悲涼與惆悵,李白在這首詩中表現出的是一種壯志激懷和孤憤難平之意。這裡,李白用上了典故,詩中李白想像東晉王敦那樣,敲擊玉壺,誦吟曹操的名篇《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李白想表達什麼?
這無疑和曹操想表達的意思相似,深感“壯志未酬,壯心不已”。
在《襄陽歌》這首詩裡面,李白從豪放走向一種放浪與不羈,這首詩似乎也更加符合李白的氣質。
車旁側掛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罍?這裡,李白再一次用了典故,寫道:車旁再掛上一壺美酒,在一派鳳笙龍管中出遊行樂。那咸陽城中將被腰斬徒嘆黃犬的李斯,怎麼能比“我”在月下自由自在地喝酒行樂更快活呢?
李斯是誰?
李斯是秦朝的重臣,秦始皇死後,他勾結內官趙高偽造遺詔,迫令公子扶蘇自殺,他與趙高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後來,因為趙高的忌憚,在秦二世二年,被腰斬於咸陽,滅三族。
在這首詩中,李白表達了他的態度,相比於官場的蠅營狗苟,他更喜歡過這種放浪不羈的生活,喝酒行樂,一醉方休,好不快活!
總之,李白在詠月詩中往往融情入景, 透過詠月來表達自己的思鄉念親、排解鬱悶、豁達心胸等思想感情。同時,李白擅於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手法, 加上他豐富的想象力,常常給我們描繪一幅如幻似夢的詩畫,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對後世詩人產生深遠了影響。
-
10 # 龍山種田人
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凝視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深秋的夜裡,涼氣逼人,地上已經鋪滿了一層薄薄的秋霜,空曠的天際,只有一輪明月懸掛在深藍色的夜幕中,寂靜而蕭索,在這樣一個明月夜裡,詩人雖身穿裘衣,錦被鋪塌,依然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於是索性起身,走到屋外,憑欄遠望,皎潔明亮的月光照在秋霜之上,泛著淡淡的韻藍光輝,抬頭望著那遙不可及的月亮,不知月宮桂花樹下的嫦娥是否也有詩人一般的落寞和鬱郁不得志的胸懷?天上的神仙是否能懂人世間的種種?詩人輕輕搖搖頭,發出一聲無奈的輕嘆,“何人知我心?我何以報國?”詩人低下頭,看著地上發白的秋霜,我何時可以告老還鄉,在故鄉頤養天年?這白秋霜又何似我那鬢白的髮絲。
《靜夜思》表象看似詠月思鄉,古時人們一般都好詠物明志,表達詩人的思想。《靜夜思》李白詠月,藉助明月,潔白的光芒,正是寓意詩人內心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胸懷,不與朝中權貴們同流合汙,魚肉百姓,空有一腔熱血和滿腹經綸,不但不能報效國家,反而遭人排擠,不得經世之志,與其在這種環境中掙扎,借酒消愁,我都一把年紀了,鬢角都熬出白髮了,不能將才華奉獻給國家,那我還在長安做什麼?還不如回到故鄉,飲酒作詩,逍遙自在,快快樂樂地生活。但這不是我的的性格啊,我李白從遙遠的西北邊境到京都長安來,就是想借助這個更大舞臺,來施展自己抱負啊。繼續待長安還是回到故鄉去,這是個問題,我還要糾結多久啊?
-
11 # 雅客A
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這是李太白對月的最初認識,充滿了天真童趣。讓人浮想聯篇。
李白浪漫的一生中,其涉月的詩篇不計其數。其心如明月,情懷高遠。他最有名的一首《靜夜思》便是有關月夜思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謂情真意切,表達了我們難以用自己已知的語言和思維所無法表達的感受和思念,所以千古流傳。
李白的詠月詩歌中,使用潛意識的幻想和時空跨越的最佳之作應該是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海客談贏洲,煙波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撥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潺潺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匍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況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這首詩以跨越時空的想象,帶我們進入了一個夢幻西遊的世界,激情盪漾,非一般詩人所能為,其魔幻攝影的境界,令人神往和遐思,海市蜃樓般的直接刺激了我們的感觀。
一般藝術作品中,有時意義並不那麼重要。如在李太白那種自由奔放的超無意象中,我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能感受到他那豐沛的精神在噴漲,這生命力強悍的文字,使我們深深的激動,獲得亮眼的驚喜。
在李白寫有關明月詩歌的創作中,這種以新的幻想的創作方式與技巧,是一般常人所無法能學得到的。也許正因如此,人們才會認為李白是天才詩人。
面對冷月清輝,李白與別的古人一樣,喜歡借月抒情。如他在《長相思》一詩中這樣寫道:“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欄,微霜悽悽簞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綠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這首詩充滿了失意和惆悵。這首詩大概創作於李白初入長安未遇之時,是古樂府怨思二十五曲之一。全詩表達詩人懷才不遇的淪落之感,望月空嘆,詩人借月言愁,道出了自己無可奈何的“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那種仕途的艱辛。
李白一生都幻想著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如范蠡一樣,功成身退是他最理想的人生。但是他真率狂放,蔑視權貴,故不為現實所容,所以他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讒毀。以致最後被放夜郎。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這詩意境開闊。讀之,讓人心胸一振,充滿了俠士之風,毫無矯情之嫌。但理想和現實相距甚遠,命運改變不了李白的人生,他只能在《玉壺吟》中嘆道:“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李白一生渴望出入邊關,做一名儒將,所以他把自己這種強烈的願望寫進了自己的詩歌作品中。如《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五首這樣寫道:“塞擄乘秋下,天兵出漢家。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算是李白對人生的一種寄託和嚮往。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是他的朋友之情,借月傳情,寫給詩家天子王昌齡的。李白聽到友人王昌齡左遷的訊息,卻無法與之餞行,只好異地遙寄,將自己的一顆愁心寄之明月,陪伴朋友隨行。
我們縱觀李白所有的詠月詩歌,他筆下的月亮有明月、皎月、皓月、清月、山月、海月、湖月、星月、水月、寒月、冰月、漢月、胡月、天山月、金陵月、竹溪月、西樓月、古時月等等。李白筆下的月亮真是千姿百態,完美無比。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郝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是勞動者的月夜之苦,扣人心絃,富有情味。
“花間一壺酒,獨酌天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竹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自散。永結無情遊,相期藐雲漢。”這是李白最有名的《月下獨酌》一詩,讀來蕩氣迴腸,奇景妙幻,想象特別,堪稱神韻,在寫月的詩歌中,真是前無古人。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朗西;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軍;長風吹月渡海來,遙勸仙人一杯酒……等等表達了詩人愛月的痴情。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往事如煙,明月千古。塵世的滄海桑田,無時不在變幻著。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從月有陰晴圓缺中勾起了我們種種遐想,心中漾起了圈圈漣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曲折的人生裡。月亮成了歷代文人吟詠不厭的物件。人們喜歡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得失成敗,溶入月光裡,感受無限之思和揮之不去的情懷。
-
12 # 雲端韋一
回答這個提問,需要一篇分量很重的論文。
記得我有一個摯友,當年大學畢業論文就是《論李白與月亮》,洋洋灑灑上萬字,激揚文字地縱論了李白一生與月亮的生死情緣。幾十年過去了,依稀記得其中有關論述月亮審美意象的內容:
李白一生寫詩一千多首,與月亮有關詩有三百多首。
李白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積極的進取思想和浪漫主義是他詠月詩的一大特徵。
明月是李白經常吟詠的物件。
詩人為什麼這麼喜愛月亮呢?因為月亮是詩人思想和情感的載體,詩人透過“月亮”這個意象來表達他的政治理想、離情別緒,鄉愁思念,孤獨彷徨等,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審美意境。
李白詠月詩具有豐富奇特的意象,這些意象,隨詩人思想情感變化而寄寓不同的內容一一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是詩人同情友人遭受政治迫害,把明月想象成可以寄託懷念之情的信使。“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這是詩人遭受政治打擊倍感孤獨時,把明月想象成能陪伴自己的朋友。”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這是詩人感到人生之路坎坷曲折,心情苦寂時,把明月想象成與之探討人生哲理的物件。“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顯示了詩人九天攬月的遠大抱負和崇高理想。“且借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洞庭五首》),又把月色人格化了,意象成了酒家,讀之頓生親切感。“時來引山月,縱酒酣清輝。”(《贈秋浦少柳府》)明月又意象成為可對酌的酒友。那首婦孺皆知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的詩句,成為了寄寓鄉愁的最佳物件,令人愁腸百結,思念悠遙。在“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長相思》)裡,明月成為詩人思念欲絕的情人……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李白這些詠月詩,表現出形象鮮明,意象豐富,比喻貼切,意境高遠,詩意濃烈的審美特徵,讀來有令人蕩氣迴腸,骨驚神逸的審美感受。
明月,既是李白的平生知已,又是他遣興寄懷的最佳意象,在這些詩裡,既可看出詩人追求自由、高潔、清皎的人格,又能看到詩人遠大的理想抱負,還能觸控到詩人懷才不遇,孤獨落寞的情懷。縱觀李白一生,其思想、人品、詩格,確如明月一般皎潔,既照亮了自己,也給他人以靈魂洗滌,千百年來詩意審美,魅力無窮。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首30年前寫的詩:
李白的月亮
一
李白的月亮沒有渾圓的時候
李白的月亮沒有高興的時候
李白的月亮孤獨如風
李白的月亮憂傷如水
月似黃花瘦
詩人也瘦成彎月了
二
花間獨酌
品一生苦澀
舉杯邀明月
終未成三人
大夢之後
依然是黃花愁月
伴詩人孑然身影
月亮是詩人忠貞的情人
三
秦時明月呵
漫過關山
漫過邊塞
漫過漢家驛道
在詩人床前凝霜
帶來長安的訊息嗎
帶來友人的唱和嗎
帶來妻子的眷戀嗎
帶來小兒的呼喚嗎
緣何明鏡裡的相思
染白了三千丈長髮
李白的月亮潸然淚下了
四
舉頭望明月
長聲噫吁噓
如椽巨筆
難寫歲月蹉跎
大道青天的艱難
冷了一腔濟世熱血
斷了一付志士愁腸
月亮被天狗吃了
李白被權貴們吃了
五
賒一湖月色
沽半江好酒
對月當歌
讓嬋娟不再寂寞
將謫仙人的英風豪氣
連同那不肯折腰的身軀
在清冷忠貞的月光下,
站成一部轟轟烈烈的唐朝的詩集。
-
13 # 陳隋景
開宗明義,李白詠月詩的思想價值:對時空的包容非常廣大,取象立意紛紜複雜而又明瞭可辨;其審美特徵,具有強烈的動態美、悲壯美、清幽美和雄奇美。
01 思想價值李白詩歌以明月作題材者不僅數量豐富,而且能根據表達具體情感的需要,任意驅遣,大筆揮灑。
從內容上看,有的反映人民疾苦,有的抒發對家鄉親友的思念或別離之情,有的慨嘆個人際遇的悽寂,有的狀寫功業未就的苦悶,也有的抒寫欣賞月色的愉悅之情。
從情調上看,有的悲悽哀婉,有的樂觀豪放。從意境審美角度看,有的清幽秀美,有的寒冷悲壯,有的雄奇闊大。
言志抒情《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的“萬里浮雲卷碧海,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這一輪孤懸夜空、放射著淒冷寒光的明月,不正是處於小人當道、謗言蜂起的汙濁社會而仍堅持清高操守的詩人自身形象的寫照嗎?
《古風》中的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塑造了光明峻潔的魯仲連形象,藉以表達自己崇高的人格追求。
這兩處明月,或直接比襯詩人的自我形象,或間接比喻內心的理想追求,異曲而同工。秋月輝映下的露珠滴落的情景,流露了詩人內心的愁苦,李白寫下了《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由於不被現實理解,李白只好把他的心靈向大自然敞開,引自然界的眾生物態為知己,這便有了《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月亮成為詩人傾訴內心苦悶、解除內心煩惱的知心朋友,顯得親切可愛、溫柔感人,閃現著人情美的光華。
李白有時還以對月懷人的思婦自況。比如“每憶邯鄲城,深宮夢秋月”,“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等句。
這些詩句中的月亮,不僅勾起了閨人的思緒,還寄寓著思緒的綿綿無盡。孤寂悽苦的思婦形象,象徵了詩人不遇於時、孤獨苦悶的境況。
借迷人的月色,思念故人李白筆下也有許多筆調活潑輕快的明月詩。“月隨碧山轉,水合清天流”,“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山中的明月是那樣活潑可愛,善解人意;“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江城洄淥水,花月使人迷”,水上明月與水中之月,又是那麼迷離醉人,詩人輕鬆閒適的愉悅心情也躍然紙上。
而“舟泛瀟湘月,山倒洞庭波”、“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裡的月境,又是那樣雄奇瑰麗,詩人熱烈大膽的想象、豪放雄奇的造語,閃耀著奇異的光芒,足可與《春江花月夜》相媲美。
李白詠月詩中意象最奇偉、境界最闊大者,當數其以月寄託對家鄉和親友思念之情的詩作。
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詩人言“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詩人對朋友的愛心竟可以騰空而起、飛昇上天,降落在明月之上,並且隨風而至天涯海角,陪伴著日思夜想的友人,同時,也帶去詩人對至友的無限關心和慰藉。
詩人還常常把明月當成家鄉或朋友的暱稱,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半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人以清新俊美的峨眉山月代指家鄉,並且親切地稱呼為“君”,把家鄉比喻為月亮,把月亮與家鄉當作人來稱呼,從而使家鄉有了一個活潑美麗的載體,一個感情深摯的物象,抒發了對家鄉依依惜別的深情。
在另一首《哭晁卿衡》詩中,李白把摯友比作明月,暗喻其高潔品格,“明月不歸沉碧海”,蘊含著詩人對晁衡的沉痛悼惜之情。
表達對百姓疾苦的無奈與同情唐朝連年的邊地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李白透過狀寫蒼茫的月色,抒發了對百姓疾苦的無奈與同情。
《子夜吳歌》中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詩人由長安城外遼闊月光下千家萬戶的搗衣聲,聯想到萬里以外戍邊的徵人。
再如,《塞下曲》“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等,亦皆沉雄蒼涼,悲壯感人。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反映了農婦的艱苦生活,月光照耀下那碗熱氣騰騰的菰米飯,還映襯出農婦那顆淳樸善良的心;“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則描寫了南方冶煉工人月下勞作的熱鬧場面,但是,那若隱若現、縈繞在寒江上空的歌聲,又分明暗示著冶煉工人內心的苦澀和生活的艱辛。
借古諷今李白的詠月詩還常常以月起興,借古諷今。如《烏棲曲》中的“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江月墮江波”,《蘇臺覽古》的“只今惟有日時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或追憶吳王的荒淫生活,或抒寫歷史興亡之感,均以月為背景,借月為興寄物件。
此外,還有因月起興、諷時勸世者,《金陵》中“空餘後湖月,波上對瀛洲”、《月夜金陵懷古》“蒼蒼金陵月,空懸帝王州”,無不寄寓深永,令人沉思。
此外,李白詠月詩中的閨怨纏綿思婦和宮怨題材也有不少,而且以月為興象者甚多。
如《長相思》“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皆寫月下思婦宮女的哀怨相思之態和纏綿哀婉之情,愁思如綿綿不盡的月光,沒有盡頭。
《王昭君》中“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詩人感慨明妃之悲涼際遇,以月起興,借月比襯,又以月收結,意厚味永。這幾首詩中的明月,皆呈潔白如素之狀而又盡著苦寒之色,冷峻動人。
綜上所述,一輪皎月,在李白筆下情思指向性極強,對時空的包容非常廣大。舉凡喜怒哀樂之情,離鄉別友之意,邊關征戌之苦,閨中思婦之怨,農人勞作之艱,一以寄之,含蘊深廣,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取向立意紛紜複雜而又明瞭可辨的思想特色。
02 李白詠月詩的審美特徵這一點我將從詩歌意象、結構、意境三方面回答問題。
詩歌意象:動感強烈從意象的審美角度分析,李白筆下的明月具有強烈的動態感。在詩人的揮灑下,月亮彷彿有了人的靈性,有時陪伴詩人漫步山野叢林;有時伴隨詩人出沒溝溪岸畔;有時又隨詩人盪舟湖面,欣賞自己灑下的粼粼波光。
它能陪詩人飲酒娛樂、且歌且舞,也能把詩人送到美妙的夢中幻境,甚至能讓詩人想象的翅膀超越時空的限制,飛回故鄉的懷抱。
比如《把酒問月》中的“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明月好像飛昇到了宮宇中,照亮了硃紅色的宮闕;《渡荊門送別》的“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則呈現了倒映江中的明月,如同天上落下的明鏡,踴躍飛動,燦爛灼人。
而《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中的月亮,則由升起、徘徊於天空直到離開天山等情景,構成了一組完整優美的動態圖畫。可見,李白筆下的明月任意驅騁,瑰麗多姿,呈現出強烈的動態美。
而且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從色彩的審美角度分析,李白筆下的明月,如同他豪放、磊落的胸襟一樣,呈現皎潔明亮的色彩。
如“月明如素愁不眠”,把月光比喻為細膩可感的絲絹,呈現出皎潔明亮的色彩美以及溫潤柔和的質地美;而“蘿月下水璧”,又把明月比作水中潔白圓滿的玉璧,給人以圓滿厚實的形體美。
詩歌結構:跳躍飛動在詩人想象的驅使下,不僅月亮可以飛騰躍動,而且詠月詩的結構也呈現出跳躍飛動的特色。
如《古朗月行》詩上半部分: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以兒童之心理想月,亦以兒童之口吻狀月;下半部分則以成人的思維觀察、想象、描寫月亮,其思想感情與風格迥異於前半部分,表現了跳躍性的結構特色。
詩歌意境:多姿多彩從意境的審美角度來看,李白的詠月詩有的苦寒悲壯,有的清幽秀麗,有的雄奇闊大。
其一是悲壯美
主要表現在李白借月抒寫高潔情懷、寄託孤高襟抱以及反映邊關之苦的詩篇。如《軍行》“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等句,描寫了酷寒的邊塞風光,月亮亦呈現出蒼涼淒冷之色,但又透露出沉雄厚重的力度美,具有悲壯豪邁的美質。
《鸚鵡洲》的“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這輪孤月又象徵著詩人不甘同流合汙的孤高襟抱,流溢著渾茫的蒼涼感和悲壯美的特質。
其二是清幽美
主要表現為抒寫賞月的愉快心情和描寫月下歡快的勞作場面等詩作。
如“湖心泛月歸”、“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等句,描繪月下泛舟時的優美景色,詩人愉悅的心情躍然紙上。
又如《越女祠》“鏡湖水如月,耶溪水如雪。新妝蕩新波,光影兩奇絕”、《秋浦歌》“綠水靜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女飛,一道夜歌歸”,描寫月下的自然景色,清新純淨,同時以水、月等襯托女子優雅的動作和美麗的姿容,歌詠了勞動人民甜美幸福的愛情和勤勞純樸的品質。
《宮中行樂詞》中的“今夜明光裡,還須結伴遊”、“更憐花月夜,宮女筆藏勾”,狀寫宮女月下賞月遊玩的情景,青年女子充滿活力的歡聲笑語與活潑可愛的神情惟妙惟肖。
而《秋浦歌》“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所描寫的白猿戲月的情景,也妙趣橫生,令人忍俊不禁。
其三是雄奇美
李白麵對月色,經常忽發奇思妙想,運用誇張的手法和奇特的造語,使其筆下的明月飛揚躍騰於雄奇壯闊的境界,如《登太白峰》“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誇寫山之高,想象離奇恍惚;《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人遊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想落天外,風神瀟灑;《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聯想大膽,思情噴射,勾勒了一幅壯美的月境。
綜觀李白詠月詩,意境紛繁,情思飛動,由現實到幻想境界的轉換常常突兀迅捷,“來如山洪,去若脫兔”;誇張手法的使用,拉開了與尋常語言的距離,造成強烈的語差,其詩意也因此變得拔地而起,有如“銀河落九天”,從而形成了李詩“以意驅象”、“以心馭象”的特色,正如元代《詩法家數》所言:“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為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奇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
總而言之,李白詩歌涉及到月亮的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境界亦極為闊大壯觀,代表了其詩歌的思想價值與藝術特色,也典型地反映了詩人的性格特徵。他天性開朗,喜歡明麗的色調,不喜歡灰暗色,他對白色的透明體,有一種本能的喜歡,最感親切的東西是月亮。
在李白的詠月詩裡,詩人開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灑脫的氣質,得到了自然真切的表現。詩人那飄逸不群的謫仙氣質,更被髮揮得酣暢淋漓。
-
14 # 秋風學詩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李白的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語言清新自然,其中詠月詩大約有二百多首,流傳最廣,最為複雜、全面和完美。
李白的詠月詩表達了情感的幻想跨越。《把酒問月》一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闋,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在古人、今人與古月、今月的大時空的跳躍下,跨越了時空的界線,掘發了“人若流水,明月如斯”的感知。
李白的詠月詩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無限鍾愛。《蜀道難》一詩:“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從概嘆遙遠的歷史開始,進入對於風光的描述,不僅集中展示了李白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以及透過這兩種能力展現出來的個性,透過對自然風光的描述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鐘愛之情。
李白的詠月詩表達了對理想社會形態的神往。《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海客談贏洲,煙波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撥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潺潺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匍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況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蘊藏在他身上的自由精神與道教理想和思維匯合,注入了自己豐富情感的思想內涵。
李白的詠月詩表達了在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各種情感。《江上贈竇長史》一詩:“漢求季布魯朱家,楚逐伍胥去章華。萬里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沙。聞道青雲貴公子,錦帆遊戲西江水。人疑天上坐樓船,水淨霞明兩重綺。相約相期何太深,焯歌搖艇月中尋。不同珠履三千客,別欲論交一片心。”用月亮這一意象表達了朋友間共同的人格內涵和心靈的共通。《別中都明府兄》一詩:“吾兄詩酒繼陶君,試宰中都天下聞。東樓喜奉連枝會,南陌愁為落葉分。城隅綠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雲。取醉不辭留夜月,雁行中斷惜離群。”表達了親友的眷戀與不捨。《靜夜思》是最為膾炙人口、千古傳誦、婦孺皆知的名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裡行間流露出自己淪落天涯、眷戀故土的那份深情。
李白的詠月詩,把作者的深情溶入了月亮這一物象之中,並透過獨特的描述和語言,付於月亮活著的生命,從陰晴圓缺中悟出道理,產生遐思。
-
15 # 文旅攬勝
李白在《靜夜思》中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不僅僅以月寄思鄉之情,更將其闡發到對親人、友人、家國的思念。如《對雪醉後贈王厲陽》:“清晨鼓棹過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樓。”“明月”意象是思友之情的象徵,表達詩人在感嘆人生苦短之時對友情的懷念。
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這樣寫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詩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詩人透過它將自己的關切與同情帶到遙遠的夜郎西,交給不幸的友人王昌齡。
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青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託著作者“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時,對故國故人的深深依戀之情。
李白對明月的描寫,貫穿了他的一生。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的童稚遐想,直到在“故國見秋月”後病老逝去,月亮始終照著詩人的身影,照著詩人的足跡,照著詩人的心靈,伴著詩人走過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創造的符合中國人深層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內涵和情感意蘊的“月亮”意象,成為古典詩詞審美領域的明珠。
-
16 # 文史女漢子
月亮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意向。古今中外的文人騷客,無不把明月作為禮讚的物件、抒懷的媒體。例如李白,他的一生,對明月傾注了深厚摯愛的情感。在我國悠久漫長的文學史上,沒有哪一位詩人能夠像李白這樣貫穿其始終地酷愛明月,寫過這樣多,這樣優美地詠月詩篇,無論其數量和質量,手法和技巧,想象和境界,都當之無愧地達到了中國和世界詩歌史上的頂峰,並且永遠牢固地將它佔領了。李白的名字似乎是和月亮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一、李白詠月的思想根源探究
李白喜愛月亮和他的思想根源是分不開的。我們讀李白的詠月詩就必須理解他的思想。
李白的思想複雜且充滿矛盾。一方面,他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儒家正統思想,又有蔑視禮法,“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遺世獨立”的道家思想,還有“筆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結客少年場行》)以武犯禁、不受其驅的遊俠思想。其思想與他的成長環境和唐代由盛轉衰的社會變遷是相關的。
他的思想也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展現出不同的特點:在開元時期,社會穩定,他積極入世,希望透過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覺得自己一定會成為伊尹、姜子牙式的人物;從天寶三載辭京還山之後,李白對朝中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有了清醒的認識,他的政治理想根本不能實現,於是他對封建禮法、黑暗政治的反叛意識日益強烈;李白晚年,尤其是南流夜郎之後,他政治上徹底失敗,潦倒失意,痛苦絕望,開始寄希望於來世。
李白的政治活動失敗了,他光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並未能實現,於是他就把主要精力和興趣,傾注到文學創作中去。他把現實中實現不了的理想:對自由、光明的追求和願望,力求在文學中得到實現,即寄託在月亮這個意象上,而寫了大量的詠月詩。
二、李詩之月蘊含的文化精神與生命情感
李白筆下之月是自由的,“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襄陽歌》),月讓人快樂,“晚來移彩仗,行樂好光輝”(《宮中行樂詞之七》);月讓人悲傷,“畫角悲海月”(《出自薊北門行》);月值得信任,“明月直入,無心可猜”(《獨漉篇》);月可以傾訴,“我寄愁心與明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月可以仰望,“舉頭望明月”(《靜夜思》);月可以觸碰,“舉手可近月”(《登太白峰》);月可歌可舞,“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的自由個性就像他筆下的月一樣,自由不受拘束,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和自由創造精神。
李白對月的描述常常表現為物我相融的情興體驗。如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 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飲,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在這裡月與李白伴飲,相親,交歡,行樂,表達了詩人的不平遭遇和內心苦悶。孤獨的詩人與月與影“成三人”。仔細一讀,會發覺這三者可合三為一,即自由李白一個人,但作 者寫得物我交融,分不清“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物我相得的境界。 李白並非對著清澈如水的月無病呻吟,而是把月與自己的生活和命運融為一體,使月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三、李白詠月作品的類別
(一)以月自況
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他這裡談到的“清一”是與他對明月的認識和描述連在一起的。又有“皎如玉鏡臨丹闋,綠煙滅盡清輝發”(《把酒問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晝鳴閒琴,夕酌清月”,李白以月自況,詩中形容明月的“皎”和“清”,正是詩人追求的光明理想境界的象徵。李白所以特別推崇謝眺,因為“諾謂楚人重,詩傳謝眺清”(《送儲邕之武昌》),“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城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這裡的“清”和“清發”正是李白對謝眺詩美的最高評價。這種評價與李白自己追求的審美理想是完全一致的。李白的這種審美理想標舉出明月來做象徵體,是最貼切最準確的了。而且詩人寫了那麼多明月篇章和佳句僅從取材本身就反映著詩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追求是和明月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二)以月為友
月亮與詩人李白結成了形影不離的親密朋友,他們的友誼達到了推心置腹、無可猜疑的程度:“羅帷舒捲,似有人開。明月直入,無心可猜。”(《獨漉篇》)。詩人認為“風月長相知,世人何倏忽?”(《擬古其十》);飲酒時便勸觴於月:“杯勸天上月”(《擬古其十》)。月呢,對詩人更是赤誠相待,詩人遠行,它殷勤相送:“湖月照我影,送我至丹溪”(《夢遊天姥吟留別》 );詩人歸還,它尾隨而來:“山月隨人歸”(《下終南山過斛斯人宿置酒》);詩人走到哪裡,它就形影不離地跟隨到哪裡:“與人萬里長相隨”(《峨嵋山月歌 送蜀僧晏入東京》);並且邀請詩人天庭做客,永結友好:“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明淨如水的月亮,使李白引之為知己,視之為楷模。
(三)藉月寄情
這類詩是李白也是歷代詩人的重要題材型別。李白常常透過“月”創造相思寄懷的藝術氛圍,如:“吳洲如見月,千里幸相思”(《送張舍人之江東》);“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紗石上窺明月”(《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等。李白的《靜夜思》更是絕唱:“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白露清,正是清秋時節,月色吸引著詩人舉目凝望,一時之間,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佔據了心胸,讓人回味不盡。李白不滿汙濁黑暗的現實,終為權貴所饞而絕其仕路。天下雖廣,無一潔地得以立足,世人雖眾,無一知己可以交心。月,自然成為李白心目中理想的象徵和感情的寄託。
(四)酒月相伴
李白的一生是詩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李白不少詩作都是以酒月相兼的方式表情達意的。李白經常乘著月色與友人暢飲:“時來引山月,縱酒酣清輝”(《贈秋浦少柳府》);他認為美酒清月是最可信賴的朋友:“孤雲還空山,眾鳥各已歸,彼物皆有託,吾生獨無依。對此石上月,長醉歌芳菲”(《春日獨酌二首其一》);在他看來飲酒賞月可以全身遠害:“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壘”(《襄陽歌》);甚至邀月飲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李白詩中酒、月是何等的和諧統一。李白生活與創作的個性化,使他對酒獨有情鍾,酒使他情緒激動,若不加控制,必然會心火過猛,因而他需要寧靜柔和的月光冷卻降溫。酒是推波助瀾,月是平息風浪,這兩個具有鮮明對立的意象,在李詩的抒情造境中確乎起著獨特的作用。李白的自由理想王國,不在現實世界裡,而是在詩與酒的幻想中。
四、李白詠月詩的藝術特色
月雖然是自然界中一個純客觀的物象,但它卻逐漸成為華夏之邦文化自然的組成部分,成為詩人某些情感的資訊載體。因了月的這種作用,李白在藝術創造時,往往是圍繞“月”這個核心來進行熔鑄、取用和整合,從而形成其獨具特色的審美意境。
(一)物我相融的情興體驗。
如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飲, 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在這裡月與 李白伴飲,相親,交歡,行樂,表達了詩人的不平遭遇和內心苦悶。孤獨的詩人與月與影“成三人”,仔細一讀,會發覺這三者可合三為一,即自由李白一個人,但作者寫得物我交融,分不清“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物我相得的境界。李白並非對著清澈如水的月無病呻吟,而是把月與自己的生活和命運融為一體,使月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李白之月中, 魏晉的主體精神—— 在生活和人格上追求個性的藝術態度和與自然親和的自由李白對月的描述常常又表現為物我相融的情興體驗。
(二)動態變化,意境自然。
李白詠月詩所營構的意境往往是動態化的,詩人強烈的感情波瀾,使詩的意境動態橫生,變化多姿,生機盎然,使人感受到力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德國十八世紀美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精闢地指出:畫是空間藝術,詩是時間藝術,因而詩不適宜畫那種表現事物的靜態,必須著力於動,即使是靜態的事物,也要化靜為動,把靜止狀態的事物變化成動態。如李白月意象多為宏偉壯觀的天象和地貌意象相結合。這些意象的整合來結構宏大境界,這也是李詩宏偉神奇、波瀾起伏豐富複雜的情感內涵與精神境界的綜合性多層面的體現。另外還有些詩句如“月銜樓間峰”(《日夕山中忽然有懷》),“山銜好月來”(《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長風吹月渡海來”(《魯郡堯祠道明府簿華還西京》),“松暝已吐月”(《自巴東行舟經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如此乍看反常,細想又合乎道理,恰到好處地寫出了特定環境中的山、林、風、月、雲態勢,具有一種別緻的動態美。還有《遊秋浦白笴陂》中寫道月由天而降等,都給人直觀的強烈的動感,在動態的境界中,使人得到一種激昂奮發、蕩氣迴腸的審美感受。
(三)虛實相生、回味無窮。
好的文藝作品,實以引虛,虛中孕實,能使欣賞者回味無窮。如李白的《月下獨酌》由物與我相得,虛實結合,營構出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這樣的詩還有“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幾種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七二)。一方面作為景物的“實”釀成夜遊洞庭時開闊明淨的氛圍,一方面又是詩人的感受,表達夜遊洞庭的豪興,傳達出豐富意蘊,讓人生出無盡想象,形成一種飛動之美———逸、空靈由此產生。李白月意象所營構的意境,不但體現在畫面之內,更廣泛更豐富的是在畫面之外,也就是言外意,弦外音,使詩歌意境深蔚含蓄,想象豐富。
縱觀李白的一生,他確實像月亮一樣皎潔,既照亮自己,也光照後世。
回覆列表
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雙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下略)~~這首詩波瀾起伏,無中生有,靜中有動,絲絲相扣而為世人傳誦。李白雖在長安供奉翰林,隨著時間推移,對這有其名而無實職,不為所用的位置已不感興趣。詩人就是在彷徨苦悶的心情下寫這首詩的。詩人運用豐富的遐想,由孤獨而邀月丶影為伴,時而同飲,時而歌舞,孤獨的場面被詩人想像引伸為熱熱鬧鬧丶輕歌歡快的氣氛。然而詩人畢竟是"暫伴月將影",而"行樂及春"、"永結無情"才是其內心深處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