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活著就要遠行

    豆蔻年華!

    陌上桑~南朝樂府

    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 2 # 燕eight

    在古代漢語表示年齡的詞有五十多種,現摘抄部分如下: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男子十五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弱冠: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

    知非之年: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七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 3 # Koran清

    1、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漢語詞語,解釋為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現在成為了一個人三十歲的代稱,用於男性。

    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2、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一指四十歲的代稱,二指形容人到中年(四十歲)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自《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3、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zhī mìng zhī nián,孔子自稱五十歲知天命,指五十歲。出自《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讀音gǔ xī zhī nián,漢語成語,指人到70歲的時候。出自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5、耄耋

    耄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mào dié。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

  • 4 # 淅淅的小雨857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40歲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中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週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另外稱兒童的有: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髮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髮時自然下垂的短髮。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髮”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髮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髮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另外稱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稱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髮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髮:指老人,老人的頭髮由白變黃。“黃髮”是枯黃的頭髮。人老了,頭髮上由黑變白,白髮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係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古代年齡稱謂知多少 據查,“米壽”一詞是指人“八十八歲”,用的是“拆字法”。細心的讀者一定可以發現,“米”字拆開,不正是“八十八”嗎?中國古代對人的年齡有很多稱謂,“米壽”是其中之一,但並不常見,還有很多更為常見的稱謂,在此向有興趣的讀者做一個大致的介紹,以供參考。 襁褓,原意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借指不滿週歲的嬰兒;指幼年時期(大致二到七歲)的稱謂則有:孩提、總角、垂髫、黃口等等。孩提為“兒童、幼兒”的意思;“總角”表示“小孩子把頭髮紮成髻”,所以也用來指“幼年”;“垂髫”和“總角”的意思相仿;“黃口”的原意指“雛鳥的嘴”,借指“小孩子”,我們常用“黃口小兒”形容一個人的年幼無知。男子成年要“加冠”,女子成年要“戴上簪子”,所以“及冠”就指男子二十歲,“及笄”就指女子十五歲。另外,由於二十歲的男子還沒有達到壯年,所以又用“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 孔老夫子在敘述自己生平時說了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矩。”這句話實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就有了“志學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順之年”等一系列稱謂。同樣,“詩聖”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又把“古稀”和“七十歲”聯絡到了一起。以前的吹毛求疵還談到過“花甲”指“六十歲”,而超過七十的年齡,還有一些專用的稱謂,如鄭先生提到的“米壽”指“八十八歲”,“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則指“一百歲”,“壽登期頤”就是對老人長壽的美好祝願。

  • 5 # 古今那些趣事兒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中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週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另外稱兒童的有: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髮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髮時自然下垂的短髮。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髮”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髮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髮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另外稱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稱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髮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髮:指老人,老人的頭髮由白變黃。“黃髮”是枯黃的頭髮。人老了,頭髮上由黑變白,白髮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係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http://wf66.com/page/20066/133858A48C.htm

    古代年齡稱謂知多少

    據查,“米壽”一詞是指人“八十八歲”,用的是“拆字法”。細心的讀者一定可以發現,“米”字拆開,不正是“八十八”嗎?中國古代對人的年齡有很多稱謂,“米壽”是其中之一,但並不常見,還有很多更為常見的稱謂,在此向有興趣的讀者做一個大致的介紹,以供參考。

    襁褓,原意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借指不滿週歲的嬰兒;指幼年時期(大致二到七歲)的稱謂則有:孩提、總角、垂髫、黃口等等。孩提為“兒童、幼兒”的意思;“總角”表示“小孩子把頭髮紮成髻”,所以也用來指“幼年”;“垂髫”和“總角”的意思相仿;“黃口”的原意指“雛鳥的嘴”,借指“小孩子”,我們常用“黃口小兒”形容一個人的年幼無知。男子成年要“加冠”,女子成年要“戴上簪子”,所以“及冠”就指男子二十歲,“及笄”就指女子十五歲。另外,由於二十歲的男子還沒有達到壯年,所以又用“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

    孔老夫子在敘述自己生平時說了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矩。”這句話實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就有了“志學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順之年”等一系列稱謂。同樣,“詩聖”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又把“古稀”和“七十歲”聯絡到了一起。以前的吹毛求疵還談到過“花甲”指“六十歲”,而超過七十的年齡,還有一些專用的稱謂,如鄭先生提到的“米壽”指“八十八歲”,“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則指“一百歲”,“壽登期頤”就是對老人長壽的美好祝願

    關於“生日”的詩句有哪些?

    釋義:彩色的內堂透露出喜慶,每年這個時候慶祝生日。

    釋義:當白天變得越發的長,只有冰室裡才能感覺到涼爽的時候就是生日要到了。

    3、《西江月》宋代:郭應祥——朔旦生朝同賀,壽觴社甕齊傾。

    釋義:元旦和生日一起祝賀,大家怎麼能不一起來喝酒。

    釋義:變得曙光浮現在丹橋之上,因為是你的生辰才有如此美好的景象。

    釋義:希望您為國家活到兩百歲,把榮光留在大河兩岸。

    襁褓,孩提,總角,豆蔻年華,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分別指哪個

    襁褓: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總角:指幼年兒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又稱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天命:指五十歲(又稱半百);

    花甲:指六十歲(又稱耳順);

    古稀: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其中,“豆蔻年華”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古稀”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耄耋”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以上這些詞都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擴充套件資料:

    除了題目的這些稱謂以外,還有其他代指的年齡稱謂,例如: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週歲;出自於屈原《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

    黃髮: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一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年齡稱謂

    生日祝福 (藏頭詩)

    (自創)天涯的仙女

    楊柳飄飄長在天的涯,

    海的角一定在很遠的地方,

    祺祥的波濤裡住著上古的龍王。

    生命的氣息,

    日夜交響在耳邊,

    快樂的仙女,

    樂呵呵地在遠處偷看。

    生日的別稱

    1)牛一,這個比較有意思

    "牛一"是廣東人的習慣說法,因為有些人比較迷信,怕在生日時會有什麼相沖的,所以不想大大方方地宣揚自己過生日,所以將"生"字拆開成"牛一",以牛一或牛日來代替生日之說,達到避諱的目的.

    2)各歲數都有不同的叫法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 6 # 周點不通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中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 7 # 石友薈

    漢語自5000年前發展至今,可謂是博大精深。你知道在一個人成長的各個階段,古人是怎麼形容年齡的呢?

    襁褓:1歲以下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襁褓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代指1歲以下的嬰兒。

    孩提: 2~3歲的兒童

    《孟子》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後指2~3歲的兒童。

    總角:兒童時代

    兒童把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故稱總角。

    童齔:七八歲的兒童

    《說文解字》:“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垂髫: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

    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10歲以下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十歲以下的兒童

    幼學:10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指初入學的學童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南朝梁武帝作《河中之水歌》,詩曰,“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形容頭上的釵飾等裝飾品多,古代女子15歲可以嫁人,12歲開始打扮,所以以金釵之年代指女子12歲。

    豆蔻之年/豆蔻年華:女子13歲

    杜牧詩《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詩中形容13歲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後人以豆蔻代指女子13歲。

    及笄之年: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指髮簪。即年齡到了15歲的女子,帶上髮簪,到了出嫁的年齡。

    碧玉年華/破瓜年華/二八芳齡:女子16歲

    唐·李群玉《醉後贈馮姬》詩:“桂影淺拂梁家燻,瓜字初分碧玉年。”瓜字初分(破瓜)即兩個八字,指女子16歲。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明徐渭《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以“桃李”形容貌美,正是女子最美的年齡。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花信指開花時期,泛指女子的年齡到了24歲,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舞勺之年:指男子13至15歲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所以後人以舞勺代指13歲。

    志學之年:指男子15歲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舞象之年:指男子15歲-20歲時期的稱謂。

    《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即男子成童,學射御,後人以舞象代指15歲。

    弱冠之年:指男子20歲

    《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到了20歲,可以舉行冠禮,並賜以字,表明到了剛剛到了成人的年齡

    而立之年:指30歲

    《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即男子到了30歲,應該是個自立的年齡。

    不惑之年:指40歲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能夠辨明是非,指男子到了40歲,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

    天命之年:指50歲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男子到了50歲應該是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

    知非之年:50歲

    《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指到了50歲了,要反省自己,知道了以前49年中的錯誤。

    耳順之年:指60歲

    《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男子到了60歲時聽別人的話就能判斷是非。

    花甲之年:指60歲

    《唐詩紀事》:手埒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60年為一花甲,則花甲之年是指60歲。

    古稀之年:指70歲

    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壽命較短,能活70歲是比較少的,所以以古稀之年代指70歲。

    杖朝之年:指80歲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即年過80歲,按照古人尊老的禮儀,可以允許撐著柺杖入朝。

    耄耋之年:指80-90歲

    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耄指年紀約八、九十歲,耋指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

    鮐背之年:指90歲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指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形容年紀非常大,後人以鮐背代指90歲。

    期頤之年:指100歲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期是期待,頤是供養,意指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後人以期頤代指100歲。

    民間壽稱

    喜壽之年:77歲

    因“喜”字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

    米壽之年:88歲

    因“米”宇拆開來剛好是數字“八十八”。

    白壽之年:99歲

    因“白”字乃“百”字去“一”,故稱。

    茶壽之年:108歲

    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入”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稱。

  • 8 # 逆境求生存

    古代表示年齡的詞:

    總角:代指童年

    垂髫:也指童年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豆蔻:指少女

    弱冠:二十歲男人

    花甲,古稀,代表老人

  • 9 # 使用者103636069932

    不滿週歲——襁褓; 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至此人生百歲,品嚐人間百味。

  • 10 # 了無痕軒

    豆蔻、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花甲、古稀、耄耋

    配圖是兒子20那年定的生日蛋糕

    不滿週歲——襁褓;

    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 11 # 淙鳴1981

    古代表示年齡的詞:(俺找度娘一下)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也談古代年歲的別稱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週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 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云:“若呂岩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 ,故云。”

  • 12 # 福州熱點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借指幼年。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

    九齡:為9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二八為16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不惑(不惑之年)(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之年、還歷之年指60歲。下壽:指60歲以上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從心之年: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上壽:九十為上壽。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 13 # 劍膽琴心1572

    古代表示年齡的稱呼很多,在下不才,蒐集部分整理如下,由於水平有限,難免出錯,請諸君指教。

    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3.初度:週歲。

    4.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又稱“孩抱”。

    5.齠齔:兒童換牙,指七八歲的兒童。《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

    6.垂髫: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故以垂髫稱童年或兒童。

    7.教數:九歲。

    8.幼學:十歲。又稱外傅,即外出上學。

    9.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

    10.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聘聘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11.舞勺:男子十三歲。

    12.及笄:女子十五歲。笄,指女子盤發。

    13.束髮:男子十五歲。

    14.舞象:十五至二十歲。

    15.破瓜:舊文人拆瓜為二八字,謂之十六,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6.桃李年華:女二十歲。

    17.弱冠:男子二十歲。

    18.而立:三十歲。語出《論語》。

    19.不惑:四十歲。語出《論語》。

    20.知命:五十歲。語出《論語》。

    21.耳順:六十歲。語出《論語》。也叫花甲。

    22.古稀:七十歲。杜甫詩《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23.耋: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24.耄: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25.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稱百歲為期頤。

    古時對於年齡的稱謂,林林總總,如女二十四歲稱為花信年華,女三十歲稱為半老徐娘等等,不能一一而書。

  • 14 # 三樂數學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孩提:2—3歲兒童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童齜”“髫齔”,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 

    黃髮:老年人。垂髫:小孩子 九齡:為9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笄[jī],指女子十五歲,表示已經成年。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弱冠。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二八:為16歲。 

    加冠:“弱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 

    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週而復始。 

    還歷之年:指60歲。 

    古稀:“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傘壽: 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上壽:九十為上壽。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

  • 15 # 大壯壯影視劇

    形容年齡的成語

    形容年齡的成語:

    1、而立之年[ér lì zhī nián] 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後為三十歲的代稱。

    2、春秋鼎盛[chūn qiū dǐng shèng] 春秋:指年齡;鼎盛:正當旺盛之時。比喻正當壯年。

    3、年逾古稀[nián yú gǔ xī] 指年齡已超過七十歲。

    4、摽梅之年[biào méi zhī nián] 摽梅:梅子成熟後落下來。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齡。

    5、鄭人爭年[zhèng rén zhēng nián]年:年齡。比喻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

    6、及笄年華[jí jī nián huá] 笄:古代盤頭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訂婚者十五而笄;未訂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

    7、知命之年[zhī mìng zhī nián] 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

    8、豆蔻年華[dòu kòu nián huá] 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處女。指女子十三四歲時。

    9、馬齒徒增[mǎ chǐ tú zēng] 馬的牙齒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齡有多大。比喻自己年歲白白地增加了,學業或事業卻沒有什麼成就。

    10、老態龍鍾[lǎo tài lóng zhōng] 龍鍾:行動不靈便的樣子。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

  • 16 # 多倫多星報

    總角:代指童年

    垂髫:也指童年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豆蔻:指少女

    弱冠:二十歲男人

    花甲,古稀,代表老人

  • 17 # 妞妞媽0818

    嬰兒:襁褓

    年少子女:弱惜

    未成年人:總角

    幼年:垂髫

    10歲:幼學

    男孩15歲:束髮、志學

  • 18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北宮嬰兒 豆蔻華華 黃口孺子 金童玉女 駒齒未落 龍駒風雛 彪形大漢 慘綠少年 春秋鼎盛 虎背熊腰 半截入土 風燭殘年 鶴髮雞皮 龐眉皓髮 七老八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對付家暴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