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旅攬勝

    儘管在戰爭時期德國始終鋒芒畢露,德國的陸軍與空軍兵員素質過硬,配合發達的武器配備與閃擊戰術,在歐洲戰場堪稱無敵,展現出無可匹敵的攻勢,但是,所向披靡的德軍始終未能佔領英國。

    相反,英國則十分內斂,蓄勢待發一味防守。英國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可能英國在陸、空兩軍不是德國的對手,可是,英國的海軍在二戰時期仍足以在世界上稱雄。

    二戰打響之際,英、法二國並非直接硬拭德軍鋒芒,而是以示弱採取綏靖政策,使德軍能夠在侵略的路上暢行無阻。隨著1940年德國侵佔法國後,德國更是不可一世。

    德國迅速實施“海獅計劃”。用速戰速決戰術,透過強盛的空軍在英國境內發動閃擊,將英國擊潰進而投降。然而,德華人最終無法如願,而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又使德國空軍很難鎖定目標,最終,粉碎了德軍的意圖。

    在數次的空戰中,由於英國先進的雷達系統,英軍竟出動數百架戰機,對氣勢洶洶的德國數千架戰機展開攔截,英軍在知已知彼的情況下,以少勝多,多次擊落徳軍多架戰機。

    特別是在一次經典的空戰中,德軍出動數百保轟炸機,並有六百架戰鬥機從旁保護轟炸機,橫渡英吉利海峽打算給予英國致命一擊,但英軍僅出動了三百餘架戰鬥機,其中僅以二十六架戰機擊落了德國近二百架戰機。

    經此一役,德國的空軍實力大損,海獅計劃最終破產,閃擊戰術也被英軍逼成持久戰,德軍失去了戰略優勢,最終,無法進一步侵略英國。導致德國最終沒有完全征服歐洲,而且陷入一戰一樣東西兩線作戰泥潭。

  • 2 # 唐島漁夫

    下面由我,簡單談談二戰德軍和德國。

    首先一個大前提,我們今天的世界,生活在雅爾塔體系中。

    五百年來,世界秩序多次改變,新舊霸主交替,總會有一場兵戎相見。見下圖,

    而且,每次戰爭之後,都有一個“體系”建立,只不過湊巧,我們生活在二戰建立的“雅爾塔體系”中了。

    所以,我們搞清楚了這個問題,也就明白了——體系之中,有真相,也有謊言。

    至於是真相還是謊言,口徑都是為了服務於這個體系。

    所以,跳出這個真相與謊言的體系,我們看“二戰”。

    二戰應該改個名字——第七次歐戰。

    第一次歐戰,十五世紀末,義大利戰爭;

    第二次歐戰,十七世紀上半葉,三十年戰爭;

    第三次歐戰,十八世紀,七年戰爭;

    第四次歐戰,十九世紀初,拿破崙戰爭;

    第五次歐戰,十九世紀中葉,克里米亞戰爭;

    第六次歐戰,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

    比起被我們定義為第六次歐戰的“一戰”,“二戰”才算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

    關於二戰的相關資料,如今不可謂不多。遍佈各國,還有各種“二戰粉”,他們中有的是“德黑”,有的是“德吹”。然而,越是如此,二戰的相關歷史,我們卻又不知道該如何下筆。

    首先我們應該問自己的是,二戰的很多結論,一定就是正確的嗎?

    毫無疑問,全球直到今天都還生活在二戰體系之下,我們今天幾乎所有輿論導向,都是站在戰勝國一方來進行宣傳。所以,五花八門的名字也隨之而來,有人說“太平洋戰爭”,有人說是“反法西斯戰爭”。

    所以我們更應該問自己,天天掛在最邊上的耳熟能詳,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我們不看別的,先看二戰的起點和終點。

    很多人說,二戰的起點是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

    但是果然是德華人主動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嗎?

    一戰的結論,正統觀點也在講是德華人主動挑事。但一戰的情況我們已經詳細介紹過了,一戰的爆發是因為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先行開戰,此後各國列強才紛紛捲入。如果再往前追溯,就是兩次巴爾幹戰爭,再往前則是波斯尼亞危機。

    好,冤有頭債有主,波斯尼亞危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是因為“東方問題”。

    東方問題的實質是什麼?列強們不準奧斯曼帝國死,死也不能死在別人手裡,必須死在我手裡。那麼理想的方案就是在奧斯曼帝國死挺涼透之前,列強們就此達成一致意見,然後發給奧斯曼帝國一張“準死證”,你才可以去死。

    否則,俄土戰爭也不用打十幾次,光一個克里米亞奧斯曼帝國就亡國了。

    所以,如果真是想把列強爭霸的罪責推給一個國家的話,選德國絕對是錯誤的。如果一定非選一個不可的話,選擇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稱霸世界的英國的說服力,還要比德國更強一些。

    從拿破崙戰爭到克里米亞,從克里米亞到第六次歐戰,每一次的戰爭升級,都是因為在歐洲大陸之外有一個巨大的攪屎棍在攪動歐洲這盤大棋。棋盤上的大國必須不能稱霸歐洲,棋盤上的小國則必須聽命於大國安排。

    難道不是嗎?

    有了如上結論,我們反過頭來再看二戰。二戰是一戰的延續,正因為一戰對個別國家的打壓太過,巴黎和會列強們之間太過貪婪,才有了後來德華人的反彈。但德華人對上波蘭,難道是無緣無故嗎?至少我們知道,德華人的龍興之地普魯士,一戰之後就被劃歸給了波蘭,這件事情確認無疑吧?而且波蘭真的是一個人畜無害的小白兔嗎?

    1939年開戰之前,波蘭人的部隊雖然和德軍有差距,但其實力在世界上是可以排進前十的。而且有資料顯示,就坦克部隊而言,波蘭人各型別坦克總數也有近九百輛,這個數字跟德國沒法比,但放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夠看的。況且就在1938年,波蘭人還夥同德華人,一起參與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但是這件事波蘭人感的並不高明,要知道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同為西斯拉夫人,雙方無論語言,種族還是信仰,都十分接近。

    當然,事情不能單一來看,如果時光再上溯到1919年。一戰結束後,波蘭曾經和蘇聯打了一場“蘇波戰爭”(Polish–Soviet War)。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就曾經武裝佔領過波蘭的地盤。

    於是問題就水落石出了,之所以當時波蘭人敢於同德華人一較高下,是因為波蘭人認為自己也是“列強”之一,祖上也曾經是稱霸東北歐的超級大國。並且他這個“新列強”同老列強英法之間還有來自於英法的安全承諾。況且回想往事,剛剛獨立之後,波蘭人就曾經在東方戰線上痛擊蘇聯。這一切,都給了波蘭人以各種錯覺,否則如果像普通小國一樣束手就擒,後來的波蘭也不會那麼慘。

    反過頭來再看英法,雖然給了波蘭人安全承諾,但從內心深處,這兩家也根本就沒有把“波蘭”當成一盤菜。波蘭人今天的一切都是一戰時期英法在戰場上真刀實槍幫波蘭人幹出來的。波蘭人復國成功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外力。這樣的所謂“列強”,根本就沒有同英法平起平坐結盟的資格,況且來講英法本身也是出了名的兩面三刀,爾虞我詐的箇中高手。

    ��

    所以談到這裡,我們就比較清楚了,二戰不僅是一戰的延續,還是一戰的翻版。一戰是大國對歐洲乃至於全球利益的再分配,二戰同樣是。而且跟一戰更加雷同的是,英華人又是置身事外做起了攪屎棍。美華人,日本人扮演的角色也都是對號入座。並且如果我們把格局拉高,相對於整個亞歐大陸來講,美國就是一個放大版的攪屎棍。在亞歐大陸的東西兩頭,美華人都是大發戰爭財,後期又像救世主一樣殺入戰團,摘取勝利成果。

    我們把問題再次來回到問題的題設,結論如下,

    (一)雅爾塔體系下,德軍的神勇是盟軍宣傳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樹立一個合格的大反派;

    (二)雅爾塔體系下,把發動二戰的罪責一股腦兒推給德國,這個是不負責任的,甚至是無恥的;

    (三)歷次歐戰,都有攪屎棍火中取栗。攪屎棍會隔岸觀火,伺機出手,最後獲得戰後體系建立時的最大利益,也就是掌控戰後體系。傳統上,這個攪屎棍的角色都是迎過來扮演。但是二戰不同,二戰有個放大版的攪屎棍——美國。

    熟悉了這個套路,關於德軍厲害不厲害,最後能不能成功的話題,其實都是偽命題。

  • 3 # 新鮮事2019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華人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工業體系。當他們的部隊在歐洲大陸作戰時,除了在法國戰場上的英法聯軍外,其他國家部隊還面對著德華人,就是用雞蛋碰石頭,只是選擇投降,但為什麼沒有統一歐洲呢?由於歐洲有幾個國家,德國很難克服。

    第一個蘇聯

    巴巴羅薩的戰鬥計劃是希特勒自己構思的。德國最高司令部的將軍們認為,他們應該直接進攻莫斯科。德國發動蘇德戰爭的原因是由於資源問題。希特勒的想法是首先佔領烏克蘭的天然糧倉。給德國很多高質量的食物;佔領巴庫油田以維持德國龐大的戰爭機器的運轉;最終佔領整個蘇聯領土,獲得足夠的勞動力,並幫助德國經濟繼續引領世界。因此,希特勒認為,在佔領蘇聯首都之前,佔領進攻烏克蘭和波羅的海的豐富資源更加必要。由於義大利養豬隊在希臘被擊敗,德華人被迫發動巴爾幹戰役,這導致巴巴羅薩計劃被推遲了一個多月。德軍未能在寒冷之前佔領莫斯科。由於失去進攻木斯科的最佳時機,以及嚴酷的天氣德軍最終輸掉了蘇德戰爭。

    第二名:英國

    立於不敗之地的德軍從未能夠佔領過英國,為什麼呢?從這一時期的軍事角度來看,德國陸軍和空軍士兵的素質,加上完善的武器裝備和突擊戰術,在歐洲戰場上是無敵的,英軍無法與之抗衡。但最終,德國仍然未能壓制英國紳士的高昂頭腦,而英國的實力卻不如該國所顯示的那樣弱。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德國和其他國家進入了成為強國的門檻,儘管英國的進步非常有限。但是英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同時經歷了這場工業革命,因此英國的實力也仍然在增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仍然足以統治世界。

    1940年德國入侵法國後,德國開始將英國列為下一個侵略目標,並制定了“海獅計劃”。實際上,所謂的海獅計劃是德華人想用速戰速決的迅速戰勝英國。德華人希望強大的空軍能夠在英國領土內發動快速打擊,以擊敗英軍並投降。但是,德華人最終未能做到這一點,因為英國地面雷達系統可以有效應對德國的空襲,而且英軍精湛的秘密行動使德國空軍難以瞄準。英華人成功地交出了這兩點。最後,德國的意圖被粉碎了。

    在最經典的德英空戰中,自大的德國空軍派出200多架轟炸機和600架戰鬥機從側面保護轟炸機。穿越英吉利海峽打算給英軍致命的一擊。相比之下,英軍僅在雷達的幫助下派遣了三百多架戰機攔截了強大的德國戰鬥機。由於雙方的雷達水平差異很大,英國空軍擊落了德國近200戰鬥機,自己僅僅損失了26架戰鬥機,德軍損失慘重,不得不選擇撤退。

    還有另一個因素使德國失敗了。那時美國開始參戰,並最終與英國聯手對付德華人。英國軍隊的實力並不落後於德華人。在發達國家和美國的幫助下,英國軍隊利用了世界的優勢,在陌生戰場上的德華人更加不知所措。

    第三,德國還有另外兩個沒有遭到攻擊的國家:瑞士和瑞典

    瑞士:這是一個山區的小國,面積只有4128萬平方公里。在許多人看來,瑞士最終可以避免德國入侵,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瑞士永久中立的性質。拿破崙時代之後,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得到了歐洲國家的認可,其絕對中立地位持續了許多年,並已成為歐洲國家的共識。因此,它比德國更強大,並且不想破壞這一傳統。

      

    不進攻瑞士還有其他原因:由於瑞士的金融體系非常發達,納粹德國的金融業務也依賴瑞士。如果瑞士匆忙地被摧毀,德國透過侵略尋求的財富就無法“實現”為真正的戰爭資源。此外,瑞士是一個被稱為“歐洲屋頂”的國家。山脈覆蓋了整個領土,地形起伏極大。此外,瑞士一貫實行“人人皆兵”的國家政策。價格必須是巨大的,但收益卻少得可憐。考慮以上諸多因素,德國終於放棄了對瑞士的進攻。

    瑞典:可以保護北歐瑞典王國免受德國入侵的原因是因為它與瑞士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國都維持長期的外交中立政策,而且國家軍事化訓練的程度很高,因此很難進攻。德國不需要對它們施加太大的力量。此外,瑞典與德國的私人關係還很模糊。由於德國在歐洲戰爭中的連續勝利,瑞典知道它是無敵的,它不僅不採取軍事行動,而且對德國持相對外交態度。德國在歐洲的地位沒有受到威脅。此外,瑞典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具有巨大儲量的鐵礦石資源彌補了德國鐵礦石的短缺。納粹德國擁有足夠的戰爭資源來開展長期行動。對於這樣一個強大的盟友,德國自然不會考慮太多。

      總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軍初期非常強大,這與交戰國的小領土和防禦力量薄弱有很大關係。在空軍的掩護下,德國裝甲機群確實是無敵的。即使是像法國這樣強大的國家選擇投降之後,德華人也不是無敵的。但是英國和蘇聯,強大的德國無能為力。

  • 4 # 暗夜孤燈

    首先從結果看肯定不是,因為德國最後失敗了,有人說那是天氣原因,因為蘇聯的冬天太冷。有人說他多線作戰造成被動的局面。不得不說二戰時期的德國確實非常強大!

    但是因為各種因素決定他必然失敗。第一因為德國國土面積小,國土面積決定人口必然少,這是硬傷。再一個就是他們的盟軍也都是面積不大的國家。

    就說日本,國家小,資源匱乏。在高消耗的戰爭下,很難打一些長時間的消耗戰。最後不得持續擴大戰爭來爭奪資源。德國也是這樣,有一句話說的好,欲令其亡,必令其狂。由於野心太大,總高估自己,同時多線作戰。由於自己的人口少資源少,這就是犯了兵家大忌。等於是拿自己的短板與其他國家作戰。

    再一個就是二戰的德國太過於自信,總以為用強大的軍事可以所到之處,擊之既潰。總想用閃電戰征服別國。無奈遇上幾個頑強的國家拼死反抗打起了消耗戰,徹底打破了德國的如意算盤,再加上自然因素,如蘇聯冬天的極寒天氣就對德國軍隊和武器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所向披靡。沒有正義的戰爭最後都會失敗。

  • 5 # 使用者103636069932

    二戰時期的德國是個獨領風騷的強大帝國,軍力之強悍有目共睹。

    在二戰的頭幾年,德軍摧枯拉朽般的橫掃了所有阻擋在面前的對手。從歐洲大陸到北部非洲,創造了不少輝煌的戰績。

    但這樣一臺令人生畏的戰爭機器,為何最後撞的粉身碎骨了,德國為什麼會失敗?

    從三個方面作深度分析,可以看出德國失敗的原因。

    首先德軍太過於迷信閃電戰。

    閃電戰是德國二戰期間誕生的超前軍事戰術思想,比其他國家還停留在一戰時的陣地戰要先進不少。閃電戰尤為注重坦克裝甲叢集的大縱深突擊作戰,打得敵人措手不及而團滅。從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可以看出閃電戰的威力。

    1941年6月德軍進攻蘇聯的半年時間,蘇軍被閃電戰打得丟盔卸甲損失慘重。一個基輔會戰德軍就抓獲了60萬蘇軍俘虜,戰死和被俘的也有200萬,放在任何國家直接是滅國的節奏。但是蘇聯地大物博和廣闊的戰略縱深讓蘇聯受住了第一波打擊,還有嚴寒的冬季救了蘇聯。

    其次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戰爭潛力。

    莫斯科會戰進入冬季難熬的時刻,希特勒鼓勵他的將軍們說,俄國就像一所破房子,只要再踹兩腳就垮了。以希特勒為首的德軍高層對蘇聯的實力嚴重估計不足。蘇軍戰鬥力是不行,但並不代表蘇聯戰爭潛力就差。

    跟著德軍玩,蘇軍也是有樣學樣,交了學費後,蘇軍的戰術思想和武器裝備都跟上來了,想幾場閃電戰吃掉全部蘇軍那是痴心妄想,一旦閃電戰模式失靈,就將拖入消耗戰,蘇軍人頭比德軍多,德國就是被消耗戰所拖垮的。

    還有德國沒有很好的拉住日本,希特勒被日本給坑了。

    其實能挽救德國的只有日本,當年德國有和日本兩頭夾擊蘇聯的計劃。一方面,亞洲各華人民奮勇反擊,另一方面日本在諾門坎之戰中被朱可夫的蘇軍打怕了,讓日軍產生了心理陰影,以後死活都不北上了,轉而南下東南亞搶石油,還把美國拉進來了,希特勒氣的半死。

    如果德日聯手,二戰歷史就要重寫了。

    順帶提一下美軍。

    美軍在歐洲戰場表現不如人意,蘇德戰場經常出現的幾十萬人被團滅的戰役在西線戰場從來沒出現過。

    阿登反擊戰差點讓整個西線戰場崩潰,只是希特勒耗盡了手中最後的預備隊,才讓英美盟軍喘了口氣。美軍表現是穩打穩紮。美軍的強項在海空軍,陸軍相對差點。

    最後要說的是德國軍力再強大終歸是個小國。

    在人口,戰爭資源,戰略縱深都是很小的一個國家,經不起戰爭的長期消耗。二戰前德國有6600萬人口,蘇聯有1億9000萬人口。德軍入侵蘇聯的550萬兵力中有120萬是僕從國的軍隊,可見德軍從人數上就少於蘇軍。

    所以德軍要想取勝,必須每場戰鬥都要打贏。一場戰役失敗,損失幾十萬就可能對整個戰局產生連鎖反應。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損失150萬,蘇聯加上老百姓損失200萬左右。到庫爾斯克會戰出現德軍90萬對蘇軍130萬的狀況,德軍越打越少,兵源不足為失敗埋下隱患。

    德國狹小的國土經受盟國空軍的轟炸,軍工生產能力下降也影響德軍戰鬥力,重武器的數量不如蘇軍,第三帝國最後戰死在了東線戰場上。

  • 6 # 樹是長大了的西蘭花

    德軍前期確實依靠閃電戰一路直插,但是到了蘇聯之後,寒冷的天氣使德軍非常不適應,閃電戰不可戰勝也成為泡影,再加上長線作戰,供應補給跟不上,蘇聯全線反擊加上義大利的崩盤,使得德軍深受重圍,最終被攻破柏林,希特勒自殺謝幕。

  • 7 # 自縛的蝸牛

    僅論戰爭的話,德國軍隊的高素質和前期出色的閃擊作戰確實創造了極大的戰果,但是我認為客觀因素的影響是更大的,英法的綏靖政策盛行,為閃擊波蘭創造了條件,號稱歐洲最強的法國陸軍過於依賴馬其諾防線,兵力過分集中,造成當德國借中立國比利時繞過馬其諾防線時,法國的抵抗意志大受打擊,另外不可忽視的是早期德國和蘇聯的關係是相當不錯的,甚至合夥瓜分了波蘭,所以德軍早期的戰果絕不僅僅是軍隊的戰力單一決定的,外交與戰略層門的決策更加的重要,早期的打遍歐洲無敵手基本上是1v1的較量,但是當希特勒將戰線推向東面,甚至美國參戰之後,德國同時與各大強國交戰之後陷入拉鋸消耗戰,這其中的巨大的經濟,人口,資源差距就不僅僅是戰略和軍隊戰鬥力能彌補的了。

    回顧歐洲的歷史,統一與分裂貫策始終,羅馬之後,查理曼大帝所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基本涵蓋了中西歐大部分國家,可是法蘭克人的均分繼承法規定了國王死後要將國家分給諸子分別繼承,造成每一次王位更替都是一次分裂與戰爭,加洛林王朝在分裂與戰爭中逐漸造成了民族的分裂和文化的差異,從客觀上就失去了歐洲統一的條件,其後的王位戰爭,百年戰爭更是使國家之間的敵對加深,這也是拿破崙,俾斯麥等英豪都折戟沉沙的客觀原因,因為形成了平衡的歐洲不能容忍一個絕對強大的法國或者德國,德國與奧地利在這種考慮下始終被阻止合併,長久之下兩國漸行漸遠(民族的融合和分化都是超乎想象的迅速,不得不在這崇拜一下始皇帝),另外長談的希特勒與拿破崙的同一個錯誤,陷入了與俄國/蘇聯的戰爭泥潭也是重要的原因就不展開了(下班開飯了,衝!)

  • 8 # 易木優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程序來看,1939年至1942年的這前三年,也就是戰爭的前兩個階段,德軍是所向披靡的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按照歷史重要事件的發生節點,這場戰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9年9月-1941年6月):德國突襲波蘭,二戰開始。

    第二階段(1941年6月~1942年11月):德國突襲蘇聯,歐洲東線戰場開始。

    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43年12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獲勝,二戰發生轉折。

    第四階段(1944年1月-1945年9月):盟軍諾曼底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盟軍東西兩線夾擊德國。

    在二戰的前三年,即戰爭的前兩個階段,德軍的確是所向披靡,但是德軍為什麼沒有能夠統一歐洲呢?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德軍是侵略戰爭、非正義戰爭,從道義上來說,註定要失敗。

    縱觀世界歷史,任何侵略者,要想霸佔其他國家,都是很難得逞的。尤其是二戰這種現代化的戰爭,所有一切常規熱兵器都參與了戰爭,在這樣的戰爭環境下,希特勒德國不可能實現他們的圖謀。歐洲歷史上就是一個眾多小國組成的一個大陸,從來沒有出現一個統一的歐洲,歐洲人沒有一個大國的家國情懷,從民族感情和民眾的價值觀取向來講,沒有統一歐洲的社會環境和群眾基礎。

    第二、德軍在戰爭戰略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東西兩線同時作戰。

    德軍在沒有解決西線戰事的情況下,就開闢了東線戰場,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情況下能夠取得勝利。

    在二戰的第一年,希特勒德國幾乎橫掃歐洲,將英華人趕出了歐洲大陸,但是英華人一直還活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瘋狂的希特勒居然在沒有完全解決歐洲西線戰事的情況下就入侵蘇聯,這是希特勒的一個巨大戰略誤判。希特勒也許認為自己有能力同時在東西兩線作戰,而且他可能也沒有估計到後來美國能夠參戰。這種戰略誤判,導致希特勒做出了東西兩線作戰的戰略昏招,德軍兩面受敵,最終戰敗投降。

    第三、德國犯了蛇吞象的大忌。總體上來看,德國仍然是一個小國,但是蘇聯卻是一個大國,蛇吞象基本不可能。

    德軍太過依賴閃電戰,戰略戰術相對單一,二戰早期德軍透過閃電戰,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征服了許多歐洲小國,但是他們卻忘了蘇聯是一個擁有巨大戰略縱深的大國。閃電戰,戰爭初期優勢明顯,但是到了中後期就沒有什麼優勢,起不到什麼太大作用。從蘇德戰爭雙方眾多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來看,蘇聯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國土幅員遼闊,戰略縱深非常大,這就給德國吞併蘇聯製造了巨大的困難。從兩華人口對比看,二戰前德國有6600萬人口,蘇聯有1.9億人口,從兩國投入戰爭的兵力來看,德軍550萬左右,蘇軍1000萬左右。

    希特勒之所以敢入侵蘇聯,真正的原因在於,德國真實的工業能力要強於當時號稱世界工業第二強國的蘇聯。在此基礎上,德國在二戰初期吞併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隨後又先後吞併了法國、荷蘭和比利時等等國家,這些國家的工業也非常強,此時這些國家的工業都已經成為了德國工業的一部分,德國整體工業實力大大增強。到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工業佔世界工業達到20%,德國工業產值是蘇聯的兩倍左右。這就是希特勒敢於入侵蘇聯的最大底氣。

    儘管如此,德軍也只是在頭一年閃擊蘇軍時所向披靡,隨後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被蘇軍逆轉,由此開始德軍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直至1945年戰敗投降。蘇聯衛國戰爭最終取得勝利,根本原因在於蘇聯擁有1700萬的國土面積,它為蘇軍提供了巨大的戰略縱深,蘇聯龐大的人口基數也為蘇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一句話,人是決定戰爭勝敗的根本因素。

  • 9 # 參謀次長

    德軍在二戰初期確實稱得上所向披靡,無論在西線還是東線都打得十分順手,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在四十多天內被打得亡了國,這還是在有強大的英國協同作戰的情況下!至於西歐其它的小國如比利時,荷蘭,丹麥和挪威等更是隻抵抗了幾天甚至幾小時。在攻入蘇聯後,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就殲滅了一百多萬蘇軍,佔領了蘇聯西部大片的領土。但這都是在對手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才發生的,一旦轉入拉鋸戰和消耗戰,德軍實力不濟和資源匱乏的弱點便暴露出來,嚴重地影響了戰局的程序,如1941年的不列顛之戰和41年10月的莫斯科會戰。

    德國沒有統一歐洲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其國家大戰略出現了問題,希特勒妄想以殘忍的法西斯體制來侵略和奴役其它國家和人民自然是異想天開,而且還給德國和德華人民帶來了滅頂之災,這是歷史必然的規律!

    如果拋開政治層面的因素來講,德國在國家實力和軍事層面上也有著嚴重的先天不足,首先德國是一個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除了煤炭之外,其它重要的戰略資源如石油,鐵礦石和其它金屬還有橡膠等都十分依賴進囗,而且農業也並不足以自給自足,此外德國的人口數量和周邊強國相比較也並不佔優,儘管德國是當時世界科技頂尖強國之一,但並未對其它西方國家形成壓倒性的優勢。在軍事層面上,德國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其港口在戰時會被敵國輕易封鎖,在歷史上德國從來就沒有擁有過強大的海軍,更談不上擁有大西洋的制海權,這就給德軍的整體戰略佈局帶來了極大的侷限性,由於在開戰時德國海軍並未按規劃完全建成,事實上二戰德國海軍的表現還不如一戰時期,嚴重地拖了整個戰局的後腿,尤其是狙擊盟國北大西洋的援蘇船隊的失敗極大地增加了陸軍在東線戰場的作戰難度,而德國海軍由於無法透過地中海給隆美爾元帥的非洲軍團提供後勤保障而導致後來的美軍在西西里登陸,直接轟炸德國最重要的石油供應基地普絡耶什蒂油田更是註定了納粹的命運!

    而德國陸軍儘管在東線開局良好,但隨著蘇軍日益頑強的抵抗而使得戰局陷入膠著,由於缺油使得德軍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大打折扣,在後備兵員數倍於德軍和武器裝備與德軍各有千秋的蘇軍圍殲下,德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而英美對蘇援助更使得蘇聯如虎添翼!還是因為缺油,德軍於1943年連敗於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更是敲響了第三帝國的喪鐘!

  • 10 # 當代曹植

    二戰德軍在前期所向披靡。

    但隨著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利,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蘇軍打破,其所向披靡也就成為歷史。

    德國在沒有解決英國的情況下,又對蘇開戰,兩線作戰,乃兵家大忌。

    蘇聯地域廣大,交通落後,化解了德國的閃電戰。蘇聯冬季太過寒冷,給德軍造成極大的困擾。

    日本不顧大局,不但沒有北上夾擊蘇聯,反而去打美國,給德國增加一個大敵。

    美國大力支援英蘇,並與英國在諾曼底登陸,夾擊德國。不久義大利投降,美英從義大利進攻德國,德國三線作戰,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美英蘇三大國,其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德國在二戰的相對實力,還不如一戰德國。一戰打不贏,二戰更打不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孃家爹的墳因為佔地,被人平了,對方又是無賴,如何處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