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伱溦笑時好美

    汽車嗎?應該不可以!首先第一個需要的過程麻煩吧,然後太重其次你想到的,人家工程師早就想到了。相信工程師不笨。對吧!

  • 2 # 看車表

    新能源車的電池重量動輒上噸,而且一般放置於底盤上,要做好防水工作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試想你雨天駕駛中電池突然進水斷電可不是一件小事,因此我認為需要專業人員來操作更換。

  • 3 # 天和Auto

    關鍵詞:抽屜電池組&換電站

    假設: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組設計為抽屜型,功能涵蓋可插拔式。在虧電後抽出電池組再換上一套備用滿電電池組,這種模式對於個人使用者而言是不是會更方便呢?很多非電動或混動汽車使用者會有這樣的思考,這裡的關鍵詞為“非使用者的思考”,作為兩類汽車的使用者是絕對不會有想法的,因為搬不動也承受不了高成本。

    重量與成本

    動力電池組的重量有多大?相信使用過電動汽車的使用者會有深刻印象,即使是普通的小微型電動汽車,或電池組容量很小的插電式混動汽車,其電池組也會有三五百公斤;而大容量長續航的A/B/C級電動汽車,其電池包的重量可以達到T(噸)級。更換電池組需要舉升機與機械臂,人工操作也需要各種器械的配合,個人使用者有可能如此操作嗎?

    曾經在某一電動SUV上市時,競爭對手僱傭的第三方公關惡意抹黑,稱這臺車的電池組保護不夠全面出現了被盜的情況。此言論一出則淪為行業笑柄,單純依靠人力盜取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組,怕是隻有綠巨人才能做得到;同理換電方式期望使用者自行解決也是不現實的,因為沒有使用者會自行建設一套換電裝置,同時也基本不會有普通電動汽車的使用者有安裝裝置的場地,所以自行動手換電池組是不現實的。

    重點:成本問題。更換電池組至少需要兩套電池包吧,一組電池包的成本會有多高呢?以NEDC測試續航里程為500公里的輕奢級代步車為標準,電池採用普通的鎳鈷類三元鋰,加上PACK的成本每kwh約為1.5K。續航達到500以上至少需要65kwh的電芯,那麼一組電池包的成本就會在97.5k左右(約10萬元),想一想有多少消費者能夠接受多加十萬元選擇“雙電套餐”吧,這也是換電站無法普及的原因。

    投入與回報

    目前採用換電模式的電動汽車品牌極其少,乘用車裡只有少數新勢力品牌如此操作,商用車則是以小範圍營運車輛為試點。之所以普及率如此之低,原因是第三方公共換電站無力承擔超高的成本投入:量產電動汽車有數百款,主流品牌上百個,建設換電站總要儲備至少幾十個品牌的上百款汽車的電池包,基於不同車輛的保有量按照“一車十包”的比例投入,成本會有多高呢?

    假設平均電池包容量為50kwh,電池成本按照很低的1K計算,一臺車的十組電池包就需要50萬元。按照一百臺車計算則需要五千萬的電池投入,那麼在加上充電站、換電裝置、場地、人工成本以及運營成本,假設一座充電站是不是要上億元呢?然而電動汽車以充電方式的成本每次只需要幾十元,每公里的開支只是幾分錢;換電站雖然能夠縮短十多分鐘的充電時間,然而用車成本如果超過充電過多相信使用者是不會接受的。而巨大的投入換來的是一次幾元、充其量十幾元的回報,基於不足千萬臺的電動汽車保有量而言,回收成本是不是要到“海枯石爛”才能實現呢?

    總結:資本是不會考慮這種“超長線”的,只有像某些新勢力品牌為提升品牌知名度,以高標準服務那些全國保有量不過區區幾萬臺的汽車,以服務為噱頭炒熱股價的企業才會用這種模式。面對投入與回報的完全不匹配,在乘用車領域換電只是個模糊的方向,是普及機率無限接近零的模式。與其投入巨大的成本假設換電站,拉基建做充電道路反而來的更實在一些。

  • 4 # 不亂日情

    做成可拔插到了容量低過保時,可以去修車廠拆下自己容量測試,測試那些過低進行更,費用大大減少可以開更長時間,不過要主要安全因高壓電流。以前200公里的可以自己配同等體積大小電池換,拆下電池容量有一定價直,可以做啟動電源或太陽能路燈,房車副瓶還是可以的。某淘好多這種拆車電池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媒:詹姆斯與喬丹之間相差一個奧尼爾。怎麼評價?